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37:06

□慈 航

成长故事

小学三年级学生晓辉的爸爸是中学教师,妈妈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主妇。通常情况下,爸爸管学习,妈妈管生活。星期四下午学校放假,晓辉吃完午饭后,就找同学一起出去玩,很开心地玩了整整一下午。晓辉回到家后,急忙做作业,却遭到妈妈的训斥:“你怎么能玩一下午呢?利用放假时间,多学一点知识多好啊!”爸爸却说:“晓辉,跟同学一起玩没什么不好的,玩也是学习。” “但玩是玩,也不能误了作业啊!”妈妈反驳道。妈妈说的一样,爸爸说的又是一样。晓辉应该听妈妈的,还是听爸爸的,真是左右为难。

  

家长困惑

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教育好孩子,目的一致,但是如果观点不统一,教育就不能够=起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负作用。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有了分歧,甚至争执,该怎么处理呢?怎么形成教育合力呢?

 

家教之道

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责任,由家长共同承担,不应单方独自负责。家长要根据家庭的实际状况、自己的特长和个性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分工,并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增强对孩子教育影响的合力,做到和谐互补,达到家庭教育最优化。但是家庭不同成员之间,特别是祖辈与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对孩子要求不一致,往往削弱了教育效果。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严管,一个要放宽。有的还故意在孩子面的扮演黑脸、白脸,打的、拉的、哄的、吓的,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两面性、任性等性格偏差。教育要求不一致,会伴随着家庭成员间的分歧,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在一方被管教就到另一方去诉苦;在一方受了罚,就到另一方去讨爱。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庭中有人爱他、保护他,有人不爱他、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与看法。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形成教育合力呢?

1.家庭所有成员坚持一致性原则。  第一,家庭所有成员教育孩子应该前后、内外一致。因为教育必须保持一贯性,所以切忌在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就责备、训斥孩子。第二,家庭所有成员教育孩子必须保持一致性。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错,父亲说对,今天说错,明天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情感投射的一致性。它是指家长对孩子应具有同样程度的爱和感情,坚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如果对孩子情感投射的幅度、强度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态度不同,亲近、疏远、回避,甚至产生敌对心理。其次,教育思想的一致性。案例中父亲肯定孩子玩也是学习,母亲却训斥孩子贪玩。这种不一致难以使孩子形成统一的价值尺度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失去言行的方向性。再次,教育过程的一致性。家长由于经历不同、文化水平差异和性格差异等,自然产生对孩子不同的教育态度、要求和看法。一旦出现分歧,应当心平气和地弄清情况,从自身查找原因,而不应当着孩子的面互相埋怨。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家长把各自的意见都摆出来,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这样,家长既能做到意见统一,又能通过说明情况教育孩子。一种是家长在背后通过交换意见的方法达成一致,然后,再向孩子进一步讲清道理。案例中孩子玩了一下午愉快地回到家,立马招到妈妈的训斥,孩子马上变得心情沉闷,也会不情愿地写起作业。此时,爸爸对孩子玩的行为给予肯定,造成教育力量相互抵销。如果发现孩子真的贪玩,家长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对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求大同存小异,克服分歧,协调解决,才能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只要一方处理得合理,另一方就应当予以支持,决不能各唱各的调,否则教育效果就相互抵消了。

2.家长侧重分工,体现合作。  家庭教育孩子,理所当然由家长承担责任。教育孩子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和文娱活动等方面。家长应根据自己性格特点、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扬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都在教育他、关心他。

分工合作可随时进行调整。侧重分工,体现合作。比如,一对夫妻对偏科的孩子是这样教育的的:首先设计好谈话内容,选取早晨没起床时,确信孩子已经醒了,并注意听他们的谈话。爸爸好象很无意的与妈妈谈起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认真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孩子进步的地方,心理充满骄傲和自豪,给予爱的暗示,妈妈突然说:“孩子语文和数学都很好,要是能把英语也赶上来就完美了,咱们孩子有这个实力。”接下来他们就如何帮孩子提高英语成绩谈论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孩子听到后,很受鼓舞和感动,发奋学习,一学期后,孩子的英语成绩果真赶上来了。

(1)对父亲的建议:一般来说,父亲是勇敢、坚强和果断的,父爱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作为父亲,相对而言与外界的接触更多,阅历更丰富,多充当战略规划、战术制订、计划实施等宏观层面上的角色,主要包括人格塑造目标和学习目标两方面。

父亲应对孩子施加以下方面影响:首先,教会孩子坚强。父亲要带孩子去跑步、打球、游泳、攀岩,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意志力。父亲是山,支撑孩子的信念,使孩子学会坚强。父亲只要多一些和孩子接触,孩子的刚性自然会滋生出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像给孩子补钙。其次,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父亲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探索精神比较强。比如父亲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再次,多和孩子一起玩。比如,下棋,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做手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各方面能力。一个内心积极健康的父亲对孩子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2)对母亲的建议:一般来说,母亲有耐心,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和周围家长接触、交流的机会也多一些。在孩子的具体教育和辅导上,母亲比父亲具有更好的优势。因此,母亲主要充当计划的具体实施人的微观层面角色。母性教育是必要的,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母亲如水,她滋润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学会温柔、善良和细腻,学会关心、体贴他人。特别一提的是,在孩子上小学中年级时,母亲要反思、清理自己的教育言行,注重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改变,避免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切忌唠叨!一个乐观、慈爱的母亲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对家庭所有成员的建议:首先,家长经常共同学习家教知识。对孩子教育要求不一致,大多是缺乏家教知识引起的,尤其是祖辈的缺乏。父辈加强自我学习同时,应有意识地向祖辈普及家教知识。如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故事,支持他们到“家长学校”学习等。其次,家长经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去教育孩子,不要从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这样做就容易形成共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长要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看看近期孩子哪些方面进步,哪些有待加强,建立统一的培养目标,为孩子下一步发展制定一个详细计划。如果家长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常和孩子见面,就应通过打电话、写信、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家长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与长短处来分配,互相协商出比较合理的工作分配模式,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合力效果。

分工合作可随时进行调整。侧重分工,体现合作。比如,一对夫妻对偏科的孩子是这样教育的的:首先设计好谈话内容,选取早晨没起床时,确信孩子已经醒了,并注意听他们的谈话。爸爸好象很无意的与妈妈谈起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认真地分析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孩子进步的地方,心理充满骄傲和自豪,给予爱的暗示,妈妈突然说:“孩子语文和数学都很好,要是能把英语也赶上来就完美了,咱们孩子有这个实力。”接下来他们就如何帮孩子提高英语成绩谈论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孩子听到后,很受鼓舞和感动,发奋学习,一学期后,孩子的英语成绩果真赶上来了。总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是有教育角色有侧重点的分工,而且是相对的,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合作。家长共同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合力教育,更是一种幸福。

 

教育名言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孟子

◎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中国家庭教育素来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弊端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方法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受害受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方法不一致的弊病。

——教育家陶行知

◎家庭集体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谁想真正地、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应该很好地爱护这个一致。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