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計劃:「富民」、「產業升級」雙核心--鉅亨網cnYES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06:01
中國十二五計劃:「富民」、「產業升級」雙核心-研究報告
        中國第17屆五中全會在10月18日於北京落幕,其中十二五規劃是議程的重頭戲,也拉開中國下一個30年的改革序幕。從新中國成立後1953 年開始,中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歷經第一階段的社會制度轉型和第二次經濟體制轉型之後,十二五規畫被譽為第三階段轉型的開始。在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將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把追求「國強」轉為「民富」,讓人民收入增加,進而帶動內需,以拉動相關產業的成長。ING中國機會基金經理人吳君函表示,從高盛提出金磚四國-BRIC 概念開始,短短幾年中國基本已經實現大國崛起的境界,中國人均GDP從1953年的20美元來到2010年預估的4000美元的位置,雖然累積可觀的中產階級,但是1.仍有收入還待加強的中低收入民眾,2.為了保障和改善一般民生,並建設小康社會為基礎,需要縮小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3.同時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最低工資水準,鼓勵服務業發展,4.並引導投資轉向落後的內陸地區,如大西部開發、農村與三四線城市。

吳君函指出,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出現明顯的消費不足現象,不但低於發展中國家,也低於其他金磚三國,美、日消費占GDP比例皆超過6成,但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從1991年的57%下降到2009年的49%,中國過去以發展低階製造業和投資拉動GDP成長為追求目標,雖然達到了高成長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犧牲了環境保護,因此中國在2009 年11 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宣佈,到2020年將降低碳密度,每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將比2005年減少40-45%,當消費比例越高時,碳密度排放也將越低,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十二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另一發展重點,七大戰略產業-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8%左右,2020年達到15%左右,成為下一輪產業發展重點。

五中全會出爐的僅是規劃建議稿,施行細則到明年3月份的全國人大會議才會出籠,但「十二五」規劃確定了中國今後5年的經濟藍圖和發展趨勢,投資者對受惠產業的期待也醞釀股市潛在的上漲動能。吳君函認為,中國股市將擺脫過去一年區間偏弱格局,回歸中國堅實的經濟與穩健企業獲利基本面,加上,對美國聯儲會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預期,市場資金充裕,因此包括高盛、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法巴等多家外資券商也發表對股市前景的信心,對於中國股市後市,投資人可樂觀以待!
中國十二五規劃將出爐 陶冬:這會是未來十年轉型重要方針 ?海峽資訊網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爲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以下是陶冬最新博客文章內容:「十二五」規劃,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轉型。
這其中包括增長模式的轉型,發展戰略的轉型,分配模式的轉型,產業政策的轉型,社會結構的轉型。筆者認為,「十二五」規劃是科學發展觀的一次集中體現,是中國經濟今後十年轉型的一份綱要性文件。
「爲增長而增長」的圖騰,或許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分配的關注和調節。産業政策向節能、新能源、新材料傾斜,是「十二五」規劃的另一突出特點。之前的五年計劃,多將精力放在重化工業的産能擴張、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此次産業政策的動態,與過去有明顯的差異。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資訊技術受到政策性的關照。中國的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在今後的五年也將面臨重大的變化。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協調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均是「十二五」規劃的看點。如何應對老齡化、如何取消戶籍制度、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機制,都是「十二五」規劃所要涵蓋的領域。從目前收集到的資料看,「十二五」規劃的一大缺憾,是沒有在知識産權保護上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承諾。在人口紅利已經吃到盡頭,勞動力供應很快開始下降的今天,筆者認爲提高人均生産力是維持民族競爭力的關鍵。提高競爭力,不僅靠資本的投入、體制的完善,更靠創新能力的提高。沒有知識産權的保護,便難有對科研的長期投入,所謂「新能源、新材料、新資訊技術」,也不過是維持中國一貫的「拿來主義」。「拿來主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但是僅以此來帶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的高速增長,必從全球環境來說,金融危機後美、歐、日同步進入緩增期,中國靠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要麽轉型開發內需,要麽面臨增長大幅放緩。從內部經濟看,多年的高速增長下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如分配不公、高耗能、環境污染,這些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正視的地步。如果「十一五」規劃還受到上屆政府的影響和大環境的製約,這份規劃就不折不扣地打上了「胡溫」體制的烙印。
在增長模式的改變上著重墨,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大特色。中國不再以出口作增長的標竿與主要動力,而是通過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基建政策和城鎮化政策,引導內需、刺激消費。筆者看來,本規劃對內需開發的政策力度及期望,均是共和國歷史上罕見的。
分配模式的改變,在規劃中同樣突出。過去二十年北京和各級地方政府,專注的是GDP的增長速度,今後二十年政策的重點,應該在發展成果的分配上。這將體現在稅收體制的改變、城鎮化的推進、社保體制的完善、工資的上升上。 「保八」這個「為增長而增長」的圖騰,或許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分配的關注和調節。然力有不逮。筆者認爲經濟的轉型,離不開對科技創新在觀念上的改變,也就離不開對知識産權在法律上的保護和政策上的支援。如今的五年規劃,與過去的五年計劃不同,框架性、綱要性的內容增多了,具體的專案減少了、虛化了,而且政府已經不是所有投資的主體,民間資金的參與成爲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於經濟越來越市場化,周期性波動越來越明顯,政府的中期規劃與五年後的最終結果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但是無論如何,「十二五」規劃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都不容低估,因爲中國增長正處在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產業政策向節能、新能源、新材料傾斜,是「十二五」規劃的另一突出特點。之前的五年計劃,多將精力放在重化工業的產能擴張、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此次產業政策的動態,與過去有明顯的差異。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資訊技術受到政策性的關照。
中國的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在今後的五年也將面臨重大的變化。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協調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均是「十二五」規劃的看點。如何應對老齡化、如何取消戶籍制度、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機制,都是「十二五」規劃所要涵蓋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