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去香港打酱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54:30

国家发改委公布10月城市31种食品中近80%价格上涨;因食品等价格飞涨,很多深圳市民赴港购买生活品,形成奇怪的“赴港打酱油”现象。(《扬子晚报》11月4日)

深圳人“赴港打酱油”,平常赴港旅游购物是一件有些带有奢侈意味的浪漫旅行,如今却变成了为厨房和卫生间补货的苦力之旅。“赴港打酱油”的深圳居民在言语之间虽显轻松,但内心仍旧怀有焦虑——若非万不得已,谁会过境去折腾和劳顿?

最近物价上涨势头的确有些猛,朋友、同事闲暇时总是不经意间就提起菜价上涨,以及菜价上涨所延伸的物价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父母也常常打电话叮嘱“物价上涨的厉害,进入冬天了,多买些白菜、土豆,还有面粉、食用油,要不然白菜、土豆都是天价”,听了后一笑了之。但老人能对子女说的物价上涨的这些话,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物价上涨给老辈人带来了压力和恐慌。
如今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各地都大同小异,在普遍喊涨的大环境里,尤以食品价格上涨得惊人,往往月初和月尾不同,甚至今天和昨天也不同,不先买些放着,马上就可能吃亏。有人说“买了50年菜,感觉今年蔬菜最贵”“原先一家三口人的伙食费,现在也就相当于两个人的”“想不出来哪种菜不涨价”……账本上的数字和最直观的感受说明,一片“涨声”已成为劫持公众幸福感的一大“主犯”。以前港人到深圳“扫货”,现在贵为内地一线城市的深圳,市民却要到收入更高的香港去“打酱油”,这完全是当前的物价上涨已经让他们有了切身的痛感。

百姓囤积很多东西,应付物价上涨,不过是权宜之计,缓解一下而已;百姓抢购东西,实则是一种自己哄自己的无奈之举;百姓“赴港打酱油”,则是对当前物价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嘲讽。近段时间频频有专家出来为基本物价上涨找存在的理由。有一位研究员的观点更直接、更量化,以美国作为价涨的参照物,要百姓再忍受40年吧,因为咱们再涨数十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指数。这种选择性、单向性比对,显然缺乏最基本的民生考量。只去比物价,不去比收入和基本保障,这样的对比毫无意义和价值。一些欧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和防范通胀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是采取各种名目繁多的政府补贴,使物价尽快降低,通胀风险的责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国家的肩头之上。

反观国内,居家过日子,菜米油盐酱醋茶,看似平凡而简单,却是生活最大的成本支出。也正因如此,在物价不断高涨的现实语境中,“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油不得”……这些带调侃意味却饱含悲情的新生词语,才会得到最迅速的传播,因为每个称谓的背后都是因成本上涨所衍生而出的生活无奈,涨价的负担已转嫁到百姓身上。涨,涨,涨!什么都涨了,当然,除了工资。百姓的收入和涨价的步伐就像龟兔赛跑,涨价的兔子打了激素般跑得贼快,一点没有打瞌睡的意思,倒是百姓的收入像个龟一样缓步不前。如果工资跟着物价一道涨倒也作罢,偏偏是除吃财政饭和少数垄断国企之外,大多数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经数年未有变饱满一些的迹象。11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

如何改变“赴港打酱油”这一民生现象?真正给百姓一种生活的幸福感!除了行政职能发挥作为,打击囤货涨价、行业垄断等不良市场行为外,还应动用调节手段调剂全国食品市场的货源分配,这可以使食品价格回归到理性位置。更要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治本之策,加速工资改革的步伐和幅度。

百姓之所以对涨价如此在意,完全是当前的物价上涨已触痛了他们。我们期待,让百姓“如今什么都涨,就是收入不涨”的无奈成为过去,“赴港打酱油”变成“赴港买化妆品”,让百姓不再为民生问题来回奔波而仅为求个“价差”之无奈。

如此民生问题,虽不是触目惊心,但已关联到千家万户,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