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医》(一) - 云海之上 - 网络资源共享|军事|经济|历史|人生|图文并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1:40:48
现在时间是:2010-11-05 17:39:31
《认识中医》(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4-26 08:45:51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也曾领先世界医学界千余年,为中华儿女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为世界人类的繁衍和健康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现代中医却广受质疑,有许多专家在讨论有关中医的问题,有的说要取缔中医;有的说要废医存药;有的说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许多善良的百姓也纷纷加入战群,各抒己见。反对者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保守的代名词,不思进取;更有甚者直接称中医就是巫术!支持者则针锋相对,称中医是超现代科技的;中医的先贤已经解决了现代科技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人称中医是艺术!但是如果大家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对中医究竟了解不了解呢?中医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中医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中医与西医又有什么区别呢?中医与传统医学,西医与现代医学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您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说根本就不了解中医,更谈不上认识她的本质,而基于此基础上对她说三道四,是否有失公允呢?
虽然学过几年中医,也干了十几年中医临床,但也不能说完全了解中医。但还是想结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从医史、现实、中基、诊断、中药、针灸、养生、误区以及未来等方面对中医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供大家参考、指正,敬请诸位耐心看完后,再对中医发表评论。
医史篇
有人说学习中医不能抛开中国的文化。个人认为这并不全面,学习中医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这样才能站在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了解中医。因为文化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她的产生必将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钻在中医的故纸堆中去研究,则很可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两句经典的话,一句是: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另一句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个人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她的历史,因为历史将在她的现在和未来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虽然喜爱历史,但毕竟不是搞历史的,所以只能结合中国历史讲中医史,不足之处敬请谅解。中医课程中的《医史》课并不受重视,本人也不例外,因为他听起来似乎很乏味,而且好像与临床治疗也不搭界,没什么用。但现在却觉得中医之所以搞不好,之所以不被一些人认同,恰恰就是因为不了解中医史,所以还是请大家耐心看下去,可能您会发现中医似乎和印象中的并不一样,可能会对中医有新的认识!
医和巫同源,这不仅出现在中国,恐怕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最晚在周朝,我国的医和巫就已经开始分离,中医们还被分了科室,和现代的内、外、妇、儿相似。因为没有什么专业的典籍流传下来,所以很难判断当时的医疗水平。
谈到中医典籍,就要谈到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条辨论》,其中《伤寒论》和《金匱要略》都是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所著,而且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所以又合称为《伤寒杂病论》(现在的课本中对四部经典有了新的定义,它们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因为作为晋升考试内容之一的四部经典用的还是以上四本书,所以从俗还是以它们为主线吧)。既然是讲历史,就离不开英雄人物,下面就围绕着这几部著作和历代的名医来简单谈谈中医史。
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定——《黄帝内经》、《难经》
《黄帝内经》被列为四部经典之首,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家之宗”,有人说她的地位就像道家中的《道德经》;儒家中的《论语》,现代中医学子们的启蒙课《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此书。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灵枢》主要讲的是经络和刺法;另一部分是《素问》主要讲的是基础理论。著作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详。书中以黄帝和大臣(主要是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著成,是为了增加知名度和在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但是效果并不好,在《四库全书》中,纪晓岚毫不客气地将它编入了《子》部而不是《经》部。此外据《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还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但已失传,其中的内容也无从考证,许多专家怀疑里面记载的是当时的各种治疗手段但无凭无据,总之它的失传是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许多专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进行过考证,结果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先秦的;有说是两汉的;有说是非一人一时所著。非一人一时所著是有道理的,因为后世医家在整理这部巨著时,经常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王冰,一般认为《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和六节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一段都是他加入的。
