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斋诵读漫谈    目录及第一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25:43
第一节           朗读、诵读、吟诵的区别。
第二节           运用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节           注意音变,追求语音和谐。
第四节           讲究语调,力争表意准确。
第五节           分清轻重,做到语义明确。
第六节           强化节拍,提高韵律效果。
第七节           把握抑扬,力求情感抒发。
第八节           散文朗读,注意人物个性。
第九节           韵文诵读,自然抒发情感。
第十节           韵文吟诵,淋漓表达自我。
第十一节      认知作者,领会情感意趣。
第十二节      了解背景,把握主旨蕴涵。
第十三节      研究文本,感悟全篇波澜。
第十四节      巧设场景,强化诵读效果。
第十五节      日日吟诵,提高自我素养。
第一节              朗读、诵读、吟诵的区别
我们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一段关于读书的描写: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 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 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书与老师读书的方式不同。学生的这种“放开喉咙读”,可以说就是我们熟悉的朗读,而老师的自我陶醉式阅读,我们可以看做是吟诵了。
古人非常讲究朗读。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与陶进士书》说:“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元代诗人 贡奎 《雪晴》诗云:“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朗读,可以使我们深刻领会阅读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从而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诵读,就是朗诵,是一种具有表演特征的朗读方式。朗诵,就要讲究朗诵技巧,所谓诵读技巧,就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自己的诵读语言所进行的这各种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这时,诵读者的表情诵读,与其说表达的是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如说诵读者在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之情。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诗文诵读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吟诵是即兴的,是自娱的,它不是表演艺术。吟诵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是国际公认的体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形态之一。
怎样去吟诵一篇诗文,实际上就是怎样理解这篇诗文。吟诵可以达到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学习者往往通过反复吟诵,不断修正,加深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吟诵是跟着感情走,感情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吟诵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控制自己发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来抒发自己的阅读愉悦之情。
吟诵可以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养成习惯,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吟诵达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