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中篇小说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7:57
《柳堡的故事》
胡石言著。载《文艺》1950年第3期。在新四军某部担任指导员的“我”听说四班副李进跟驻地的一个姑娘谈恋爱,这是军队的纪律不容许,担心在刚开辟的新区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小说沿着这一悬念开展,描写了新四军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在特殊环境里的青年人的纯洁爱情。年轻战士李进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传神。小说发表之后,被译成英、德、匈、印等文字,1956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放映。
《向敌后出击》
 枫亚著。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1951年1月出版。该书以1947年夏华东野战军配合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进攻为背景,描述了我军的一个连队由沂蒙山区南下,出击鲁南敌后,继而艰苦地转往鲁西地区作战的情形。
《乌云遮不住太阳》
 戴石明、杨丹萍合著。1951年5月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华东文艺创作丛书。叙写了1946年老区人民游击队,与国民党反攻倒算的“还乡团”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北汉江两岸》
 枫亚著。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2月出版,1957年再版。小说以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为背景,描述了志愿军某部的三个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勇敢地征服重重困难回到部队的故事。
《不可侵犯的人们》
 枫亚著。辑入“青年创作丛书”,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2月出版。小说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步兵营的战斗经历。
《红色女儿兵》
 徐行者著。《北京晚报》1959年5月连载,北方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小说描写了1935年红军北上以后,在湘赣边区留下的一支游击队,他们在敌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留下很多动人的故事。
《龙腾虎跃》
 姜威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小说采用了类似评书的写法。突然一场暴雨,淹没了满洼庄稼。在这严重的涝灾面前,有人向天低头,有人号哭等救济,主人公蔡振龙以大无畏的气概,带领群众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龙口夺粮”的大战。
《海岛女民兵》
 黎汝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4月第1版,1972年2月第2版。这部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渔家姑娘海霞及其女民兵连的成长过程。1974年改编为电影《海霞》,参加第19届巴塞罗那国际电影周和第30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放映时受到好评。
《欢腾的小凉河》
 王立信著。载《朝霞》文学丛刊1975年3月。小说“以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和北方农业会议为背景,写所谓‘文革’中被打倒的‘走资派’重新上台后搞‘复辟思潮’的情节,重点揭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反骄破满、继续革命的主题,以批判农村中‘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江苏新文学史》,南京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光明行》
 潘浩泉著。载《清明》1981年第2期。1949年早春,光明与黑暗的大决战前夕,蒋介石的“御林军”首领华钟又一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在共产党的感召下,经过一番彷徨与波折,率部起义,投向光明。
《郭○○传》
 刘振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小说写了一个叫郭忠财的农民,随着时代变迁改名,先改为郭忠彩,后改为郭东彪;林彪垮台之后,就成了“郭○○”了;曾被培养为学毛选积极分子,后因骂16字方针被逮捕。
《射天狼》
 朱苏进著。载《昆仑》1982年第1期,获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注重写非战争环境里军人的职业价值,着力刻划了一个有自己独特遭遇、思虑和苦恼的基层指挥员形象。
《灰布阿七》
 朱新楣著。载上海《小说界》1982年第2期,1984年获首届金陵文学奖。江南小镇的一个剃头师傅,一贯爱吹牛皮,结果在“镇反”中以散布“反动言论”被镇压。
《石门二柳》
 储福金著。载《钟山》1982年第3期,《小说月报》1982年第9期,《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6期选载,获首届《钟山》文学奖;1983年由江苏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小说写大柳、小柳一对姊妹的爱情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城乡的风俗画。
《清水湾,淡水湾》
 姜滇著。载《十月》1982年第3期,获《十月》文学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单行本。小说叙写了一个普通丝织女工顾丝丝把10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的动人故事。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同名电影。
《北国红豆也相思》
 乔雪竹著。载《花城》1982年第4期,《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选载。关内贫瘠平原上的少女鲁晓芝,来到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小镇“开拉气”投亲靠友,加入到林业工人的行列,开始了生气勃勃的新的生活。小说着力描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鲁晓芝冲破束缚,追求爱情的率真奔放的性格,描写了现代文明对她的强烈吸引。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为电影《北国红豆》。
《美食家》
