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华禅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35:15


相识涤华禅师始于一九九二年五月来山闭关。闭关期间,自然是无缘相见。然禅师之《金刚经注解》与关房中所著《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有缘拜读,深感禅师著作见解独特,功底深厚。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禅师出关后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圆寂前,见面机会颇多,对其了解却甚少。每每为古之禅师行谊感动不已,而忽略了眼前禅者风范。当禅师离开我们时,其种种异相,一时间佳话遍及金山寺。
世间任何一种宗教,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在空间上得以扩展,我认为教徒的自律、自强、奉献是极其重要的。无论信奉那种教派,都是不可或缺的。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年,无数的高僧大德,尽行寿勤奉持,宏扬传授,光大宗门,在佛教史上留下了他们极其光辉的业绩。今天,当我们遨游僧传之际,不仅对高僧行谊百般顶载,对记录、整理、编辑、流通的诸大善知识更应和南致谢!是他们的辛勤,是他们的智慧,延长了往昔圣贤的绝学;延长了大德高僧的精神;延长了法界众生的慧命。
日前,徐巧道先生转来涤华禅师众弟子编辑的《涤华禅师行略》,得以拜读,获益良多。弟子们的如是记载,必能利益群品。这是一部有益于身心修持的好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借此深入佛法的奥海,参透人生的真谛。了了数语,不名为序。

金山江天禅寺心澄和南

目录

第一章 宿植慧根 童年出家
第二章 离寺入俗 不失佛学
第三章 四八绝俗网 复登三宝地
第四章 严谨守戒律 净染不沾尘
第五章 雄壮入山林 遍访德高人
第六章 苦度三春秋 注解金刚经
第七章 《 金刚经注解》出版问世难
第八章 闭生死关 著般若觉
第九章 大事尚未了 更进最上乘
第十章 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
第十一章 本地风光趣 自在了应身
第十二章 荼毗得舍利 头骨上有“泰”
第十三章 平平常常 一切无求
后记
笔者的话

第一章 宿植慧根 童年出家
释涤华禅师,自语无名僧,俗名杨国焘,江苏淮安人,生于清宣统已酉年腊月初四亥时。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午时,寂于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寿腊八十又八,僧腊四十年,法腊三十八年。
生前著有《金刚经注解》,出版七次;《心经关房感 般若觉合刊》,出版两次,海内外广结善缘。一九九五年末又开笔《六祖坛经释义》,写到二十页而绝笔。
师幼年家境富庶,有瓦屋十间。其祖父独资开布业,雇佣店员、学员、工友多人。父亲杨隆生,母亲杨杨氏,继承祖业。世代为人正直善良,心地宽厚,众善奉行。
师父童年就爱护小动物,从来不伤害它们的生命。小时侯就吃素,并反对家里人吃荤。一次家里买了二斤肉,师叫人用铁棍把切肉刀砸坏了,不准今后再买肉。凡见桌子上有荤食,即哭闹把桌子踢倒,不让家里人吃,致使全家人吃素。据其胞妹润德回忆,师小时侯走路,总愿低着头,不说话。凡看不惯的事,就发脾气闹人。特别反对世间迷信、跳大神、算命打卦。每逢春节,家里人刚把对联贴在门上,他非要撕下来不可。谁也不知他的用意,父母只好随顺从事。小小年龄志气大,想办甚麽事,不怕苦,一定要去完成。十岁左右,因邻妇替小女叫魂,师答“来了”,本是一句戏言,师由戏言而生疑,即疑自己魂魄失掉于彼处,从愚而成痴,其名为精神错乱,其症甚严。父母为其求医用药,祈神问卜而允愿,毫无效果。时有媒婆来舍提亲,师复加大闹,意欲无婚,能作上仙,如是三年日夜不安。后欲出家学佛,其疾复加严重。父母无法,只好送师至某寺作沙弥。入寺后其闹即止,微有少许之疑。至十五岁,意欲到宝华山去求戒,他师父说:“宝华山生活艰苦,你父母又心疼割舍不下,还是到金山、焦山去受戒吧。”师一定要去。尊师命师兄护送,俗家亦使一工友陪伴入山。师年十五岁,诈称二十岁于宝华山慧居寺受具足戒。为以后修行悟道播下菩提种。

第二章 离寺入俗 不失佛学

师父得戒后,其病即愈。据其胞妹说:“涤华师父在家排行老三。生性诚实、孝顺、正直、色欲不沾。他出家后,父母心中时时忧虑想念。当时祖父母有意让孙儿还俗,继承家业。”是年师祖父七十寿辰,家中上搭彩棚,下铺地毯,开锣而唱戏,酒席丰满。涤华师随他师父同来祝寿。涤华师因此生凡情而退道,追求富贵,舍僧而作俗。师慈父请其姑父作教师,每晚即来,教读一时许,晚餐后姑父回家,日日如是 。至十七岁完婚时,姑父亦辞教而回归。因甚鲁拙,连三字经亦不能背,后同妻自学,经常查字典,有难查之字,不耻下问,数年之间,妻识字快三千,师亦如是。二十岁入布店任出纳管帐目等职。至中日战争,家境由富逐渐转弱。日寇侵入时遭损失,其店关闭而散伙。师做小商,为养家糊口。时在旧书摊上请得许多佛学经典,师又转凡情而念圣意。至解放时,师父的母亲病故,祖母与父及妻小合家常斋念观音。后祖母去世,不久慈父离世间。为谋生计,学会箍桶,每日上午挑箍桶担儿沿街喊箍桶吧。挑担与箍桶时兼念观音圣号。有闲或念《心经”》与大悲咒。下午回家专研佛学,多年如一日。至三十一岁(一九四零年)更为用毛笔抄写大乘《妙法莲华经》,一字一拜,几年中无间断。后来参某寺某长老,言及此事,长老言:“一字一拜是念,而不可写,若写其心难归一。将写时,向经拜几拜,写毕再拜为善。”师如是奉行,千日如一时,而无懈怠,后渐渐解悟经中之妙义。
师四十三岁(一九五二年)发心,春节在本房间内闭关三日,专念阿弥陀佛。在闭关期内,不箍桶、不出门、不开口说话、不写经、不理会一切事。妻送饭食等,用反手指弹房门三下,开门接饭等,复关其门。至初四日早晨为圆满日。一九五三年春节闭关七日;一九五四年春节闭关十四日;一九五五年春节闭关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为圆满日。晚间入妻房过宿,于夜梦中,如西游记上磐丝洞口,七情迷本境界,师遇一女,由腹中吐出白色情丝,粗如手指,绵绵不断,将师周身缠缚无数道数,师无法解脱而惊醒(小史若伪,师言他当堕大地狱)。从此以后,淫心逐渐绝灭。于一九五六年春节闭关二十八日,在最后夜中,于梦中到某宝所,其宝所前广大而平,皆是七宝合成。七宝地上生大莲华,多色多光,其数无量,大如车轮,微妙境界无穷无竭。宝殿两山,有七宝阶,师沿阶而上,其台阶中有只小狗,汪汪喊叫,惊醒美梦,方知贪心所现。于二十九日圆满日清晨,妻送早饭来时,双方失手,将饭碗落地而碎污,即时悟得其义,因此而决心重返佛门。

第三章 四八绝俗网 复登三宝地

一九五六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师父法信两封,一封寄普陀山法雨寺;一封寄云居山真如寺。承蒙虚云老和尚亲笔来信,使师到彼山出家,而嘱师将粮油户口一起带去。当地派出所不允许迁出,师将虚公来信拍成照片三份,一份呈县;一份呈镇;一份呈派出所,没几天批准迁出。师父送妻与八岁次子,乘轮船到上海,投女儿家就食。多亏女婿俞仁大、女儿杨淑兰多年的辛勤护持,帮助师父成就了道业。彼时女儿在上海里弄中当居民委员会主任;长子在本地高等师范读书,吃住由校负担。家中房屋四间与院落等租出。诸事就绪,别无挂碍,师离别故土,到云居山见虚公,复登有相三宝之地矣。师是年四十八岁,欲拜虚公为度师,虚公说:“当不忘旧,仍依故师。”一时云居山大寮下(即厨下),虚公见狗食盆中有半碗白米饭,问是谁倒耶?饭头出面说我倒的。虚公说背因果耶。该饭头从狗食盆中双手拘饭,就口吃尽。虚公命在禅堂挂牌云:某某比丘,已悟证双辉。本山有一猫一狗,其猫喊花,深山无别猫,其猫喊叫绝食而死。
师入山数月,冬某日起打禅七。时虚公在堂云:1。无上甚深微妙法。是最高无上广大无比之法。2。百千万劫难遭遇。是无量生死劫中难遇到之法。3。我今见闻得受持。是今天见闻佛法,能信能持。4。愿解如来真实意。是愿意解开如来微妙法。虚公言说至此,禅堂内有多人掉泪。所谓德高而望隆,如有一言半句,皆能感动人心。师复加解如下,以明其义:1。无上甚深微妙法。打禅七是微妙法。2。百千万劫难遭遇。即千生万死,难遇到这样的禅七。3。我今见闻得受持。我等今日见到闻到如是禅七,如是庄严,以及虚公说如是法,我等当受持而无相。4。愿解如来真实意。愿解佛说,凡是有相有执皆是虚妄,我等在无相无执中,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施于众生,亦无慈悲喜舍施诸众生之相执。仍有许多解法,当依虚公所解为圆通。此四句偈系《法华经》中某天王赞佛之偈,后有大德搬入诸经之首,亦善。参!师在禅七中,早去迟退,常见几人端坐不退,师甚疑。师在广单中睡,有日夜中小解后入禅堂,见几人仍坐禅堂,方知坐通宵者。师同彼学未曾学透,有时仍要睡。
第二个七中,虚公入堂,讲些戒律。主要无邪心、无欲性,即得果证道之捷径。
第三个七中,虚公入堂说,有一常人,其妻因病去世,其夫念妻甚切,每夜晚间,到荒郊伴妻幕而过宿。于某夜中,其妻来到面前,谈说分别之衷,逐携夫至彼家。交谈之际,忽有人打门,其妻言:我死后,嫁于阴府夜叉,打门者阴夫也,夫当躲避。即引夫至某处,见一口大缸,其缸口朝下,低朝上,妻将缸板起,叫阳夫入缸下坐,妻将缸放下,而去开门。夜叉入门向妻言,有生人味,当寻找。其阳夫闻言,很惊怕,失口念声南无佛,这时复有一鬼使进门,向夜叉言,阎王令我追你急回,有紧急事。其夜叉跟鬼使而去,言,待我回来再找。其阳夫脱难,妻送阳夫至墓旁,一推而醒。此一公案,仿涅槃经中之意。时有一比丘,到虚公座前长跪不起,虚公用香板痛打比丘一顿。当参!
第四个七中,禅堂有一比丘昏沉,巡香者用香板在彼肩上压了一下,彼惊而点头数点,对面比丘尼见彼点头,向彼付之一笑。其比丘向彼互笑而不止。因笑生情而动心。所谓禅堂佛心,不动即佛,动必招魔。巡香闻笑,从右复来此处,即时痛打其僧及尼。僧被打即闹,尼遭打而痛哭。其僧自言,我是你师,我有病,你不问我,将我饿死。尼言,我在深山作虎,你将我打死,复打死我子女,是你前生为猎之冤,因你动心,招我而来。虚公言,一人招魔,千佛难救,禅堂生魔,当散七,当打板跑香,不久打钟止步。虚公说,念佛是谁?谁答上及时挂牌。师见多人不答,自己亦不答。虚公自答,是个女人。师闻是义,即有省牾。虚公复言散七。禅七招魔者,由寺替彼等作堂佛事,超度怨者,离幽升善道
七散后,师问西堂,为何没人答耶?西堂言,答即生相。西堂复言,汝答看。师答是只狗子。西堂复言再答看,师复言是亲娘。复言再答,师答是清莲华。西堂言止。又言,汝愿作吾徒耶?师就地拜言,愿乐听从。西堂就势将大、二手指叉开,叉师头项,师猛起,用右手挥开西堂师叉势,既赐名某某。从此,师有二师焉。有日师箍桶,正在催箍,西堂师言:“箍紧些!”师起腿一脚,将桶底跺下。西堂师云,满天棉花,师答,无无亦非非。一时观音圣诞,师题词曰:观音诞,非观音诞,非诞非非诞。是止儿啼,亦非止儿啼,是名止儿啼。计六句呈于虚公,虚公复加两字,印可。师启请到鼓山补戒。
即一九五七年春,师到鼓山。知客师叫师吃晚餐去,师答持午。知客师说,云居山来者,皆善。于是师发心持一餐,与持坐。亦有词曰:“一餐救母难,不卧报佛恩。”师登坛得戒身披三衣,双目泪雨而痛哭。哭者,复得其衣而生感也。得戒后,在鼓山闭半关、持坐、持语、持一餐,三年如一日。圆满后,即开口讲话。没多时,复又持语。有某当家师,勒令开口,师而被迫说话,即离山到某处。至某处至文化大革命时,被迫至俗家。

第四章 严谨守戒律 净染不粘

文化大革命中,赶逐师等离开鼓山涌泉寺。其时,师无处栖身,更无食住,是故就宿儿家。其时大儿当小学教师,家中有屋数间。师本性清净,必须独住,于是在本宅院墙中另开一门,截断本宅。房屋只留一间,让师独住,很为清净。师以卖草纸为本人生活。是故上午卖纸,下午参禅、参学、跏趺与阅经。在多年内,犹于一日。在此期间,参学如下:师在梦中至某处,参济颠师,师问大德云:“何为最上乘?”济师言:“超出三乘以上者,亦名为佛乘也。佛乘者,无生亦无灭也,即与佛为一体者,姑且名为最上乘之发也。”复问:“以何法门能乘此乘耶?”济师言:“常阅《金刚经》,日久即能见也。”师于是常阅《金刚经》。从此向后,常乘大轮船到某处上学。学位是二十七号,常如是,非一、二、三、四、五次,问见甚麽?答:“乌金板上放光而已,别无所见,何者梦也。”
师严谨守戒律多年如一日。某日早,去大王庄草纸坊买草纸,时当正午,忽然起雷而下大雨,在附近某家躲雨。其家就是一人在家,其人是中少年妇女。其妇盛装而美丽,欲情毕露其面。她正在家吃午饭,留师吃午餐。师说:“我准备到大王庄草纸厂里去吃饭。”她说:“大雨不止,您就在我家吃吧。”师父见是素菜与小菜便说收钱就吃,她答好说。师于是就在她家吃午饭。其时,她发生情态,言语行动很明显有苟且。师即从身边拿出四角钱给她,她不要,她的作风即不可言。师将四角钱放在桌上,即冒雨脱离她家,她用手拖师,师力胜过她力,用手扳开她手指而出她家门。在不远处小沟边,有一踏水的破包车棚,师即在此棚中躲雨。不久雨止,即拔步奔大王庄草纸厂。后来雨过天晴,师乐意而回归。
解脱颂:
1,胭妆浓抹胜九天 身怀色缚捆诸仙
倘若迷失差一念 今日那能来闭关
2,雷雨试我真不真 实是如来应化身
倘生一念即九类 无生其心是慧心
3,五关六将当心闯 惟有此关最凶狂
五蕴六欲锦枷锁 斩关夺路道人心
4,倘若昔时失一足 焉能在鼓解金刚
无人无我无诸相 万相万物尽菩提
附两偈:
1,毫发无紊乱 亦无诸相执
无紊乱相执 大道在目前
2,行住与坐卧 无不见如来
空空无诸相 色色皆金刚
后来次子拆屋重建,他们逼母到师小屋内住,师即允许。当晚妻来住时,师叫妻在床前席地过宿,师在床上通宵端坐。天将明时,妻告别言:“从此永不来住,今晚我到儿媳房内过宿。”师言:“最妥善。”次日梦中,到一宝所,见正殿当中,端坐释迦牟尼如来,别无其他弟子等。师下拜,起身抬头观佛时,见韦陀尊者立于如来之前。师言老韦,余不拜汝,余拜的是释迦如来。是时尊者起身举步,绕于佛后,一时师见如来起身离坐,举步下阶。师跟从佛后,到殿外阶下,如来顺手拔草一茎给师,师执草而醒,即明金刚之义,而能开笔。师言,其义若伪,当犯大妄语戒。学者当思之。
师于文革后期,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住鼓山涌泉寺海会塔三年之中,曾遇到许多因缘,写于《合刊》,今摘抄几则以志之。
试我之心
余住海会塔时,有日深夜十二时许,有一青年妇女音声,来打塔门。余问何人,其妇答想住一夜。自言是福州市民,迷失归家之路,无法下山,求借一宿。余言:“我是男子,你是女人,不能借宿。”彼女哀求而说:“现时解放了,男女同住,有甚麽关系?”她同时用手推门。余手拿着一根粗木棍棒,向地上一掼而言曰:“你再说胡话,我将你打死,拖到山凹里喂狗。”彼女大骂而去。
结论:这是试我之心。若女防男者,仍当再严密而当心,更严格。当知:石头路,滑滑滑!
拾金
余住海会塔时,有一日,余在塔基门前,拾到一小皮包。即写一张招领书贴在塔门之上。其书云:今拾到一包,请丢失人来领。大约过十几分钟,有一男一女推门而入,向余叩头而言曰:“塔门前招领是您老人家贴的吗?”答:“是。”俩人复叩头而言曰:“您救我们俩人性命耶!”余言:“快起来坐下说。”彼言包内钱是我们准备结婚用的,是我们俩人的生命耶。余说你们不要急,皮包在我这里。复问你们有证件吗?答有。包内有三张结婚照片是证件,另外,我们都有工作证。于是他们俩人将工作证取出,送到余面前。师问包内有多少钱?彼答人民币两千元正,零钱在身边。余将皮包打开时,他们又向余叩头。余说不要这样。取出照片一看,的确是这俩人。取出现币点大数是两千元正。余即时交给他们俩人,并说:“你们下次要当心耶!”他们俩人问:“要多少钱酬谢耶?”余言:“分文不要。”他们连连叩头。余言不要这样。他们俩人感谢而下山。所谓救人之急之心不可无。无我相者,是无贪心相也。倘生贪心相者,彼岸虽在目前,万死万生也不能到也。
颂言:
1,救人之急如救火 倘生贪心畜生心
贪心即是九类种 无贪洒脱为贫僧
2,贫僧应当贫到底 七宝如山是罪魁
如如不动真法性 如如不动本觉心

第五章 雄壮入山林 遍访德高人

文化大革命渐渐结束期间,由党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恢复宗教条例实施之下,师于是时,而至高旻参西堂,西堂言,汝从何来?师答从某处来。彼言,某处离此数百里,一路上凸凸凹凹,可带一根拐杖来。师答,已甩了。师回忆,至今仍然未甩。即是未证言证,大妄语成,千劫莫能证,希诸后学勿可为。若大妄语成,是佛逆子,亦名罪魁。师复至焦山,又到金山江天禅寺,一时,有俩比丘尼,因闲事口角不休。此二尼常念普门品,师插言曰,二位大德,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坠罗刹鬼国,二位会麽?二尼异口同声言,您会麽?师言,就是你们。二尼醒悟,同向师顶礼。甲言我等因争嘴而得醒悟。乙言我今方知佛法在世间。师言汝等如是,我亦如是。师以后到南京又至栖霞,到九华而至庐山,到江西至云居,到北京广济寺见赵老与正老。一九八二年冬,行脚至五台山时,身上没有棉衣,饥寒交迫,幸遇鼓山晚融老和尚,慈悲地送给师一件棉衣,得以度过严冬。后至青海,沿途之上诸寺院中,有的是专修净土;有的是外禅内净;有的是专修密宗;有的是深入经藏;有的是好学多闻;有的是无门不入;有的是广修广学;有的是刚才恢复暂不留单;有的是不合条件,于是等别。师于是时,无法进单而能常住。在此期间,师受尽了千辛万苦,不可告人的窘迫。在无法常住之下,复至上海玉佛寺,一时见诸四众,在方丈室说机锋。某长老言,有甲乙者,甲言我是驴,乙言我是驴肚肠,甲言我是肠内粪,乙言我是粪内虫,甲问虫在粪内作甚麽?乙答度夏。甲言我请你吃茶。长者复言,谁再答上,某请谁吃茶。师见无人答,即答言不分别。长老请师吃茶,另送一本《传灯录》,以为志焉。此后,从玉佛寺而至南海礼观音而见自在,又到五台礼文殊。若问文殊真面目,无即无离即是真文殊。其他诸处甚多而繁。师在此窘迫之际,勉强复至焦山,依茗山法师而常住。其法师专讲弥陀经,师只能随缘而不变。每日上殿与念佛,师只能身随而心非。一时,释迦如来圣诞之日,师与大众同声合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其意感觉,声声投入师之真心,师于是时其心若焚,雨泪而弗止。可见昔时师之至难无有再难。彼时心犹如油煎,因此决心而离焦山,复到俗处。于是时至文殊庵,承老道姑留师闭关。入关至半载,关内外生障碍日复严重,无可制止,复延两月无法可解,是故,弗能弗解其关。后来,复至儿家一个多月,而去福建涌泉寺故旧处而常住,为扫地僧。
师作偈言:
1,学佛之人难上难 何况参禅复更难
而且余是纯禅者 此难难于一切难
2,今日至金闭常关 方满多劫最胜因
其因当得无我相 其义无相即无难

第六章 苦度三春秋 注解《金刚经》

涤华禅师是现代苦行僧。于一九八六年,适得海会塔清净之所,写成一部《金刚经》无名僧注解。
师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复住鼓山涌泉寺,为扫地僧。师在扫地时,诸侣向师言,您扫地最清洁,师不言。如是多年,后来肺病复发,当家唤师看铁树其病少缓数年。后肺病复发甚严,经透视是后期肺空洞,无法治疗。方丈叫师住海会塔,为养病待死处。师领些米面油盐用物放在塔屋中,柴水在附近自取。其塔是安放亡僧骨灰之塔,无人所到之处,甚为清净。其境清净,其心亦安,心安病转,举止安然,即无一切病恙。是时,日间取水,寻柴做饭。师父曾在炎暑夏热的某一日,天方微明之际,提着两只水桶到涧边取水。忽见涧中有巨蟒一条,约三丈长,其粗如碗口,师见之而止步,立视其蟒。师见其蟒慢慢地向山凹中深处去,约两分钟,其蟒不复见矣。后来永无再见。
是年师父七十七岁,发最上乘心,愿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一部,自限其期,三年完成。自誓其注出现世间,度一切相,永无竭止。是师父真心本愿之诚。每天在夜中临床趺坐,首坐半支香后,开目执笔写《金刚经》无名僧注解。师父在写注解时:1,先打草稿。2,疑字查词典。3,排改句意。4,通畅无碍。5,字妥善而正确。6,含义须奥妙。7,不可排前遗后,亦不可有后无前,更不可使人生疑。8,当删改重复,以及错字、错句、错误等。9,要精排细核,订章义,明句逗。10,要前后贯通,无塞无阻。11,不违本经之道义。12,自读、自颂多遍,要音韵和畅,从容而悠扬。13,要通达本心,与诸词觉境和悦和融。读者亦当如是读也,是真读。14,著注解时,须一张、一页、一节、一段、一句中,深追细找,倘能无疑,方为究竟。切不可贪多图快,倘若贪多图快,真心本性必生障碍。阅读者亦当如是,一复如是,善也。
当时师父日夜遭病魔,冬寒夏暑,苦度三个春秋注解金刚经。有时不分昼夜,兼坐、间作、兼写,体倦而休息,以降伏其心。手稿全部用毛笔手写小楷字。八十高龄,眼不花,手不颤,字体端正秀丽。书出版后,人人见之都赞叹不已。师父就是这样生命不息,拼搏精进不止。在生死关头,耄耋之年,著出《金刚经》无名僧注解一部。此情此境,感人至深。
师父于一九八六年中,开笔写《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注解。至一九八八年,将近三年,肺疾倾发,其疾甚严。经X光透视,心室饱满,肺空洞较大,血压高超,坐卧失常。透视单上医嘱住院,师将其单呈于老当家大师,承允批准,使师住院。
作偈言:
1,肺空心遍满 血压超顶峰
医嘱当住院 疾情似海波
2,住院本是妄 以妄治病妄
多劫人我相 寄此一扫光
3,病魔风雷击 不坏金刚心
金刚般若性 无上亦无双
4,注经摩诃力 金刚心性空
本誓本愿固 能转一切心
插住院偈:
适因解未毕 心肺两病临
启请住院治 故笔作此偈
住院如住市 可喜不解言
区区有电视 室室收音机
谈笑如暴雨 勿可乱禅心
时年八十一 肺疾五十秋
压高心遍满 正在住院期
自知如梦幻 非执亦非空
尘尘本无相 执着真亦伪
入院未七日 心缩肺亦安
医嘱继续住 期望双痊愈
吾当参到底 无处不菩提
何选何择处 何处何不禅
当解当前义 无处不安然
天上天下处 皆是自心禅
本心着无相 处处自在天
无住自在相 自在乐无穷
誓愿速出院 生死从何来
随缘心不变 不变性随缘
诸病诸业造 无业病亦无
续:
住院四十日 回寺病亦安
当知诸缘幻 不住亦不迁
沐浴感:
一时作偈坐院床 来男与女笑中扬
所喜真心无染住 此偈留于未来参
色身清洁非清洁 慧命清洁真清洁
无见洁与不洁相 无名无字最清洁
若言洁与不洁相 非非非非证菩提
师父住院四十天,病愈出院入寺,住祖堂,为退休僧。复经月余,其注完而善。

