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哲文十篇:人生的“里程碑”k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25:02

感悟人生哲文十篇





人生的“里程碑”

作者:苇 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步行到十公里外的三个村庄。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的路程,他们被告知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到路边再也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越低落,最后到达目的地的人寥寥无几。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具体的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自己走过的距离。当走到全程一半时,大家觉得有点累;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的情绪已很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直到最后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才又振作起来,继续向前。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惫,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三组人,面对的是相同的路程,可他们的行进过程却迥然不同,这种巨大的差别是因何形成的呢?目标吗?他们都要到村庄去;工具吗?他们都在步行;距离吗?都是一样的十公里,尽管有人清楚有人不清楚。我想,决定性的因素是里程碑。正因为缺乏里程碑,第一组、第二组人很难了解自己努力的成果,他们自然就越走越累,情绪越来越差。反之,有了里程碑,第三组人就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每超越一块里程碑,他们就获得一点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向前走。
  而在漫长的行程中,这种动力是多么不可缺乏啊。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
对于这句话,他在自传里如此解释:“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刚跑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其实,山田本一所画下的那些标志,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里程碑。他所越过的每一块“里程碑”,都如同一座“心灵加油站”,不断地向他的心灵输送能量,最终使他一马当先抵达终点。
正如山田本一,要在马拉松赛中为自己寻找标志物作为“里程碑”,我们的一生也要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里程碑”:或者是一份自己详细拟定的“人生规划”,或者是自己具体记录下来的“成绩册”,或者是心中仰慕的师长的成长历程……有了人生“里程碑”作参照,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自己人生的每一点进步,就能不断地收获成就感,从而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地走向终点。


两个女人,两样人生
摘自《读者》 作者:车广秀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的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件事使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也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就像面对天书,老师教的她没一样能听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可救药,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读到初三,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以尽人事。 
     第二天上数学课,老师讲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四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四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四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毕业。后来,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这两位主人公分别是三毛和席慕容,她俩都是著名的女作家。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容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我坚信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一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职权,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席慕容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和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 
     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好 运
摘自《中国妇女》 作者:刘燕敏
  1973年6月,一位老太太走进美国丹佛大学,她要去该校的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找一位名叫约瑟夫·科贝尔的人。
    由于是第一次来这儿,进入校园后她不得不到处打听国际关系研究生院在什么地方。她问了许多人,每个人都热情地为她画出路线图。可是,由于丹佛校园是依山而建,校园里的道路异常复杂,她绕了半天也没找到科贝尔。
    就在她站在一个路口,不知该往哪拐弯的时候,一群女学生走过来,于是她拿出别人给她画的那张图。当他们知道她的意思后,其中一位黑人女孩说:我带你去吧!
    在女孩的带领下,老太太很快找到了科贝尔。在女孩准备返回时,老太太说,为什么不认识一下呢?于是他们相互知道了各自的身份。黑人女孩,英国文学系的学生,读大学三年级;老太太,波兰大使夫人;科贝尔,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学院的创办者,苏联和东欧问题专家。
    当黑人女孩走出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时,看见有人正在门口散发关于“斯大林时代与政治”这一讲座的宣传传单,主持人正是她刚才带大使夫人寻找的约瑟夫·科贝尔教授。他想,既然认识了,何不去捧捧场呢?
  在第26大教师,科贝尔先生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坐在第一排,对科贝尔的演讲好象充满浓厚的兴趣。中午吃饭时,科贝尔先生特意邀请了她。席间,他发现这个黑人女孩聪明、果断,对问题总有独特的看法。也就是在此时,科贝尔动员她毕业后报考他创办的学院的政治学研究生。
从此,这个黑人女孩便成了“上帝垂青的人”。1974年,年仅19岁时她考入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26岁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34岁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2000年,46岁的她成为乔治·沃克·布什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2005年出任国务卿,成为有史以来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她的名字就叫康多莉扎·赖斯。那位她帮老太太引路寻找的科贝尔先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布尔赖特的父亲。
  赖斯被任命为国务卿后,有人说是因为她有能力,有人说是因为她运气好。不过,有一种观点我比较赞同,这句话出现在《纽约时报》的每日评论上:一些人之所以能交上好运,多数是由于具有微细而不起眼的美德。
   好运偏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灵。你赞同吗?
  朋友,能为他人开一朵花未免不是一件幸福事,说不定你能有赖斯般的好运呢!



