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治疗s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9:26:56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与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附子理中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功效】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四逆汤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四逆汤英文名称:sini decoction;sini tang定义:同名方约有5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

四逆汤是由甘草、干姜、附子等制成的汤剂,主要成份是甘草酸,具有升压、强心、抗休克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肌梗塞、休克、胃下垂等症。

药物组成

  炙甘草(君,二两) 干姜(臣,一两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方剂主治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编辑本段
方剂功效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临床应用

①少阴病《南雅堂医案》:
  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治。附子1枚(生用)、干姜1钱5分、炙甘草3钱。《伤寒论汇要分析》:苏某妻,30余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②虚寒下利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强陆氏,年甘余岁,因夏秋伏阴在内,复纳凉食冷,致寒热伤脾而致腹痛下痢,经旬不愈,有时痛欲汗出,恶寒拘急,四肢厥冷,脉微弦而迟,此寒伤三阴,宜遵仲师温脏散寒法,以四逆汤加味。淡附子1钱、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对症发药,虽仅数味,功效立见,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信然。《浙江中医》(1964;8:14):徐某某,男,7个月。1963年8月7日初诊。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发高烧。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两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7-8次,粪稀薄如蛋花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断为脾肾虚寒,邪热留连胃肠。予以本方煎剂(先将制附子1.5g、干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l,过滤后,加入糖适量,煮沸后备用),每次8ml,4小时1次。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至4-5次,四肢已温,续服3天而愈。最近患儿感冒来所治疗,据家长告知:前次腹泻愈后,迄今未患过泄泻。
③心肌梗塞
  《伤寒论汤证论治》:赵某某,男,58岁,农民。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神渐有爽。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④休克
  《中医资料选编》(四川省军区后勤部):李某某,女,69岁。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而住院。神志清,颜面苍白,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92次/分,血压80/50毫米汞柱。经静脉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钟后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2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6小时后血压仍维持在90/50毫米汞柱,并持续2-3小时。在升压同时心跳强有力。《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1:14):抢救麻疹严重病例136例,均属重、逆、险、凶、危、弱之证,西医属于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疗后,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⑤胃下垂
  《云南医学杂志》(1964;3:44):用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胀、暖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调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减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⑥高血压
  《广西中医药》(1980;1:30):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十余年,服滋潜清降药反剧。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血压20.0/14.7kPa。证属阴盛格阳。拟四逆汤加味:熟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龙骨12g。一剂后手足转温,仍心烦难寐。上方加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渐能入睡,血压18.7/12.0kPa。
⑦便秘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6:41):郝某,男,35岁。患便闭10月多,初因头目眩晕,曾多次服用黄连、川军等泻火药,眩晕未愈,渐至食少便难,形衰体羸,每隔十数日大便每次,燥矢停滞,便时十分困难,便后气促神疲,辗转疼痛,半日始安。又经多种通便治疗,愈通愈涩。用四逆汤3剂,感觉大便稍松,服至10剂,食多神健,眩晕亦愈。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

各家论述

  ①《伤寒明理论》: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②《伤寒论集注》张志聪:夫元气发原于下,从中上而达于四肢。脉沉乃生气不能从下而中,故用下焦之附子配中焦之炙草、干姜;若中焦为病而生原无恙者,止用理中丸而不必附子矣。后人有附子无干姜则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此撰不经之语而贻误后昆者也。如当急用附子而先以桂试之者,亦误事匪浅。
  ③《医方集解》: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发表)。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甘草为君,干姜为臣,附子为使)。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④《千金方衍义》:四肢为诸阳之本,故能运动不息,今因阳气乖离,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温补下焦之真阳,干姜温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温养三焦之元气,为直中阴寒之专药。
  ⑤《古方选注》:以生附子、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
  ⑥《金鉴》: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⑦《寒温条辨》:此方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厥逆之证,故用附于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荣卫,内补中焦也。⑧《衷中参西》:干姜为温暖脾胃之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温暖,恒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人肾,其非常之热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温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用药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真热假寒者忌用。

  • 2010-11-01 10:53:49 原来如此

    药物组成

      炙甘草(君,二两) 干姜(臣,一两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编辑本段
    方剂主治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编辑本段
    方剂功效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编辑本段
    药理作用

