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疆域的变迁 - 东九;或西十二。 - 歪酷博客 Ycool 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33:47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夏夏 @ 2008-03-26 22:11

绪论:历史上的中国的概念以及“中国”之称的演变 

“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概念:

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国内、中原地区或者称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在今浙江南部)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众来处江、淮间。”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再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四是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天官书》、《匈奴列传》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辽、北宋、金、南宋均自称“中国”,彼此互不承认对方的“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之地(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亦即指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统一以后,更从政治上加了一层有力的保证,并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不作他用。

“中国”一名虽然早在3000 年前已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原先只是一种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上,署的国名绝大多数是“大清”。不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当时和传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 “中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显然已是指称与外国相对的有自己主权与疆域的国家。

“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外交文书中使用“中国”一词,往往包含着一种传统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一词的字面含义: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理解为Central Empire。但西方人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只是表示一个特定的国家即China而已,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China)。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之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赤县”、“神州”等称呼。不过,历史上,外国人常常用另外的名称来称呼中国,“支那”就是其中最为流行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叫法。古代印度、罗马等帝国的人,均尊称中国为Cina、 Thin、Sinae。世界史上各文明古国如伊朗、希腊,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等国,几乎都用它或与之音近的名词称呼中国,译成中文即为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后四种都是“支那”的异译)等。这些名称都是“秦”的外文对音。这种称呼直到晋代人们还在沿用。“支那”即系“秦”之音转,是从强大的秦国、秦朝而来的。(或以为从“丝绸”之“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或闽南话的 “茶”。)

“支那”是译音,各国文字有不同拼写法,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写作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至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称呼中国为“支那”,大概是从佛教经籍中吸取了这个名称,因为佛教典籍中常常出现“支那”这个词。俄罗斯将中国叫做“契丹”,显然是另有来源。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斡罗思(“俄罗斯”的古译)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所以俄语里至今称中国为“契丹”。

一、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

(一) 夏

统治中心:豫西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河南黄河北岸古济水流域以及晋西南地区。

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冈。斟寻:巩义市((一说偃师);阳翟:禹州市;晋西南“夏墟”:翼城,临汾,夏县,安邑,永济等;豫东鲁西:斟灌{山东莘县},帝丘(河南濮阳西南)、老丘(河南陈留)。

(二) 商

早期:夏统治中心的东部,大体上河北西南部,河南北、中部和山东西部。

疆域:北到易水流域,南抵淮滨,西至太行山伏牛山脉,东至泰山山脉。武丁以后,东北抵辽宁,南抵江淮,西北逾太行山而入山西,西达渭水下游。

不过,商朝疆域内的土地未被完全开发,荒山野林普遍存在,村邑散布在辽阔的大地上,显得十分稀疏。在众多的村邑、方国之间,散布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甚至是无人区。从这层意义上说,商朝疆域像是一张由村邑和城邑组成的网,即网状疆域。

(三) 西周

周原:岐山京当乡、扶风黄堆乡和法门寺乡之间

宗周,成周

王畿,分封:诸侯国

疆域:东北到达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至渭河上游,北抵汾河流域和霍山,东面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西南抵巴蜀一带。

(四) 战国诸侯的疆界

少数民族的入侵与华夏族诸国的抵抗

大国的边界拓展。战国时代中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甘肃以东的黄河流域全部、四川以东的长江流域大部,北起辽宁、内蒙古南部,南至五岭,东到大海。

二、秦代疆域

东南:会稽郡,闽中郡

南方:桂林,南海,象郡

北方:取河南地,拓地至阴山,置九原郡。

西南:秦军向西、向北扩张到今大渡河以北和泯江上游,占据了邛、笮、冉、駹等少数民族的地区,又向南开通了五尺道,从今天四川宜宾延伸到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一些据点,深入云贵高原,短祚而亡,未暇设置郡县。

秦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地区,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能够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三、西汉疆域

汉初疆域的缩小与武帝拓边

汉初分封与削藩

1)北方:正北方向,前127年,卫青收复陇西、北地、上郡北部,以及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二郡。云中、雁门二郡北界也恢复。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进至狼居胥山(蒙古国肯特山),匈奴远遁,从此“幕南无王庭”。

西北方向,置河西四郡。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设置酒泉郡。以后几十年又置张掖、敦煌、武威三郡。前81年,在湟水流域羌地设置金城郡。