第七章 《金刚经注解》出版问世难

《金刚经注解》共出版了六次。在每次出版过程中,都十分艰难。师父曾说过:“难好,不魔不成佛。真的难,假的易,十船假货好卖,余一船真货难卖。在《金刚经注解》出版过程中,余常遭逆魔之掌,在彼魔掌之中,本心不变,秉性不移。这些都是余的助道因缘。依次之因,逆而受之,觉而用之。证道矣。结果每次都出版问世,圆满完成,均得其解脱尽。何者?金刚般若之威力也!”其详情如下:
首版:油印本问世
师父写更清本时,福州林志秋来山,见注解底本,彼生敬幕之心,即拜涤华师为师。师命名为本慧。其后复遇二、三随喜者,共筹助印款三百元。师倾钵资,得一千元,合计人民币一千三百元正。因钱少,又没有高僧加批,无法出版。后由弟子本慧联系私人印刷,以一千三百元油印九百本,合为三百部(三本为一部),即为始版告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名僧注解,原始本初版于一九八九年出现于世。师将其注逢缘即施,来取必与。时福州林淑平及台湾蔡远智先后来山 游览,彼见注解欲取一本,师各赠一部。最后十部,经邮局寄到上海女儿家。她又转赠给圆明讲堂与居士林及诸上善人。
第二版:遇逆金刚成
不久福州林淑平来山,向师顶礼而言:“晚辈见注解之义,甚深而微妙,如获至宝。原拜您老为度师。”师摄受,命名为真慧。慧言:“愿师父再版,誓出其力,愿效其劳。”师言:“汝如是愿,我亦如是。”即命慧如是而募印。慧即是从,而尊师之咐嘱。后来,师任命慧为第五法子。
不久台湾省蔡远智跨海来鼓山,到涌泉寺而至师所,后来在宾馆拜涤华师为度师。师即欢喜顺从而摄受。蔡言:“我携注解回台,到家深阅,其义摄我真心而归觉地,实为难得已尽得之。愿师再版再印,是弟子真心至诚之愿。”师言现已着手,仍未成就。蔡言缺印费耶?师言经福州林淑平等已与厂讲妥,印一千部,需人民币四千元。彼时有上海圆明讲堂叶秘书与佛教会长,及居士林负责人等,发心布施的几百元,还有淮安诸方多人,发心布施的助印款几百元。我处现有三千二百余元,仍差八百元左右。蔡及时从提包内取出人民币八百元,交给师父。复问够吗?师言够。彼请师在本寺回龙阁吃午斋,斋讫已,彼下山而回台湾了。
某方丈,从闽南来寺。师将《金刚经》无名僧注解更写本呈方丈,启请方丈审阅而印可。方丈言:“我无权加批。”师出北京佛协会信给方丈看,方丈言:“我不能算当地高僧”。彼故意推脱。师方进言,彼即拒绝而言曰:“你回去,回去,我有事呢!我没有办法解决你的问题。”师只能礼拜而告退。其方丈即时回闽南佛学院去。此后林淑平与玉清来山,师言:“印注解款已募来人民币四千元,我们就到印刷厂去订合同吧。”弟子真慧及玉清、瑞端三人,携款及北京佛协会的信,找到印刷厂陈老。陈老说:“我们都是佛弟子,难不成佛弟子不相信佛弟子吗?”并满口答应说:“先付两千元订金与北京佛协会信一封为证,核查错漏一字,其版作废,再排版。印成后倘有一个错字、漏字,把一千部注解搬走,分文不要。”师如期去核查,结果错乱无章,每页均有错漏字等。重排后,师复查,错处少些,但仍不能用。师要求重排,厂方不答应。要求退款另找别家,厂长说:“钱不能退,已买纸用了。”此后 几经周折,据理力争,本应在闰五月前印完,拖到十月才印半数,中间又生枝节,师与真慧多次出面,最后真慧让师回山休养,余下的事由他们三人了结。结果是双方各负一半的费用。因钱不够了,复经瑞端姐姐诚心帮助,在其他寺院募化来几百元,才算解决这一问题。其注一直拖到腊月二十三日完成。由林淑平、玉清、瑞端三人用汽车送到寺院。此时方为第二版《金刚经》无名注解出现于世间。诸方乐助的书款,均列在《金刚经》无名注解第二版芳名表上。
第三版:感梦而遇缘
师于一九九一年春,将《金刚经》注解,在寺院平等供养大众,每人一部。不久某当家对师说:“你的注解冒我寺名在外化缘,现有通讯单为证。”师答:“通讯单上明明写着鼓山涌泉寺,祖堂十五号某某收,其他处没有涌泉寺字样,冒名二字从何而来耶?”某当家听到师的正理言辞,大发无明火,叫师立即将缘簿上缴。师即刻将缘簿捧上库房,库主师核算,计二十多芳名,合计人民币二百五十元。某当家说:“钱呢?”师父答:“我本人连钵资共计人民币五百元,现存库房。”某当家说:“你回去听处理。”不久,某当家给师一张信纸,信上说:“汝用涌泉寺名义到处化缘,留于自用,姑念汝年老,希汝将缘簿与募金立即交常住,从此以后无许再募。否则,立即送交公安局处理……方丈某某于某日。”
师父想,侮辱于余当依无诤二字降伏其心。印注事宜,按信而言,在此处是无生地。余真心本性,当依之本慧,应离此境,方能圆满印注之真心而合本愿。师于是时写了一张请假书言:“往申联系印注事宜,圆满后立即回寺……。”某当家看请假书说:“汝是寄名取利之徒,至今仍不痛改前非。倘离我寺,无许回头。”师只能听命是从。是时自留注解五十部,余下二百多部,师通知本寺大众师,随意搬取,普结无相之缘。经过片刻,其注搬光。
入道论(我者,汝也,一如也。秘密者,梵文以音不以字。)
若有人侮辱我,我当以无我相、无人相而降伏其心。其心降伏,侮辱二相从何所来,从何所生?其二,侮辱之相,犹如晨星暮日,转瞬即无,倘能忍侮到底,寄此幻因而得妙果,不亦善乎?所谓转烦恼成菩提,如是转也!倘不遭侮辱,何能得其转耶?不可失去道义,希诸后学当深参之。
师自带五十部《金刚经注解》,离开涌泉寺,买船票前往上海女儿家。遇诸缘境,不可常住,复至故乡,所见与闻于道有乖。然后到俗家,见诸儿孙等辈,以凡情留师在俗常住而养老苦,以备他日之孤。师见其幻,其心若焚,闻其泡,甚为逆耳。师言希诸后学当深参之。余口与心,是非真伪,倘有虚妄,余于今生当入诸狱,受无间苦。汝等学佛之人,当深参而弗疑。余之“至要之行”今付汝等,当提起无我相之真心,当放下无我相之狂识。倘能提到极端之处,放到无放之地,汝等于今生中,倘不了其生而不脱其死者,余当为大妄语成,即为诸佛之逆子。余言至此,自心甚痛而掉热泪。汝等为何不信?汝等为何不生净信心耶?汝等倘能修无我相之捷径,倘能悟无我相之真心,倘能证无我相之本性,倘能如是者,汝等而不证其道者,余不信也!余说至此,希自参自悟而证之,是余之愿望焉!
住俗感:
1,回乡布施金刚经 因此寄宿住儿家
余见儿孙无情相 迷儿痴孙情爱深
2,情爱二相双不住 是名解脱是贫僧
贫僧亦无贫僧相 是则名为见金刚
3,贪欲犹于蛾扑火 情爱好比蝇投汤
贪心甚是鱼入罩 欲情自作蚕吐丝
4,能知欲情如火海 能见贪爱是刀山
如是能知如是见 悟证二字在其中
5,初果见俗如见虎 二果见俗不乱心
三果见俗无见相 道性见俗路边人
6,觉性见俗非非见 非非见中有真如
真如亦无真如相 是则名为见摩诃
7,佛性见俗如是见 是则名为见世尊
世尊亦无世尊相 本性世尊无不尊
8,无尊不尊无不处 处处处处现全身
当开一只智慧眼 他世尊也我世尊
9,竹影何能当竹竿 当知竹竿亦是空
凡情凡见凡思维 认为竹影是命根
10,竹影焉能阻大道 真竹亦是妄心生
无妄刀山即平地 无贪火海亦清凉
11,六欲天中无我相 十八狱中狱狱空
能空六欲十八界 界界处处证法身
12,胜欲那能明本性 狂贪焉可见真心
无欲无贪即觉地 却是老僧度众生
插见性章一则:
抄传灯录中,有大德言,佛字,吾不忍闻,倘若会见他,一棒打死,与狗子吃。
师言:能麽?倘能,见性之人也!所谓打佛骂祖,未悟证者不可言。能言能行者,圣也。行即证也。能悟证者,觉也。
师父于次日早,离俗就道而奔扬州直至高旻禅寺。在客堂缘遇方丈德林大和尚,师顶礼后,其时供养了该方丈《金刚经》无名注解四卷。其方丈陈列于案,自取一本而自阅之。当阅数页后,方丈启言问:“其注从何而来?是谁解耶?”师答:“不敢。”方丈复言:“你在何处注解耶?”师答:“在鼓山涌泉寺海会塔中,闭半关三年而完成。”方丈复问:“你受过职吗:”师答:“没有。我是清众僧儿。”方丈又言:“你能常住我寺耶?”师答:“愿试十天,待双方同意,即能常住矣。”方丈同意这样。
其时有信女几人,从上海至高旻寺。她们礼拜方丈时,看到桌案上边有《金刚经》无名僧注解几卷。时诸信女启请知客师而言:“此《金刚经注解》从何所而来?”知客指师而言之由彼带来。其信女问师:“此注解与上年从福州寄到上海油印本,三册为一部的《金刚经》无名僧注解同麽?”师答:“同。”彼复言:“是谁解耶?”师言:“不敢!”几信女即向师顶礼而言曰:“我们几个是上海人,今日因梦而来高旻寺,实逢奇缘。”复向师言:“此注解仍有麽?”师答:“有。待十天后到上海女儿家时,取给你们。”彼等复言:“请示知上海住处,我们到上海时,按期去取注解。”师言上海共和新路几弄几号几室某某人便是。彼等于次日早离寺回沪。师至期,见方丈而言之:“某某与大和尚有宿世之缘,承留余常住之宜。我明早起身到上海取衣单,请假约十天左右,准予回寺。”大和尚言:“早去早回。”师答:“是是。”就此告别。
师于次日之晨,天方欲明,离寺就路,急奔前程,行至渡江之渡口,目前见有铁拦阻路,师至拦前跨步将入,看门者言,有票麽?师言:“无。”看门人用手一指,“那边买票。”师至票房而买票。售票员说:“我们这边专售汽车渡江的票,单人票不售。”师复至铁拦处问看门者,彼不答。时有一老人向看门人言:“他是出家年老之人,让他进去上船补票吧。”师于是时得渡而至彼岸。到彼岸码头,舍舟就岸,信步直奔而至金山。师父说:“此节事实,句句含禅味,当参!”
师父到金山至客堂,见知客师,言及欲赠《金刚经》无名注解事。复问知客师:“焦山明老,现在焦山麽?”知客言:“焦山明老,现在我山修补《大藏经》呢。”师问应到何处去找?知客师用手一指:“由此进去便到!”师前进不远,即见到明老与另三位身披袈裟的长老正在核对《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无错字呢。师即坐于彼坐之侧,待彼核对结束时,师即取注解两部,赠于明老。明老转赠一部对面长老。明老言:“这位是本山养老。”养老看两页而言:“此注与上年从福州寄来三本为一部,油质印的《金刚经》无名僧注解同吗?”师答:“同。”复问:“是谁注耶?”师答:“不敢。”于是诸长老与师互礼而坐之。养老言:“我得其注后,准备复印些结缘,至今仍未满愿。”师言:“我们合印些能麽?”养老说:“我们再考虑一下吧。”于是师将一部毛笔正楷注解赠送给养老,作为复印之底版,养老不肯接受。师复转赠焦山明老,其明老说:“我有机会以此为底版。”
师离金山,赴申至女儿家,于次日,其诸信女亦到女儿家。她们拜言自报其名:我叫陈四妹;她叫黄雅珍等等。陈言:“我上年从圆明讲堂得到一部油印注解,阅之知其奥妙。我经常思念,倘见其人,方满本愿。于十日前,梦中有人对我陈四妹说‘今天当去扬州高旻寺,是日下午,有释迦如来化身到高旻寺。’因梦我到天亮,约二、三位信女而赴高旻寺,寻求如来之化身。我们下午到寺,得其注解,见到其人,满我久思之愿。”师言:“《金刚经》即是如来化身,而不可说余是化身。”她们几人欲取几部注解,师即赠之。彼等赠师数百元钱,师言:“钱不要。余想续印此《金刚经》注解。”于是彼等与师女儿约定去中国佛协副会长处联系。秘书说:“福建来信说,现有某某到申,他冒说《金刚经注解》是他注的,希你们不可信他的妄言。不知他从哪儿拾来、偷来一部《金刚经注解》,到处伸手化缘,留于自用。他在福州对诸人民冒说每天只吃一餐,其实他每天四餐、五餐,这些狂言皆不可信……。”师女儿与陈四妹听到这些流言,对师一言不言,师即不知。师到高旻寺住几个月,将印稿修改结束,复往上海,欲印其注。师女儿对父说:“福建来信,说您这等这样,是真是伪,使我们无法着手联系与化缘。”师女儿诉说至此,适风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专医来师女儿家走访。
师说:“其时,医师来女儿家走访者,而不是如来指使,命彼而来者余不信也!所谓金刚威神之力,无穷无极而无尽也。是故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显何身而为说法,而使其众生得度者,次之谓也。所谓如来光明,无有暗处,无有不到之处也。无有不到者,其光明使其医生来女儿家也”。其时,师女儿请医师吃糕,医师复请师同吃其糕。师言:“吃一餐。”该医师奇惊而失常地说:“此时还吃一餐麽?”师答:“吃一餐。”师见医师神色有疑,复言:“您若不信,请您去信、去电话到扬州高旻寺一问便知是真是伪。”该医师正色而言:“福建的信很有问题。我今日方知,当替您澄清。”师至此珠泪涟涟。
其时师女儿打电话,通知陈四妹等。她们接电话后,即来了几人。师女儿向她们言,适才明旸法师专医来,谈说这等这样。陈言:“我已将师父的亲笔信与《金刚经注解》的底本找我爱人试验过,是一个笔迹。我已知道,福建的信是假冒,是虚伪的。”此时她们几人与女儿,即拜涤华禅师为度师。她们即发菩提心,继续印其注。出钱出力出面而募化,即为成就第三版不久而出现于世间。彼等其功德之量无穷而无竭,即为负荷般若重任人。师复命彼三人为法子。其陈四妹法名为真如;黄雅珍法名为真法;女儿杨淑兰法名为真照。她们三人真心顶戴而护持,能使第三版金刚到彼岸之经常住于世间。所谓佛言,能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者,其有功德超过恒河沙数,恒河中之沙数之珍宝。所施之人福德之胜者,弗能弗信之,弗能弗明其道之义也。何况彼等而能成就此《金刚经注解》常住于世间,续印而再版耶!而非如来之使者何能如是也。彼等而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种善根者,何能遇是缘,何能发如是心,行如是行耶!何能证如是注解常住于世间耶!是故余命名为法子者,而不愧为如来咐嘱之义也。
颂言:
如来咐嘱到高旻 暗合道貌示意深
缘遇经注满本愿 师徒重逢宿缘来
多劫信心信此经 今生满愿得是经
如是信心如是愿 愿此经注住世间
第四版:菩提种出苗
时台湾弟子蔡远智,跨海而至高旻寺,访师而得会晤。蔡言:“弟子从台湾来,募来台币三万元,折合人民币一万元,已于上海佛学书局说妥,除制版费,印两千部注解,实收人民币一万元,现时尚未成交,恳请师父即时动身,同到上海去办成交手续。”师向方丈请假十天,到了上海,蔡言复印两千部注解,两个月出版。其钱 我到台后即寄来不误。又说:“我们台湾只要三百部,其余一千七百部留下与您们结缘。其台三百部,我已同书局说妥,他们替我寄到福建省,省对台办事处转寄给我。其《金刚经注解》很快就会从上海书局运出五百部,抽出两百部,我托彼用汽车送到涌泉寺不误,请师父接收。”
一九九二年,《金刚经注解》续印本问世。同年某月,弟子真慧,遵照师父来信嘱咐,带身份证到福建省政府对台办公室,去取《金刚经注解》两百部。去的那天,真慧故意打扮得清爽些。衣着整洁,风度大方地走进对台办事处。刚一见面,台办干部当头便问:“那老头子跟您如何认识的?”真慧答:“他是我师父。”他们看看慧的装束,大笑说:“象您这样的人,也会去拜他为师?”慧对他们讲,师父如何刻苦修行,慈悲喜舍,高尚的威德……他们听后,又问:“你读了多少书?”(原来他们误认为,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信佛。)那天,慧为了证明身份,带了许多证件。当听此言时,随手把医药学校毕业证、岗位质检证、职工代表证等,统统给他们看了。因此,彼等改变了原来的偏见,并热情地求学。慧对他们讲:“只要你们能发真诚心,去学佛读经,明白佛陀的教理,相信你们一定会拜倒在莲花座下的。”他们听后感动地说:“您师父写的书,放在这里两个月了,就在我们身边,随手可取。但我们以前无知,有眼不识宝。今求您能否各送我们一本宝书啊!”其时,慧替师父作主,每人赠送他们一本。这件事对慧启示不少。“应以何身得度者,当显何身以度之。”当知,自古经师难求,人师更是难遇。
第五版:禅七遇明师
一九九一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扬州高旻寺打禅七。诸方有缘弟子,怀虔诚之心,纷纷云集。大连五位居士亦遇缘慕道而至。
高旻禅寺是中国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开悟的地方,又是临济宗四十六世传人来果老和尚阐振祖风的圣地。两位大德同为宗门龙象。
文革期间,高旻寺遭到了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当今方丈德林大和尚,勇于荷担重建古刹的大任。历尽艰辛,首建禅堂,肃穆庄严。大雄宝殿、寮房、七宝塔等相继建成。方丈德林大和尚继承了高旻仪制,为世所宗的道风。使高旻禅寺成为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的禅宗道场。以每年冬季打十个禅七享誉国内外。
在禅七中除了坐香跑香外,还有几位老禅师轮流讲开示。其中一位老禅师讲《金刚经》,深受众人的欢迎。凡能听得懂的人,都认为他讲的好,与别人讲的就是不一样。尤其他老人家在禅堂里的所言所行,深深地慑服了信众的心。
禅七规定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四众弟子可以分别向诸位禅师请开示。大连几位居士看到其他寮房门前,都有人排队等候,惟有三号寮房门前无人排队,门上用毛笔写着三个大字“释涤华”。当时几人相互推让,其中一人敲门进去,见一位老人家,趺坐在床上,正是在禅堂里讲《金刚经》的那位老禅师。当要合十叩拜时,老禅师忙说无相无相,不许拜不许拜,平等平等。师问:“从那里来?有话直说。”答:“我从大连来,寻求明师指点迷津。”师言:“知迷就是觉呀。能找到疑点吗?”答:“我皈依佛门以后,最初是念佛,每天念佛号无数。几个月时间,念珠就磨得光光亮亮,觉得很累。师父啊,我这样修是否不得法呀?自己常想,烦恼既然是虚幻的,又如何能压得住呢?为此生疑。近半年来,我看了《六祖坛经》,发心学禅。有人劝我说末法时期,去圣日遥,大德隐没,参禅不当机,会着魔的,最好是禅净双修可靠。我不懂禅净双修是否可行。经常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能早日得到明师指点。正好在起七那天,方丈德林大和尚开示说:‘禅堂不许念佛,要参念佛是谁?凡是要继续念佛的居士们,就提早回去吧。’听了大和尚开示,生欢喜心,我等就没有走,总想弄明白禅净双修为甚麽不可行?”师父说:“修行要一门深入,禅净不能双修。禅如白纸一张,倘加一色点儿,是非全白纸矣。禅是空无我相。其他诸宗,以相而显宗,是故可能融合而不可合并也。其人合修二宗者,其人善哉,其命终时,其心偏于何处,即往生于何处。”师又问:“看过《金刚经》吗?”答:“没有。只看过营口楞严禅寺仁普师父送我的《六祖坛经》,看后摄我真心,如获至宝。”复问:“以何缘来此?”答:“今年农历十月初一寅时做一梦。对面小亭子里看不见人,只听有一男长者声音告诉我,你面前这堵墙必须得爬上去,才能成正道,成功。面前这堵墙 高大,无处踏脚,忽然发现一凹处,我左脚试试看,一跃而上,是一条白光闪闪的大道,一棵草也没有,醒后是梦。八天后去看望王老师,有缘在她家遇见朝阳市比丘尼仁照法师路过大连,当天下午四点乘船去高旻寺打禅七。随后我们几人就因此缘,而乘飞机赶到高旻寺。到了客堂,常住负责人看我们从远道而来,为难的说,今年海外要来人很多,国内的居士住处暂时安排有困难,请您们现在就返回吧。我们几人听后,只好提着包,失望地朝山门外走去,这时我心里在不停的念观世音圣号,并虔诚的发愿,只要能留下来,就是睡在地上也满足。当我们快走到山门前时,迎面来了一位高高个子、威仪庄严的年轻法师。我们前去齐向法师合十问询,说明来意,恳切的请求能得到法师的帮助。他非常慈悲,马上去请示方丈大和尚,最后得到了大和尚的慈悲恩准,同意我们留下来,两人暂睡一张床。事后才知道,路遇的那位法师正是高旻寺新来的知客(心安师)。由此我更明白了,菩萨感应无处不在,不可思议。师父,我们这次来就是寻求明师指路的。”师父点头笑了,从抽屉里取出一本铅字印刷的第二版《金刚经》无名注解,复言:“就剩最后一本了,回去看看吧,你要找的路就在其中。”
禅七数日后,第三版《金刚经注解》从上海运来。有几十人而深信此注解。深信者,在坐香、跑香之余到师父寮房请开示。其时诚读深阅者,亦不鲜矣。所谓阅其注,不明而得明,不悟而得其悟者有十余人。仍有二、三人,深明其道义者,阅后即生大欢喜心,此是禅师与信众其机而熟者,其缘而成也。是诸佛而喜者,是众生而幸也。其时有十多名四众学佛人,欲礼涤华禅师为度师者,师父感叹而摄受之,各赐法名。大连几弟子发菩提心,愿再版其注解。另有二三十人,深信其注义,各留芳名,各献其币者,共有数千元之谱。腊月二十五日,散七之时,师将其缘簿与现币付与几法子,嘱彼等带至上海,作印第五版之基金。后又有上海、大连、淮安等地信众乐助印书款数万元。上海几法子几经周折,多方努力,第五版《金刚经注解》于一九九二年问世。
第六版:心诚感天地
《金刚经注解》前五版问世后,很快被海内外有缘人敬请一空。该注解流传到鞍山、大连、长春、辽阳、丹东、哈尔滨、朝阳、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淮安、宁夏、山东、河北、四川、台湾等地。还流传到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北京灵光寺于一九九三年秋又敬印了三千册。还有多地来信写偈子赞叹随喜,称《金刚经注解》是开般若智慧的钥匙。尤其是四川、厦门等地受益者,纷纷来信催促再版。
为利乐有请,同登彼岸,大连弟子发心续印第六版《金刚经注解》。乐助的人很多,总计六百五十三人,共筹得人民币八万六千三百零四元。
书款筹集好后,只因印书的阻力大,久未出版。首先是申请出版书号困难。为了获得书号,曾分几路人马,数次奔波于市宗教局与佛协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互相推委,不给开证明信。有一段时间,书号要经过公安局批准。为此,又到公安局宗教科。因市宗教局不批,公安局亦如是不批。《金刚经注解》我们两次送到松山寺一百本,大家都认为是难得的一部好书。凡求得者,皆生大欢喜心,得其义者,为数不少。很多信众主动找上门来,布施再版印书款。一九九三年师父在金山寺闭关,又发真诚心著作一本新书《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书稿完成后,在镇江金山寺、大连各出版一次。大家看后更是赞叹不已,都说心经解的透彻明了。我们两次给松山寺送去八十本。请求此书的人很多,还有不少外地人来信、来函请书。可是自从松山寺奠基仪式后,不知为甚麽有些人从赞叹不已,忽然变成了坚决反对。从此这部书就被莫名其妙地打入冷宫。很快连同《金刚经注解》一起被拒之于个别寺院山门之外。还有人到处用电话联系,动员退助印书款。几天时间,退款者多达数十人,金额四千余元,弄得人心惶惶,不知真伪。后来据几位退款人说:“我们为印书事,请教过一位高僧大德,大德讲佛书不能随便印。”仅仅这麽一句话,就给第六版《金刚经注解》续印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接着有人公然诬蔑诽谤说:“《金刚经注解》里若有一个字有问题,助印的人都得下地狱。”这股十二级台风,迅速在大连、东北等地刮起。厦门佛学院有一位年轻僧人,在北京一居士的家里,面对几十位信众,蓄意大发议论反对这两本书,北京发心乐助的人全部退款。原来积极请这两本书的人,又把书寄回大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上又出现了所谓“法轮佛法”,这功法奇特,反对佛经,更反对师父这两本书,扬言,凡夫不能解金刚经,学员任何书都不准看,只许看本功法书。当时《金刚经注解》的出版工作,几乎处于绝境,真是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有人出主意,用一万元钱买个书号,或者找个小厂子,不要书号印出来吧。但正信的弟子们说:“印《金刚经注解》是光明正大的事,第五版在上海已有书号。大连地区的阻力是暂时的,树立坚定信心,要印必须名正言顺。”在种种压力之下,大连诸弟子没有向困难低头,还是尽心竭力地想办法,盼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师父曾说过:“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犹如慧日当空。若有人阻止《金刚经注解》复印者,犹如真空,忽遇风雷冰雹之急,当忍而避之。1,当知六祖尚且避难为猎人队一十六载。初祖达摩仍须面壁九年。前德可鉴,后者可追。当觉其义,勿失其证。2,金刚经言,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3,甚至灭经、灭佛、灭身之时,亦当无诤。我等既明其道义,当知慧证临前,为何不慧,为何不证耶?!不证者,甚为可惜中最可惜人。”几位弟子又鼓起勇气,带着这两部书,乘飞机去北京。在北京三位居士的热心帮助下,由于因缘和合,正遇北京首届中日画展。将这两部书亲自送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夫人手里。数月后,北京佛学研究所张同志来电话说书已送到赵老处,书号由地方解决。后来大家又分头跑了外市县几个寺院。有的弟子把爱人都感动了,在百忙中开车帮助跑书号。也有的弟子因为寺院路远,晚上赶不回来,天气寒冷,住在简陋的小工棚里。还有的弟子以金刚之力,虔诚之心,流着泪水,给寺院师父跪下,叩拜不起。在几位出家师父的慈悲帮助下,为我们开了介绍信。带回大连,因无佛协印章,仍然是废纸一张。一晃两年过去了,书号仍无着落。弟子们没有灰心,锲而不舍地寻找各种途径办书号。真诚之心感动天地,一九九五年农历六月初六,真空、清湛等五人,去营口楞严寺为亡母办佛事。负责地藏殿的释亲道老法师问:“去年您送给我的《金刚经注解》,写的真好!还有吗?”真空说:“一本也没有了,正发心印呢!就是办不到书号。”法师说:“我带您去营口市佛光弘法基金会看看,那里才成立一个多月。”在老法师的引焉下,认识了陈秘书长、李老师、姜老师,经他们帮助支持,盼望已久的书号获得批准,为营字(95)第029号。至此,第六版《金刚经注解》一万一千二百册,历经魔难,终于出版问世。
在印刷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件感应事迹。当书印到一半时,机器忽然出现了故障,纸一进入机器就打折,印出的字迹模糊不清,不成行,印废了许多。多次试验找原因,用同一台机器印其他书籍,都正常运转。经技术人员检查测定,这台新进口的机器没有毛病。在无法印下去的情况下,只好通知大连来人商量解决。我们去了三人,其中一人说,此处有个横死的阴灵,应用大悲水将现场沥沥净看看 。这种要求大家都不信,后来在毫无办法之际,陈秘书长带队,去了数十人,请楞严寺释无生法师,用密宗持咒方法,做了现场超拔后,机器就立刻运转正常了。年轻的厂长悟性很高,发心每天敬香礼拜《金刚经注解》,直至此书全部印刷完毕。当场观看的人很多,个个都无不为之叹服。其中有一位年老的负责人说:“以前在这房间里吊死过一个男子。”通过这次奇迹的发生,不仅使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相信了佛法,而且还坚信《金刚经》能度一切苦厄,众生应以何经而能得度者,当用何经而度之。
印经之概况
师父于一九八六年在鼓山涌泉寺海会塔中,闭半关而发长远之真心,愿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名僧注解一部,自限三年而完成,出现于世间。
1,于一九八九年,由弟子本慧、本觉助印始版油印本九百本为三百部问世。
2,于一九九零年第二版改写本(印刷排字版),写于鼓山涌泉寺祖堂,由法子真慧等助印一千部而施之。
3,一九九一年第三版订正本(写于扬州高旻寺禅堂),由法子真如、真法、真照三人助印二千部而施之。
4,一九九二年第四版,由弟子台湾蔡远智等众乐助两千部而施之。
5,一九九二年第五版(改订本),写于金山江天禅寺试关室。由法子真如、真法、真照、真空、云济五人等助印复印缩小本六千部。
一九九五年第六版续印本由大连四众弟子及诸方信众,敬印一万一千二百部。
《金刚经注解》无名僧注,(以下简称《金刚经注解》)自从一九八九年首版问世以来,海内外求得者皆大欢喜,受益者不计其数。至一九九五年农历九月十九日止,共出版七次(其中包括北京灵光寺三千部),发行总计二万五千五百部。

第八章 闭生死关 著《般若觉》

师父生死大事终未究竟。经法子真如、真照联系,承蒙金山寺养廉长老慈悲推焉,幸得方丈慈舟大和尚慧眼识珠,允以一席之地。养老去信至申,“希你们涤华禅师到金山来闭关。”弟子转交此信,师欣然同意,逐到金山寺拜见方丈慈舟大和尚与养廉长老,及本山当家与诸耄。由师宿缘故,承蒙彼等照应一切,使师顺利而入关。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自古以寺裹山,巍峨壮丽,气势宏伟,有着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历代高僧辈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金山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文革中又遭严重破坏,百废待兴。
临济宗四十七世沙门月济,字慈舟,为重建庙宇奔走四方。远涉香港募集资金,整饰山门,修葺禅堂、大彻堂、天王殿、玉鉴堂、玉佛殿、楞伽台、慈寿塔。新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韦驮殿、方丈室、祖堂;重塑佛像,使江天 古刹更为壮观。在慈舟老和尚的宏伟规划中,还有七风阁及环山建筑等。今日大工已具规模。
慈舟老和尚又承江天之规约,继禅门之古风,诲门人以规矩,导信徒早登觉岸。古刹恢复青春,成为中外瞻仰圣地。前来之人无不称颂,乃是宏法利生之道场。
试关
于一九九二年五月末,承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大和尚与诸长老,发心为主关助关人,有一老人为护关者 。师在是关中,待至仲秋佳节,转为生死清净关。
师父说:“余复发心,在关房内补写《金刚经注解》,毛边纸完成为全部。其书留于本山江天禅寺常住。其二,余发真诚心,再著作一册新书,其名为《关房般若觉》,每行二十七字,每页十二行。其书共计二百页订为一本。希其真如、真法、真照、真空、真慧、云济、周宇七人与诸弟子等,于一九九三年仲秋佳节上午八时来本关房取此新书,与有缘人合而印之。是书是余本心本性本愿而成,今付汝等,满余咐嘱,汝等是命是愿是从,希勿违误,幸甚幸甚。:
入关
一九九二年仲秋佳节前夕,有上海真如、真法、真照、云济,与大连真空五法子及诸方诸处诸大德者,与诸方诸处诸弟子等数十人,前来金山,送涤华禅师入生死关。
时逢仲秋佳节上午九点,由本山养老、诸当家大师及诸僧众,与上海、大连以及诸方、诸处生净信心者,与师父宿妹、两儿、一女、女婿等五十多人共同送师而入关。师父双手合十感叹地对大家说:“余深思之,无德而无能,劳彼等远道而来,余甚惭愧之。余愿彼等他日与余皆为一会、一体一性者,是余之愿也。”在禅堂里,师父身披三衣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像顶礼三拜,大家随着齐拜后,养老在前面带路,诸弟子排着队送师父而入关。金山江天禅寺慈舟大和尚为主关人,养廉长老及诸上善人为助关人,弟子沃净舟为护关人。
师颂曰:
1,此关名为生死关 无生其心无须关
倘能在关无关乡相 不在关中也在关
2,见如未见即是证 无相真心心即关
真心见相无不相 相相真心心胜关
3,攀缘即是生死种 无攀缘心是真关
无生其心无生死 无去无来处处关
4,一起一伏须返照 一见一闻当心关
当心亦无诸相执 无相无执闭常关
养廉老和尚为涤华禅师闭关作秉如意云(此文载入《新编金山志》卷二第四十三页):
般若即智慧 金化成钗钏
迷悟人自为 苦行见真诠
恭维
本寺禅关涤华禅师,宿植菩提种子,求度出家学道。为了究明生死大事,不辞劳累,千山万水遍访大德高贤。曾礼江西云居学禅,问津福建鼓山涌泉寺三年有奇。因阅坛经,从六祖慧能大师参访善知识时,得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时至今日,仍为禅宗佳话,因而于参究中顿而心领神会。以所悟所得,求其心地真实,发挥本地风光,写出了《金刚经注解》一部,并手书出版,广结良缘。凡求得者生大欢喜,得其义者为数不少。于是师以生死大事终未究竟,幸得金山慈舟大和尚慧眼,允以一席之地,以为师安身立命之大事。所谓此地有崇山峻岭,何处无明月清风!且道封禅关津赞一句又作麽生。
坐微尘里 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封呈堂头和尚斧正
无慧学者养廉问讯
一九九二年八月仲秋节
师父的闭关房是在一个终年不见阳光,不通风、阴暗潮湿的小北屋里。距离金山寺建造房屋施工现场约三米之近,邻近有施工人员休息室。从早到晚,嬉笑嘈杂,音乐、歌声、电锯、电刨、搅拌机,声声刺耳。又加叮叮当当隆隆之声,终日不断。师父一切随缘,在嘈杂声中禅定,在禅定中著书。其书名为《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以下简称为合刊)。此书全部用毛笔写小楷字。
师父在关内正当新书快要就绪之际,农历六月十三日之前,诸疾倾临,其势甚严,三日未食,五日未便。在行住坐卧中,腰酸腹痛,严峻而失常,即不可提笔。师父请启当家师而住院。到院两日,方进食解便。直至农历七月初,诸疾方转善。其病为慢性胃肠炎,与慢性脂溢性风疹块。至七月五日其疾方安。师父于七月七日出院回寺而入关。然病虽安,仍未退尽,因心中惦念于最后缮写本,仍有十多张 尚未完毕,仍须复读一次,方满本愿之道义。师回寺即进关,于次日执笔,复经两日,其疾方退尽矣。若问,在关离关而住院,能麽?答,能与否,均可也。何者?倘心生相者,弗能也;其心若无相,即可也。复问,其心无相,何须闭是关耶?答,所谓心无相者,非无,非非无也。所谓色空不二,亦非一也,如筏喻者,未至弗可舍,已至弗可弗舍也。若问,在关生病者,何也?答,病者,障也。障者,从无始至今,诸业所报也。故文王仍有七年羑里之灾,武王尚有百日落魄之难。初祖面壁九年,二祖仍有断臂之残忍,五祖为无姓儿,六祖得法后且有一十六载之谱之殃。何况余是碌碌庸人乎?所谓不遇严寒,焉知梅竹之性洁。
偈曰:
在关日夜遭病魔 病魔之中乐无穷
若问余乐乐何意 真心无我乐无穷
涤华禅师在《合刊》中自序:
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久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
关房者:余在金山闭关之所也。
般若觉者:智慧归觉地也。智慧者,灵觉妙心也。觉者,倘能无妄,即命本心而见其真性。
心经感:彼解为枝叶,余解为果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1 8:41:08编辑过]
慈善点击
祖师看放生
戒邪淫步骤资料

手机 138525831992006-3-21 8:39:58 觉思


头衔: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等级:超级服务员
文章:1819
积分:13439
门派:自利利他菩萨门
注册:2005年3月24日敬请注意:网友的回帖仅供参考,如有不适或疑惑,请及时向版主反馈,并以祖师大德的言教为准。【管理员 宣】 第 2 楼

