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农民“被上楼”,不是真正“新农村”——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30:18

时评:农民“被上楼”,不是真正“新农村”

2010年11月03日 11: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96)  【字体:↑大 ↓小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曲解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一场新的圈地运动正在广袤的农村上演。(11月2日《新京报》)

  毋庸讳言,这场拆村运动是对农村和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尽管它可能打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各种好听的旗号,可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强制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为城镇建设换取增量用地面积,进而获得更多的土地级差收益,维持并扩大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 

  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让古老的乡村生态几乎毁于一旦,小集体的熟人社会被强制替换成大集体的陌生人社会,淳朴而深厚的千年传统在社区化的居民楼上不复存在。而在实际生活层面,“被上楼”了的农民依然是农民,但是农民式的生活方式却被彻底改变,各种生活成本骤增,耕田种地甚至需要坐车,农具无处堆放家禽无处饲养,蔬菜无处种植农作物无处保存,这难道就是地方政府想要的“新农村”吗?

  把古老的村庄通通拆了,造几栋楼把农民赶进去群居,等到政府部门破坏完了,却对农民今后的生活甩手不管,只拍拍屁股拿走卖地收益,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在这场农民“被上楼”运动中,城里面曾经发生过的各种野蛮拆迁行径再度上演,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对于维权意识更淡薄、维权手段更稀少的农民,拆起房子来更野蛮更暴力和肆无忌惮。

  因为城镇建设占用了过多的耕地,所以要求农民让出自己的宅基地,用以复耕保住耕地红线——这样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相当于城镇“吃饭”却强要农村来“埋单”,权利与责任完全错位,原本安宁的农村,莫名其妙就成了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和节制的牺牲者,完全让人看不到公平性何在:农村凭什么总是必须补贴城市?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农村补贴城市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城乡差距;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还要继续让农村补贴城市到何时呢?

  在土地既定的情况下,既要保证经济发展用地,又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增减挂钩机制对政策制定者而言也许是一种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无视公平正义。《宪法》明文规定:宅基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农民对于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绝不容地方政府肆意侵犯的,违背农民意愿的拆村圈地运动大有违宪嫌疑。

  退一万步说,就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真要实施,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条件必须保证,那就是:必须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必须限制地方政府权力滥用,必须保证农民的自由选择权利和获取土地收益权利。在此前提条件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这种城乡挂钩就是一种变相掠夺,必须紧急叫停。(舒圣祥)

时评:农民“被上楼”,不是真正“新农村”——中新网 “农民被上楼”?背后有隐忧 别把农民赶上楼 警惕“新农村”的“土地财政”趋向 别把农民赶上楼 警惕“新农村”的“土地财政”趋向 时评:有几亿农民不是个数学问题 专家:真正二人转不是剧场“二人转”的低俗玩意——中新网 不能把农民“逼上楼”“打上楼” 不能把农民“逼上楼”“打上楼 中新时评:中国房地产业被过度娇宠 何救之有?——中新网 时评:王帅帖案折射出的标本效应 ——中新网 时评:养儿子与买房子 ——中新网 多省撤村圈地意在财政 失去宅基地农民被上楼 多省撤村圈地意在财政 失去宅基地农民被上楼 农民"被上楼"被指易滋生腐败 政策成为渔利工具? 农民“被上楼”滋生腐败政策成为渔利工具 不是看不起当官的——中新网 这就是建设新农村?20余省市撤村圈地发土地财 失地农民“被上楼” 漯河上访农民被关精神病院续:家属称镇政府说谎——中新网 漯河上访农民被关精神病院续:家属称镇政府说谎——中新网 《土地管理法》修改,农民需要发言权——中新网 建设新农村应该很好地研究农民心理——贺大勇 沈彬:不能把农民“逼上楼”“打上楼” 沈彬:不能把农民“逼上楼”“打上楼” 时评:“三峡明珠塔”拆得很轻松很可怕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