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53:05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 推农产品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 01:33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为什么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来的那么突然?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我看来,此次央行希望通过加息向市场释放中央决心调控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图,以及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吴晓灵说。
有学者评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超发43万亿元
“央行加息其实来的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 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央行操作独立性不足?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
2008年12月,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樊纲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暗示称:“央行掌握货币发行权的时代,要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也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在经济危机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即有通过超量的货币发行来托住经济增长的想法。
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的“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目标,最终却是以增长27.7%表现出来的,高出10个百分点。
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与提高。”
但吴晓灵也表示,中国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有独立性。“中国的央行是内阁成员,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强的独立性,我认为调控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
虽然吴晓灵认为过去30年相当超量的货币都被新增商品(资源、土地等等)的市场化吸纳,但她仍然无法接受目前央行实行的超高的货币供给是“理所应当”、是“合理”的。
吴晓灵建议,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如何消化超量货币
如何消化超量货币?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难解的问题。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从跨境贸易结算的结算货币进而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如果这样的话,从长期来看是否就并不需要担心超量人民币的出路问题了呢?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担心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会对央行控制国内信贷规模产生影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境外人民币增多的话,对于央行调控广义货币会产生影响,考验央行调控能力。”
但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来化解货币超发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吴晓灵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要计算货币供应量只能以国内的通货膨胀目标为主,调控该国的货币供应量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如果要加入国际流通因素来衡量或调控货币供应量则难以做到。
周其仁则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水多了加面”,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
“最糟糕的组合呢?就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周其仁写到。
10月制造业PMI升至54.7% 显示通胀率远未到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11:18  财新网
中采联PMI显示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最大,升至69.9%;显示通胀率远未到顶
【财新网】(记者 霍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采联,CFLP)11月1日公布,10月中国CELP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比9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五个月以来高点。
这一官方制造业PMI高于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此前预期10月PMI将回落,因为用电量已经连续数月环比下滑,而且中国PMI指数有季节性,往往在三季度见顶,四季度开始逐步下滑。兴业银行(27.64,-0.13,-0.47%)预计,10月PMI降至51.7%。
中采联PMI的11个分项指数中,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和购进价格较9月上升;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小幅回落。
10月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为69.9%,比9月上升4.6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呈现升势,并均超过60%。分行业看,20个行业全部高于50%,其中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个行业达到70%以上,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3个行业超过80%。
据调查的企业中,反映价格上涨的比重为34%,比9月增加2个百分点。受调查企业反映,近期部分农作物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价格暴涨,天然胶和合成胶价格涨幅增大,特别是天然胶价格已达3万多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不断攀升的购进价格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本压力,这样的成本压力也将对下游的消费者价格产生明显的上升压力。“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好于预期的经济表现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通胀率远未见顶。”
10月新订单指数继续回升,比9月上升1.9个百分点,达到58.2%。从变化趋势看,7月新订单指数回落到50%的临界点边缘,8月后持续上升,10月指数已接近2009年同期水平。
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表现较为疲弱。10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6%,比9月下降0.2个百分点。
由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复苏动力不足,加之全球性贸易保护日益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将使中国出口面临更多阻力,未来外贸环境变化值得关注。
媒体质疑货币超发43万亿说法 担忧巨大通胀压力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3日 14:53朱长征 曾辉财新网-《新世纪周刊》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11月2日,这篇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并引来议论。
初看起来,多数人确有此感觉:由于近年中国货币投放过多,已致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猛涨,通胀预期加剧,资源或商品或艺术品,只要稀缺,只要小宗,就可能被暴炒。
不过,结果可能类似,逻辑起点却并非如此。
“超发货币43万亿元”是这么得出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即同一时间截点的M2余额与GDP之差。
这个说法有一些道理,但我们不敢苟同,关键在于它忽视了常见的货币深化或金融深化现象。过去30年中国M2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因为随着经济改革与市场化,对货币的需求确实也在增加,货币发行通常都高于名义GDP,但并没有总是引起通胀问题。
简单计算两者之差,在方法上存有问题。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个存量指标,GDP是个流量指标,两者并不可直接比较。在看待这两个指标时,时间长度应是固定的,一般会选取一年作为标准长度。而以三个季度的GDP与三季度末M2进行比较,由此得到2010年9月底超发货币42.774万亿元的结论,便是谬误。按照该文的逻辑,2010年一季度中国GDP为8万亿元,3月底M2余额为65万亿元,那么超发货币岂不是达到57万亿元了?
文章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这并不是货币学的基本原理,没有理论根据。试问,为什么选取M2,而不是选取M0、M1或其他货币口径呢?实际上,名义GDP与M2的关系并无定论,从货币数量方程看,M2与名义GDP之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收入比率。
从另一个角度说,货币供应增加并不完全是央行的功能。我们知道,M2是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准货币。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但控制不了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存款循环的速度。
超发货币的提法,出发点是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实际并非如此。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在于,从长期来看,货币仅仅能够影响价格水平,而不能影响真实产出、真实利率或者就业等真实变量。换句话说,名义货币供应的多少是无所谓的,市场机制会自动地调整价格水平,进而将真实货币供应调整到合意水平;即,实体经济根本不在乎货币供应的多少。
当然,存量与流量之间存有是否适度的比较。超发货币一说,应当是相对于国际横截面比较而言的。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M2与GDP的比率是非常高的,如2000年,这一比率为150%,2009年为180%,而去年美国仅为60%左右。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货币过多,但如此大的差异也不是正常现象,极易导致对长期通胀的担忧。
当然,理论界对此提出了很多解释。中国以往多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这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称为“中国货币之谜”。
对于中国货币扩张的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上月他的专栏文章《货币老虎越养越大》中称,在货币供给方面,中国正从主动超发转向被动超发。即由于巨额贸易出超,中国“被动地向国内市场投放过量货币”。
不过,用外汇流入解释中国基础货币被动扩张并不完整。第一,外汇流入的原因可能恰恰在于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内部不均衡;第二,中国完全可以使用央行票据等工具对外汇占款进行完全对冲,甚至超量对冲,之所以不进行如此操作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仍然希望维持低利率。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M2与GDP比率偏高(部分可能与金融发展程度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而在于这一比率在不断攀升,即M2增速远远高于名义GDP增速。
据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测算,中国M2余额现已超过美国约10万亿元人民币,获得了另一项全球第一。过去10年,中国M2平均增速达到18%以上,而发达国家均为个位数。他以中国与美国作比。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国则大大超过GDP的增速,也超过GDP增速加CPI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李认为,“中国货币之谜”的谜底在于,中国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
我们相信古典经济学范式,相信弗里德曼(Friedman)“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第一,这并不是在短期内的严格对应,而是长期内的基本对应;二,货币决定的是价格水平,而非相对价格,但是CPI等常用的价格指数并非价格水平的完全度量。
我们对货币高增速可能导致的巨大通胀压力表示担忧。这已经体现在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正体现在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未来还将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大幅上涨。由货币扩张导致的通胀,将通过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来逐步实现。
“你的财富增长跑过CPI还不行,要跑过M2增速”。这就是中国当今的现实写照。
货币政策酝酿变调 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 03:22  第一财经日报
徐以升 丁晓琴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或在2011年变调——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按照惯例,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召开。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有关部门已经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两位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一政策组合在2011年很有可能被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调整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趋紧。中国央行在10月中旬启动了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
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宽货币、紧财政”组合不同,中国会推行一种“紧货币、宽财政”的主思路。这既和发达国家财政体系负债过于沉重相关,也和两者通胀形势迥异相关。
2011年:经济增速回稳、通胀上升
目前市场普遍预测,2010年中国GDP增速有望在10%以上,由于去年的基数原因,今年10月份CPI市场预期会创出新高,但11月、12月会有回调,全年在3%多一点儿。
“但关键是对2011年的预测,目前我们的预测是,明年GDP增速会下来一些,在9.3%左右还是有信心的,但明年CPI全年会在3%以上,有的甚至看高到4%,我们预期在3.5%左右。明年整体是经济增速回稳、物价上升的状态。”前述政策咨询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
实际上,由于欧美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经济明年的外部环境并不好,2011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被明显看低。但美联储力推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则将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并传导到中国。中国的通胀将是“成本推动”和流动性过剩推动的复合。
近期,以中国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建、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天则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曙光等为代表,经济学界提出中国可以容忍一个更高的通胀水平,比如将3%的CPI目标提高到4%乃至5%。
前述人士称,注意到了近期这些专家学者的讨论,但百姓的通胀预期是一个大问题,政策上可能并不会旗帜鲜明地提高通胀目标。但3%只是调控的目标,2008年的目标也是3%,但全年CPI最后达到了4.8%。
从“双松”到“一松一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及全球央行步调一致,共同推行了低利率和定量扩张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在货币创造到信用创造的过程做得还更出色,2008年底至2009年累计放出了10万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本周美联储即将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但却世易时移。
在经济形势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就业形势。目前美欧都在担忧其高失业率,而中国到第三季度就已经完成了2010年全年的就业目标,实现新增就业超过900万人,全年有可能达到110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好。国家统计局内部监测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从危机最严重时期大幅下降。
“这个就业形势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可以采取更符合政策需求的紧缩政策,我国不用担心失业率问题。此外还有一个不同,美、欧、日面临的通缩压力,而中国是物价有较高的上涨压力,这决定了中国在宏观政策取向、宏观政策退出战略上选择和发达国家应该不同。”这位官方人士指出,发达国家财政压力很大,他们是先退财政、后退货币,中国是不是应该倒过来,先退货币?明年的口号上是继续搞“双松”,还是“一松一紧”?这确实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位近期参与政策咨询的经济学家告诉本报记者:“开会的时候的确也讨论了,外面这么宽松,我们怎么应对?是跟着宽松还是紧?如果跟着宽松的话,肯定是会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但是紧的话,汇率升值压力会很大。”他指出,尽管与会者当时也有不同意见,但更多的人认为,现在中国应该寻求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和去年一样宽松的货币政策。
综合来说,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偏紧的定位,再考虑到明年还要维持一定的投资和在建规模,财政政策应维持宽松的基调。
2011年货币、信贷、利率、汇率全紧缩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有什么政策含义?