--------------------------------------------------------------------------------
释题 :感者,真心无相,其感无穷。觉者,本性秉洁,所觉无方。
涤华禅师自跋:
般若者,大智慧,到彼岸也。到者,大慧而至大觉地也。地者,心也。心者,本性之灵也。故名为般若也者……。
其偈云:
大慧无我即大觉 大觉无上亦无双
无上无双证无我 世出世间希中希
倘能无我亦无证 希希希希复希希
希到尽处无希处 是则名为证希希
出关
师父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仲秋节)上午出关。前来参加的有上海、大连、淮安等地诸弟子、诸善男信女五十多人。还有金山出家师父二十多人。开关仪式由金山江天禅寺首座和尚养廉长老主持。大家在禅堂里同声共颂《心经》一部,养老为涤华禅师作掩关法语:
畅谈般若智 性空识亦空
本来无一物 二六四行中
云:“开!”
八点正准时开关。大家排队进去,依次向师父顶礼一拜。师父端坐在床上,满面慈祥地向弟子们合十微笑。桌子上摆放着用牛皮纸包装好的两本书。师父用手指着说:“这两本书(《金刚经注解》和《合刊》)余希望你们以后与诸有缘人合而印之。”大家都知道,此时此刻,是师徒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了,总想多停留一会儿,再请一次开示。师父知道弟子的心思,便不问而自说:“我该给你们的,都写在书上了。以后修行就一句话,无我相。”此时护关人催促大家要快回去,师父还有些后事要处理。诸多弟子含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关房小屋。
开关后,九点多钟,师父又单独召见四位法子,对后事作了安排:
1,将新书《关房般若觉 心经感合刊》底本与毛边纸手写的《金刚经注解》交给真如等四位法子,让大家看看有无错字漏字之误。
2,晚上月圆时,你们可以和余一起打坐,出现甚麽情况,千万不要动余,切记。
3,师父留下遗嘱;“余有宿愿在先,他日若因病老而谢世,恳请老和尚及诸大德及诸法子、弟子等,切不可立灵位及香花灯烛供品与献花圈而供养,及诸形形色色礼仪而供奉。更不许沐浴而更衣……更不准念经、念佛、及往生咒与回向愿文种种等等之仪。倘有这等这样举行,即是违背纯禅之大道,即是反道而驰,即是违背《金刚经》中无我相之真理,即是如来逆儿忤儿。假若违背汝师之嘱,其有罪之愆即不可深说。必须各自承担前因后果之报!汝师之说,勿可执拗,切切切切!汝等诸弟子,倘若未得空相时,可供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燃香供奉而礼拜,一时同声共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八字真言为具足威仪之大道也,亦是方便之门。余谢世后,诸弟子等将余遗体埋藏于本山阴凉之处,至来年九月十九日起缸,遗留于金山,慎之慎之!无违拗之。若不满愿者,余即为罪戾之徒也。在关僧 无名道人之嘱之言。
4,让四位法子作代表,去方丈大和尚座前,奉送遗书一份,衷心感谢金山寺常住,为余闭关一年的精心护持。
四位法子立即到方丈室,按师的嘱托一一照办。当时,慈舟大和尚对四法子说:“应当把你们师父留下,继续写书度众生。”听此言,四法子给方丈跪下,请求老和尚大慈大悲,满师父的愿吧,度众生在那里都一样。方丈和尚笑着说:“那有弟子叫师父走的啊,你们回去吧,我的意见是不让他走。”
八月十五日晚上,圆月当空之时,来了很多人,吵吵嚷嚷的。师父正要入座,有人在关房门外,为恭敬师父而点燃檀香,为此有人加以阻止而争执。此时师父从屋里出来,把点燃的檀香熄灭回房。外面仍然吵吵嚷嚷不停,大家都想以通宵不眠的虔诚之心而为师父护法。二十二点四十分,师父从窗口递出一张纸条,上写:“余入座有阻力,你们大家快离开此地回去睡觉,明早六点来关房即可。”众弟子离开关房时已是二十三点四十分。不知为甚麽,十六日寅时,金山寺大殿忽然响起了惊天动地的鸣鼓。刚睡下的弟子又起来了,去问打鼓僧人:“为何打鼓?”答:“不知道,是寺里安排的。”如此吵杂一直延续到八月十六日天明。早晨六点二十分,大家走进关房,见到师父端坐在那里,老人家没有走。师父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师父惭愧啊,没有如愿。”大家不言,有人叩头,有人呆呆地站在哪儿流泪。小屋挤满了人,还有的连门也没挤进来。里外乱成一片。大约九点钟,方丈慈舟老和尚在大殿门前,见到我们说:“我说过不让你们师父走的。我叫他不走,他就走不了。”他边说边回方丈室去了。
因为师父没有如期谢世,对此众说纷纭。有的弟子离师而去,改修别法;有的疑惑动摇;有的兼学师法与其他。但是,坚信《金刚经注解》,修持如来禅的,大有人在。师父郑重地说:“余未如期谢世,仍有较大的余缘未曾圆成。1,定力不足。2,慧性不纯。3,外缘仍未尽。4,心性尚未清洁。故不可勉强,勉强者,生死弗可了也,因此其名为失败。失败者,即是成功之母也。倘不失败者,其道又从何而生也。所谓谢与不谢,早与迟谢,余当丢掉于九霄云外。当丢得干干净净,方为真无我相,之道也。当知,凡有一点点念,就不是最上乘,因有我相没除尽。”
师父在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日给大连弟子来信说:“余在一九九三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夜,禅定中偶得如下:如持语、持坐、持一餐、持闭关、持一句话、持年、月、日而谢世者,所谓,凡有持字者,皆是法尘相,法尘累也,而非无我相之真体也!所谓行年八十,而知七十九之非也。上言诸法尘相、诸法尘累者,是度上、中、下三乘之人者,而非度最上乘无我相道性之人也。”若有人反问余即知其非者,为何又自作此行耶?答,余于本年九月十五日午夜之时,在禅定中方澈其要,之前而不明此最上乘之义也。是故今日方知,当铭之于书而解未来人禅那之缚也。若有人问,庞居士而非最上禅那也?答,汝等是未悟未证之人也,焉知老庞是生死自由者,而非预知年、月、日而谢世者。余仍不及彼也。再者,倘在未悟未证之前之人,必须执着即持着到底者,否则不能深入悟证之门也。倘能悟证后,即不可执着这些法尘相,累也。当知未曾悟证之人,必须循规蹈矩到底,到尽头处,否则悟证之门弗可入也。所谓没过识河时,不可舍舟;既过识河已,不可不舍舟也。舟者,法尘相,法尘累也。既过识河已,若不舍舟,而不可负舟而见如来也。再者,余未谢世者,仍有较大余缘未曾圆成也。所谓智慧是诸佛之母,能准时谢世者,仍然是之母之儿也。吾与汝等,当依智慧到彼岸为第一中之第一也,其道义无穷而无尽。余当改前日之非者,方为无我相之基也。再者,余未谢世,若有少慧人言,师父仲秋节未曾谢世者,使我们没面孔见诸信佛人,即是师父说话不灵也。余答,汝等我相、我执我想甚严之人也,而不足道也,非入悟证之门也。汝等当参!当知诸法尘相犹如《金刚》中无名注内寄宿亭也;亦如法华经中化城相也。复如《合刊》里五层佛塔中三、四层之义也。是故,不可无,亦不可无无也。若无者,其法门无可入也;若非无者,不可升堂入室而坐如来之座也。
其一,有某大德,自言某月某日便当谢世,来宾甚广。至期未去世,复言,于来年某月某日便谢世,复来许多宾客,至时仍未去世。第三次,复言某日某时准予谢世,其信徒与宾客一无所来,其时仅仅有两位坚信弟子在侧。其时,师而坐化,焚后得舍利九粒。其他诸徒与宾客甚为懊恼,懊恼者何?无常远心也。
其二,九返祖师,屡次发菩提心,屡次均遭到“失败”,彼在失败中,更加精进,更加勇猛而前进,彼心不退不转,直到最后一次,其愿方圆成。故名为九返祖师。所谓屡次失败者,其心不退,亦不转,其道必成矣。
师父出关后,承蒙金山江天禅司寺方丈慈舟大和尚为《合刊》作跋,首座和尚养廉长老题词。
诸弟子发真诚心多方筹集资金敬印《合刊》。金山江天禅寺于一九九三年复印一千五百册。大连于一九九三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敬印四千册。合计共出版五千五百册,流传海内外,广结善缘。

第九章 大事尚未了 更进最上乘

一,金山打禅七
一九九三年师父来信告知,今年金山寺打禅七,可以接受居士参加。于农历十一月十八日起七,至十二月初八日圆满。于是,大连弟子一行二十一人,上海两人,如期来到金山。
十一月十八日慈舟大和尚起七开示说:“金山寺每年冬都打禅七。禅堂有史以来第一次接受居士参加,你们能远道而来,很不容易。今天与各位居士们共同探讨禅宗奥妙,了解禅的清规,坐禅一法及修行必经之路。禅是梵文简称,中文云思维修,亦云静虑。坐禅为摄心,必须把散乱纷飞的妄心收回来,使它定在一处。古人为道,废寝忘食,今人修行应当效法。禅,体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中,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会参的,处处都是禅,就在生活当下,即能悟到出世间真谛。大家要珍惜禅堂光阴,分秒必争,不能空过参禅之人,心要真切,把一切放下,才能魔障不生。在禅堂里,就是行香、跑香、坐香、参话头,不准打闲岔。希各位都能精进勇猛,参念佛是谁……。”
首座和尚养廉长老讲话:“希望禅七圆满,大家都有收益。涤华禅师已有两年没进禅堂了,今天进了禅堂还要讲话,了不起,了不起。”
涤华师父讲了一个儿童“捧沙献佛”的公案。禅堂每天都有禅师讲开示,其中一位年轻禅师讲了修禅定的三个公案。其大意如下:
1,师徒两人要过河,见一妇女不能过河,老和尚背起妇女过了河,放下便走。小和尚见之,心里生疑。师父昔日常教导我们说:“女人犹于路边毒草,可千万不能碰。”师父今天怎麽会主动去背女人过河呢?对此,小和尚实在想不通,长达数月,不与老和尚答腔。有一天,小和尚憋不住,向师父提起这件事。师父说:“我把她背过河,立即就放下了,你怎麽直到现在还背着呀!”小和尚听此便悟。
2,某日有人来向老和尚请开示,老和尚说:“我要去方便方便。”向前走了几步,回头说:“连这点小事还得自己去做。”问者当下便悟。
3,有位姑娘独居修禅定。同事来告诉她,这次单位调资,您的工资没有长。她说:“不管它,随它去。”她的男朋友与她多次约会,都被拒绝,决定与她分手,她说:“随他去,不管他。”有一天家属来电话说,你买的彩券中了头等奖,让她本人在限期内去领奖。她说:“随它去,不管它。”
听开示,参公案,历来是修行的良药,这次禅七使大家收益非浅,启悟良多。
在坐香、跑香之余,我们就到师父关房小屋请开示。上海弟子问:“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如改修禅,命终若要往生西方,会不会落空啊?”师答:“修禅是空无我相执的,如往生西方,不但不能落空,品位还高呢!修行喻走路,从此岸到彼岸,有万里路,当走到千里之时,寿命终了,来世修行则以千里为起点向前进。当知,金刚种子是不灭的,你们看,那一步是白走的呀?”
师父每天晚上,趺坐床上给我们作很长时间的开示,声音洪亮,毫无倦意,是那麽婆心切切。最后一天,师父开示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让众生明白,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你们不要执着在名词相上,心外去找佛,一无是处。余讲了这麽多天开示,就是为了让你们记住,日常生活就是道。倘能在世法中,能逆流而直上者,而非凡夫。心外没有一法可得。”
有人又问:“修行有没有捷径?”师答:“希大家回去多看看《合刊》吧,如来觉性本自有,欲求觉性隔千山,勿求三藏十二部,无贪佛说五大宗,若识本心无识相,如来真法在其中。捷径就在决心,见饭不吃,佛陀也没办法。你们打坐如果一次能保持六小时以上,心才容易定。一天、两天能静下来不是真的,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能静下来,还必须再进步。能有三十年、四十年的且悟、且证的真工夫‘生无我相之心’才能有希望啊。倘有一丝半缕之业缘,生死仍然不了。若无业缘之相,即名为证菩提。”
问:“当前很多学佛人说,不能学禅,学禅要着魔的,还是念佛稳当,是这样吗?”答:“问的好啊!禅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法门不二,都在一心。心正魔即是佛,心邪佛即是魔。例如:生火煮饭,只要能把饭煮熟了,就不要再去分辨、争论用甚麽柴火了。无论禅净等那一宗,都要空五蕴,空五蕴时必然出现五十种阴魔,是无始的种子发出来了,只要心里定了,把过去多生多劫的事都发作出来。如果住了,就着魔了。怎麽办?以无我相办,不管它,就成功了。不要怕魔,魔是助道的。佛魔本是双胞胎,不魔不成道啊!倘有妄魔而来者,必须来一斩一,来双斩双。古德言: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楞严经云:心当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又云: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消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当知,《楞严经》不能不读,不能不熟读,切记!切记!余说的太多了,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禅师了。真正的禅师是不说这麽多话的。”现在想来,师父为引导弟子入门,象慈母搀扶未满周岁的孩子一样,迫使他老人家不得不如此。师父在关房小屋的开示很多,已整理在问答章中。
二,来连说法,指点迷津
一九九四年七月,大连部分弟子一时迷误,不知真伪而参加了所谓的“法轮佛法”。有正信的弟子向师父作了汇报,同时,师父又得知大连印书事宜仍无着落。因此二事,八十六岁高龄的师父,为怜悯芸芸众生续佛慧命,不顾重病在身,拖着虚弱的身体,拄着拐杖,乘船于一九九年五月十七日来大连。数十人闻讯赶到船站迎接师父。当师父病弱的身影刚从船舱走出时,弟子们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喊着:“师父!师父!”很多人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师父住下后,逐即听取弟子们汇报。最关心的是有关《金刚经注解》第六版问世一事。弟子说,助印款早已筹集到位,钱已存到银行多时,书号就是办不下来。主要原因是:在印刷初、二、三版《金刚经注解》时,所引起的风波未止,造成一些不明真相之人纷纷退助印款。市佛协不给开证明信,弟子们经过多方努力,书号终未办成。师父说:“从印初版《金刚经注解》,一直到第五版时,每版当中虽然魔障很多,困难重重,然而到最后,皆成功圆满。当知第六版亦如是。这些障碍皆是余在无始至今的覆障。难行也行,一行到底。难好!不魔不成佛。你们联系一下,我亲自去见宗教局的负责人。”当时考虑到他老人家年龄大,身体不便,由弟子三人出面,去见该局董处长、朴同志。他们一致认为《金刚经注解》、《合刊》是好书。并说:“请你们放心,我们希望大连地区能再版这两本书。等市佛协改选后,立即解决。最好你们能把印书的功德留给大连。”佛力的加被,师父的愿力,感动了他们,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市宗教局两位同志,专程登门来拜访师父。
师父听说有的弟子还在练我是小狗,关切的问,到底是怎麽会事?这时弟子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师父说:某杂志宣传其创始人童年得到佛、道高人传授的大法,得到神通力、功力、功法、法轮等等。说他是活佛在世,吸引了许多人。有些弟子缺乏正知正见,为了贪图祛病健身;有的抱着强烈的功利意识,求玄求妙,参加了学习班;有的本着进去看看,此功法到底是怎麽会事;还有的发心借此机会宏扬如来禅。弟子们曾两次恭敬地把《金刚经注解》捧到大师面前,他看也不看,把书推到一边。第二天在学习班上说:“竟有人想学禅,把一个僧人写的书当佛经给我看。不用看!佛经我一翻就知道全部内容了。所有的佛经都是假的,真正的佛经,释迦牟尼讲的经我是承认的。可是释迦牟尼佛说,所有的经书里面,真正他的东西不到百分之十。只有金刚经是真的,里边也有错误。如来是佛的最低层次,达摩钻牛角尖,到六祖禅宗就没有了。”还说:“所有的佛菩萨都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在解救地球上的人类。我的功法是宇宙唯一大法,几千年来没传这个法了。给每个学员加持一个法轮,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我的法身随时会保护你们。你们的业力,我可以给消除一半,另一半自己去消。我是小狗学员只能看本功法书,其他书不准看,否则我的法身就不保护你们了。修在自己,功在师父。”有些弟子觉察到此功法违背“不昧因果”之道义。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大智慧光明无处不在,十方法界都是佛菩萨度众生的道场。只要众生真心无相,其感无穷,那有佛菩萨都走与不走之理啊。佛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放下妄想执着,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自然现前。本地风光,五眼六通非从外得,更非功在某位师父。禅宗至六祖有相衣钵不传了,但无相衣钵:心法仍在。佛入涅磐前说:“结集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我们为了不要使自己离开正轨而入歧途,于是又重温了宣化上人讲解的楞严经,一百二十盘录音带,大家悟到了: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辩知见邪正之是非。必须听信佛语,悟斯义,勿令邪魔得其方便。
师父听后,语重心长的说:“见佛是相执,相执即邪见。你们知迷即觉,觉者悟也,很好!当前大浪淘沙,鱼目混珠,众生迷惑颠倒,可不能失去慧命啊!”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本《转法轮》书,请师父看。师父看了此功法书说:“这书是打着,真善忍的旗号,来乱道,灭佛法的。他头上的光环,和座下的莲花,是假设的,自赞毁他,在搞自我崇拜。他不是佛,书中有些话是从佛经上抄来的,有的还弄错了。当知,‘如来’根本不是佛的最低层次,而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对佛来讲,即是性德,所以佛被尊称为如来。如来者,法性佛也,亦名法身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大家修行可千万不要图快贪奥啊!不管他说的方法、理论多麽高,必须了解楞严经的重点。‘见地、修正、行愿’三者不可缺少。最重要的是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无论你怎麽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你们都看过《金刚经》吗?‘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的这本书与《楞严经》相违背。”经师父开示,使不明真相的弟子觉悟了,又回到佛门,还作了忏悔。并说:“我差一点把黄铜当黄金了。”最后,师父慈悲地说:“我相信,这些迷惑的众生,本性的金刚种子是不灭的。业报尽了,遇缘还会生根发芽的。”
师父来连四十多天,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请法,个个应机给予开示。晚上十点后才能休息。有人看了《金刚经注解》与《合刊》生欢喜心,非要拜度师,为续佛慧命,师摄受之,并说,要拜自性佛,早证菩提。一位七十四岁的葛居士,哭着说:“几年前从松山寺请了一本《金刚经注解》,看后生欢喜心,认为修行有了方向,常常求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加被,愿我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位写书的老和尚。今日能有缘当面听您老人家讲法,确实是佛菩萨感应,不可疑也。我诵了几年《金刚经》兼打坐,严重的腿痛病好了,身心有些受用,但不知到底降伏其心下手处在那里?”师父说:“在行住坐卧中,分分秒秒把握住自己的心念,不随境界转。倘若汝见五蕴六欲七情者,其心应即恋即断,即住即迁,即迷即觉。重点落实在一个‘放’字上,放不下就提正念,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久而久之,一个毛病,一个习气地断除,心就会逐渐清净了。能断贪心者,嗔痴亦在其中矣。能断杀性者,盗淫亦复断也。所谓,内外三三,和而为一,能断其一,五则不断亦断矣。平时看《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要明经意,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不外驰,不放逸,也就是降伏一切妄心。我等弟子不可生分别心,不可生憎爱心,不可生是非心,不可生两边心,不可生贡高心,不可生自贬心。学佛者,当放下一切提正念。正念者,誓到彼岸。到彼岸者,无分别男女二性。深说之甚广。能修心养性者,当渴来茶,饥来饭。一切平平常常,无有不是微妙法。世间法是真正的佛法,故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一默之间皆是梦幻泡影,应当依赖梦幻泡影成就佛法。梦幻泡影中,有无量微妙法,能修悟行证之人即见。心外求佛无是处,本来真佛是汝心,此心清净本是佛,何用一法来罗嗦。欲成佛兮不须修,无着无求即是佛。希自参自证为妥为善。”
问:何为乐小法者?
答:若乐小法者,若乐诸见法门而修持者,汝当知道,若乐小法者,倘若求诸欲望,用种种法门,修持苦行,执着诸有见相而修炼之。甚至身虽出家,心仍见欲,见名见利,贪权显德,外若大德,内实邪见。见取六欲五阴炽盛,诸见取心无法解脱。求生大有,欲取诸乐,赐寿一劫,故名为乐小法者。
偈云:
着相都是九类相 所见无着非凡情
见闻无着见闻相 无着见闻即圣谛
问:怎样阅读《金刚经》和《金刚经注解》?
答:阅读《金刚经》者,而非看小说之流。看小说者,需从头至尾看下去。看时以诸识别而分析情趣。所谓情趣越浓,而生死越深。实因多善,即是人天,多恶则为三涂与异类。是故善恶两途,为人自造。倘千佛出世,亦不能更其义也。当知,善恶不无,弗能出世间,而至于彼岸。学佛儿,当深参而细谛,勿可疏忽其真心,而迷失于本性。当知,疏心迷性之人,劫尽之时,亦不能证悟,何况证道乎。
阅读本经之注,勿可分别卷上与卷下者。倘能得其一偈或一义者,能澈而用之,其人受用永无穷尽也。偈义者何?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见如来。这两句亦为等者。当知大般若中,偈义无穷,得其一者,无所不得也。倘能深明一偈义者,不须阅读通本注也,亦不需深参话头,更入禅堂也。明者悟也;行者证也。若悟证者,行者真心本性中,与大般若一印而印之。能符其印者,即如来之真子,亦名六祖之胞弟也。
偈云:
能明其义名为悟 明澈其名为摩诃
能用其悟即名证 大用无方非凡夫
倘有一尘人我相 是名仍然是凡夫
无无悟证无诸有 何须再读金刚经
彼岸非遥非弗遥 无是无非在目前
禅宗必要
读本注者,勿可贪多而图奥。当按佛语,能持四句偈等,其功德超越一切功德之上,亦名为功德母,能生一切佛种之儿。等字者,一节一义之妙也。1,无我相。2,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3,不以色布施,不以非色布施。当参三者之义,非一而非三。倘能澈悟而能证之,非菩提而再生,吾不信之。
师父说,学佛儿,当参密宗大忏悔文内五十二字。其文曰:“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知道弟子大部分在瞎修盲练,未得入门。在离连前几天,为弟子们留下了最后一封信:你们看书要有选择。你们现在看的这几本书好是好,若看这些书的话,即成为“广学多闻”。倘如是,生死从何了?彼岸焉能到耶?若知“道教”离彼岸仍有一步,这一步如千山万水所阻,希你们不可忽视。
所谓八风不动,方可谓真参、真禅。怎麽讲?活佛现前,能治一切身病、心病,余也不被彼动摇,即名为真修。真修就是到彼岸,就是法身佛。若佛现身,命余改变金刚之义者、之道者,余亦不动、不改、不摇、不变、不移分毫。其道成也,彼岸至也。我们当发菩提心、无上心,对“广学多闻”断断断,断到无断处,即彼岸,即大觉。所谓“法门不二”,不二也无,即名无有心相。倘无心相时,非佛不可能也。
若言,病魔临身怎麽办?当知宿业感,不就亦不迁。能治即治,无可治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者,生死无所谓,那时其道成也,彼岸至也。
一九九五年六月五日释涤华合十
师父在大连说法四十多天,其中有一部分开示整理在第十章“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中。
师父大连之行已圆满,准备回金山寺。有的弟子看师父年龄大且有病,发心要买飞机票。师父知道后,严厉的批评说:“谁这麽做,谁就不是我的弟子。有病是业障,身见看不破,放不下,还修甚麽?真修行人,不可贪求享受。早年修学全是步行。余今能坐上大轮船,知足矣!只要有五等不买四等,不可浪费一分钱。省下的钱印经书好度人。”又说:“余吃住路费,接受弟子们供养还可以,但随行人员是分文不可以的。”让女儿拿出了五百元,作生活费。后来,我们把这笔钱印经书了。弟子只好做主,给他老人家买了四等船票。师父于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回上海了。
三,宝华告别戒坛训徒
一九九五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师父来信,让弟子去宝华山隆昌寺受菩萨戒。接信后,大连三位弟子千里迢迢如期赶到。师徒这次相会,师父格外欢喜。其时弟子又把带来的几封信、钱与食品转交给师父。师父看信后说:“信一律不回,钱分文不收,营养品供养大众吧。回去转告他们,余不需要吃这些高贵的东西。不要以为吃好东西,身体就好。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身上的精气神三宝,投入到烦恼的巨海之中去。当参!”
九月十六日晚饭后,师父拄着拐杖来到寝室,叫今晚到他住的小屋去,有话说。由于弟子愚痴,没有理解师父的心意。晚上去拜忏了。回来时,师父小屋已熄灯。至今想起这件往事,仍内疚不已,辜负了师父的一片苦心。
九月十七日早晨,师父不让上殿了,说有话要对我们讲。师言:“你们甚麽时候能把照相机、录音机丢掉,就开悟证道了。当深参!”又说:“法者,喻对病用药。倘无其病,法亦是病。我该给你们的已全部写在两本书上了,自修自得,不可外求。作任何事,都要以无所求心,顺其自然,不要急。急了,无明现前,妄识当家,背觉合尘,落于十二因缘果报之中,生死永无了局。”
九月十八日上午,五弟子受戒后,同到师父住处去礼拜度师,他老人家非常高兴,说:“快起来,同登觉地。受戒,不是形式上的,要心受身行,具备于毗尼日用中。纲领是将淫、怒、痴转为戒、定、慧。淫欲戒是根本的根本,是诸戒中纲领之纲领。没有出家之人,善男子、信女人,切不可犯邪淫戒。夫妻切不可淫无度。持戒清净可得无漏圣知。”
九月十九日上午,师父带领五弟子去他曾受过戒的戒坛上看看。经过黑黑的长廊,到了坛前,只见汉白玉石建造的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师父说:“隆昌寺是国内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律宗道场,也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来此受戒。据《宝华山志》记载,律宗第二代祖师释见月老和尚造石戒坛,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霄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莫不骇异赞叹。”我们要扶师父到照壁上面观音殿去看看,师父说还是不去吧。在回来的路上,师父对弟子说:“今天是余对你们的最后开示,从明天起,就再不说话了,回金山寺也不说话。你们看过农村耕地的老牛吗?鼻子上有个铁栓,上面穿一根绳子,我是甩掉了,可是有人把它当成七宝,就是不肯丢掉,当深参啊!”说到这里,师父的声音就很小了,看他老人家面部神态,可能还想说些甚麽,不巧,正赶上宝华山拍录象,师徒几人躲过镜头,站在一旁,师父就没有接着再说下去。这时,忽然有一中年男居士,跪在师父面前,叩拜不起地说:“我看了《金刚经注解》后,深受启迪,尤其今天见到著书的人,我请求拜师父。”接着还有很多人也随着叩拜。师父双手把它扶起,一同到师住的小屋里,每人赠送一本《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师父说:“心经就是成佛的路,能修无我相即是。”他们又接着向师父合十,恋恋不舍,边走边回头,向师父看了又看,才离去了。
师徒六人,在宝华山受戒期间,得到了常住林当家及诸长老与知客师的慈悲关照。九天时间一晃即过,师父九月十九日下午就回金山寺了。没想到,宝华山一别,竟成为绝别。
师回到金山寺就止语了,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夫。耄耋之年,身体健康状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把拐杖甩掉了,清晨经常独自在金山公园散步,身心清净,并着手写《六祖坛经》释义,仅写了二十页而绝笔。其道义甚深,现摘录如下:
坛经者,是六祖从智山之峰,慧海之底取来也。亦无取来相,故名为坛经。
1,坛经住世世无双 金刚心经经中王
悟透证透即是佛 亦无佛相是法王
2,坛经即是本来相 本来不须问本来
本来是我非是我 是是非非证本来
3,倘无是是非非相 是名时时读坛经
坛经与佛本一体 无相一体是真心
4,真心亦无真心相 是名真心包佛心
真心亦无真心处 无有尘许不真心
5,禅宗即是诸宗王 般若住世亦无双
禅那即是彼岸道 彼岸大道胜诸天
6,胜天亦无胜天相 无相坛经胜全遍
倘若真心无胜相 是名觉性包真心
7,禅那无无亦无双 无无无双胜法王
倘能无相亦无想 真真正正超法王
8,参禅必须无二宗 躺有二宗非真宗
惟独禅宗不许杂 若杂非是真禅宗
禅者,在天竺为禅那,翻华语为静虑。所谓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者,得其义,而非得其相也。所谓真禅无不禅,得义者,无相无妄,即得实相,非得相者,真心无四相也。真禅无不禅者,万恶临身,生死关头,真心耿耿而无我相,为真禅也。宗者,纯一无杂亦无二,为正宗。倘与他宗并修者,非为正宗,更非真禅也。他宗,诸相嶙嶙而无尽;我宗,纯洁而无妄。他宗,有世界有国土;我宗,无相无我之真如。无相者,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真如者,真心如佛也。寄彼岸虚名而入无生无我之觉境。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我者,无不是我也。觉境者,无境无不境也。当参!
问:即心即佛,以何法修?
答:以逆流而直上。所谓世人贪五蕴、爱六欲,见诸尘相而即迷惑。修悟得果之人,彻底而反之,故名为逆流。逆流者,是得果之实也。所谓在凡见五蕴、六欲与诸尘相贪而爱之。在贤远而断之。在圣无染亦无断。在佛无染无不染,无断无不断。到此境界,即名为大觉。大觉者而非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倘悟证透,即是古佛重来者,弗可疑也。
五字偈:
坛经无诸相 金刚般若王
心经妙无比 凡夫何能知
知和无知相 尘尘见法王
亦无尘见相 是名解坛经
解亦无解处 无处不坛经
坛经本故有 着相非坛经
有无双不见 方为道人心
道人本无心 无心即真心
唯坛经能现般若也。独有金刚、心经与坛经,三者为一体之大用也。金刚经喻头,心经喻双手,坛经喻两足,故为一体。大用者,般若成也。