陆文夫著。载《收获》1983年第1期,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的叙述者“我”青年时代怀着对寄生虫食客的愤恨参加了革命,解放以后又抱着不能让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继续下去的决心,发动“饭店革命”,革掉了吃的文化,直至“文革”以后,才深深懂得吃饭的意义。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美食家”朱自冶除了吃,一无所长,他的奔波忙碌,喜怒哀乐都以吃为转移。市场经济放开搞活,朱自冶被捧出来当上烹饪学会会长。陈骏涛在《重要的是对于生活的见解》一文中指出:“《美食家》是陆文夫创作道路上的一块丰碑,是陆文夫迄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吴泰昌在《读〈美食家〉》中说:“《美食家》的主题正是统一在‘左’与平均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上”。黄毓璜指出:“美食家朱自冶是从旧苏州这个东方的吃的圣地、从他生活的‘时代的五脏六腑中孕育出来的’(巴尔扎克语)饕餮的精灵,像中外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吝啬鬼、懒惰精那样,他是可以在文学形象的画廊中取得一席地位的”(《〈美食家〉〈围墙〉〈万元户〉散论》,载《雨花》1984年第3期)。刘静生指出:“陆文夫说:‘高小庭就是我’。我想补充一句:‘高小庭就是我们’。”“正是高小庭显示出三十年来我们所犯的‘左倾幼稚病’的某些症状”(以上引文凡不注出处的,皆见《陆文夫作品研究》)。《写在〈美食家〉之后》一文中,陆文夫说:“鲁迅翻开封建社会史之
后发现了两个字:‘吃人’。我看看人类生活史之后也发现了两个字:‘吃饭’。同时发现这‘吃人’与‘吃饭’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4期)。评述资料索引(部分):黄文渊《独创性从何而来》,《解放日报》1983年8月30日;蔡翔《朱自冶:一个无价值的人为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当代作家评论》;
李巨川《〈美食家〉的评弹风味》,《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玫瑰房间》
 黄蓓佳著。载《收获》1983年第2期,《作品与争鸣》1990年第5期转载。小说的女主人公新月用玫瑰色的梦掩饰着她在生活中的软弱和茫然无措,她可以选择出国谋生,但她始终弄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最终被一个毫不相干的研究生杀死,结束了“玫瑰房间”的梦魇。费振钟在《一切不再为了期待——黄蓓佳:抒情诗时代结束以后……》一文中说:“新月用幻觉创造出‘玫瑰房间’,并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它。”“我把这些看作是现实世界里遭受了严重心理挫折的人们的变态,对命运的企求和信赖,只不过是精神上的幻觉。黄蓓佳从这里引申和发展为表达生活和世界的‘宿命’主题”(《小说评论》1989年第6期)。
《书剑飘零》
 宋词著。载《钟山》1983年第2期。小说着力刻划了历史人物黄仲则的性格气质。这一瞬间如此辉煌》
 黄蓓佳著。载《花城》1983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1期选载。作品着力塑造了一个音乐学院老教授的形象。她沉醉于自己已有的学术地位和学生们的成就之中,逐渐失去了对艺术领域中的新鲜事物的敏感,变得自信而固执、保守而狭隘,并滋长了对才能的嫉恨心理,也失去了对自己关门弟子王伟的吸引力。小说发表后,在国内的艺术院校引起广泛的反响。
《请与我同行》
 黄蓓佳著。载《收获》1983年第3期。女大学生修莎经历了漫长的寻找过程之后,终于找到了事业和爱情上的同行者。她的信念是“人不能失去自己,把自己化为别人的影子。这样的话,对自己、对别人都将是一场灾难。”修莎也有历史的使命感,坚信人类总在不断前行。曾镇南在《她憧憬着人生的辉煌瞬间》一文中说:“经常出现在黄蓓佳笔下的女大学生追求事业与追求爱情的主题,在《请与我同行》中,得到了一次最完整、最圆满的艺术表现”(《青春》1984年第7-8期)。 
《收获》,原题《苦涩的收获》
 沈乔生著。载《小说界》1983年第4期,获首届小说界优秀作品奖。这是一部反映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小说,以高考恢复后的大学生为特定的描写对象,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各人头上一方天》
 杨旭著。载《钟山》1983年第4期,《小说月报》1983年第12期转载。抗战时期负过伤的马建新奉命接收云岗医院,当了食堂管理员。三反运动开始,怀疑他是大老虎,被关了起来。公安厅长是马建新所在部队的师政委,听说老马在隔离审查,亲自开车把马建新从云岗地下室接了出来。老马再也不当食堂管理员了,他给自己找了个差事:看门。他孤身一人,白天黑夜都在班上,大家称他“夜班院长”。马建新是省委书记的夫人朱佩琼的救命恩人,当她知道这样的老干部竟在医院看大门,吃惊不小。于是亲自出马,要为老同志落实政策,力争他应得的高干待遇……一场“官本位”与“人本位”之间的思想文化冲突,在妙趣横生的情节中展开了。
《沉沦的土地》
周梅森著。载《花城》1983年第6期,《小说月报》1984年第3期转载。这篇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作。朴实骠悍的民风,贫瘠的土壤,加上完善到精致程度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宗法社会结构,为乡绅三先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给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章达人树起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和难以应付的天敌,这片土地的几股力量——地主、农民、窑工、资本家一起搏击和沉沦于历史的大潮。刘静生、黄毓璜在《历史地层的当代观照》一文中说:“在地主阶级的代
表人物中,《沉沦的土地》中的三先生写得最为成功。”“他不惜倾家荡产维持‘世风’,可他那‘世风’又在维持着贫困和愚昧;他拼命维持愚昧,是因为愚昧才能制造出他的‘伟大’。他的天堂连同他自己的‘烟灭’诚然不可避免,而他代表的精神却又在他长眠的土地中扎有强固的根系,时至今日,历史的创造者还不能不为之付出代价”(《人民日报》1986年7月21日)。
《换脑人》
 凤章著。载《百花洲》1984年第2期。徐兆淮评价:“凤章的《换脑人》在对整体框架的荒诞假设中并不妨碍作者对局部细节作极其真实的描写。相反,在对发生在主人公何主任所在家庭和单位里的冲突和倾轧,都没有丝毫夸张和怪诞之处”。“凤章像大多数同辈中国作家一样,都还只是坚持局部地反传统原则,有限地作超现实反理性的尝试”(《文学自由谈·荒诞的力量与魅力》)。
《凝眸》
 朱苏进著。载《昆仑》1984年第5期,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部小说取材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对峙,描写了敌我双方年轻一代士兵内心深处发生的微妙变化。“凝眸”是一个精彩的意境:终生互相注视但无法沟通,近在咫尺又远隔天涯,世代为仇又血肉难分。这不仅是独特的敌我关系,也是常见的人生。
《晴雨黄山寄情录》
 中篇小说集,梅汝恺著。花城出版社1984年出版。收《真理与祖国》、《晴雨黄山寄情录》、《金友、翠香合传》3篇。《真理与祖国》的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屈的英雄精神,可以看到“丹娘”的面影。《金友、翠香合传》写了两个卑微男女的离合悲欢、苦难命运以及我国农村出现的历史性的转机。《晴雨黄山寄情录》讲述了七个各具特色的婚姻爱情故事,犹如七色光谱的三棱镜,把复杂生活所固有的斑斓色泽形象地折射了出来。
《名门望族》
 顾潇著。载《青春丛刊》1985年第1期。刚离任的省委组织部长维烈和他的妻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安排好三儿两女的生活。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家庭里的一些青年人的形象。董健在《淡墨绘人生,柔情写心曲》中说:“写得最有特色的是小女儿五月的形象。”“反庸俗、反偏见、反保守是她性格中闪闪发光的可贵因素”(《青春丛刊》1985年第2期)。
《党小组长》
 贺毅武著。载《清明》1985年第1期。机关党小组改选时,当上小组长的小杨很认真很负责。刘局长没参加党小组会,两个月没缴党费他也要管一下。一次刘局长带全家去茅山,一路上局长的儿子对小杨像对长工。小杨火了,说车坏了,让刘局长一家吃了点苦头。第二天刘局长便让小杨下基层劳动,还让他作公开检查。于是小杨就在机关公告栏里贴出了披露事实的“检查”。接着他还不断以党小组长的名义找局长谈话,批评他一系列以权谋私的行为。不久,局系统选举市党代会的代表,正当大家要鼓掌通过刘局长当选时,小杨说,刘局长八个月不缴党费,他已不是党员了,还有什么资格做党员代表?
