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喜欢赵本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6:25:08




不太喜欢赵本山
■  毛牧青
近些年小品演员赵本山很火,几乎每年央视春晚都少不了他的“忽悠”,他这种“常青树”和“不倒翁”被称作为“赵本山现象”,应该算我国舞台上的一个奇特景观吧。
赵本山为什么常年红火而不衰?大约与国人的艺术欣赏水平、时下的处世心态等现实有关。这些年来小品红火多为浮光掠影的浅层次作品,主要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当然我们不能对小品的局限性给予过高的奢望或苛求——它毕竟不是气势磅礴的大场面大对白所能体现大戏剧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因此,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目前在人们中很有市场也就不奇怪了。
坦率讲,中国目前是很具有喜剧特色的时代,特别需要喜剧素材来粉饰这个喜剧社会,于是政治的(这个敏感,往往隐晦体现出来)、经济的、文化的、处世的、风俗的等等,为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资料”。同样也造就了小品的兴旺——因为我们社会本身每天就产生小品讽喻题材的功能,为那些可以自由挥洒他的滑稽戏的天赋的人提供功利的场所。于是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宋丹丹、高秀敏、巩汉林、郭达、蔡明、杨蕾、黄宏、潘长江、范伟等一批小品明星脱颖而出,甚至连评剧丑旦老大妈也改行博大家饭足茶余的哈哈一笑。而赵本山本人就是这批人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小品是什么?它的源头是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学生的录取、实习或作业的即兴发挥,如当年王景愚的哑剧《吃鸡》,注重演员的肢体面部动作表情的无声语言展现,它本身不成体系不具备单独成型的真正艺术作品条件。这些年来圈内兴“什么赚钱搞什么形式”的走穴行当,传统的戏剧在外来时髦艺术形式的冲击下几乎没有市场。而相声和小品这个来钱容易的“快餐”以道具简单、排练迅速、即兴发挥而倍受青睐,惹得不少名角弃戏从小品。相声与小品统属不登大雅之堂的喜剧艺术形式。由于相声大师相继过世后继无人、传统行规的清规戒律、内争外斗相互倾轧折腾,以及众所周知的原因,相声多年来一直不景气。而介于相声与戏剧之间的小品打了个“时间差”从中渔利抢个头阵也就成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实存在了。
我对赵本山先生最早印象是他那段“卖十三香”和假扮老太太演唱“小草”的小品,当时引得我捧腹大笑。但后来对他的演出印象就不太感冒,原因是大都雷同(尤其是与宋丹丹搭配演出。我对宋丹丹的看法与赵基本相同),没有什么新意。因此他们一出现在屏幕上我立马换频道。
客观讲,就赵本山的外形和戏路子讲,似乎他并不具备大师级的称号,他的戏路空间并非宽阔,可不知为什么许多国人称他为“喜剧大师”,确使人感到汗颜。赵本山的确很出名,但也为名为利所累。这种名利观也驱使他相对淡薄了骨肉亲情,这从他老爸临终陪床时,老爸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常年奔波忽视对父亲的探望,老爸糊涂中对他表示不满——尽管赵大叔丧事办的很奢侈)。看来不久的“春晚”仍不能缺少赵本山亮相,已是铁定的事实。
记得小时侯经常在马路上看到一些谋生的江湖杂耍,坐在小凳上在一块木板上用几个碗变换着一个像放大了的羊屎蛋和 “大力丸”的龌龊黑球,像神魔小说中作法大师念念有词,不断变换着“调包”把戏,从人们判断错误中吸引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惊奇不已。后来看了许多国际大师级的魔术师譬如大卫.科波菲尔的超级大气的“调包”魔术,方才感受国人传统小耍的小作和俗气。相比之下,赵本山的小品犹如国人传统小耍,根本无法与一些国际戏剧大师相媲美。相信凡是看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德菲耐斯的《虎口脱险》、《警察的故事》系列;艾金森的《憨豆先生》系列影片的人,再比较一下赵本山的作品,就会产生一种天壤之别无法比拟的感受来。
我用《晋书·阮籍传》中“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评论“赵本山现象”似乎有点不妥,但细细想来还是有点恰当的。呵呵~~