但是《内经》总要有个蓝本吧,这个蓝本又是成于什么年代呢?因为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6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跌),但《汉书 艺文志》中保留了其中的内容,《七略》中记载的医书就有《黄帝内经》,所以《内经》应该成书于此之前。但究竟在此之前多久呢?结合中国历史,个人认为是西汉中叶。
首先,西汉为《黄帝内经》成书提供了历史环境。我国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夏、商、周三代几乎没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在总结先人知识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毕竟是乱世,想要静下心来总结这些思想恐怕是没有机会。到了西汉年间,特别是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为总结前人的经验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有了史家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刘安的《淮南子》等,本来应该会有更多,但是由于儒家独揽大权后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其余各家纷纷消亡,这些总结的书也就胎死腹中。只有和儒家沾亲带故的纵横家走后门出了一本《战国策》,但想作为独立的团体想参与政治是万万不可能的了。百家中有的消亡了;有的栖身于儒家成了小弟;“死敌”道家出了个张道陵张真人,使道家摇身一变成为道教,才得以幸存。有些家实在不可或缺,如法家、兵家,再重人治也得有个标准吧,哪个朝代又能不打战呢?但绝不重用,给个省部级就倒头了(宋朝倒是给了个副总理级,但只有一个领导是真正的武将出身)。医家算不上百家之一,他以其实用性和对政治的不感冒(给个局级头衔就行了)而保存下来,利用这段盛世总结先秦以来的医学知识,编著成《内经》也不足为奇。
其次,从文体上看,有人考证过《内经》中有的语言与《史记》、《淮南子》相近。所以宋朝的聂吉甫、明朝的郎瑛都认为《内经》是与《史记》、《淮南子》同时期的作品,甚至认为其作者就是刘安。这点确实可能,刘安是汉初淮南王,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叔父。他作为主编组织一些门客(主要是道家)著书立说,以对抗改革派儒家。编辑中夹杂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其中阴阳家中有些人可能怕刘安这个编辑部并不牢靠,于是考了行医执照,准备转行,在百忙之中哪有时间完成规定的版面?索性将复习材料给主编交差。所以在《淮南子》中留下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疾病的病因、治疗原则,药物的采集和炮制,养生术等诸多医疗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黄帝内经》的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刘安谋反失败自杀后,树倒猢狲散,他的门客各奔东西,那些考下行医执照的阴阳家们马上改行开始挂牌行医;而那些没能考下行医执照的则只能靠给人看风水度日。但是刚刚整理的《淮南内经》则只能改名《黄帝内经》了。当然这是笑谈,世上绝对不会有《淮南内经》出现的,因为刘安编辑部里的一些小编辑在《淮南子》中已经泄了底“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鸿烈解•卷十九》)因为这句话甚至让我们有理由怀疑《神农本草经》也是出于他们之手?
再次,在《内经》中方剂很少,只有十三个方子,被称为“内经十三方”。这十三个方子药味组成都很简单,所用药品也很常见,这与东汉晚期的《伤寒论》中的方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既便如此也要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复杂多样。十三方中有一个叫生铁洛饮的方子,是以炼铁时锤落的铁屑入药。如果没有发达的炼铁业,就不能产生大量的铁屑,这个方子也就不可能运用于临床。而我国进入铁器时代较晚,秦始皇是靠拿着青铜兵器的大军统一六国的,为了炫耀武力,他用从六国收缴来的青铜兵器塑造了十二个铜人。虽然也有先秦的铁器出土,但数量很少,所以很难有生铁洛出现,就更不要说入药了。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几座汉墓,其中在3号墓中发现了许多医疗典籍,这些典籍经过考证后被认为都是《内经》之前的作品,这为《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叶提供了旁证。例如此次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关于经络记载的竹简——《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十一经),大家知道在《内经》中记载了十二条经脉,《十一经》少了一条经脉,而且也没有把每一条经脉与身体的一种内脏器官联系在一起。马王堆汉墓3号墓主人是在公元前168年下葬的,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68年《内经》很可能还未问世。淮南子刘安是于公元前121年自杀的,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的先贤们对《十一经》进行了补充,而后著成《黄帝内经》。
最后,从内容上看,《内经》中有许多解剖学知识,例如在《灵枢•骨度》中记载:“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三寸。…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在《灵枢•肠胃》中记载:“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这些知识都是来源于真杀实砍的尸体解剖,其中的一些内容生理学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内经》中提出营血循行是“营周不休…如环无端”(《灵枢 营卫生会》),这种循环的观念西医直到十七世纪初才有人提出。所以《内经》的解剖、生理知识甚至可能是来源于对奴隶牺牲现场的实地观察。在封建社会逐渐完善,儒家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团体后,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被抑制,此后有史可查的记载不过三、四次,所以在东汉后期的著作(如《伤寒论》)中就已经无法找到这方面的内容了。
因此《内经》可以看作是西汉医家在古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相关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基础上,对先秦及汉初的医学知识的总结。在其中可能会有全篇照抄的现象,所以有些篇幅中的文字、音韵、方言上接近于战国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内经》有十八卷,当时的卷就是篇,果真如此的话,现行的本子中最多也就有九分之一的内容是出自于原著的。这样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一部书中会有诸多矛盾之处了。因为缺少证据,可能谁都无法说清《内经》真正的成书年代;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哪些内容是出自于原著了。