《祁连山的儿子》
 孙家玉著。载《青春》1985年5期。50年代,一群有志于支援大西北的青年,去戈壁滩上垦荒,只是说了几句“这里落后”,就被诬为“G省落后论”的创造者,内定右派,打得鸡飞狗跳,四处逃窜。30年后,这些人又将子女送去开发大漠,圆父母辈们未竟的美梦。
《井》
 陆文夫著。载《中国作家》1985年第3期。出身不好和海外关系在唯成份论盛行的岁月里,外貌秀美的知识女性徐丽莎嫁给了伪君子朱世一,从此陷入生活的苦海,成为“冰冻美人鱼”。80年代她即将出国实习之际,一则由朱世一捏造出来、在市井小巷偷偷传播的桃色新闻又使她在事业上的努力与成功化为乌有,最终因绝望而投向深井。徐采石、金燕玉指出:“《井》的悲剧风格,显示出陆文夫在驾驭题材、艺术地表现生活、实现审美理想诸方面已经具有的自觉和能动,在探索人生、评判人生的艺术道路上已经具有风格的多种形态性,这是非常可喜的”(《陆文夫的艺术世界——对人生的新探求》)。

《悬挂的绿苹果》
 叶兆言著。载《钟山》1985年第5期。小说写某剧团大龄女张英不堪众人的“关怀”,与一个自己本来也看不惯的青海人结了婚。后发现对方是已婚并有个孩子,又搞外遇。剧团的人再次帮她出主意,发议论。这个长相平平又自卑软弱的女性做出了结婚、离婚、去青海三次选择。
《雷场上的相思树》
 江奇涛著。载《昆仑》198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3期摘要。小说叙写了一群士官生,冒着危险采撷长在雷场上的相思树上的红豆。一名士官生把“雷场上的相思树”列入军语,表明那是个圈套,是一种美丽而可怕的诱惑。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的反扑,一个叫默涛的士官生为了捞地上的吉他,被炮火炸碎心脏部位。另一个士官生把默涛采来的最后一颗红豆赠给了对默涛有好感的小护士。
《花湿红泥村》
 中篇小说集,姜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初版。这部小说集中的五部中篇小说都是取材于当前的现实生活。如《花湿红泥村》是写农村专业户的,《丹妮与丹宁》是写社会青年开办专业书店的,《雨丝》是写评弹演员生活的。小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江南的明媚色彩。
《梦追南楼》
 顾潇著。载《莽原》1985年第5期。作者把爱情悲剧设置在看似幸福美满、令人艳羡的高级干部家庭生活中来加以表现,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内在感情的思想深度。

《樊氏狗肉铺》
 傅连理著。载《柳泉》1986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1986年第3期选载。樊氏狗肉是汉代遗风。汉代大将樊哙后裔樊贵性格粗犷,沉迷于与孟家的酒肉交往。孟家父子利用狗肉送礼打通官路,并对樊贵之女樊秀珍进行婚姻诱骗。年轻雇工荣生聪慧正直学得樊家祖传绝技并打破了樊贵的保守。他在县城新开一爿狗肉铺与侨商谈下生意,把千古一绝发扬光大。樊贵终于同意了荣生与女儿的爱情。
《第三只眼》
 朱苏进著。载《青春丛刊》1986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选裁。小说叙写了海防某部战士司马戍投入敌方,成为披露我方战士隐秘的心理、行为的“第三只眼”。小说描写人际的倾轧、人生荒诞,呼唤着真实力量的觉醒。张弦说:“我看了《第三只眼》非常震动。我的第一感觉自己是乌龟,背着大壳子,却想翻身,又翻不过来。我们都有见不得人的隐私,又幸灾乐祸看到别人的隐私被揭露。这是整个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江奇涛说:“他(指朱苏进)向人的灵魂的深层次进发”(以上均引自《〈第三只眼〉座谈纪要》,载《青春丛刊》1987年第1期)。
《小城》
 雨城著。载《青春》1986年第3期,《小说选刊》1986年第6期选载。某小城宣传部报道科长徐泡生因替民伸冤,告发一为非作歹的民警而得罪了市委书记,在权大于法的年代,徐被捕入狱。此事引发民愤,各路大小记者以各种方式加以营救,同时通过“上面”以权压权,终于戏剧性地使徐泡生化险为夷。王干、费振钟说:“剖现了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的文化心理氛围与现代文明形成极大极为可怕的精神反差,令人深思历史,深思现实”(见《新华日报》1986年月20日第4版《新时期小说思潮评介之一》)。
《军歌》
 周梅森著。载《钟山》1986年第6期,《小说月报》1987年第2期转载,1988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描写一批沦入日寇之手的国民党官兵,他们被迫在地层深处的矿井采煤。渴求自由的愿望引起在井底干活的战俘们的内心骚动。作者剖露于绝境中人性的冲突,灵魂的堕落。丁帆在《变奏的〈军歌〉》一文中说:“这部小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它的悲剧价值在于表现了人在失去社会属性后,在各自‘原我’冲突中所表现出的人的深层意识里的强大自戕力和自残力”(《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6期)。
《半圆居士》
 谷新著。载《雨花》1986年第8期。小说真实地刻画了一位艺术家后半生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苏州陆某以宅院的形状为号,称半园居士,他长于金石篆刻,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经历了“文革”和“左”的灾难后,他重新认识自己,真诚地寄希望于青年和未来,易号为半圆居士。
《远音》
 肖元生著。载《钟山》1986年第6期。小说叙写了石磊的妻子信芬患上了忧郁症,幻想着死亡。信芬的同母异父的妹妹净芬暗暗恋着石磊,而石磊的心中不能泯灭的却是对于表妹好梅的感情。好梅虽然死了,但她的爱终究影子似地存在着。
《三人畈》
 黑子著。载《钟山》1987年第1期。小说叙写了北大荒的三人畈,凄厉的是风声、狼嗥,混沌的却不只是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人,各种人无不在这混沌世界中奔突、呼号、狞笑。作品描绘的画面是杂色的,它真实地展开出以往生活中令人惊心的一幕。
《五色土》
 胡正言著。载《青春丛刊》1987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7年第10期选载。小说写一桩所谓军婚案,故事一波三折,反映农村的方方面面和众多人物的五色画面。
《雌潮》
