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龙之国”的民主实验(新京报 2008-1-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11:48
“雷龙之国”的民主实验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1-13 9:17:20 · 来源: 新京报

2007年的最后一天,喜马拉雅山麓的古老王国不丹迎来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这是一次充满新奇和些许混乱的民主尝试。这个“雷龙之国”的国民一方面对于民主可能会带来的变化感到不安,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为不丹即将破茧而出加入现代世界的前景感到欢欣鼓舞。

27岁的不丹国王克萨尔·旺楚克(中)认为,全球化为不丹带来了机遇,不丹走向民主和现代化是必然趋势。

一名妇女在投票后,手上被涂上黑色印记。

2007年12月31日,在首都廷布以南500公里的一个投票站,人们排起长龙等待投票。


离首都廷布700公里的一座寺庙里,少年僧侣们正在收看印度电影。不丹直到1999年才开始有电视。
2007年12月31日,宁静的不丹王国活跃起来。妇女们把婴儿背在背上,男人们肩上扛着背包和午餐,注册选民们穿过森林和大山,走路去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投票选举他们的国民委员会(上议院)议员。
第一次使用投票机
78岁的妇女塔基走出选举站,带着疑惑的表情直接走向她的3名朋友,“你按了哪个键?”她问,“我按了第一个键,我投对了票给正确的候选人了吗?”
这就是2007年12月31日那天塔基在佩玛加特谢尔选区科塔格帕选举站投下她宝贵一票的经历。就像她的朋友和亲属一样,塔基早早就决定要投票给候选人吉格美·林辛。在昏暗的投票间里,投票机上显示着候选人的照片,下面是投票的按键,而这一切让本来已经紧张的塔基更糊涂了,她甚至无法从候选人的照片中认出她想要选的那个人。
塔基的朋友、75岁的滕辛·贾穆特肖安慰塔基说:“你按对了键。”但是塔基的另外一名朋友,53岁的旺佐姆则表示了她的另一种忧虑,她在第一次按键没有成功后,第二次更加用力地按了一次键,她非常担心自己弄坏了投票机。
很多选民都抱怨说,投票机上面的照片太小了,很难一下子认出他们来。还有一些选民不知道要按键,而是伸手去按候选人的照片,这导致那些照片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而对67岁的选民奥姆·芬奇来说,她倒并不介意走很远的路、排很长的队来投票,但是她对不能在投票站吃东西的规定十分不满。她和她的朋友还在讨论投票机上候选人的照片是如此之小。“我真是看不清楚他们的脸,也完全看不清他们的名字,”奥姆·芬奇说,“我仔细地看了候选人衣服的颜色,才投了票。”
“到底去哪里投票”
塔基和她的朋友的选举虽然碰上了一些小麻烦,大体上进行得还算顺利。在投票站,另一些小小的骚动比塔基的烦恼更加惹人注目。许多远道赶来投票的村民坚持说,他们有权投票,但是他们却没有带来自己的选举证。68岁的纳库拉和他的妻子、72岁的林晨说,他们把选举证放错了地方,找了3天都没找到。
而比敦地区昌米村的村民则不得不为了投下他们的选票来回奔波。在选举当天,昌米村42户共100余名选民来到郎将医务所投票站投票,他们的选举证上却写着他们应该去昌米小学选举站投票。
比敦地区选举官员索南·旺达解释说,在2007年10月为大选进行最后准备工作时,选举部门才发现昌米小学投票站的选民太多了。为了使选举能够按时结束并缓解昌米小学投票站的压力,选举官员决定把昌米村的100多名选民安排到郎将医务所投票站,但是在昌米村选民们的选举证上,这些变化却没有体现出来。
在选举那天,昌米村的选民早上9点就来到了郎将医务所投票站,但是投票官员在查看了他们的选举证以后,又叫他们回昌米小学投票站投票。当他们来到昌米小学投票站,选举官员在查看了备案资料和选民名单以后,又让选民们再回到郎将医务所投票站。这两个投票站之间往返一次需要走4小时的山路。很多困惑而疲惫的昌米村选民最后只好回家休息,不愿再投票了。
虽然一些选民对于民主和选举这样的新事物还是不是很习惯,而整个选举工作中也不断出现各种小小的差错,但是选举还是很平静地进行了。在等候投票的长长队伍旁,经常会有选民自得其乐地玩飞镖,还有一些人懒散地躺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
49岁的选民普布·多尔吉认为,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这次选举比起之前的两次模拟选举来已经容易多了。选民们的选举证与电脑上的选民注册名单进行比对,而不是像模拟选举时那样要查阅选民注册本。
57岁的奥姆·敏度和她的丈夫早上7点半就从他们的村庄赶往达利唐的投票站。奥姆·敏度决定把她的选票投给索南·多尔吉,她认为多尔吉如果当选将会有益于达加纳地区。她的丈夫也赞同她的观点。
也有一些丈夫和妻子支持不同的候选人。比如56岁的岑德岗村民滕辛·多尔吉把选票投给了索南·多尔吉,而他的妻子则支持另外一名候选人克山·德马。滕辛说:“在选前说明会中,他们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去影响别人的投票倾向,哪怕是家庭成员。”
59岁的旁西村村民丹拉尔患上了腿病,不能顺利走路,但是他还是努力地拄着拐杖走到了投票站。丹拉尔说:“我们在开会的时候被告知,每张选票都会被计算。如果差了我的那一票,我喜欢的候选人没有选上该怎么办?”
