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了我们的工作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05:18

51job 翠翠 
    最近,美国微软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劳动者平均每周上班的时间为45个小时,但是实际上,其中至少有16个小时“不具生产性”。另外,美国工作政策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美国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在持续拉长,有些甚至长达70个小时。由此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时间越长,浪费时间也越多。
半数以上职场人工作效率不高,白领加班是家常便饭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职场人。前程无忧(www.51job.com)近期对3482位职场白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能6小时以上高效率工作的人只占8%(278人);有17%(591人)的人认为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是5-6小时;有32%(1114人)的人认为自己上班只有一半时间(4-5小时左右)“具有生产性”;更突出的是另有19%(661人)的人认为自己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2小时以下(包括2小时)。
    显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一天的工作时间内,会处于这样的“不具生产性”状态:似乎总是忙忙碌碌,感觉时间不够用,但到了下班前“清点”工作成果,却往往发现有很多计划好的事情都没有完成,忙碌的一天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加班成了不得不为的事情。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加班已经成为职场人每周的“家常便饭”。有82%左右的职场人每周都会加班,其中34%的人每周加班次数频繁,双休日也受工作打扰。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加班者抱怨加班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我们不得不承认,延长工作时间,会扰乱原本有序的作息规律,从而影响到第二天甚至以后几天的工作效率,使后续的工作也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显然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必须找到那些“偷”走我们时间的“元凶”。
“元凶”之一:依赖记忆做事,缺少计划
    临下班,Andy总会发现某项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比如考勤表必须要交,明天开会的内容要准备一下,而自己就是不能提早想起这些事来。
    俗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的大脑有时也会给我们开个小玩笑,忽略一些其实很重要的事情。而没有计划的工作,看上去是“随机”地处理遇到的事,这样很有可能忘记最需要在当天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法:列出明天所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中包括今天部分完成的,并给每件事标出处理顺序。
“元凶”之二:拖到最后期限
    Waters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每件事都会拖到最后期限才能完成。由于时间的压力及紧迫感,往往匆忙了事,之后又需要反复地去修改,浪费了时间。
    从心理学角度,喜欢把事情放到最后一天完成的人,通常是对自己所做的这件事缺乏信心。因为信心不足,总期待有更好的方法或结果出现,等到了最后一刻才不得不“交卷”完事。“交卷”后,通常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完成得更好。
    解决方法:把一项任务拆分成几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小小地奖励自己,这样可以建立信心。
“元凶”之三:不及时把信息资源归类
    Echo觉得每天总在找东西。大老板终于决定与这家客户合作,但是关于客户的详细背景资料不知放哪里了;前几天同事发来邮件好像消失了,那上面有客户的具体联系方式;上周会议记录似乎并不在面前一堆文件中……
    归类的作用是可以让人最快速地找到当下需要的信息。不要以为这样会浪费时间,一旦习惯养成后,可以省下很多反复搜寻的时间。
    解决方法:在遇到新事情的时候要马上进行分类。注意分类建好后,要让自己很容易找到,否则也一样会浪费时间。
“元凶”之四: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Jane的人缘很好,因为她从不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Jane的口头语是,工作上能帮的就帮一下,人家也挺为难的。于是,Jane不得不需要加班来完成自己份内的事。
    热心帮助会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但是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当热心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导致本职工作无法完成,由此带来的打击会更大。毕竟我们活在当下,只有自己活得好,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解决方法:向提出请求的同事说不。
“元凶”之五:缺少弹性时间
    某天一上班,Jones就接到上司的电话,原定出差的工程师生病,公司需要他临时去外地为公司的一个产品做现场演示。原本Jones排好的工作计划就此打乱,突然而来的出差任务严重影响了Jones的工作效率。
    虽然我们不能预见突发事件,但我们可以预留一些时间来应对。排满的工作计划表看似很紧凑,很有效率,实质上是一根拉紧的橡皮筋,再有突发事件,橡皮筋已无延伸的可能,结果可想而知。
    解决方法:每天留一些让自己随意的时间。
    寻找偷走时间的“元凶”的意义在于找到能够更高效率投入每天工作的方法。如果我们很熟悉我们的工作,而且能够比其他人都干得更快,为什么我们不能早点回家呢?让我们和加班生活说拜拜吧!(完)
 
无忧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