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夫-寻根堂”品读曾国藩:人的核心竞争力?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00:03
品读曾国藩:人的核心竞争力? (2010-01-05 15:05:20) 沉住气!     人在儿童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是“力气”,谁的力气大,谁就是胜利者;在学生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是“成绩”,谁的成绩好,谁就是胜利者;在中老年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格”,人至极善,拼的是人格力量。 那么,青年时期呢?
  我认为,人在青年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是“沉得住气”。
  因为,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大家最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了。如果你一个人能“沉得住气”,你自然就会在浮躁人群中“脱颖而出”。


最终人们看重的是:你耐心做过什么事情,你的骨子里是否有一股向上的精神,你未来打算做什么,你手里有什么东西,你是否经历了艰苦,你曾经因此结识了什么人。
  故而“沉得住气”就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这里我以曾国藩为例,对“沉得住气”的理解是:崇尚朴拙,且要能埋头苦干,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崇尚朴拙之气  
  曾国藩生在湖南山间,虽然读了书,做了官,却仍不改质朴踏实的“乡下人”本色。
  而他的“诚拙”的态度,也帮助他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因为成功其实很公平,对于那些倔强至诚、刻苦踏实、执着坚忍的人,成功从来是慷慨的。而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必定是失败的。
  想曾国藩一生,自到翰林院后,至到死时,鞠躬尽瘁,严于克己,坚贞自守,其“内圣拙诚”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
  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二百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他为人处世平和朴实,不求标新立异。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即使是对外安抚异国的人们,对内接受降将,交往中一定开诚布公,言谈质朴;对于中外远近的人,他都以诚相待,而被他人认定为办事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忧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啼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
  据记载,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公常以长子纪泽行路太轻,说话太快为忧。”
  就是在普通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中,曾国藩也推崇朴拙,反对机巧,那些专说大话而不知埋头苦干的人,是曾国藩所最瞧不起的。而他的湘军首领,都是些不善于说话的人。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其才气被曾国藩所赏识,并且自以为所不及,但他那种江南人的虚伪性,远非朴质的曾国藩所能看得过。他看出李鸿章的才干可用,而浮巧为其弱点,所以当李鸿章第一次进入曾国藩幕府时,曾国藩便对他加以磨砺,让他懂得内圣至诚的道理。后来李鸿章的功业,未尝不是他老师一番苦心所造成。
要能埋头苦干  
  曾国藩总结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也许是自己本来就不是绝顶聪明的人的缘故,曾国藩不喜欢那些投机取巧的所谓“聪明人”。他最喜欢的,是那些虽然不是天生聪明,但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用功的人,他认为,这才是成功的铁则。
  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这个习惯,成为他成功的重要心法,也是他持之以恒、终生不变的美德。
  他的勤奋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学习上,曾国藩从来没有间断学习过,即使是统领湘淮两军,全权处理攻打太平军、捻军事务,并主管江南数省军政的时候,肩负着极其繁重任务,但是他每天仍利用闲暇读书写字。奏牍、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仅现在留传下来的就达数千万字。他写家书,恐怕也是古往今来最多的。据现在出版最权威的《曾国藩全集》统计,从1840年至1871年32年间,他共写了1459封家书,约110万字。平均每年73封,最多的一年是1861年,共235封。据说,他真正写过的家书,比这数倍不止。仅仅是这些成就,也足以让一个人名垂史册了。
  创办湘军之后,曾国藩把这种勤劳的作风也引入军中,他还把是否踏实苦干作为选将的标准。在他招募的兵勇中,那些懒散、怠惰和疲沓的人,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他考察一位将官,也须看他是否勤劳。他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起,亲自训练,办理各项事务。这种习惯他一直保持终生。
  曾国藩办事勤奋,在他任直隶总督时表现得最为突出。1869年初,他进京陛见,这是他自从离京后第一次回京,前后已十几年。当时直隶虽是京畿重地,吏治腐败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官员疲玩,讼案堆积如山,民怨沸腾。所以,曾国藩一上任,就拿整顿吏治开刀。吴桥知县王恩照、曲阳知县万方泰、武强知县王庶曾、迁官知县周培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怀安知县谷洪德,这些人性情疏懒,不理讼狱,曾国藩一律奏请革职,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饬,吏治民风,为之一振。
 
  所谓刻苦踏实,埋头苦干,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呢?有,这就是曾国藩创立的“五到”之说。所谓“五到”者,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这“五到”的解释是:

  1、身到。就是说要亲身历事,要做“调查研究”,要勇于实践,不能只是纸上功夫。曾国藩举例说:比如做官,就要亲自查验案件,亲自巡查乡里:而带兵,就要亲自巡查营寨,和士兵一起攻城陷阵,同甘共苦。当官的不去下面调查,满足于下面的报告;做研究的不去亲身考核,满足于引用别人的资料。这都是不踏实的。在曾国藩之后,毛泽东又将“身到”的原则更加发扬光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心到。就是说对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获得透彻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从辩证法上来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3、眼到。就是说要认真看,看人,看公文。这条看起来很简单,其实,“眼到”关键是练眼。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长处缺点,今后的前途发展看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什么样的“眼功”!看公文、看书,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仅仅看见字面的意思,有人则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眼力不同,看到的也决不一样。
  4、手到。就是要勤写。比如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关键点,想到就随手记录,以免遗忘。曾国藩在这方面极为用心。他的日记就有若干种,有的用来反省自己一天的过错,有的用来记录读书的心得,有的用来品评人物……曾国藩从自我修身养性的功夫到识人办事的水准再到诗文方面的成就,无不得益于这些笔记。
  5、口到。就是对于下属,除了用公文提醒他们该做的事外,还要时时用口告诫他们。我们都有体会,用笔和用口交谈,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尤其是在军队中,如果只用公文告诉战士们该做什么,而不用嘴巴鼓励士气,那绝对是一大失误。
  曾国藩这“五到”之说,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并且试图仿效之,细看他之所谓“五到”,无非是脚踏实地、不厌烦琐、不怕艰难地埋头苦干。看上去虽觉得不是一件难事,但非有自己认定“拙诚”二字而抱着这个决心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