小品往往多为方言演绎。小品从最年的山东方言、上海普通话、广东普通话最终成现今的东北话打牙祭而成定局,应该说是“江郎才尽”的语言枯竭。其实当年雪村那首网络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成名,多与东北话的诙谐粗旷有关。它的火暴预示着东北方言和小调将左右未来的文艺舞台。当满街甚至连幼童都满嘴“俺那嘎哒的”的叫唤风靡时,我们对小品的崇尚还能寄予哪些过多的期望值呢?因此,单就赵本山大多小品的形象既无艺术而言,更无思想教育可行而言,犹如那些讽喻笑话、段子和民谣,仅是粗俗的搞笑而已。这种粗俗很适应当今社会的浮躁心理;这种搞笑也符合现实人们的功利心态。这种“小品社会”必然产生“社会小品”迎合时下人们形形色色的畸形心理和需求,但决不会永远左右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对社会、民族、艺术、大众具有永久的价值。可赵本山除了像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等给人留下农村正面形象还值得称道外,他小品扮演的角色(如多为骗子)并不值得推崇。有人认为赵本山有着一种农民的朴实感。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我倒认为他带有一种市井的狡黠感,使我不禁想起当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中的“滚刀肉”、“弯弯绕”等人物,总给人以油嘴花腔、狡黠精明、泼皮无赖、投机钻营、见风驶舵的印象。这种人物并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提倡或宣扬的道德主流,更无什么丝毫的艺术价值可言。表面上充其量给人一笑的愉悦感受,但背后的负面效应确是潜移默化的。譬如他的《十三香》(当年曾引起盲人的集体抗议差点酿成突发事件)、《卖拐》系列等作品,如果说仅仅是为了逗乐不会那么简单,因为这种所谓单纯逗乐的背后,是一种无赖、教唆行为的宣扬和渗透。
游戏使人开心,艺术使人动心。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位评论“赵本山现象”的作者认为:“游戏者只是在玩耍,艺术家却是在劳作。玩耍能得一时痛快,只有创作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有句俗谚:‘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无非是说,笑口常开能除祛百病。但是,能让人解颐的小丑只是小丑,宫廷里的弄臣只是弄臣,他们与艺术和艺术的创作无关。审美是一门学问,无人能无师自通。审美的老师是谁?媒体责无旁贷。引导艺术取向,提倡高雅情趣,培养审美眼光,提高欣赏口味,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主要功能,不可一日偏废。而赵本山在演艺界的突兀崛起,说明我们社会的文化艺术至少在鉴赏这个层面上,还处在无序的状态。”除阙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含义,我是比较赞赏他的观点。赵本山、潘长江等人是从东北二人转出道的。“二人转”是地方小调,演员以当地“多才多艺”的低俗表演形式迎合市井的无聊娱乐需要是它的基本特点,单从这种逗乐意义上讲无可厚非。如果因为赵、潘他们的红火导致“二人转”经常上央视,把“二人转”无休止推向主流媒体宣扬,就很值得商榷。是单纯考虑商业味道的收视率呢,还是考虑艺术与心灵结合的陶冶给人“寓教于乐”,这是官方主流媒体的责无旁贷义务和追求。如今赵本山连同弟子等一班人马统统充斥央视屏幕风光,使许多严肃的纯艺术被冷落被忽视。这种表面我们已习以为常成的火爆场景和欢娱气氛掩盖下的纯艺术的苍白空虚,应该说是当今我国艺术“繁荣”的悲哀。
我不太喜欢赵本山的小品,他的音像充斥耳膜眼球也非是一种享受或福分,有时会感到是一场无法躲避的灾难。
以上看法,与本山先生人品无关。特此说明。
2007年12月14日上午
不太喜欢赵本山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 毕福剑直言与赵本山合作太难 毕福剑直言与赵本山合作太难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吴祚来撰文炮轰赵本山小品不尊重弱势群体 吴祚来撰文炮轰赵本山小品不尊重弱势群体 春晚中,我们不希望看到赵本山 我的书库,不知道何时能看完。太喜欢了 太美,喜欢吗? 太喜欢,很性感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扬州论...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扬州论...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扬州论...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扬州论... 太喜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张悟本老师养生节目啦 - 〖健康频道〗 - 扬州百姓生活论坛 扬州论... 从赵本山小品,看中国人活的太憋屈 你见过这样的赵本山吗?太给力了! 你喜欢哪本杂志? 赵本山曝春晚内幕 炮轰节目审查太变态 喜欢却不动情 用心去追自己喜欢的女孩,即使被拒绝了,也要坦然面对,只能说明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