      ①升压、强心、抗休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6):以麻醉家兔的低血压状态为模型,观察四逆汤及其各单味成分所具有的效应。结果:单味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升压效应,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汤,且可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缩幅度,但有升压效应;单味干姜未能显示任何有意义的生理效应。由三药合方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果优于各单位药物组,且能减慢窦性心率,避免单味附子所产生的异位心律失常,提示该复方组方的合理性,也体现了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的科学性。《新医药学杂志》(1974;3:21):经观察,四逆汤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状态。当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在80-60毫米汞柱时,经注射后1-20分钟,血压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点是作用温和,当血压恢复正常后就不再上升;严重休克血压降至零,可先用西药升压,继以四逆汤维持之。2.改善微循环。对四肢厥冷,唇部及皮肤灰白或青紫的患者,药后先是四肢转暖,预示可能系内脏血流灌注在质量上和动力学上得到改善。心率一般不减少,但力量加强,心音有力,脉搏有力。3.预防休克发生。四逆汤注射液实践证明有此作用,强心效应明显。总之,认为四逆汤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升压问题,还能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和镇静作用。《中成药研穷》(1985;9:24):本方对动物失血性休克、纯缺氧性休克、橄榄油引起的栓塞性休克,冠状动脉结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显著的对抗作用。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缺氧所致的异常心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又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并且该方毒性不大。《中医杂志》(1982;l1:73):用四逆汤煎剂进行肠道灌注,对原发性小肠缺血损伤的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和继发性小肠缺血损伤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疗作用。
      ②毒性研究《药学学报》(1966;5:35):研究表明,甘草、干姜和熟附子同煮,降低了附子的毒性。单味熟附子的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56±0.409g/kg,口服为17.42±10.24g/kg,而按传统比例组成四逆汤,其半数致死量的附子量分别为5.821±0.599g/kg和71.78±6.84g/kg,差异显著。单味附子中毒心电图的改变与乌头碱中毒相似,而同剂量的附子组成四逆汤时,心电图则无异常改变。又以离体蟾酥心脏进行研究,表明附子毒性效应在四逆汤中降低了30倍,③制菌作用《中医杂志》(1962;1O:18):实验证明,四逆汤不仅无制菌作用,反能促进菌簇的生长。但是,用本方加黄耆、党参等配合输血、输液等措施治疗属阳虚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却取得良好效果。为此,强调治病必先“辨证”。
    编辑本段
    临床应用

    ①少阴病《南雅堂医案》:
      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治。附子1枚(生用)、干姜1钱5分、炙甘草3钱。《伤寒论汇要分析》:苏某妻,30余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
    ②虚寒下利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强陆氏,年甘余岁,因夏秋伏阴在内,复纳凉食冷,致寒热伤脾而致腹痛下痢,经旬不愈,有时痛欲汗出,恶寒拘急,四肢厥冷,脉微弦而迟,此寒伤三阴,宜遵仲师温脏散寒法,以四逆汤加味。淡附子1钱、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对症发药,虽仅数味,功效立见,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信然。《浙江中医》(1964;8:14):徐某某,男,7个月。1963年8月7日初诊。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两月前喂米糊过饱,腹胀吐泻,发高烧。西医治疗后,热退,腹泻昼夜达10多次,继续服用西药6天无效,改中医治疗8天,腹泻减至每日4-5次,因小儿服药不便而停药。两天前因受凉腹泻加重,每日7-8次,粪稀薄如蛋花汤,精神萎靡,夜间啼哭不宁,来门诊治疗。当时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断为脾肾虚寒,邪热留连胃肠。予以本方煎剂(先将制附子1.5g、干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黄连9g,仍用微火煎至80ml,过滤后,加入糖适量,煮沸后备用),每次8ml,4小时1次。次日复诊:精神好转,大便次数减至4-5次,四肢已温,续服3天而愈。最近患儿感冒来所治疗,据家长告知:前次腹泻愈后,迄今未患过泄泻。
    ③心肌梗塞
      《伤寒论汤证论治》:赵某某,男,58岁,农民。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神渐有爽。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④休克
      《中医资料选编》(四川省军区后勤部):李某某,女,69岁。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而住院。神志清,颜面苍白,肺部有湿性罗音,心率92次/分,血压80/50毫米汞柱。经静脉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钟后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2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6小时后血压仍维持在90/50毫米汞柱,并持续2-3小时。在升压同时心跳强有力。《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1:14):抢救麻疹严重病例136例,均属重、逆、险、凶、危、弱之证,西医属于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疗后,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⑤胃下垂
      《云南医学杂志》(1964;3:44):用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胀、暖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调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减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⑥高血压
      《广西中医药》(1980;1:30):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十余年,服滋潜清降药反剧。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血压20.0/14.7kPa。证属阴盛格阳。拟四逆汤加味:熟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龙骨12g。一剂后手足转温,仍心烦难寐。上方加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渐能入睡,血压18.7/12.0kPa。
    ⑦便秘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6:41):郝某,男,35岁。患便闭10月多,初因头目眩晕,曾多次服用黄连、川军等泻火药,眩晕未愈,渐至食少便难,形衰体羸,每隔十数日大便每次,燥矢停滞,便时十分困难,便后气促神疲,辗转疼痛,半日始安。又经多种通便治疗,愈通愈涩。用四逆汤3剂,感觉大便稍松,服至10剂,食多神健,眩晕亦愈。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
    编辑本段
    各家论述