前述政策咨询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定性判断蕴含的定量含义,意味着2011年货币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全年信贷调控目标也会下调,或者在信贷调控上不再做上限要求。
2010年央行制定的M2增速为17%,但截至9月末M2增速达到19%,全年实现目标几无可能。在信贷目标上,年初厘定的7.5万亿元人民币信贷目标也非常有可能被突破,截至9月末已经实现6.3万亿元,而且这一目标只是表内信贷规模目标。
“我的感觉是,2011年M2目标可能会下调到16%,或者15%。”这位人士指出,信贷规模也不适于再过于行政化的管理。
此外,利率、汇率政策也在框架之内。
前述经济学家指出,价格政策和数量政策的结合点,是被市场广泛讨论的热钱问题,即加息或升值会引来热钱,放大流动性总量。
“但我们反复地观察发现,热钱进入中国绝对不是奔人民币美元利差来的,而是看好中国经济的成长,以及中国资产市场的泡沫化。如果利率水平有所提高,导致资产价格不急剧上升,反而热钱不会流入。”
汇率政策上,虽然渐进升值的路子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最优,但却依然是各方较能够接受的共识性选择。
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2日 21:37任晓中证网
央行2日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又要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下一阶段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扶贫、灾后重建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发挥其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研究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银行的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价格杠杆调控作用。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定价能力。按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测和管理。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积极、稳妥地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央行: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 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2日 18:18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1.90%。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球经济已步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整体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国内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改委专家称中国不存在通胀 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3日 10:33新闻晨报
●现在物价偏高是不少老百姓的感受。但不能因此去改变价格形成机制。机制是合理的,人为的去压价是压不下来的。
●现在是物价、人价、钱价都被低估了,得想办法提高。现在物价上来了,人价(收入)没上来。物价关键是靠市场上涨来的,但收入还没上来,现在还没有完全靠市场来调节。
●现在正在转轨期,物价上升这样闹心的阶段也得个十年二十年的,因为我们之前犯了个错误,农业生产改革改晚了。
“今天,你‘海豚(囤)’了吗?米和油都涨价了,猪肉也涨价了,连蔬菜也比以前贵了”……当不少人纷纷感慨如今物价飞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的同时,却有人说:“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此番言论就出自刘福垣——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10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刘福垣表示:“我们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物价上涨正是在拉动内需的一个反应。所以我认为每年三到五个百分点的物价上升,每年10%左右的GDP上升,每年15%左右的工资上升,每年一两个百分点的汇率上升,我们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
刘福垣的这番言论,立刻引发了各方的评论、争议,甚至是质疑,认为物价涨几个百分点无须着急的说法极具危害性,不仅会对普通民众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极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那么,刘福垣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其观点背后又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就这一争议性话题,昨日,晨报记者对刘福垣进行了独家专访。
谈原因
生产方和人为炒作抬高物价
晨报记者:您日前在“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的这番言论,在公众中引发了一场争议。很多人认为,现在物价已经够高的了,您怎么还会提要 “物价高 (三高之一)”,物价涨几个百分点无须着急?
刘福垣:我所说的物价涨三到五个百分点,当时在会上也说了,这并不是通货膨胀。首先,物价高怨谁呢?这不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生产方、流通渠道所造成的;也不是老百姓手里钱多了造成的,而是有人在炒作。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但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方还是小农业,那物价肯定要高。
现在物价偏高,是不少老百姓的感受。但不能因为有好多人承受不了就去改变价格形成机制。机制是合理的,人为的去压价是压不下来的。当然,谁买东西不希望价格便宜呢?只要我们的工资增长速度高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就可以。如果低收入阶层因为物价上涨而承受不了,那社会保障线就该往上提,原来三百元的改成五百元,采取目标补贴。不要全面的去压价格,因为价格上升是在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是在改变生产方式。现在咱们是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并存,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高科技生产方式,可另一边的小农户还是原先的状态。
谈调节
对低收入者要加大补贴力度
晨报记者:您认为拉动内需物价就要上涨?
刘福垣:物价不涨,怎么拉动消费啊?消费拉动的标志就是物价上来了;物价下跌,就是说明消费还没启动。如果物价不动,像有些国家通货紧缩,那是老百姓没钱消费,不敢消费了,价格不就下来了吗?原来农民工的盒饭里只有白菜帮子,现在有肉了。所以说,我认为整体还是在往好的方面变,不要为这事儿着急,尤其是政府要从战略上考虑,要替老百姓多想想。
晨报记者:问题是,不光是低收入人群认为目前物价越来越高,许多中等收入的家庭、白领也觉得东西比以前贵了,生活成本比以前明显高了。甚至于,现在催生出了“海豚(囤)族”这样的新兴人群。对此,您怎么看?
刘福垣:我认为,关键还是政府要解决物价上涨和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物价不超过3到5个百分点的上涨,而收入方面,要保持10到15个百分点的增长,略高于GDP收入的增长。
咱们现在是物价、人价、钱价都被低估了,得想办法提高。现在关键是物价上来了,人价(收入)没上来。物价关键是靠市场上涨来的,但收入一时还没上来,现在还没有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那怎么办呢?就要给低收入的加大补贴力度。
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我们现在正在转轨期,物价上升这样闹心的阶段也得个十年二十年的,因为我们之前犯了个错误,农业生产改革改晚了。进入WTO后,用小农业生产模式去跟人大农业的欧美国家竞争,那就等于把羊放进狼群里,那是不行的。就像大豆,国际市场价格一波动,国内马上受影响。咱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忍受这个阶段,关键是要把收入搞上去,把生产效率提上去。
谈经济
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
晨报记者:也就是说,您所提的“三高”是有前提的?
刘福垣:对,得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就等于市场关系没有理顺。在这种背景下,物价上涨老百姓自然受不了。
晨报记者: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人感叹,现在钱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那在您看来,物价涨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
刘福垣:必须记住的一条是,货币是自变量,货币值的变动是印多了引起的。而现在价格是自变量,货币是因变量;是价格上升造成的货币贬值,而不是货币贬值造成的物价上升,这个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物价上涨程度的合理与否就看GDP。当物价上涨幅度相当于收入上涨幅度的三分之一,GDP的二分之一,就基本合适。如超过,那说明GDP有假了,收入也出问题了。但现在看,咱们没有通货膨胀。
CPI抬头启动通货膨胀上升通道
www.eastmoney.com2010年10月30日 01:45艾经纬第一财经日报
未来几年中国CPI的中轴水平将出现系统性的抬升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三十年前的响亮号角,在通货膨胀面前只能剩下哑然无声的份了,因为时间越长,金钱贬值得越厉害。
假如你在10月20日将1万元人民币按1年定期存入银行,到了明年的10月20日,你可以取到10250元,但它并不能买到现在1万元能买到的商品。因为通货膨胀无形中消磨了你的购买力。
今年9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为3.6%,而这可能仅仅只是开始,安信证券的宏观研究团队预测2011年年中CPI数据可能达到4.5%。
明年年中或达4.5%
今年三季度,安信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发布了数篇通货膨胀系列研究报告,评估中长期的通胀趋势,但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今年年初,中金公司预测今年年中CPI有望达到4%以上,同样信者寥寥。
不过,在9月份CPI数据出炉后,机构之间的观点开始趋于一致。数据显示,在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企稳的情况下,通胀水平三季度却明显上升,7、8、9 三个月,CPI 在翘尾因素逐渐下行的同时,却连创新高,分别为3.3%、3.5%、3.6%。
“约到2011年年中,CPI季度同比将可能达到4.5%左右。”安信证券宏观研究员尤宏业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表示,CPI季度同比数据呈现逐渐攀高的走势将是大概率事件,明年年中之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预测的难度,不过随着猪肉价格届时很可能转入下跌周期,CPI同比增速将走过此轮高点,进入逐渐回落的通道。
安信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预测依据是,未来几年中国CPI 的中轴水平将出现系统性的抬升。CPI将从过去10年2%的均值水平上升到3%~4%,由于CPI的中轴抬升,而PPI的水平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CPI将会持续高于PPI,从而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裂口。
“即便CPI 权重可能在2011年面临一些调整,包括食品类权重的下调和非食品类权重的上调,但食品类权重的下调不可能太大,因此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中长期通胀的预测。”尤宏业表示,CPI中轴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和PPI裂口的形成,使得根据历史简单预测通胀会出现低估。
过去18年中的三次通胀
“通胀的逻辑已经确立,通胀的势头正在上升。”中原证券研究所策略部经理刘锋对本报记者表示,8月份CPI就达到了3.5%,是危机见底以来22个月的新高,在近20年的中国历史上,CPI在上冲到3.5%以后,没有一次能够在3.5%的水平停下来或者落下来。
数据显示,过去18年,中国经历了三轮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见图)
第一轮是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末,其间月度的CPI数据都在10%以上,属于奔腾式通货膨胀。之后从1996年到1997年4月份,仍处于温和式的通货膨胀(即CPI数据在3%~10%).
