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08:05

课 题:12、姥姥 的剪纸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朱锦飞    备课时间:2009/10/11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疏通课文
1、揭示课题,指名读一遍
2、姥姥是谁?
3、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推测课文会写 哪些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5、初读课文
不懂 的地方作上记号
6、交流所学,不会的在全班解决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
(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指名读读有关句子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有怎会忘怀,说说作者会梦见什么?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3.牛郎织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9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比如: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照看很周到?(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
分离
相会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
老牛的撮合——“老牛跟他也很亲密……”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老牛是他的亲人,亲人变成了媒人,撮合一对姻缘。第三小节
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
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天庭和人间比较:
一样辛苦
冷漠无情真情温暖
禁锢身心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
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小结: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对两人是不是想说点什么?赞叹、钦佩、祝福
2、分离——王母
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还好,喜鹊知道了他们的渴望,前来帮忙。七夕佳节,中国情人节。是不是觉得比2月14日更浪漫?
三、质疑,深化
1、质疑
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补充资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4、安塞腰鼓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9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4、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把握这样一条设计思路: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句式修辞
五、感知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25至30自然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大家对课文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投影所展示的内容中如有你尚未体会到的,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最后的省略号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七、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八、拓展思考
1.如果安塞腰鼓到我们江汉平原来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作4 剪纸里的故事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题目自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宜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祥略得当。
三、作前准备:
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到现场剪纸,组织学生观看、欣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二、看图练习说话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习说话,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集体交流。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1、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四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9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习写毛笔字。
5、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三、教学难点:
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教师提问: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多不多?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个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2)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
(3)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
3、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由上一部分的教学到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要求学生当堂回忆生活中的俗语。
(3)指名说一说。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同位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习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习读
(2)集体一齐背诵,指名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名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连的字相差大
(5)教师重点指导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2)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 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习写毛笔字1、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做解释
1、师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可以适当做解释。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碰到下面几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2、每个学生任选一条认真读题,做好演练准备。
3、提示学生想清这样几个问题:
(1)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
(2)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
(3)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4)解释时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解释,以求得好的效果。
4、想好后先低声练说。
5、同桌互说。
6、当众演练,师生评议。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10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节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节
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形状枝干
叶子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6、草原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10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6、草原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远迎
会见         情谊(深厚)  款待
话别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17、麋鹿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板书课题:11 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2.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第一层内容。
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
(3)理解第二层内容.
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
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
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
(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
板书:17、麋鹿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麋鹿外形奇特(“四不象”)
传奇经历
回归故土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习 作 5 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银杏》,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初步感知作者是抓住哪引起方面来写银杏的。让学生懂得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
2、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找有关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的良好的习惯。
3、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2、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像沈平平那样自己支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这幅画,说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就这样写下去,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不够形象、逼真。沈平平同学根据金老师的要求写了这棵银杏,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向她学习,看看她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轻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小结:这篇例文先写了银杏的枝干、叶、花、果的特点,
再写银杏的价值,最后写出人们为什么称银杏为“活化石”。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
2、交流讨论。
小结: ⑴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同学介绍了银杏的干、靶、花、果的特点,还写了形状、颜色等。
⑵在观察的基础上,沈平平询问自然老师,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银杏的价值和为什么银杏被称为“活化石”。
3、读“习作要点提示”,对照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⑴齐读例文后面的“习作要点提示”。
⑵讨论本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
⑶小结:这是一篇状物类的习作训练
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可以是农副产品,也可以是工业产品。
习作题目:自定。
习作重点: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四、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1、确定习作内容及要点。
⑴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产品?
⑵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产品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⑶在询问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 ⑷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介绍该产品在食用或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指点:介绍产品的三个方面内容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写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 4、学生起草慰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国清    备课时间:2009/10/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景:
(1)学生读这 段文字。思考: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2)学生帮小芳回答这个问题。
二、教学第二部分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他们的区别。
(1)学生读句子试填适当的风。
(2)给出恰当 的答案,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2)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
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 的语言来描述
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
(2)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
(2)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学习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2)引导学生读帖。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通过观察,让学
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教学重点:指导评说喜欢影视栏目的原因及印象深刻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说影视栏目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
教学准备:观看影视剧,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A、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
B、为什么喜欢?
C、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 的栏目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学生互相评议)
(4)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2、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
(2)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练   习   5
口语交际:
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原因
印象深刻的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巴金老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巴金。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质疑:引出课文。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划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读生字,找新词,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4、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第二自然段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第三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第四自然段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第五自然段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第六自然段写他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家乡孩子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文中找答案。
(……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孩子们的话,你有何体会?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二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2、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3、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双表达了什么希望?
