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48:07
姓名:袁崇焕
生卒: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
描述:字元素,号自如,明朝文臣。籍贯: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 袁崇焕-生平介绍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天启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城,明朝政府以其守城有功,并以大炮炸死努尔哈赤(袁崇焕在其奏章中从未承认),官升至辽东巡抚,后被人弹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对曰可五年平辽,并疏陈方略,崇祯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崇祯二年(1629年)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袁崇焕到任后,废除对蒙古所实施的后金人头悬赏,直接导致蒙古各部落倒向后金;并擅自派人与后金讨论议和一事;与蒙古进行互市,间接将大批军粮卖于后金;断绝对东江军的粮草军饷供应,使东江军逐步丧失了对辽东的进攻能力。7月24日袁崇焕借口阅兵约见毛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未经明政府批准擅自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于皮岛((今朝鲜椵岛),从而导致东江军叛变并投往后金。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后金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明崇祯帝下令各地勤王,孙承宗全权负责北京防御。袁崇焕带关宁军赶赴北京后,受命代替孙承宗全权负责。袁崇焕将勤王军刘策调至密云、通州守将尤世威调至昌平,北京城下只余关宁军,致使后金军在毫无阻挡下顺利通过军事重镇蓟镇、通州一线,抵达北京城下。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坐看将军满桂与后金军血战,不派一兵一卒,并几次上书要求率军入城,均被崇祯帝拒绝。满桂兵败向关宁军靠拢过程中被关宁军以箭射退后,愤而入城面告崇祯帝并以关宁军之箭证之。袁崇焕种种举动,引起北京城内军民的极度不满,文臣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帝命袁崇焕与满桂当面对质,其不能答,崇祯帝怒之,遂将其下狱。袁崇焕部下祖大寿闻讯率军返回山海军,被崇祯帝下令袁崇焕写信将之召回。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崇祯立斩袁崇焕,“则逆奴之谋既诎,辽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疏》)当崇祯闪过复用袁崇焕的念头,即“守辽非蛮子不可”,温体仁赶紧连上五疏,请速杀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后金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这种讲法终明之世并无所本,仅流行于乾隆之后。一些学者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毛文龙所部东江军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于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后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于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张岱《石匮书》)。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清朝乾隆帝亲自修订的《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142年后,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袁崇焕曾两次写信给魏忠贤请立生祠,但均为其拒绝。而其擅杀毛文龙其中之依据是毛文龙在一偏僻无人小岛上为魏忠贤立生祠。事实是毛文龙一贯反对魏忠贤。 袁崇焕-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1626)正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为筹集过冬粮草率后金6万号称20万进攻辽东。后金军进攻前,明朝兵部尚书、蓟辽经略高第早已将消息传至前线,但袁崇焕未做丝毫准备。后金军兵锋所指,宁远外围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关宁军或退或降,未曾与后金一战,其所属军械、粮草全部留给了后金军。直至后金军兵围宁远,袁崇焕才令堵塞城门,准备与后金血战。二十四日,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邀朝鲜使者同坐城楼观战。后金军围宁远后,派军突袭明军后勤所在地觉华岛,屠杀明军7000多人,商民7000多人,烧毁战船2000多艘,烧毁粮草8万多石,搬走粮草十几万石。时毛文龙所部东江军从朝鲜一路攻至沈阳城下,后金军遂后撤。宁远一战,后金军伤亡士兵仅500多人。战后,袁崇焕上书在宁远一战中以大炮炸死敌酋一名,但语焉不详,使明朝上下多认为此战中敌酋即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而死,后金军才仓皇后撤。明天启帝以宁远大捷诏发全国。袁崇焕从此威名大振。

八个月后,努尔哈赤在两次亲征蒙古后,终死于军中。死因现已无法确定。遍观清朝所有记载,亦从未承认努尔哈赤在宁远一战中受伤。战后,袁崇焕多次与后金私下进行议和,并将大批军粮私下卖于后金。后来清朝亦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未经请示明朝政府擅自派人前往吊唁。 袁崇焕-宁锦大捷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袁崇焕筹划。他一面私下派人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来攻锦州、宁远。当时皇太极所部战兵为两红、两黄(共四旗)披甲兵及蒙古军万余。推小车的包衣约4万。袁崇焕所部关宁军:35个野战营及辽西军户壮丁,战兵约7万。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关宁军在袁崇焕严令下守城不出。皇太极率军周游于锦州、宁远两城200多里的地区,将两城之间所有能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 此次战役,后金攻下了辽西二十座堡垒中的十七座(除了锦州堡、宁远堡、大福堡),抢割了明军数千倾军屯粮食,把二万多关宁军抓回去做了包衣(仅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关宁军不战而降)。六月五日,后金撤军,并留下包衣奴才在宁远城外收割明军的秋粮,而袁崇焕严令关宁军不得出城一步,总兵满桂违令出城斩首二百具(这是此战中唯一获得的战功)。袁崇焕上书明政府,称获宁锦大捷。战后袁崇焕与满桂争其军功,导致两人发生矛盾。

后满桂入京面见明熹宗禀明宁锦战役实情,众臣亦弹劾,袁崇焕于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为由,申请辞官回籍调理。明熹宗允之。。 袁崇焕-磔死 

 天启七年,熹宗皇帝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即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之后,十分重视辽东战事。为了实现收复辽东的梦想,他重新启用已被罢官在家的袁崇焕,授以兵部尚书的重任,督师蓟辽。袁崇焕上任之后废除对蒙古实施多年的悬赏后金人头的制度,多次私下派人与后金进行议和,采取措施对毛文龙所部东江军实施经济封锁,切断东江军的军械、粮草供给,使东江军逐渐丧失进攻能力,并未经朝廷批准,就擅自杀掉了毛文龙,导致后来东江军哗变投靠后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从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一带攻破长城守卫,进犯北京城。袁崇焕率九千关宁军回京。袁崇焕到达北京城外后,奉命代替孙承宗全权负责北京防御,将勤王军刘策由蓟镇调至密云、通州守将尤世威调至昌平,北京城下只余关宁军,致使后金军在毫无阻挡下顺利通过军事重镇蓟镇、通州一线,抵达北京城下。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坐看宣大总兵满桂与后金军血战,不派一兵一卒,并几次上书要求率军入城,均被崇祯帝拒绝。关宁军在北京城下临敌不战,一触即逃。曾有关宁军士兵临敌退入护城河,被北京城市民以砖石怒击。宣大总兵满桂数与后金激战,兵败向关宁军靠拢过程中被关宁军以箭射退后,愤而入城面告崇祯帝并以关宁军之箭证之。袁崇焕种种举动,引起北京城内军民的极度不满,文臣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帝命袁崇焕与满桂当面对质,其不能答,崇祯帝怒之,遂将其下狱。袁崇焕部下祖大寿闻讯率军返回山海军,被崇祯帝下令袁崇焕写信将之召回。袁崇焕下狱后,各地勤王军纷纷而至,后金军遂撤。

袁崇焕被审讯半年后,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仪”、“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张岱《石匮书》)。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袁崇焕-诗文著述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个人影响 作为一代人心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鼓舞了无数人。其身受凌迟之惨,更是令无数人为之叹息。 袁崇焕-历史遗迹 

袁督师庙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纪念馆

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据传,袁崇焕被冤杀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深夜窃走头颅。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其平反昭雪,清朝末年康有为等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