第十章 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

现将师父生前的法语和对弟子的开示,以及答弟子的亲笔信,布施供养诸有缘人。整理如下:
问:为甚麽财宝布施不能究竟?
答:用无量财宝布施之人,福德虽然多而大,却是有相、有漏虚伪之福德也。怎麽解?经云,财宝布施三大劫,不及刹那无相施。所谓布施者,其福虽大而无慧也,所以福大不敌慧。慧不比福,何者?福大无慧之人,虽然享福千劫,仍然是有相有漏之人。漏者何也?喻福水盛于漏器中,终必漏尽而无余。有相有执者,皆不真常,刹那刹那变易,消灭犹如幻泡电梦也。佛说,若见诸相是相,即名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名如来。
颂言:
1,施宝如布生死种 扬汤止沸有何功
倘明釜底抽薪意 放下屠刀证法身
2,如人口渴饮毒酒 喻人身寒脱棉衣
如是颠倒如是相 未悟未证焉能知
3,财宝本来是梦幻 富贵荣华转眼空
倘能放下识心相 色身即是如来身
4,识心犹如大海涛 大千七宝水上沤
若无识心沤即水 万法如如复如如
问:甚麽是有漏布施?甚麽是无漏布施?
答:有漏布施者,用如是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财富而布施诸佛与诸众生者,是多多其多义。其有福德与果报,亦当如是多多其多者。然而,福德与果报虽然多而大,其必有终。甚至大福德之果报,能享受于千百亿万年之久,至终必漏尽。以慧眼而观之,长短一如也。何者?幻泡影儿。幻泡影者,梦也。长梦短梦,一如是也。不悟不证者,何足道也。无漏布施者,不应住色布施,不住以自己财宝施于众生财宝相。不住于自己利益施于众生利益相。不住以自己方便,施于众生方便相。所谓与众生一切利益,不顾虑自己一切利益相,即为菩萨心能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菩萨布施众生时,无见众生受施相,无见自己施于众生相。以及色身与生命,亦复如是施。
偈言:
菩萨心为利众生 不住色施无相施
利益众生无着相 应如是施无我施
若见诸相非非相 无见众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财宝相 三相皆无三轮空
三轮相空大施主 十方如来在其中
无相心包虚空量 其性常住诸大千
师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希参悟:
在中日战争时,有一天,邻居张太婆来我家闲谈。她说,前几天回娘家出礼,吃寿酒时,有一黄大汉老人说,人心要善,不然,我过到九十六岁麽?他说,我过去当兵,有一天进城买布,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布店门口痛哭,我问她,您哭甚麽?她说,我在家打草鞋,打一个多月,打成一百双,今天挑来卖,已经卖了九十双。此时来了一个高个子,他问多少钱一双,我说两分钱一双。他说我不还价,全买了。又说你有钱找麽?我说有。他从身边掏出一块银洋钱,我找他八角钱,他把十双草鞋拿走了。我到这里买布,买好了布,布店主说,这块银洋钱是假的,是铜的。我听到这话,心里很难受。布买不成,棉袄也没办法穿。说到这里,又大哭起来。我说,您不要哭了。我从身边掏出一块银洋钱,同她换了一下。我将这块假洋钱,仍然放在身边。说到这里,他从腰包内,掏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吃寿酒的人都看见洋钱上有一粒子弹,插在这块假洋钱的中心,两面出尖。于是我们大家请黄爹爹讲到底。黄爹爹说,后来我国发生内战,上级让我上前线去打仗。打仗回来时,我见到军衣上有子弹眼,我大吃一惊,将军衣打开看时,层层有子弹的洞眼。最后把腰包内一块假洋钱掏出来一看,见这块钱上有一粒子弹,两面冒尖,正插在这块假洋钱上。我从那时更相信好心有好报。结论:布施者,这样性质而布施,是真布施也!善虽善,可惜少慧。所谓佛法在世间。当深入。
问:见如未见即是证,云何意?
答: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动其心,无生其意,即名见如未见,闻如未闻之义。倘能不动其心,无生其义,即无憎爱之别。无别之时,其真心本性即放无相之光明。亦名为明心见性之人也。倘能如是者,得果证道之人也。阅般若觉者,当如是观,当如是解,是名为真阅本觉之人也。
问:何为悟证之道义?
答:悟证之道义者,以识转智为悟。诸妄莫能动其心而更其性为证。刹那刹那,无失其时为道义。真心明,慧性明为悟。见诸相非真非假为悟。其他,希其自参、自悟、自见其义。其妙义无穷,亦无竭止,倘能无相,即为悟证之道义。证者,无苟且,诸妄莫能惑其心,更其志,动其性。甚至,甚难、甚急,乃至刑身而夺命,其心亦如海底,其名为证。诸相莫能动其心,诸妄不可夺其志。志者,性也,其名为悟证之道义,亦无悟证之相,即名悟证齐辉。此论,无禅莫能入其门,无纯莫可升堂而入室。升堂入室者,悟证之道义也。倘能就坐,即名到彼岸。
悟证感
悟是知道,证是行道。悟而能行曰证。证者,证其道也。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者,举心动念,以及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大便小解,烧火煮饭,担柴运水,拔草放牛,扫地除粪等类,皆是妙菩提,取证易于反掌。《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而能正知正见者曰悟;悟而能正觉正用者曰证。正者,中道无邪也。悟证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悟而不透当参。不会者不悟也,不会理解也。问,人人都有行住坐卧等,那人人皆是妙菩提耶?答,不可。世俗之人,举心动念,都是为我着想。悟证之人,举心动念都是无有我相而生其心。问,何为此岸?何为彼岸?答,历劫迷惑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大悟者,悟道证到,亦名悟透证透。
悟证铭:
极乐九品中,如我心地中初、二、三果天。极乐中摩诃萨,如我心地中道性天。甚至微尘数、微尘数世界海中心地中,亦复如是。所谓证悟后,无始亦无终。如如三世佛,分明在目前。见麽?余不见我者,真我也,而非皮骨之我也,更非九类心相之我也。愿诸后学常乐我净。常乐者,心无四相也。我净者,一尘无染也,万法如如也。如如者,见闻知觉清净无为也。
问:怎样修行才属供养承事诸佛功德之上?
答:何为供养承事者?如造塔、建庙、以香花灯烛供养承事,其或念经、拜佛、忏悔、祈求诸佛加被护佑等情,均属供养承事之类。当知,供养承事恒河沙数诸佛如来,亦不及能受持读诵《金刚经》之人一沙数之功德之甚。我所供养承事诸佛功德者,是有漏之功德也,是执着尘劳当作功德相也。彼能受持读诵之功德,是无漏之功德也。有漏者,福报虽大,终必有尽。无漏者,慧根虽小,一定成佛也。问,如来如何自走弯路而不早持此经也?答,彼时如来尚未见燃灯古佛,故不明此经。今我等得见此经,即是彼时如来而遇燃灯之时。彼时如来依赖燃灯而成菩提。此时我等当依赖此经而证菩提。是故如来将舍弯就直大道明示我等。舍弯者,悉皆供养承事;就直者,受持读诵也。所谓供养承事诸佛与受持读诵此经者。现实缮写如下:
其一:余虚龄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余于一九八八年某日,至副食品店买两听炼乳,问每听两元零八分,余交五元,彼找余两元八角四分,即多找两元。余明知而故犯,逐收下,又至别处买点零物,复至彼店,又买一听炼乳,问价两元零八分。余交彼四元零八分,彼言多两元,余言,刚才你多找余两元。
余回忆三十年前,买米买布时,多给余十斤与一丈,余回忆后,均退回。确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余经过三十余年未曾进步。今将邪妄识别之丑,布施于阅读之人。审之之判言,收后复退,即名为供养承事诸佛功德之一。
比如,如来未见燃灯之前,心灯未明之时,倘能称性能仁,无须回忆,当场即退,即名为能受持读诵此经,已久见燃灯,即心灯常明之人也。是故六祖言,直心是佛。问当场即退就是佛耶?答:未也,非本也。本者,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清净也。故不可分别与不分别,一心所造也。末若不清,本必摇动。修证之人弗可弗知,弗可弗明也。我等当心,石头路,滑滑滑!
其二: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于某处,有一老道姑,她言闭关事,问余能麽?余应允之定期三年。即入关,至半载,关内外生障碍,日复严重,无可制止。复延两月无法可解,只能解关。解关后,余怀不满,恨彼道姑无力护持此关,心生疏恨,使彼生恼。数日,余夜中梦身作驴,自心认为面不象驴,用手自抹,即成驴脸。手足自末,即成驴蹄,此时身心即成驴相。有一老妇,牵缰跨背,我心不服,前蹄与颈,高起头峨,后蹄下顿,欲掀老妇跌下我身。其妇握紧缰绳,身使压力,无法掀动,如是而醒。醒悟自知抹心所造,方自抹面,自欲作驴之脸以及手足。余以恩报冤,不入三塗当谁入耶?当知道姑非无能力,智慧如是,余业如是,自审自问,亏心损德,非余而谁?果报如是,毫发无差。余到天明,以书面而向道姑忏悔,复赠送一些礼物与《地藏经》一部,彼此方安。若问,为何不送《金刚经》呢?答:“应以何经而能度者,当馈何经。”
复论其义。因果者,因缘也。经云,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之谓也。如初,二,三果与道性(即四果),无有不在因果海中。甚至,我佛世尊,应、化、报、法,四身如来者,亦是由因而成也。然而,成无成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如是义。其因果相,亦是过渡之舟也。
论前节中梦驴感
此梦自感全身是驴之体,全心是驴之性,其识亦复如是。然而,亦无厌驴之意。何以故?其心与性遭受业识所遮故。为何遭遮耶?是从无始至今,宿业所感,而遇今时抹因毁果之心,合成而报之。今时,抹因毁果者,即是抹杀老道姑八个多月主关护关真心者,故报于是梦也。报于是梦者,感佛如来加被与余,警惕、劝告余之本心之意也。余倘不以书面与礼物酬谢老道姑之真心全意供养余八个多月之恩德,余倘不痛改前非者,今日莫知在于何处报驴之果也。余若不回头向老道姑承担负义之责,今日焉能在金山寺闭关耶?是故,回头是岸,是纲领中之纲领。当知,五百年与一夜梦,甚至一刹那间,以慧眼观之,是三无差别。长短者,是一幻梦也。
梦驴偈(因果者,如影随行也)
1,驴性本是负业生 因果海里不乱针
倘若天明不忏悔 今日焉能闭禅关
2,昔时今时当提防 提防诸贼莫偷闲(关)
倘能识心无识相 无防之中已妥防
3,在山闭关无关相 是则名为生死关
生死亦无生死相 相相之中见亲娘
4,我当放下再放下 放到无放即故乡
本来本无本来相 无相本来是法王
其三,余于一九九一年到扬州高旻寺,缘遇方丈德林大和尚,供奉《金刚经》无名注四部。方丈阅之而生欢喜心,则请余常住高旻禅寺。适逢农历十月十五打禅七之日,方丈挂牌喻:“请涤华禅师为后堂之职。”余因此而有感。其感者何?余于尘相中,复生一尘相点儿。在一九九二年农历正月初三,告假到两淮,将《金刚经注解》第三版,布施于承允诸施主者。妥善之际,由上海弟子联系,经金山寺养廉长老推焉,承蒙方丈慈舟老和尚应允,满了余多年之愿。逐于一九九二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金山寺闭生死关一年,著新书《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一部。余在此书中,记载一段关于离开高旻寺到金山寺闭关,未向方丈德林大和尚告别而忏悔的往事。写在《合刊》一百二十五页之中。今承事供养于读者。作偈言:
本性颂:
1,余住鼓山几十年 不卑不亢不讨嫌
不闻不问不打听 不即不离很太平
2,约我上殿余不去 使余过堂我不临
无事常跑环山路 步步无不是真禅
3,请我唱念余不会 念经拜忏更不行
鼓山说余是懒汉 懒汉之中懒第一
4,无事不与人说话 亦不与人打同参
在鼓多年无人识 余亦无识诸同参
5,是非场中无我份 名誉山上我不登
无恶无善无诸相 无人无我是懒人
6,真禅非有亦非无 非有非无见真如
真如亦无真如相 无有尘许不真如
7,因病常住海会塔 海会塔是亡僧塔
忘身忘心忘诸病 忘诸病时体亦安
8,体安发心解金刚 限期三年成金刚
解期三年无人觉 无人觉时心亦安
9,三年完成满宿愿 油印铅印出世间
复印福州缘多逆 因此往申印金刚
10,申地荣华无住处 缘栖高旻心亦安
共印一万一千三 意想回鼓参旧参
11,离别高旻心常假 方丈不知未启唇
他日补假补告别 独履太虚人不知
12,今留此偈遣后世 希诸未来当心参
当心参无当心相 是则名为当心参
师述事实:
余往昔,住焦山时,明法师说余是哑巴僧,余无答……。
焦山明老,惠余焉亡,请余念一天《金刚经》,余跟不上板,胡居士叫余下座,另请人顶替。
总结:余记忆力很差。若问,注解为何能作呢?便答,字字句句不离词典。
问:念《金刚经》人很多,为何不能得果证道耶?
答:念字是念到行不到;持字是念到、行到,行到即是得果而证道。
问:如何受持读诵《金刚经》?
答:受持者,能受持经中道义。读诵者,能读诵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能受持读诵者是天上人间稀有之人也。受者,弗能定而无邪,直心受义弗可为受也。持者,弗能弃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为持也。读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读也。诵者,弗能心无四相,诵无诵执,弗可为诵也。倘能如是受持而读诵者,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者。如来智慧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即是澈悟真常。般若波罗蜜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是本经中纲领句,意义很深,奥妙无穷。持经人持这二句倘能彻底放下,其功德无可比喻,亦如应声感,应声感如收音机。收甚麽音?收反闻闻自性,自性闻佛音。
偈言:
能持能放真妙理 色空不二正法门
有为无为皆客语 十方三界亦不真
住于正念邪亦正 住于邪念正亦邪
无污染心魔即佛 住污染心佛亦魔
真心若无一切相 受持读诵亦是非
无贪无受功德大 是则名为最上乘
问:发菩提心者,为甚麽应生无所住心?
答:所谓发菩提心者,当离一切相。若生一尘相心,即被魔罗牵着。如生一丝色、声、香、味、触、意、识心者,即被一丝魔罗牵去。倘生一发染住心者,魔罗即升堂而入室己。若心无住,诸天梵释,不离左右。梵释与魔罗是一母所生。深悟修证时,方知是意识耳,希于参之。应生无所住心者,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亦不住于中道。是名三轮体空,亦无常住虚空,亦无住虚空之相,即是应无所住住心之处也。若心有住者,若心住于菩提,亦是法尘。何况其他九类相心耶!即为非住者。若心有尘相者。即为非住,而非住于虚空也。是故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耶。
偈云:
菩提心当发 生死永断绝
已发菩提心 当入菩提道
既入菩提道 前进弗生疑
弗可停中道 当进菩提门
更入菩提室 复至菩提座
当坐弗生疑 是名得菩提
色声香味触 法法放光明
五蕴十八界 色色皆菩提
相相非非非 是名证菩提
问: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其功德如何?
答:在《四十二章经》中,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释义:如来这一比喻,说明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功德,超过一切功德之上,即诸佛母。
问:世俗之善,非善非不善怎麽讲?
答:世俗之善者,孝上,悌中,爱下者为善。言不失信、失义,体不失礼、失节为善。顺上睦下,扶儿携女为善。行止举动,无失其时为善。昼夜,时时刻刻无失善念、善意者,为善。专利一切人类及诸物诸相者,为善。对微细众生以及微细财物,一概无伤害、无浪费者,为善。无损坏心者为善。随善而举,遇恶即避为善。然而,世俗之善,非善非不善,何者?非善者,幻泡之善也。非真,非常,转瞬即无,故名非善。非不善者,其幻泡中有无量真常,秘密莫测奥力、妙善之道义。无慧眼者,莫可能知,莫可能见,莫可能明其道义者,更莫能证,焉能得其妙用耶?所谓悟与不悟,有天渊之别。而非凡夫之所能知、之所能见、之所能明、之所能觉也。欲想得入悟证道义者,当放尽识心相。放识心相者,无四相也。然而,世俗之善,多含八苦之意。所谓得其解脱者,甚难也。八苦者,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时。亦名八苦交煎,彼伏此起,与多种苦交叉,不可能免。欲免者,必须学佛最上乘之道义者,否则,焉能出世间而至无生之觉地耶!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无生一切妄想是非杂念之心也。而非无其清净无为,妙湛之真心也。是名为到彼岸之心也。
问:出世之善、之道者,当如何修?
答:出世之善、之道者,当以无四相为中心也。欲无四相者,以无欲为善,以无求为善。能见无见相,闻无闻执。思觉等等亦复如是。欲无四相者,必须八风不动也。八风不动者,不被八识妄念所转也。八识者,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动。7,识所分别。8,隐藏是非相者。其心不被八识所转也。八风者,誉、讥、爵、辱、荣、枯、得、失也。其八风临于耳目之前,其心不动亦不转者,为八风不能动其心,更其性,迷其识也。倘有妄魔而来者,必须来一斩一,来双斩双。古德言,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是故,我当用其真心之宝刃,斩尽斩绝天上天下一切诸类诸魔,方为如来之真子,诸佛之嫡儿。否则,彼岸虽在目前,亦无其门可入,焉能进其室而升其堂坐其座耶?而见本性佛也?
问:无恶无善者,非报非非报,彼岸之人也,云何解?
答:首先从因果而说起。因果者,因缘也。因缘者,果报也。是故,由因,方遇缘,由缘,方得其果报也。所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无恶无善者,非报非非报,彼岸之人也。夫大地山河,日月星辰,以及万物万相者。甚至九类众生心相之别,无有不是由缘而生,由缘而成,缘尽而灭。所以,生而复灭,灭而复生,其生灭绵绵而无期,亦无穷绝。所谓,因果者,生死根也,种也。
偈言:
倘无因果无世界 无世界非凡夫知
此身尚在此岸中 不许无无因果因
有无因果双不见 不须再去问禅师
因果亦无因果相 无相因果证法身
无恶无善者,余按照六祖坛经中真心真意而言之。
1,无恶者,无十恶也。十恶者,杀、盗、淫(善男女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即痴也)。十恶者,十者,具也、是也。十者,全也、尽也。无有不有,无有不是也。以及举心动念、扬眉开目、摄耳聆音、心动意转,无有不是十恶之对偶也。无者,无如是之恶也。无者,无十恶也。无者,无上所言之恶也,无如如许许之谓也。无者,无有无不是也。倘无十恶尽,即是《金刚经》中所说“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者,彼岸之人也,未来佛也。
2,无善者,是不作善也。即是不可用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心求报而作善。更不可用一切欲望心而作善。略说十则如下,以明其义:
不可用 一执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二边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三业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四相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五阴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六欲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七情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八识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九类心 求报而作善
不可用 十漏心 求报而作善
这十不可用者,是解答六祖所言,不作恶,不作善之道义。六祖所言者,主要是不作恶。倘不作恶,在不作恶之中,无有不善之处、之住,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之。既不能知,焉能用耶?
3,非报者。世间所有,一言一行,一勤一惰,皆从因缘而生,皆由因缘而灭,亦名因果。如是因缘果报,随相而生,随心而成,犹如影随人行,舟移岸转。倘能无相,一切皆无。一切无尽,即名非报,复名幻泡。
4,非非报者。然而,幻泡之中,所有一言、一行、一勤、一惰,皆是真如。真如者,无有不真,无有不如,无有不是真常实相。倘能睁开一只智慧眼,无所不见、无所不闻。知觉蕴藏,无有不放智慧之光明。以及一衣、一食,甚至一滴污水、净水,皆从如来法、报、化、应、智慧光明应化而来。然而,亦无应化之相,故名,佛光普照,无有暗处。学佛儿,不可强见,亦不可以眼见。强见即障,眼见即魔。大智慧光不可比喻,亦复不可言说。未悟者,犹如目前现八尺高墙所遮而不能见。八尺者,八识也。
师复以譬喻观牛而明菩提心之义
喻凡夫欲见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八尺高墙遮于耳目所视,故不得见牛之身,亦不得闻牛之义。凡夫者,少智失慧之人也。欲观其牛者,欲见菩提心也。耳目之前者,六根、六识不能净也。见有八尺高墙者,三业二障遮于本心而不得见于菩提性也。遮于耳目所视者,根尘识遮于菩提心也。故不得见牛之身者,识心分别故,不得见于菩提之道也。亦不得闻牛之义者,妄心不可能得闻菩提之真性义也。是故,凡夫不得明于菩提之真心,亦不得见于菩提之本性也。其二,复喻初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篱笆所遮,虽不见牛之身,而从篱笆空隙之间,已见牛影,知定是牛而不明显。其三,复喻二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竹篱所遮,竹篱之间却有横三竖六分寸空隙,于空隙中窥见其牛,仍有竹篱所障,而不得透也、明也。其四,复喻三果之人,欲观其牛,前无所遮,后无所碍,见大白牛在大道上,自由行动,三果之人恭立道旁,而观其牛行动住止,而不能横跨竖骑其牛之背游于四方。其五,复喻大阿罗汉,道性之人,常见是牛,纯白无杂,切高其大,身壮而步稳,曾常跨是牛,稳步而回乡。参千家诗两句云“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声信口吹”。此所谓得菩提,用于菩提是也。诸佛如来,于此白牛,非见非不见,非骑非不骑,非得菩提非不得菩提,在非非中,常见菩提,亦无常见之相。在无相无见中,长住菩提,亦无长住之相。所谓无相菩提,能吞一切相。略说至此,其次希自悟。
5,彼岸之人者,上来所言,非报非非报者,犹如到彼岸之渡舟也。倘过识河已,其渡舟亦当舍之。否则,是法尘相,法尘累也。欲渡识河者,当全部放尽,一尘不余。倘余毫发,亦是此岸之人者,而非彼岸也。一切皆无,亦无无尽。何者?本觉之灵不无也,故名无无尽也。其次,希其自参自得,若依靠于多闻,今身莫可悟也。犹如见饭就食,而食之为悟。倘若说食,终身不得其饱。多闻者,说食也。就食者,自悟也。
问:十善之道,修心之人,焉能无耶,十善之人,为何生死不能了耶。
答:十善者,十足尘累相也。十善者,善尘累相也。所谓,真心中,念念不无,作善之道义。其真心,所作何善,深者,重者。所作善心之人,命根断时,必入其深重,之类也。何者,其种性,弗可更也,变也。倘千佛出於世间,亦不可,更其道义也。所谓,作善者,其善心,偏於何类,他日命终,其心性识,必生於何类。为善之类者。①世间,人王,大位,大职,大福,大寿之人也。②再上者,六欲天中之人也。③其善人,六欲轻微者。此善人,命根断时,可生非想,非非想天,之中。其善人,在非想,非非想天中。享受清净之天福,较长者,能达到,八万四千大劫。然而,终必有期。有期者,生死仍然不能了也。然而,不如,恶不作,善不作,二果之人也。二果者,不作恶,不作善,空一切相,无一切执。住二果天。其清净,清福享尽时,直升三果天。他日道性,以及到彼岸者,而无可更也,变也。复名为,预彼岸,亦名为,预大觉之人也(胜前福德多)。
颂言:
① 大善长者福报大 寿长财多子孙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1 8:41:33编辑过]
慈善点击
祖师看放生
戒邪淫步骤资料

手机 138525831992006-3-21 8:40:45 觉思


头衔: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等级:超级服务员
文章:1819
积分:13439
门派:自利利他菩萨门
注册:2005年3月24日敬请注意:网友的回帖仅供参考,如有不适或疑惑,请及时向版主反馈,并以祖师大德的言教为准。【管理员 宣】 第 3 楼