 黄佳星著。载《雨花》1987年第3期。江边某地党政军一把手虽已年迈,但他决定和青年人参加今年8月18大潮的抢鱼活动,恢复以往的威严。被潮打昏的鱼在阳光下闪着银亮,抢鱼人在排山似的潮头下奔跑着。他看见了鱼鳞的闪亮,是一条美丽的鲈鱼。当他抢到这条鱼时,快乐极了,岸上的女人为他欢呼,这时一股“雌潮”从他身后卷来,他像一条小鱼被卷到了潮头里。
《涸辙》
 赵本夫著。载《钟山》1987年第4期。小说描写了黄河故道独特的文化。杨八姐开茶馆,要饭的螃蟹,纤夫日升,瘟疫流行与梅山洞的医术,神秘的鱼王庙“求子”,老扁带领沿河一百单三村栽树,风流的泥鳅与骚情的女人,蚂蚱滩上的独臂老者,众多富于地域特色的人物聚集于此,重新开发这一片土地,情节和细节处处闪耀着原色的光辉,营构一种独特的氛围。丁帆在《黄河精灵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说:“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第一次把再现与表现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较完美地把自己的哲学意念镶嵌在艺术形象之中。”“赵本夫一反他以往只在情节和人物的自身悲剧上下功夫的悲剧观念,力图整体性地创造出一种悲剧的大背景,即使人物和情节有时甚至是喜剧性的,也同样呈现出一种悲剧的效果”(《文艺报》1987年9月19日)。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苏童著。载《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瘟疫流行,饥荒蔓延,村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早年跑到城里的祖父陈宝年在1934年发迹,诱惑了许多村民抛妻别子涌向城市。祖母蒋氏不幸留在村中。枫杨树老家沉没在黑色阴影之中。张应中在《世纪末的回眸》中说:“苏童的父辈已从扬中移居到古城苏州谋生,苏童虽无法直接感受到扬中这一孤岛的独有情绪,可祖辈们的移民意识已经渗进了苏童的血液思维,他无法摆脱对虚幻故乡的眷恋和描绘”(《当代文坛》1994年第5期)。
《疯狂麻将城》
 中跃、贝奇著。载《青春》1988年第1期,《作品与争鸣》1988年第7期转载。小说以小城麻将的“做、卖、打”为横线,以小城麻将的历史、文化背景为纵线,纵横交错、脉络清晰地交织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社会立体画卷。画卷上的小城“T州”,是一个有象征性,甚至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形态的缩影。
《国殇》
 周梅森著。载《花城》1988年第2期,《小说选刊》1988年第7期选载。小说以抗战中的一次血战为线索。国民党部队某部被日寇包围,军长自杀,反对投降的将领取而代之,结果又在权力的争夺中饮弹身亡。后来这支部队突围成功,但对这一段历史的诠释,都属于新的握有权力的人。
《走出蓝水河》
 赵本夫著。载《钟山》1988年第3期。小说塑造了蓝水河边三个人物:童年的野孩、青年的徐一海、暮年的编箩筐老头。他们是同一个人物的三个年龄阶段?还是完全不同的三个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在作品里朦朦胧胧。这篇小说带有某些魔幻色彩以及某种象征和隐喻性。丁帆在《人的生命意识窥探和技巧转换》一文中评价:“《走出蓝水河》这样的中篇小说给人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感觉,它抒写的是生命回到原点的一个过程。”“眷念古典主义的诗意,摆脱不了现实主义力量的诱惑和笼罩,同时亦向往现代主义那种‘有意味的形式’对于人类思维的独特表现”(《当代文坛》1990年第5期)。
《觅》
 高晓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苏南农村范氏家族在几十年中四次分家,作品显现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以及典型的中国农民心理。为了寻找窖藏银子,骨肉之间相互猜忌。作品揭示了金钱扭曲下的人的灵魂。
《劣种》
 陆永基著。载《花城》1988年第3期。小说描写一位伟岸威严的狮王盛极至衰的经历和一位孤癖敏感的中年男子丰富又阴暗的状态与内心,提示了自然与社会生存竞争的残酷法则。作品心理刻画细微逼真,场面展示恢宏壮阔,尤其对动物的揣摩与描写维妙维肖,酣畅淋漓。《文艺报》在评述当年度中篇小说创作成果时,称其为“一部富含哲理的寓言式小说”。
《葬祖》
 吴秀坤著。载《青春丛刊》1988年第4期。作品以寓言式的手法、叙述大山深处的两个部族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小说故事的背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着重体现在故事本身的哲理性和多义性。
《追月楼》
 叶兆言著。载《钟山》1988年第5期,《小说选刊》1989年第1期选载,获《人民日报》与《小说选刊》主办的1987-1988年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是“夜泊秦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追月楼主、民国遗老丁老先生,平日行止是诵书、赋诗、纳妾、品茗。日寇攻陷南京之后,丁老先生“发起书呆子脾气,发誓日寇一日不消,一日不下追月楼。”埋头撰写《不死不活庵日记》,仿顾炎武《日知录》体例。后患“搭背”而死。汪政、晓华在《观念与方式——关于叶兆言》一文中说:“《追月楼》中的老先生形象则是要和巴金、茅盾笔下的老先生形象开个玩笑,你不能从道德观上来判断丁老先生的善恶是非。明白这种摹仿中的反动,可以说,是读解兆言至今全部作品的关键。”“以‘夜泊秦淮’作为开端,叶兆言一个老老实实的想法,是看看旧时代的小说类型是不是还可以利用,这显然是一个实验性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作家》1993年第5期)。
《秦淮半边月》
孙华炳著。载《雨花》1988年第11期。小说叙写了风尘女子唐慧君与在汪伪政府任职的小官员刘豫生之间曲曲折折、生生死死的情感历程。一个是妓女,一个是汉奸,在他们身上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亮以及对爱情的执著坚贞。
《白街》
 李惠新著。载《清明》1989年第1期。汤寅达是一个以本份和安逸为生活信条的小镇平民。由于有点儿“文化”,因此串街聊天看报、喝老白酒以及祈求太平几乎是他全部的欲望。但恶劣的生存环境,非但没有给汤寅达半点安宁,反而将其逼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小说写了一个善良、忠厚、稚拙与世俗抗争一生的老人,但又为世俗所不容。