      ①《伤寒明理论》: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②《伤寒论集注》张志聪:夫元气发原于下,从中上而达于四肢。脉沉乃生气不能从下而中,故用下焦之附子配中焦之炙草、干姜;若中焦为病而生原无恙者,止用理中丸而不必附子矣。后人有附子无干姜则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此撰不经之语而贻误后昆者也。如当急用附子而先以桂试之者,亦误事匪浅。
      ③《医方集解》: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发表)。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甘草为君,干姜为臣,附子为使)。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④《千金方衍义》:四肢为诸阳之本,故能运动不息,今因阳气乖离,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温补下焦之真阳,干姜温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温养三焦之元气,为直中阴寒之专药。
      ⑤《古方选注》:以生附子、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
      ⑥《金鉴》: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⑦《寒温条辨》:此方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厥逆之证,故用附于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荣卫,内补中焦也。⑧《衷中参西》:干姜为温暖脾胃之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温暖,恒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人肾,其非常之热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温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编辑本段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编辑本段
    用药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真热假寒者忌用。

    基本信息

      【方名】 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经散寒
      【组成】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方诀】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编辑本段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编辑本段
    临床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不足,寒侵经脉所致者。
      具体有以下应用:
      1.虚人感冒 用本方加减:当归、白芍、桂枝、细辛、木通、防风、紫菀、生姜、大枣、甘草。日1剂水煎服。治疗虚人感冒42例,结果:全部治愈。
      2.老年慢性头痛 用本方加减:当归9g,桂枝9g,赤芍9g,细辛3-6g,甘草6g,通草6g,大枣1枚。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川芎、生地、白术;肝肾阴虚如以肝阳偏亢为主者则加天麻、钩藤、白蒺藜、蔓荆子;若以肾阴虚为主者则加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痰湿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莪术;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龙、全蝎。日1剂水煎服。治疗老年慢性头痛76例,其中男28例,女48例;年龄最低60岁,最高83岁,平均65岁;病程8年以上15例,5年以上28例,2年以上18例,6个月以上15例。结果:基本治愈24例,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8%。
      3.肩周炎 用本方去通草、大枣,加葛根30g,鲜姜3片。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用十香暖脐膏(附子、干姜、吴萸、丁香、肉桂等),松香散(松香、姜黄各10g,冰片3g)外贴痛处。治疗肩周炎33例,结果: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10例)。又用本方加减: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鸡血藤、甘草、大枣。日1剂水煎服,12剂为1疗程,一般服l-3个疗程。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结果:痊愈30例(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有效1例(疼痛轻微,功能恢复稍差),无效1例。
      4.肥大性脊椎炎 用本方加狗脊、伸筋草、杜仲、牛膝。日1剂水煎服。治疗肥大性脊椎炎24例。临床上除局部症状外,常见冷痛、活动受限等“寒痹”征象。结果: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1例。