--------------------------------------------------------------------------------
任他享受千万劫 终必有期漏尽时
② 施与受施福报相 福报相中罪累多
昨鱼今肉明日酒 起心动念罪摩诃
③ 世间举止因果相 浅悟之人尚不知
何况未悟更未证 如如是是凡夫多
④ 老庞弃宝沉江底 无善无恶证道心
财宝施纳皆成相 无施无纳即正宗
问:《金刚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是何义?
答:此经中为他人说者,是佛向须菩提说。其实是,佛唤我等诸弟子,切不可在沉迷不悟中,执著贪、嗔、痴、爱,是我相,在人我是非中。
倘若有,善男女人,在此《金刚经》中。自选某四句偈。等字者,三句两句,或一句也。自能受持,而无倦。复遇有缘人,随宜宣说,本经中,一些妙义者。或有人来,问义者,扣其两端,而答之,方便,掇其要,而解之,即名为他人说。
为他人说,向其他人而说,遇有缘人,说此四句偈等。或有人来问意,从问者,之义而说。本心,向妄心而说。真性向欲性而说。灵识,向分别是非相识而说。智向愚说。慧向鲁说。戒定慧向杀盗淫而说。灵觉妙心向贪嗔痴爱而说。本觉慧命向人、我、贡高、邪见、杂念而说。大智慧向人我诸相而说。菩提向烦恼而说。涅槃妙心,向生死轮回无期之人而说。空向色说,色向空说。如来向本觉灵性而说。真如实相向幻梦泡影而说。本来面目向爱别离欢而说。彻悟向众生相而说。无向有说,有向无说。说即非说,非说即真说。如如是是,向是是非非而说。到彼岸心,向我相难舍者而说,见闻思觉向五蕴六欲而说。本性灵心,向六欲诸天,以及世间诸相而说。真心向八识而说。如是等说,一笔难尽。故名为他人说。
问:金刚经中,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弟子不明其义,请师父开示。
答:1,若以色见我。我等不可以执着色相而求于如来,所以色相与求见,皆是法尘累也。我等见诸色相时,不生染住心,不生周旋心。其心寂寂然,兀兀乎。是则名为见如来。若以色相,当作如来者,劫尽之时,亦弗可见也。2,以音声求我。若以无常音声,寻求真常无相佛,是名邪中邪。若以识别心,求佛念佛,则名妄中妄。无希求,无着相,是名履圣阶。若一尘无染亦无住无挂半丝,亦无碍,是名见如来。3,是人行邪道。倘若识心,执着影中事,妄心贪着,怪神奇,以及以妄执妄,妄妄不休,皆名为,邪中邪也。倘若真心无邪性,诸识亦真如。倘无法尘相,其心荡荡无波迹,其性腾腾性识天。是名为法性,见世尊。4,不能见如来。而非见三 十 二相,色身如来,是故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见者,真心本性之如来也,亦名明本心,见本性也。未悟彻,未证透,弗能见。若见亦是邪。悟证者,常见也。所谓,行住坐卧,无处不是,如来行藏之处。
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再三教导我等,勿可说,如来无相亦无行。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对初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之人说的。对初发菩提心之人,切不可说,无有一佛法相。诸法无见,无念,亦无相。世尊如是反复,复转其道义。令人莫测,当在莫测中深明其义。余今讲一公案,使大家深明其义。
有秀才张拙夫,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师答,有。拙夫言错。藏曰,先辈曾参谁说者。拙说,参径山来。拙问径山,皆言无。藏曰,待先辈,得似径山时,即得皆言无。终(公案之义,至关重要。)。凡未见性者,不可言无。见性者,悟而能证也,能证者,当言无。悟证双彻时,有无并迁,中道亦不停,其名为补处,亦名为大觉。
师父曾说:当知,识海不干,诸相不无,即不可见于法性,不见法性,即生死不能了。希自参自证。
偈云:
于法不说断灭相 前言后语差别深
先后与中如是义 义义义中有妙谛
三别其义方见道 三别其中破诸疑
能破如是三重惑 无为大道在目前
如来菩提巧安排 安排我等无住迁
无住迁中心洒脱 洒脱性包千大千
问:无身口意三业,即是清净心耶?
答:非也,无无无身口意,三业者,亦无无无清净心相,名为最清净心。
问:有人说吃常住,用十方,无报效,当有罪?
答:有染住相,当随相受身,无染住相,即佛。无偷盗心,即无罪,有则改之,即名回头是岸。无妄想心,即佛。学佛者,当知石头路。滑滑滑。
问:闭关是何意?
答:闭关者。闭五蕴而证慧命。关十八得成菩提。当知闭关,亦是尘相。应闭无闭相。关无关执。然而,本来,就是清净。闭关之相,从何所来,以何所生。倘无我相,在非关中,已经,久闭关矣。
问:主关、闭关、与护关者,能得几何功德?
答:无功德相,亦无我相、人相。在无相中,尽十方裹三世。横遍竖彻,无有不是,真如。余反问汝,见麽?会麽?倘能明彻其义者,在无言,无语中,已证其道性矣。所谓,千悟不如一证。证者,难行能行,难担能担,难放能放。当知,三难之中,能放者,最为第一。倘能放尽,其道竟成矣。
偈言:
若染一尘名欲利 是则仍然是众生
无染无欲无名利 几何几何是佛陀
问:有助力人,助印《金刚经注释》,当得几何果报?
答:助印,大乘者,应得大乘报。助印,最上乘者,当得最上乘报。何况,自始至终,不变不苟,为作如来使命。况遇,千魔而不变,且逢万逆,亦不惊。实为希有者……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
问:助印最上乘者,当得最上乘报。师父为印《金刚经注解》事,从高旻寺往申,为何会在龙华寺跌伤?
答:重则轻报。当无我相。况且未残,何足论哉。问者无言(当知,因果毫厘不爽。因果海里不乱针)。
问:《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云何解?
答:在在处处。非在为在,非处为处,是则名为,在在处处。若有此经。此经非经,非经是经,两边不立,中道无见。在无见中,而见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无有不是,一切世间,无有不是,天人阿修罗之处。无有不是,所应供养者。当知此处。当知真心之处,即为是塔。真心为塔,亦名灵庙。皆应恭敬,作礼围绕。无妄真心,凡有灵识者,皆当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识转智为华,烦恼转菩提香。而散无妄,真心之处。真心遍一切,故名而散,一切之处。何谓,识转智为华。本识无妄,其智若雨华。何谓,烦恼转菩提为香。真心无相,烦恼无着,本性菩提,犹如香檀,供养本觉,如如之慧命。真心如如,觉性为香,而熏散,无妄之真心,之处。修证之人,当明其义。
问:菩提向烦恼说者,怎麽解?
答:菩提在佛,为真心,为本性,为灵识也。为大觉,即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即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也。复为大智慧到彼岸。为大彻大悟,圆证而无余也。为智慧光到彼岸,为尽虚空,遍法界,续三世,普照无穷也。为佛光无暗,其佛觉性光明,犹如虚空,无有不有,无处不处,其佛觉性光明,无穷无尽,无有竭止。所谓,菩提二字,穷劫莫能尽宣,略说至此。菩提在圣,为智慧,为悟证。修悟证者,知烦恼即是菩提。证菩提者,由烦恼而证。成菩提者,从烦恼而成。倘无烦恼,菩提即无证成之处。所谓,悟证成者,用菩提,智慧之光,照破,诸烦恼相,悉归菩提。是名为,菩提,向烦恼,而说法。说法者,遇诸烦恼,能无我相,即名说法。略说诸烦恼相。如生老病死,五阴炽盛,六欲癫狂,求不得,怨憎会,及刀兵水火、诸疾流年。世俗仍有妻离子别、冤仇重逢,与诸求而反驰者。凶暴残忍者、欲来夺财夺命者……。
所谓,不遇烦恼,菩提,即无所成。所谓,烦恼,喻试金石,喻考验证。所谓,圣者,已觉,知诸烦恼,如幻泡影。知诸烦恼之相,无常无我。知诸烦恼,是酬报无始以来,诸宿业障,所感而成。所以,不怨不忧。当用无我相之真心,灭诸烦恼之相,而无余。真心者,真我也。而非肉体形身,而是本觉,慧命之灵也。当知,肉体形身,是业所造,是障所成。是报感。来此世间者,报尽即灭也。当提起,无我相,之真心,当放下,无我相,之实理。能如是,其真心慧命,即放无相之光明,故名为至圣。凡夫,无菩提者,而非真无。凡夫者,从无始至今,以诸妄障碍,而遮其真心性识,三觉者。故有之智慧,而不可见也。何以故,五阴不无,六欲而炽盛也。由二业、三障、四惑,而遮蔽于,真心故。是故凡夫,以妄投妄,妄妄弗止故。所谓,凡夫者,以三魂,七魄,为中心。为生命。
问:三魂七魄,凡夫与圣贤有何不同?
答:凡夫者,以虚伪妄想,将心、性、识。遮蔽而无光,故名为无明。无明者,是将精、气、神,投入烦恼之巨海,故名为凡夫。所谓心性识,为三魂,之体。精气神,为三魂所用。故名为,三魂。是故,贪嗔痴为三体,杀盗淫为三用。因成果故,其性合于,九类相中,某类之质,其死后,必生于某类矣。是故凡夫“三魂”生死,而无息,故名,为凡夫。
贤圣者,以戒定慧,真如之心,将心、性、识,转变为,智慧之光明,以光明照精、气、神,为灵觉妙心。以光明,照破烦恼成菩提。所谓,心性识,为三妙灵体。其精气神,为三妙灵用。故名,为三妙。三妙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也。故名为,转妄成智,转识为慧也。其性,若合,初、二、三果,与道性,某性之质。其妙识性心,即生于某处矣。
如来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之灵心,转心性识,为法、报、化三身,如来,为三觉体。化精气神,三灵为三觉用。亦无体用之相。故名,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到彼岸,之义。大觉,世尊者,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世尊者,世出世间,天上天下,九类十种,无有不尊,之义也。故名为,世尊。亦名,天人师等……。
七魄者,眼、耳、鼻、舌、身、意、识。凡为七魄,圣为七妙。凡夫:1,眼见色,贪色。2,耳闻声,贪声。3,鼻嗅香,贪香。4,舌尝味,贪味。5,身着触,贪触。6,意思法,生种种妄想。7,识分别,种种憎爱,诸见闻相。贤圣: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思7,识之所惟。如是见闻知觉,无分别,无憎爱,无思维,无污染,无贪欲,无取舍,无动摇。无着此七端,其心如如,见如未见,闻如未闻,以及嗅尝,触与思维。七端临前,心如海底,意若丘山。如是安然,其性及识,亦复如是。其名,即得,七支菩提。及证得,道性天人。
大觉若见七端,无一切相,无一切想,无一切执。在三无之中,无不明明。明是义,证如是觉,成如是体,亦无如是之相。是名,七正觉分。与心、性、识,三觉,之义,合为一体,名为十觉。十觉者,十具足觉也。即名为,大觉世尊,常住于世间,度一切诸相识。
释疑:
若疑。本来面目是谁。倘若是我,我本来是谁耶?这一问题,实实难解。若言,是某甲。当知,如来,已经,证得涅槃之妙心。即是,不生,不灭,之大道。为何,复来世间,受生老病死,苦呢?为何不出轮回耶?因此生疑,而不能自决。其不能,自决之人,甚多而不鲜矣。
余以譬如而解之,以明其义。譬如人人各至,大海海边,各个自取一钵,大海中之水,各自取已,各自带回原处,各自言曰,这钵海水,是我取来。喻我佛,法、报、化、应四身,如来,比四大海也。如来觉性,智慧光明,喻四海之水也。人人学佛,发菩提心,誓证涅槃者,必须深参本来,面目是谁。是谁者,譬如,自从大海之边,自己取来,一钵之水也。一钵之水,即是如来化身,即是如来,法性光明,即是如来,本觉慧命,即是如来,真心本性,光明之中,流出之慧水也。这钵慧水,能用,能证,直至菩提,之彼岸者,即是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即是本觉,他日,所归觉地,之性海。然人人各取性海慧水,一钵,其大海之性体,毫发无有损伤,亦不见,性海之水,减少一滴。喻如来,四身,比四大海,大海水,比如来化身,当知如来,法性光明,三觉七支,圆融自在,而常乐。大海喻彼岸,海水喻智慧,一钵水,喻能持,般若中,四句偈等者。当知如来性,不来世间,受生死者。然而,如来真法性光,刹那刹那,不离于世间。悟者,即见,证者,即能用也。其二,譬如,色身如来。其色身中,头发指甲,根根毛端,汗水污垢,以及九孔不净之处,排出许多垢菌,其垢菌言,我是色身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其实,如来化身,色相,毫发无有损害。如是譬喻,当知如来,真法性身,不会再来世间,而受生死苦者。所来世间者,是如来真法性光,普照于世间,而非肉眼之所能见,识心之所能知。如来,真法性光,常住于世间。其三,若问,人相及诸众生等相,原始原始从何所而来者。答:诸人之相,与诸众生等相,从无始无始以来,为含藏诸灵识故,而至今劫,“即地球成时”遇虚空之灵性,“即如来之性光”复经无量劫,方化为世界,万物生焉,复经虚空“如来”以及日阳,月阴二性,与诸灵识,“即如来性光”,混合而化成,诸人与诸众生,等相,方为原始人,与众生等。当知,虚空即如来体,如来即虚空用,体用具备,即世界成。当悟,九类众生相,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以及呼吸之中,无有不在,如来法性,光中,真心中。何须论。悟即见,证即用。用即明心,而见性。
问:庞居士公案者何?应如何参学?
答:余于三十年前,见上海版宏化月刊,载庞居士公案一则。略忆如下(欲详可看《传灯录》):庞居士在京作官,年老告退,雇舟回乡。渡江时,居士将积余俸金与珍宝,全部投入江心中。其二,居士草堂聚。居士言,难难难,十担芝麻枝上摊。夫人言,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女儿灵照言,也不难,也不易,渴来茶,饥来饭。其儿无言。其三,居士坐草堂,唤灵照,汝去堂外观日,可当午耶?灵照观日,而回答,日正当午,差一点儿。居士离座去观日。灵照坐父座,而迁化。居士见灵照,迁化已,自坐次座,而迁化。夫人见已,到田间,呼儿言,汝父与妹,均迁化已。其儿,双手荷锄而立化。夫人托邻里,坐再次座,而迁化。(迁化者,离世间也。)
略解:
难难难。曲心,转直心难。直心,转无诤难。无诤,转无我难。其二,杀盗淫,转戒定慧难。身口意,三业,转三清净难。凡夫断见取难。初果,断闻思难。二果,断识别难。三果,断微细难。十担芝麻,即具足烦恼。枝上,即心上。摊即,妄想、难舍、难离、难断灭。
易易易,偈解:
见难非难即是易 易难皆是替名词
倘识百草能治病 烦恼本来是菩提
唯灵照,所答最彻,故坐首座而迁化。其儿无言,甚善,故不入,诸座之下,而立化。其他,希自参、自悟、而自得。所谓说食不能充饥。
师父曾说过:庞居士公案含义很深。欲学庞居士全家死法,是尘相法。当学庞居士弃宝,投入于江心,不作有为有相之施,是真佛子。其意义与道性,善莫大焉,其本末无可衡量与比。其他希自参、自悟而自得。
偈言:
1,财宝的是五蕴种 其种落地必生根
五蕴不空生死累 空五蕴时生死空
2,着相布施九类相 施与受施因果因
胜因不无凡情胜 凡情胜是生死根
3,当用金刚智慧刃 斩尽凡情慧即生
不生凡情佛境界 不断凡情证何来
4,有福无慧生死苦 有慧无福苦难多
能明福难都是妄 无妄乐唱太平歌
当悟“难难难,十担芝麻枝上摊。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百草即烦恼)。亦不难,亦不易,饥来饭,渴来茶。”对此要学深学透,难行能行,一行到底,不求死法,不忆死意,不问横死竖死、早死迟死,不问死后归何处。这样是真灵照再生。亦名是灵照复来也。更名无我相,亦无生死相。亦无此相,若有亦是尘。是名真佛子。
当深参:“庞夫人看藏经,竟。维那师对庞夫人言,当回向。庞夫人从头上把梳子取下,朝脑后一插,云,回向竟。”
问:《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云何解?
答:如来向须菩提言,若有人,不见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见如来,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无相亦无穷。无相者,无四大色身之相;无穷者,尘劫有尽,其性无穷也。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来真法性身,遍十方周三世,无有不是,如来行藏之处。于行藏处中,无有不是如来,行住坐卧之处。如来者,能证即来,非证即去。若心无住所,其人即是如来。其义弗可违,不悟者弗见,不证者弗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未悟证者,可能观心,自心自性,合于某类之则相同者,来生必生于同情者。所谓众生,随心所转,随性而生,随业而成,其类之别。倘若劫尽之时,莫可更变其道义。若心无相者,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证者,必当悟证也。何者?若心无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证。学佛者,勿可外求,穷劫莫能证其道。倘有邪见之人,观想忆念,如来色身形相好,若见者,亦是邪。犹如病目,见空中华相,其人亿劫,亦不可证,菩提之正道。
问:师父,您能注解《金刚经》,是否悟证耶?
答:未也。解经人,如住深山(参),作樵夫(参),若有人在此山中(参),迷失方向(参),问道于余(参),余答(参),由此道向此道(参),由此道而出此山(参),归入于大道(参)。余尚未出此山(参),焉能归入于大道,而至觉地耶(参,句句禅。)?悟证者,勿可求。求即法尘相。倘无法尘相即得。亦无得相。
问:就《金刚经》云:“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如何解其要义?
答:1,称世尊者,菩提复解前义也。2,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者,菩提发挥其要也。3,即非世界者,凡是有名相,皆是虚伪,而无真常性。4,是名世界者,业相聚合而成也。5,何以故者,其义究竟解耶。6,若世界实有者,若世界是真常性。7,即是一合相者,真性与虚空,本来是无相之体,若言合者,是头上安头。世界是幻也。8,如来说一合相者,而凡夫不能悟也。所谓凡夫,眼见色与色合,耳闻声与声合,以及情与意合、识别与是非合,是名苟且一合相,亦名一合执。9,即非一合相者,凡是有相,皆是虚旦,虚旦者,易变而无常,故名即非。10,是名一合相者,凡夫贪着苟且,强立虚名耳。11,须菩提者,即说至此,如来呼名而插意,使诸后学,明其至要之道。12,一合相者,佛说,汝须菩提,所说一合相之义。13,即是不可说者,倘若说破,而凡夫,不能明其义,得其道性,故如来大慈,使诸学者,自悟而自得其义。若得者,即非凡夫也,即得初、二、三果也。14,但凡夫之人者,凡夫见色合色,闻声合声之人也。15,贪着其事者,即贪着,色、声、香、味、触、意识之事,即贪着名利双辉,五蕴诸欲之事,所谓凡合凡情,而为相执。故《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其义即如是。
偈云:
三千大千均是执 无执亦无三大千
是名世界即是限 若无凡情限亦无
世界非有亦非无 非非之中有真如
贪着即是凡夫相 无着无贪第一禅
凡夫执着一合相 凡夫无执为解脱
一尘无染何为界 万象如如复如如
问:为甚麽佛说三心不可得?
答:其实,所谓过去心,悉皆荒诞,泡谢而影没,故名为不可得。现在心,刹那刹那,迁化而无停,故名为不可得。未来心,缘诸妄想,无际而无生,故名为不可得。所谓三心,均不可得。然而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在不可得中,得见本来之心矣。所以凡夫观心,全是妄心,以妄投妄,妄妄弗止,皆不真常。
偈言:
三心皆是妄 是故不可得
能无人我相 即是不动心
心洁性亦静 性静体亦真
体真六根利 五蕴转五力
称性满十方 遍恒沙三世
无比亦无相 无相心无边
若无三心相 处处见如来
有人来问我 我知我不知
知与不知相 皆是生死缘
无缘无生死 无无证菩提
问:按世法从权而言,如来心有那六通?与外道为甚麽不可比耶?
答:如来心有六通:1,天眼通见三世。2,天耳通闻十方。3,他心通知九类。4,宿命通觉始终。5,神足通无阻碍。6,漏尽通如意足。六通如觉镜,用则彰,不用则藏。而非魔鬼他心通,而能可比也。
师说他心通一则公案。往昔唐太宗时,西方来一比丘,自号为大耳三藏,自言有他心通。代宗天子,请国师南阳忠禅师试之。国师问大耳言,老僧心现在何处?大儿答,在西川看竞渡。国师少倾复问,老僧心现在何处?大儿复答,在天津看猢狲。国师寂少倾,更问,老僧心现在何处?大耳答,不知矣。师呵曰,他心通在何处?解:国师先回忆二妄心,而探之,后以无妄真心,而试之。此类他心通者,面对生妄心人通也,其他均不通,是为魔鬼之术,九类中邪类也。劫尽时,亦难了生脱死。是故凡夫惊奇好异者,不鲜,往往堕彼之类者,有之。
师父说,世间神通是法术,这些法术与佛门的定慧之学有根本区别。佛说一切众生,举心动念皆是九类妄想之心,而非真实。
所谓已悟者,历历分明。未悟者,沉沉烦闷。而非外道外授,一世终身,不明一滴菩提之义也。(菩提二字者,佛也。)或有用诸魔术魔力,通他人心,障人耳目,自谓为道为妙。现诸怪事,迷惑众生,他日三塗,不堪设想,实为魔鬼附体,其罪累,无穷而无极。
附言:师于一九五七年,在鼓山学戒时,见方丈室中有对联一副,其联曰:
任汝神通广大 雨宝弥空 总是鬼家活计
不若一事无能 寻草作药 坐令天下太平
其二,大寮下其联曰:
烧火煮饭明祖意 担柴运水真工夫
这两副对联甚妙。凡看即凡,圣看即圣。得果证道者看,即得果证道义。学者当参。这两副对联,字字句句中,有妙谛。
师父生前曾苦口婆心地开示弟子说:“神通不能了生死,行善不能究竟。你们当明白,有神通不是坏事,但是,一定要化神通为菩提,转善念为道性。般若是真宗,波罗密是正宗。当知,你、我是一体。”
问:请师父解释达摩西返,命门人各答所得,何也?
答:余现将圭峰录中,达摩西返,与门人之所答,讲解于下:
达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1,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2,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3,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余略解其一端。其二、三、四、五、六、七,希其自悟,而自得之。1,道副得皮。以烦恼觅菩提。2,尼总持得肉。断烦恼得菩提。3,道育得骨。迷即烦恼,悟则菩提。4,慧可得髓。本无烦恼,原是菩提。后学者,倘能通达前后,不亦善乎。
偈言:
菩提大道无人识 欲识大道是妄为
当解大道真实义 无去无来第一禅
千句万句须菩提 菩提确是自性天
人人彻悟真妙理 回光返照在其中
问:为甚麽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难道说,三藏十二部经,非佛所说?
答:作念说法,是生灭相。我当有所说法,即我尘相。真法性中,一尘无染,说法之相,从何而来?是故佛说,莫作是念。三藏十二部经如何理解,举两个以权现实的譬喻说明其义:
1,譬喻小儿,在树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树下,拾片树叶,给小儿说,此叶是宝,正好玩笑。小儿见叶,即止啼,执叶而笑。略解:小儿,喻遮蔽于真心,假名为小儿。在树下啼哭,喻十八界,迷惑于本心,生诸有为相。不止,喻十二因缘,周转不停…… 。其父在树下,喻佛色身相好,坐菩提树下,演说无言、无相之真诠。拾片树叶,喻说三藏十二部契经。给小儿说,喻佛说法,四十九年。此叶是宝,喻能听是法闻此经,即能了生而脱死。正好玩笑,喻能彻悟真常,而证无法相,即得明其心,而见其性,证得无为,大道之义也。小儿见叶而止啼,喻诸相已无,万物由我而转,真常而光明,捷登于觉地。执叶而笑,喻彻悟是叶,非真非幻,非有非无。无执叶相,亦无非执相。希自悟自解,其名为止儿啼。
2,余略记忆春秋大义一节,简述于下:某君,与弱弟,及臣,在桐树下,君从树下,拾一片桐叶,与弱弟言,封汝到某处为王。其臣向弱弟言,当谢君恩。弱弟即向君,叩首而谢恩。君言,戏言耳。其臣言,君无戏言。其君即命,备诸车马,从事人员,令弱弟到彼接王位。学者当知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如来,无相出世之法耶。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人执着法尘相也。法尘者,着相念经、拜佛、求佛者,以及庄严,世间种种诸佛像。何谓耶?是人以执着心求五欲乐。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五蕴、五福等。求佛加被而摄受,虽得其愿,其性是有为,即名为谤佛也。谤佛者,谤佛真实义也。真实义者,倘无执着心,念经拜佛,无希求意,无加被想,而庄严世间佛土,与心中清净,无为佛土,亦无庄严之相。无求、无贪、无住、无染,五欲诸乐之妄心。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然说法闻法,从何而来,从何而生。所谓一尘无染,万缘万法,通同放下。如是者,其名为,非谤佛也。能如是,即名为,能解如来,所说义也。所说义者,真实义也。
问:何为无诤三昧?
答:佛说无诤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维也。正定者,禅定之中,无邪亦无苟也。正受者,施与受者,纯净如来性也。正思维者,举心动念,无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无上禅那也,又名正禅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罗汉本性也。本性者,无与人诤,无与物诤,无与我诤,无与一切是非诤。略解少许,以备初学而用之。无诤者,一切无诤也。例如,有怨不伸,有苦不诉,有人打我骂我,能忍、能让、能受。有人起恶毒心来害我,或免其难,或遭其害,无仇恨心,无报复性。其心如如,恩怨无二,亦无差别,其名为无诤三昧。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来,求我接受,哀我顺从,切不可无诤,当该一字,即名无受。或加一句,无染住心。后学者,勿可混淆邪正之别。如或有人,吹捧虚伪,说我有道德。如或有人,赠我货币,馈我财物。如或有人,寻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这三类人,少智缺慧者,经常被惑。后学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人中最为第一者,即八万四千种三昧,三昧之中,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无诤之人,在天上人间,亦复第一之中,第一人也。无诤者,是阿罗汉别号也。
问:我无杀心,乃至蝼蚁亦无伤,可谓不杀生耶?
答:非此。汝若贪,名利欲一则,即有杀无生。
问:断杀盗淫者,有无杀性?
答:断有即无,断无即有。
问:应如何坐禅与跑香、参禅?
师父在《合刊》中,有详细讲解,现摘抄如下:
禅如白纸一张
禅如白纸一张。禅比真心无妄,本性无相,妙识湛洁,犹如白纸,万法如如,即为一张。1,如如者,即是即非,即非即是,倘明其义,即名为悟,无失其时,是为谓证。2,心无四相,万缘如如。3,一法不立,万德齐彰。4,真心无妄,犹于虚空。5,虚空无尽,妙用无穷。6,心无我相,本性真如。7,心不执着,意不颠倒,在不颠倒中,得证菩提,亦无得证相。8,无言无行,无是无非,于是时中,其心平平,其性常常,即名到彼岸。9,一切皆无,亦无无尽。10,犹如真空,能含妙有。11,色空不二,于不二中,道义无穷,亦无想执。12,凡有言行,皆不真实,于不真实中,无有不真实之处。所谓,世法,即是佛法,佛法确在,世法中。倘能睁开,一只智慧眼,照天,照地,照世间,即禅如白纸一张。13,禅如白纸一张,能书画万物,能绘金刚,般若,波罗密多,亦无书画相。
颂言:
白纸一张亦是妄 无名无字是真常
真妄齐歇归觉地 是则名为演摩诃
坐禅
若问打坐法门者,内心无动,外景莫可入也。心无尘相,坐即平常。无尘相者,内无诸妄,外无诸相。平常者,心无杂念,意不颠倒也。其他甚繁,当自解,而自悟,自证而自彻,其道义无穷。即与道无违,与理而无背也。倘若,句句说破者,即是与道有碍也。有碍者,难悟,而更难证也。所谓,说破如草,自悟自证者,喻无上至宝也。
平平常常者,是无上之禅也。平平常常,其义甚浓,而非世间,平常之可能,与比也。其道义,而无止。希其,自参,自悟而自得,其妙义也。若心无相,在行住坐卧之中,举止动默之间,无不是禅。此禅者,是无我之禅也。此禅者,是最上之禅也。所谓,六祖说,常伸两脚睡者,是大禅也者。大禅者,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也。
其次,坐者。1,凡夫,如常坐。2,罗汉,方便坐。3,菩萨,单趺坐。4,道性,双趺坐。菩萨者,处二三果也。道性者,大阿罗汉也。如来,无坐,无不坐。其道义,希其自参,倘参透即悟。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示方便门,现自在坐,随便坐也。所谓六祖言,常伸两脚睡者,其道义,一如是也。
诸如是类,诸如是坐,亦是世间,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者。当参透,而悟彻。无我相,亦无世间相,仍无非无相,即名为真禅也。亦无非无相者,当彻,世间之禅,与出世间之禅,非一,非二,亦非中间。能明是禅者,即如来之禅也。其妙义无穷,当自悟而自证之。
其次,初参,初学,禅那之人者,能方便坐者,当争取单趺而坐之;能单趺坐者,当争取,双趺而坐之。能坐短时间者,当争取,较长时也。能适宜单趺,十分钟时,当忍到,二十分钟;适宜二十分钟时,当忍到三十分钟;适宜三十分钟时,当忍到四十分钟。如是类推多月多日,一月一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每逢坐到最疼痛麻胀之际,是真禅也。倘若,见痛见苦,即时放腿者,即是不能证得,无上发忍,波罗密道性感。倘能一忍到底者,“即是自定之时刻。”当知,真正世间法,倘能无我相时,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亦是无上之真禅也。学大禅者,不明空色之义,有无之真理者,非禅也。当知,疼、痛、麻、胀之际者,能治全身,全心之病也。
能治身病
能治全身之病者,当知,筋是动脉,与静脉,之关节也。犹如针灸刺入穴位之法者。能达到,治疗疾病,之目标也。所谓,趺坐者,能使其双腿,疼痛麻胀也。其疼痛麻胀之苦,达到极顶之时,头面手足,无有一处,不是红色者,余本人经常领会其义也。今供养于,现在与未来学佛者,参而用之。周身,能见红色者,即是周身穴位,无有不是,无相之针灸,刺入无相之穴位也。当知趺坐,是大医王,能治全身之病者,为第一也。
能治身病
能治全身之病者,由疼痛麻胀故,能渐渐,深入其真心也。深入真心者,深入绝迹诸妄也。绝迹诸妄者,绝迹尘劳,诸是非相也。倘能绝迹,尘劳诸是非相者,其心必归真如也。心归真如者,其觉性成也。其觉性成者,彼岸之人也。学佛者,弗可弗知,弗可弗明,其道义也。
能消业障
由疼痛故,而能熄灭,颠倒顾虑,诸妄诸执,诸是非相也。
问:妄想执者何?
答:妄想执者,七情,六欲,十八界,二十五有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也。有七情者,凡夫之人也。能断尽,七情者,四果道性,大阿罗汉也。六欲者,眼欲见色,耳欲闻声,鼻欲嗅香,舌欲尝味,身欲着触,意欲分别,种种诸是非相也。六欲不无,生死不可了者,故初二三果,不能得也。何况道性,与彼岸者,更默可能望也。十八者,其名十八界也。十八者:1,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也。2,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也。3,眼见色,住色;耳闻声,住声;鼻嗜香,住香;舌尝味,住味;身着触,住触;意识别,住别,住种种尘劳分别者,为六识也。三六合而,为十八界也。十八界,善者,天、人、阿修罗,三道也。十八界,恶者,地狱、饿鬼、畜生,三塗也。界者,限定范围也。住者,遭遇六欲污染,而不能逃脱也。二十五有者,十恶、十善、五蕴也。十恶者,杀、盗、淫、妄、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也。邪见者,痴迷也。十善者,无十恶也。污染,十恶者,生生死死,常堕三涂也。广作十善者,常住,天、人、阿修罗也。常住天、人、阿修罗者,生死不能了也。无恶无善者,彼岸之人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染住五蕴者,六道四生,无期可出也。倘能,五蕴皆空,即是证得大阿罗汉,道性天中,之人也。略称其号,即是得菩提心也。是如来也。再者,趺坐遭遇,疼痛麻胀者,即是消除,无始以来,直至今日,诸业诸障,诸是非相,之果报也。何者?如来心也。
问:何者为如来心也?
答:如来心者。因某甲,趺坐其座而使某甲,无妄之真心,与如来心,合成一体之心,一心也。一心者,如来心也。所谓,如来心者,无上之灵感也。感者,能转烦恼,而成菩提也。如来心者,感也。感者,能转七情,为七觉支分也。感者,能转妄心、妄性、妄识,为真心、真性、真识,成三觉者。三七合并,为十觉也。十觉者,具足觉也。复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也。又名为,大觉世尊也。如来心者,能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能转,杀盗淫,为三菩提也。能转五蕴,为五清凉地。能转六欲,为六波罗密。能转十八界,为十八罗汉。能转二十五有,为二十五,摩诃萨也。如来心者,如来禅也。如来禅者,无妄真心也。如来心者,人人具足,若无妄者,是也。
坐禅者。坐无坐相,亦无非坐相,是第一禅也。可惜,初参,难明其义。是故,初参甚广。余以世禅而言之。其坐如锺,其钟者,不动,亦不偏也。其钟之面,而有三针,其三针者,一速,二转,三缓也。此三针者,周转而无停也。此禅者,大禅也。汝等,仍不可明其义。倘明,即悟也。今以,通俗之禅,分别如下:通俗者,如意坐、单趺坐、双趺坐也。如意做者,是平常坐也。以双腿,屈膝,而坐者,为如意坐也。
单趺坐者,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倘若,时间较长,吃受不住者,亦可将左右二腿调换下。倘若能,受持得住者,宜乎不调,为善也。双趺坐者,以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复将右腿脚,翻在左大腿面上。双腿越紧越好,坐其座上,其双膝,以本人手,用大中二指叉开,核对,以三叉,为合标准。坐定之时,宜不动,为善。在不动中,腰直而面端,体正而自如。不歪不躺,不偏,不扭,不倾,不斜。前不伏案,后不倚靠。趺坐之时,双手自由,放在大腿面上。若在严寒之时,双手抄插,在袖筒里,最为合宜。若在,暴暑之间,宜用竹性,行香板,其双手心,按住此行香板,适意很多。所谓双手心,而得竹性清凉,其心亦安然。切不可,以右手背,压在左手心上,而结弥陀印,放在胸前。何者?倘结弥陀印,非禅者,净也。净者,是从此,穷世界,而转到,富世界里,去享福也。何者?不出世界者,其生死,从何而能了耶?世界者,此岸也,而非彼岸之人也。“欲了生死者,非禅莫及。此禅者,外禅也。
内禅者,眯眼,而观其鼻尖,鼻复观心。所谓,眼鼻心,三者,打成一片也。其鼻呼吸,须微细,而较长,适意者,为最善。在呼吸之间,当参其禅味。禅味者:1,禅机。2,话头。3,持咒。4,忆经。5,数息。6,白骨观。等等。
首释:参于禅味者。参之者,审之也。审其是耶?非耶?虚耶?实耶?善耶?非善耶?参者,择也,择其善者,从之,用之,而证之。其不善者,舍之,去之,远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善者,是我师也。从彼学之,仿之,效之。其不善者,亦我师也。知彼之非,扔之,掉之,弃之。其善,与不善者,以慧眼观之,实是,参者,之试金石也。亦名,诸佛,试其参者,之道性,有耶?无耶?是耶?非耶?倘能发坚固心,行不动道,以智慧眼,选择而用之。以无退,无转,无我,之心,而证其秉性者,善者也。禅味者,道也,义也,明也,心也,定也,慧也,见性之基也。味者,禅定之中,风味也。其禅,之妙味,胜过一切,诸味之上。其风味,即无可比,而与衡量。禅味者,其境界,庄严,妙湛,而灵感,之味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莫可及也。莫及者,他人莫可知,其妙味也。其风味,甚浓,默可尽宣。未悟证者,反之也,反者何?其心,沉闷,叠叠而遮其,真心也。
禅机者。犹如我佛,如来,夜观群星,而大悟。当参,悟在何处。当参,一茎草,一手指,一钵水,一碗饭,以及行、住、坐、卧。在马路上,在跳舞厅里,在西厢记,书中,在红楼梦,小说中,在淫窟里,在匪窝内,在王侯、将相府中,在贫穷,讨乞里,在生死、屠杀,之坊里,甚至,在刀山、火海、地狱、鬼、畜生中,皆能触机,而大悟。当知,在在处处,无有不是,如来法身,说法之处,之道场。无有不是,如来,正法性身,之体之处。大悟者,遇如是机,触开如是处,故名,为禅机也。禅机者,无穷无尽,亦无言说也。倘若说破者,草也。自悟自得者,宝也。
话头者。舟也,车也。汝等,当知,本世界中,上临,日、月、星辰,下至,海底,山凹。以及,四方,四维,之内,无有一物,无有一事,而不是,话头者。倘悟之后,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及,鼻、舌、身、意、六尘、六识 ,无有不是 ,话头。倘未悟证者,当自选之,某一句话,或某一件物,某一名词,而适其本心者,选而用之。选而用之者,只选一句,多则一连句。其他,佳语,妙句,一概,舍而去之。所谓,无染、无杂、无邪、亦无苟且也。即为无有妄念之道义。参者,疑也。疑其,是耶?非耶?究竟,是耶?非是耶?参话头者,在此无攀缘心,之下,将此一句,话头,或一连句,话头,绵绵而不断,不离,亦不决。在此,不离不决之中,将全身全心,全全放下,放到无放之处,即为真放下也。这一话头之白妄,消灭其他,一切诸色妄也。亦名,以妄治妄,复名,以妄而攻妄,其妄即无。倘无诸妄,其白妄之话头,亦不存在。话头者,在未生其心之前,即是,未生心、未动念之时,参忆这句话,其名为话头。否则即非话头也,而是话尾也。参者,在不明白,这话头中,意欲追求,明白之处,方为真参话头。倘若追求到底,一触即悟。若有参者,已明白,这一话头者,不须再参。已经明白,这一话头者,而非究竟也。何者?有智无慧也。有智无慧之人,妄想是非,杂念飞腾故,其名为非悟也。真悟者,真修也,真修者,修去五蕴,而无染;灭尽六欲即无贪。无染无贪,方为明白,这一话头,之人也。是名为,大悟之人也。大悟者,其果报,即在目前矣。能如是,倘再进步者,彼岸之人也。
未悟之人,宜其实修。实修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在奉行中,倘能无我、人、众生、寿者,能无此四相者,万缘万德,无有不在,真心中。其名为,实修也。在实修中,而能明白,这一话头者,其悟证之道,备矣。
附:公案一则,希诸学者参之。(其意义是,无须选择,话头之执也。)
昔时,某一鱼翁,有一妻一子,其三人,以一艘鱼舟为其家,以捕鱼为业。其子,年方十龄。此小儿,见他父,不防之时,偷偷摸摸,将活鱼放到河里去。有日,他父见到,其子这样,即时教育此儿。其儿心怀不平,即将其父,一推而落水。其父,不明水性,因此而亡。其父亡已,其母生活即无依靠,只能送子投入小庙,作小沙弥,其母改嫁,而与他人。此小沙弥,经常忆念,昔日之非,无法挽救,彼在此,悲痛之下,信口而言:“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该当何罪?”这三句,为一连句。此小沙弥,口之所念,心之所忆,甚为懊恼,以无法收回。彼在此间,悲痛感触之际,日夜之中,时时刻刻,以分分秒秒,而不离此,这三句偈,即名为,口头禅矣。此一口头禅者,是真话头也。如是忆念,三十余年,未曾间断,一刹那间,这一悲惨。有日,此一沙弥,忽然大悟,及时,桶底脱落,心光毕露,其身与心,即得自在,往昔忆念,父母之感,以为过度已。此时沙弥,在大悟之后,预知时至,自言,吾不来世间矣。此一公案,而不是烦恼即是菩提吗?当知,修悟证者,逆顺一如也。其沙弥之父母,在无度中,以度已。觉者,当深参,有志者,事竟成。论言,话头者,当机也。当机者,为适合其用也。
余今将,念佛是谁,四个字,来由,略写其要。其义于下:
由清朝某某皇帝,信佛而又善于禅。其帝欲寻一位通禅者,入宫。其帝复忆往昔,有位大德,其禅最高,其机最妙,可惜现时,已经去世矣。复忆,其师善,其徒必善。于是下诏,而颁布,命诸使节,明访而暗调,寻找某某,大德禅师之徒。时有某使节,在江苏省扬州高旻寺中,访出一位僧人,的确是,某大德之真徒也。其时,使节将此情况,飞奏进京。皇帝见其奏章,及时下诏,命该僧奉诏而进京。其时该僧见圣旨,焉敢违背,于是时中,奉诏而进京。到已,经过午门,转奏其事,皇帝即令此僧,而进内宫。该僧见帝,朝拜之后,皇上赐其平身,复赐其座,而与座之。时帝王参诘该僧,至要之义。该僧却一窍不通,一门无入。此僧,无法接谈。此时其帝,已诏至此,亦无法挽回,所谓,金口玉言,永无更改,只能将计就计。其帝曰,限汝七日内开悟,否则取汝之首,悬挂于午门。这时帝王,复赐上方宝剑一口,命宫娥悬挂于,该僧宿住,门楣之上。等待到七天已,帝复敕其僧,而诘其要,其僧无言可答。帝欲斩之,其僧跪求,缓期七日,帝即允诺。复至,二七期终,帝敕,其僧,更诘其要,其僧无言可答。帝命速斩其僧之首。时皇后出面,替其僧,讲情,再缓七日,倘不悟者,那时斩之,帝复允许。其时其僧,日夜恐怖,到三七已,其帝复敕其僧,面诘其要,其僧无答。其帝竖起一拳,而问该僧,这是甚麽?该僧仍无可答。帝命侍从,速去彼门楣上,将上方宝剑取来,让朕亲自来斩此僧,方消朕恨。其御侍从,即取宝剑,捧上帝前。这时皇后,与诸宫院,环跪求缓,帝复允许。到四七终,其帝,复诏其僧,而至。帝复竖起一拳,问是甚麽。此时其僧,亦举一拳,而问帝言,是甚麽。帝复诘其要。而问该僧,其僧应答皆妙。其时帝王皇上,加封该僧,为某某国师,复赐其座,坐于天子之侧。同时天子,复向国师而言曰,国师当在宫里,创造一所禅堂,其堂领首者,赐给予国师。倘须一切,希国师自主,不须再来奏朕等等。这时国师,即命侍从,备诸禅堂,所须钟板等物,复命侍从,制一木置,上方宝剑一把。后来改名为香板,留于国师自用。其时国师,见诸宫院,以及妃嫔等众,皆是口口声声,以及出言吐语,无有不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口头禅者。国师自谓,这样的境遇,无法扭转,只能就势。因此,咐嘱她们深参,念佛是谁,这一句,为话头。其国师意义,是依靠这一白妄,而治种种色妄。亦名,以妄治妄,而是参学者,一种法门也。后来该国师,奉旨回扬州高旻寺。所谓,当代之禅堂,多从其国师,一手创造而成立。此禅者,其名为国师禅也。亦是初参者,须要之法门也。终。希诸参学者,参而用之,而不失其道义也。
打七颂:
1,扛着香板跑七香 跑去转来在一方
一方倘无一方相 跑与不跑皆真参
2,跑香当破一切相 破相即是破本参
若破本参须破我 破我之时破本参
3,扛着香板打禅七 打人打我打是非
打尽一切是非相 无人无我无是非
4,坐香必须提话头 话头无我我是谁
念佛二字打闲岔 希诸大德应当删
5,打七打的门外汉 即已进门打甚麽
未进门时须放下 放下一切破本参
6,禅堂本心即禅堂 世间禅堂度初参
倘无禅堂无归所 禅堂住世度初参
7,初参譬如儿周岁 禅堂犹如父母搀
倘能无人无我相 已成中年大丈夫
8,初参未悟无参处 禅堂当作化城参
化城非有亦非无 非有非无出娑婆
9,不明无相是真相 犹如盲目穿花针
倘能无人无我相 在在处处证法身
10,倘无见相见一切 无有不是法性天
若执一尘有无相 如来亦名是众生
11,参透本来谁是我 谁是我中复是谁
谁我二字都放尽 是则名为参中参
12,我禅十人九不明 乱想作佛作如来
倘能无妄亦无相 无妄无相证如来
13,参禅若参富荣华 万死万生不脱枷
不明富贵枷锁相 的是生生死死人
14,学佛之人多不慧 十有九九着相参
可惜无法使回转 无慧之人是苦人
15,若参他人诸德相 犹如说食焉当饥
本来本有本智慧 舍己求人作甚麽
16,若明本来无参处 是则名为是真参
真参亦无真参处 无参而参破本参
17,可惜世人悟性差 仍须先悟点点他
能无点与不点相 是名先悟点点他
18,千譬万喻无非相 无相相中有真常
倘能一口全吞尽 大家齐唱太平歌
19,初参不明无我相 弗知五蕴怎麽空
六欲相中求本来 的是海底摸花针
20,通同通尽通放下 尘尘刹刹尽世尊
能悟能证能如是 在在处处是全身
持咒者。持此神咒,威严密力,而能成就,灵觉妙心,到于彼岸之地。持者,坚持到底也。持者,无舍无逸,亦无放断也。持者,持此神咒,威神之力,而能降伏,一切妄也。持者,使妄归真,到于觉地也。持此神咒之威力,能转五蕴,成五妙力。能使五根,在见闻觉知中,无有不是真心,本性,之处。持者,持到心、性、识中,无有持咒相,亦无非持相。
以咒,辅禅者,宜短而鲜之。略说少许,与学者,掺之,选之,用之,而能成就之。参者,以智慧力,用密咒印,使妄归真,从迷入觉,亦无归入相。选者,选其适也。不可,贪多,图广。贪多图广者,三昧,莫可成也。选者,符合本心,所宜之句也。选者,针对,我妄,深穴之处,下一诀针也。选者,选一,不选二也。选者,选其无相,不可选其妄想,执着,是非相也。用者,见闻觉知,耳目无染,心无所住也。用者,用其一句,最多一偈,之义也。用者,以此密咒威神力,来一斩一,来双斩双,斩尽斩绝,斩到,无所斩处。是名非斩,而斩尽矣。至此大道成已,而无所成相,亦无非成相,更无非非相。选之者,略标少许,希诸参者,自选一则,终身用之,不忘亦不息也。
用者,何也,绵绵印于真心,续续秉承本性,永无竭止,甚至一刹那间,亦无间断,倘能如是,三昧(翻一心)必成,性光毕露,灵觉妙心,不求自得。选者,略举几则,希诸学者,自选一则,终身持之,而用之,证之,而成之。1,无我相。三个字,能破一切妄,一切执也。2,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此一句,能得大智慧,到彼岸也。3,若见诸相,非相,非非相。这三句,能灭妄归真,亦无归真之处也。4,无我、人、众生、寿者。这一句,包括四句偈也,能持,能用者,必得其果,而证其道也。5,念佛是谁。这一句,专对长期,坚持,久念,阿弥陀佛之人,顶门一针也。6,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该当何罪。这三句,专对,推父逼母,之人而用者,倘无其事,即不可用也。7,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四句者,是心经中神咒。其神咒,最适合,禅机。其神咒,威力,无所不及,神咒灵感无所不应。余举这几则,以便参者,自选,而自用之。其妙感,而无穷极。
解义:(若言,余所解者,有处、地名人名、不明者,非也。余答,汝非也。阅觉,阅其道义也,不可阅名相也。)
参者当知,天上,天下,一事,一物,一行,一止,一言,一默之中,倘生,坚定心,发真实行,誓愿具足者,无有不是,神咒也。所谓,用之则彰,不用则藏。犹如一电,备用甚广,倘能善用,无不成就。若言,梵密为咒,否则,非咒者,执着人也。倘能,衷心坚持,不紊不乱,发真实愿,所有一句,两句,常持,而无变者,无不是咒,无不是话头也。复以世法,验而证之:世人常说,常行,发如是愿,赌如是咒,如是之说,那有梵言,与密语耶?
当知,誓咒,志愿,四字之中,非一非二,亦非三四,在非非中,其妙用无穷,亦无竭止。世人倘明,空色不二,在不二中,亦非一二。若能知而,用之,非世间,之人者,即名为,预正证彼岸,之人之谓也。
忆经者。参禅之人,在行、住、坐、卧中,一切,举止、动、用中,于般若经中,与大乘经中,其义,适合本心者,常忆其要之人,亦是,助禅之道义也。
余抄《六祖坛经》中一节经文,作为用之,而证之:
发达曰:若言者,但得解义,不劳颂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常御白牛车
发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发达从昔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义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尹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一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养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原是法中王
六祖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以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结论:达师,如是念经者,真念也。何者?首念三千,而遇六祖也。复经六祖这一点辍,而得见其,本来之道矣。领玄旨者,领会,般若波罗密也。不辍诵经者,彼已全身,全心,以为法华者,在不诵中,已胜过常诵。不辍者,达师也。而非世人,诵念者,可能与比也。何者?世人诵经,希五欲乐,以六根享受于六尘。求诸富贵者,莫可能与比,亦莫可,共其语也。
数息者。入坐,趺坐,与行住坐卧,作诸事业,之时中,均可能,以鼻端,出息、入息者,而数之也。按照出息、入息,一往来者,为一字。或按照,出一字,入一字者,均可能也。其字者,宜合其人,本心真性中,合适者,为妥当也。数字者:1,宜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此十个字为纲领也。数者,一鼻息,出入而数之也。数者,周而复始,始而复周也。2,如持,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这八个字。3,如持,心经中,四句咒者。或其他经中,自摘其要者,均可数而用之。其名为,数息。复名为,数息观者。观者,以心,观其鼻端,出息,入息,之意也。
论言:数息观者,寄此止妄也。倘能止之,复再灭之,其大道竟成也。
白骨观者。1,专对男女,性欲未无也。2,我相坚浓也。3,万缘难放下也。观者,寄此观而灭其妄也。解:(1)男观女形,女观男相也。宜趺其坐而观之,方能得其要也。趺坐观者,男观其女,年方二八,渐中渐老,渐病渐死,渐灭皮肉,渐渐只见,一副白骨之体,临于目前。观者,当忆此二八者,幻泡影也,无常生灭也,业缘所现也,生死种也。以此渐渐灭绝,无始至今,诸欲性种,其道竟成。女观男者,亦如是也。倘不能趺坐者,于行住坐卧中,亦能观而用之,亦名为方便观,而观之。(2)若我相坚浓者,当观,面临白骨者,是我也。我且无常,妄性即幻,邪心即泡,倘能彻底放下,当知,真性无灭,本心而常住。行者,当舍幻而取真。真者,彼岸人也。行者,当舍泡,而归觉。觉者,大觉无可比也。(3)万缘难放下者,万缘者,是诸业所感也,倘无诸业时,万缘真如也。倘无诸业,诸相诸想时,万缘即万行,成也。万行成者,万德庄严,非我是谁耶!参禅,学佛者,当舍伪就真,其道成矣,生死了矣。
略说公案一则:某禅师,有两弟子。其师命长徒,参数息观。命次徒,参白骨观。其两徒久观而无所成就。徒禀其师,其师问长徒曰,汝未出家时,汝当何为生,长徒答,未出家时,以埋死尸为生。其师复问次徒曰,汝未出家时,汝当何业为生。次徒答,未出家时,以打铁为生。其师言,汝等兄弟两人,将其观,调换一下,再观瞧。于是兄弟两人,调换其观。其兄改观白骨,其弟改观数息。不久两人,均观成也。其师言,观者,当按其性而观之,即宜成。否则者,难成也。附此公案者,希诸参者,当选适当者,观而参之,其观其道,易成之。
禅机一则:
若问,念经、念佛、参话头者,何者为贤,何者为圣耶?便答。是以妄攻妄也。倘能攻破,是名为贤。能攻破,而无余,是名为圣。倘攻不破者,是名凡夫也。攻破者,空五蕴,无六欲也。其他希自参。三世诸佛者,无有不是,从妄而归真也,归无归处,即为大觉世尊也。
参禅
参禅者,有人参数息观,有人参白骨观,有人参拖死尸是谁,有人参念佛是谁。有外道,执着诸相参者,甚多,而不可尽宣。
初参者,不明禅定,之人甚多。而不明:1,何者为,门外凡夫,外道禅。2,何者为,有为,有相,有执禅。3,何者为,大德国师,与初果禅。4,何者为。二果,三果,不来禅。5,何者为,六祖,道性,以及,如来禅。所谓,不明禅味者,不鲜。希诸参者,常阅,金刚经,无名注解,日久深者,即明其道性。然而,中下根者,甚多。彼等,欲登五层之塔顶者,弗从基层,往上者,复可能也。
1,所谓门外,凡夫外道禅,甚多而广。2,有为,有相,有执禅,少于,门外,凡夫,外道禅。3,大德,国师,初果禅,少于,有为有相,有执禅。4,二果三果,不来禅,少于,大德国师,初果禅。5,六祖道性,如来禅,少于,二果,三果,不来禅。所谓,能参六祖,道性,如来禅者,而甚鲜矣……。所谓,初参者,弗从塔基,起修而起足,焉能登其,处二三四五层,塔顶之高峰耶?学者,弗可停足,而观塔。倘停足观佛塔上者,生死何能了也。初二三果之人者,犹如,旅游之客,暂住寄宿亭,之人也。寄宿亭者,详于《金刚经》无名注解中。然而,最利根者,当越层越级,而至彼岸。何者?能无我相时,五层之塔,从何所来,归何所去。能明,本无来去者,彼岸即在目前矣。然而,未悟,未证之人,焉能知之,见之。弗能知见者,何能用耶?况且大用乎!当知,用即是觉,大用者,大觉也。觉而能用者,为证。门外者,犹如明珠在掌,仍然,东寻,西觅,而求明珠者。实实是,痴中之痴,梦中之梦,人也。所谓,生生死死,从劫至劫,绵绵弗能了也,甚多而广。悲哉痛也。再不发心,待到何时,何处耶……。倘能发真诚心,持坚定意,求出生死海者,当昼夜无间,刹那刹那,无断亦无竭,参到无我相时。参到真正,无我相时,即得。即得了其生,而脱其死矣。当知,此参者,是捷中,之捷径也。参者何?当无我相、人相,一切是非,之执之想。倘若有相,其五蕴,从何而空,岂六欲焉能而无。倘若,我相不无,贪嗔痴,欲爱妄,以何法而能了耶……。
行香与跑香
行香与跑香者,缓与速也。老少之人,各适其宜,勿勉,无惰,是真如也。1,因初参,趺坐较长者,其腿疼痛故。2,因初参妄想飞腾故。3,因初参精疲力竭故。5,因初参定力不足,而不能与真心,本性,达成一片故。是故趺者,其时较长,必须跑。年老体弱者,走也,行也。当知,这一跑时,即将诸妄,诸想,诸尘劳相,以及人我是非,与诸粘贴,跑得干干净净。倘能跑到,真心无相,本性无障,之时,万缘万法,无有不是,真如实相者,倘在真如实相中,无生其心,而不是,大悟大证,之人者,吾不信也。倘在跑香时,妄想飞腾者,凡夫之人也。是故凡圣两则,行者,自造也。所谓生死,与涅槃,自作自造,自取也。
问:身体胖,腿短粗,不能趺坐者,怎麽办?
答:另有一类之人,其福胜慧者,身体较胖者,其腿短粗者,故不能趺坐。彼等能发,真诚心者,誓愿到彼岸者,怎麽办?所谓,六祖言,常伸两脚睡,其意义,是六祖,大慈大悲,开此方便,这一门者。参者当知,事虽如是,其理,倘不真纯者,六祖骗人也。普度这类之人,速至彼岸也,何曾骗耶?当自度其心。真纯者,真纯者何?《心经》云,五蕴空,即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度尽时,即佛。其二,能无我相时,趺与不趺,一如是也。其三,六根无住于六尘,亦名无住其心者,无须趺坐,渡舟也。何者?六根,无住六尘者,已稳坐上,直升飞机也。机者,其机直至,彼岸也。无须趺,与不趺,这一假名相也。其四,倘能,万缘放下,放到,无放之处,即名,预证大觉也。预证大觉者,越趺,越级,越化城,之相也。化城者,暂息中途,得果人也。越初二三果,之级者,为最痛快也。后学者,倘能趺坐,而不趺坐,其座者,而听六祖,伸腿睡,与老僧这一说者,此人魔也,此人是大魔王也。是故老僧,不可再说者,犹如《金刚经》中,不可说,不可说,之谓也。能趺,而不趺,与真不能趺者,理当,各尽所能,各自勉力,与自决定,一心达到,极端之处,而无丝毫,偷心处,是真禅那也。希诸参者,勿辜负老僧,常谈也。
自参
若问老僧,参何法门者。答,法门也无,所参者,性也,信也。其性与信,无退无转,亦无疑也。余所见闻者,与世有异也。异者何?见、闻、思、觉,不同也。不同者,见诸情网,以及诸富贵,诸名爵者,犹如晨星暮日也。余在印《金刚经注解》中,常遭逆魔之掌,余在彼掌中,本心而不变,秉性亦弗移。余在诸魔手掌中,均得其解脱尽。何者?金刚般若威力也。
外参者,余坐香,与行跑时中,皆是独坐独行,与独跑而无伴侣也。何者?本性是也。昔时,余发心,写《金刚经注解》时,首坐半支香,然后开目而执笔。作一张写一张,为究竟。再改之誊之,为完整也。所谓,兼坐兼作兼写者,而不分昼与夜也,以体倦为止,而休息之,以此而降伏其心。
问:师父您能够降伏争端之心,是否得果证道耶?
答:未也。余喻无足之人,端坐于四衢道中,有人来问,前途之方向,余曰,向某方是,三塗之处,向某方,是三善之处,向某方,是三界天处,向某方是,称性菩提彼岸。然余因无足,故缘弗可前进,只能端坐是处,作指路之明人。
问:师父,您修何行?
答: 见诸色声,无纠缠心,别无所能,何足道哉。
师父在解答《禅净融洽论》问疑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现抄录如下:“有人问疑者,颇多,余扣其两端,而应之。诚恐未来人,仍有其疑,故笔之于书,而冠其注之首。亦备未来人参之(禅),用之(净)。余写至于此,而思禅息,方入座而坐之。见一老人,以手抚余之肩,而言曰,汝能入海,取珠耶?余答能。即悟其义。随开目而视钟,其时中夜一时许。因此,铭之而志之。”
摘抄《合刊》中,听闻故事、公案及两论,承事供养于诸有缘人参之。
听闻故事二则
余于一九五七年春,到鼓山,补戒。得补后,在鼓山闭半关。1,持语。2,持坐。3,持一餐。如是三年,如一日。余在这三年中,同盛能师行堂(即在斋堂,替大众师,装饭添菜等)。有日盛师,对余说,我住鼓山四十多年,我见到两则公案,我今天对你说。余点头表示同意。
其一:盛师说:“昔时,我见到,有一妇女,在寺门口,替我们僧众,补旧衣服,而为生活,如是多年。于某日中,方丈问她,你家有几个人耶?其妇答,就是我一个人。我出嫁后,没有几个月,就丧了丈夫,守寡至今,已二十多年。以补穷,为生活,别无收入。盛慧大和尚说:你想出家麽?其妇答:想,就是没人收我。方丈说:我收你,作徒弟好吗?其妇即时向方丈下拜不起。方丈说:你起来,跟我走。其妇提着补篮,跟从方丈,而走。走不多远,走进般若庵,方丈向当家师说:此妇我收她,为徒,取名叫妙觉。方丈叫妙觉,向当家师,拜一拜,又叫向,大众师,一拜,又叫向妙照师兄,一拜。方丈向当家说:你带她剃个头,换个僧衣。方丈离庵,而回寺。妙觉,一时,听师兄,妙照言,《妙法莲华经》,是大乘经,若有人能读,能诵,能写,能拜,即得大智慧,到彼岸。妙觉听到,师兄这样说,妙觉言,我不识字,一不能读,二不能诵,三不能写。我妙觉,只能拜。我请求师兄念,我妙觉就拜,能吗?妙照说能。妙觉,即时,向师兄,顶礼三拜,感谢师兄成就。妙照说,师弟,你准备一字一拜呢,还是一句一拜呢?妙觉说,一字一拜。于是兄弟二人共同发菩提心,即日起香,即时读拜。不久兄弟二人,在本寺,受了具足戒。得戒后,她俩继续读拜。妙照坐在案头,读一字,妙觉即拜一拜。如是拜了,十几年,没有间断。复有一日,福州府来了一位府官,见到一尼,坐在案头,念一字,案下一尼拜一拜。其府官向两尼言:你们拜此经典,拜多少部数?妙觉说:不知道。妙照言:大约拜到十多部。府官言:你们两人能卖一部给我,要多少银子,我给多少银子。因此两尼动心,商量说:大人能替我们在此两边,每边造五间瓦屋,共造十间,就卖一部给您吧。于是,府官坐轿回福建府(便轿就是两个人,抬一张竹藤性的椅子)。回府后,叫当差的,分头到各处买砖瓦、木料、石灰、油漆、雇诸工人,明早及时动身。所有材料,一齐运到鼓山,般若庵内,听凭俩尼指导,而建造十间瓦房等情。所需工费、材料与用项,均到我处来领。其府官,一时亦坐便轿到般若庵,与俩尼会晤。复经数月,而完善。此俩尼仍然是诵经与拜经,始终是如如。复经数年,于某日清晨,妙觉说,我于是日中午,便当逝世,启请诸位,大德,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共结善缘。即于是日中午,吉祥而逝世。经七日而火化,获舍利九粒。其舍利失圆……。其妙照,享寿九十九岁,无病而善逝于世。
其二:盛师说,我寺西堂,因年老,请求方丈,退职,发心,闭生死,纯禅关。方丈允诺,命一沙弥为护关使。如是多年,如一日。某日重阳节,早晨,沙弥送碗糕来,沙弥说,西堂,今日重阳,请师父吃糕,好吗?西堂说好。西堂又说,明年重阳,希汝向我说一声。沙弥答,是。于第二年重阳,沙弥又送糕来。沙弥说,西堂,今天又是重阳节,请师父吃糕吧。西堂说,汝禀告,方丈一声:西堂师父说,关房老了,今天要搬家,请方丈来一下。沙弥进丈室,见方丈,如是禀告。方丈同沙弥进关房。方丈见西堂,端坐禅床,头有些斜。方丈言,这时仍不精进,待到何时耶!西堂,将头一正,而迁化。“痛快”。
四个公案
其一:昔时,有一小沙弥,问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言:待汝,侍奉吾,三年再言。其沙弥殷勤侍奉,满三年已,复问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复言,待汝更侍奉吾,三年再言。其沙弥更加殷勤而侍奉。更满三年已,其沙弥,更请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言,更再三年吾向汝言。其徒日夜不离,其师之侧,殷勤而谨慎,到三年已,其徒无问,亦无言。师言,汝不问耶?徒言,吾不须,再问。“吾即悟。”
赞叹颂:
徒善师亦善 善善复善善
善善本一体 无答更善善
其师大智慧 其徒亦然然
然然然无尽 慧慧慧无穷
当明问答义 真如复真如
真真真无尽 如如如无穷
三问四无问 无答已尽答
问与无答义 悟证在其中
其二: 有一僧常坐一室而不卧,即名“不倒单”。日久,有人闻其德,经常有人来拜访。其僧言:魔来了,魔来了。如是三十年。后来有人,来访,来拜者,其僧,即无言。或有人,问此僧,为何不说,魔来了,魔来了耶。其僧答,家贫贼不偷,家贫贼不偷。希汝等参最后一句。
其三:百丈禅师,升堂说法时,说毕,诸人皆退,惟有一老人,不走。丈曰:长者,有何事?老人言:我前身说法时,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此堕落,作野狐精,至今,已五百年矣,无法脱身,请和尚开示。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涤华师父解,不抹因果。)。老人即叩谢。又说,我在山后岭下,请和尚慈悲,以亡僧礼,而葬之。“所谓现野狐精,而为众生说法。”
论因果相
老人五百年,不能脱,野狐身者,是不能自转,而自执也。不能自转者,老人说,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答,不落因果,为前句。是故老人,所答者,是有前无后也。有前无后者,是不能自转,其道义也。犹如,若见诸相,非相,是前句,非非相,是后语。色不异空,是前句,空不异色,是后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是前半偈,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后半偈。等等。其老人,前句是,不落因果,百丈后语是,不昧(师用,不抹因果。)因果,是故,由百丈这一转,其句意,完整而通达。是名,依赖他转,而不是自转,其义者。倘能自转其义理,何须困于三塗作五百年,野狐精耶!所谓,坛经中,六祖言,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这样说法,是真说法者,当深参……。而自执也,何者?其老人自执“有无”二相也。其老人首答,不落因果者,是本性中亟出也。忽而,生疑者,疑其答错也,是从真心中,提起是非相也。是非相者,何也?喻未到彼岸,而舍其舟也。是故,老人,自生其疑相也。疑其错也,非也,是也。其老人,倘无心相时,即当冰释,其疑也,何不释耶?无始至今,种性弗可抹也。而从此,依此而报尽也。当知其老人,在不幸中,而大幸也。
其偈言(三昧,翻一心。其二,翻真心。其三,翻归一。)
1,倘若老人再进步 是是非非亦非非
落与不落归何处 处处无不证法身
2 ,老人应身野狐相 是则是名度众生
不落不抹真三昧 以此三昧达故乡
3,本来无有落抹相 无相落抹亦不真
自心倘无一切相 非非非尽复非非
4,从疑入疑疑无尽 因生疑性入疑胎
是故野狐多疑性 狐类无疑亦菩提
5,倘无因果无世界 无世界非凡夫知
此身倘在此岸中 不许无无因果因
6,有无因果双不见 不须再去问禅师
因果亦无因果相 无相因果证法身
其四:火宅原是大法王,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无一不是妙菩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1 8:43:21编辑过]
慈善点击
祖师看放生
戒邪淫步骤资料