《新楼后边是老屋》
 陆涛声著。载《小说家》1989年第1期,《文汇报》1989年2月26日缩写介绍。黄国柱在《永恒的乡土》中认为:“上演了一出新时代祥林嫂式的悲喜剧。然而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相比较而言,银凤固然仍受着传统观念的某些影响,但受时代风气的熏染,她终于有了觉醒和反抗的勇气”(《北京文学》1992年第12期)。
《艳歌》
 叶兆言著。载《上海文学》1989年第2期,《中篇小说选刊》1989年第4期选载。“艳”是古代楚方言“歌”的别称,又有杂剧滑稽小戏的含义。这篇小说写的是一对大学生谈恋爱、毕业分配、结婚,生子、闹家庭矛盾这一揽子过程。作者在《〈艳歌〉后记》中说:“我喜欢艳歌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有些俗气地好看。当然更喜欢它的来头和含义。在决定以它为小说名的时候,事实上我根本不知要写什么,仿佛得了一只雅致耐琢磨的瓶子。”“艳歌可以作为我打算写的任何一部小说的篇名”(《中篇小说选刊》1989年第4期)。
《贱年之后那个冬天》
 薛友津著。载《花城》1989年第2期。“表叔”是60年代的生产队长,一个大老粗,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在政治运动中注定要挨整的人。小说表现了在特定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割离,在总体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绝望中诞生》
 朱苏进著。载《钟山》1989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1989年第5期选载。主人公孟中天几乎与人世隔绝,仅仅凭着一张悬挂在面前的世界地图,展开其对地球生成过程的想象。孟中天曾是大军区司令员的贴身秘书,他阴冷地摆弄人际关系,司令员下野,他便也失去人身自由。司令员复职,他又抛下曙光初现的“孟氏构想”,重涉官场。
《顾氏传人》
 范小青著。载《钟山》1989年第4期,《小说月报》1989年第11期转载,1990年获《钟山》“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奖。小说通过对苏州名门顾家的描绘,揭示了这个家族无可挽回的败落命运,传达出苏州人特有的文化心态。费振钟在《分离的价值》中说:小说“选择了一个世俗角色,按照世俗方式生活,作为合理的存在者,二小姐使《顾氏传人》离开了道德价值方向。与其它类似的家族道德故事相比,这部中篇小说恰因这一点才显示范小青的独特性”(《上海文学》1990年第8期)。
《妻妾成群》
 苏童著。载《收获》1989年第6期,《小说月报》1990年第2期转载,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列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香港《亚洲周刊》邀请全球各地华文作家、专家投票选出),根据《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小说写了一个奢靡而垂死的封建大家庭,以四太太颂莲被陈家纳妾后的生活际遇为线索,细致深入地描写男主人、妻与妾以及丫环之间的种种性格冲突和矛盾纠葛。朱伟评述:“《妻妾成群》的好处,首先是好读:很诱惑人的故事和很诱惑人的丰富关系组织着色彩斑斓的表层结构。然后是读着有味:颂莲的神韵,梅珊的神韵,单云的神韵,雁儿的神韵。在这些女人中间,是弹性很强的,极自然又极有节奏感的语流组织”(《中国先锋小说》,花城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风流》
 吴碧莲著。载《雨花》1989年第3期。这部小说描写了太湖平原上一个工人家族的几代人,塑造了吴老桑、吴世魁、吴春兰、末叔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中国工人阶级发生、发展的曲折历史,从文化层面上掘发出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洪清波指出:“《风流》和《红高粱》都涉及了同一问题,即‘种的退化’。不过《红高粱》写的是家族,《风流》写的是阶级。这是不是危言耸听,读者可以从作品和现实中去找结论”(引自《江南可采莲——吴碧莲小说创作印象》载《文艺报》1989年10月7日第40期)。
《陆地的围困》
 赵本夫著。载《作家》1990年第1期。小说写了一个跨两省13县的浩渺湖荡的干涸,叙说环绕着这个湖的一连串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故事。余龙子是打天下的好汉,“湖上的灵魂”,湖的干涸使他痛心疾首。康老大本来是干教师行当的,1957年反“右”被流放湖边。他比一般渔民看得远些,感到靠湖吃饭的渺茫,打算重操旧业,办起了识字班,并且了却他的风流债。年轻的一代当中,疙瘩腰包里有的是钱,拎了架录音机去矿上的一条街闲逛,遭到了轻视和侮辱,惟一对他略表同情的女子是个暗娼。质朴的渔家姑娘香香追随菱菱“开放”一番,练健美,校正罗圈腿,被老爹痛打,精神受刺激,成为“花痴”。水上人家阿黄和阿黄娘,为了能生个儿子,把哑巴媳妇生殖器堵了塞子,据说是防止儿子“跑掉”。阿黄一家属于未受湖的干涸触动震动的一类,他们可能别无选择,离开水就无法存活。人们在湖底寻宝,血拼一触即发。忽而天降大雨,不但湖灌满了,陆地上也遍地汪洋。阿黄的木船在水上漂流,触目洪荒,他的9个女儿将是新世纪的女娲。
《月黑风高》
 刘静生著。载《钟山》1990年第2期。这是一篇历史小说,叙写了晚唐帝国的宫廷大地震“甘露事变”。除虚构人物蒙二虎、柔娘之外,其余均采自正史。小说的行文,间以引自正史的片断,与加以濡染和虚拟。
《娲石》
 沈乔生著。载《收获》1990年第5期。小说以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年轻夫妇从封闭到开放,又复归封闭这么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热烈的生命力总是要扑向新的生活,但世俗却要羁绊住他们的脚步。
《红粉》
苏童著。载《小说家》1991年第1期。小说以人民政府改造妓女为生活背景。逃避改造的秋仪被生活本身改造成韧性十足、随遇而安的妇人,青灯黄卷寄身尼庵。经过劳动营改造的小萼,积习难除。嫖客老浦出没风月场里,颇能惜情重义。二女一男,浮沉孽海。
《人之度》