人生中的“不要” 
  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价值,正因我们彼此有别,才使每个人显得特别。
  不要以别人看重的标准设定自己的目标,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最适合你。
  不要将最贴心的人和事物视若当然,牢牢把握它们,如同对待你的生命。
  不要因为沉湎过去,或憧憬未来而使生命从指缝中溜走;过好今天、把握此刻,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
  当你仍能付出点滴,就不要轻言放弃;一切并未真的结束,除非你停止努力。
  不要怕遭遇种种危险,只有接受风雨的考验,我们才能学会勇往直前。
  不要借口真爱难觅而将爱拒之门外。得到爱最快的方法是付出爱,失去爱最快的方法是对爱紧抓不放,留住爱最好的方法是为爱插上翅膀。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了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了目标。
  不要行色匆匆地走过人生之旅,否则你不仅会忘记曾经何处,也会忘记将去何方。
  人生并非一场赛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步都应细细玩味。


天下只有三件事


  天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事皆属之。
  一件是“别人的事”,诸如:小张好吃懒做、小陈婚姻不幸福、老李对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而别人却不感激……别人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诸如:会不会刮风、地震、发生战争……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换种心情看人生


  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同是当小丑,中国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以狭窄的看法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3、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 

  4、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驴!”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蠢驴!”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驴。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人生是道算术题
 作者:李清明
  人的一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就像一道简洁的算术题。
  加法:中年以前做加法。当你呱呱落地、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后,随着年龄的不断渐长,你的学识和社会活动就会不断增加,生活天地也会不断地扩展,且不断地向大自然、向社会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使你拥有的家当越来越多,有了家、有了钱、有了名、有 
了权等等。与此同时,你也有了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加法,也许会使你担负的东西越来越重。
  减法:过了中年,你就得开始做减法了。放弃生活中已经成为负担的东西,终止你已经无力从事的劳累,放弃你已经无法实现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强自己所难,失去的可能就是草原、大海和天空,而抓到手里的也许仅仅是一缕清风。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的调理,千头万绪的事业纠纷的排解,无休无止的商业应酬的打扰,使你身心疲惫,体力透支。而减法,实质上就是要你学会放弃,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实践证明,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不可能达到的长度,是对生命的残害,也是对人生的亵渎。
  乘法:面对幸福,则不妨大胆地施以乘法,让其等值越大越好。提及幸福,也许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诠释。但就其实质而言,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是一种良好心态下的理解,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是只为拥有而喜,不为失去而忧。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放大你所感觉到和所得到的;缩小乃至忘却你的忧伤和烦恼,让微笑和幸福永远照亮你的阳光人生。
  除法:则是把幸福做分子,将生活中的烦恼做分母。分母设置得越大,幸福感就会越强。至于将幸福的分子设小些,把不幸的分母加大些,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更为合适。多想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二,少为烦恼八九所伤。辛弃疾曾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非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平衡:当然,在人生算术题的运作过程中,还须认真把握和取舍,求取科学的平衡。不然,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横跨大沙漠,终于来到智慧老人居住的美丽城堡。年轻人进到城堡里,眼前商贩来来往往,人们在街上交谈,广场中央一支交响乐队正奏着动听的音乐,还有一桌的美食飘香。年轻人见到老人,即刻道明来意。老人便叫年轻人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也没有。
  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智慧老人这时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这是个深谙人生哲理的故事。“两滴油”价值虽小,却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东西:事业、家庭、亲情、朋友等等;而两边的风景有可能是人生当中的艺术、修养、信仰等精神追求。它提醒我们在操作人生算术题的过程中,除了科学地运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之外,还须考虑到在不同方面力求完美。
  最近,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老年大会将人生的要素和概念全部重新进行了排列,原来是金钱第一,现在是健康第一,知识第二,家庭第三,金钱排第四。生活无忧,老之将至,将健康排到第一。此等简单而又深谙内涵的数字排列,的确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思熟虑一番。
  人生苦短,算法由人。运算之妙,存乎一心。