手机 138525831992006-3-21 8:42:25 觉思


头衔: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等级:超级服务员
文章:1819
积分:13439
门派:自利利他菩萨门
注册:2005年3月24日敬请注意:网友的回帖仅供参考,如有不适或疑惑,请及时向版主反馈,并以祖师大德的言教为准。【管理员 宣】 第 4 楼

--------------------------------------------------------------------------------
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娑婆世界乃火宅,家庭亦然。
师从观音菩萨灵感记中,选来,一则事迹,说明之(师于词句,略许修饰。)
在清康熙年间,在苏州城外,桃李村中,有一住户,名李德清,其家甚善,以耕织为业。该户只有四人,即夫妻俩,与儿媳俩。其子不幸,因病而逝世。彼母念子心切,不久亦离世间。此时家中只剩公媳二人,别无其他亲属。此孀媳王氏女,秉性慈孝,淳朴而纯洁,不愿舍弃公爹,失节而改嫁。因此公媳二人而为全家。媳以耕织为养家之计,其公爹,以家务为协助。这时公爹因念子故,一病不起,很为沉重,时逢严寒,大雪不止,病爹怕冷,甚严甚危。家中俩人,各有一铺一被,其媳在此,窘迫之际,无法解决,只能将自被,加在病爹之身,被上。孀媳只能在公爹脚头,替公爹焐脚,而非一日两日之事。其风声与事实,全村尽知。村里诸人,无有,不厌恶此妇,这一丑态,这一丑陋之行为。时逢二月天气,日渐温和,公爹病,转好而愈,因此孀媳及与公爹,分床而眠。其时孀媳,听门外,族邻共语,言说明日清早,去朝礼南海,而去进香之说。孀媳则意欲与宗族同去进香,并向公爹禀明这一回事。公爹闻言,生大欢喜,咐嘱媳速去联系。其媳即去会见族嫂,请带她同去进香。诸族嫂言:嫂嫂你这样孝顺公爹,不须再去进香等等。孀媳听到这样讽刺之说,犹如未曾听到之心,仍恳请族嫂带她同去进香。后来族嫂允许她的恳求。次日早晨与七宗嫂一起动身,而往南海,去朝礼观世音菩萨。在路多日,即到普陀。诸族嫂等,各自进香,而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孀妇炷香于炉,拜祝而言:“恳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护佑我公爹,身体健康而长寿,全家得其平安。”诸族嫂,见她这一祝愿,皆含贬斥,贬责之心,已现于形容。该王氏女,见如不见,其心如如,犹如虚空之性,仍执信香,发至诚心,往潮音洞口,方向而前进,意欲入洞进香,礼拜观世音菩萨之愿。其女走到龙舌桥,坡下时,诸嫂见之,甚为担心,即呼嫂嫂嫂嫂,止步止步。(师写至此,双目掉泪,世间之人,诸色人等,为何这样?悲者痛也。)其王氏女止步而问,嫂嫂有何甚事?诸嫂言,此桥甚窄,我等皆不敢走过此桥,而去进香,你为何敢去耶!你快点回头,快点回头。(参)你跟我们,同到紫竹林中,去进香礼拜吧。(参)该王氏,无言回答。(参)仍然拔步直往龙舌桥去。王氏将走到,桥顶之际,因不小心,失足而落水。此时诸嫂及诸香客,有会水人,赴入水中,即将王氏营救上岸。其诸人等,共见此女,已经断气。其时诸人,即用种种方法,而来营救。其时已晚,无法挽回。后来诸嫂在本山上,领得一口施材,即将王氏之尸体,殓入于棺中,盖钉之后,即雇船一只,而将其柩,扛到船上。诸嫂等,同此一舟而过海,入苏州河,起航而到故乡。开船多日,方到苏州码头,靠边而上岸。时诸人等扛柩下船,一直扛到李德清大伯门前。然而,那日王氏走上龙舌桥时,心怀秉洁,故敢迈步前进,直上而之桥顶。忽然昏沉,在一秒钟间,及时清醒,开目而视之,即坐在自家门前,门石阶上。彼即起身,而叫自家之门,叫言爹爹开门,彼公爹应声而开门。媳入门后,公爹问媳言,你回家尚早。孀媳答言,如是这等这样……。爹听之而言曰,此是菩萨,灵感,使你提早回家……。此时该媳在自家屋中,燃香炷炉,而顶礼,常跪而发誓曰“我王氏女,从今日起,直至寿终,永持长斋,昼日尽夜,无休无息,常忆常念,菩萨圣号”。即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彼念数日,正念菩萨圣号之时,忽听门外敲门。王氏应声而开门。彼此见面,甚为诧异而紧张。诧异者,王氏见其,门前停放,一口棺柩也。紧张者,诸嫂见到已死之人,为何能来开门也。其时,王氏言,嫂嫂这一口棺柩,从何而来也?七嫂被问,发愣发呆,无言可回。王氏复言,但说无妨。复请诸嫂入屋里坐。诸嫂进门,入屋坐下,而言之,这等这样。七嫂复诘王氏,为何这等这样耶?王氏复向宗嫂而言曰,这等这样。王氏复说:我等共同将此棺打开来看,究竟是何人。因此多人,即将此棺打开。大家见到柩内,没有尸体,却是一块石碑。多人欲将此碑搬出,其碑即搬不动。后来轰动全村男女老少,无有一人,不来看此听此,这一奇闻奇迹。此时人多力大,共同将此板棺打破,留之烧火,复惊动多少大力,方将此碑竖起。此碑足有两千余斤。后来闻说,此块石碑,是潮音洞口,龙舌桥边之石碑,是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妙力,无穷变化,之神通,而运至此也。此时,全村,无有一人,不赞扬王氏夫人,这一道德感。此一奇迹,流传千古,而度后来,诸有情人。从此全村,男女老少,无有一人不念,观世音圣号者。其七嫂,与王氏女结拜姐妹,惟王氏年长,故称为大姐。其七妹复请大姐指导,将此碑安立何处。王氏姐说,就竖在门前,以显扬,观世音菩萨之妙力,无穷而无尽。于是全村诸人一起动手,即将此碑安立最妥而善之。其石碑上,只有四个大字是:冰清玉洁。
释义:
夫真法者,无言无说,无是非之相。而在无言,无说,无是非相中,无有不是真法也。真法者,真心也。本性,灵觉,妙识也。凡者,圣者,真心,不灵与灵者,行者自造也。灵觉妙识者,大智大慧也。所谓,凡者,我相坚也。圣者,无相也。倘开智慧眼者,所见所闻,以及意识,与觉性,无有不是,本觉妙心,之灵性也。
夫李德清,与儿媳,王氏女者,是非常之人也。当明其女,“夫亡、婆故、遭遇”艰苦者,无有不是,正法眼藏中所储藏,十二部,真经也。所谓“真经”,而无人可识者,悲哉,痛哉。识者,能悟,能彻,能证,能觉,能如是,实践履行者,王氏,而与德清也。是故,能识,觉王真经,之道义者,王氏女也。王氏从孀寡,而至与公爹,同床,同被,同眠,同焐脚者,而不知避嫌疑者,而不明遭其侮辱者,而不顾廉耻,与其臭名者,而不觉,有是非之相者,而不是真正证道,无四相,真理之人者,不可能也。彼王氏女,能如是者,我等佛子,当返躬而自问,自问自心,灵与不灵,能与不能。我等应当,回光返照,而照明本觉之妙心。是凡是圣者,而不须更问,心外之人也。心外之人,虽然大名鼎鼎,而不是五祖、六祖再来者,何能替行者而证也。行者,倘能无四相者,在无证中,已证足也。切不可,依赖他人,问长问短者,理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冷暖自知者,是无上之证也。夫王氏女,与德清者,而不与庞居士,全家四人,比德清者,吾不信也。而不与,老庞并肩者,不可能也。我等四众诸佛子,能发菩提心者,能与彼等,比者,其道成也,彼岸至也。倘能与彼并肩者,方名佛子也。夫王氏女者,所作所为,是世间之法也。以慧眼而观之,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之道义者。此道义者,当证道性天,与弥勒、须菩提,为伍也。所谓悟证后,无法无不法。在无无中,亦无,无无相,是名为真法。其王氏女,是预到彼岸,预证大觉人也。
诵言:
老庞弃宝成道性 王氏焐脚得佛心
有相无相有何用 倘能无用即成真
世出世间诸道义 弗提弗放有何功
倘能弃宝与焐脚 诚为无上道人心
两论
论彼岸与世界
(若言,香水海品亦有层次与方位。便答,假借有相之想达无相之觉。)
彼岸喻虚空。虚空者,无言无说,无是无非,无头无足,亦无东西南北,四维与上下。更无,有为、无为、方圆、长短,和大小,之别。在无诸诸之中,亦无诸诸之处。所谓,如来,能转一切,而不被一切,所转者,是也。世界者,世间也。世间者,尘相也。尘相者,幻泡梦也。若论东方西方,幻中之幻者“执”也!若问,以何为证,便答,以大方广佛《华严经》,香水海品中,之义而证之。夫诸诸世界,在香水海中,为诸诸尘相,点儿。若言,东方极苦,西方极乐,甚至,诸诸世界相者。以经证之,凡是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不知,不可不明,其道义也。诸诸尘相者,业性也。诸诸业性,故诸诸妄所感,诸诸想,所感也,故名为世间。是诸诸世间,在香水海中,仅仅一点点,微尘幻泡相儿。所谓,凡夫念佛,不修心,至圣修心,不念佛者,此也。所谓彼岸喻虚空,世界喻尘相。世界者,自心自造也。倘若无妄无相,即无造相,倘无造相,诸诸世界,即弗可得也。故无所得相。无所得相者,即名到彼岸。何以故?非彼非此也。何者?有相即此,无相即彼也,一心所造故。其二,世者,幻也。界者,限也。幻者,泡也。限者,牢也。世者,业也,因业而成世界。界者,固也,牢固者,牢固封闭,真心妙识,灵性也。弗明其义,弗可为悟证,之宜也。亦弗可,明起道义,之觉,焉能证其道义,之是非耶。世间者,一心自造也。以譬喻而解之。世间者,界也。界者,犹如井底众生也。诸世间者,诸井底,之众生也。倘无业性,即名出世间。出世间者,背尘合觉也。倘能,背尘合觉,井相、底相、众生相,以及,背合二相,从何而来?从何而生?从何而有?故名,无生其心,为真心,弗可,弗明其义。弗明其义,即名众生。倘能,无念无相,无生其心,而不出世间者,弗可能也。真如如虚空,当知,虚空能含妙有。妙有者,一一华藏,在真心中,亦是,一一尘相点儿。当知,一一尘相点儿,无有不是真如,无有不是实相。无有不是,在不庄严之中,而自庄严。在不庄严中,而自庄严,之竟之中,而放无相,之光明。其无相光明,亦无穷处,尽处。问,汝等见麽 ……。世间者,世界也。倘能出世间,即名出世界。出世界者,心包虚空,性通始终也。是名,到彼岸。佛也。
诵言(摩诃,翻最大。世界者,苦、乐、诸国土者,此岸也。参!)
1,若见诸相非非相 大地山河尽平衡
平衡亦无平衡相 是则名为证法身
2,若明华藏海是非 无生一念即如如
无念念念周海界 无念念念性遍天
3,一心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生一切心
一切心转一切相 一切相转一切心
4,倘能无心无转相 是则名为是真心
真心亦无真心处 无有一处不真心
5,无我虚空无我大 无我仍然大虚空
无我无虚无无尽 是则名为证摩诃
6,摩诃亦无摩诃相 是则名为演摩诃
无大无演无诸相 是则名为大摩诃
7,若明尘界无无界 是则名为为摩诃
摩诃非大非非大 是则名为是摩诃
8,能无东西诸边相 是名无相见摩诃
无无无中无不尽 无无无中成摩诃
9,倘能无我无不我 无不我中性摩诃
本性摩诃本是我 真心摩诃复摩诃
10,诸诸摩诃本一体 一体本来是摩诃
如是诸诸摩诃大 本来在觉真心中
偶得偈言
1,未证之人 见人是人 见物是物
2,果证之人 见人非人 见物非物
3,彻证之人 见人是人 见物是物
4,见见之中 差别无穷 亦无限量
5,见与未见 非有差别 亦非非非
6,非非非中 道义无穷 亦无间断
7,无间断中 微妙微彻 无有穷极
8,无穷极中 普见一切 亦无见相
明明其偈,是明明明。
问:彼岸者就是虚空,虚空者就是彼岸。为何不言虚空,而言彼岸?
答:不言虚空者,是如来,寄此无为之彼岸,行此无我之航舟,而使我等与诸众生,出此爱河,离此贪岸,逃出枷锁爱恋之乡。如来寄此假名,而使我等,与诸众生,而有奔逃所归之所。寄此假名,心有望焉,心有所归之处也。然而到彼岸者,其心亦无所归,在无处所归之中 ,无有不是,归心之处也。所谓,归心之处者,无为无我,常乐我净也。常乐我净者,真心融融,本性湛湛,妙识荧荧也。如来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此三觉者,如来真心,本性妙识所成也。成而能用,复能大用者,故名为,大觉世尊也。
论世界相
1,世界。2,世间。3,佛土。4,国土。5,化佛。是一义。西方极乐世界,在诸世界中,光明快乐,最为第一。阿弥陀佛,译无量寿,无量光佛。无量,二字,在数目字中,最为第一。其佛名号,六方诸佛,共同赞叹,故名第一。其界人民,为九品莲花化身,纯男无女。九品中人民,其寿较长,超越其他,世界人民之寿之上,故名第一。其国庄严,超出一切,诸国之上,亦复第一。彼土人民,待到报尽之时,欲生何国,即生何国,甚至,要想,回入娑婆,度无量众生,亦复如是。若问,要回入娑婆,度无量众生,何者?答,极乐纯乐,无苦,而无有,发菩提心,之要。是故,须要,回入娑婆,在堪忍、八苦中,在诸烦恼中,而能发菩提心,修诸法忍,深入无四相,之大道,方能直达,无为之彼岸,证正等觉。度无量众生者,度心内,一切贪嗔痴,欲爱妄也。度心外,无五蕴,六欲,十八界,二十五有也。倘能如是者,是名度尽一切众生相,亦无有一众生得度者。然而,六方诸佛,及阿弥陀,亦复赞叹,我佛释迦,于五浊恶世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名为第一也。所谓弥陀释迦,释迦弥陀,在诸佛世界中,亦为第一,之世界者,是也。然而,亦无第一之想相。何者?倘有想相者,非为第一也。在非为第一中,当知佛佛世界,无有一界,无有一佛,而不是第一者。能明,三无差别,以平等心,度一切众生,想相者,亦能度众生之想相,之心。即是无我相之真心。
诵言
有世有界有国土 凡是有为即无常
彼岸也是替名词 强号能吞诸世界
言行妙义都放尽 无有一尘不真如
真如亦无真如相 尘尘刹刹尽真如
倘能无我相 即名证菩提
讥讽
禅净双修,是挂羊头,卖狗肉,焉能无我相,而至无为觉。参 ……。
师父来信答弟子问:弟子在打坐中出现了障碍怎麽办?
1,我学打坐仅有一年多时间,近来睡眠甚少,连续二十多天。白天仍有精神,晚间因没有睡意,只好通夜打坐,可以吗?
2,舌头麻涨,说话胸部有刺痛感,不讲话适宜多了,不知为何?
3,打坐中,曾几次突感胸闷,心脏好象要停止跳动似的,很不自在,只好停坐多日再打坐。还有一次,在打坐中突感觉有股热气流,至下而上,冲入头部,引起发烧近四十度,口中呼出的热气发烫,眼睛发红,四肢颤抖坐不住,身心觉得还可以忍受坚持下去,所以没吃药,两个小时左右,出现了鼻涕眼泪,体温正常。此后,又接连出现:浑身肉痛,骨痛,筋痛,最后是皮痛,刺痛难忍,长达数月。现在身体轻松。
以上现象,是否属打坐走偏?请师父来信指点为盼。
师父开示:
1,余与汝等应当顺受。汝通夜打坐,没有睡意,余认为自然为进步。倘若勉强或生执着心,即名为障。障者,障其道也。障即是魔,魔就是障。希汝要自然。自然要坐就坐,欲睡就睡,不勉强为自然。希汝当心,所谓用功过分,会生一切魔 障。又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不能讲话,讲话胸部就痛,亦是障。若真心中,发真实愿,不讲话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讲话,胸部痛者,非正道,希你不讲话为妥。假若讲几句话,胸也不痛,就是正道。余过去在鼓山三年,一句话也没讲。不讲话,少讲话,是修行的好办法。讲话胸痛,非为正道,何者勉强也。3,因打坐无缘无故突然高烧近摄氏四十度,现时好了,很好。当知有肉体,难免无障之道也。汝师希你慢慢地进步,为最妥善。过分地急修急证,与道很不宜。汝师嘱汝当心听,最要紧的一节语就是“真心平平常常,一切无求。在不求中,自然得其妙果,而证无上道,直至菩提。”
问:以权现实是何义?
答:权者,舟筏也。实者,如来觉地也。权假二字,如余闭关,写《金刚经》,如你们尽心,出力印注解,募化布施注解,以及过去到扬州高旻寺去打七等等。
权假二字,亦是不真。方便 二字,就是用权假的方法,一步一步前进。如同你们从镇江乘火车,才能到上海。坐火车是权假,十一元钱买票,也是权假。你一定由权假的方法,才能到某路某号某室。你到某室,门内坐下,见到家里人,丈夫、儿女,与家中一切用具等,这就是“实”。这就是归家之后,当主人修的办法。一定从权假的道路,才能得到进自家的门,即某室。倘进自家的门,就是依赖权假法,转入到自家门内的。自家门内,就是彼岸,就是佛。你们既能助印施《金刚经注解》,等事宜,就是你们在镇江票房里,用十一元钱,已经买到了一张火车票,你当按时上车,汝按时上车,就是放下。不许再问东问西。来信问余,倘能如是,就是到时间已上了车,火车已经开了。倘能经过五小时(即五蕴皆空),即会到达你家某号某室,开门而进。这时就是见到丈夫儿女,家中的用具很齐备的。这就是得到,大彻大悟大证之大道。汝慧眼现时未开,你方买票上车之时,仍然在轨道上前进,因此,你们是看不到,你们家内的一切。希不能急。余以慧眼观之,你们几人票已经买到手。票既买到手,要当心,要安心,不要东问西求。越问越远,越求越难得。放下而前进,是余之愿望。耳见目闻(是六根互用),是自己的悟证之道,汝既未悟,焉能谈证呢?你会问师父,说已经悟了一些。是的,是小悟,仍未大悟。所谓本注解内谈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所谓你们仍然没有大悟。应当不知道禅宗妙语。希你们不要急 ……。悟而不证是九类,证而不悟当入三界天。入三界天,仍然是生死不了,仍然叫凡夫。证而不悟的人,十有九九都是偏证。仍有邪证,仍有外道证。详细的,有八万四千亿亿证。这种证,生死皆不了。三界天是总名,称三界天内的品级,有八万四千亿恒河沙的品级,以及诸天的名号,很多很多。唯独《金刚经》中,初、二、三果天是真真。无邪无苟的。初、二、三果天,除此而外,都不真实。如某寺内,打禅七的人,有的是偏的、邪的、外道的。三界天人多,没有慧眼,是分不清的,说到这里,此外不许再说了。
师父来信提问,让弟子答:
如何是十八层地狱空?在信的中间贴了个封条。师父说,如果答不上来,再撕开封条。而弟子当时确实答不上来。只好撕开封条。里边写着:“十八界空,是六根、六尘、六识空,地狱也空。”天堂地狱皆由众生心造。
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造甚麽?
答:当知其心能造,四生九有,诸天、天人、世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当知其心,能造,初二三果,及诸,圣道天,之天人者。当知其心,能造初地菩萨与十地,摩诃萨者。当知其心,能造,三乘四觉者,直至佛地,而能作大雄也。自心所造者,而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能造成也。若不经过,无量无数、无边,诸佛所中,而修如是行,而发如是心愿者,何能在今劫中,见如是经,得如是理,修如是心,证如是道耶!何能明澈,如是义耶!阅读人,当生大欢喜心,当生大勇猛心,当生速进心,当生无退转心,当生无休息心。倘再进步,其乐之言,无可言,其乐之书,无可书,而不是常乐我净者,弗可能也。参者,勿可辜负,老僧,唇干而舌苦,至诚之言者。如能如是者,吾与汝等幸也。若问,再进步者,何也?答,无我相,而生其心也。复问,生何心耶?答,生无我相之心。
问:西方观音与兜率陀观音,同耶?异耶?观音有多少耶?
答:非同非异。非多非少,在本心。何者?心包太虚,量遍法界,在在处处,无不是也 ……。
问:兜率禅陀天何义?
答:兜者,兜诸天、人,以及世间九类众生归觉地。率者,率领十方三世,有情离妄而归真。禅者,心无四相,秉性无为,妙识融融,常乐而我净也。陀者,寿无量,光明而无穷,受用 而无尽。天者,此天无边无际,其天寿命,及诸光明,犹如虚空,永无穷竭。其天天人,倘若回视我等娑婆世界者,犹如大海,一浮沤相也。然而大海亦有边际,其兜率禅陀天,无边际也。
问:虚空无尽,其天天界亦无尽也。若问与彼岸天是一是二?
答:喻甲乙两人,同床共梦。其甲梦中往南而去,其路千里。其乙梦中向北奔驰,而无停止。觉后两人,尚在一床。所谓一床千里,仍在八尺。