东北方向,置乐浪四郡。前108年,灭卫满朝鲜,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边界在朝鲜半岛中、北部,东至日本海,南抵汉城以北一线。

2)南方:东南方面,前138年,东瓯内附,前110年,灭闽越,东瓯闽越北迁到江、淮之间,后在其地置冶(福州)、回浦(浙江临海东南)二县,属会稽郡。福建全省及浙江南部,全入汉版图。

岭南方面,前111年,汉军五路南下,灭南越,汉朝在南越旧境设置了九个郡,其中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在今广东、广西,珠崖、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上,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北部。

西南方面,前130 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士兵向南开疆拓土,置犍为郡(治今宜宾市西南),日后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邛、笮、冉駹、白马、且兰、夜郎等部族纳入了汉朝统治,置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牂柯五郡;灭昆明夷后又新置了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县东)。这样,从公元前135年到前109年,置犍为、牂柯、越巂、沈黎、汶山、武都、益州七郡。西南边界达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3)西方:前138 年、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前102年,李广利远征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前60年,派郑吉设西域都护乌垒城(新疆轮台东南)。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西域都护府即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西域初有36国,后增至50国。汉朝一般不干预这些城国的内部事务,但掌握着它们的军事权和外交权,必要时朝廷可以直接废立它们的君主。正因为如此,西域也是西汉疆域的一部分。东汉时,先后派班超、班勇出使、经营西域,123 年改置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权。

当然,汉朝并非一直都保持着最大疆域,实际上后来在局部地区有所收缩,边境地区的政区如沈黎、汶山、临屯、真番、玄菟、儋耳、珠崖等郡先后撤销的撤销、内迁的内迁。不过汉代疆域的主体是稳定的。因此,西汉疆域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和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四、东汉疆域

北部:正北,退至常山关(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南匈奴入附才恢复故地。后由于鲜卑的崛起,当今河套、陕西,晋西北、河北长城以北均鲜卑羌人所据。

西北:由于羌人进攻,一度退到渭水中游山西中部一线。

东北:高句丽建国,放弃了玄菟郡的全部和乐浪郡的一部分,辖境内缩。玄菟郡内迁到沈阳抚顺间。

南方:林邑建国,日南郡南界北退至从北纬14度以南北缩到北纬16度。

西南疆界有所扩展,东汉明帝时,哀牢夷内属,朝廷为设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市东北)。这样,西南推至伊洛瓦底江上流支流大盈江一带,东汉时的西南疆域不但包括了云贵高原全部,而且辖有今缅甸的东部。

  匈奴的兴盛与西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

1)东北边疆形势

高句丽建国,东北以辽河为界。自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燕国破东胡置辽东郡,历汉乐浪四郡至公元404年,此地为中国领土达7世纪之久。

2)北方边区形势

东汉末鲜卑衰落,取而代之者有先有敕勒(丁零、高车、铁勒),后有柔然(蠕蠕、芮芮、茹茹),再有突厥。与中原相接则有拓拔鲜卑。拓拔鲜卑的北界与秦汉大致相同,在阴山河套一线。

3)西北边区形势

前凉击败西晋戊己校尉,置高昌郡。此为首次在西域设置民政机构。

五凉政权与高昌国。

拓拔鲜卑与柔然长期争夺。

3) 西部边区形势

吐谷浑:全盛进东至洮河流域,西至新疆若羌且末。

宕昌:甘肃东部白龙江上游,系羌族梁氏所建,556年为北周所灭。青海南部党项,西藏东部西羌所立附国,以西有女国。

4)南部边区形势

大渡河、川江以南为西南各族所占,川西山区为党项羌所占。

日南郡在东吴时北却到北纬17度,南朝时又北缩至北纬18度。

这一时期,除了西南、东北边境内缩外,北部边境的规模无显著变化。

六、隋唐疆域的形成

(一) 隋与唐前期对疆域的扩展

1)隋的疆域

北方:借东突厥衰落之际,与之约以沙碛为界,并乘机取得河套地,置五原、榆林等郡。

西方: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城(哈密),置伊吾郡。609年,灭吐谷浑,设西海(青海湖西伏俟城)、河源(青海兴海县)、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新疆今县)四郡,占领青海及新疆东南部。此为第一次在西部边疆大规模设置郡县。

