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做“走出去”的主力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53:21

谁该做“走出去”的主力军?

2010年11月01日11:41  来源:财会信报  作者:王丽英 周军   网友评论(0)  0 手机访问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该委将在年内下发一个文件,规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行为,避免央企间的恶性竞争,防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该负责人称,“近年来已经有好几个项目,本来可以花5 000万-6 000万美元收购,由于央企之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结果花了1亿多美元。这是很不好的行为,影响非常不好!”

推荐阅读易宪容:增加国民收入需从重大制度改变入手量化宽松难救美国经济
  • 萧然:短命建筑来自“短视”文化
  • 叶檀:支持吴敬琏
  • 张春蔚:瘪钱袋下的高物价
  • 燕农:工伤赔偿“打折”令谁蒙羞
  • 陈在田:太原强拆血案中的快与慢
  • 杨健:保罗之死引发的思考
  • 评论周刊:以GDP涨带动居民收入

  该负责人简单的几句话引起大家的热议。不少民企想“走出去”却难以“走出去”,顺利“走出去”的央企却在海外恶性竞争。围绕央企民企“走出去”这个话题,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总会计师苗润生,正略钧 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先生和江苏南通市国土会计服务中心的凌云志先生。

  央企:“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惜血本砸钱”

  《财会信报》:对于央企在海外的恶性竞争,您有怎样的了解,能否简单提供几个案例?

  苗润生:如果说央企在海外存在恶性竞争,那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开展的项目有重复,也在于他们对海外业务的认识一样,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高度统一,这其实不利于他们在海外业务的开展。

  陈和午:央企巨无霸们海外恶性竞争的根源在于我国境外投资体制的不健全,对央企海外投资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造成了一些央企不按市场规则办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时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惜血本砸钱,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当然是用起来不心疼。

  例如,央企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上,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央企的恶性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出海”竞争,而国内市场上也是不时能够见到的。例如,之前的光伏行业招标竞争中,一些电力央企就不惜血本报出低价获得中标,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

  凌云志:如果在竞争时还存在外方的企业,那么央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去竞争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为了加大中国在某地区一个领域的影响力,有时就算企业没有利益,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必要去竞争的。

  如竞标是在互相隐瞒底牌的竞购战中,每家央企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价格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确保自己能够竞标成功,因为参与竞购的央企,很难预先知道自身是否能够最终入围;一旦自己入围,自己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也未必能够在最后的竞标战前搞清楚。

  在只有央企相互抬价的情况下,是有损于国家利益的,应该制定相关规定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我也了解到,央企某些领导在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竞投标中有腐败违纪现象发生。

  民企:“出海”受到一定约束

  《财会信报》:民企为何没能像央企一样能成群结队地“走出去”?有人称民企在“走出去”有难以逾越的门槛限制,您对此怎么看呢?

  苗润生:很多民企的主要业务还在国内,没扩展到世界各地。如果民企有在海外投资的需要,他们能“走出去”的。比如,温州的一些生产服装鞋帽的企业也已经走了出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业务可以开展到国外。

  就企业“走出去”的目的而言,民企主要是侧重战术上,他们有需要肯定会走出去;央企走出去主要是出于战略考虑,比如他们海外收购矿山,有可能考虑要从原材料上对其进行控制。

  我想大家所说的民企很难“走出去”原因在于门槛过高,可能指的是外汇管理方面的门槛。因为国家可能也担心企业“走出去”不是真的去海外投资,而是在转移资金、偷税。事实上,国家对央企“走出去”审查也很严格的。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果将来在海外是用人民币直接投资的话,或许就无所谓海外投资有门槛这一说了。只要业务上有需要,在哪投资应该问题都不大。

  陈和午: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给民企设置了太高的门槛,不利于民营企业“走出去”,而且民企在“出海”的进程中也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民企的积极性,因为即使民企有心,也无力像央企一样能成群结队地“走出去”。

  凌云志: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民企的境外投资审批制度并未完全放开,这样从制度上束缚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二是同央企相比,民企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民企投资一般都比较谨慎,再加上境外投资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会令不少民企望而怯步。

  三是融资难也是民企“走出去”的一个阻力,“走出去”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民企相对央企资金往往比较紧张,而且在融资上的待遇也不及央企。民营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走出去”,可谓力不从心,即便“走出去”也会因资金实力弱而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我国的金融体制尚不能对企业“走出去”形成有利的金融支持,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担保体系不健全,我国银行在外设立分支机构较少,跟不上企业“走出去”的形势。

  四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