第十一章 本地风光趣 自在了应身

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初四,止语半年的师父开口讲话了。命护关人,把自己身边仅有的钵资余款,人民币一千五百三十元一角,寄往大连印经书。三月初七与首座和尚养廉长老谈心。
三月初九停食,仅喝一点饭米汤,自己去剃头、洗澡、换新内衣,外衣照旧。理发师问:“师父头刚剃了三天,怎麽又剃头啊?”师父只是合十微笑。人们谁也没想到,他老人家要走了。
三月初十晚间,师父对护关弟子真照讲了很多话。1,贪、嗔、痴、欲、爱、五蕴、六欲、十八界一定要空,每天都要检查,就修这个。2,看书看不进去,就不要急着看,等甚麽时候想看,再去看,慢慢就明白了。3,身体不好,可以跑步、登山、打拳。静不下来,就写经去。4,写经和念经是二乘人作的事,上乘法是打坐,要象高山顶上一块玉,八风不动。5,你们何时,《金刚经》不念,就好了。6,师父又说,余某日到地狱去,见一人,站在沸腾的油锅旁,对余说,你敢跳吗?余言,敢跳!即跳入油锅,不烫也不热。弟子真照说:“师父今天讲的好,讲的真好。”师父说:“余今晚讲的这些话,你全听懂了麽?”真照说:“我明白了,师父所说,《金刚经》何时不念就好了之义。佛法如良药,真体无病,勿须服药。”师父说:“那就对了。”
三月十一日上午,师父说:“要到医院去。”护关人言:“师父,为甚麽去医院呢:天正下大雨,等雨小了再去吧。”师父说:“不等了,现在就去。”护关人只好叫了一辆三轮车。当时有两人要扶师父上车,师父合掌谢绝,自己上了车。又说:“到附近小医院去,花钱少。”师父乘车到寺院山门口时,又同多人合掌微笑告别。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确诊老人无病。医生说:“年龄大了,输点葡萄糖吧。”护士开始给输液。当药水刚下滴时,师父说:“不大适宜。”护关人找大夫来看,大夫说:“今天就我一人,忙不过来,请到镇江二院去看吧。”这时,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只好叫了一辆出租车。到了二院,医生用进口的心脏诊断仪器检查,确诊无病。师父还未离开仪器,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护关人急了,对医生说:“我坚决不相信,我们师父就这麽走了。老人家以前说过,入定不要动我,时间长了,可以用铁器敲几下,就会回来的。现在也许是入定了,我要在这里等他出定。”医生说:“你师父确实是死了,您不是亲眼看见仪器上面已显示,心脏停止跳动了吗?快通知寺院去吧。”医生诊断:“释涤华,十二点四十分,无病死亡。”师父就是这样如入寂定,安然谢世了。
按金山寺规矩,僧人圆寂三天后,送往窑洞存放。所以决定在三月十二日将师父遗体入龛。当日,四川成都尼众学院铁像寺,释恭霖、释恭融二位比丘尼法师,闻讯连夜赶到。大连弟子接到通知,便虔诚恳请方丈慈舟老和尚慈悲,延期两天装木龛,等等我们。常住答应了大连弟子们的请求,允许多等一天。当时正赶上天气有大雾,风雨交加,两天不止,南京、上海飞机不能起飞。因奔丧心切,路途遥远,只好分两路起程。其中瑞慧、明觉、觉义三人,乘火车由北京绕道而行。另有真空、敏慧、锦慧、宏慧五人乘烟台轮船,再乘火车到镇江。日夜兼程,三月十三日下午赶到金山。此日上午,淮安家属已到,随后上海及大连乘火车的弟子也赶到,计数十人。
大连弟子到金山后,首先拜见方丈慈舟老和尚及本山诸长老,与当家师。然后遵照师父生前遗愿,虔诚的向常住请求,给师父遗体装缸。当时,养老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为难地说,先去灵堂看看吧。由一位年轻的法师,把我们送到师父的灵堂。我们看到,师父躺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遗体下面铺着生前的旧褥子,上面盖了一块不够身长的白色旧被单子。赤着的双脚,一部分还露在外面。当时弟子敏慧,用颤抖的双手,慢慢地掀开了被单,让大家再看看老人家的慈容。师父安祥地躺在那里象生前一样,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旧纳袄,惟独换了一件灰绿色的新秋衣,是弟子大慧(一年前)送给他的。据护关人说,几天前沐浴后,自己穿上的。桌子中间,香炉里燃着三支檀香,两边各摆放着十几本《金刚经》无名僧注解与《合刊》,其他甚麽也没有。这一切,皆是诸弟子按老人家生前遗嘱照办的。
看上去,极其简单平常,却真实地展现出无相禅师的本来。亲临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一时,心生凡情,识心难以降伏,差一点都哭出了声音。大家含着眼泪自动排成一行,双手合十,绕遗体三圈,瞻仰遗容。大家齐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为具足威仪之大道。首坐养廉长老安排为师父遗体轮班守灵,昼夜持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燃香供奉礼拜《金刚经》。当时有金山寺出家师,吉林市四位比丘尼法师,还有诸多香客也来顶礼叩拜。
晚上各方弟子共聚为师守灵时,有人问护关人(真照),师父圆寂前有甚麽征兆?真照说:“师父看到寺内高僧开办水陆大法会,提拔众死灵魂时,流着泪说,他们不懂啊,众死亡灵是可以度的。至于另一种灵魂,你们有甚麽能力度啊?他们的功力深厚,早就不在轮回之内,他们早就高于超度人之上了。”真照说:“师父还哭甚麽?”师父说:“我哭,我怎麽没有一个接班人啊!到现在您们还不解我意,这样下去,六祖道性如来禅,不就失传了吗?”就这样不住的哭着,说着 ……。真照又说:“师父他每星期剃一次头,而这次只有三天,是自己去的。再就是,师父每次沐浴后都穿旧衬衣,而这次却穿件新秋衣。我给他穿袜子,穿上一次他就拉掉一次,如此反复多次。上医院也没穿。”大家最后又问,师父他老人家还说甚麽了?真照说我记忆力不强,现在只能想起这些。她沉思了片刻,接着又说:“师父当时还紧握双拳,坚定地说‘如来正法是不会灭的,余在半月前,作了一个梦,遍地都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开个个都结子。这个梦好。’”
真照说:“师父谢世后,我才明白师意,理解师父当时的心境。师父曾问过我两次,您能不能担当起宏法的重任啊?我想,师父有那麽多的四众弟子,修的比我好,就没敢回答。事后想起来,真后悔。我知道,师父流的泪,是怜悯众生舍本逐末的悲心泪。”
为师遗体装缸一事,两年前,金山寺老师太,曾答应过,把自己往生的缸,布施给涤华师父使用。当时大连弟子考虑到师父谢世后,路途遥远,恐不能及时赶到,提前筹集了两千元人民币存放在金山寺,以备装缸买材料专用。如今真的需要了,老师太又主动地说:“为宏扬佛法,我发心把那口缸,供养给涤华禅师,保留真身用。”弟子们被老师太的慈悲喜舍精神所感动,赞叹她老人家是行菩萨道,度众生的典范。
为了师父遗体装缸,诸弟子多次向常住请求。有个弟子跪在地上哭着说:“师父终生一切无求,唯装缸一事,他老人家是为了宏扬佛法,为了末世的禅宗法脉不灭。请常住慈悲,满师父的愿吧。”最后,养廉长老实在为难地说:“您们要知道,常住这样办,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金山寺的意见,是火化。寺院开纪念会,一切由寺院负责,直到火化为止。”当时有几人劝我们说:“按古今常规,修行人结过婚,生过子女,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真身的。还是火化了吧。否则 ……。”听到此言,顿时也生了疑惑。在这种情况下,不敢再去强求了,家属也无奈,只有同意火化。
师父圆寂后的一切事宜,由金山寺本当家师父负责,他精心操办,几日来忙里忙外很是辛苦。三月十四日上午,待各方弟子到齐之际,大家一齐为师父遗体装木龛。师父儿子(大觉)抱起父亲的遗体(下身无湿污,全身柔软)入进龛中。将师父的双腿盘上跏趺坐,双手按老人家生前的习惯抄插在袖筒里。用湿毛巾给脖子、脸、手脚擦一遍。当家师吩咐,在师父座前,摆上海青衣一件,生前穿过的鞋袜一双。此时,师父如同生前打坐一样,容貌如生,如入寂定。一切就绪,关严龛门,贴上金山封条,养老找来了一块大红绣锦布围盖在上面。
师父圆寂二十四小时后顶暖,靠玉枕穴上部呈现出一条非常整齐,弯曲有序的皱纹,大约有二寸宽,一揸长,象天上的祥云,自然形成了多层莲花瓣状(肉皮皱聚鼓起十分明显)。三月十五日晨六点三十分,当班守灵弟子,大连、镇江、淮安三人,先后从木龛的前面圆孔,与木龛上面圆孔,看见师父百会穴,出现食指粗,大约三寸高的白色光柱。我们请了两位摄影师拍照,都说,照不上影,只见一片白光,又商议出高价再照,都不肯,只好随缘了。
农历三月十五日上午七时三十分,由本山养廉长老主持,许多法师参加,为涤华禅师举行起灵仪式。八时后,天昏地暗,风很大。八十九岁高龄的养廉长老,带领四众弟子,乘金山寺安排的两辆汽车,护送师父的灵龛前往金山寺塔林地。汽车快速行驶,行程约一小时到达了大港绍隆禅寺。绍隆寺知客师按排四人抬灵龛。大家怀着十分恭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灵龛抬下汽车。吉林比丘尼法师,家属及众弟子,在四周精心扶灵,从山门沿着石阶,一阶一阶,顶着小雨,非常吃力地将师父的灵龛抬上山去,安放在窑洞式的火化炉中。寺院为师父举行了安放灵龛仪式。遵师遗嘱,四众弟子同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然后,由负责火化的老人,把窑洞的大铁门关好,并用黄泥把门四周封严。
绍隆禅寺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境内,五峰山间。四面环山,层岚叠嶂,松青竹茂。宝塔之下,钟鼓幽隆。青山碧水,风景宜人。绍隆禅寺始建于唐宝历年间,寺内古柏参天,紫竹婆娑。寺外竹林成片,樟树成行。该寺从唐朝至清朝,历经四次火灾。千年古血株,在五百年之前,遭到两次雷击。第一次将树头劈掉,第二次又把树心抽空(如今可见一大空洞),仅靠树皮的养分,维持生存。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枯死,寺院也遭到严重破坏。
一九八三年,党中央落实宗教政策时,觐云大和尚于同年十月一日回到绍隆禅寺。当时仅有十二间破乱房子,残墙破壁,无一存身之处,没有一尊佛像。用草铺地为床,睡了七个多月,吃饭连一双筷子都没有,百废待兴。觐云大和尚带领五位僧人,为建寺院,奔走四方,历经艰辛,筹集资金,开始恢复寺院的建设。一九八四年春,枯死的古血株,奇迹般的生出了嫩芽。现已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枯木逢春,独特一举。象征国家宗教政策的复兴,佛教兴隆,古刹中兴,后继有人。如今寺院殿堂等已发展到二百五十多间。整个寺院,佛光普照,利乐有情,是名副其实的深山千年古刹。还有悠久的神话传说,真龙的再现,从唐代至今,每时每刻向上增长。使人们看后,仿佛回到了神话之中,无不称绝。在历史上曾有康熙皇帝到过该寺,上香礼佛,并亲笔题词:“上有奇突山峰 下现真相龙脉”之对联。后山上重建有历代祖师、高僧大德的塔林。该寺是四众弟子常住,共住修持用功,了脱生死的好道场。特别是,连续十二年的《妙法莲华经》法会,至一九九九年大圆满,实为天下罕见。
安放灵龛就绪后,养廉长老在午斋桌上,对送灵龛的诸弟子们说:“绍隆寺风水好。长江水,绕五峰山而过。每年清明节前后,此山显现诸多瑞象。为了宏扬佛法,你们应该在此山给涤华师建个塔。”当时在场的弟子们都欣然同意,并表示回去筹款,在绍隆寺为师建塔。承蒙绍隆寺方丈觐云大和尚慈悲,给予大力支持,欣然同意在后山为涤华禅师建塔立碑,还承担勒石塔铭,以及举行灵骨舍利入塔仪式等一切事宜。

第十二章 荼毗得舍利 头骨上有“泰”

弟子为师守灵
师父遗体安放在绍隆寺窑洞里后,养廉长老对诸弟子说,满你们的愿,涤华师的灵龛可以多存放些日子。绍隆寺惟有这一个窑,如果再没有圆寂的,可以停放四十九天,需要有人守灵。这时,有淮安、大连四位弟子,主动发心守灵。
在守灵期间,出现许多奇异之事。弟子每天去拜师父,每次都有各种小鸟一起飞来,鸣叫不停。叩拜完毕,这些小鸟又一起飞走了。每天叩拜两次、三次,都是如是。天天去拜,天天如是。守灵三十多天,亦复如是。农历四月初十早晨,弟子瑞慧、真空去礼拜恩师,听到窑洞里,有哗啦哗啦的响声。因悟性差,两人都没理会。中午弟子敏慧一人去礼拜,又听到窑洞里面有声音。其时各种小鸟又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树枝上鸣叫不停,敏慧哭着自言自语的说:“鸟儿鸟儿你在说些甚麽?我不懂你们的语言,莫非恩师出定了?”于是,就风风火火地跑回来,对大家说:“我们师父可能出定了!听里面有声音,快去看看吧!”弟子七人(淮安又来了三位家属)同时赶到窑洞门前,分别喊:“涤华师父!涤华师父!涤华师父出定吧!弟子来看您了!”接着弟子真照又喊:“师父哎!师父哎!师父哎!快出定吧!淑兰来看您了!”这时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是师父在答应“嗯”。大家惊喜万分。淮安朱大夫大声说:“有香味。这味真香!你们大家都闻到了没有?”在场的人。同声回答:“是有香味。”有人惊奇地说,现在是江南连绵阴雨的夏季(农历三月十八日立夏),天气这麽热,气温都三十度了,遗体存放三十多天,没有一点异味,而且还发出阵阵香味。咱们应该赶紧去请示常住,批准开窑门,看个究竟吧。不巧,方丈和尚外出办事,当天不能回来。大家心急如焚,弟子七人又一起去找师公。师公说:“坚决不能破了寺院的规矩。”大家又想了很多办法,请求开窑门,都无济于事。最后无奈,只好怀着愧疚的心情作罢了。农历四月十二日,金山寺养廉长老和林当家,应邀来参加绍隆寺觐云方丈升座仪式。养廉长老在石台阶上遇见守灵弟子,关切地问:“怎麽您三人还没回去呀?你们涤华师父遗体存放多少天了?”大连弟子回答:“已三十多天了,还不到四十九天呢。”当天下午,养老亲自找到弟子真照,她代表家属同大连三人商量。养老劝大家说:“遗体已经存放三十多天了,日期也不短了,火化了吧。”诸弟子遵照养老的意见,四月十四日火化。奇怪的是,火化的那天早晨,去拜师父时,无一只小鸟飞来。
焚化显瑞相
一九九六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辰时(七点二十分),有淮安弟子,真照、润德、真智、大觉;大连弟子敏慧、瑞慧、真空;苏州弟子圆觉、定慧,共九人,齐诵《金刚经》一部,与“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为具足威仪之大道,向师父遗体告别。七点四十五分点火(火化炉是窑洞式的,人工用木柴烧火),金黄色的火柱,从火化炉烟筒中冒出来,大约有一米多高。九位弟子距离焚化炉约有七、八米远,分排前后坐着。约两个小时以后,大家同时朝铁门下面的炉洞口观看,忽见一个圆圆的火球,不断的向四处放射出多道金黄色的光柱。在火光中,显现出许多奇观异境。1,首先显现的是师父的头像。脸比生前胖、圆、大。从正面、左面、右面看,都是师父正面容貌,正面朝东,左右两面朝南北。两眼射出多道金黄色的光柱,象利剑一般。头顶戒疤处,也射出好多条金黄色的光柱。2,接着显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像。头上肉髻是蓝色的,因为全是火光组成,比塑画的彩色佛像还庄严。3,显现弥勒菩萨像。大肚子鼓鼓的,明显极了。4,显现达摩祖师像。螺旋式的黑胡子,拖拉到脖子下面。5,显现六祖大师坐像。6,显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像。7,显现许许多多尊佛像,头部都有金黄色的光环,显得庄严非凡。周围还有寺院模样,中间有宝塔。一位现场目睹的弟子,脱口喊出,哎呀,这不是诸佛菩萨显圣吗?!8,最后在炉火升腾中,组成二排整齐明亮的灯。一排从下方直冲上方;另一排由下方呈圆弧型状划至上方,现出两条路,一条直而短,一条弯而长,一层层的台阶通道上,排列着一盏盏金光闪亮的灯,照耀着通道至顶峰。每次图象变换时,炉中的金黄色火柱都猛烈地升腾一阵子。下午两点多钟,上海弟子真如、真法、真信、吴静宜四人赶到火化现场,火苗已很小了,仍然能看到显现的图象。火化在下午四点多钟结束,共焚化八个小时之多。循环显象六小时左右。至始至终,观看的人不断。有出家僧尼,常住寺院居士,施工人员等。以上都是众目共睹的事实。奇观示现了我佛法无边,妙用无方,实为正法久住祥瑞之征兆也。
晚上七点十五分打开火化炉铁门,四月十五日下午,四点多钟,大家把冷透的骨灰移至到一块大铁板上,用小木棒仔细的拨着,拣出了数十颗紫色的舍利子及多颜色的舍利花。看到灵骨全是白色的,上边还有密密麻麻大小不等的舍利子。烧火的朱果正老人说:“我烧了多年的焚化炉,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奇境,从来没有这麽白、这麽少、这麽轻的骨头。大骨棒一块也没有,全身舍利子,并且舍利花里还含小舍利子。我不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常见到,烧出后的骨头,都是灰蒙蒙颜色。大腿棒是烧不透的。”当时有一位年老的出家师问:“您们师父谢世前,脖子上或手里是否有念珠啊?”弟子们肯定的回答:“我们师父受持的是《金刚经》,他老人家从未用过念珠,也不让弟子用。”出家师父又说,用铁器将舍利子砸砸看。我们试着砸了,并没有变形。因不明白,可惜还弄碎了很多舍利花。这些舍利子和舍利花在夜间还闪闪发光呢。在掰碎的头骨片中,发现八块骨片上面,有类似梵藏文字样。其中一排较长的比较清楚。又有一位年轻的出家师说:“这不是梵文,也不是藏文,是骨头烧的裂纹。你们师父如果道行真那麽高,怎麽不显个汉字呢?”弟子们无言以对。四月十六日上午,炉洞已凉透,有苏州定慧、淮安大觉两弟子进去,把炉内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扫出来的骨灰与碎骨片放在一起,大家又用小木棒慢慢地拨着,在骨灰里又找到很多小舍利子。二十多分钟后,护关人真照找到了一块骨片,激动的捧着说:“师兄们快来看啊!上面有个泰山的‘泰’字!”大家一起围过去,捧在手里轮流观看。骨片上确实有一个约一平方厘米大小的中文‘泰’字。当时弟子十一人,不约而同地说,太清晰了!如同刀刻一般,立体感很强。在高兴之余,大家又发现‘泰’字的左上方边缘处,有类似梵藏文字。在‘泰’字的正上方隐约显有“卍”字符。这时,绍隆寺的那位年轻法师也捧过去细看。高兴地拿出几本高僧大德荼毗后的舍利子、舍利花图片集,让我们看。仔细的对照涤华师父烧出的舍利子、舍利花的形状、大小、颜色,察看是否一样?结果,发现舍利子的形状,有明显不同。师父的舍利子不论大小,颗颗都是圆圆的。有人说,有舍利子、舍利花并不希奇,只不过是修行人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这样的人多着呢!假的也不少。但头骨上有清晰的“泰”字,可从未见闻过,真是不可思义呀!消息很快传遍寺院内外,僧人、居士、香客及施工人员等,都来观看,赞叹不已地说:“真了不起!了不起!这为末法众生,修行菩提道,坚定了信心。”法物流通处的韦居士送来一个首饰合,我们把“泰”字装进合里。中午在斋堂就餐,许多人挤着轮流传看。凡是看过的人,都生大欢喜心,认为“泰”字含意甚深。
有位老法师说:“您们师父传法有道,教育弟子有方,难得有您们这样诚心的弟子,守灵几十天。听说有位弟子不怕丢了工作,也决心守灵尽孝到底,真是少见啊!”这位老法师主动请了十本《金刚经注解》与《合刊》。绍隆寺方丈和尚、当家师、知客师及大部分僧众,对师父写的两本书,皆生欢喜心。本山诸多法师、居士,对守灵弟子,生活上关照,修行上提供方便。安乐堂的一位老法师,主动送给我们几本书,开示我们说:“要多印经书,布施于人,自利利他。”老法师腰上生了个疖子,疼痛难忍,我们知道后,供养他一百元钱买药,老人家说甚麽也不接受,并说,有病是业障,忍忍就会好的,我有饭吃,有衣穿,不用钱。说罢即提起佛号,念了起来。在绍隆寺守灵期间,目睹的事迹很多,使我们难忘。
农历四月十六日下午,弟子真如、真信、真照、真空、大觉、瑞慧、敏慧七人,恭恭敬敬地把师父火化后的遗骨护送到金山寺。养廉长老非常高兴地说:“敬慕万行。”方丈慈舟大和尚说:“你们应向涤华师学习,他生前每时每刻都在用工夫,今有全身舍利并不希奇。而头骨片上有中文‘泰’字,可是个宝。”慈老当时高兴地把这个古今中外的罕见之宝“泰”字,装进盒子里,收藏起来。第二天上午,热心的郝居士姐妹俩,顶着大雨把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请来,为涤华禅师荼毗后留下的实物,摄像拍照。
后来,真如真照等弟子回忆起师父的多次开示。1,一九九二年六月上旬,师父到金山寺,在试关前,曾对两位弟子说:“以后你们要弘扬佛法啊!”弟子真如问:“师父,您让我们弘法,您走时给我们留下甚麽呀?”师父说:“余留下一个小玩艺。到那时,缘来了,推都推不掉的。我死后,法会弘扬起来的。明眼人看到这个小玩艺,就会晓得 ……。”2,师父早在一九九三年冬,曾在给大连弟子的信中预言:“为了弘扬如来禅,我要死的和别人不一样。”3,一九九五年夏天,师父到大连时,接到其胞妹来信,信中说:“师父,您要好好用功修禅定,死时要善终,法才好弘扬。”师父看信后,对弟子们说:“当前这些众生,就执着在名相上了。我今天敢大胆说一句,我活着这两本书不好弘扬,死后就好弘扬了。就看我怎麽死了,我要死的和别人不一样。”师又复言:“到那时,禅林也不愁。按世法而言之,有志者,事竟成。依佛法来说,有愿者,必成也。而况我等,是佛真子,诸佛如来必加被汝等,而得圆成,弗可疑也!您们当学庞居士全家,三间草屋证法身。”4,还有一次,也就是一九九五年农历八月十五后的某一天,护关弟子真照问:“师父,我护师父关,是为了让您把《六祖坛经释义》写好。如不写出来,释迦牟尼佛纯禅宗的法,那怎麽办呀!当前到处都是修净土法门的,这法不是要灭了吗?”师父说:“该我有缘份写出来,就能写出来。该我写不完,走了,你放心,不要急,总有一个说法的小玩艺,留下来传法。”
当我们双手捧着师父荼毗后的头骨“泰”字时,感慨万千,痛心不已,这时才豁然明白了,师父是乘愿而来,表法而去的。显的是平凡身,出家苦修四十年,是位得道的高僧。未如期谢世,是现失败身,说最上乘法。他的一生行径及圆寂前后出现的瑞像,是一座现身说法的丰碑,以此指引我们上法船,达彼岸。他预言“自己要死的和别人不一样”,事实已证明,的确是不一样。
师父的两次谢世,再展了九返祖师的风范。失败一次,就是登塔一层,告戒后学,修行人逆境现前,一定要提起无我相之真心。其心平平,其性常常,至死不动、不改、不摇、不变、不移,而勇猛精进,其道才可成矣,彼岸至矣。
他老人家以自己一生的实修实证,破除了我们当初执信,修行人结婚生儿育女,就不能得真身的凡夫知见。弟子如今总算是真正明白了,修行是超常之事,佛门的定慧之学与其他外道之说,是截然不同的。师父正是现如是身而来表法的。
对于恩师遗体没能装缸这件无法挽回的憾事,弟子们痛悔不已,深感内疚,对不起师父,更对不起末世的芸芸众生,是弟子的我相、我执太重,缺乏智慧和能力,没能护持住一尊肉身菩萨的真身。违背了师父度众生的大愿,是不孝的罪戾之徒,千古的罪人。今以痛悔之心,借此写书机会做大忏悔。
建塔立碑绍隆寺
涤华禅师圆寂后不久,上海真如、真法、真信等诸弟子,发心在上海建造“泰”字舍利铜塔,以志纪念,现已建成。
为涤华师父建塔立碑一事,四众弟子在有相、无相认识上有很大分歧,尤其是家属(弟子)真照、大觉、润德等,他们的意见是按师父生前的遗言照办,坚决反对建塔立碑。并说一九九五年夏天,师父在大连时,几弟子问过师父,您谢世后还装缸吗?师父说:“余死之时,倘若由于种种因缘,就是不能装缸了,那就随缘吧。希汝等诸弟子,代余请求常住负责人,赐余一龛,复请有缘人,将余尸体入龛中,不用封龛仪式。请大德负责人,赐余一火而化之。其他事宜,皆按原来遗嘱行之。火化之后,汝等将余骨灰器,捧到海边,上渡船,至深水之处,将骨灰器打开,把骨灰倾倒深海中,顺便将骨灰器丢到海内。此时,汝等双手空空,余愿亦满。汝与汝等,勿违咐嘱,汝等即为至孝,是为真法之度子。”家属又说,师父无相,连遗体骨灰都不留,不能建塔立碑呀,这不是有相吗?金山寺释宏达法师开示:“你们说建塔立碑是有相的,难道《金刚经》不是相吗?”后来经过几位大德及多方人士的善巧开示,使家属(弟子)明白了,以有相,有为法,达到度众生的目的。就这样,为了弘扬佛法,大连、淮安、苏州等诸方四众弟子,在绍隆寺给涤华禅师建塔立碑。
一九九七年农历二月十六日上午,在绍隆寺,为涤华禅师灵骨舍利入塔举行仪式。来参加的人很多,养廉长者、徐老、梦老、袁老专程赶到。还有皈依涤华师的四众弟子,他们来自宁夏、天台、福建、大连、上海、南京、苏州、淮安等地。
承蒙绍隆寺方丈觐云大和尚,及常住的热情支持、关照,上午九点三十分,入塔仪式顺利举行。绍隆寺全体僧众身披袈裟,带领大家,百余人排着长长的队伍,手持檀香,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塔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禅师灵骨舍利入塔仪式”的横幅,横幅下是高大肃穆的石塔、石碑,石碑上刻有塔铭。

