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开悟之后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2:52:18
原文地址:开悟之后作者:云庵主人

    在学佛道路上,开悟之后并非“一劳永逸”。相反,开悟标志着修道真正开始。与开悟后修道相比,开悟前的各种功课,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都只是学道——学习如何悟道——按照老师和经论的要求修习佛法,但内心中并不清楚佛法真谛。而开悟后,是内心中自己做主。说通俗些,学道是以老师和经论作为榜样“照猫画虎”,而开悟后是甩开老师“自己走路”。再说得直白些,开悟前学道是在老师和经论指导下追随佛法,而开悟后修道是内心中自觉独立践行佛法。很显然,既然开悟后修道是甩开老师“自己走路”,自然可能会趔趄,甚或摔倒,但只要坚持不懈,必将越走越稳,最终“腾飞”。这就是修道。而腾飞之日,就是证道之时。

     那么,修道阶段有什么特征呢?难点在哪儿?有没有事项需要特别注意?有没有诀窍?会不会发生“退转”而丧失开悟?

  首先,开悟后修道是百分之百自己“当家作主”。而且,不是大脑做主,而是内心中“直下做主”,意思是尽可能“废黜”大脑的逻辑思维,而依靠内心直觉,“直接当下”作主。在学道时,修行的是非对错由老师或经论评判;而现在,老师和经论“都消失了”,只能靠自己。除非没有开悟!当然,开悟后,修道者内心“空前强大”,知道世界和内心真相,直觉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句话说,开悟后,内心直觉是修道者战胜黑暗的明灯。

  其次,修道中不存在修行和生活的界限。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在学道中,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二者间总有界限。即便在寺院中,出家人除了修行,总有不用修行的时候,比如睡眠和休息。而在家的,只在打坐中是修行,其余时间与常人“无异”(至少区别不大)。而开悟后,生活与修行界限消失了。即便在睡梦中,修道者生活和修行依然在继续。而且,对修道来说,睡眠和梦境是修行的很好去处。因为,在睡眠和梦境中,内心不存在任何矫饰。

  第三,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心中出于至诚。内心中以直觉接人待物,容不得半点矫饰和虚伪,甚至容不得大脑“思考”。因为,大脑中的逻辑思考是“有意为之”,有悖修道的纯天性流露。所以在修道中,必须时刻保持内心中“灵光常照”,来不得片刻迷糊。迷糊,即悖于修道。因此,与学道相比,修道的方法其实简单很多:只须内心中“灵光常照”。除此而外,任何讲究都没有。甚至连“定”和“照”都无需刻意进行,达到“照而不照,不照而招”;或者,“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在修道中,刻意即是杂念。总之,只要内心中“性光常照”,除此而外,应该没有任何念头“凝固”不去。这就是修道。这与一般人内心景象呈现巨大差异。一般人心中有无数念头“放不下”,犹如树根一样在内心“盘根错节”!而修道者内心如果有一个念头“卡壳”,那就是“退失”。退失特征是:在念头“卡壳”期间,内心中全部或部分失去开悟的心性特征。在修道阶段,内心中发生短时间或瞬间退失很正常,觉察后自然就“回来了”。但如果退失情形比较严重,就需要高度重视。内心中念头“卡壳”情形比较严重或长时间没有消除(比如应景消失后几十分钟甚或几天,念头都“挥之不去”),就有可能演化为“退转”。因此,修道就是开悟后不断清理自己内心,直至“佛性”成为自己天性,在睡梦中“佛性”也不失去。

  第四,开悟后修道的根本任务是“消融”内心欲念。开悟是获得与佛和阿罗汉无异的解脱正见,但并不代表已经达到“无我”境界。对有些开悟前内心已经很清净的人,可能这样;而对大多数开悟者并非如此。因此,开悟后仍须修行。达到内心中“无我”,首先是“消融”欲界之念,其次是“消融”色界之念与无色界之念。在学佛中,“消融”欲念,“超出三界”是必修课,区别只在于是开悟前修,还是开悟后修。超出欲界和色界的关键是“消融”私念和畏死念,而“消融”私念和畏死念的关键是透彻证悟“人法二无我”。而超出无色界的关键是开悟——破除内心最深处的虚无相,“粉碎虚空”。因此,说白了,学佛其实不外乎两件事:开悟与“消融”内心欲念。开悟后,不论是在“深山闭关”,还是在红尘中“弘法”,目的都是“消融”内心欲念。而“消融”内心欲念,便须既自度也度人。这是修行的不二法门。

  最后,修道所有诀窍是一个字:真!以开悟所获得的天性和真见,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世界。率性而歌,率性而行;率性而生,率性而死;率性而爱,率性而恨;率性而作,率性而不作。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随波浮沉而不溺,“泛若不系之舟”。无方无圆,无生无死,无佛无道,无隐无显,无进无退,无前无后。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一切顺其自然。此之谓“真”:性命之真,本性之真,天性之真。又谓之为“道”。故至真之人,几于道。道就是真,真就是道。此之谓“真”。

  偈云:自向顶峰坐,闻声不见声。拍手笑哈哈,如来处处逢。

  又云:自从顶峰跳涧过,对月吟风笑呵呵。原来此中有真意,仙凡只是凡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