      5.坐骨神经痛 用本方加减:白芍15-30g,当归、桂枝、乳香、没药、制川乌各10-15g,威灵仙10-13g,细辛3-5g,甘草5-10g。日1剂水煎服。随证加减。并用小活络丹,每次5丸,日2次服。治疗坐骨神经痛62例。结果:痊愈55例,基本痊愈3例,显效3例,无效1例。又用本方去通草,加牛膝15g,威灵仙、鸡血藤各30g,制川草乌、乳香、没药各10g,痛剧者酌加田三七末(冲服)6g。治疗坐骨神经痛20例。结果:痊愈18例,好转2例。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本方加地龙、牛膝、丹参、制乳没、桃仁、红花等。日1剂水煎服。每治疗寒瘀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3例。结果:临床治愈22例,好转10例,无效1例。又用本方去细辛、甘草,加川椒、丹参、益母草、王不留行、川郁金、公英、银花、元参、川附子、鹿角胶、鸡血藤、潞党参、黄芪、川牛膝。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例。结果:痊愈9例,1例中途停药,情况不、明。又用本方去大枣,加川牛膝10g,丹参15g,赤芍12g,生黄芪12-3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例。结果:治愈13例,显著好转1例,进步1例。
      7.冻疮 用本方加减:当归20g,桂枝15g,芍药20g,细辛5g,炙甘草5g,木通10g,生姜10g,大枣5枚。诸药加水500ml,煮沸(文火)后5分钟离火,用蒸气熏冻疮部位,待药液降至适当温度,将冻伤部位浸入带入药渣的药液内浸泡15-20分钟,日2次,1剂药可连续用4次。治疗Ⅰ度-Ⅱ度手足冻疮的学龄儿童100余例。结果:经2-4次熏洗症状明显减轻,6-8次后,患处肿消,痛止,色退而愈,无不效者。
      8.霉菌性肠炎 用本方加薤白为基本方,热毒盛者加黄连、黄柏、银花;气滞者加槟榔、枳壳;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食积者加山楂、鸡内金。治疗霉菌性肠炎21例,结果:痊愈19例,无效2例。
    编辑本段
    方解

      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编辑本段
    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编辑本段
    方论

      方中当归既能养血,又能和血养血为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内疏厥阴,调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为使。诸药合用,有温养经脉,通畅血行之功。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编辑本段
    方剂比较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温热暑疫全书》)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演化而来。其中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受寒,寒凝经脉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证;若在当归四逆汤证基础上兼见呕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素体虚弱,微受风邪,邪滞血脉,凝涩不通致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
      【文献】 方论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古方选注》:当归四逆不用姜、附者,阴血虚微,恐重劫其阴也,且四逆虽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调和厥阴,温经复营而已,故用酸甘以缓中,辛甘以温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枣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
      《医宗金鉴》: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3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二钱半;通草、甘草,各一钱半。
      【功能与主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当归四逆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八。
      【组成】当归尾2.1克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1.5克 芍药1.2克 茯苓 玄胡索 川楝子各0.9克(酒煮) 泽泻0.6克
      【用法】上药哎咀。用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疝气,脐腹冷痛,牵引腰胯。

     
  • 2010-11-01 10:54:44 原来如此

    “四逆”的意思,就是四肢发冷。仲景起处方名的含义就让人一看就知道,手脚冰冷就喝四逆汤。
    有3张“四逆”的处方:
    四逆汤用于气分寒,有阴实。

    当归四逆汤用于血分寒,当归四逆汤很适合血虚血寒手脚冷的女性保养用。注意用川木通,不要买到关木通。关木通会引起肾衰。加了干姜附子也有四逆汤的方义在里面了。倪师经常说一句话是:腿冷过膝盖,用当归四逆。我个人感觉是手脚冰冷,手指头神经特别不敏感可以用。

    还有一个四逆散用于肝气郁滞气机不畅造成的手脚冷,也是女性居多。看有没有肝郁的情况可以选择。
    以上是我的粗浅理解。希望高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