第二轮为2003年11月到2005年2月,其间只有4个月数据低于3%,但这一次较上次通胀已经明显温和了很多,月度最高CPI数据也只在5.3%。
第三轮为2007 年3月至2008年10月,其间CPI数据最高达到8.7%,长时间徘徊在6%以上。
前两轮通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短缺和产能缺口造成的,因为当时中上游行业普遍产能短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发电设备超负荷运转,经常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但第三轮通胀中,中上游行业普遍存在产能相对过剩。
在安信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看来,本次通胀是存在很多先兆的,CPI中轴的抬升、CPI和PPI的脱钩不是突然发生的。因为导致CPI和PPI 脱钩的主要原因——低端劳动力价格水平的快速上升是2005年以后就存在的趋势。
该团队还认为,2007年的CPI显著地高于PPI,两者的差距较前一轮通胀显著缩小,如果没有2008年的大宗商品冲击,在当时就能看到CPI和PPI的逐渐脱钩。
通胀不只是本地现象
上海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周洛华曾用男人不能怀孕来说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事实上,男人目前也可以“怀孕”了,而通货膨胀也早已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了,何况正处在工业化起飞阶段的中国。
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迈过刘易斯拐点之时(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通货膨胀几乎是一个必经之路。
譬如日本在经过刘易斯拐点时期,CPI波动中轴抬升,以及CPI和PPI之间出现长期裂口。
1960~1972 年之间,日本的工资水平出现了近60年以来最快的上升。工资水平的快速上升,使得日本的物价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PPI 维持在平均1%左右的低位,但CPI却在以5%为中轴进行高位震荡,PPI 和CPI出现了显著的分离。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也清楚地显示在刘易斯拐点附近,食品价格相对工业品快速上升以及通货膨胀裂口出现和扩大的事实。
此外,随着经济体之间的紧密相连,通货膨胀不再是一个单独现象。
“研判通货膨胀的走势,还要将眼光盯着海外市场。”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总部高级投资经理钱伟华对本报表示,尤其是要关注美国近期的劳工失业率数据,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而关注大宗商品市场。
国泰君安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1998年以来,各大经济体的CPI 走势在一些阶段比较相似,但在另一些阶段则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变化幅度也有差异。但是中美两国的 PPI 无论是走势还是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尤其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其实这是因为PPI项中基本上是可贸易品,因此其价格波动在各国间也趋于一致,中美之间的物价变动主要通过 PPI 来传导。近期,在美元贬值预期之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强,这对国内造成了一定影响。
上述研究报告认为,如果未来一年美国不会出现严重通胀的话,中国CPI 上涨的压力会否较大主要取决于中国的食品价格走势。
我国货币存量超10万亿美元 专家直指超发通胀根源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4日 00:31新快报

我国货币存量超10万亿美元,与GDP的比重高达200%,专家直指:货币超发通胀根源
“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今年以来,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接连涨价,直接推动CPI逐月升高,而在通胀压力下,多位专家直指货币超发是通胀背后的主因。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和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日前举行的一个公开论坛上均表示出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的担忧。李稻葵称,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而姚景源表示,从历史数据看,经济过热、粮食减产和货币超量发行是高通胀的三个特征。
现状货币供应超速
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
有媒体以广义货币供应量减GDP得出“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的推论。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这种算法有点别扭,其意义有多大很难讲。他认为,相对而言,计算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百分比更有意义。
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体制不一样,对货币供应量的容忍度也不一样,指标缺乏可比性。但一般而言,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2倍的很少。”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今年9月底,我国GDP总量为26.86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9.64万亿元,是GDP的2.6倍。
影响引发通胀和泡沫
李稻葵表示,货币供应量超速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资产泡沫、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家庭、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等方方面面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他建议,宏观经济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甚至应该控制资产价格。
李稻葵所指的系统性风险,还包括大规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下滑,以及资金从过度宽裕到紧张。就资金情况而言,李稻葵认为,今年可能处在一个“桑拿浴”的状态,全球都是流动性过剩,但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冷水澡”。如果国外金融情况收缩,资金无序地、大规模地流出,将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姚景源也表示,改革开放的30年里,大型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两次,一次是1994年,另一次是1988年,其共同特点就是货币的超量发行、经济过热和农业减产。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就必须货币超量发行等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政策建言
李稻葵:应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稳健的甚至谨慎的货币政策。
通胀预期
姚景源:10月份CPI预计会达到峰值,GDP增长今年在10%左右。他表示,今年CPI保持在3%左右有难度,但能实现。
评论
吴晓灵: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看来,10月20日央行加息,就是希望向市场释放中央决心调控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图,以及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吴晓灵说。
有学者评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央行加息其实来的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吴敬琏:货币供应增速大超过GDP 价格必定上涨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5日 21:21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峰会间歇对财经表示,近期价格上涨是必然的,是不是通胀不一定,但基本态势已经很明显 ,去年我国GDP增速为9.1%,而广义货币M2增速为27.7%,M2作为购买力指标增速大大超过作为供给指标的GDP增速,必定会带来价格的上涨,很可能资产价格先涨,但如果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控制资产价格的上涨,就必然会把价格上涨的压力转移至消费品上。今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资金便流入了消费品市场,“炒完黄豆炒苹果”,价格的上涨是无法避免的。
吴敬琏建议,要抑制通胀趋势,就要减少货币供给,加息是手段之一。对于今年是否再加息,吴敬琏引用了周小川今日说的 “中药疗法”,央行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不断试错,正作用负作用哪一方面效应大,就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调整。
财经询问其对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吴敬琏表示,建议去看看十七大报告,报告对收入分配改革说得很多, 关键在于落实和推行。而对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期待,吴敬琏也表示,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有涉及,只要能够落实,就能有效推进国企的改革。
吴敬琏还对中部省份崛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安徽等省有着科技大学这样的技术创新基地,但是将技术转化成产业的制度性安排上还很落后,需要在这方面加强。
高善文:明年二季度通胀会超过5%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6日 09:36东方财富网

2010年财新峰会于11月5-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财新传媒主办,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东方财富网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通胀有多远主题论坛中提出,结合所有的证据来看,在一个相对中性偏保守的基础上来看,明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明年全年在4%或者更高一些的水平。
高善文:讨论同样问题太技术,可能大家都不爱听,如果讨论太具体,谈到蔬菜大家也觉得烦人。我弄一个既不技术,也不烦人的东西,但在宏观层面上有重要意义,但是是一个微观现象。我们看一个数据,中国生猪的平均在栏时间,就是一头小猪从养到拉出去杀的时间。总体上来讲,中国生猪的平均在栏时间从2000年到2010年都在下降,头5年下降非常快,后5年也在下降当中。主要是技术进步,己养代替散养,大大提高了出栏速度。