以上均为个人浅见,但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黄帝内经》内容的理解、认识和学习,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前后矛盾的、和现代医学成果不符的内容。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是不是会说“你们中医总是在讨论两千多年的东西”,客气的会说“这样可能会妨碍中医的发展。”不客气的则会说“中医就是这个样子,只能靠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混饭吃”。其实这些话是有些道理的,我们现代的中医学习《内经》究竟是学习她的什么呢?治疗手段?就那十几个原始的方子?不要说是现代,即使在五百甚至一千年前的中医就已经不再使用了!诊察手段?在《内经》中提到的诸多古老的脉法,在《难经》出版时就已经被淘汰了!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内经》中的这些知识如果在两千多年前还算得上是领先的话,那么在如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病理成果比起来就是天壤之别了!
那么笔者还要费这么多笔墨讲《内经》做什么呢?这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吗?其实中医和西医真正的区别恰恰就是来自这部《内经》,书里讲到的中医理论才是指导中医不断发展的基础,才是我们现代中医学习的方向。
《内经》中记述了: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养生和运气、预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学说和治未病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最大。
现代有许多人说中医的理论多是不科学的,已经无法指导现代的临床治疗。这是因为对中医不了解造成的,《内经》中有一段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仅凭这一段话《内经》就足以被称为不朽之作。正是在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十分重视对预防医学的研究,从饮食、运动、药物到免疫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全人类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晋朝中医就有了免疫学思想的萌芽,在明清两代“种痘术”已经日臻成熟,并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在此方法的影响下西医发明了牛痘,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种痘术”则被誉为免疫学的鼻祖(后面将有详细介绍)。这一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医生所重视,尤其是国外的大腕西医,他们正沿着这条路大踏步前进。现代医学发现许多疾病的病因是人体基因造成的,如果改变基因,这些疾病就可能消失,这难道不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圣人所为吗?可惜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既不是中医,也不是中国的西医!
在《内经》出版前的欧洲出了一位名医——希泼克拉底,他被称为医学之父,他的誓言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宣言(当然要除去不给妇女打胎药这一句)。他提出的医学理论和《黄帝内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把世界上的物质分为空气、水、火和土四种元素很像中国的五行,甚至有人说这两个学说是孪生兄弟,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真正明白什么是五行学说(具体在《中基篇》中再讲)。此外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肌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似乎很像中医的调节阴阳平衡。看起来在这一时期,中、西医之间似乎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贯通的。但实际上,中西医产生的一切分歧正是源于此,如果把医学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中西医这两个最茂盛的树枝正是从这时分叉的。
许多人指出学习中医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大影响。其实西医也是一样,它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传统的西医还是现代的西医。西方传统文化中对西医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原子论了!原子论起源于古希腊,这个理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的。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医更注重微观的、单一的方面进行研究,总是希望能够找到单一的一种致病因素;单一的一种化学成分作为药物;单一的一种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而中医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出了整体观念,更多的在宏观的、综合的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整体,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局部,还要上升到整体水平,甚至要考虑到整个自然界的影响。现代医学甚至已经研究到夸克的水平;而中医则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将某一局部的症状和全身联系到一起,并扩展到整个自然界甚至是全宇宙。这是我能够找到的中西医之间最大的区别,大概也是唯一的区别!(具体内容将在《中基篇》中介绍)这也是为什么中、西医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几乎都停止了对解剖学的研究,西医碌碌无为,而中医却欣欣向荣的原因。而中医整体观念这一基础理论的确立恰恰是来自于《黄帝内经》这本书。
虽然上面所提到的内容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用现代汉语以较短的篇幅向现代中医师进行介绍,可是现代却有众多的中医师在阅读原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晋升考试有这方面的内容。其实笔者也主张阅读原文,但不是为晋升,而是为更正人们对中医的一些错误认识!