 储福金著。载《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6期选载,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94年第3期法文季刊译载,并在“熊猫丛书”中与《投影》、《裸野》、《善心的功能》等3篇译成英文单行本,题目《裸野》。《人之度》既写了人的岁月之度,又写了人的内心尺度。围绕周方益从县机关到曲溪深入生活而牵出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和情感回忆,检讨特定社会条件下人性的种种畸变。岁月之度相互联结而内心之度又相互分离,从而留下了一串令读者忖度的问题。
《燕山英魂》
 夏国强著。载《江南》1991年第2期。1976年在与山洪抗争的过程中,一新战士获得了本不属于他的荣誉。事情真相被采访记者发现后,该战士陷入了无比惶恐和耻辱中,他恳求记者暂时保密。紧随而来的唐山大地震,使密云水库大坝出现险情,该战士一再请缨,加入了护坝“敢死队”。在抢险过程中,他战胜胆怯,拚死护坝,光荣牺牲,用他年轻的生命洗刷了耻辱,保住了大坝,保卫了首都,捍卫了军人的尊严。采访记者立在这位英雄的墓前,发誓要把只有他俩才知的“秘密”永远埋在心底。
《外婆》
 陆永基著。载《雨花》1991年第5期。小说描述了一位贵族出身的女性背叛家庭走向革命,又在物欲横流的时世下离退索居的人生经历及心理状景,揭示了两种对立人生观及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矛盾和冲突。
《文火煨肥羊》
 范小青著。载《芙蓉》1991年第5期,《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1期选载。小说的开篇便说:小城“在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一些神奇吉祥的或者诡谲怪异的故事”——迂腐的梅德诚寻偶常遇尴尬事,“潘家没有人姓潘”,梅老太太“爱昆曲反被昆曲误”……这些日常琐事荒诞而又平淡,但却耐人寻味。这样的荒诞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这与苏州“尚佛”有关。
《花雕》
 梁晴著。载《中国作家》1991年第6期,《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2期转载。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女子之间的友情。在孤独的旅途中,这两个人物反省人生的含义,真挚而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我。作品在人物命运方面所写的是悲剧,但在精神世界的拓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人们从世纪末的种种生存误区中脱身出来。
《乡村教师之歌》
 钱永龙著。载《钟山》1991年第6期,《中篇小说选刊》1992年第3期选载。乡村教师王鹏,历经人生的种种坎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把病体和余生献给农村孩子的教育事业。作者指出乡村教师的不幸,不只是地位的卑微,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渴望无法被人理解。
《血染红玉镯》
 张正仪著。载《小说月刊》1992年第4期。民国时期,成都大财东刘老太太身携一对红玉镯,前往金陵古刹栖霞山还愿,引出一桩杀人灭口夺镯大战。警界派出探案的高手,连连死于非命。女警官李晓岚凭着胆识和正义只身闯入匪穴,全歼匪徒之后,却倒在了同仁的枪口下。
《盗姨》
 薛冰著。载于1992年10月出刊的《峨眉》创刊号。自朱彝尊将《风怀二百韵》收入《曝书亭集》中,三百年间“风怀诗案”万口轰传,但多纠结于朱彝尊是否“盗姨”的道德评判。小说根据朱氏生平史实及作品,真实地复原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发生在朱氏这种特殊家族中的爱情故事,以及朱彝尊至死不渝的痴情。同时,小说展现出当代朱氏研究者某家庭中的类似的“盗姨”故事作为第二层情节,在古今文化人的性格差异中,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化人精神与心理素质的缺失。
《冰崖雪莲花》
包殿贵著。199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个少女正在人生辉煌的时刻,因“文革”期间,父亲莫须有的罪名,给她带来了人生的挫折,爱情的挫折,在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中她执着的追求,她真挚的爱。

《接近于无限透明》
 朱苏进著。载《收获》1993年第2期,获上海第二届长中篇小说奖。主人公李觉年轻时性格张扬,勇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创新精神,但一次意外的打击使他精神崩溃。他住院治疗时想通过指导一个孩子来找回自己的价值,又被环境所阻,年老时更觉自我价值已经丧失殆尽,了无生趣,终于孤寂而死。
《太极之野》
 艾煊著。载《钟山》1993年第3期。深坞险谷,飘荡恍惚的云雾,雷电交加的旷野,有药农,道士,尼姑,寡妇,昔日从良的妓女,新近下放此地的“走资派”,各自怀有自己的故事。貌似离奇,实非杜撰。鬼魅林妖,皆系人间脸谱。
《不可救药的外婆》
 赵践著。载《十月》1993年第3期。外婆,无疑是一个美好亲切的称谓。作品中的外婆不乏传统外婆的种种美德,同时却又是一个乖戾任性、无可捉摸的女人。数十年来她与女儿、外孙的关系爱恨错杂、恩怨莫辨,是什么造成外婆的“无可救药”?作品观照30年代过来的知识女性的人生,作深层次探索。
《残碑》
 姚琦著。载《清明》1993年第6期。吴怀美在《文化人的口令:“站直!别趴下”》一文中说:“《残碑》的基本旨意在于写作家‘心中真切的生命和世界’,表达作家‘对生活真切的感悟’。”“有民族传统的韵味,又有新潮小说的怪异”(《清明》1994年第3期)。
《红狐》
李志川著。载《清明》1994年第1期,《小说月报》1994年第4期转载。看山人地哑夹住了一只红狐,红狐咬断自己的腿逃走后对地哑进行报复,人和狐进行了一系列的斗智活动,但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人们大炼钢铁肆意砍树、挖桩,大火烧山使山林毁坏,红狐得到了地哑的庇护。开春后,山洪爆发,十几个村庄滑进了鄱阳湖,人类的愚昧和暴行终于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地哑在红狐的拉扯暗示下,躲到了三棵樟树上,保全了性命。
《颜色》
 任智民著。载《小说界》1994年第2期。杨郁10岁的时候无意间撞见许英岩和娘在一起,6年后他又回到旧地,娘已经死在一次不明原因的落水中。杨郁决意报复许英岩,他用贩鱼的钱为许英岩的女儿佩琴付画展的租场费,并且对她说:“除了同情,我对你什么感情都有。”许英岩弥留之际听到哀乐,认出了杨郁,惊慌之中误服药水而亡。佩琴已认出杨郁就是佣人杨姨的儿子,她要求杨郁替死去的许英岩穿衣服,然后佩琴用剪刀捅了杨郁的腰,两人一起倒下去。