年轻候选人更受青睐
如果你问查姆克哈山谷选区的选民,为什么更有经验、更为年长的候选人吉格美·帕尔登会败给27岁的侯选人、刚刚大学毕业的特舍旺·杰尔梅,他们可能会告诉你,20多岁是最好的年纪。
此次选举选出的15名国民委员会成员,其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最年长的当选者仅为46岁。
选举委员会解释说,这种结果可能主要是由于只有大学毕业生才可以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而在不丹,只有在最近几十年来大学教育才开始逐渐普及。
刚刚在美国读完大学的索南·杨钦也成为15名国民委员会成员之一。她说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选上了。她说:“有好多次我曾经感到沮丧,因为很多人希望更有经验的人当选。”索南·杨钦希望她的当选能够为年轻的毕业生,特别是女性,走上政治道路铺平道路。
但是在另一个地区,MK·莱博士却受到了更多选民的青睐。28岁的选民比姆·普拉卡什说:“我并不是为了投票而投票,我是为了一些更好的理由投票。”31岁的选民科瓦尔·基利赞成这种观点,他说:“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投票选那些有经验的人。”
选举的结果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桑盖·特姆帕就遭遇了失败。他认为,自己落败的原因是竞选造势宣传做得不够好,不过他说:“这是人民的决定,他们一定是按照整个国家的利益来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我尊重他们。”他表示,尽管此次选举落败,他仍然将继续自己的政治生涯。
大选日期占卜决定
人们对民主的不了解、不熟悉是不丹自上而下的民主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让不丹民众了解大选,不丹政府专门用不丹语编写了5首选举歌曲,通过广播电台不断播送。选举委员会说,播送这些歌曲的目的是动员不丹选民带着最大的自豪感参加选举。选举委员会还制作了各种宣传材料和一部宣传选举的纪录片。
2007年4月和5月,选举委员会曾经举行过两轮模拟选举,一方面是正式大选的预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民众中普及选举和民主观念。而在这次的正式选举中专门引进了先进的投票机,以吸引选民们前来投票。
按照不丹的古老传统,人们在做任何重要的工作前通常都会咨询占星师。民主选举作为这个国家最为重要和新鲜的大事,在决定其举行的日期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占星师的建议。
2007年6月,国王颁布的命令只规定了上议院和国民议会选举将举行的月份,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日期。选举委员会在咨询了首都廷布的占星学院专家以后才确定了日期。
选举委员会官员迪吉·佩玛解释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相信在占星师帮助下可以选出吉利的时间。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对于什么时候、如何举行选举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谈到占星师在选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时,佩玛避而不谈,他只是回答说:“这些小事无关紧要。”另一名选举委员会官员补充说:“我们按照计划执行了民主化进程。”
■ 选战
电视直播候选人辩论
为了迎接历史上首次民主选举,不丹的电视台还现场直播了各候选人之间进行的电视辩论。不过,或许由于经验不足,候选人表现参差不齐,观众们纷纷批评辩论缺乏激情和火花。
大多候选人都在背稿子
在电视辩论中,每个候选人有9分钟的时间,其中5分钟用来陈述观点,2分钟用来向对手提问,还有2分钟用来回答对手的问题。
批评者认为,这些辩论枯燥无味,高中辩论都比他们的有趣。而这些辩论根本不可能改变选民的投票倾向,也不可能对吸引任何尚未作出决定的选民投票有帮助。
不丹媒体批评说:“辩论中没有一个词打动听众,也没有任何新鲜的观点,或是对旧观点的新解读,它就像是朗读统计数据一样平淡。”
很多候选人都是在背诵稿子,另一些人干脆拿着一张纸照本宣科地朗读。许多人甚至口齿不清。也有几名候选人思维清楚、口齿流畅,但是远远称不上能吸引听众的演说家。
电视让他们变得紧张