例如:虽然在《内经》中有许多解剖学的内容,但许多人认为:解剖学是现代西医发展的基石,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特殊,没有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否认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解剖知识的基础上的,那么中医理论体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从神仙那学来的?这种认识的实质只不过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罢了。
《内经》中的藏象学说就是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并加以总结而形成的对人体内部器官解剖和生理的认识。其中许多内容是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例如:肺主气;心主血脉…。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存在争议在所难免,最著名的就要数争论了两千多年的“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问题了。每一位中医学子,在进入中医院校的第一学期都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书中对神有两种解释,一种称为广义的神,即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内在变化和外在表现的结合;另一种是狭义的神,即指心所主的神态,即人的思维意识活动。藏象一章中白纸黑字写着: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亦称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因为现代中基将神明解释成思维意识活动,所以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问题也就变成了是心还是脑在主思维意识活动了。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争论过。可能是因为后世医家更崇尚中心位置,所以把精神活动这一重任交给了更位于中心位置的心脏;或许后世的医生观察到人们受到情志的刺激时往往最先表现的是心脏跳动加快,然后是昏厥,而心脏的疾病会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往往不给医生抢救的时间,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中、西医都更倾向于心主思维意识活动的判断。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心主思维,这一“定理”直到公元十六世纪才由近代解剖学的奠定人维萨留斯加以更正。
在中医方面虽然在明清两代也有众多医家如李时珍、王清任等提出脑主思维意识活动这一正确的论点,但现代心主思维意识活动还是中医教科书上的内容。据称这些观点都是来自于《内经》,出于对先贤的“尊重”,中基才会坚持心主思维意识活动这一观点。但在现代,思维意识活动是脑的功能而非心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但无论是否认同,中医学子们都要这么记、这么背!
中医导师们为了纠正学子们的这种科学常识不得不做出:1、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的脏相当于西医的一个或几个系统(这显然是对解剖学、生理学认识不清所致,在两千年前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放到现在是否可以原谅?);2、心可以给脑供氧、供能所以主神明(那么没有肺进行气体交换氧从何来?没有消化系统能从何来?这样一来,岂不是哪一个脏器都能主神明!?);3、心可能就是主神明,因为现在有报道说换过心脏的患者出现了捐献者的部分思维(这种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科学证实)等解释,但都难以服众。总之现代医学证实无论如何作为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心,也不可能拥有指挥神经系统的能力。至少在现在的科学条件下已经证明心主思维是错误的,现代的中医为什么就不能改正呢?即使改错了,有朝一日确实证实心主神明是正确的,中医再改回来,可不可以呢?现代西医就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进步的,中医是否也应该借鉴?但是现代的一些老中医、老专家却表示坚决不能改,因为怕一改就乱了。事实上,中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争论,甚至分成了心主神明派、脑主神明派、心脑共主神明三派,他们不也没能使天下大乱吗?
为什么会有心主神志这个观点呢?只不过因为《内经 灵兰秘典论》中的一句话:“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但问题是《内经》作者的本意真的是认为“神明”一词就是指思维活动吗?因为在《内经》中神明一词多次出现(不包括目录中的共有十四次),这里面有的是指广义的神,有的是指狭义的神(如《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但许多地方用这两种解释都是解释不通的,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阳者…神明之府也。…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而《素问 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也。”一些医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或精华)皆上会于头面部,其中尤以人的眼睛,其外观的神态及光华,最能反映脏腑的机能状况,故名”。这样的解释,使得脑和思维活动就拉不上关系了,从而更加巩固了心主思维的地位。但是这种解释实在牵强,人们经常把意识思维活动说成精神活动,一个神,一个精,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究竟哪一个指的是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呢?
