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波淡定看走红:2007年那一天是我的成人礼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1:21

生日:1968年9月5日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

身高:1.76米

●1984年,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

●1984至1988年,中央戏剧学院中铁话剧团班

●1988年,参加全国戏剧小品大赛,获专业组创作奖,表演奖

●1988至1995年,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

●1995年,辞去话剧团工作

●1996年,创作并制作专辑《爱之战》

●1997至1999年,创建格调文化公司

●2000年:《爱之战》专辑上市

●代表作:《黎明之前》《兄弟门》《嫁衣》《道可道》《剑谍》《大爱无敌》《相思树》《追查到底》

42岁的吴秀波人生充满转折。他在演戏这条路上走来、离去,又绕回来,终于在不惑之年赢得了鲜花和掌声。《黎明之前》里面那个别样的孤胆英雄刘新杰让吴秀波一炮走红。

吴秀波的演艺事业可以用17这个数字来分隔:17岁开始学表演,却在17年后才真正开始演戏。当年,他为了自由,毅然放弃了演戏这个职业,从此在音乐人、艺人助理、饭馆老板、美容店老板、电视剧监制等身份中漂泊流浪。回归,是从他的第一个孩子即将降生开始的,那一刻,他在心理上从漂泊的状态沉稳下来,完成了从贪玩的男孩到承担责任的父亲的转变。吴秀波告诉自己,没有退路了,他需要稳定的职业,需要赚钱养家。于是,他从务实的角度开始认真演戏。

离开———

“生怕铁饭碗把我扣在桌子里头”

最开始,吴秀波选择演戏是为了摆脱枯燥的学习。吴秀波生于北京,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药店职工。1988年,作为铁路文工团的代培生,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了铁路文工团。没想到,他却忽然厌倦了演戏,爱上了唱歌。他说,自己是个容易心生厌倦的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一个演员和在今天做一个演员如此不同。那时候的吴秀波觉得演戏是个虚伪的事儿:“20多年前,我觉得这个行业挺虚伪的,那时候所有的角色说的都是一样的话,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的。正是因为我真实,所以我不明白我在那里能有什么快乐,除了挣钱以外。”因为不想扮演千篇一律的角色,吴秀波迷上了唱歌“那时候的歌词写得比剧本好多啦,像《梦醒时分》啊,《让我一次爱个够》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啊……那个时候你在电视剧里怎么可能看到这些东西呢?根本没有。所以我觉得那才是我要去找的、要去做的。”吴秀波于是跑到歌厅去唱歌,一个月下来已经能够收入几千甚至上万元了,这在当时已算巨额薪水。渐渐的,因为唱歌影响了演戏,他毅然辞掉了铁饭碗的工作,“我当时就是觉得铁饭碗会直接把我扣在桌子里头。”

如今回头看,吴秀波并不后悔当年的决定,反而要对这个年代道声感谢:“现在,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作为文化商品,在茶余饭后愉悦观众,同时我也感谢这个载体能够让我们的天性与人性融在里边,得到自由生长。”17年,一个“虚伪”的行业在吴秀波心中成长为“一份快乐而有益的工作”。

漂泊———

“磕磕绊绊源于不坚持、不关注”

唱歌并没能坚持太久。从最初翻唱别人的歌曲,到后来的自我创作,起初,唱歌这件事儿确实带给吴秀波不少快乐,但是,还没容他稳定下来,唱歌的火热势头就从歌舞厅转移到了大型晚会。眼界更开阔、听了更多歌曲的吴秀波开始觉得自己天赋不够,“小时候见得少,就觉得自己特别好,见多了以后觉得自己唱得太难听了……如果把歌唱作为一种职业来讲,我并不算成功,如果一个唱片公司只靠我吃饭的话,那早就倒闭了。但作为喜好来讲,我做得还算圆满的。”渐渐变得有些迷茫的吴秀波想,或许还是开个餐馆什么的适合自己,于是他彻底脱离了艺术,变成了一个饭馆老板。

但显然,吴秀波也没什么经商的天赋。开过六七家餐厅,虽然营业额还可以,但开支也不小,算下来最后也没赚多少钱。接下来的日子,他开过美容院、倒腾过电器、倒腾过外汇,小有一些收入,但都不能长久。他甚至还给艺人刘蓓做过助理,给电视剧当过监制、制片等零散的工作。当助理这段经历说来好玩,刘蓓和吴秀波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她见他生意不顺、没钱吃饭时,请他来当自己的助理,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形容自己和刘蓓的趣事“”出去谈事大多都是她冲在前头,我顶多是个拎包主力。捣鼓了两年,她才意识到我真的穷途末路了,就催我说赶紧减肥,去拍戏。”如今回看这一长串的经历,吴秀波总结说,“做得都不成功”主要原因?“我心里其实特别知道这些事情其实我都做不成,一直做得磕磕绊绊的,磕磕绊绊的最大原因就来源于我的不坚持和不关注,这是最可怕的。[没有投入没有专注]”