养猪和养鸡差不多,这是我们想讲的大背景。仔细研究这个数据,在这个趋势下看07年的数据,07年生猪在栏时间是逆市上升,08、09年进入下降趋势,为什么07逆市上升,因为07年猪肉价格上涨很多,农户是存货调整,看猪肉价格高就延迟出栏,使得生猪平均在栏时间延长。中国正常情况下平均一头生猪在栏时间是140天,农民决定延迟7天出栏,对单个农民来讲不是很极端的决策,但是在肉价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大多数农民都延迟7天出栏,市场上有5%的生猪消失,应该有多大呢?中国流通环节包括国家储备在内的生猪存货量只有消费量的1.5,意味着三年储备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了,这个意义上对市场价格冲击影响非常大。
我们讲生猪市场想说两个道理,第一生猪表面上来看很难做存货调整,生猪存货调整非常常见,办法就是压栏,所有的农民都压2-3天,宏观层面上会引起地震。今年9月份看到了生猪价格的上升与生猪存栏数的上升同时发生,我个人的看法是压栏的现象正在开始启动。我个人看法,到明年上半年压栏对生猪供应集中压缩,生猪市场价格另一种大幅度上升正在酝酿,这个对CPI的冲击非常大。
还有一个蔬菜的例子,西瓜和菠菜很难存储,蔬菜的特点是短期内难以保存,但是好处是几个月熨平波动以后,这个价格灵敏反映波动趋势,灵敏反映存货趋势,所以及时反应了成本的上升。
07年蔬菜价格熨平波动以后,蔬菜价格从8%涨到20%。蔬菜价格波动可以看到,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西瓜从2000年到现在涨了6倍,西瓜的涨幅很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还有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化扩张,对城市周郊菜地的挤压和占用,使得蔬菜的运输距离延长在做集中的配置,但是这背后都是有很多这个领域系统结构性的变化,劳动力系统结构性的变化不是微观现象是宏观现象,生猪存栏数上升是所有农民都要压栏是一个宏观现象,不是一个微观现象,最后宏观现象更深刻的基础在短期之内不是短期货币供应上升了他才压栏,是看到猪肉涨得很高,所有生产生活资料都在涨,所以压栏。
中国人通常讲食品涨因为天气不好,蔬菜跌了因为供应上来了,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这种发言有道理,符合知觉。看中国1978年到2010年30年的数据,我们单独的把食品价格的波动拿出来,我们再把中国GDP缩减指数剔掉食品拿出来,两个系列的相关系数高达0.9,食品价格上升的时候,大多数都是GDP缩减指数快速上升的,凡是食品价格快速下跌都是广谱的GDP缩减指数下跌的时候。
在历史上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过天然的灾害,比如说98年大洪水,98年非常严重欠收的,我们看到粮食价格下跌。再比如2000年中国的欠收和粮食存货的下降在历史上不同时间发生的,但是继续看到粮食价格的下跌,02、03年没有出现明显的农作物的灾害,PPI上升食品价格上升。长序列为什么出现这么长的同序列的关系,计算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计算食品对经济缩减指数的弹性,这个弹性超过2,清楚的表明不是成本推动,如果是GDP缩减指数推动食品价格指数这个弹性不可能大于1,这个弹性高达2,表明不可能是成本推动,或者成本推动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我们计算的第二个数据,在食品细项横断面上有肉禽、粮食、蔬菜、有新鲜的瓜果、干鲜的瓜果、作物调料,这个横断面做一个排序,最右侧是不能够存储的商品、不能够存储的食品,比如说西瓜。最右侧是非常容易存储的食品,比如说粮食。这样一个横断面的数据横轴是不同类的食品可以保存的程度,纵轴是GDP缩减指数相关系数和弹性系数,做到了两张横断面的图,看到了什么结果?一种食品越容易保存,它和GDP缩减指数的相关系数越高,不能保存之后两者相关系数没有统计的意义。越能够保存弹性系数越高,不能保存弹性系数也没有非常强的意义。两种结果合在一起告诉我们,驱动食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是通货膨胀预期,驱动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是GDP缩减指数的波动,驱动GDP缩减指数的原因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凉热,一种国际经济的周期性的因素,或者是连锁发货币等等所驱动的全球范围之内的价格的摆动,这一摆动使得在农户来看,看到了广泛的工业制成品和其他领域价格的涨跌,这种涨跌驱动了通货膨胀预期,通过存货调整驱动了食品价格非常大的摆动,才看到远远大于1的弹性,才看到不能保存的食品机制不存在。
把所有这些结果合在一起,我们得到非常强的结论,包括结合最近的数据,在传统的经济的冷热,全球经济通货膨胀预期再继续推动中国食品价格摆动的同时越来越高的低端农民工的工资年均涨幅20%,从2005年-2010年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20%,城市熟练劳动力工人工资的涨幅不会超过12%,整个经济的名誉增速大概是在15%-16%,它清楚告诉我们农民工工资处在非常高速的增长之中,推动广谱食品价格的上升,系统推高中国通货膨胀的中轴,整个全球经济的同步,中国经济的凉热通过通货膨胀在强化或者弱化这个机制,一些农产品在自身边际在发生作用。这种情况下谈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几个,比如影响存货调整的机会成本,影响经济的凉热和PPI的涨跌,同时还通过通货膨胀预期因素,通过货币政策本身所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因素在这一机制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这样的基础看问题,结合所有的证据来看,在一个相对中性偏保守的基础上来看,明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明年全年在4%或者更高一些的水平。
考虑到央行加息,我担心明年下半年和后年上半年比较困难。主要大宗商品粮食,我们说粮食价格不会涨是因为库存多,粮价上涨抛库存平粮价,如果库存补不进来的时候,我想你未来抑制粮价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使通货膨胀持续时间比较长一些。我的看法是,加息肯定会,但是刚开始确实会比较慢,但是特别在确认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之前会比较慢。后年通货膨胀确实上讲,未来几年官方的数字保持在4%左右,考虑到了工资上涨的因素,刚才高善文说20%左右,这会持续10年,韩国和台湾就是这样,这不是短期波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根本原因是年轻农民工对休闲的需求明显上升,他们不愿意再工作12小时、14小时,如果我们计算工时的供应实际上是在下降。
大家讲的很受启发。我想重点提出几方面的证据跟大家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更具有技术性也更专业一些,不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未免会流于表面。我想提出五个方面的证据供大家讨论:
第一,我们检查不同类粮食作物的横断面数据,可以看谷子、花生、大豆、棉花、小麦、粳稻,不同类农作物,横轴上可以计算不同类别的农作物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谷子的劳动力密集程度比小麦大得多,花生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非常高,这一点可以根据经验计算。纵轴上可以计算不同类农作物长时间序列累计价格涨幅,之所以计算长时间序列的价格累计涨幅,是为了运平短周期时间天气的灾害,农产品周期影响,计算七八年数据,两个数据放到一起看到一个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0.8,可以计算所有统计指标都具有非常好的结果。这个结果清楚得告诉我们,从一个长序列来看,一种农产品长期的累计涨幅越大,与这种农产品自身的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强弱存在着非常强的联系,对这样的联系我们考虑了很长时间只有一个解读,说明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的工资在非常快速的上升,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快速上升在推动光谱农产品的上升。
第二,中国在讨论低端劳动力的工资,长时间的可靠序列在哪里找,国家统计局找不到,甚至在草根调研也找不到稳定的序列。替代的办法是观察一个综合的不同类别的农作物加总一起的价格指数,知道它的价格指数,知道了它的成本构成,劳动力投入,可以倒推出来长序列农民工每工作一天的边际报酬相当于工资水平,可以计算出20年的数据,如何知道这个数据可靠,把国家统计局在草根调查层面的有序列数据进行比对,04年以来的有序列数据这两个数据是一致的,这样对这个数据就有了合理的信心,长期农产品不可能有超额收益。我们得的第二个结果是,从1990年到2004年,剔除通货膨胀以后,农民工的累计涨幅是零,而2004年到2009年农民工工资的累计涨幅大概是百分之三百左右,如果你说最近的劳动力工资上升是因为工资增长,劳动力的需求,但是从2004年到2009年很难认为不需要农民工,很难认为工资不增长。
第三,我们可以以90年代初为基础计算CPI的定基数,设定1993年等于100,计算CPI食品的定基数,还有剔掉食品以外的定基数,从1993到2003年,十年时间里两种价格的定基数一样,尽管在短期之内有背离,93年-96年食品涨得高,但是96年-02年后来跌得快,从93年到03年做长序列定基数的计算,到93年等于100,03年等等于140,在非常长的序列上,核心的物价指数累计涨幅等于食品价格的累计涨幅,而这个涨幅在理论上可以理解也是可以预测。这样的计算方面从03年拉到现在2010年,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弥合的裂口,这个裂口意味着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食品价格平均和累计涨幅大大高于非食品价格的累计涨幅。
第四,计算日本从1960年到1970年,计算台湾和韩国从1984-1995年的数据,计算两个数据序列,一是食品价格包括食品价格以后全部CPI累计十年平均涨幅,二是计算其他大类物价比如说PPI平均涨幅。日本的数据看到到60_70年平均的CPI5%-6%,平均的PPI涨幅只有1%,这么大一个裂口,60前以前的数据在72年以后的日本数据没有出现过。打开日本数据的细项,原因主要是食品价格快速上升,包括一部分要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服务价格的上升,比如说理发、美容。这样的结果把韩国、台湾84年以后的数据可以复制,其他的时间段都是没有的。
沈明高:明年的通货膨胀比今年高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06日 09:56东方财富网
2010年财新峰会于11月5-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由财新传媒主办,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东方财富网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通胀有多远主题论坛中提出,通货膨胀的货币驱动因素比较大,明年的通货膨胀比今年高。
后年要看政策怎么走,后年政策不动,CPI价格更高。叶翔说得预期是对的,但是预期可以管理。要管理预期,紧缩政策,甚至不惜让GDP增长放慢抑制通货膨胀,后年肯定比明年低,政策的走向变得比较关键。要对加息和不加息的判断,才来讨论后年怎么办。
通货膨胀多少算高,首先还要说是哪个数字,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还是真实的数字。我的看法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低估了2个百分点,如果是4%就是6%,也有人认为差别更大。07年和现在的周期比,这个周期没有故意把这个CPI指数压低,是方法带来的误差,所以说是两个百分点。考虑到真实的CPI,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是可以承受4-6%的通货膨胀,超过6%比较高。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起步,明年有可能达到4%-6%的范围,这是真实的通货膨胀。统计局的数字CPI达到4%就已经很高了。
