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救市”为何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01:30
中美“救市”为何不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晓路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最近一些时日,中国大陆财经传媒的一大热点是有关政府要不要救市的争论。看各种报道,类似“A股市场:救还是不救”、“中国救市大讨论”、“政府救市逻辑”等标题触目皆是,十分热闹。笔者身在美国,用“第三只眼” 隔空看花,有些观察可能比身在此山中的人要超脱些,所以就“救市”的话题凑个热闹,发表些看法。
中国股市在07年10月上证指数上摸6124点后(2006年5月为1400点),仅仅不到半年,便一路下滑到3500点左右,跌幅达40%多。跌幅之急之大,比之饱受次级贷款之苦的美欧更甚。在股市大幅下滑的过程中,小户股民、机构投资者、大户庄家及各类经济学家、股市分析师等纷纷呼吁政府出手救市。股市跌得越重,救市的呼声越高。少数反对救市的人,便成了众人抨击的对象。
随着美联储屡屡降息并不断推出各种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看在中国股民的眼中,就成了美国政府正在“救市”。但仔细分析,美国政府救的并不是股市,而是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运作。这个“市”的范围,远远大过股市。
美国股市只不过是整个金融证券交易市场的一部分,整个金融市场是由股市、债市、汇市以及商品期货市场组成的。在这个金融市场中,股市可以说并不占主要部份。股市的升跌,并不是政府,尤其是美联储关心的内容。
美国股市历史上曾经大跌过多次,政府并没有出手相救。拿本世纪末以英特网为主的高科技股泡沫破裂为证,美国科技股云集的那斯达克交易指数,从2000年3月的5100多点跌到2002年9月的1100多点,整个市场缩水八成,政府并没有出手干预救市。原因无它,股市的升跌,只要不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政府是没有理由救市的。如果股市一跌,政府就要相救,那政府岂不成了股民救生员?这对没有参与股市的人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美国政府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运作及金融系统的稳定。随着房地产市场连续两年的降温,整体经济逐渐步向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联邦政府一方面推出退税等措施刺激消费、向银行投入大量紧急资金援助以防贷恶化并借此增加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美联储也连续降息,自2007年9月以来已六度降息,利息由5.25%降至2008年3月底的 2.25%,希望以低利率舒缓企业的贷款压力,增加企业利润并扩大生产;以美元贬值带动出口刺激经济成长;改善民众的债务负担,避免房市继续恶化。这些措施,无一是直接针对股市而来的。所谓的救市,救的是经济这个“大市”而非股市这个“小市”。尽管随着经济的好转,股市也会相应而动,但股市只是标而非本,经济才是本。美国政府救市,是治本为主为重,与中国概念的救市完全不同。
除了治本外,金融系统的稳定也是美国政府特别注重的。金融系统一旦出现危机或即将出现危及整个系统运作的重大事件,政府便会出手相救。最明显的例子是美联储帮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原因正是贝尔斯登的倒闭,将危及整个投资银行的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放大效应,波及整个金融系统的运作,对整体经济及所有国民均有重大影响,所以政府不得不救。美联储官员在最近的国会听证会上,详细解释了为何会出手帮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理由,使国会议员相信,不救贝尔斯登,整个金融体系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而动用政府的钱来救助私人投资银行,并非只是使私人银行得利,而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
以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经验看,中国的股市下跌,如果危及到经济及金融体系的运作,政府便应该救市。不然,政府便没有理由救市。从中国股市的现状看,中国因为还没有全国性的债市汇市期市,银行保险系统与股市的关联度也不高,股市的波动对金融系统及整个经济的运作影响有限,股市大幅下跌,未必会造成严重的金融问题,所以,要求政府救市的理由并不充足。
当然,中国大陆有自己的社会特质,即讲究和谐。如果股市大跌破坏了社会和谐,危及社会稳定,则政府可能不得不出手救市。不过,从目前争论是否要救市的各方来看,稳定和谐的理由都没有摆上桌面。看来,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股民的心态也在适应“股市有输赢,买者自负”的原则,随便拿股市不稳威胁社会安定要挟政府的言论,已经没有市场,显示中国的股市与股民正在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