西南:一度深入南宁州(今曲靖),最终保持在贵州西部的安顺东部一带。

南方:605年刘方灭林邑,向南突进至越南南圻一带。并在海南岛置朱崖、儋耳、临振三郡。此距汉元帝放弃珠崖郡已有656年。

东北:对高句丽用兵而败。

2) 唐前期的疆域扩展

北方: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二十年(646),灭漠北薛延陀,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图,置安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始称瀚海都护府,669年改名,辖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 682年,突厥复国,唐势力退出漠北。686年移置于今内蒙古。以后回纥统治漠北。

另有单于都护府,663年置,称云中都护府,次年改名,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698年并入安北都护府。

西北:西突厥统治新疆和中亚。630年,伊吾七城降唐,置伊州,这是唐进入西域的第一步。659年,平西突厥,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设置了几十个羁縻都督府州,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都护府640 年置,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统辖安西四镇(龟兹即库车、疏勒即喀什、于阗即和田、碎叶即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辖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后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辖境扩大到西至咸海的广大地域。

661年,又在阿姆河以南西域十六国置羁縻都督府州,势力最远伸至波斯。此为唐西北疆域最盛的时期。

北庭都护府,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古城子,统辖天山北路东起今巴里坤湖、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

751年,唐在恒罗斯(哈萨克江布尔城)一役中败于大食,唐势力退至葱岭以东。安史乱后辖境丧失。

东北:灭高丽,669年置安东都护府,治今平壤,辖境西起辽河,后内迁辽东,又进一步迁至辽西。辖区西起辽河,东与北抵海,包有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地区,南及朝鲜半岛北部及西南部。此为唐朝东北疆域最盛时期。

契丹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置松漠都督府,在奚族所居的老哈河流域置饶乐都督府,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分布地置黑水都督府。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室韦分布地置室韦都督府。皆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安东都护府内迁后,渐失控制。

西部:击败党项与吐谷浑,边界西推至黄河河曲,其南大致以折多山为界。吐蕃崛起,统一青藏高原,疆域一度扩大到印度河上游。

西南:置南宁州都督府,西界推至澜沧江元江一线。

南部:679年置安南都护府,治宋平(今河内),西南界有云南东南,广西西南和越南北部,南至今越南河静省南部和广平省北部交界的横山一带。五代时独立为安南国。

3)唐后期五代疆域的收缩和边区民族疆土扩展

北方:回鹘为黠戛斯所灭,分为三部:一入迁河西走廊,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一西迁至新疆东部,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一远迁新疆西部和中亚,以楚河为中心建立了黑汗王朝,又称喀喇王朝。

东北:契丹西通西域,东至于海。南取幽云十六州,以河北白沟、山西内长城为界。

西南:吐蕃最盛时北包有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湟水流域,东至陇山,东南与云南西北和四川盆地的西部山区,南有尼泊尔,西至中亚。南诏包括云南全省,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部以及缅甸老挝北部,北与吐蕃接界。

南方:938年,吴权自立为王。自汉武帝平南越以来,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至此完全脱离中原汉族王朝独立。

盛唐时期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大唐盛世的国威所及,不仅包括了内地设置的300 多个府州,而且容纳了六大都护府辖地,北起贝加尔湖以北,南达越南中部的北纬18度,东至库页岛,西临咸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疆域有这样的广阔,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管辖过这样的范围,而且到达最远点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例如唐朝控制碎叶以西至咸海地带仅限于661年至665年的4年间,而那时还没灭掉高句丽,东部边界仍在辽河一线。中唐以后,大食东侵,与唐以葱岭分界,吐蕃乘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大部分地区,六大都护府撤并的撤并,内迁的内迁,唐末的疆域比盛唐时缩小了许多。

六、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

1)北宋

2)辽:南以山西雁门山、河北大茂山和白沟与北宋为界,北面以西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统辖漠北诸部族,北界在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边界以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浑江、色楞格河,东循外兴安岭至海,东南跨鸭绿江、图们江,有今朝鲜北部新义州、咸兴一线以北地,西境辖有阿尔泰山地区的粘八葛部。