我想提出一点,高善文主要看的是长期的影响,这个长期影响没有问题的,我是同意的。关键是解释短期的波动,短期的波动跟长期的力量可以分开,市场担心通货膨胀也就最近一个月稍微多一点的时间,这之前包括大家都觉得加息可能性不大,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突然的转变,我想这里面主要的因素还是一个货币驱动的因素比较大一些。如果你要看现在的农产品价格,基本上所有的泡沫,所有小的农产品种类都有泡沫,唯一大宗农产品是粮食和猪肉,这会不会变成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还需要观察,这是明年通胀很担心的因素。再一个工资上涨的因素我也是同意的。还有,结构调整本身也是通胀性质,看“十二五”规划里面,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要超过至少不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明年的通货膨胀可能是几个因素,因为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加上短期货币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看法明年的通货膨胀比今年高。
告诉你明年有一百万的收入今年的消费就增加了,对企业来讲也是成本驱动的价格上升。
我不同同意没有替代效应的说法。高技能的人工成本涨了,低技能的人工需求增加了,低技能的人工成本的上涨还是替代效应,并不见得高技能的人工成本降下来,低技能的人工成本上去才是一个技能,两个都可以上升,只是说没有这个替代效应,高技能的人工成本涨得更多,有了替代效应涨的少一些,低技能的人工成本也涨了一些。
产出缺口和M2分析发达国家比较靠谱,但是分析中国我们一定要考虑到结构调整的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同时也包括未来对一些消费品的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价格上升,这块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进去。我们十年前消费的农产品和现在、未来几年消费者的农产品价格完全不一样。涨价快的恰恰是优质的产品,不光是农产品。
我觉得明年CPI会在4以上。
多部委拟联合制定相关措施控制物价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7日09:43  人民网
面对31种价格监测商品中近80%价格上涨的现状,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一位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包括国家发改委在内,多部委正在联合制定相关的价格控涨措施。
记者了解到,除去主管价格的国家发改委外,归口工业制品管理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也正在紧张制定应对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措施,并拟对蒙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危害的行业进行政策补贴。
此时此刻,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新一轮工业制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轮涨”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平稳”并控制“过热”,中国经济最高决策层要回答的这道命题,难度不小。
联合控涨政策酝酿
“稳定物价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人士近期走访多地,调研当地物价,包括粮食价格和工业原料价格。针对当前物价飞速上涨的局面,该人士表示,“采取措施将是多部门联合制定,现在还不便于透露。”
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联合制定政策的“多部委”中,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是核心部门,按照2009年大部制改革后的“三定方案”,这两个部门分别负责宏观层面价格和工业制品的价格管理。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的一位官员证实,该司已经撰写报告,针对棉花价格上涨过快,应对下游行业进行政策支持,这份报告已经上报至国务院。目前新疆棉花价格上涨迅速,下游企业难以应对。如此情况之下,终端市场的价格上涨压力已经显现。
让这两个部门对“价格问题”如此敏感的是10月以来的市场价格走势。近期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本次监测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
除食品之外,棉花、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保持着连续数月的价格增长态势。面对目前的物价上涨状况,记者采访了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的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工业的影响特别大。”
多家研究机构相继发布了对物价上涨的预测,中信证券预测10月份CPI同比涨幅为3.8%~4%,美林证券预测今年10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4%。
应对价格炒作
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为核心的新一轮价格控涨政策,也试图对目前市场氛围浓郁的炒作行为进行控制。
“现在国内的炒作氛围很浓。”钢铁行业专家马忠普向记者表示。记者了解到,尽管国际铁矿石价格目前反常地低于国内铁矿石价格,“但是,国内的铁矿石贸易商依旧是坚持高价格不放手。”
而在粮食领域,各级粮食中间商早在9月末就展开了抢收争夺战。“现在现金流比较充裕,对粮食价格上涨预期比较明确,因此抢收秋粮是每个企业都在积极做的事情。”一家国内大型粮油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对于涨价最疯狂的棉花行业而言,“现在,棉花每天一个价,涨价已经向下游传导。春节左右,终端产品将有更明显的价格上涨。”河北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公司市场部苏经理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对于敏感行业的涨价传导,发改委已经有所防范。在当前社会通胀预期较强的情况下,发改委却采取惊人举措,上调成品油价格。
对此发改委表示,“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上涨态势,成品油价格提高,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涨价预期,但成品油价格调整对价格总水平的实际影响很小。”
为了降低成品油价格提高对下游的连锁反应,“一方面明确规定铁路货运等部分政府管理的商品(或收费)价格暂不调整;另一方面,部署各地严格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依法查处违规涨价和跟风涨价。”
企业各想对策
在国内通胀压力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压力下,制造业企业将蒙受更大的损失。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产生影响,“做外贸加工的工厂,对价格上涨1%和2%都很明显,我现在库房里的产品面对原料价格上涨和美元贬值,出口就等于赔钱,所以我只能想想网络销售等办法。”义乌服装企业老板刘先生告诉记者。
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则有更多的经验面临目前的复杂状况。
就在记者截稿前,世界500强企业阿尔斯通宣布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设备工厂开设在中国天津,而这家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3年之后。“我们也考虑过目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问题。”阿尔斯通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朱倍贺表示,“我们相关部门会用多种组合对冲风险。”
此外,国际公司应对通胀有更多的经验。“我是巴西人,我有经历通货膨胀的经验。” 朱倍贺表示,“一夜之间物价可以上涨40%。”
“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会考虑到,在合同执行中期,就把风险考虑进来。” 据了解,阿尔斯通为了避免美元贬值和人民币通胀的风险,聘请了中间公司专门处理汇率等金融风险,“在中国,我们的订单还是倾向于收人民币。”朱倍贺表示。
而对于钢铁企业而言,“2008年,钢厂曾经经历过铁矿石的大起大落,所以现在钢厂面对铁矿石价格上涨,会采取小部分库存,大部分向市场采购的策略。这样可以规避库存的风险。”北方一家铁矿石贸易商向记者表示。
“虽然,现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把人民币当做主要结算货币仍是防范风险的选择。”马忠普表示。
发改委:货币发行过量等原因导致今年物价上涨过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 16:3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曹华)近日,我国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对此,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引起,其主要是有四大原因。
第一,是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石油到了87美元,棉花(32350,-500.00,-1.52%)、糖涨都上涨很厉害。
第二,一些临时性的因素,如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的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3块钱采摘一公斤皮棉。
第四,热钱炒作的因素。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棉花每吨涨到了3万3。郑州交易所11月8号棉花期货一天成交300多亿,大大的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换手率很高。上半年绿豆和大蒜也出现了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的企业。
货币紧缩再预警 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皆有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 06:18  南方都市报
美国第二轮的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刚一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做出回应,强化紧缩预期。
昨日央行出乎意料地让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走升逾5个基点(bp)至2.3437%,在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即将公布的敏感时期,再度强化了市场的紧缩预期。而昨日,市场也传出央行即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消息,野村证券更发布报告称,预期年底前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央票利率上升强化了加息预期,但央行短期内连续快速加息的可能不大,加息短期内仍停留在“预期”上。不过他也提醒:“11月份的CPI可能超预期,预计明年的CPI也会持续高位运行,进入加息周期既成事实,央行也可能随时加息,毕竟出其不意一直以来就是央行政策的特点。”
