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并不奇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12:58
千年飞山: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并不奇怪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并不奇怪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公布和颁奖又开始了,每每这个时候国人都十分关注,许多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中国为什么总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中国人到底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中国人一直有“自恋情结”。长期以来,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永远的一个心结,这不仅来源于对这项世界最高奖项的崇拜,也来自于急需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更是由于我们的周边很多国家都曾经拿过这项大奖,我们有一种不甘和不服输的心理在攀比。印度、日本、韩国、缅甸,甚至孟加拉国都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们,却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竟然迄今尚未染指此奖,向来爱讲面子的华夏子孙怎会丢得起这个“丑”呢!


然而综合国力并不代表科学能力,非常遗憾,我们一直在继续着诺贝尔奖的梦想。去年的这个时候,笔者有感于此,曾写了《诺贝尔奖真的那么重要吗?》一文,在不少网站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广州日报》还以较大篇幅引用了我的观点(要指出的是没有稿费,呵呵)。文中笔者质疑诺贝尔奖评选的公平公正性:一是不全面,二是不公正,三是不科学。可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那时我是在为我国没有能够获此殊荣找借口,抱不平,现在静下心来细细思量,我们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奇怪,理应心平气和。



看看我们现在的理想追求就不奇怪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偶像。昨晚女儿回来告诉我,他们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结果80%以上同学的理想是当歌星、影星。12岁刚上初中的女儿也有偶像,是快女曾轶可和快男武艺,还好看了她的那篇理想的文章,她立志做艺术家,较为宽慰。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总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科学家。那个时侯科学家、文学家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偶像: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鲁迅、巴金、老舍、普希金、雨果、泰戈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写书的不如盗书的”,立志当科学家、文学家逐渐失去了市场,继而快男超女、影视歌星等占据了80后、90后的梦想。更为可怕的是,升官发财成为现在人的一种追求,人们早已忘记了国父孙中山的教导: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去年当记者问一个6岁小学生的理想时,回答居然是“想做贪官”,能不让人汗颜?

8.jpg (46.27 KB)
2010-10-9 11:36

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就不奇怪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深刻反思。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正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现在能够像袁隆平那样有成就了,仍然孜孜不倦追求的科学家太少了(可是他身兼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也有身不由己的应酬占去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安安静静地进行科学实践)。我们经常看到,那些稍有成果的科学家都去忙于当校长、所长、院长,乐于当官了,都去忙于评院士、晋职称,急于享福了,谁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科研、去调研?尤其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是“应试教育”,升学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至今改变不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前程,升升升学校的命根”的现状,陈旧的教育观念抹杀个性鲜明学生的特长,哪能培养出科学家的苗子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国民素质就不奇怪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伟大之处,不在其发达的社会经济或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在其较高的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平。可是现在国人的素质不得不令我们担忧。君不见,五千年积淀的文明在一些人心中已荡然无存;购物时一拥而上;搭公交车时 争先恐后;上厕所后全然不顾身旁去也冲冲的标语……这些还只是小小的方面。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养,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并不是人才大国,我们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受制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这样一个国情,出生缺陷、文盲、电脑盲、科技盲,几亿之众!据了解,目前中国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只为美国一百多年前的水平。同时我国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以前的科学家冲破艰难险阻、排除万难要回国报效,而现在的一些青年学子想方设法到国外发展,加入外国籍。2009年北京曾推出过一个千人精英计划,以优厚待遇吸引了不少高级研究人员和企业家回国。但是一年多时间过后,回国人士数停止在600人左右。同样是在去年,中国借投资移民签证渠道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的富人数目,却激增至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