3)西夏: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关,南临萧关,北抵大漠,有今内蒙河套以南,宁夏南部,陕北一小部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4)大理:云南除金沙江、牛拦江以东的昭通等数县以外的全境,四川大渡河以南及贵州西这数县,西南边远及今缅甸老挝北部、越南西北角和泰国西北一小部分。

5)吐蕃诸部:分裂状态,但一直与宋保持交往关系。

6)西州回鹘:西面开拓至龟兹(库车)以西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国接界。西北界天山,北包有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为邻,东至敦煌,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居青海北部)接界。

7)喀喇汗国:东至今新疆阿克苏、拜城间,与西州回鹘以荒山沙漠为界,东北隔准噶尔盆地为西州回鹘,北至巴尔喀什湖,西北至锡尔河、阿姆河下游,西南抵阿姆河南至葱岭与于阗接界。

 8)金朝:1115 年金建立,起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金称出虎水),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1153年迁都燕京,建号中都大兴府,1214 年,迁都开封府。南以淮水秦岭与南宋分界,北边东段抵外兴安岭,西段有蒙古高原诸部,有5000公里“界壕”与蒙古相隔,边境远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勒拿河上游一线。1234为蒙古所灭。

9)西辽:1124年辽宗至所建,初在起儿漫(乌兹别克克尔为涅),后迁虎思斡耳朵(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楚河南岸)。北至伊犁河,南到锡尔河上游,东至伊塞克湖东南的巴尔思罕,西至塔剌思。

10)南宋:北以秦岭淮河,西以岷山、邛崃山为界。东南海疆有所扩展,澎湖列岛属晋江县,见宋赵汝适《诸蕃志》。

七、元代疆域

1203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先后发动过3次西征,并多次南攻。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1239、1244年两次进军吐蕃,1254年灭大理,1279年又灭宋,70余年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无敌手,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蒙元帝国和四大汗国。这些被征服或占领的地区并非都属元朝的疆域。例如今新疆天山以北部分已分封给窝阔台汗国,阿姆河行省后被并入伊利汗国,设在今伊犁河流域的阿力麻里行省后被并入察合台汗国。

元史地理志序》: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矣。

北:岭北行省至北海之地,

西:岭北行省到额尔齐斯河,

东北:辽阳行省东临大海,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置征东元帅府,并控制库页岛。东南部一般稳定在辽金时期鸭绿江口以上占有南岸一部分土地。

西南:云南行省,包有今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外,还有今缅甸、泰国、老挝的北部和越南一小部分地区。西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乌思藏宣慰司,三司直属宣政院,使西藏第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包括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部分地区。

海疆:有对台湾海峡的开发,设澎湖巡检司,见汪大渊《岛夷志略》,并记南海有万里石塘。

全国共分为1个中书省、10个行中书省,青藏高原地区则属宣政院管辖。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疆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朝代。

八、明代疆域

北部:明在北部边境蒙古高原南缘设置40余个卫所,其走向大致沿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侧一线。后南迁至山西、河北北部长城一线。

东北:1409年,在特林置奴儿干都司,并建永宁寺。后为后金所占。

西北:最远达哈密和柴达木盆地。后退守嘉峪关。新疆境内有察合台汗国后裔别失把里王国,后分裂为亦力把里、叶尔羌和吐鲁番三国。

西部:在西藏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青海、川西设朵甘都指挥使司,拉达克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直属明中央政府,其疆界基本同于元代。

西南:最初,边界南推至缅甸中部、老挝中部和泰国北部。万历后期,西界内缩至迈立开江、萨尔温江一线。南面与今缅甸相同,而有今老挝北部小部分地。

南部: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置安南布政使司。1427年放弃。中越边界云南段,有今越南江河省莱州市、黑河以北地,其东在马关县南,即仍以元朝之旧以大赌咒河为界。广西与现今边界大致相同,唯十万大山以南、分茅岭以北一小块土地为越南所有。

东南海疆:1532年陈侃《使琉球录》,指出赤屿与久米岛之间为中国和琉球的分界线。

九、清代疆域

 

(一)中国最终疆域的形成

1)统一蒙古各部:漠南蒙古,东起吉林,西至贺兰山,南邻长城,北距瀚海。1636年,承认皇太极为可汗,清入关前已入版图。漠北蒙古,东临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漠,北与俄罗斯为邻。分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三部。1688后降清。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之间第一鄂博为起点,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经萨彦岭到沙宾纳依岭(沙宾达巴哈)为界。同年又订《恰克图条约》。