加大流动性调控力度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这被视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信号。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1月4日推出了第二轮规模6000亿美元的国债回购计划,引发市场对美元货币供应过度,并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从而输入通胀的担忧。
在国内外双重因素作用下,央行于是采用引导央票利率上行的方式加大流动性调控力度,显示在加息新政推出后不久其优先采用数量工具的政策倾向。央行昨天的公告显示,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2913%走升至2.3437%,涨幅为0.524%,这是继本月初之后央行第二次上调这一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水平。此前央行一年期票据收益率曾连续4个月稳定在2.0929%,但在10月20日央行加息后提升到了2.2913%。据此判断,本周3年期和3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有望再度上调,但数量工具先行并不排除价格工具继续出台的可能。如果上述措施仍不足以实现调控目标,央行很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再度加息。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考虑到本周四将公布10月份CPI,央行回收市场流动性的意志已再度强化。湘财证券宏观分析师王坦认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强烈的加息预期,必然吸引境外热钱流入国内市场逐利,对CPI和资本市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否因此催生资产泡沫目前尚难研判。
央行加息或出其不意
“先调央票,再调利率。”有银行交易员表示,“一年期央票利率上升往往预示着央行即将加息,上次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调后不久,央行就进行了近3年来的首次加息。”
李迅雷则认为,此次一年期央票利率调升既有补调的意味,也有强化加息预期的意图,但这种预期并非立即会变成实际行动。“目前央行的政策基调仍是适度宽松,在短时间里连续两次加息显然不符合既有的政策方向;先改变政策基调,再有加息动作,应该是正常的政策逻辑。”他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本次会议将确定明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加息时机应在此次会议之后。不过他也提醒:“11月份的CPI可能超预期,预计明年的CPI也会持续高位运行,进入加息周期既成事实,央行也可能随时加息,毕竟出其不意一直以来就是央行政策的特点。”
再次加息或致热钱加速流入
湘财证券宏观分析师王坦则表示,上调一年期央票利率,除了回笼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外,也是应对银行年底放贷冲动的一种策略选择。他认为,央票利率上调之后并不一定就会加息,我们判断,CPI在10月份很可能已经到达年内高点,随着秋粮丰收,新粮上市对冲粮价上涨风险,以及近期监管层打压物价,预计10月份CPI可能达到3.8%-4%,11、12月份将有所回落,全年可能会略超3%,但短期连续快速加息似无必要。
“本币升值加上利率上行,热钱在趋利本性下流入国内是正常现象。”王坦认为,“随着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热钱一定会加速流入收益率较高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无风险套利。长远来看,热钱对中国资本市场和CPI仅仅是推波助澜而非决定性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好热钱。”
南都记者 李鹤
央行官员:超发货币43万亿引发通胀说法无依据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15日 14:42刘丹一财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11月15日表示,“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理论、现实依据;并建议下一阶段我国应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当天发布张健华接受采访的全文显示,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
他表示,近期,央行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逆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他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应该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会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我国M2/GDP偏高的问题,张健华表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我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他解释称,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形成后,通过外汇占款形式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地增加。从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外汇占款由2002年底的2.21万亿元增加到19.5万亿元,增长了7.8倍;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由49%增长到121%。受此影响,基础货币也扩大了2.6倍。
此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央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信贷高投放导致商业银行超储率和现金比率下降,因此货币乘数又明显上升。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与货币乘数的扩大,共同造成了我国货币的高增长。
2012年中国货币量破百万亿 长期通胀恐难避免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15日 11:18刘煜辉解放日报

“宽货币和紧信贷”的搭配使得资产泡沫失去了未来“软着陆”的前景,通胀会愈加严重。
货币是否超发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宽松货币的时期。
期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表述历经了适度宽松、宽松、适度从紧、从紧等多次变化,但每年央行都向市场注入大额净头寸,2006年为14500亿元,2007年为4700亿元,2008年更高达18600亿元,2009年是高达27500亿元。
今年1月-4月,货币当局曾经试图加力从市场回收流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头寸5880亿元,通过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头寸9500亿元,对冲掉外汇占款增加额10903亿元,上半年央行从市场净回收流动性4477亿元。
但是,随着欧债危机加剧以及对国内经济所谓“二次探底”的担忧,央行三季度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头寸9470亿元,加上6月19日“汇改”重启,外汇占款猛增1万亿元,在整个三季度,市场投放的净头寸增加1.9万亿元之巨。货币政策事实上重回极宽的轨道。
与其说央行在向经济中注水,不如说是“被注入”,因为外汇占款成为这个时期绝对的货币供给的“主水泵”,多数情况下央行是被动的。尽管这个时期的中国央行堪称全球最繁忙的央行之一,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频繁操作,依然无法对冲掉外部涌入的水。宏观严重失衡的矛盾累积和汇率改革的失措,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彰显出来。
中国的货币超发了多少?争议很大,史上一直就有“中国货币迷失之惑”。因为不断有以往非市场的要素被资本化,注入到经济体中。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简略的指标看看货币之量。
2002年-2009年,央行资产从5万亿元涨到24万亿元,广义货币从18万亿元涨到68万亿元,银行资产从23万亿元涨到88万亿元,而同期名义GDP只涨了1.83倍。
若M2未来两年回归17%的设定增长目标,2012年,中国M2将如预期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
“宽货币”何时终结
中国历时已久的“宽货币”何时终结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一旦来临,意味着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将向下重估,对于宏观经济来讲,是全局性的信用收缩。
在我看来,“宽货币”终结取决于内外两个条件。从内部条件看,人民币现贬值压力,引发资金外流。从外部条件看,美元长期强势确立,过去十几年全球跨境资本流向将逆转,大量资金出现长期持续回流美国的势头。
统计数据偏离百姓感受 学者称CPI实际超1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10:13  时代周报
编者按
“CPI大约被低估了7%。”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的报告再次引爆了公众对统计局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飙升的物价和温柔的数据之间的落差,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是CPI,怎么计算出来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
当然,当前更为紧要的是,如何对阵本轮成因复杂的物价上涨?有幸,继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抛储等之后,有消息传出,近期中央可能出台一揽子措施。效果如何令人期待。而在物价上涨还未得到遏制前,“工资跟着物价涨”终究只是大多数普通工薪层的一个梦想。
本报记者 王珏磊 实习生 赵淑菊 发自上海
在一片“涨”声中,10月的CPI数据如脱僵野马,同比涨幅达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而相对于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个数据仍显太过“温柔”。中国正在遭遇相当大的通胀压力,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一致的共识。反通胀,迫在眉睫。
CPI被低估?
涨涨涨,物价涨声一片,势若脱缰。
在上海浦东临沂新村摆摊的蔬果贩子姬厚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一个月,菜价涨得诡异,每天都会让人吃惊。一个多月前,姜的进价才一斤四元不到,现在,七块五都拿不到了,整整一倍啊!黄瓜、绿叶菜都在涨,还有苹果,两个月前最好的零售价才五块八,现在批发价都要六块多了。这样下去,生意就难做了!”
在以低价著称的迪亚天天超市,也让顾客感到了“涨”的压力和苦涩。原来一块八一盒的豆腐,现在涨到了两块三,八毛一袋的浓豆浆,涨到了一块二,牛奶、油、猪肉,都有不小的涨幅。一位购物的老太太连声长叹:“再这样涨下去,我们这点退休工资真的不够用了!”
