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山东昌邑 丁维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01:16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还原生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语文课上,共同游历江河山川,欣赏美丽风光,感受人间冷暖,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教学内容要拓宽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要接受生活教育,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善于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教学内容,用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之中。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这句话具体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任务非常艰巨。但对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并不认为很难做到。于是,我让学生端坐在座位上,坚持十分钟不动,仔细体验邱少云和战友十几个小时“纹丝不动”,“一声不吭”的感受。经过实验,学生才感悟到人的身体,长期保持一种姿态是难以忍受的,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识。这样,语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语文。
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的写作方法,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北京,根本不了解大会堂。于是,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将参观的路线画出,并动手描绘出大会堂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的图片,置于教室四周。这样做,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了生活,具体地了解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要给予学生读书品味的时间,充分的提问质疑的时间。学生读懂得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让他们试着讲。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我以一名总导演的身份让学生自己熟悉“剧本”,把主动权全部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入情景,小组自愿结合,按照“旅馆前”、“旅馆里”、“珊迪家”,三个不同场面来编演课本剧。此时学生既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又是一名出色的演员。特别是表演小珊迪的学生,通过“请”、“请求”、“乞求”这三个词语,在卖火柴的过程中通过语气、情感的不同变化,学生的感情得到真诚的流露,表演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选择了最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珊迪家。再演其他两个场面。在此,我抓住了问题的切入点,问:“这样的写作顺序行吗?”同学们摇摇头。然后把表演顺序进行调整,从而加深了对写作顺序的进一步理解,达到了训练目的。各小组表演结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赞扬他们既是出色的导演,又是一名技艺超群的小演员。以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师布置语文作业时,除巩固课内知识技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周总理工作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的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如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北京,便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而其现代的一些公益设施,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又可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有与社区联谊;与手拉手学校交友互访;参加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公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活动。
三、通过访问,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并扩大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距今已有30多年,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遥远,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此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关于周总理的一些资料,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周总理的人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课堂上感情的激发,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
如《猫》一文,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小动物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它们一样富有生命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并且在学完了之后,还可让学生去仿写,这样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孙膑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对田忌和齐威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了很好的锻炼。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战斗的英雄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五、进行交谈,领悟生活
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味,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次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结束全文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小女孩经历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欢乐,但她却在卖火柴,甚至连双象样的鞋都没有,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她真是不幸,连自己的爸爸都经常打骂她,疼爱她的亲人又都离她而去。”也有的说:“在大年夜里我们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东西,但她像流浪儿一样流落街头,最后还被活活饿死、冻死,所以她太悲惨了。”……这些观点无疑是学生在对比了自已的生活后所发出的感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在课文结束时,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带着幸福而死的。所以虽然小女孩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她的死是一种解脱,她的死摆脱了痛苦。所以,我认为她的死是圆满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立刻议论纷纷,大部分表示不赞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的有点道理。此时,我也觉得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轻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进行再议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没能如愿,所以她的命运很悲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加上教师的指点,使他们对课文的写作目的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