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学与现代医学在目的上之契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6:23:40


大藏经。
噶举传承
祖师著作
祖师法相
三昧耶戒
传承祖师传
上师的加持
大手印教言
大宝法王教言
噶举派。
宁玛派。
格鲁派。
萨迦派。
本波派。
藏传佛教
其他教派
噶举大师传
宁玛大师传
格鲁大师传
萨迦大师传
本波大师传
其他大师传
大宝法王故事
经典故事
密宗故事
修持故事
其它故事
佛学基础知识
因缘果报
五戒十善
四圣谛..
十二因缘
菩提心..
六度万行
基本论述。
佛学与健康
战胜癌症。
辟谷与健康
素食与健康
佛教名胜。。
佛学与美学。。
佛学与文学。。
文学作品。。。
佛学与建筑雕塑
佛学与音乐舞蹈
佛学与美术书法
佛学与体育
佛学伦理观
佛学与社会
佛学与人生
佛学与现实
今生改变命运
噶举修持
宁玛修持
格鲁修持
萨迦修持
本波修持
其他修持
禅宗智慧
密宗智慧
学习、思索
实修、明悟
工作、生活
休闲、娱乐
旅游、情感
社会、动物
自然、其他
热爱生命
爱与哀愁
感悟,,
人生百味
呐喊,,
拈花微笑
藏传佛教音乐
汉传佛教音乐
大德讲法
音乐集锦
佛菩萨,
上师本尊
空行护法
其它唐卡
网络动画
网络影视
藏传佛教大德开示
汉传佛教大德开示
访谈·法会
佛舍利专集
佛经下载,
电子书下载
工具下载,
音频下载,
影频下载,
动画下载,
网友向导
本站公告
宗教法规
媒体:心底家园  作者:尹立
发布:常乐
2009-2-25 23:09:42
佛学与现代医学可谓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三藏经典中,佛陀不止一次将自己宣传的思想喻为医学,并自称"大医王"。"渡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①"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②"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③"著名的佛教学者陈兵先生指出:"佛学与医学,可以说有共同的出发点,……佛学的全部教理行果,便是为针治和彻底改善人生而设,可以说是一门完备的、多层次的医学。"④
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及它所带来的医学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了以上论述的正确。本文即试图通过分析佛学与现代医学在目的上之契合,展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医学的新概念
由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遇到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教授GL.恩格尔于70年代末,提出了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取代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的产物。它的指导思想是新兴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理论,尤其是以系统论为其理论根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体、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等,共同当作一个具有各种不同层次有组织的大的动态整体系统,认为人类疾病的发生,有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诸多方面因素,人类只有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与协调运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分支的医学有了全新的观念。新的模式不仅包含原有的生物医学内容,更增添了哲学、心理、文化、伦理、社会、乃至宗教、生态科学的新内容。它再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升华成为以某种哲学观、方法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多门知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体系,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使了人类免除疾病,获得健康,永享幸福。
二、现代医学的整体健康目标
传统的生物医学观中一直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己任,只要人的生物躯体没有或基本没有器质性和/或功能性的损害,就算达到了医学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在这种狭隘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束缚下,医学面临着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突破了这种局限,明确提出医学的本质就是人学,医学的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幸福。认为人的幸福不仅体现在身体上,同时还体现在心理和社会生活上。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目标,集中体现为它对健康观念的全新理解和定义:健康指的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上完全安宁、圆满的状态。联合国卫生组织(WHO)1990年下的健康定义,将此点进一步明确:"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使人成为完全健康的人,现代医学的目的才算实现,人才能最终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现代医学追求的健康,并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健康,它的目标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达到健康的标准。WHO所制定的"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战略,郑重地向整个人类展示了这样的信念: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意味着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只有实现全面的健康,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成为健康的人,真正的、完整的人的健康才会实现,医学的目的才能达到。换句话说,健康乃是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而医学则是这种内在本质和要求的表达方式与实现手段。最后,现代医学所追求的健康,不单指人的健康,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它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社会及自然生态的健康。"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创造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人的发展代代不绝,生存质量日益提高,乃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任务和目标。现代社会医学、生态医学的目的,正是为实现这一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个生态良性的循环,使人--社会-自然如同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有机生命体,运动不息,生生不已,永远充满活力。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人不可能获得完整的健康;在一个污浊的自然环境中,人也不可获得完整的健康;而不健康的人不但不可能组成健康的社会,并且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健康。因此,健康的人、健康的社会、健康的自然生态及其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大健康目标,缺少任何一者,人的幸福都不可能最终实现。