在上海北京路繁华地段开了家中型饭店的蒋宜直先生也大感为难。“现在我们这样的饭店最苦了,你又不能明显涨价,涨了价老客户就掉头而去,不涨的话又有亏本之虞。我现在只能推新菜,价格开高一点,说老实话这也是一种变相涨价。”蒋宜直一脸无奈。
涨价并不限于食品,已呈波及之态。沈先生近日在浦东八佰伴商场买了件波司登羽绒服,花了653元,而去年这件衣服只要400元左右。
“到10月份,事情已经很明显,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加速形成中。这不需要讨论了,你只要到菜场、食品店和饭店里走一趟就全明白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
物价快速上涨的状况,已经在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中得到了证实。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
“CPI才4.4%,我看远远不止。像我们这种做小老板的,自己都有一本账,每个月都要核算。据我粗粗估计,CPI应该在10%左右,可能要接近15%。”蒋宜直说。
“这一轮的涨价,集中在最近两三个月内,而且涨价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食品类,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感觉就特别强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强烈的“偏离感”笼罩在许多百姓的心头,质疑不仅来自民间,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11月9日,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发表报告《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上,有学者直言,真实的CPI可能要在统计数据基础上加上两到三个百分点,这似乎是较多民众的感受。张军也认为:“如果作一下季节性的调整,实际的CPI上涨幅度应该是超过10%的。”
对徐奇渊的报告,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罕见地立即发表了署名文章,称徐奇渊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仅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纠结的CPI权重构成
“偏离感”产生的根源,最终纠结于CPI的权重构成。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为:食品占34%,烟酒及用品4%,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6%,医疗保健10%,交通通信 10%,娱乐教育文化14%,居住13%。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金勇进介绍,权重构成每五年调整一次,2006年作过一次调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度,统计局也并未向外公布。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CPI中各项权重不合理,造成CPI不能客观地反映物价变动情况,并没有真实反映通胀水平。食品权重被认为过高,而居住费用在CPI中不仅权重低,而且其基数低得离谱,而在百姓生活支出中占据不小比重的教育、医疗费用,权重也过低。“统计局的CPI数据可能希望起到一个平衡和安抚作用,让老百姓感觉好过一点。”蒋宜直说。
“权数是根据居民消费的整体结构来确定的。统计局有住户调查,就是选择一部分家庭,每天记账,明细自家具体的收入、支出,最后得出这部分家庭一定周期内(比如一个月)全部的消费支出情况,从中来观察居民的消费状况,比如买粮食在整个支出中占的比重多大,买家电占多大,等等。根据这个比例来得出计算CPI时每一类商品所占的权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金勇进告诉记者。
明年,CPI权重构成将再度调整,国家统计局曾宣布,会增加居住类权重。“我估计,不只会增加居住类的权重,应该还会有医疗、教育之类,因为这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快,在老百姓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它的权数也应该相应地增加。”金勇进说。
除权重之外,CPI数据是否准确,还取决于代表规格品选择是否合适,以及采价是否准确。“代表规格品,就是在一个类型的商品中选出一两种,以其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它代表的那一类商品的价格变化。由于代表规格品的品种、性质不同,采价的时间也是有区别的,像蔬菜这样的鲜活产品,每天都要采价,而且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比如早上、中午、晚上,而像家电这样价格相对固定的商品,采价的间隔期相对来说就长一点,十天半个月采一次。此外,还要选择不同地点进行采价,然后再进行平均,求得一个平均价。最后再把平均价根据权数进行汇总,CPI数据就这样得出。”金勇进解释。
“CPI指数需要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作一些调整,要尽可能地体现真实的一般的状况,反映出通货膨胀的本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到什么样程度,这是努力方向。不能老是给人感觉差得特别大。相信统计局也会做一些工作,而像徐奇渊这样的学者提出一些想法,对统计局也会有帮助。在大家努力下,相信这个指标会尽可能地体现原有的本意。”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也告诉时代周报:“调整之后的权重如果想让每个人都认可,恐怕不现实,它只能寻找符合目前大部分居民消费结构的CPI权重结构。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也只能寻找一个平均数。不过,调整后的CPI权重肯定要比原来合理。”
中国式反通胀“组合拳”
尽管通胀如虎,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仍然表示,目前还是结构主导性的价格上涨,中国并没有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结构性通胀,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当然统计局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全面通胀一般是指经济过热,很多的货币追求很少的物品,造成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但在目前中国某些产业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状况下,来判断整个经济已经进入了全面过热的态势,这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应展宇认为。
在汤敏看来,如果把结构性通胀理解为只是一部分商品在涨价的话,那么统计局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过所有的东西都在涨?每次涨价都是一部分在涨,一部分在跌。如果按统计局的理论来推导,那永远不会出现全面通胀,永远都是结构性通胀,当然结构跟结构还是有所不同。”
不过,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全面通胀也是用于描述通胀现象的一个术语,表示通胀正在由局部领域的物价上涨发展成为一种全面性的物价上涨。10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虽然说法不一,但中国正在遭遇相当大的通胀压力,这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一致的共识。反通胀,迫在眉睫。
多位学者指出,所谓中国式反通胀,最大的特征是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联手,从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禁涨令、抛储、民政补贴,一个都不能少。继央行于16日起年内第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最新消息是,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也为反通胀开出了各自的药方。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必须大幅加息,一次性加到位,让存款利率一次性抵消通胀,让存款人能够安心地将钱存入银行,没有别的办法。小幅加息的效果并不明显。”
应展宇则告诉记者,市场经济在有些情况下有一种自我实现,一种预期如果没有明显的反向对冲,这种判断就会变成现实。通货膨胀最大的问题,还是人们的通胀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储蓄、消费的行为,影响商品需求的改变,某种情况下确实会影响价格运行的态势。
因此,在他看来,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采取市场的手段,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预期,才是反通胀良方。当然,从短期来看,借助于行政手段,甚至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流入,也是可取之策。
“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对老百姓的通胀预期要加以控制,否则会助长抢购、乱投资、乱炒作的情绪。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实际效果有限,但会安定人心。此外,可以加大供应,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给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国家施压等等。”赵锡军如此建议。
在不少人士看来,央行再度加息已箭在弦上。“这种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汤敏认为,“对货币政策要紧收一点,此外,要加大国内的供给,并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货物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之间的成本,比如房租、运输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防通胀。”
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
作者:徐奇渊    文章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10年以来,多种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异动,“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油他去”、“糖高宗”、“苹什么”陆续粉末登台。其间,米、肉、蛋、蔬菜、中药材、水、煤等价格也客串出演了不安与躁动的配角。10月前后,国内多个城市也是一度出现了黄金卖到脱销的情况。而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30%左右的水平(如图1所示)。不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的水平波动。从宏观经济数据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相当温和的通胀率水平;但市场却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应。那么有好奇心的人不禁要问:CPI的波动,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
在本文中,我们的分析将揭示: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图1. 当前物价水平满意度处于历史低谷(低于2007年-2008年)

数据来源: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中国人民银行。
主观感受出了问题?
原因之一: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的是同比数据
姑且不论哪个口径合理,上升和下降,满意和不满,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变化情况,其默认口径均为同比,也就是说:拿今年7月的物价水平与去年7月相比。而一个正常人,谈及对物价水平的感受,他通常会拿今天的物价水平与昨天相比,或者是7月的物价水平与6月相比——这就是环比口径的物价水平变化。关于两者的矛盾,国际原油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40美元/桶的水平;而2009年初急剧下跌到40美元/桶,及至2009年7月又反弹至70美元左右的水平。如果用同比的口径与去年的水平相比,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如果拿2009年7月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比,则价格反而是上升了70%多。虽然原油并不是消费品,但是这个比较方式的差异,同样适用于解释CPI的同比—环比结果差异。
原因之二: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和主观感受的有选择性
从CPI统计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2010年1月至9月,只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升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1%和4.1%;但是,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些类别的价格指数则相当温和;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更是出现了价格水平的同比下降!可见,并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在上涨,而且上涨的类别幅度也有强有弱。因此,消费者的主观注意力可能过多的集中于不利的一面,而对有利的一面却关注不够。而CPI的统计是针对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其与有选择性的主观印象,当然不免会产生分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也有自己的一个商品篮子,这个商品篮子与统计局设计具有重要的差异: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受篮子当中潜在的含有了房价。尽管房价直接计入CPI是不合理的,而且国际劳工组织(ILO)编制的CPI国际准则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关于自有住房的价格因素如何在CPI中体现出来,我国CPI指数统计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居民对物价朴素地、直观地感受就是包含了高涨的房价水平。因此,主观感受也不免与统计指标有一定的偏离,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宣传和解释的;同时也需要这方面统计口径的进一步改进(这方面我们将另外讨论)。
原因之三: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
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对货币的边际效用,要低于低收入者。也就是说,钱对低收入者更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同物价水平的上升,低收入者会更加敏感。而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则增加了对物价敏感的家庭数量。第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通常穷人的支出当中,食品支出比例会相对较高,而正如本报告第一章分析指出的,食品项恰恰是所有消费品分类当中,波动最大,上涨最快的。因此,由于消费权重的原因,低收入者对物价的敏感程度也会明显大于高收入者。此外,通胀往往伴随资产价格的上升,而高收入者则往往是受益者,因此其对通胀敏感性相对更弱了。
图2和图3,揭示了由于消费权重的差异,导致各个收入阶层居民面临的不同CPI指数。其中,图2总体上显示,越是低收入家庭,则面临的实际物价水平越高。图3则告诉我们,困难户面临的CPI减去最高收入者的CPI指数的差值,峰值出现在2008年,超过了3。这大致意味着,在2008年,困难户实际面临的通胀率,要比最高收入者高出3%。
图2 不同阶层面临的CPI指数:2001年至2008年

数据说明:统计局公布了各个收入阶层的开支状况,而且这些消费开支状况恰好是对应CPI的8个商品分类。同时,对于CPI的8个商品分类价格指数,统计局也有报告月度数据。因此,根据前述两种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各个收入阶层实际面临的CPI指数。结果如上图所示,其中,蓝色线代表总体的CPI指数。
图3 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实际面临CPI的差值:2001年至2008年

数据说明:依据图2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其中灰色线代表差值。实际上,最高收入户和困难户的CPI差值仍然被低估了,这是因为在家庭的收入分组当中,低收入分组过细,而高收入分组过于粗略。尤其是后者将导致差值的低估。
数据的问题:是低估导致了满意度下降,还是满意度下降导致了低估?
