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中国文学青年 /林奇/凯迪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07:24
转自一五一十部落 2008-03-10 22:00
作者:林奇
 
虽然偶尔码码字,可从没认为这就是文学,也从没爱好过文学。写东西,就是想说说话而已。文字只是说话的另一种形式。近来发现有一群人,怀揣梦想,笔耕不缀,对文学一脸的神圣,大家习惯上叫他们文学青年,很有意思的一个群体。今天闲着没事,就对文学青年侃一把,过一下“语重心长”、“诲人不倦”的瘾。想起了周洪的《警告中国人》,说的都是平民生存的个人小道理,所以咱也不妨取个炫一点的题目:警告中国文学青年。
 
不要把别人的鼓励当回事。
 
很多人喜欢鼓励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也都喜欢得到别人的鼓励,尤其是特把一些成名作家的鼓励当回事。写作这个队伍里,真正能有作为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可得到别人鼓励的文学青年确是多数人。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起过一段往事。有一个姓段的农村小伙子,带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访他,希望得到指点。他认真地看了习作,虽然感觉很一般,可为了不打击小伙子的写作热情,还是客气地说了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十多年以后,陈忠实得知这个小伙子年近40了,还是在一门心思写作,不工作,不干活,贫困潦倒。除了在地方报纸上发了几个豆腐块以外,无任何建树。家人劝他放弃,他却说,陈忠实都说我写的不错,主要我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作家的。
 
陈忠实当初的几句客套,竟成了他的精神支撑。对此陈忠实非常自责:“如果当初我不留情面,直截了当地说他的文章写得很一般,也许他就不会沉迷于写作,固执地坚持当个作家了。”
 
中国人向来喜欢自己这个行当越热闹越好,加上不喜欢直来直去,往往喜欢鼓励和表扬初入门者。如果你要把别人对你客套式的鼓励当真,那就只能耽误了自己。这里也警告有些作家或长者,不要无原则地鼓励文学青年。这种鼓励实在是害人不浅,你要是见谁鼓励谁,我有理由怀疑你的动机。
 
不要相信勤奋就会成功。
 
我们经常得到这样的教育,勤奋努力就会成功。一些文学青年便废寝忘食,认为功到自然成。实际上,无论在哪个行业上成功的人,对他们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天赋,而不是勤奋。
 
你会说,人家爱迪生都说了“天才就是九十九份汗水加一份灵感”。
 
错了!爱迪生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天才就是九十九份汗水加一份灵感,但这一份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只知道前半句呢?当初翻译过来的时候,上级审查以后,认为不符合政治需要,把后半句给删去了。结果这意思完全相反的半句爱迪生名言在国内发表后,迅速在青年中流传开来。我们经常被别人用这句话来鼓励着像疯狗一样往前傻跑,累死了也没到目的地。
 
别相信那些鬼话,如果勤奋就能成功,我们世世代代任劳任怨的先人们早就过上幸福生活了。所以,不要勤奋写作。写作要是力气活,人家早到劳务市场雇民工了。
 
不要相信写作是学来的。
 
一些文学青年为了实现文学梦想去读文学专业。据我观察,虽然不学中文不一定就适合当作家,可要是学了中文,就基本上当不成作家了。为什么呢?看看中文专业的人写的东西就知道了。学了中文专业,不但会有好多东西先入为主,而且容易过于注重形式而忘了内涵。我最不爱看的就是中文系毕业人写的东西,不自觉的模式化了。辞藻倒是华丽,句子看起来也很美,不过好多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形式,没灵魂。
 
不信你看有几个作家是中文系毕业的?曹雪芹是么?施耐庵是么?现在中国著名的作家里,有几个是学中文的?
 
说到底,文字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载体。而文学作品的思想和内涵是灵魂。你把文字雕琢的再精美,再花哨又有何用?
 
不要一心想入作协。
 
作协从性质来说应该是个民间的群众团体,可你怎么看它都像个行政机构。作协的领导有级别,里边的专业作家有工资有待遇,经费也不是哪个人的赞助,而是纳税人的钱。这种体制下,作协的作家差不多就成了被包养的二奶。这些年来,一些作家表示宁可乞讨也不愿被包养,宣布退出作协。一些作家则干脆宣布不加入作协。
 
于光远早就声明不加入作协,他说:“如果作家协会继续容忍柯云路为会员,我认为自己即便成为作协会员也不是什么有太高荣誉的事,说重一点我甚至有点耻辱感。”其实,柯云路除了那关于气功的东西的确有点玄而又玄以外,还是一个不错的作家,比起好多人来强多了。有些人在小报屁股上发点吹吹拍拍的通讯什么的混个千八百篇的文字,充其量就是个业余记者,也纷纷加入的作协。
 
你一门思往那个堆里钻,能写出好作品才怪。把进入作协当耻辱有点过了,毕竟作协里边还有好多不吃白食的作家。可要是把进入作协当成什么光荣的事,你的品位实在是算不上有多高。如果你的奔那待遇去的,那就更没必要。你想,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作家,靠写东西完全能养活自己。如果不能,那你这个作家还当个什么劲?
 
不要以为进了作协就是作家。作协里好多所谓作家的东西实在是让人不忍心看,这还算好的,还有的人除了自己,根本就没人记得他写过什么。写的东西有人看,才是作家。
 
不要找关系发文章。
 
如果涉及到职称,工资,找关系发文章可以理解。谁也不是神仙,都要养家糊口。
 
可作为文学作品,如果是找关系才能发出去,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是这块料,我建议你趁早别干这个了。如果一个编辑走眼,不会所有的编辑都走眼。真正的好文章,就是不小心丢在地上都会有人拿去发的,否则,你就是把全国报刊的信箱都塞一份也没用。
 
你看那些官员“作家”,关系硬吧?有人给印,有人给卖。学习体会加工作总结,外带歌颂祖国山河,都著作等身了,有什么意义?今天退休,明天作品就被卖到废品收购站了。
 
不要歌功颂德。
 
不说理由,先看现象:你看看古今中外的名著,有歌功颂德的么?没有。几乎无一例外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这不是偏要寻找阴暗面,更不是发泄个人的牢骚与不满。真正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你要是一开始就打算为党派写作,为政府写作,那不叫作家,那叫工具。这种应景的东西不叫文学,叫宣传稿。虽然可以换来一时的利益,可过几年你自己看了都会脸红。
 
不要梦想一夜成名。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文学梦,这不是什么坏事。你当作一个爱好,随心随性而写,不失为一个高尚的情趣。可一定要有什么结果,甚至到了功利化的程度,那就是没正事了。
 
你经受过多少社会风雨的历练?你对社会有多深刻的认识?你有卓然超群的个性么?你有独立思考能力么?有创造力么?你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么?你做到读书破万卷了么?当然,别告诉我你为了写小说读了多少小说,为了写散文读了多少散文。那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大多数人的天赋都差不多,视野都差不多。你绕来绕去,都绕不出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这些东西。编辑需要一篇此类的稿子,全国上万篇大同小异的稿子在那等着呢 ——文学青年多啊,又写不出别的来。你就是发表了几篇,又能如何?你就是出版了一本书又能如何?类似的东西太多了,有几个人会去看?你还是你,没任何改变。
 
另外还有不要到处拜老师;不要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不要见着编辑就套近乎;不要把写字当成什么神圣的事……
 
最后想说的是,不要梦想当作家。
 
不想的时候,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不留神就真成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