(“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1、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作业
1、造句:
多么……多么……
不是……而是……
2、课后4
(1)巴金爷爷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但他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而87岁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要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彩,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2)为着社会,为着他人,活着才有光彩,正如巴爷爷一生恪守的信条: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他。正是这样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板书:18、给家乡孩子的信
巴金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钱学森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1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复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如“广阔无垠”的“垠”字,可查字典弄清它是“边”、“岸”的意思。再结合语境,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它在文中是形容太平洋非常广、无边无际。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艘、斩、魂、授”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魂、授”这两个字的书写。
3、“艘”中的“叟”,学生容易把笔画写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描红这4个字。
五、作业
1、把下列汉字换个偏旁,再分别组词。
艘(  )掠(  )眺(  )绕(  )
-(  )-(  )-(  )-(  )
2、认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从中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2、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       心系祖国
3、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4、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吗?
2、过渡: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归国了。那么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富裕研制优厚劈波斩浪
诚恳坦诚教授魂牵梦绕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_____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_______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_____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认真朗读。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____的待遇,有____的生活和____的工作条件。可是,他____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____。我现在所做的___,都是在____,为的是回到祖国能____做点事。”
附板书: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詹天佑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1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要挟,克服重重困难,设计线路,开凿隧道,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并提前两年竣工,赞扬了他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精神。文章结构严谨,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层一层表达中心的方法,能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
4、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教学准备: 投影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想象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解一、二大段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指名背诵16课三、四自然段,师生评议。
二、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詹天佑头像:你知道这是谁吗?师简介詹天佑主要经历、事迹。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板题齐读)
3、通过预习,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落。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读后评议。
2、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你写下了哪些批注(检查预习作业)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写了修筑铁路的经过?(4-6),写修筑之前的事?(2,3)
在此基础上,试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一、(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2-3)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阻挠和任命詹天佑后国内外的强烈反应。
三、(4-6)具体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四、(7)京张铁路提前竣工,中外人民赞叹不已。
五、导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段共有几句话?(3句)
2、说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全体生)
3、哪些词语最能概括这三句话的意思?
解释“杰出”(万能超群,出众), 这里是说詹天佑是一位才能突出、超群的爱国工程师。(中上生)
五、导读第二段。
1、指名读二、三两个自然段,说说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阻挠、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要挟我们什么?这里“对方弱点”指的什么?(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帝国主义想争夺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 讨论:
(1)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出来阻挠的要挟呢?(师适时介绍当时背景)
(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4、“轰动”什么意思?在国内外引起了怎样的轰动?
(1) 国内:“这下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投影出示句子1:)这里是谁争了一口气?为什么说争了一口气?
(2)国外:“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投影出示句子2)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 、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六、 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抄写书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导读课文三、四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前两段主要内容。
2、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任务,他又是怎样修筑的呢?
二、导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
(1)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青龙桥附近的山势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
2、讨论:
(1)第四自然段,“毅然”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不怕困难,决心为国争光)
(2)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指读第五段,想想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
(1)自己找出同位讨论,再指名上黑板边画图边讲讲什么是“从两端同时向中凿进的办法”,什么叫“中部凿进法”。
如有学生讲不出或画不对,再指名或讨论评议。
(2)说说两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两种方法,这样施工有什么好处?
(3)詹天佑为什么能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
(体会到:1、工作周密, 2、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4、指名读第6段,思考:詹天佑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的?
出示投影抽拉片,学生讨论后自己演示、讲解。
5、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了解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师小结:我们了解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他处处不忘为中国人争气,表现他的超人智慧和杰出才干,这些内容都突出了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指导朗读这一段,重点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导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思考: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讨论:
(1)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2)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3)有敢于创造的才干智慧。
3、“赞叹不已”什么意思?想想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4、齐读课文,读出自豪、赞叹。
四、回顾课文,考虑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必做)
2、练笔:我看伟大的工程。(选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巩固总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总结中心。
1、提问: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紧紧围绕杰出爱国,介绍了社会、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以及他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设计、施工的,讲提前两年竣工,体会到他的杰出、伟大和爱国。)
2、师再详细介绍一下詹天佑。
三、完成练习题:
1、造句:(1)指名读读书中“赞叹不已、否则”的句子。
(2)口头造句,师生评议。
(3)否则--
赞叹不已--
2、听写词语:阻挠 要挟 施工 严峻 竣工 否则  赞叹不已 高山深洞 悬崖峭壁
3、交流小练笔“我看伟大工程”。
4、阅读练习:《小村庄的故事》。
5、理解句子:
(1)“--还没出世呢!”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赞叹不已”什么意思?会说些什么?
