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1 00:38:07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一、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1、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

[法]蒙田:“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德]康德: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苏]高尔基:“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有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有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2、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职责学校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的失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3、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的手中。”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是为孩子的成长垫底的典籍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4、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

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方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没到起跑线(还没出生),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

二、13岁前后,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人的三大发展关键期:3岁、6岁、13岁。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身;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身!

13岁,往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活、进入中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岁以后,其业已成型的个性、习惯,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是极难改变的。

13岁前,父母的作用无人可替代。为什么是13岁?13岁,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继续求学。

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结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并即将踏入青年的初期。

从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来说,13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即将跨入一个高速成长的阶段——青春期。

从教师的感受方面讲,13岁前的小学生,往往更遵从学校的规矩、听从教师的管束,可塑性很强;13岁以后的中学生,若其已经养成了顽劣的学习态度、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

从父母的感受方面讲,1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简单,父母的思想通过简单的转化,就可以转变为孩子的思想;13岁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不听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2、教育一般只在孩子16岁之前起作用,16岁之后只能看孩子个人的造化了。

作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尚处于幼儿期,还是学龄前、小学阶段,众多13岁以后,或者说是中学生母亲的烦恼,就是你必须以之为借鉴的——

"本以为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事实却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时候,就不爱说话,我也没太在意。现在,连读篇课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学的时候,在我的强迫下,孩子还能学习点。而今,我一说该学习了,他就嫌我烦,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

马虎、阅读能力差、厌学等等不良现象,表面上看,都是孩子在长大之后日益显现的问题。可其实,这些问题的病根,在孩子13岁以前,就已经成型并根深蒂固。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3、小初衔接,你准备好了吗?

12——15岁,是孩子成长的独立关键期,这一阶段又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这一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据调查:43%的小学毕业生不适应初一新生活。

小初衔接阶段,孩子面临“三大变化”:生理变化(性发育成熟,对异性好感); 心理变化(渴望独立,自我感觉长大了;青徐变化频繁);学习方式变化(急需要提高自学能力)。

在此,父母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

3、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反面例子)

★秩序规范关键期(2—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这就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狼孩和猪孩)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这一阶段也叫心理断乳期、青春叛逆期、发展危险期。这一阶段,孩子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的最多。

(培养孩子独立,请从让他独房独床睡觉开始。)

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独立的人。成为独立的人,简称“成人”。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

4、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可以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 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做母亲的,“该放手时就放手”;做父亲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的工作是天使的工作)

一直有这样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启发着我:

一天,在美国某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可过了不长时间,年轻人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头的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们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有一天,某位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大家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人们常说"见其母,知其子",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国外某教育机构,通过研究也表明:母亲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

如果此刻,我们问天下所有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我想,无一例外的,所有母亲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幸福、富有、快乐、有知识、有修养、事业有成……"甚至有些母亲会说得更具体:"我想让孩子成为明星"、"我想让孩子从政"、"我想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心愿变为现实,作为母亲,我们究竟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2、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孙云晓:“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孩子年龄越大,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100%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99%的母亲为此操持而忙碌着。100%的孩子需要并渴望父亲的爱与教导,却只有1%的家庭意识到父教的重要性。父亲是孩子成长中最坚实的臂膀,父亲的爱,父亲的教导,将决定孩子的一生,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生缺钙。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

父亲别无选择地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现在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贬损丈夫“窝囊、没本事”。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权威性没有了,榜样就倒塌了。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学习是观察学习。有教育意识的母亲应该在孩子面前尽量维护父亲的形象。

父亲会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会让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3、先有夫妻之间的幸福婚姻,才可能有孩子的幸福成长。

不要颠倒了家庭教育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的后果是:夫妻之间忽视或取消了正常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恩爱与美好,孩子的成长便陷入灾难。自身不幸的人,不仅无法帮助他人,而且可能给他人带来不幸。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幸福的婚姻。先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如果夫妻之间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了自己,这样的后果是:父母的破釜沉舟式的期望将使孩子承受沉重的压力,父母会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

先说先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不要恨铁不成钢,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不要以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真实的原因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

再说后天遗传: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和谐温馨的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4、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

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孩子的偏食习惯100%都是家长造成的。偏食的孩子不会获得成长需要的全面营养,偏食的孩子都是营养不良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糖果、巧克力以及其它甜食。在糖果、巧克力面前不能节制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有什么出息,至少,他的身体不是臃肿,就是脆弱。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和喝饮料。中国市场上的儿童食品和饮料几乎都是垃圾食品,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和喝饮料!让孩子吃喝这些东西,就相当于让孩子喝毒药!父母尤其应禁止孩子饭前吃零食。饭前吃零食会让孩子处于似饿非饿的麻木、餍足状态,孩子会因此而失去食欲。没有食欲的人,食欲不强烈的人,是不幸的。“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

中国民间的经验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吃好就行了。吃得太饱,胃就会大脑争营养,造成大脑缺氧,影响大脑发育。小胖墩没有几个聪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与父母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伏尔泰说:“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驾驶它们的天堂。”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把八个字:惜“言”如金,点到为止。

6、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不要光羡慕人家的高楼大厦,我们在教育孩子上要先打好地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一只手”: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一只眼”:只看孩子的考试成绩。其实一个孩子,如果情感不好,个性不好,道德不好,人际关系不好,就是学业再好,也是很难有什么出息的。 “一根筋”:不顾一切,一条路要走到黑。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国家长的三板斧:夸、骂、打。

好的家长能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人孩子;不好的家长用一种方法教育孩子一辈子。

7、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爱是一门艺术。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

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溺爱”的严重后果就在于,一个孩子很可能一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超级婴儿”。

8、不要在孩子面前非议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增强孩子的向师性,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而一旦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打了折扣,孩子就会对老师“嫉恶如仇”,甚至会迁移到“不学老师所教的课,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其实,既为人师,必有其可取之处,也必有其闪光之处。就像陈美如教授曾在“两岸三地”的学术会议上的现身说法:有一次,她的孩子在她面前抱怨自己的老师。她拉着孩子的手说:“孩子,这个世界上,老师大概有四种:第一种是学问好做人也好。遇到这样的老师,要好好珍惜,好好学她的学问,好好学她的做人,这是机缘,是福分;第二种是学问好做人不怎么样的老师。遇到这样的老师,要好好学他的学问,不要学他的做人;第三种是做人好学问不怎么样,遇到这样的老师,就要学他的做人而不学他的学问;第四种是做人不怎么样学问也不怎么样,遇到这样的老师,就要好好自学。这也是机缘,也是福分啊。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的老师不好!”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

“性”要怎么说出口?拐弯抹角不如直言不讳。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推荐:《藏在书包里的青春——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生动读本》《袋鼠妈妈教我如何长大——童话中的性教育》等。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8—14岁,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孩子书包里多点“太阳”。

阅读是分阶梯的。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图书,非常重要。一本不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书,哪怕它再经典,也只能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

教给孩子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营造书香家庭。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狄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