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友在线讨论整理:学校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05:30
一、独立思考与阅读反思:以何种姿态参与讨论
杨骐文
很荣幸能成为本次讨论的主持人。
关于在线讨论,提几点个人不成熟的建议:
1.不妨认真准备一下,事先形成文字稿:
看到主题后,不妨来一次“闭卷考试”,在不查找任何资料,不参考任何人的观点的前提下,自己想一想你就这个主题有什么样的思考。就象语文备课一样,先不查任何资料,先想一想自己该怎样处理文本。待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不妨通过图书或网络,查一查与此相关的资料,看一看别人对此有什么看法,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异同,然后调整自己的看法。当然别人的话尽量注明出处。
2.参加讨论时,不妨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观点贴上去,然后认真阅读每一个人的观点,尽量对这些观点有或赞同或持异义的评论,最好不要只顾说自己的,而不看别人的帖子,因为这样谈不上交流。
3.通过讨论,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收获。不妨在讨论后做两件事,一是在不随意删减、改变各讨论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整理讨论内容。
4.在认真阅读\思考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不妨撇开这些讨论,依然象闭卷考试一样,就此话题再写一篇稿子.
唐泽霞
同意杨老师的建议。
每一次讨论,就是一次自我的敞开,在与他人的交流、学习中,不断梳理、重整自我,进而提升自我。
当然,这是相对“理想的”、“严谨的”参与姿态。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向杨老师学习!
不过,如果您还没来得及准备的话,也不必如此这般“小心翼翼”,只要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可以畅所欲言。前提是,说自己的话,说真心话。
期待大家的光临,期待讨论的成功!
新浪网友
老杨的意思是看每位参与者的学术积累?
因为,没有参考别人的文献资料而只凭感性认识,思考是不会深入的。
其实,看不看别人的东西并不是关键,最最要紧的,是阅读之后的反思。
杨骐文
糖糖的话很有道理。
大家畅所欲言为妙。
至于“老杨的意思是看每位参与者的学术积累?”
我的意思并非不要大家不参考文献资料,是说在参考文献资料之前,不妨先自己“裸思”一下,这样或许少受他人观点的束缚,并且有利于思维训练,直面问题。然后当然要参考文献资料。
阅读前的独立思考与阅读后的反思,同样重要。
二、作为精神共同体的存在:为什么关注学校共同体
(一)
都市放牛
我个人认为,学校本来应该就是一个“共同体”,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就是一个共同体,要不然就不是学校。但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共同体呢?我想,应试教育下,功利思想的驱使下,我们把教育当作了一种功利行为,有了应试、功利,难免不出现各自为营,互不取长补短等现象。所以,现在讲共同体,是对教育回归教育的一种呼声,是一种学校教育氛围、教育关系的重构。
立新
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生生\师师\师生有学习的错位,更有学习的同步,所以建立学习共同体是必然的,必然的事物就应该有规律可寻,寻找共同体的凝聚力的地方,让学习的向心力加强.寻找不利的因素,让消极的东西隐形.
陈文芳
大家晚上好。
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学校共同体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师作为教学机器的学校模式,学校共同体在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师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对自己更加自信,而教师也会对这个职业以及这个团体更加热爱。
其次,就教师专业发展来看,学校共同体为其提供的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再次,学校共同体的构成,是一种信念与行动上的合作,而且,这也不能以口号的方式完成。
虽然说教育是一个整体的事业,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老师并不是整体性地认同教育这个事业。所以我觉得,学校共同体首先只是一个信念,如同坚持下去,你可能会有更多的同路人。这个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但也是幸福的
这也是踏上实现理想的征程。
晨晨
精神动力不足,境界理想不高,自由气息不浓,和谐气氛不足,严谨务实不够,使学校共同体不能很好地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
学校共同体应以教学教研为平台,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既竞争又激励。以教研凝聚人心,人尽其才,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谐人际关系的,激发教师活力的关键。
学校共同体是以教育、教育工作者、学校、学生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作为前提和目标。
罗繁荣
最终的学校共同体,就是教育共同体,亦即教育本身,那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属于每一个人的教育。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身,都是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固有传统规矩和秩序,不使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败坏。
燕儿飞飞
学校共同体,从目前的现状来说,其实是分为几种情况的.一种是基于个体的嗜好相投而经常聚在一起,如那些麻友,这些人对推动学校教师专业队伍成长起着干扰甚至相反的作用.他们不但不支持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诸多改革,反而凭借小团伙力量,拉帮结派,借助私交关系,在学校获取个人利益;一种是基于兴趣.爱好相近.年龄相反而经常聚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类群体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常在一起唱歌.喝酒.讲点哥儿们义气,也谈点关于人生.理想的话题,这类群体其实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是可以争取的力量,毕竟他们的内心还有一颗向上的心;第三种为学校的一些边缘人,这些人喜欢思考问题,也经常写写博客,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拙于言词,而彼此之间很少往来.学校共同体的构建,不管是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说,还是从构建教师精神家园来说,这些边缘人才是真正的核心力量.如果他们在现实与精神的层面能够沟通与交流起来,便会构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学校精神与文化成长的力量,成为学校具有积极意义.提升学校教育品味的共同体.