四、作业:
1、预习。(必做)
2、听写课后词。(选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1鞋匠的儿子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20    浏览人数:3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领会“尴尬、名门望族、卑微、羞辱、止歇”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了解林肯德演讲策略。
教学难点:领悟林肯在辩论中处惊不乱、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简介林肯。
1、出示名人名言:人,走上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
2、谁知道这是哪位名人说的话?(林肯)
3、对,是林肯说的。那么你知道林肯德生平吗?(简介林肯)
4、正是由于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在就任总统后仍遭到许多人的嘲讽与讥笑。但他都从容自信地应对,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博大的人格魅力!请看课文《鞋匠的儿子》(学生读课文)
5、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林肯吗?或者谈谈林肯给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读通课文。
(1)同学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自学生字词的方法。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并注意纠正读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谁的态度先后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三、整体感受当时参议院的气氛,从平静的文字表面体会“羞辱”。
1、大家能说一说自己的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吗?3
2、我们知道林肯德父亲是一位鞋匠,那么在你看来,鞋匠是一份怎样的职业?
3、自读课文,思考:在参议员们看来,鞋匠又是个怎样的职业?(卑微)
(1)理解“尴尬”,通常情况下,什么事情会让人感到尴尬?
(2)林肯德父亲是个鞋匠怎么会使“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他们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而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因为出生卑微被他们瞧不起,现在却要受林肯的领导,听从林肯的指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林肯)
2、谁能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时,有参议员嘲笑他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从容应对,以仁爱和宽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信任和赞叹的掌声。)
3、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分析,课文可以怎样分段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并说说每段的大意。
二、精读重点段落,着重理解林肯的话。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于是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向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他让林肯记住自己是鞋匠的儿子)
3、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从中还读出了什么?(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
4、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5、听到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什么?
6、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做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的话。(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7、请再读一读这段话,并思考如果将句中的“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去掉之后的这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8、我们再来朗读以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的这几句话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
(1) 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 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为地位改变而改变。
(3)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说明林肯是一个宽宏大度的、真诚的人。
9、在林肯回击以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沉默了)
10、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出示。
11、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进一步体现了林肯宽宏大量、不卑不亢的人格。)
12、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3、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一个谦逊的人)
1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议员们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们对林肯充满了尊敬。)
15、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16、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自己的努力、大度、博爱、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17、我们一起来朗读第2—5自然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林肯德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看看这一段写了他的哪些作为?(林肯解放了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 思考林肯德两句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表明了林肯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林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4、 文章里并没有说林肯当时说话的神情如何?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1 鞋匠的儿子
宽容大度
机智
林肯   坦诚
自豪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习作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21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能根据习作的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调查访问名人)
1、明确调查访问的对象。
(1)以本单元课文入手告诉学生巴金、钱学森、林肯等都是名人。
(2)教师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激起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
(3)学生自己确定要采访的名人。
2、明确调查访问的途径。
(1)直接拜访。
(2)调查了解“名人”周围的人。
(3)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作一些资料的搜集。
3、指导做好调查访问的准备工作。
(1)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等。
(2)调查访问中除了用文字记录外,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形式进行。
二、习作指导。
1、教师出示一些家乡名人的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名人,丰富习作材料。
3、引导学生阅读例文,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教师自己精选的媒体上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
(2)讨论明确写名人的事迹应该抓住什么来写?——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如:名人事迹中最感动人的故事)
4、交流作文构想。
(1)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要点、写作顺序、详略方案。(打腹稿)
(2)指导学生筛选素材。
①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
②名人在某个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
③“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最感人的事迹。
④彰显出的精神、品质等。
(3)注意点: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介绍,切忌泛泛而谈。
5、选择习作对象,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6、学生写好草稿后,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点进行评点,指导修改作文。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09/11/22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习倒顺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和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词,我们听一段相声。
(2)教师放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倒顺词》的录音,要求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倒顺词。(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出的倒顺词。
(3)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4)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学着去用)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读出诗的磅礴的气势)
(3)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4)集体练读,同坐练背。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拓展。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4)师生评议。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给家乡孩子的信》。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宽广、事物、希望”等词的写法,并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给了你什么启发?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上面的问题。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
(3)同学之间互提建议。
(4)分组练说。(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速度适中,听得同学要认真)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练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撒、鞭”。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社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儿。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2.古诗两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09/12/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措方塘。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3.学与问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09/12/7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09/12/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第二课时
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09/12/1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实践活动
开展“报纸剪贴”读报评报活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