三 、佛学与现代医学目的之契合
这种由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医学终极目的,也正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创立佛教之宗旨所在。按佛陀之语,其出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彻底解脱人生的各种痛苦,实现个人心身的完全健康。他在出家时立誓说:"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⑤佛陀出家后,六年苦行不见成功,最后放弃极端的修行方法,在尼连禅河中洗去了多年的积垢,接受了牧羊女苏耶妲供养的乳糜,调养好身体,来到一株菩提树下铺吉祥草而坐,并发誓"不成正等正觉,不起于此座。"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禅定方法,自调身心,在四禅境界的寂静澄澈之心中,从因果之理审思考查生命流转现象,终于在他35岁那年的腊月初八(南传为公历5月月圆日)后半夜,偶抬头睹天边的启明星而悟道,豁然了彻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解脱了生命的种种痛苦,成为觉行圆满的佛陀,自称"我觉知圆满,不从他悟,道业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轮回生死,知如实,见如真。"佛陀所达到的境界,在佛学中称为涅槃,也是佛陀引导人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据佛学认为,只有达到了涅槃境界,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才能最终达到安定与圆满状态。
佛学经典中对涅槃的描述,从各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陀所确立的这一人生终极幸福目标的具体内涵。首先,达到涅槃境界的人在心理上体会到的是一种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的极度的快乐。《涅槃经·圣行品》中说:"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又曰:"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本事经》中说:"实极安乐,佛说涅槃。无贪无怨,安隐苦灭。毕竟寂净,究竟清凉。"《大智度论》卷八说:"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水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所以涅槃境界又被俗称为极乐境界。这种心灵内在大乐的显现,在佛学来看是心理高度健康、平衡、稳定的结果。它绝不随任何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虽"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⑥,而依然能保持"真常寂灭乐⑦"。所谓"八风吹不动,涅槃相如是⑧"。
其次,达到佛陀涅槃境界的人,在其生理结构上,亦有着相应的体现。据佛经称,因释迦放弃苦修,其五位随从侍者便绝望而离之他去。待释迦于菩提树下证悟涅槃后前去教化他们,五人仍发誓不理睬他,但当远远地目睹到成佛之后的释迦体态不凡,光焰威威之时,便立刻折服了。按佛学观点,达到佛陀涅槃界的人,其身体必然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生理结构上的特点。即便是没有达到佛陀境界,但已证入或悟入涅槃的罗汉、菩萨,其生理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能显示出不同于常人的身体功能。据《涅槃经》卷二十三载:"如来有八种大自在,即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身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八大自在的说法尽管目前难以为现代科学所完全接受,其中包含的对完美生理健康的追求和理想,却是与现代医学的思路相一致的。而且,从当前人体科学研究中所显露出的某些无法解释的特异功能的端倪来看,佛学对人的生理所能达到的完美状态的认识,亦并非全是幼稚的幻想。
达到涅槃境界的人在道德上亦是完美无缺的,永远脱离了人类贪瞋痴慢疑等种种不良心态,所谓"贪欲永尽,瞋恚永除,愚痴永尽" 。⑨并断除了杀盗淫妄等种种恶行,不再做危害众生及自己之事,"宁舍身命,终不为恶……宁舍身命,不恼于他"⑩。
总之,从个人心身角度来说,按《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涅槃具有八种特点:"譬如甜酥,八味俱足,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俱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从而实现了个人心身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状态。
在佛陀看来,涅槃本来就是人类及所有众生的本然状态,是人类的内在本质,也是众生可以成佛实现最高幸福的根本依据,此即所谓"自性清净涅槃"。《成唯实论》十六卷云:"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清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所以,在实现涅槃后的佛看来,"佛界众生界,一界无界别"12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15
佛学无住涅槃的精神,具体体现为大乘佛学"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追求。所谓"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7生态环境达到了高度和谐健康。同时,人民身心健康也处于很高水平。"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十六丈,日日长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19。"这种人--社会--自然健康和谐的美好蓝图,正是现代医学和人间佛教共同追求的目标。
严格说来,由于哲学根基与实现手段的不同,在佛学所追求的涅槃极乐与现代医学追求的健康幸福之间,尚存在许多差异。以佛学的眼光来看,现代医学对人、社会、自然的本质及其健康的认识不够究竟和彻底,属于"世间极成真实"与"道理极成真实"的层次,没有达到佛学"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和"所知障净智所现真实"的高度;其维护健康的手段亦因过于物质化而难以达到最终目的。在现代医学目前所掌握的知识看来,佛学的目标又过于高远,显得疏阔而不够现实,有一定的幻想色彩。但就发展趋势看,这种佛学与现代医学间存在着的彻底与不彻底,有无现实可能性之别,正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发展和深化而变的越来越小。事实上,现代医学的"二千年健康"计划及"二十一世纪宣言"完全可以被佛学认同为达到彻底度脱众生,实现人间净土,终达涅槃的手段,而佛学的涅槃理想也完全可被现代医学作为丰富、深化自身,完善追求目标的源泉之一。二者的互融互汇无疑将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日益丰富完整。
(责编:秦人)
《维摩诘经》。
2.《楞伽经》。
3.《杂藏经》。
4.《佛教与医学》《法音》1992年6期第16页。
5.《大善权经》。
6.7.8.《坛经·机缘品》。
9.《集一切福三昧经》。
10.《宝箧经》。
11.《中论·观涅槃品 》。
12.《圆觉经》。
13.《成唯识论》卷16。
14.《华严经·十地品》。
15.《摩诃般若经》卷26。
16.参见《长阿含经》卷18。
17.18.《佛说弥勒成佛经》。
来源:宗教学研究
尹立: 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9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