妲妲
“关上门”是现代教育的隐喻,也能恰当的指出其特征和问题。教师如何教学及教学过程别人无从知晓,教学的隐性效果和显性效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呈现,其存在的问题也只能是教师基于自己水平的反思,而隐藏在课堂背后的认知方式由于其封闭性除非有了“震撼式的觉醒”,否则长时间处于自我蒙蔽的认同状态。也由于这种教学成长模式的不对外性,导致原起于为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基于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教育理论因未能遵循先解构后建构的心理学原理而大大消解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职能。钱理群先生曾笑言:“他们要我做教育方面的讲座,我一般是不敢讲的,就怕讲完下面的老师说’钱老师说是说得好,就是你讲的都是些理论,教育实践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看来当研究者一边捍卫理论的纯然性,客观的指出理论需与实践本身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另一边也为对实践进行高度提取纯度的理论这“根”因失去了原本孕育的肥沃土壤而孤芳自赏,渐失效用。所以尽管教学改革一直在继续,但科层式的教学模式摧不可歼,长期稳坐各教学模式排行榜的冠军位置。客观的不仅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理论的深入。
(二)
刘铁芳
为什么要关注学校共同体?因为教育乃是一种始自心灵的活动,学校作为精神共同体的存在无疑乃是学校教育实践品质的起点.
当教师个人进入学校精神共同体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教育精神的共融\共享\共同创造,同时也消解了教师作为孤立个体存在的分隔,获得整体性的存在,增进教师学校生活的幸福.
从现实而言之,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影响,我们更习惯于各自为阵.尽管有外在的各种要求\制度规定,但教师之间彼此的精神共契却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加强学校共同体的建设,乃是一种教育文化土壤的改良.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的事业,不是一个人\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学校共同体无疑有助于教育整体性的实现.
而且,教师之间的共契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智慧激励,从而直接增进学校教育活动的智慧品格.
都市放牛
构建学校共同体,我理解刘老师的界定是朝幸福的教育,教育的幸福前进的途径、手段。
杨老师提议:基于什么背景下来讨论这个话题。当前教育,正朝远离教育的方向前进。高考是政绩,分数是唯一,学习好成了教师、家长炫耀的资本。为了政绩、为了分数,一切摧残生命的手段都用上了,唯恐不能用上。学校共同体,是一种唤醒,一种回归。
杨骐文
为什么要谈学校共同体?都市放牛认为是教育回归教育的需要,就我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学校共同体应当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学校首先应当是一个精神的存在,靠这种存在抵制一切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异化,教育才能成为教育本身。
刘老师进一步谈到了为什么要谈学校共同体。他认为学校一方面是一个精神的存在,这解释了都市放牛关于使教育回归教育的观点,另外,学校共同体还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精神的存在,他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的存在,所以刘老师说,当教师个人进入学校精神共同体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教育精神的共融\共享\共同创造,同时也消解了教师作为孤立个体存在的分隔,获得整体性的存在,增进教师学校生活的幸福.