选举委员会希望通过电视辩论把候选人置于同等的舞台上,并且制造出一种竞争气氛。首都廷布市的一名公务员说:“真正的考验是那些候选人如何在压力下作出反应。”他认为,在电视辩论中,候选人确实是处在压力之下了,但是他们却表现得十分紧张保守,远远不如之前露面时表现得出色。另一名观众评价说,这些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看起来也就比那些僵硬背诵事实和数据的求职新手强一点。
廷布市的一名商人说:“简单的说,这是场拙劣的表演。”他觉得这好像是一场没有彩排好的演出,演员们没有发挥自己完全的水平就被拉到了台上。
仅十万选民是电视观众
不丹目前大约有5.5万台电视,多数电视都是城镇居民拥有的,不过在农村地区,电视的数量也在增长。以每台电视拥有4名观众来计算,不丹估计有22万名电视观众,其中约一半是符合条件的选民。因此,辩论本身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其能够影响的观众数字了。有关机构认为,尽管这些辩论枯燥无味,但是毫无疑问,他们是重要的。这些辩论在不丹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指出了国家的重要问题,并且显示出了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观众也从电视辩论中了解候选人的个性和领导能力,而这些都是从竞选活动和竞选材料中很难了解到的。
观察人士指出,电视辩论是发现候选人的好场合。谁能在聚光灯下应对如常?他们会泄露自己的紧张吗?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手不发抖吗?他们的记忆力好吗?他们会冒冷汗吗?他们会在问出尖刻问题时得意扬扬吗?
随着国民议会选举的临近,不丹选民热切等待着政党领袖的电视辩论对决,当然,他们盼望的是一场生动而信息量丰富的真正的辩论。
■ 问题
新生民主的困惑
为了这次大选,不丹政府宣布全国放假。大选从早上8点开始,下午4点结束。王室成员以及与宗教机构直接相关的人员不允许参加投票。来自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观察员监督了整个投票过程。但是媒体和观察家仍然对不丹的民主尝试有着诸多质疑。
缺少成熟政党
在国民委员会和国民议会产生以后,国王仍将掌握军队,这使得外界对不丹民选政府是否能完全行使权力感到怀疑。
而缺少成熟的政党和政党活动也将是不丹民主进程的一大问题。比国民委员会更重要的国民议会选举将在2月举行,届时不丹新成立的政党将参与选举,新的总理也将从国民议会产生。
在不丹目前只有2个政党,一个是前农业部长桑盖·尼格杜普领导的人民民主党,其标志是一匹白马,另一个政党则是由前内政部长吉格美·亭利领导的龙党,其标志为三只飞鸟。不久前,不丹选举委员会认定一个叫做不丹人民团结党的党派不具备参选资格,因为这个政党80%的成员都是中途辍学者或者没有正式的学历。
关系网比竞选承诺重要
在很多地区,特别是靠近首都廷布的地区,决定候选人能否获胜的重要因素是他们本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竞选活动的精彩程度或者他们是否作出了吸引选民的承诺。一些候选人的朋友和家人挨家挨户地拜访熟人的家庭,为这些候选人拉票。不丹媒体总结说,通过这次选举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不丹的政治家,必要的条件是良好的出身、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一个庞大的家庭、朋友和亲属圈子。
选民并不了解候选人
充分了解候选人的选民并不多。67岁的拉林村选民曼恩·巴哈杜尔来到投票站时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他说:“我随便按了一个键,我不知道那代表哪个候选人。”来自楚梅地区的选民科拉也说,她根本对她所在选区的2名候选人一无所知,但是她还是投了票。
很多人都只是在媒体上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候选人,他们一般看自己的亲戚和邻居投谁的票,就跟着投谁的票。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谁是候选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投票,他们随机挑选一个候选人,随便按一个投票键。很多选民仍然分不清楚国民委员会和国民议会。
■ 人物
年轻国王带领人民走向现代
在经常动荡的南亚地区,不丹是个极为罕见的例外。这个国家极为宁静,秩序井然。这里几乎没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而人们以披肩的颜色来标志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海归国王继续民主改革
