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0:06

有番禅语很是深刻:“无俗情之浓腻,如水月之淡远”。理解起来,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倘若减少了内心对世俗之情之物的“浓腻”奢望,其心境乃至情致便犹如水与月一般的“淡”且“远”。水淡远却能润万物,月淡远却尽显皎洁。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而如若有了“水月淡远”的心境与情致,便可以真正地达到“虽时空之隔阻而心心相印,历世事之迁移而息息相依;相忘于江湖而若对咫尺,相照于肝胆而浑然不觉”的境界。如今很多人都十分在意且祈望自己能有如此淡定自如的心境与情致,但却困惑着“它究竟是从何而来?”它从何而来?“信之力也”!这能够发出如此之“力”的“信”是何物?信心、信任、信念、信仰、诚信也。

有朋友不太理解鄙人经常言道的“平常心、平淡情”的确切含义,以为一个人只要是“平常与平淡”了,也就不在乎、不在意、甚至不当回事了?其实这只是对“平常、平淡”的一种误解。客观地说来,所谓“平常与平淡”,是一种“不把命运的筹码压在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外在事物上”的讲求真实的淡定心态,并不意味着“不在乎、不在意、甚至不当回事”。君不见?南宋·辛弃疾的《菩萨蛮·江西造口壁》中不是有段十分经典的诗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会是“事不由己”的。所以也才会有了“人生八九不如意”的至理名言。每每在这样的境遇下,强求有用吗?不仅没有任何的意义,反倒频添烦恼、不断出错。“流去”了,它是该流去的,无论怎么留都没有意义和作用;“到来”了,它是该到来的,不管怎么阻拦也还是会来的。

因此,鄙人十分赞赏“心灵只有独立,才能给别人以温暖,也才能有福领受外来的温暖”的看法和态度。一个将自我的心灵完全依赖他人他物上的人,得到最多的,便会是“失落和迷茫”。刻意依赖的程度越高,“失落和迷茫”的苦恼烦忧就会越重。

有人说,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好,便拥有快乐;积攒不满,则带来不幸”。而通常因“积攒不满而带来不幸”的,往往都是因为自我心灵对他人他物的依赖程度过重。“知足者常乐”的另外一种现实解释,就是“不知足者常不乐”。眼下十分普遍的浮躁、偏执心态,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凡“知足者常乐”的人,不仅会是心灵独立的人,而且也是善于包容宽容他人的人。如今早已不是那种“斗争出真理”的时代了。此刻再回过头去看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其实也不乏是一种不齿于去拿“鸡蛋碰石头”的能屈能伸精神。再拔高一点看,其实也能算是一种善于包容和宽容的精神。

 

由此可见,“水月淡远”的心境与情致来自“心灵的独立”;而“心灵独立”的现实体现就是善于包容宽容他人。也因此,其“能给别人以温暖,也有福领受外来的温暖”,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了?

其实,一个人真实的心灵安全感不可能来自金钱、权力或其他什么自己一味依赖的物什,而只来自于“心灵的独立”。它是一种自身与外界建立起来的良性“互动机制”。据悉它在佛教中就叫做“善缘”。这种“善缘”时常不见得就一定会体现于一个人的外在拥有,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内心的安定感——心安。“心安”就能“理得”;“理得”就会不断地滚动放大……这,才是人生命中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