如此,刘老师进一步分析到了学校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其中也暗含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即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指导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同时也是生命境界的提升和生活幸福的获得。借用肖川的话来概括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学识的积累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罗繁荣:应该是学习共同体吧
唐泽霞
确实,概念的厘清很有必要。
参考《教学勇气》一书的提法,“教学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这两个概念就不同。前者是基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围绕“教学中的伟大事物”形成的共同体,关键词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学习共同体是针对教师,是教师间形成的关注“如何教学”这一伟大事物的共同体,其关键词是“共事切磋”。
我想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针对后一个概念的。
就个人而言,学习共同体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一种认知方式的变革(为了表述的明晰,采用对比的方式。)
原来:主客观二分的客观主义认知模式。主体、客体截然分开;
现在:对共同的“伟大事物”(教学)的关注,作为“伟大事物”的主体与客观主义的“客体”相对应。认知者(教师)作为对求知者,彼此不再是竞争者关系,而是围绕主体进行论争。
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
原来:生活在体制中,个人消失了,体制淹没了个人的声音,尤其是压制个人的心灵。
体现在教学生活中,则是教师被动、机械、繁琐、重复的生存状态。社会是不鼓励不允许教师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的。
现在:呼吁重拾教师失落的心灵,以心灵在场、生命在场的姿态来教学。
杨骐文
教育文化土壤的改良,将首先影响生活在这个文化土壤上的教师、学生,不仅影响教师。而且,它似乎告诉我们,教师的发展不仅受益于教师共同体,也受益于师生共同体和学生共同体,受益于学校所有人所共同生活和耕耘的土壤。
在我们的现实中,不仅如刘老师所言,教师之间是各自为战的,而且师生之间的联系似乎更多的只是一种知识上的联系,缺乏的是心灵的、精神的共享和相互影响。再者,学生由于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减少,基本上被束缚在被给定的学习任务中,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灵的联系也很缺乏。
刘铁芳: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只是起点,学校共同体的完善才是目标.
我们所需要的正是从教师作为教学/学习的共同体,过渡到学校精神共同体的形成,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内在灵魂.
罗繁荣
问刘老师:你所说的“过渡”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过渡”?
刘铁芳
所谓过渡,实际上就是指目前也许我们要真正确立学校共同体也许还十分遥远,我们只能从教学与学习共同体的一步步建立\发展开始,逐渐促进学校精神的生长生成,一点点达成学校共同体的建构.
问题在于,不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习共同体,都需要与更高的精神旨趣作为目标,所以我们才需要提出学校精神共同体作为更高的目标.
(三)
罗繁荣
我在想,如果说学校共同体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有实际性的表征了呢?如果学校共同体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不是就是说学校精神的内核那点东西。问题是:与其谈学校共同体,不如就谈学校精神容易让人理解得多
叮铃
学校共同体的形成无疑是需要而且必须是能达成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俗话说“志同道合”,学校共同体的“共同”的含义是什么呢?象刘老师所说的“作为精神共同体的存在无疑乃是学校教育实践品质的起点.”是否精神共同体的存在就等于是学校共同体的存在了呢?而在精神层面上,为了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又强调“和而不同”。所以学校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的“共同“如何理解和形成就尤其重要了。
罗繁荣
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似乎不允许精神共同体的存在,或者说只允许某一种特定的精神共同体存在。我认为,既然是精神的,就应该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应该是建立在民主之上的自由,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自由。对于大学来说,这种自由其内在核心意义就是大学本身的“自治”,主要包括学术和教学的自治,可是我们中国的大学能“自治”吗?如果不能,我们的学校精神共同体又从何谈起?
三、起点就在脚下:如何构建学校共同体
(一)共同体只能“生成”
罗繁荣
我认为讨论的要点应该在于学校共同体如何成为可能,也就是它如何才能存在、生成。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学校虽然是“人”的学校,但这些“人”却不是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同样的理想、同样的追求,他们来自不同的利益群体。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教育体制中,还不能允许“共同体”的存在,因为在世俗印象中,共同体就意味着“派系”。
唐泽霞
很明白刘老师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言说学校共同体的苦心,问题是,我们苦于无法找到这样的生长点来一步一步“过渡”。也许,我们今天所进行的讨论就是朝着这个目标的点滴努力吧?
都市放牛
学校共同体的重构,需要一个主心骨,这个主心骨无疑就是一校之长。学校共同体,需要目标的指引,制度的驱动,机制的激励。学校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陈文芳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学校共同体这个词微缩一下,也即是我们先不关注到学校整体成为一个共同体这个尚还难以实现的目标上去,而先关注的是班级共同体。当然,在班级这个小的单位,则少了许多行政上的干系。也许,单纯就教学与育人这一点而言,班级共同体要容易形成一些。相比于此,谈学校共同体则开始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杨骐文
学校共同体如何成为可能?
