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价值新变化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4:36:32
编者按   10月29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国际城市论坛2010年年会上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2006-2010中国城市价值报告》。报告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新变化和“十二五”城市发展新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在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时刻,《报告》的研究成果对梳理总结“十一五”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前瞻把握“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新方向、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针对“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的调查评估

  城市价值链理论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的。城市价值链理论确定了城市价值的基本内涵,把检验城市价值定位在生活质量、品牌价值、综合竞争力三个维度上,从一切“为人的发展”理念出发,揭示出“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惟一标准”的全新导向。

  基于城市价值链理论,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近期对“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进行了一项综合调查研究。该项调查研究以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因数据来源问题未包括西藏拉萨市)为评价对象,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住建部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公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价结果发现,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价值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大城市病”日益蔓延等诸多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城市将向着增长方式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方向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城市价值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此次研究描述了目前中国城市“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排定中国城市价值排行榜。从城市价值排名趋势来看,前十位城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城市价值指数综合得分在前50位的城市按照地区统计,东部和西部城市分别占62%和19%。由此看出,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繁荣,城市价值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排名居于后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在城市价值指数综合得分前50位城市中,中部和东北部城市分别只占13%和6%。可见,中西部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消费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公共设施完善度成为影响中国城市价值的三大因素

  本次研究还对城市价值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成为了影响中国城市价值的三大主要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总量与城市价值相关度不大,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体现城市价值。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等于城市价值高,单一的经济指标特别是GDP 指标并不能作为衡量城市价值的最佳指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成长期,城市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是城市价值提升的关键因素。

  城市信息化水平与城市价值关联度较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城市价值形成的重要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是与城市价值相关度较高的一个方面。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在显示着城市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创造更高的城市价值,促进城市发展。

  “宜商”成为排名前十位城市的共同优势;“教育保障”是排名前十位城市的普遍问题

  位列“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排行榜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厦门、南京、珠海、无锡和青岛。

  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前十位城市的共同优势。在城市价值评估系统中,“宜商”这一指标代表着对城市投资环境的考量,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服务水平等整体环境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尤其是领先城市在政府转型方面以及创建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并收获了一定成效,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杆。

  教育投入相对薄弱是排名前十位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城市价值评估系统中,教育投入是生活质量评价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来讲,教育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质量状况的有效途径,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其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的高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是未来“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使北京发展面临挑战

  北京位居我国城市价值排行榜第三位。城市品牌是北京市城市价值的优势所在。充分表明北京的城市形象良好,软实力优势明显。北京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位居第三位。“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

  北京市生活质量指数接近前十名城市的平均水平,与我国前十名城市相比不具有优势,是北京市城市价值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城市潜力和宜居指数两个指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严峻。积极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入手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北京破解发展困境的根本所在。

  五大方向预示“十二五”中国城市新价值

  本次研究从“十一五”时期中国城市的价值判断看未来城市的发展走向,认为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

  一是城市化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基本的推动力量。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拉动作用逐步强化,以上海、北京、香港为龙头,加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都市圈的崛起和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沿海地区依然处于中国城市化的领先地位。大城市化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二是生活质量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核心。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将成为现代城市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导向。

  三是文化软实力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优势,二是未来潜能。文化则是未来潜能的源泉。如何让一个城市,特别是让城市领导者能够像抓经济、抓稳定那样,投入足够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抓文化,并且像抓经济、抓稳定一样抓出效益来,抓出政绩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破解的课题。

  四是有效化解“大城市病”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城市病”是大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城市正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城市价值提升期、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期的关键点上,这个关键点预示着中国城市正在进入“大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有效预防潜在风险,是“十二五”城市发展的迫切任务。

  五是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这种创新的基本导向是:一是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去;三是从“大政府”到“大社会”的转变,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