《一个懂古埃及语的女研究生》
 阿福著。载《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高考制度改革那年,我认识的一个其貌不扬的福建女孩。12年后,我搭乘一艘江轮与她不期而遇。她在船票背面给我写下她家的地址。我写信与她联系,信被退回来了,邮局说查无此人。半年后我到武汉出差,特地拜访她读研究生的导师张自剑教授。教授以为她患癌症已经去世,记忆中对她的语言天分印象深刻。一个曾与我同是湖北世界语协会早期会员的古汉语博士来旅馆找我,详细讲述了他与那个女研究生的一段交往。他曾对她穷追不舍,她却说她要去美国。他说她的整套古埃及语方案,比柴门霍夫的世界语还好。我对他说她还在国内,博士听了非常激动,当晚就坐火车去福建找她。
《帘底纤纤月》
 吴翼民著。载《当代》1994年第4期。一女评弹名家嫁了个“下海票友”。此君是个见利忘义、趋炎附势之徒,既渔评弹女之色,亦追丑妻之父的权势,左右逢源,一旦发现时下金钱可以压倒一切,乃“出让”评弹女与一个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这台商攫取该评弹女是为了将她作为家中的“摆设”。评弹女最后忍无可忍,冲破了樊笼。
《楚水》
 毕飞宇著。载《花城》1994年第4期。日本军队占领楚水县城后,一个无耻文人骗来一群姐妹,开了个妓院,其中一个妓女被他命名为“满江红”,供侵略者享乐。被称作“满江红”的妓女最具有做“婊子”的“天才”。这个文人在酒醉之后还把皇宫和妓院作了对比,认为皇宫也不过是一处妓院。
《一度辉煌》
 刘建华著。载《雨花》1994年第9期。小说写了某化工总厂从成立党委办公室,到党委办公室与其他部门合并而寿终正寝的故事。反映了党办主任陈富林、宣传干事章俊文及少妇陈梅等人的微妙关系和生活花絮。
《散发弄扁舟》
 艾煊著。载《百花洲》1995年第2期。两个中学同学,抗日期间共同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团体解散时,一群人东西南北,各自谋求自己的生路。在人生的关口上,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思想信仰和具体情况不同,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作品时而是对过去悲苦、离奇家世的叙述,时而是对游子学成回国作乡情之旅的描写,把人带入一种无限感慨和源源的回味、思索之中。
《青烟》
 蒋亚林著。载《青年文学》1995年第3期。小青为了哥哥讨老婆,以三千块钱的价码“嫁”给窑主老冯。老冯自私、狠毒又龌龊,于是小青爱上了窑工大宽。惟利是图的老冯逼迫大宽去一行将坍塌的旧窑出砖,最后大宽死于窑中。
《旋转木马》
 罗望子著。载《钟山》杂志1995年第2期。小说通过视角(TAMEN/NIMEN/WOMEN)的转换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木马的遭遇,写出“人”对“物”的蹂躏;第二部分是人对木马的异化了的寻找;到了第三部分,主体又回到木马,这时的木马完全拟人化了,它们构成一个大逃亡的故事,然而,逃亡以失败而告终。汪政、晓华在《江苏新小说家速写》里说道:“这是一部值得郑重推荐的作品,说得过分一点,即使是放在整个新时期小说史上,它也是要给予留心的。罗望子显然从传统小说模式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那里受到启发,他以童话和寓言的方式写出了他对人类生存的忧虑和批判”(《萌芽》1995年第8期)。
《花木季节》
 葛安荣著。载《上海文学》1995年第4期。六子的狡猾、钻营、弄虚作假令人厌恶,但他在花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精明、节俭、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在处理同乡党委书记杨远和的关系方面,处处表现出朴素的经济智慧与人生哲学,他告诫那一心想在官场上往上爬的亲弟弟七子说:“种田万万年,做生意千千年,衙门为官一蓬烟!”
《西瓜问题》
 虹雷著。载《莽原》1995年第4期,获《莽原》杂志“神农杯”农村题材中篇小说奖。西瓜卖不出去,牛爸的妹夫、村长刘民利用权势趁机压价收购,从中渔利,并利用在派出所工作的亲戚打击被激怒的群众。因追赶未婚妻而被柴桩戳破脚的牛儿从医院回来后,一怒之下趁夜将刘民3亩地西瓜踏个稀巴烂,由于出院单掉在了瓜地里因而很快侦破被抓进派出所。刘民不但不要牛爸赔瓜还将牛儿保回来,牛爸深为感动,不顾儿子闺女的阻拦,硬是将自家西瓜摘下来送到刘民家里。
《布朗运动》
 张亦辉著。载《作家》1995年第12期。小说写了一个人一天内的冗长的漫游简历。一次夫妻争吵,男主人公进入了一种游离于日常生活的状态。他在现实城市中迷走,体验并回顾了自己的爱情,感受到一个异乡人的飘零和孤独,触及了内心的苦恼和茫然,小说的叙述,结构以及旨归均呈现了一种布朗运动式的局面,探索了一个人在丧失意义的世界中所可能达到的茫然的极限。
《新上任的八品芝麻官》
 严苏著。载《大家》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转载。小说叙写了村干部孟志游由于抓计划生育有成绩,50岁出头的人了,还被县里提拔当了副乡长。乡党委派他到钱难收粮难征的西圩村去蹲点。孟志游通过调查,掌握了西圩村问题的症结所在,终于打开了西圩村工作的局面。
《街上流行黑背心》
 李景文著。载《长城》1996年第6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1997年第3期选载。小说写女主人公金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表现了金简对名利、金钱等等诱惑的拒绝,对生活中的“强权”以及由此滋生出的丑恶现象宁愿碰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妥协的韧性和顽强,以及她对心中的理想、挚爱的事业和纯真的爱情的追求。
《我认识你》
 中篇小说集,耿家强著。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收有《我认识你》、《三兄弟历劫记》、《差生小世界》、《航道惊涛》等4个中篇。《我认识你》中的老申正是现代众生的缩影。他热情而圆滑,有正义感却胆小,愿意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内心时时荡起卑鄙的波纹,本质善良又不时冒出个奸诈的念头。作品使叙事者与故事分离,而故事又与故事反映的现实生活分离。
《亮相》