撇开体制和大环境的因素,其实有可以生长的空间。校长当然是一个因素,教师个体意识的觉醒也很重要。刘老师谈到了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的事业,这很有启发意义。的确,校长和教师个体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教育,影响着学校共同体的构建、品质的提升和她的发展走向。
如何加强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联系(不仅是教师之间的工作和事务联系,师生之间的知识联系),使学校共同体由群体之间相对低层次的工作、学习交往过渡到一种精神的存在与共享,使学校共同体体现一种文化土壤的培植与心灵的培育的价值?
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必要的,多给教师交流搭建平台,多给学生成长与交流搭建平台,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这个平台上有一种相互的交流。
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大约一个月的社团节活动,在这样的师生共同的节日里,每周都有篮球赛、足球赛,有学生自编的校园剧,各种文艺活动,每天中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起参加这样的赛事和活动,实际上是在从纯粹的工作学习中解放出来,过一种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灵的互相感染,反过来将使教学和教研改变品质,因为参与教学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联系改变了。
实小十八子
我们是站在教师个体的角度讨论这个话题,还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讨论这个话题?
我个人以为一群为了实现自己幸福教育人生而寻求发展的个体聚在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符合当下的教育境况。
我不赞成学校自上而下的“共同体”。
刘铁芳
十八子涉及到了学校共同体如何形成的问题.作为共同体,只能是生成的,而不是规定的.规定的不能叫共同体.共同体意味着共同享有.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共同体的形成不能有某种引导性.
杨骐文:
我觉得实小十八子的话可以回答繁荣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一群为了实现自己幸福教育人生而寻求发展的个体聚在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符合当下的教育境况。
从点滴的改良做起。
以前是无声的中国,民众生活在自上而下的摆布中。所以中国的文化土壤很少有改良,民间的历史基本是静态的历史,有一点变动,基本也是被动的顺应着变革。如今有一点空隙了,相信民间的累积的生成的力量。
(二)回到个人,找到自我存在的根基
唐泽霞 :
如前面都市放牛所说,学校共同体需要有一个主心骨,那就是校长,在目前的体制下,确实,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问题是,好校长并不常常有,事实上根本就不常有。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好校长缺席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个人,可有所为?该何为?
都市放牛:
唐老师说“在好校长缺席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个人,可有所为?该何为?”
这就需要教师个人的自我觉醒,个人思想的突围,个人教育行为突破,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更多显示出教师是一个边缘人,但教育教学一定不差,是学校的顶尖力量,也是一个另类,是个幸福的人。阅读---实践---反思是必行之路,如刘老师所说,点亮自己的心灯,照亮自己,慢慢照亮周围的人,慢慢形成一个小小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才有可能。
杨骐文:
或许问题的实质在于先保有个体精神的独立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体心灵品质的不断地向类存在的自主提升,还有对当下个体生活的不断超越,没有这个心灵基础,谈共同体可能很危险,因为很可能被异化。相反,个体心灵品质的不断地向类存在的自主提升,还有对当下个体生活的不断超越,个体的光和自然会照亮和温暖周遭的世界。春晖中学一群学人的事迹,当今若干优秀教师的实践,的确温暖着我们。
都市放牛
学校如何构建共同体?
不要因为形式,因为口号而去做这么一件事,它一定没有生命力,不会走多远就会夭折。
应该基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学校发展的需求自然而然需要一个整体推进的团体应运而生。
没有学校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否可行,我想应该可行,但代价太高,幸福来得太慢。
有了学校共同体这个支撑,扫除了教师专业发展外围的障碍,从内因上促使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幸福不简单是一个人,而是群体性的。
唐泽霞
都市放牛说得很对。我现在关注的是,作为已经自我觉醒了的“边缘人”,如何走出刘老师所言的“孤立个体”状态?
