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第二落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21:42

宋 嵩绘
阅读提示
日前,华中师范大学两位原本无缘参评二级教授的教师,经过校学术委员会评议推荐,顺利通过校职称聘任委员会评审,进入公示阶段。这一“破格”之举,得益于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革新。
6月30日,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23名成员中,除了1名分管学术工作的副校长,书记、校长等校领导全部退出,语言学家、普通教授邢福义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前,学术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近1/4的成员是校领导。
“领导太多,难免会把行政思维带进来”
高校学术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且委员会成员绝大多数为校领导,这是国内高校目前的普遍做法。华中师大上一届学术委员会20多个成员之中,就有5个校领导,其余还有不少是院系领导。
“平心而论,校领导大多能以公心对待学术问题。但校领导太多,难免会把行政思维带进来。”邢福义教授此前也是学术委员会成员。据他介绍,学术有自身发展规律,与“行政操作”经常产生矛盾,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
以评职称为例,邢福义说,有的学校规定,近5年须在指定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学术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为何作出如此机械的规定呢?”
华中师大校长马敏是知名历史学者,他解释说,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推行这项改革,希望探索一条路径,寻找一个突破口。“作为校长,我主动辞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提议由纯粹的资深学者担任,意在让行政权力与学术适度分离,使学术活动在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这符合学术的本性。”
学术委员会的“平民气息”更加浓厚
6月30日,华中师大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引人瞩目的是,校长并未“按照惯例”担任主任,而由邢福义担任主任。除分管学术工作的副校长杨宗凯外,几位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成员构成的“平民气息”更加浓厚,李工宝等5位没有任何党政头衔的学者跻身其中。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曾菊新继续担任委员,2008年他已卸任院长,按照惯例,新任院长将接替他进入学术委员会,但这次打破了惯例。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曹阳教授也是如此连任。
“成员大换血,应该发挥新作用。”不少老师对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期许颇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学术评价、学术咨询和学术鉴定。抛开暑假两个月,学术委员会实际运行才两个多月,已初露“锋芒”。成立仪式之后,邢福义主持第一次工作会议,对该校二级教授的聘任条件进行审议并票决,新增一项条件,调整两项条件,形成学校新规。曾菊新说,过去最终决定权在校党政联席会或校长办公会等,学术委员会大多只能提议,而且有时提了也白提。
9月13日,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有关部门在审核二级教授申报资质时,发现6位教授不符合规定条件,没有参评资格。但很多人认为,这些教授的实际学术水平很高。
学校将难题交给了学术委员会。
经过外围考察、现场答辩,学术委员会决定跨过“行政操作”的门槛,推荐刘华山和周代翠参评。邢福义教授介绍说,根据平时表现,这6位教授都很优秀,但由于不符合某些条条框框,过不了“行政操作”的门槛。“刘和周两位教授本来要淘汰,后来获得参评资格,首项条件就是:校学术委员会推荐。”最终,经校职称聘任委员会评审,两位教授均高票通过。邢福义说:“这说明学术委员会是认真的、负责的,我们推荐的人选得到了上下的认可,赢得更多普通教师的支持。”
该校党委书记丁烈云也坦陈,学术委员会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人员构成的改革,就是为了避免提议权和决策权都握在部分领导手里。
“我们离改革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
对华中师大的破冰之举,素来主张推行教育改革的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认为:这是对教授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大学回归学术本体,值得称道。
“既然上下信任,我们就要秉持学术良心,担负起知识分子的道义。”邢福义说,“如果学术委员会的决定与个别校领导意见不一,我们也要坚持。我们不能成为摆设,或者校领导意志合法化的工具。”同时,邢福义也担忧,在现有体制下,校领导的态度关系着改革的初期进展和最后成败,如果换了对官位有所追求的人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就可能出现其他情况。
“学术良心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一项改革不能只靠领导重视,或推行者的个人魅力。”曾菊新直言不讳,他希望学校出台措施,“软硬配套”,让学术委员会“能说话、敢说话、不白说”。据了解,该校学术委员会新的运作机制正在酝酿之中。
此前,武汉一所知名高校也有过类似尝试,但迫于各种压力,无疾而终。华中师大一位副教授说:改革的关键在于厘清行政与学术的不同功能,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分离。校领导不仅要身退,更要“心退”,当然也不能对学术问题漠不关心。“其效果要边走边看,希望不是作秀。”
校长马敏很冷静,在他看来,坚冰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打破,这项改革只是局部突破,目前刚开头,也不够彻底。而且,改革不宜单边突击,需要有步骤地系统化推进。“不客气地说,我们离改革的预期目标还有十万八千里。”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建立现代大学运行机制,构建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相互制约又协调运行的格局。
“让大学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办学权,改变垂直化、指令性、数量考核的政府化甚至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让大学回归育人的本位,重拾融洽的师生关系,把一切官气、俗气、暮气、痞气和学阀气等歪风邪气抛出大学校园。”
不可否认,有的人既擅长管理,又精通业务,但更多的或许是,一肩多职后的分身乏术;不可否认,行政领导的“加盟”,能体现对学术的重视,但也容易导致行政权力溢出边界。华中师大“一刀切”,正是一种纠偏,值得肯定。它也与前不久本版报道的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新之举,遥相呼应。
更准确地说,学术与行政适度分离,本质上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去除“官僚气”、“衙门化”,防止行政权力“潜移默化”地侵蚀学术肌体。如果教授们都急着去当官,学生们都忙着去竞选,自然会与大学精神相背离。
华中师大的这次举动只是高校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高校在积极试点各种改革,比如打破教授终身制,等等,每一次改革的尝试,都会触动无数人的神经,引起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和期待。回归大学精神与学术本体的大学改革,日益成为一种呼声。对此,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