涤华禅师塔铭
涤华禅师,俗名杨国焘,自语无名僧,江苏淮安人,祖上殷实。
童年邻妇为女招魂,无意应诺“来了”,疑虑摄去魂魄,精神失常,日夜吵闹,三年不休,要求出家。父母无奈,逐送佛寺,疑虑即除。
年十五,虚称弱冠,入宝华山慧居寺受戒。师逢社会变革,寺庙兴衰更迭,变化多端,在寺在俗,学佛道途坎坷。幸遇虚云老和尚,引归云居山真如寺,圆了和尚梦。师在山修持,行头陀行,清斋一食,实属当代罕有之苦行僧。常闭关危坐,精炼形神。朝礼名山大寺,行脚三十余年,生死大事,终未究竟,毅然决心上金山习禅。欣蒙慈舟方丈及寺中诸长老,发心主关助关,得一席安宁之地。师在关内,修订《金刚经注解》、新著《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多次再版,国内外流传,明心见性,为吾佛门之英才。
临近谢世,神志清新,与诸道友告别,满面慈祥,得大解脱,如入寂定。五七之内,皈依弟子及寺僧多人,恭送荼毗,火光升腾中,见师幻形,遨游太虚,几多弟子,顶礼膜拜。灰冷检骨,舍利子颇多,头骨片上有中文“泰”字,隐约见有类似藏文,奇异之事,实为祥瑞之徵也。
师生于清宣统已酉年腊月初四亥时,寂于公元一九九六年岁次,丙子年三月十一日午时,终年八十又八。
举略事迹,勒诸石塔,留待后贤,修编稽考尔。
铭曰:
自语无名僧 净染不沾尘
四八绝俗网 坚持苦修行
雄壮入山林 遍访德高人
云居亲虚老 农禅悟真如
鼓山涌泉寺 栖止二十春
祖堂习禅定 金稿始初成
本地风光趣 见闻生欢心
普雨冤亲等 广施法与人
大事尚未了 更进最上乘
当代禅作家 金山慈老人
允许一席地 著作般若觉
闭关习禅定 安心了应身
荼毗得舍利 泰字显清神
建塔绍隆畔 再度有缘人

释养廉、徐巧道合撰
公元一九九六年岁次丙子年四月八日勒石

涤华师父灵骨舍利入塔仪式,由绍隆寺方丈觐云大和尚主持。方丈说:“此地近半个月以来,天天阴雨连绵,惟有今天这个大好的日子,是大好的天气。在明媚的阳光下,为涤华禅师举行灵骨舍利入塔仪式,这标志着,我佛法的兴盛,涤华师的修行威德感应了天地。绍隆寺地处偏僻,是修行的好地方,以后欢迎大家常到这里来,看望您们的师父。向师父学习,早证菩提。”
养廉长老介绍了涤华禅师一生在往昔之时,发菩提心,修无上道,誓坚愿固的行径。诸病魔缠身夺命之时,他住海会塔,见诸生死如幻泡。心不更变,三年写成《金刚经注解》一部。文革期间,寺庙兴衰更迭,变化多端,被迫离寺入俗,无处栖身,在寺在俗学佛道途坎坷,屡遭魔难,而道心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为能为的证道精神,给修行人作出了榜样,愿修行者应当效法。
师父生前的出家弟子释湛法法师说:“愿将涤华恩师弘法利生的愿望,继承下去,精进修持如来禅,使佛法久住世间,日日生辉。”
福建在家弟子真慧说:“涤华师父,能有今天的修行成果,首先顶礼感谢在逆境中考验、帮助、支持、照顾过师父的诸位大德及诸上善人。每当想起师父在鼓山为印《金刚经注解》,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身体精神又遭受种种磨难的情形,我的心在流血 ……。”讲到这里,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师父的大儿媳真智哭出了声音。
师父的儿子杨振智(大觉)表示:决心遵循师父生前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儿前进。姐姐真照现已出家,自己愿做佛门的大护法,为弘法利生,尽心竭力。
入塔仪式在上午十点四十分圆满结束。大家都依依不愿离去,有的在塔前照相,有的拍录象,有的一再跪拜,有的绕塔三周向师告别。
午后,养老与徐老一起来到大雄宝殿大门外宝鼎前,将审阅后的《涤华禅师行略》文稿,亲手交给了执笔人。二位老人高兴地说:“此书写的真实,语言朴实,资料翔实。是一本教育佛门弟子修持的好书。但还须再多方收集资料,做些调查,加以充实。”笔者谨遵旨意,又历经一年的收集整理,九易其稿,于一九九八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完稿。
弟子们,发真诚心,在《行略》出版的同时,再续印《金刚经注解》第七版。共敬印两万册,广结善缘。
师父谢世后,真照师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七张遗嘱,从苏州寄来。此是其中的一张,原文如下:
涤华禅师遗嘱:
一九九几年 “大连”诸弟子等 助印第七版 以上按原版为妥当 芳名当用于最后页 愿文 祝文 佛像 回向皆不用 方为真禅

第十三章 平平常常 一切无求

一九九六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上午,师父的后事全部办理妥当。大连五位弟子(荼毗后,大连慧明、大雄二弟子赶到),同到养廉长老寮房去礼拜辞行。养老婆心悲切地说:“你们师父一生吃了不少苦,忍人所不能忍的屈辱,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菜,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服,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能遇到这样一位师父,也是你们多生多劫修来的福气。他写的书完全体现了心地的真实。他活着人们都不会觉得,以后,你们会明白的。回去后好好在心地上用工夫吧。”
当时,养老为启迪后学,严净毗尼,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十个字:“清净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弟子们恭敬地双手捧着,一齐给养老跪下,叩拜不起。一时小屋里,默默无语了好一阵子,只有弟子们缅怀恩师忏悔的哭泣声。接着,养老又说:“你们修行,一定要以戒为师,修无我相,才不辜负涤华师他的所望。”通过养老剖心沥血,苦口婆心的开示,使弟子们深深懂得了,缘遇明眼善知识的重要性。持净戒之人,才能具足安乐。“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最后,养老又挥笔写了四句偈:
苦寻般若入坛经 放出毫相千亿层
唯穷金经浓禅味 都在二入四行中
大连五位弟子,与养老告别,离开了金山,乘二十四路公共汽车,前往大港护送师父的灵骨与遗物(旧衣服),中午到达绍隆寺。方丈觐云大和尚亲自与当家及知客师三人,把涤华师的灵骨、骨灰安放在大雄宝殿大钟旁供养。还安排,在没入塔之前,有专人负责。
晚餐后,寺院的僧众居士,早早坐在佛协办会议室里,等候十九点观看涤华禅师荼毗后的头骨“泰”字、舍利录象。当大家看到摄录下来的“泰”字时,个个惊喜万分,都说非常清晰,就是神手也不能刻得这麽好呀!真是个迷。有人说,九华山有肉身菩萨,可从没听说头骨上有“泰”字的事。如果不是出现在我们身边,亲眼所见,是很难使人相信的。还有人说,“泰”字的含义甚深。在末法时期,出现在中国江南,说明我们中国人有福德啊。录象摄下金山一角与师父关房小屋。尤其没去过师父小屋的人,看到那朴素简陋的场面,深受触动。当时有位居士感动地说:“录象内容虽然简短,却给我上了一堂惜福忌贪的教育课。”
在金山,养老的一席话,使弟子们不禁想起师父生前历经的种种磨难。
师父忍人所不能忍的屈辱。一九八六年,师父在鼓山患肺空洞病晚期,无法治疗,常住让他一人住进亡僧海会塔,养病待死,受非人待遇,一忍就是三年。还有人明欺暗算,进行诬告。师父一九九零年,其岁八十一,告退住祖堂。有一次外出办理印书事宜,一个多月回寺,师见当家与知客师,谈些故旧。知客师说:“请你暂住客堂宿舍,待几天再说。”到第三天,知客师对师父说:“客堂单期三天,你至今天,已到第四天了,请你下山等等。”师父答:“我是常住,鼓山的,您叫余下山,请问您,余下到那儿去?”知客师说:“我寺规定,假期最多一个月,你超过假期,当不留单。”师言:“规定假期,是对一般清众僧规定的。我是退休僧,拿老保,那里有,假期,不假期呢?”知客师说:“你退休有甚麽证明?”师说:“以人证,有祖堂里,许多的退休僧人。以物证,有库房里,拿老保的帐号,为证明。”知客说:“我不管你,就是不留你常住。”师言:“我就住在这里,您有办法,听凭您用吧。”知客无言。师回本住所,休养几天没话。师无事,有一天早晨,出寺而跑山,路过派出所门前,遇到某同志,他说:“前几天,你们当家来,请我们出面,叫你离山。我问他,因为甚麽事?他说超过假期,我们当不留单。我说‘据某同志说,他的户口登记表上,是常住,退休僧,有甚麽,超过假期耶?你叫他走,是违背宪法的。你们违背宪法,难不成,叫我们派出所同志,跟你们一样违背宪法吗?你们当家没话可答,走开了。”师父说:“我感谢党,感谢您们派出所同志。”某同志说:“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不须感谢。”师父同他告别,而跑山。约一个月,方丈从闽南,来福州开会。有人告诉师父,您去找他,落实这一问题。师父即时去见方丈。方丈说,我马上,去省城开会,七天后我上山,解决你们这一问题吧。师父感谢方丈慈悲。师父次日,复到佛教协会,反映这一问题。佛协负责人的说法,与派出所某同志的说法,是同样的。第八天方丈来山,师父礼拜方丈,呈上《金刚经注解》一部,方丈看了两三页,问:“共印多少部?”师答:“现时方印,七千部。”方丈复问:“来山有甚麽问题?”师答:“回山常住,而不是问题。”方丈言:“你仍然住祖堂,其他照旧吧。”师言:“方丈大慈大悲,成就某某一切。”方丈说:“你去找知客师,帮你搬东西去吧。”师复请求方丈,闭关事。方丈不允许,就此告别。师父请三知客师,从客堂,将东西搬到祖堂。师父到库房,领取上年被没收的人民币五百元。后又加一百元,将此金,投入助印第五版《金刚经注解》,排在芳名表上,本人六百元即是。
师作偈言:
熄火仍须放火者 解铃当请系铃人
前因后果生是非 当无我相解是非
余波
方丈当家与知客,虽然勉强屈服,放火、熄火,这一问题。然而,他们,识心不甘,我相,甚严。彼等,狂妄之心实难降伏。其时弟子,从上海寄运至福州马尾码头的《金刚经注解》三百部,提货单没经师父本人,当家把书运回寺院,放在寺外某处,并叫别人通知师父。师即时到库房领取通知单,库主师说:“此注解已运 到我寺多日了,您不知道吗?”师答:“不知道。”库主师说:“下午您来找当家师,问他便知。”师父去找当家师,当家师答:“你的《金刚经注解》三百部,我们已用汽车运到我寺多日了。”师父感谢当家师大慈大悲。当家师说:“这两天忙,过了观音圣诞后,我带你去搬。”又说,你要出几文耶。师答有。到农历二月二十日,师父找当家师,他说:“搬运费三十元,汽车费四十元,计七十元。”师说:“我在寺外,小包车从马尾到寺,运三百部注解,来去一起要价三十五元。我们寺的汽车费要七十元吗?”当家说:“我不要钱,是汽车司机与工人要的钱耶。”师父说:“寺内汽车要钱吗?”当家师说,要。又说:“你不同意,我们将此注解退回到马尾去。”师答:“好,好,好。”当家师复言:“最近没有时间送去。你等待我们哪天有时间再送去吧。”师言:“这是空话。”当家师又说:“听不听由你吧。”师父最后说:“七十元照付,有发票吗?”当家师言:“有,有,有。”师将七十元交付后,到寺门外去搬。师见纸箱上标明六箱,计三百部,而此时只有五箱。师问:“还有一箱在那儿?”当家师说:“我从马尾运来是六箱,现时少一箱,可能被其他人,搬去结缘了,叫我现时去追查,一时查不出,慢慢地替你问问瞧。”师父说:“我写信到上海追查吧。”当家师说:“我现时替你查一下。”当家师出门,没多时回来说:“我找到了,在隔壁房间里。”师对当家师说;“不是您出力,这一箱就跑了。”当家师无话。师请本寺三位僧众把书搬到住处,赠他们每人一部。师父又到库房,当家师叫人写一张白纸收据。师父说:“这一张发票,寄到上海报销,是报不成的。上海人看见,这张发票,会发笑的。”当家师失神地说:“发票要报吗:”师言:“假如不报,其帐目,从何交代耶?”当家师复言:“明日来,开给你吧。”次日当家让采购员开一张,是购买的发票,又没公章,有甚麽用?师父又说:“库主师,他用的税务局发票,开一张就行了。”此时当家师无话可答。师父又问:“怎麽办?”当家师说:“我亲笔开一张,发票给你吧。”师父说:“您加盖章试试瞧。”当家师亲笔,写了一张发票:“今收到车费、搬运费计人民币七十元。”盖上了私章。对此不当的做法,师父将这张收据复印一份,寄到闽南某某方丈亲收。是警戒他,后来不可这样,以示照会,澄清是非。师父说:“本人知道,自己没有落实无诤,是余无始过性与业障所遭。倘余能落实无诤,死时即能见须菩提。可惜无诤两字,能知而不能用。即名而不能证。是涤华的大病、大障、大阻碍。现时,余真心按照无诤来解决,仍然用智慧力,慢慢地降伏他,复降伏自己,到一定时间,就会完善地解决。希诸学人当学‘无诤’,是余之愿也。”
师作偈言:
1,一波才伏又一波 不怕罗嗦复罗嗦
不经炼中更再炼 废铁焉能成金刚
2,波波本是妄心造 无妄波波亦婆诃
倘能施尽人我相 万紫千红又是春
一九九五年春,有人写信到上海佛教协会,诬告师父收一个弟子要五百元钱。师父说:“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们都是我修忍辱波罗密的助道因缘。余当向他们合十。”师父曾讲过:“我者,汝也。若有人污辱我,我当以,无我相,无人相,而降伏其心。其心降伏污辱二相,从何所来,从何所生。其二,污辱之相,犹如晨星暮日,转瞬即无。倘能忍辱到底,寄此幻因,而得妙果,不亦善乎。所谓转烦恼成菩提,如是转也。倘不遭污辱,何能得其转耶。不可失其道义。”
师父还讲过:“在一九九二年春,与真如、真照二法子,从广化至林阳,专程到闽南而至厦门佛学院,去参拜某长老(即我涌泉寺方丈)。时长老托病而谢绝,故未得见。其时,余因小事,而生有诤,之心相。幸亏两法子力阻,以无诤而劝勉,使余放下,以无诤而降伏其心,而得无诤之道义,灭其是非之执,而归秉性之灵心。否则,即陷入于诤端矣。若陷入者,生死从何而能了耶。参者,有妄即勉,无妄即放。”
师父生前,多次要求见涌泉寺方丈一面,都没满愿。一九九五年夏天,来连说法时,曾主动求过某弟子,帮助想办法联系一下,迫切的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见方丈一面,忏悔自己昔日,有诤之心相。当时弟子们问,师父,您为甚麽非要见某方丈一面呢?自己内心已做了忏悔,人家不见您,就算了麽。师父说:“余是修行人,做错了事,一定要当面做忏悔。今日才知昨日之非,知非即改。过去,因为方丈谢绝见余,而起过诤端之心。当知修行人,就是念头也不能动的。识心犹如大海涛,生死大海报次多。余若能主动去见他,我们彼此不正是在修悟行证吗?你们当知,倘在无住其心中,而能常降伏其心,其名为如如佛心,亦名到彼岸。”
据福州弟子真慧来信说:
一九九零年四月十三日,师父请假下山来买小毛笔、黑墨、红圆珠笔芯。中午到我单位来。我见八十二岁的师父,身体瘦成一把骨头,心中一时难过起来,便问,您老目前生活境况怎样?师父避而不谈。只说,您要好好悟道用功啊。当学龙女、庞婆、灵照,彼等皆是,自行、自悟、自证,无度师亦无法,在无法中,而证一切法。法者,献珠。六祖现不识一丁身。余当平凡身,汝作人间妇女身。诸身非我,亦非无 ……。当参而勿停。勿问生死事,我等大事,赋予自性中。
过去大通如来,坐于菩提树下,经过十小劫。释迦六年,达摩九年,六祖一十六年,方成就。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凡行为耶。我等当参而学之。先佛、先祖,一切事宜,勿即勿离,勿退转。当一步一个脚印儿前进。
师父说完这些话,急着回去。我又问,师父您回哪儿?师父才勉强地说,我被赶到农场与农民僧人住在一起,每天做些烧火、劈柴、担水杂事。
我见师父身体,要支持不住的样子,就请三轮车,送师回去。他怕我花钱,坚决不肯,就快跑地走了。我偷偷跟在后面,被发现了。师父说:“您回去上班,不要担心,余不会死的,今年不会死,等愿满了才能死。”(其愿指印《金刚经注解》)
真慧忏悔地说:“师父他老人家,点点滴滴小事,都指导我,时时刻刻在用法乳哺育我成长。只因自己助缘不足,在师父最困难的时候,我没有能力接他老人家,来家供养。使他老人家在外面受苦,太难为他了。一想起来就愧疚流泪不止。当前所能报答,师父法乳之恩的,就是应做到,一天天少烦恼,一天比一天心清净。”
师父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菜。在金山寺,常常把食堂扔掉的菜叶检回来,煮着吃。人家丢掉的地瓜尾巴,检回来煮熟,一排排地放在板子上晒干,以备坐禅出定后食用。
师父穿人所不穿的衣服。仁善禅师谢世后,丢掉的一件豆沙色的旧秋衣,师父拣来穿在身上。平时穿的衣服自裁自缝,破了补,补了缝,缝缝补补过春秋。临终还穿在身上。现在还有一件衣服,上面一块块补丁,也缝得整整齐齐,针迹不大不小,错落有序,显得一点也不紊乱,我们这些女弟子,都自叹不如。这件补丁衣服,约有两公斤重,现保存在大连。常住发给的新衣,师父顺手布施给人。有一次,某弟子暂放在他床上一件黑色海青衣,师以为是常住发给他的,随手又送人了。除钵资外,任何收入分文不取。有的弟子把钱偷偷放在衣袋里、枕头下、书包里,师父全部如数寄到大连印书。他自己省吃俭用的钱,都用在印经书上。福州弟子真慧说:“一九九零年春,某一天,师父专程到单位找我,拿来一块布料,对我说:‘这块布料,是一位台湾人送的。余不必穿这麽好的料子,您把布料卖掉吧。’有位同事发心用四十元买下。师父把这笔钱用来印书。助印芳名表上,写台湾送布料人的‘无名’字样。”
一九九三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师父给大连弟子来信说:“倘若多印一本经书,能救无数人的慧命。复印,最上乘,经典一部,者,胜过建造,百万座,大寺,功德之上。的的是,的的是地。希诸法子,诸弟子,诸上善人,及诸大德者,一体周知,弗可疑也。若有疑处,希深阅《金刚经》无名注。当知,汝等若能尽心尽力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从来不求名利。1,在《合刊》出版时,有人非要把师父的照片放上去,师父不同意。后因多人识心放不下,非印上不可,师父也只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师父谢世后,留给弟子的遗书上写道:“此像以后不准用。”并在《合刊》所附的照片上,用粗毛笔打上叉,旁边写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师父常住高旻寺,时逢一九九一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起七之日,斋堂前挂红牌,方丈谕:“请涤华禅师为后堂之职:”师父见此牌而有感。
感颂
1,方丈请职当后堂 五色红绒胜铁枷
若解红绒铁枷锁 无我二字彻底开
2,幻梦泡里争权衡 权衡内里阶级深
若无阶级须无我 无我尽中生净心
3,名相福相功德爵 真心无相爵亦空
真我无望亦无贪 后来辞职归旧参
4,余心无乐一切相 真心本性解金刚
唯愿此解常住世 无有其他希求心
5,余写至此而挥泪 挥泪后学不真参
倘能真参参到底 无有不是天中天
断一分情,证一分道。师父于一九九二年正月上旬为印书至申,正赶上弟子蔡远智也为印书来申。他们在法子真如家会面。午斋后,真照来电话说,母亲在医院病危,准备即时回淮归家,办诸后事,希父亲即时来医院,与母亲最后会一面。师命真如回电话说:“我没空去。”其时,弟子蔡远智说:“师父不去,我们夫妻二人去看她老人家一下。”师言:“您们夫妻俩既发心去看病人,余与你们同去一趟吧。”于是师父与蔡夫妇,一起赶到医院时,女儿淑兰(法名真照)等正忙于抬母亲上车。病人正在迷睡中。师言:“不须招呼,让她安眠吧。”女儿问:“后事怎麽办?”师言:“由你姐弟三人安排,余不须参加。”女儿复问:“印书事宜怎麽办?”师言:“余已委托您两位师兄替办,连你三人,共同负责,希您三人勿可推委。其他无话,各奔前程。”师父同蔡夫妇,复至真如家,进午斋。其时有人向师言:“师父这样行动,未免有一点,过分薄情耶。”师答:“薄情二字,仍然不够。按照修悟来答,当断情,是依赖,取证之必要。取证之人,其真心本性,无有这相。然而,在无相之中,亦不断灭。由不断灭故,所以余于今日,才同他们夫妇俩人同去一下。”
师母黄玉珂秉性贤淑。自十五岁与师父结发以来,屡遇师之来去变故,均能坦然待之,事事顺从丈夫的意愿,对师父出家毫无阻拦,有困难自己克服。师父成道后,即于一九九二年离师而先去。
本性颂
1,彼等见情情似海 余见诸情路旁人
似海路旁双不住 是则名为受金刚
2,本性见亦无见相 倘若勉强亦是非
真心不勉亦不染 是则名为 持金刚
3,见情无生诸情相 相相焉能染无心
本心本来无染住 是则名为读金刚
4,心明性朗照世间 见诸世间非世间
是是非非我无相 是则名为颂金刚
5,参者勿参人我相 取证焉能有凡情
若无凡情诸欲望 是则名为度众生
6,刹那刹那无人我 无人我中觉地明
觉地明时即见道 见道莫须再留情
7,留情焉能见大道 无情大道度有情
度尽有情无生相 无生无灭放光明
8,光明亦无光明相 六根六尘六识清
三六清时无人我 世出世间在本心
9,本心明时即见道 大道辉煌无见边
智明慧明行大道 大道莫不在本心
10,言辞道义诸法则 皆是本性而造成
本性亦无本性相 是名自度自成佛
11,本心本满遍十方 三世无不在本心
真性无穷亦无尽 无穷无尽吞虚空
12,本心无挂亦无碍 真性无住复无迁
肉眼慧眼本一眼 见与不见亦如如
13,倘明其义即见佛 万物皆放无相光
如如不动庄严体 如如本体无不遍
14,幻缘的是真法性 人我二相亦真如
心动意转无生相 是则名为常住心
15,六欲空时心不空 能穷一切性无穷
穷空一切诸情欲 界界处处证法身
16,旺欲焉能明本性 狂贪那时见真心
无欲无贪无诸妄 是名无为度众生
结,倘能如是透悟证 是则名为修中修
如如是是十六颂 是则名为度众生
师嘱最要紧的几句话:“真心平平常常,一切无求,不求今生到彼岸,亦不求急悟急证,不作善,不作恶,平平常常,不求了生脱死,不求显大神通,不求扬名天下,统统不求。汝在不求中,自然得其妙果,而证无上大道,直至菩提。汝倘能一无所求,彼岸即在目前。不求,才会在彼岸上。当参!”
师父的一生为广度有情,现如是身,而为说法:
现菩提种子不灭身
现断情割爱证道身
现一切无求平常身
现看门扫地平常身
现为法忘躯苦行身

法语
无我相,无有一法,一物一执是我相。
亦非无我相,亦非,一法一物一执非我相。
在无我相中,与非无我相中,得诸法是空相。
得空相时其觉性感无穷、无尽、无有竭止。
在此时中,无相无不相。
无名道人在关最后留是法言

涤华禅师行略读后记

大连真空、慧林等居士,寄来《涤华禅师行略》书稿,细细阅读,感慨万千。
记得一年前,有幸读到大连居士为涤华和尚书写的初稿,他们把涤华禅师的行略,用朴实的文体记述下来,使人颇受感动,就在书稿的空页上,我用铅笔写了两行跋语,文曰:“这是一个真实的僧人的故事。文字记述朴实,资料翔实,是一本以身教言传教育佛门弟子修持的好书。”那知,大连的居士们却又在书稿上印上这段简文。所以今天我重读时,觉得有必要说得详尽些,记述下来,附在书后,算是我对涤华禅师的悼念。
我和涤华禅师,生前从未见过面。他在金山江天禅寺修道,我在金山佛学院任教。他的僧寮及静修的关房,和佛学院仅一墙之隔。每周我要两次去佛学院讲课,来去匆匆,未及参访。涤华禅师,德高望重,在金山修道,行头陀行,清斋一食,闻之十分敬佩。后来他的《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要出版,养廉首座委托我设计封面,安排印刷。书也如期出版了。但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他放心我为他印书,我也尽心为他尽义务,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缘吧!见如不见,不见如见的哲理,在生活中,有些人见如不见,相见之后,一经分手,印象立即消逝。有些人不见如见,他的行略、道行,久久在印象中,拂之不去,呼之欲出。我和涤华禅师一生未曾相见一面,我常恍惚有见,隐隐冥想中,依稀似见,青灯古佛旁,犹见涤华禅师缁衣危坐,静静在那里修道。
关于生死之理,儒、释、道各有看法。曾如庄子。大宗师云:“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明代有一学者,简括三家生死观:儒家,“生者寄也,死者归也。”道家,“生者劳也,死者逸也。”佛家,“生如穿衣,死如脱裤。”各家之见,对死并不惧怕,而抱乐观态度。视生死虽之大事,寿短寿长,终期于尽。所以人生在世,三家都主张今世要修来世福,追求修炼有成,善始善终,笑归道山为人生追求的愿望。据沈括《梦溪笔谈》载:“金山高僧佛印和尚与人谈笑间化去。吴人郑夷甫闻之,喟然叹曰,即不得寿,得如此去,夫复何憾哉。乃从僧授楞严,忽有所省,曰:‘死生之理,吾知之矣。’后预知时至,沐浴更衣,屹然坐化。”涤华禅师,修炼有成,预知大限已到,沐浴更衣,与众道友告别,由弟子陪同,前往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无病,在仪器旁迁化。
远见面目如常,俨然入定。荼毗火灭,获舍利颇多。头骨片上,显有“泰”字,尤为神异。
《涤华禅师行略》一书,为大连居士多方搜集资料,九易其稿,完成其书,文字朴实,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徐巧道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

笔者的话
本书是记述涤华师父一生的行略,以师父生前写的《金刚经注解》、关房心经感 般若觉合刊》、《六祖坛经》释义和师父来信答弟子问,以及诸弟子七、八次江南之行,聆听师父开示为依据,经多方实地考证,座谈,收集资料,于一九九六年末动笔,历经两年时间,九易其稿,编辑成书。
本书承蒙金山寺慈舟老和尚题书名、题词。心澄法师作序。养老、梦老、绍隆寺觐云方丈题词。徐老写读后记。在提供材料、审核修改、缮写书稿、文字处理等方面,得到诸多大德及诸上善人的指点和帮助,也得到了同修们的鼎力相助,无私奉献,在此燃心香而顶礼。
笔者是初学,未得入门,笔拙才浅,圆成行略一书,颇感难度甚大,为了报佛恩、师恩、众生恩,吾等诚愿遵照养廉长老慈悲之嘱,难行也行,尽心竭力承担这一重任,有疏漏与不当之处,尚祈诸大德,有智有缘之士给予指正。
本书问答章中,大部分引用师父生前写的两部书的原文。其中的标点符号,及繁简体字,很难校对无误。个别文字,仍用简化汉字,对方言口语有所调整。特此说明。
如对本书有疑问,请详阅《金刚经》无名僧注解及《合刊》原著。


执笔:真空
整理:慧林 锦慧 光洁
供稿:释真照 真如 真慧 润德
审稿:释了凡 释湛法 释恭霖 释常慧 大慧 道圆 常照 振慧 大觉 衍鹏
校对:清湛 性慧 妙如 莹慧 觉义 大雄
文字处理:朱映雪 宏慧 李娜
护灵:润德 瑞慧 敏慧 真空

一九九八年四月七日
戌寅年三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