我想再次贴出《教学勇气》一书中的两段话:
“一些孤独的个体受到需要变革的环境的困扰,决定‘不再分离’的生活时,变革运动便发生了。人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要么一直让自我枯萎,要么坚持呼唤美好生活和优秀教学之来源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要不再分离的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中心,一个游离于体制及其要求之外的中心。这并不意味着人脱离体制,人可以留在岗位上;但这的确意味着人的精神离开体制而独立。人必须找到一个能使其站立于制度之外的坚实基础,找到他自身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它可以更好的抵抗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教学勇气》P166”
罗繁荣 :
要建构共同体,由很多个“个人”的“精神”组成的共同体,最终必须回到“个人”、即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
唐老师引用的话很有启发性。我个人有两点理解:第一点我已经说过了,还是得回到个体的人。第二点,学校共同体可以存在于体制之外,而存在于人的心灵,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灵,而并一定要加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精神联系。
我们虽然有较强的方向感,但似乎缺乏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全感,我们这种自下而上的努力,最终会得到什么,换来什么。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在学校共同体的“门外”徘徊,却无法进入其中。我们寻求“组织”的合作,寻求“精神领袖”的带路,寻求“制度”的保障,寻求“体制”的变革,似乎我们唯一不敢寻求的就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那个自我,那个可能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到新的中心的自我,从而找到自我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它可以更好的抵抗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原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萧翰辞职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燕儿飞飞:
学校共同体确立的基点首先在于每个教师个体真正开始寻求独立,寻求日常经验事物的超越,寻求自身生命与生活的意义,经常将思考的眼光转向教育,转向职业本身,认识到自己有可能借助于教师这种职业来过一种完整的幸福的生活,主动寻求精神的支柱与伴侣,寻求职业的神圣感与使命感,从而开始自己的精神之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个体对教育的认识,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高度以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但从现实层面考虑,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强求校长完全成为教师职业人生的引路人.学校共同体的建立基于教师的精神层面而建立,从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立,它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校长以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要求建立学校共同体,这种共同体肯定是一种形式上的.貌合神离的共同体;基本精神与文化层面共同体的建立,在于每个教师个体从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出发,自主地寻求发展愿景与精神同道.教师个体之间因着对过一种完整幸福人生的认同,而在没有组织规划的前提下主动融合起来,互相交流.沟通.表达,互相影响.促进,朝着完善自身,追寻教育的理想高度放飞心灵,寻求卓越.
(四)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夏日飞云
啊,学校共同体,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也许我就是这样一个另一类的“边缘人”吧,一方面和在座的各位畅谈教育的最理想,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真实的现实。我想谈一谈在我所经历的学校教育事件来谈一谈教育共同体的购成。
1、关于校长:做为校长,其实有很多也是在真心做教育,守望着教育的本质的,只是说现在行政行为对教育和学校干涉太多,学校多半也成了社会名利场的一个角逐地。如名牌学校以后招生都由教育接管就是一个例子。但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在这样没有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做我们心中理想的、关于“人”的教育呢?刘老师曾说过,点亮心灯,点亮自己和身边的人。说千言不如做一件。于是,在我们学校2008年开学的第一天全体教师会上,校长在布置开学工作后,在全校的大屏幕上,出现了刘铁芳老师关于学校是老师成长是平台的一段语录。语言平和,但充满力量,句句温和,却直指心灵。老师们已经习惯了教师会议就是“接受任务”,第一次面对这种同读一段文章的形式,显然有些不适应,但也第一次在“教师会上”心动了,第一次感到,校长对于学校在教师成长愿意负起的责任,有些感动。我想,思想的共同关注与认同,是否就是校长营造学校共同体的开始呢?而这个伟大的开始,源于一段文字、一种思想。
2、关于同伴
之所以我们麓山之友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刘老师营造了一个“思想共同体”,大家在这里追求着同样的理想,可以畅谈,有人倾听,且心灵相通。这里可以聚合人,更可以感染人。
学校里是不是也可以从“思想共同体”做起呢?很庆幸,我能够在学校里面找到这样一群同伴。上次麓山之友在我校举行,可以说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参加了的老师仿佛都达成了一种心灵的共识,见面后,心中总在响着一种声音:“他和我是一样追求的人”,合作什么事情,也更加默契。我也向学校行政传达了关于春晖学校的理念和氛围、关于麓山之友大家畅所欲言的状态和内容、关于刘教授“课堂突破性问题思考”。思想是可以传递的,传递下去就是力量,一段时间,“点亮心灯”,几乎成了我们学校行政和几个好同事、好同伴的口头禅。当我们遇到很困难的事情时,当我们向不可能发起挑战时,当我们的策划遇到老师不理解时,我们就会相互说一声“点亮心灯”,一个一个去照亮,大家总有一天会理解的。而许多不知就里的老师还会好奇地问“你们在说什么,什么叫点亮心灯?”看,心灯不正在一点点被点亮吗?