我国的CPI指数设计中,权重调整为5年一周期,每年则依据居民消费支出权重的变化而进行微调。但是多年来,统计局官方并没有对CPI权重调整的细节做出系统性的、具体的说明。在只公布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而不公布分类权重的情况下,分类权重本身的变化,就会成为调整物价指数的一种可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1]。我们使用这个固定的权重,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然后将这个指数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其差值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官方公布CPI指数减去固定权重CPI指数的差值:2001年至2010年的月度数据

数据说明1:根据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我们使用这个固定的权重,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然后将这个指数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计算得到差值。
数据说明2:因为图中的差值是,官方公布CPI指数减去固定权重CPI指数。而CPI指数的量纲在100左右;因此,图中的差值0.1实际上对应0.1%的规模。对于这一看似较小的偏离有两方面需要解释:第一,1年有12个月,0.1%尽管小,但处于指数增长方式的指数项当中,因此所起的作用可能较大,实际上CPI月度环比增幅的量纲也就在0.1%这样的量纲水平上。第二,这里仅仅考虑了调整权重对CPI数据的影响,还未考虑其他渠道的影响,例如旧产品以新产品的名义提高价格因而并不表现为物价上升。如果假设不同渠道物价水平的低估方向是一致的,那么0.1%的量纲还要加倍。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的。
从图4中可以看到,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减去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得到的差值,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2001年至2006年呈现微弱的小幅波动;但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差值则在较长时间落入负值区间。这意味着,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官方公布的CPI相对于我们计算的固定权重CPI指数,被低估了。因此图4揭示了,与固定权重的CPI相比,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可能存在低估。
但是,上述估计方法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按照CPI指数设计中,权重调整为5年一周期。因此,2006年开始,CPI的分类权重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与之前5年的情况有差异性;例如,食品权重由34%下调至32.74%(根据统计局前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其他分类权重数据不详)。对于这一点,我们暂且保持无奈的存疑。但是,接下来的巧合也许让我们忘记这点存疑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将看到,图4揭示的低估程度变化,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还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从图5中可以看到,这种低估程度(灰色线条)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黑色线)存在非常相似的走势,其同期相关系数为0.5左右;如果将2009年9月之后的两个季度数据却掉,则相关系数接近0.6。在这两个序列当中,一个是差值,一个是百分比,并且数据来自两个不同的部门;因此,他们的正向相关性,可能并非是巧合。
图5 物价水平的可能低估程度与居民对物价满意度:正向相关

数据说明: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来自: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扩散指数: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对应左轴单位;物价水平可能的低估程度,来自统计局发布的通胀率减去固定权重估算值的差值,对应右轴单位。
进一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固定权重指数实际上属于拉氏指数,由于我们使用了食品权重较大(34%)的基期权重作为固定权重设定值;而食品价格又是所有商品当中上涨最快的。因此,我们给出的基于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实际上有高估了CPI指数的可能。但图5显示出CPI的修正幅度与居民的满意度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则仍可以揭示CPI的修正(低估)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不满)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至于是满意度下降导致了更大的低估,还是更大的低估导致了满意度下降,这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数据的问题:2006年以来的系统性低估?
由于前述中国的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的问题,因此,我们这次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分类指数权重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由于CPI的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公布月度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Frankel and Wei (1994)对货币钉住篮子的权重分析方法,对最近5年CPI的价格指数进行估算。估计式如下

其中为第1项分类价格指数,而各参数的估计值对应于CPI各个分项的权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常数项 。如果不显著为0,说明CPI指数的编制,完全依据8个分类指数及其权重;但是,如果不显著易于零,则表明除了8个分类指数及对应权重之外,CPI还被人为的调整过——尤其是,当小于0时,表明CPI被人为调低了。现在使用相关的53个月度数据进行回归,由于估计系数较多,因此将得到的结果列在下表中:
表1显示了8个分类权重的具体估计值,由于使用了53个月的数据来估算,因此各个分类权重的估计值都是这段时间平均意义上的权重取值,在某个阶段未必如此,而且也并不排除各月的权重微调。不过,由于各个权重估计值对应的t值很大,对应的标准差(S.D.)很小;因此,具体的权重设定也限于在估计值的附近波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估计式的常数项显著异于零,且估计值为-7.53。这表明,从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的CPI价格指数变化当中,有一部分变化值(-7.53)是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解释的。而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应该是完全基于分类指数和权重的;因此,-7.53 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在这5年当中,通过这种调整方式,CPI大约被系统的低估了7%。
表1 对CPI指数分项权重和人为调整幅度的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
变量
系数估计值
t 统计量
CPI1:食品
33%
115.05
CPI2:烟酒及用品
12%
6.52
CPI3:衣着
9%
4.47
CPI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4%
4.24
CPI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8%
3.52
CPI6:交通和通信
10%
5.55
CPI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6%
8.98
CPI8:居住
16%
28.06
α:人为调整项
-7.53
-2.12
因此,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叶檀:资产泡沫重燃 全球隐瞒通胀压力?
www.eastmoney.com2010年11月18日 06:24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没有挽救实体经济,而是重燃资产泡沫。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无法拯救美国经济,反而让美国滑入日本式泥潭。
热钱疯狂、资产泡沫的最明显标志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重出江湖。有媒体发现,在2008年金融海啸令投资者损失惨重的高风险衍生工具“accumulator”经过改良后,略微降低杠杆,近月随股市大升在香港地区卷土重来。香港汇丰、恒生、东亚、星展等大银行正悄悄出售,入场费门槛更由以往780万港元大降至100万~300万港元不等。
这是危险的信号,说明资产泡沫在货币紧缩前有深化的趋势。有“Ikilyoulater”外号的“accumulator”合约,要求买家一年内须以固定接货价每天买入一定数目的挂钩股票,故升市时买家能每天获微利,但若遇股灾,买家因仍须每天高价接货,会损失惨重。
新兴国家是热钱与泡沫最大的受害方。根据高盛9月间的数据,新兴市场国家目前年资本流入已经达至5750亿美元的规模,比金融危机前提高了20%。过去3个月,美元相对于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已经下跌了16%左右。直到11月以后,欧债危机再次爆发,局面才有所改观。
中国CPI指数上升,治理通胀成为重中之重。事实上,不只中国的食品价格在上升,全球食品价格也在上涨。
美国的CPI指数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偏差。据报道,今年美国食物价格的涨势超过整体通胀。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显示,至今年9月这一年中,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0.8%,是1961年3月以来最低的年增长率,但是,食品指数就上涨1.4%,美国农业部则预测明年整体食品通胀约2%~3%。如果刨除处于谷底的房价指数,食品价格的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美国牛奶、牛肉、咖啡、可可和糖等价格最近几个月急剧上升。包括麦当劳、家乐氏和克罗格超市等公司都已经表示,消费者必须要承担更多的原料成本上扬。卡夫、莎拉李集团和通用磨坊都已经表示要调涨一些产品的价格。星巴克9月份表示要提高大杯又难制作的饮料价格。早餐谷物生产厂家乐氏最近也暗示要涨价。食品杂货连锁店Safeway和克罗格公司表示,会把供货商的成本增加转嫁给消费者。
美国的CPI构成比中国科学,但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后,由于房地产价格压低了整体通胀水平,使普通民众所承受的价格上涨压力未能得到体现。美国的CPI包括8个大类、211个基本分类、38个地区指数。每个基本分类所占的权重,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动而相应调整,每两年调整一次。其中“居住”包括:居住费用,燃料及公共服务;家具及生活用品 。在美国CPI构成中,居住类占比重最大,为41.79%。因此,在次贷危机与后次贷危机经济尚未复苏的特殊阶段,美国有必要公布饮食居住类与不含居住类的两种数据,才能体现出真实的经济指标。
英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英国10月份CPI为3.2%,事实上,除了今年2月份以后,英国月度CPI都在警戒线3%以上。英国十月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按月升0.1%,按年升2.7%;零售价格通胀则按月升0.2%,按年升4.5%,较市场预期的4.6%为低。英国第二大服装零售商NEXT也在本月宣布,随着棉花价格上涨,他们的服装销售价格可能会相应上调5%~8%。这是英国服装零售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首次调价。
全球CPI等指标存在严重问题,除去能源与食品的核心CPI根本无法显示真实的物价水平。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全球经济的就是能源价格,将能源刨除在外,是讳疾忌医;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扩张虚拟经济、日本刺激经济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大宗商品所引发的原材料价格变动,不出台包含金融资产的指标,我们无法了解全球虚拟经济的风险。
全球食品价格上升,说明通胀已溢出虚拟经济的围栏蔓延到实体经济,部分发达国家CPI维持在低位,说明这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不可能再次充气狂涨。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小心核心CPI,在关注通胀与泡沫时,关注套利热钱规模,才能让我们防患于未然,不至于被那些指数忽悠。新兴市场必须坚定地堵截热钱,以国内市场为主实行自主的货币政策。要强调的是,数据偏差与刻意造假,完全不是一回事。笔者指出美国的数据偏差,绝不意味着为国内某些数据造假遮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