命运随想
作者:张廷春
  人们也许还记忆犹新,2004年圣诞节前后,发生了一场震惊全球的“世纪大劫难”——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片刻之间夺去了十多万人的生命。这个恐怖的“潘多拉盒子”,打开的瞬间是如此突然,以致人们措手不及。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但至今我仍在想,什么是命运?这就是了。
  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从路边大厦掉下来一个花盆,这花盆以自由落体加速度打在他的头上,眼前一黑,生命就终结了。这个倒霉的人可能是个乖孩子,也可能是个穷学生,他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花盆却偏偏砸在他的头上。这种灾祸既不涉及功利,也无关道德,只是命运在作怪。
  我相信命运的确存在,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么,如何解释命运?我想给出一个说法:命运就是人生命中一切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总和。不知道有没有哲学家这样归纳,并给命运下定义。不过,倘若有人问我,我以为这样回答很圆满。
  什么是生命中的必然性?你出生在什么国家?什么家庭?是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或男或女?这些你生来就附带拥有、又不可更改的东西,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不可违拗的。
什么是生命中的偶然性?小时候一次高烧让你成了聋哑人,读中学时打球摔断了一条腿,一次脑中风得了偏瘫等等。据媒体报道,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发生前,有一对外国夫妇来到普吉岛,原先被安排在山下靠海边的一幢木屋居住,他们走进屋子,发现墙壁上爬满了蟑螂,实际上这是地震和海啸的前兆。他们并没有任何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只是从卫生角度提出换房。结果第二天醒来,他们从山顶上的木屋往下看,昨天的木屋已在海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冥冥中的偶然性帮了夫妇俩。偶然性是不可预测的。
  很明显,生命中的必然性造就了你,偶然性也造就了你。你生命中发生的一些事,有时是必然性决定的,有时是偶然性的突袭,有时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无数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事件加在一起,就把你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完整地勾勒出来。
有些江湖术士夸口可以帮人改变命运。其实命运怎么可以改变得了呢?即使教你趋吉避凶,也是不可能的。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对此,我始终是怀疑的。人愈是求知追问,愈是感到宇宙的难知,天命的永远不可知。有人行善积德以图好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严酷的现实生活告诉你,善者未必得福,恶者未必遭殃。历史上,颜回大贤,却早夭绝嗣;商纣极恶,却平安发达;夷叔至仁,饿死穷山;盗跖肆虐,富乐自终;比干忠正,死于非命;张汤酷吏,七世昌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反之,也有许多品行良好、心地善良的好人终成事业,子孙繁茂;许多品行不端、用心险恶者,只落得人财两空,断子绝孙的下场。人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里,永远无法以一面去说明另一面。
  如果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那么,什么是你遭遇的那些偶然事件的原因呢?在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时,作家蒋子龙回忆起当年一位年轻漂亮的张姑娘,是他的远房亲戚。在部队服役七年仍未提干,她本已离开唐山回家探亲,但为了取得好表现提干,提前赶回部队医院。那晚在蒋子龙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赶到唐山,大地震就发生了。姑娘付出了年轻绚丽的生命。这件事折磨了蒋子龙三十年。“假如我挽留她多住些日子,哪怕是多住一天,假如姑娘休完探亲假再回部队,那一切就不会发生!”世事恰恰没有“假如”,命运的荒谬感无法解释。
此时,人们容易走入另一种思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诸如“因果报应”之类,或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被看作是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或深谋远虑的。这种解释,足以驱除荒谬感,否认命运的偶然性,在道德化的解释中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
有人说,命在左,运在右。命是一个人的先天禀赋,运是一个人的偶然机会。命好之人若运好,运可以遂其命,命不好之人若运衰,运可以济其命。但我想,人更多是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当你生在一个错误的年代,处在一个错误的地点,赶上诸多错误的机缘,命再好也是枉然。好比身处“文革”十年浩劫,风暴袭来,小草能幸免吗?
  命运之偶然严酷还在于它的一次性与不可逆性,人们常说的机缘、机会、缘分、运气、巧合、可能性,都有这样的性质。但这纯粹的甚至荒诞的偶然,却那样深刻地影响着改变我们的生活,编织了我们大部分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敬畏、震惊而心碎呢?
  种种偶然的机遇,决定了人的命运。
  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由偶然性组成的。偶然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性组成的。
  我之所以对偶然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是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那些倒霉事、不顺心事常不期而至,挡都挡不住,且一来就是一串,而那些好事、美事、幸运事,常让人望穿秋水,请都请不来,偶尔光顾,也是转瞬即逝。有了对偶然性的关注,就有了风险的意识。
  还有,当厄运袭来时,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这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它在沉下去的过程中,船上的男士们保持着自己的绅士风度,把生命的希望让给妇女和儿童,从而守护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将被吞噬。我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命运的苦难,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的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因此,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与伟大的创造者一样,都受到了世人的景仰。


人生可以不苦
作者:黄小平
  一日,在公园与一位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老者的感叹,确实道出了一些人痛苦的根源。既然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也痛苦,放弃了还是痛苦,我们何不把人生的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以不苦。


人生三大陷阱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他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边坐着休息,睡着了,睡梦中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就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其他好文
劝读哲文十篇:读书使人优美
思考成功哲文十篇:谁拉你走向了平庸
感悟人生哲文十篇:人生的“里程碑”
智慧哲文十篇: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