3、关于书籍
看书真是很重要,我们在这里谈的思想真的很需要去推广。所以,我们学校在每次大会小会和种种培训中,或在会前或在会后,都会把最近读的好书摘要与大家分享,有肖川的、刘良华的、还‘看云’等等,刘老师的书更是不用说了,目的,就是让老师们都共同了解一些思想,达成一些认识。这也是形成学校共同体的一种尝试吧。虽然有一些老师会觉得:现在开会和培训怎么这么罗索,直接告诉我要干什么事就好了嘛。但是,我相信,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校长还在认真读书,带领着下面的主任们在读书,那么,全体老师来读一些书,形成一定思想一定是能够实现的。
燕儿飞飞:
这世人不是没有路,走的人多便成了路.一个学校只要有一颗在追求精神独立.追求卓尔不凡的灵魂,这颗灵魂便有可能如同一颗种子,在学校内部悄悄地蕴育,也许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其实,我们每个都在坚持思考的个体,都应当做这颗种子,在点亮自己的心灯时,尽可能地照亮周围的人群."星星之火,可以燎燃?"我发现人类最大的悲哀,往往是缺乏交流与沟通,那些我们看上去以为卑微.庸俗的灵魂,如果真要走进其内心,很多人心中都有一颗向上.需要获得认同的心.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寻求沟通.对话,人与人之间真要能够实现心与心的对话,共同体的建立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心动不如行动.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一个指手划脚的旁观者,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以及对职业人生的认识.以我们的微火星茫,寻求志同道合的个体,更寻求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对话,学校共同体才有可能建立并变得强大.我现在思考的便是如何让自己成为校园内一颗蓬勃的种子,寻找合适的契机,让它生根.发芽.内部世界的探索与外部世界的突围是同等重要的.要获得内心的优雅与完善,也要最大程度地认识并尊重外部世界.学校共同体如果只是基于一种太理想化的主观愿望,而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它肯定只能是乌托帮.我们可以依赖"乌拖帮"似人幻想构建一个内心完美的城池;可是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有振臂一呼的勇气与行动.
唐泽霞:
作为个人而言,出路在哪里?走向共同体,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中心。
1. 已经觉醒了的,无法挣脱体制,也无需挣脱。只有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寻求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走向基于自我内心的共同体。
现实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是发展壮大民间组织。如我们的麓山之友。
二是争取在体制内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2. 向外部寻求支援
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公众,面向教育外的领域,寻求更多的支撑。一切基于一个前提,教育,关乎你,关乎我,关乎他,关乎每一个人。
杨骐文:
追求心灵的卓越,倾听伟大的心灵的声音是必要的,这样学校共同体将不是一个孤立的精神的存在,心灵将饶过一切当下的障碍物,获得超越的可能性,制度的限定可以不变,但共同体中的心灵却具有了无限敞开与提升的可能。所以在学校共同体中,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应当是必要的。
唐老师谈到了一个如何可能的起点和生长点的问题。刚才有许多老师都谈到了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和感受。给我的启发是,起点就在脚下,生长点就在我们当下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一方面心向往之,许多老师关于学校共同体的理解让我们心所系之的那一念更加明晰,接下来就是站在自己心灵和生活的起点一起自己周遭现实的起点上,去一步步地往前走。或许,路不是先在的,而是在我们的脚下生成和延伸。更大的希望在于,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更大的路和天地。
追求卓越的信念是必须的。看书使我们看到更多的美好,但因为这样的美好不是我们周遭的现实,我们自己的现实,所以我们常常灰心。其实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寻找现实的突破时,看似是太看清了平庸而无赖的现实,但我们其实只看到了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东西,反过来走近自己,其实我们将发现自己有若干的地方还有待改进,比如本来就机会看书,是不是真去看了?本来可以就某一个教学场景或问题向周围的同事敞开,却没有?本来想和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就在我们身边的,我们认为很有见解的同事有过交流和探讨。
总之,我们或许的确怀抱着伟大的心,不然我们或许没有这样多的牢骚,也没有这样多的失望,但问题是,我们足够做好了那些触手可及的小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