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伟大的废墟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30:22
张洪波《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10日   24 版)
西安,作为城市,已有3100多年的岁月,作为都城,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诗句不仅描述了当时朝会盛况,显现了大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作为政治中心的崇高地位,也有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自豪感。
大明宫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不灭象征,也是世界文明的高地。虽然它表面上已毁为废墟,但它坚硬的骨骼还有留存,它气韵浩大的格局仍可见到,它依旧是大唐帝国的杰作,依旧是人类繁荣昌盛的标本。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随一个拍摄《中国皇帝》文化专题片的剧组到西安,在含元殿遗址有过短暂的停留,面对历经6次战火最后化为废墟的曾经的宫殿,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在一本书中看到了王铮绘制的《唐大明宫建筑分布图》、《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等,才有了更深的认识。那时的复原图还仅仅是平面的黑白图画,远比不了如今彩色立体的复原图。其实,对今天的普通人来说,一切都只能凭借想象了,很难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那样去复原。但是,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在心里千百遍地复原着,复原着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富贵的梦。
大明宫,大遗址。1938年,黄河花园口平射的大炮声中,大水漫过失望的心,那些用一根扁担挑起儿女和家当的河南人,陆续逃难到了这里,他们选择了古都的制高点居住下来,选择了这个被叫做道北的地方。70多年过去,这些河南人成为了道北人,他们在大明宫遗址的周边生活,因为大明宫遗址保护的需要,这里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发展,更不能过度地开发。道北人在70多年的岁月里,做出了巨大的忍耐,特别是为大明宫遗址原真性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就这样守护着一座沉寂的荒苑,守护着自己低质量的生活。
2005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发表了《西安宣言》,两年后,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负责组织实施的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并于2007年10月举行了“曲江论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启动了 “公园概念设计”全球竞赛。11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遗址区拆迁安置工作开始进行。
去年4月初大明宫笔会期间,又一次走入当年的荒苑,感受却完全不同了,大遗址保护改造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大明宫遗址周边涉及的棚户区改造建筑面积就有600万平方米,这可都是道北人的“老宅”啊。2008年8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论证,此后5个月,完成了大明宫遗址区的拆迁工作,25000多被拆迁户,十万余人的搬迁,这样的原因,这样的城市内部大移民,前所未有。他们说得好:“不推陈何以出新?”“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西安宣言》最重要的不也是“保护周边环境”,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吗?一个生态化、人文化的适于人居和游憩的道北新城就要诞生,3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就要诞生,文物保护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老百姓被感召,他们并不畏惧那个画着大圈圈的“拆”字,那个字很牛,却很和谐。这是一次具有世界眼光的“西安行动”。
本来,我心里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未来已经有了许多美好的猜测或者说是想象,也想在哪里表达出来,可后来看到一本书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本书是一些小学生写的,书名叫做《我心中的大明宫遗址公园》,这是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与《三秦都市报》举办的一次全球小学生征文活动的结集。这些孩子们可是把大明宫遗址公园给想象得不得了,什么“绿色保卫战”,什么“武则天游新大明宫遗址公园”,什么“空中的宫殿”、“天然氧吧”等等,已经应有尽有了。
那天,在含元殿遗址上,天很远,天地间一片开阔,视野里的一切都显得渺小,这个几千年前的高地,似乎仍然不矬,即使没了巍峨的宫殿,它也是伟大的废墟,只不过那上面站着的不再是高傲的帝王,而是曲江新区那些谦恭实干的人,是西安市能干大事情的小老百姓,当然包括着道北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