从1907年开始,旺楚克王室就开始统治不丹。而在老国王吉格美统治的34年里,不丹建起了大量学校、医院和公路,不丹人的预期寿命也从40岁跃增至66岁。由于政府一直坚持在卫生和教育方面大力投入,不丹社会发展,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儿童就学率也越来越高。去年不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00美元,是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
早在5年前,老国王就逐渐把日常管理国家的权力移交给一个部长委员会。老国王还规定,如果有3/4的国民议会议员赞成弹劾国王,那么国王就必须退位。克萨尔·旺楚克是前国王吉格美·辛耶·旺楚克的长子。2006年12月底,老国王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给了当时年仅26岁的克萨尔·旺楚克。年轻的国王多年在美国和英国接受教育,他即位后,继续推行老国王时期开始的民主改革。
尽管如此,对许多不丹人来说,生活仍然是艰苦的。超过60%的不丹人还在以仅能自足的农业为生。然而恰恰是在农村,反对民主的声音却最为强烈。
前往山区宣传选举
许多人怀疑实行民主可能会导致决策者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工业,从而抛弃了前任国王辛耶·旺楚克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
还有一些人认为,在不丹步入民主政治以后,短视的政客一旦开放旅游业和伐木业,不丹的自然环境可能会受到破坏。一名中年选民、杂货商金利说:“我们来投票是出于尊重老国王希望改变的意愿,但是我们不认为民主对不丹有益,因为政治会打开腐败的大门,并且可能导致混乱。”
但是年轻的克萨尔国王认为,全球化已经为不丹带来了机遇,不丹走向民主和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他说:“在几十年内,中国和印度就有望在世界经济中大放光彩,而对于不丹来说,我认为,这就像是世界来到了我们的门口。”
为了鼓励人们参与民主,克萨尔2007年春天专程前往不丹各地的山区村庄宣传选举,并向人们解释参与民主进程的重要性。克萨尔说:“一个有力的民主体系将确保我们人民的渴望总能被实现。不丹是个独特的国家,我们的民主过渡也是独特的。但是除非我们做出努力,否则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有不丹特色的民主体系,而那是我们需要的。”他鼓励人们抓住机会,在不丹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发挥他们的作用。
B04/05本报记者 马晶综合报道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dqzk/2008/01-13/011@091720.htm
“雷龙之国”的民主实验(新京报 2008-1-13) 杨继斌:冷静之死(新京报 2008-1-24) 信力建:私立教育,国之利器(新京报 2008-1-26) 巾帼之星谢冰的“陨落”之路(新京报 2008-11-25) 十年砍柴:让网络更好助推民主(新京报 2008-3-19) 熊培云:“权力通吃”下的“拆迁株连”(新京报 2008-1-13) 叶祝颐:雪灾之时,刺眼的景观灯都该关闭(新京报 2008-2-2) 张鸣:法外之境的躲风头游戏(新京报 2008-4-8) 邵阳紫薇园“闯关”的力量之源(新京报 2008-4-8) 奥运圣火的30天风雨之旅(新京报 2008-4-30) 新京报:法律是灰色的而司法之树常青(2006-1-27) 白烁:诚恳道歉是体面的为政之道(新京报 2007-1-22) 新京报:“重化工时代”的公共安全之忧 杨万国:“合巢芜”高速路流失国资12亿之谜(新京报 2008-2-28) 《你的金钱不是我的爱情》-雷龙 雷龙金钱三部曲 好听盛宴再度强力出击 林达:无解之解:美国新的移民法草案(新京报 2007-6-2) 新京报:李敖之姿态(张颐武) 新十四大愿之七、开展在高原上植树种草的实验 一场失败的民主实验留下的教训 威伯:艳照门:网络世界的“雪灾”(新京报 2008-2-13)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杨春霞:亵渎法庭的法官,无法赢得尊重(新京报 2008-1-5) 徐贲:公共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新京报 2008-1-6)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