    2)统一天山南北: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分为准噶尔、都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部以及附牧于都尔伯特的辉特部。西北到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西南至伊犁河流域,东南至青海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相继为叛。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辖地以巴尔喀什湖北岸、楚河中游、塔拉斯下游与藩部左右哈萨克为界,西南以葱岭、喀喇昆仑山与藩部布鲁特、藩属浩罕、拔达克山、博格尔相接。

3)西藏地区:1723年,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清军入青,设西宁将军。乾隆时,清廷册封了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雍正初年以后又设驻藏大臣,并确立了达赖、班禅转世的金奔巴制度。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了确立。

4)东北边疆:统一女真各部,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东至库页岛全部改入清朝版图。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流入黑龙江的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为两国之界。并将乌第河、外兴安岭之间划为待议地区。

5)西南边疆:边界细微变化很大,不及详述。

6)东南和南部海疆:1683年,康熙帝出兵平定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屈大均《广东新语》等书均记载有南沙、东沙、西沙、中沙诸珊瑚岛屿。

清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分为26 个一级行政区,它们是:内地18省(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和内蒙古的盟旗。尽管有些地区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但涉及国家主权和中央权威的重大问题已经完全由朝廷掌握,这样的统一范围和程度是以往从来没有达到过的。

 

从秦始皇灭六国,开疆拓土,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开始,经过近两千年的经营,中国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东起库页岛,西尽帕米尔高原,拥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二)晚清国土的沦丧

1)东北疆界的变迁: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黑龙江东岸、精奇里江以南原满族人所居64屯任其永久居住,由中国管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由中俄共管。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归俄国,乌苏里江上源松阿察河、瑚布图河至图们江口以东的兴凯湖西南濒海包括兴凯湖大部归俄国。中国总共丧失100多万平方公里。1900年,强占江东六十四屯的6.6万平方公里;1911年,《满洲里条约》,割满洲里以北察罕敖拉等地区。1994年,《中俄边界西段协定》,中俄99%边界线达成一致。

2)北部疆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10 佐领,相当于今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州和克麦罗沃州的南部地区。1911年俄国强占中部27佐领,东部9佐领被宣布独立的“外蒙古”占领。十月革命后中国一度收复,不久退出。东部九佐领现为蒙古库苏西勒省,中部27佐领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为“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并入苏联,称“图瓦共和国”,1948年改称“图瓦自治州“。

1911年,外蒙古上层分子与俄国私自签订《俄蒙协约》(《库伦条约》)。1915年,中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外蒙古承认中国主权,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19年,取消自治,由西北筹边使管辖。1921年“革命”成功,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美苏英签订《雅尔塔协定》,承认外蒙古独立。次年,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减少了1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西北疆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占原属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的西北部,包括唐努乌梁海10佐领牧地,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全部和科布多所属阿勒坦淖尔、乌梁海7旗所属的大片中国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的牧地,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1881年,《伊犁条约》割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以后一系列的条约,如《喀什喀尔界约》《科塔条约》《续勘喀什喀尔界约》,攫取共7万多平方公里国土。1892年,俄国占领萨雷阔勒岭以西2.77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但历届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现为中塔未定国界。2002年5月17日,《中塔国界补充协定》签署,在绝大多数地段上中国基本上接受前苏联以萨雷阔勒岭山脊为界的主张,从而放弃了边界在乌孜别里山口向南直划(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张,作为回报,中国 新边界在原属塔吉克斯坦在郎库里湖东北地区越过原控制线,向西推进15公里左右,从而使中国自1899年以来在萨雷阔勒岭山以西首次拥有了一块土地,但至今尚未交接。

4)西南疆界:(1)西段:拉达克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和喀喇昆仑山以南。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与克什米尔政府订约出让,清政府未予承认,是为“阿塞克钦”争端,计3.8万平方公里。(2)东段:1913—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基本上以喜马拉雅山山脊为线的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100公里,面积9万平方公里。1940年,英军占领传统边界以北,1951年,占有了麦线以南的土地,后来成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目前有人口七百万。


标签: 边疆 中国 疆域 政治地理
相关文章:
  • »
  • » 民族政策长远观
  • » 从来不需要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 »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
  • »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