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时代:两岸探索的模糊与清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53:38
马英九当选台湾下一任领导人后,有关马英九与北京未来的互动,各方均有许多评论。笔者之前曾有评论认为,马英九上台,对北京一则一喜,一则一忧。所谓喜,乃指由于马英九的一中坚持和务实态度,马英九时代的两岸关系至少不会象陈水扁时代那样风云激荡;而所谓忧,则指由于马英九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和“对等、尊严”,两岸关系的一系列死穴和深层问题将从浮上表层,因此必将对北京的对台政策,以及北京和马英九双方的政治智慧和技巧构成挑战。
两岸关系死穴将凸现
但客观地看,两岸关系死穴在马英九时代凸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倒是好事。众所周知,过去若干年两岸关系之所以风云激荡,既有台湾内部本土化基础上,一部分极端分子利用这一点操弄族群、追求“法理台独”的因素,同时北京对台政策的僵硬事实上也成为“法理台独”手中的筹码。因此,如何抽掉“法理台独”的社会土壤,适度回应台湾民众在主体尊严方面的合理诉求,同时从两岸政治框架上确立两岸长期互动的基础,终将成为两岸关系中绕不开的环节。马英九既认同“九二共识”,但同时也具有台湾主体意识和“中华民国情结”,因此未来北京与他的互动,正好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探索模式。以传统、保守的眼光看,其间充满艰难和风险;但若从宏观、自由的眼光看,这一探索若能成功,正好可以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的死穴。
两年前,笔者曾提出两岸关系三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段:从零六年到零八年,亦即在台湾领导人选举前,大陆必须与台湾国民党与民进党候选人,就“一中”原则进行沟通与磨合;第二阶段:从零八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结束到二零一二年或二零一六年,两岸必须就“一中”原则的确立和两岸政治框架互相定位,寻求具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定位问题、“一中”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第三个阶段:在二零一二年或二零一六年之后,若上述“一中”原则和两岸政治框架定位获得确认,两岸方可有未来持续的和平、稳定和良性互动。
马英九上台后,未来的四年或八年,两岸关系将进入上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两岸关系若能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包括互信乃至条约性的框架),未来无论台湾内部局势如何变化,两岸都有望维持基本平稳。但就马英九执政初期而言,这些问题显然都不是其与北京之间所能解决乃至触碰的;相反,马英九执政初期将与北京展开微妙的互相探索过程。
两岸互动的“两结合”原则
因此,就马英九执政初期的两岸关系而言,其实涉及到两大范畴:一、短期内可以操作的“碎步”,亦即马英九提出的直航、全面三通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等议题,进而延伸到更为广阔的两岸经贸和人员往来议题;二、两岸关系的政治框架,亦即迄今的一系列死穴,包括台湾国际空间、中华民国定位、两岸未来政治框架。
如上所述,上述第二范畴的议题绝非短期被可以触碰乃至解决。因此,马英九时代的两岸互动,基本上应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一、远见与近视的结合;二、概念模糊与清晰的结合。所谓远见与近视的结合,乃至双方既需要看到两岸关系深层结构中的政治框架死穴,但又不能拘泥于这些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既需要脚踏实地地从眼前的经贸互动着手,但又不能一叶障目,忽略了以“碎步”积累互信并迈向终极目标的旅程。
所谓概念模糊与清晰,乃至两岸互动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识)本来是模糊的产物,未来在逐渐清晰的同时,仍应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必须看到,过去十五年来,大陆的“一中”概念较之一九九二年时已有微妙改变,亦即已不再坚持“一中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拓展到“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换言之,今天大陆的“一中”更接近于拥有共同主权的文化中国概念。
但未来在与马英九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互动中,到底是回复到九二年时的概念,还是以新的“一中”内涵为覆盖,这都需要模糊与清晰相结合的极高技巧,否则无论是拘泥于九二年时的概念,还是突然放宽到全新的概念,都可能使北京在马英九的探索、互动中处于进退失据状态。
同样,台湾国际空间是两岸关系中无法绕开的环节。胡锦涛三月四日的政协讲话显示,北京愿意回应这一点。但客观地看,探索台湾国际空间的前提,是两岸建立一定的互信乃至确立一些框架性的协议。若缺乏互信和协议,则国际空间的探索将成为隐性台独的前奏,大陆方面显然不会轻易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