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26:17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二
      作者:武文会
      一是书面征求意见。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承担分规划制定任务的9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12位教育系统知名人士、教育部党组成员和各司局共94家单位或个人发函征求意见。
      二是召开系列座谈会。先后召开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组长、企业界代表、9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厅长(主任)及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副主任)、教育部主要业务司局负责人、高考改革专题等6个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登门拜访、沟通。起草组组织人员先后拜访征询了教育部老领导、大中学校校长、有关专家对文本的意见建议,还电话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问政于民——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
      2010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温家宝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并决定第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月28日,沐浴着新春的气息,赶在全国人民喜迎两会的关键时刻,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启动。
      为了充分征求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两会前夕,工作小组办公室专程致函代表委员,并将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征求意见稿)送到出席全国两会的426位教育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案头,倾听意见建议,请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当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自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范围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国内国外。在面向全社会,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同时,继续以书面形式专门征求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8个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并将教育规划纲要英文版,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及俄罗斯联邦教育署等征求意见。
      工作小组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征求意见工作伊始,即组织专门力量24小时不间断地全面收集整理意见,及时对来自网上发帖、电子邮件、信函等渠道的意见收集、整理、分类,形成每日舆情、每日意见摘报和阶段性重要意见汇编,每天以最快速度报送到起草组、工作小组成员、直至国务院领导的案头。
      社会各界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反响热烈。
      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3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顺利结束。
      在第二轮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月中,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媒体、网络累计收集的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约249万条。
      征求意见期间,中央主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评论、文章1200多篇。
      这些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文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边制定边调研边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在中央文件制定史上也是第一次。
      社会各界、国际组织对教育规划纲要民主、开放式研究制定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增添了生机活力。
      ——认为文本总体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有许多新意、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认为文本没有回避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对2012年实现4%的目标反响热烈、感到振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规划纲要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世界银行认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许多新颖的改革思路,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经合组织认为,未来10年教育将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满意度达到73%。综合教育部门户网站、各大主流媒体和社会网站发表意见的情况,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改革、高校去行政化、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
      围绕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政府责任、缩小教育差距、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好择校问题、规范高考加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等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很多意见建议思考深入、见解深刻、针对性强,对规划纲要的修改完善和启动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蝉鸣如潮的盛夏到落叶纷飞的金秋,从瑞雪飘飞的严冬到百花争艳的阳春。地处北京大兴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家公寓,记录着起草组成员不辞劳苦奋力工作的每一时刻。
      起草组成员深知,能够参与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大家不辱使命,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投入起草工作,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在如山的资料、文字中漉沙始金,在如沙的数据中计算论证,在各种意见建议中汲取智慧。起草组驻地时时是灯火彻夜长明,有时大家为了讨论一个问题、一段文字、一组数据,常常夜不能寐。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目标在广开言路过程中明确,共识在集中智慧过程中形成,文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产生过程(9)——国务院审议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味着“新教改”将全面拉开。
      2010年4月15日和5月5日,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肯定了教育规划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制定的有益经验。
      产生过程(10)——党中央审议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2010年5月27日和6月21日,胡锦涛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对教育规划纲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好文件。
      从2008年8月启动到2010年7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历经近两年、700多天的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下,在工作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组织下,在起草组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国家意志、寄托人民希望的纲领性文件,终于与社会公众见面了。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我国历次制定规划所没有的。
      据工作小组办公室统计,教育规划纲要自启动到正式颁布,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000余人次。在文本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区、市)教育厅(委)、部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等660多个单位,1800余名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部门负责人、企业界人士以及海外人士共提出意见建议6100多条。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审议定稿,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充分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前后修改约400多处,修改后的文本更加体现了尊重教育规律,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系统设计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战略谋划与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与政策举措相统一的基本思想。
      产生过程(11)——第四次全教会审议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审议了《规划纲要》。
      胡锦涛的讲话:
      1.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3.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 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
      温家宝讲话
      1、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产生过程(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400多处的细致修改,再度让人们读出了民意的力量、改革的决心。
      通知指出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知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回顾:研制四阶段
      ● 调研阶段
      从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历时半年,问需于民,第一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进行专题调研、深度调研,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情况,凝聚重点难点。
      ● 起草阶段
      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起草文本,修改论证,主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重大部署,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文本初稿。
      ●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历时一个月,文本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 审议完善阶段
      从4月15日到6月21日,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从数字看制定
      ● 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 14个部门
      14个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程参与。
      ● 40多轮修改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 1800余次会议
      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
      ● 3.5万余人次
      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万余人次。
      ● 460多万条建议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建议460多万条。
      ● 500多万字调研报告
      教育规划纲要研制的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二、内容和特点
      (一)框架结构
      (二)亮点
      (三)特点
      (一)框架结构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第六章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第八章 继续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实 施
      开篇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二)亮点
      亮点之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
      亮点之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亮点之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继续坚持“两为主”原则。
      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包括如何解决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亮点之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社会很多人呼吁取缔奥数班成绩加分政策。
      亮点之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亮点之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亮点之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十年,我国高招本科将建立健全5套录取机制:普通高考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培养录取、社会特殊人才录取。
      亮点之九: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亮点之十: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亮点之十一: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国家保护,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依法退出。国家认可出资人的合法权利,尊重出资人的权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民办教育领域,促进民办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特点
      特点之一:规划时间长
      未来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1993年,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只有7年规划。
      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国务院批转。规划的时限大约10年。
      《十一五规划》也只有5年。
      同时,又有阶段性,到2012年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本届政府的阶段,通过编制《规划纲要》同时也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特点之二:《规划纲要》质量要求
      1、人民群众满意。
      2、要符合中国国情。
      3、要满足时代的需求。
      最为突出的是——体现了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状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特点之三: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原则
      教育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握七条原则:
      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整体考虑、超前部署,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
      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进行探索和试验,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
      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特点之四:新的教育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1. 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 育人为本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 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 促进公平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5. 提高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二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三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解读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热点解读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解读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1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1 业务学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