但这些尝试在如今的吴秀波看来,也未尝不是一笔独特的财富,“我记得我做后期监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关在剪片房里,我能看到前期现场完成的东西在后期进行剪辑和拼装的状态,所以特别了解里面有哪些问题。我还当过制片人,所以理解所有制片人的苦衷。”打拼了这么多年,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还能有工作机会,也在于那一点点的“明白”:“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别人有便宜赚,尤其是在工作中。如果你总是问:我要赚到什么?那你永远不是别人需要的。反而,在工作中,要不停地问自己:别人能从我身上赚到什么?如果你回答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比其他跟你一起工作的人都多,你的工作机会就会更多。”[被需要,被利用]明白了这个道理,到2002年回到演员这个身份时,尽管吴秀波“一贫如洗”急需赚钱养家,但他说,跟很多体力劳动者相比,自己已经幸运得多,因为他有办法让别人从自己身上赚得更多。

回归———

“那一天,我真正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

回到演员行业,吴秀波完全来不及想自己的前景如何,能不能红。他想做的只是有两点:有戏演,有钱拿。那一年,吴秀波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他对自己说,是时候结束自己自由尝试的生活了,“我一定要对孩子负起责任。这个改变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应该去感受一下。所以我总是说,有孩子特别好。”而这种思想的突然转折,吴秀波自己都不太能想清楚原因:“可能是天性、一些生理的原因,可能由于某些东西的分泌。古话说成家立业,真是如此。”从此,吴秀波不再是那个容易心生厌倦的男孩,不再是那个不怎么认真、散漫随意的尝试者。他开始一天工作24小时,一天干别人两天的活儿。 [一种力量]

能回来做演员,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别人不是一开始就找我回来演戏的,他们开始会跟我说,哎秀波你懂戏,来给我做一首主题歌吧。好,我就回去看他所有的戏,然后我靠自己音乐上的一点点能力,把主题歌写出来,他们说,哎,你的歌真的写得挺贴的,接着就会说,那你来帮我们做音乐吧,这对我来说就是更大的一件事了。我为了做好音乐,就认真地剧本,看剧的前期,看所有演员……这么做来做去,[一点点价值,一点点技术和才能]他们给我机会,让我又开始演戏,让我当监制当制片人。因为在他们看来,我是很专注、很踏实、很实在的人。”

因为得到了圈内朋友的信任,2002年,回归老本行的吴秀波接演的第一部戏是《立案侦查》,这部戏是刘蓓的前夫张建投资的,因为当年刘蓓和张建吵架时,吴秀波一直充当着调解员的角色。在剧中,吴秀波饰演男一号,合作的全是腕儿级的演员,如冯远征、尤勇、傅彪、刘蓓等。但吴秀波太久没拍戏了,见了镜头恨不得打起了哆嗦,差点被导演给炒了,“结果到最后,那部戏也没有播出来。”连续打拼了好几年,直到2007年,他才接到了一年以上的合同。那天,他和家人好好庆祝了一番:“那一天,我真正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我真正得到圈内人的认可!我觉得,那个时候我已经完成了一个从孩子到父亲的变化,也完成了从一个所谓的无事可干的青年到一个对家庭和环境有用的人的转变。那一天是我的成人礼。”

现在说起《黎明之前》的成功,吴秀波很淡定,他坚持认为他该庆祝的,其实是2007年的那一天。如今,吴秀波觉得自己的状态是:“一个房子,我围着它走了一圈,我看见门在哪,然后,我推门进来了。我觉得,这个是对我这些年经历的最准确的形容。”

吴秀波说吴秀波

●“我从来不看自己拍的戏,只有我负责监制的戏我才会看,(自己的)我看不进去,每次看的全是毛病。作为从业人员,我已经丧失了看电视剧的乐趣。爱看的都是粉丝,我看自己的作品总是咬牙切齿的。”

●“什么工作做得好了都能赚钱,我不是一个善于工作的人,我是个特别懒惰、特别不着调的人。”

●“明星叫做娱乐主体,演员叫做娱乐载体。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娱乐载体,我只是用一个角色让观众看了这部剧不后悔。”

恶补

吴秀波&《黎明之前》

●《黎明之前》找到吴秀波时,他已经连演过三部谍战戏了,所以第一反应是拒绝。导演刘江游说他再看一遍剧本,因为“这是个好故事”,但最终促使他接演的原因却并非情节,而是刘新杰这个人物的“反常规”——— 有点柔弱、有点迷茫,狂放不羁而又用情至深。

●在《黎明之前》,吴秀波的工作合约已经签到明年年中了,所以没来得及验证《黎明之前》对自己片酬的影响。

●吴秀波在刘新杰身上,看到了“特别坚定的信仰”,在他看来,就是这种信仰支撑他的行为,让他舍生忘死。凭借这一点,他就能与刘新杰沟通。

●吴秀波的妻子是圈外人,所以他并不愿多谈家庭。让他自豪的是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4岁。“拍《黎明之前》时,林永健听说我有俩儿子特羡慕。”

●42岁的吴秀波说《黎明之前》:“就好像最后一次测试,我终于蹦过去,及格了。”

大家说吴秀波

●《黎明之前》导演刘江:“吴秀波眼神里天生带着股忧郁味。”

●女星刘蓓:“吴秀波太爱玩了,只要手里还有十元钱他就去玩,玩到欠人家一两千元,才想到要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