我们就来看看神和精究竟有什么区别,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精的解释也是构***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构***体的部分叫“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为“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这两种说法也是来自于《内经》,但同样,在《内经》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的“精”不能用这两种解释说清楚。那么“神”除了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外是否还会有第三种解释、第四种解释呢?“精”除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外是否也有第三种解释、第四种解释呢?我们还是先查查字典吧!
在现代汉语字典里对精和神有许多种解释,这些解释多是汉语在几千年流传过程中派生出的引申意,这显然不是《内经》作者的本意。《内经》成书于两千年前,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更接近于文字的本意,那么精和神的本意又是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对精的解释是:择也。而神的解释是: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两者合在一起是:选择引出万物的东西,即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意识活动。个人理解精的抉择功能来源于后天,而神的引出万物功能来源于先天。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现代医学证实人类的后天思维活动是靠大脑的支配,但不与生俱来,新生儿是没有这样的功能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训练;而心脏的自主跳动则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在未出世时它就开始了跳动,它是靠窦房结控制的,不会因为大脑下达停止的命令而停止,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先天的东西呢?(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不要误导中医学子,对中医古医籍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考试的标准答案却只能有一个,谁让我国是应试教育呢。)
但既然精和神两者都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说明作者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研究了,他很可能将先天和后天的主宰分别交给了心和脑,因为如果没有心的先天作用,脑根本没有机会发挥后天的作用,所以把君主之官交给了心。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他的先天功能并非全由心所主,例如平滑肌的运动也无需神经系统的指挥,胃肠道的蠕动也是与生俱来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先天的东西来自于基因、DNA,在古代中医自然不会认识到这些,所以将这一功能交给了心。所以心未必能主神明,但脑无论如何也是主不了神明的,而心主思维意识活动则更是大错特错!在十六世纪西医彻底的否定了心主思维意识活动这一理论,与此同时许多中医也对此提出了质疑,但中医至今仍未能改正这一认识。《内经》作者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会有多么失望,他居然有这么多的后世子孙以偏盖全,以未必正确的理解来解释他的经典著作。那些中医专家们忠贞不渝地捍卫的“真理”,则完全可能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解上的!这一结论不但没有科学依据,在中医临床方面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坚持这一观点只会增加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使人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知错不改、保守等等。此外还有诸如:经络、臧象等许多类似的内容将在后面的《中基篇》、《针灸篇》中加以详细介绍。
在人们的心目中,手术似乎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似乎根本就不应该和它沾边。但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手术的诸多记载,其中提到了痈疮成脓后要切开排脓;坏疽的病人要及时截肢等内容(《长刺节论》、《九针论》),在《灵枢》中还记载了世界上第一次腹部穿刺术用于腹水的引流。顺便提一句,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经有关于痔、瘘手术方法的记载,术式之高超,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据称这些技术西医是在公元十四世纪才开始试用的。
前面讲过《内经》的编辑里可能有许多阴阳家,所以阴阳五行的内容出现其中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方面的内容也将放到中基篇中再讲。
关于五运六气一节,因为多数人认为是唐朝的李冰补入的,加之有唯心之嫌,所以并没有仔细研究过。但最近网上有许多人称周围有这方面的高手,运用此学说推算出许多事情,甚至是一年的天气预报,据说准确率很高,甚至超过了气象台。因为周围没有这样的高人,所以无法考证。果真如此的话,到想给这些高人出个主意:不要说自己是运用五运六气推算出一年的天气,假说自己有能够预测未来天气的特异功能,然后找一个叫司马南的人,经受他的测试,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得到他提供的一千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接着让他带领到美国去接受另一个测试,如果还能通过的话,能得到一千万美金的奖励,虽然美金在贬值,但两项奖金加在一起也有近七千万人民币!这样既可以弘扬祖国文化;又可以拉动我国的GDP增长;还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总之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现代有人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巫术,说这些话的人真应该好好看看《黄帝内经》,因为其中有一句话“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 五藏别论》)。这说明中医早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宣布和巫术决裂,因此那些搞巫术的人绝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
总之《内经》是一本伟大的巨著,即使其中有错误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这样也绝不会抹煞他的伟大成就。而那些不顾事实真相,拒不承认错误,胡乱进行解释才是真正可耻的事情,这也正是中医现代被人们误解、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认识中医》(二)
12345678910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