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领学生走进有意义的学习(一)昨天——简单对立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08:07

二、引领学生走进有意义的学习—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展望

探寻学习的意义、解读有意义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们一直都在为此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了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地吸取过去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反思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昨天——简单对立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在过去,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之前,“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被公认为是对学习的真实写照。大部分教师认为,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拥有美好前程,必然要牺牲眼前的快乐。快乐、有趣和学习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久而久之,这种思维也就成为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定势。我们的教学中经常是为了单维的有用,牺牲了有趣与有效。当我们把学习生动而丰富的内在过程简化成对学习结果的追求,而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结果的标准时,学习就被简单地等同于对考分的追逐。如此一来,当学习成为谋取功利的工具时,我们的学生也成了学习的工具。过去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当前考试成绩的提高,过多地注重灌输和管制,以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快乐的体验和对学习的内在的热爱;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多地强调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却削弱了学生进行学习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 4] :一堂物理课(一)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从一段有趣的物理学史引出:在公元前 4 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直到 17 世纪,才由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以及推理论证,得出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的科学结论。

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是这样一种教法——

老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快?然后假想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于是,老师开始做演示实验,努力地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最后出示结论: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改编自吴娴,《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选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001 年出版)   

虽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掌握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但整堂课全都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实施,学生的自主性并没有在学习中得到体现,学生也很难感受到思维过程的趣味性。

这样的课堂把有趣、有用、有效三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不可兼容。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之下,我们的教育在有趣、有效、有用三者之中通常会选择有用,更关注学生是否能掌握知识以应对考试,而牺牲其趣味性和有效性。事实上,这种以牺牲有趣和有效换来的有用往往是单维的、短期的、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