祁智著。载《青年文学》1997年第1期,《小说选刊》1997年第2期选载。小说叙写了某农业县一把手出了车祸,引起一些人觊觎这个位子,后来上级派来了一位新书记。在新书记赴任前夕,一些人又策划了一个让新书记“亮相”的现场。这个“亮相”既是捧场,也有陷阱的意味。新书记在处境不便的情况下,巧妙地把矛盾化解。《小说选刊·编后记》说:“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一幅小小的官场现形图、袖珍的人际关系学,结尾则是一曲正气歌。”
《弟弟的演奏》
 朱文著。载《江南》1997年第2期。小说所描写的是平时所不可见的大学生活的另一面,人性遮蔽着的部分获得了舒展,青春骚动而扭曲。
《斜阳与辉煌》
 张国擎著。载《当代》1997年第5期。市委决定宣布化机厂破产,工人要罢工。这种形势下,工人请出10年前退休的原厂党委书记李辉,这位抱着《资本论》进城的老革命作为工人代表与市委论理。在李辉的请求下,市委暂缓宣布破产。李辉运用工人中存在的“剩余价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万人大厂重振雄风。
《纯金时光》
 王秋燕著。载《解放军文艺》1997年第6期。“母亲”如白,14岁离家出走,奔赴朝鲜战场,回国后参加山沟中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18岁时在虚幻中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一个男人,稀里糊涂地怀了孕,却不顾一切地要把孩子生下来。后来,那个男人在一次扑救森林大火中牺牲。母亲守着他的遗物——孩子以及翡翠烟嘴,度过余生。
《麦穗谣》
 郭宝光著。载《雨花》1997年第7期。从未谋面的干哥小北来到了麦穗母女的茶棚,她们收留了他。麦穗像对待亲弟一样呵护他。渐渐地两人萌生爱恋。麦穗的男人银良气走了。正当麦穗和小北“热恋”时,银良出现了,用枪逼着他们。这时的小北竟把麦穗母女俩的积蓄取出交给银良,还帮他把麦穗绑了起来。他们在黑夜里来到桃园,在银良的指使下小北把麦穗拴在了树上。银良又命小北挖坑,坑挖好后,银良一枪把小北打死在坑里。
《革命家庭》
 荆歌著。载《上海文学》1997年第11期,《小说月报》1998年1月号转载。李敬泽在《看小说——97年12月》一文中评介这篇小说:“荆歌让当女儿的以革命方式一本正经地说着家长里短的事,这篇小说真正的戏剧性就在于此”(载《作家报》1998年1月29日)。
《春天寓言》
 文达著。收入中短篇小说集《春天寓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小说从温财年回忆往事开始,引出母亲的故事,爷爷的故事,姐姐的故事,香客的故事,队长的故事,来打发无穷尽的失眠和春天的梦幻。无数个饥饿的早晨,温家庄的人们盼望春天,眼光望穿紫色的夕阳,但春天永远不会到来。
《舞者》
张国志著。载《芳草》1998年第1期。叙述一位绝色女子的盛极而衰,唱叹红颜易逝。《芳草》在“编者的话”中说:“关于题材的取舍剪裁,作者是用了苦心的,所以表现起来平实而不平板,从容却还洗练。大到对整个故事的把握,对一些场面的铺陈渲染;小到对若干细节的勾勒,对某些景物的点缀扫描。都运用得得心应手,颇见妙法。读来令人慨叹。作者以区区两万字的篇幅,完成了一个人物的春秋之变,而且形象绝不单薄,应该说功夫是不简单的。”
《城市的背景》
 李惊涛著。载《钟山》1997年第2期,被中国作协创研室收入中篇小说集《危险女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3月出版)。忠厚的旭生是煤炭公司的小秘书,妻子阮玉是下岗工人。这一天,旧友老铁来到旭生家里,老铁出手阔绰,一掷千金,指点乃至训斥旭生夫妻。渐渐地,老铁似乎成了这家的主人,旭生则成了寄宿者。待到旭生明白老铁是个五毒俱全的逃债人时,阮玉已经将窝囊的旭生看得一钱不值。旭生最终被赶出家门,但他还爱着阮玉,某夜他在谵妄状态下回到家里,发现阮玉在拼命抗拒着老铁,菜刀跳到旭生手里,他出手如梦。
《彩欲》
 徐凤清著。载《清明》1998年第4期。这篇小说揭露了政府官员和科技人员在引进外国设备中的受贿与堕落,触及了当前社会的一个层面。《清明》在“编者的话”中说:“《彩欲》的不同之处却在于,在表现干部个人品质于政治腐败中的一步步蜕化萎缩的同时,更注重表现他们灵魂的挣扎,挖掘他们未泯的良知。三平县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吴政荣之疯,总工郑泽祺之死,是以骇异的方式显示我们民族精神深处涤荡邪恶、完善自我的活力,让我们深深感动。”
《惊愕奏鸣曲》
 荆歌著。载《人民文学》1998年第4期,《中华文学选刊》1998年第4期选载。满头白发的东北人苏阿姨独自守着这架钢琴50多年,耽误了恋爱、婚姻。围绕苏阿姨及修琴人父亲、我、弹钢琴少女艾琴等,小说对人性、道德和底层社会做了宽阔复杂的透视。

《变奏》
 祁智著。原载《钟山》1998年第4期,《小说月报》1998年第9期选载,《小说选刊》1998年第10期选载。彭远树,有妇之夫,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仕途有望,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李京京,待字闺中,某出版社编辑,不乏才情,渴望爱情。两人在外语补习班邂逅,都从对方眼神中读出了一点什么。贾梦玮评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正是现代人在爱情与世俗利益之间的艰难抉择。”“爱情是一首美妙的乐曲,现代人不但没能奏出新声,反而离主题远了。但《变奏》的主题是集中明确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爱情现实”(《爱情变奏》载《新民晚报》1998年9月14日)。
《应春玉兰》
 燕华君著。载《上海文学》1998年第7期,《作品与争鸣》1998年12期转载。小说塑造了下岗女工林弟的形象,描写她的窘迫与烦恼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编者的话”中说:“尽管此类题材已被近年的影视作品抄滥,但是小说中所饱含着的充沛情感仍然打动我们的心灵。……作者文字更显老到,那种浓郁的苏州味,为小说语言增色不少。”
《黑伞》
 陈蓓蓓著。收入中短篇小说集《黑伞》(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阿爸入赘,做了小开。娘生的孩子太多没法带,就把小儿子小五送到乡下爷爷家,乡下爷爷擅自把小五改姓了秦,我和小五便分别被视作两家的继承人。“文革”开始,我插队到乡下爷爷家,和小五感情很深。我和小五一起去钓鱼时小五被雷击而死,我用队里分红的钱为小五烧了些纸,剩下的钱买了把黑伞带到上海家里,挂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