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产业分布问题研究述评及其理论含义[中国改革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27:36
国有资本产业分布问题研究述评及其理论含义   Post By:2010-3-8 9:20:3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有资本本质特征,提出了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三阶段论”,并指出了国有经济各产业在每一阶段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对决定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文献回顾,分别从市场结构、产业关联和厂商市场行为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随后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动态演变引起了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动态演变;最后提出了理论含义: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好国有资本控制力这个主线,这样才能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国有资本,产业分布,演变模式,控制力

    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和演变模式的研究是公共产权在国民经济中空间和时间的配置状态及其动态演变方式。国有经济产业分布问题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受经济效率、社会责任、意识形态及政府职能等诸多因素的支配,另一方面,既涵盖国有经济的空间延伸,又涉及随影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时间演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使我们很好地把握我国战略性调整中的国有经济地位和功能定位以及如何保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等重要问题。

    一、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三阶段论”

    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自由资本主义,再到垄断资本主义,最后演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制度结构、需求和供给结构、市场结构及企业组织形式提供了持续进化的平台,国有经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目标共同决定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由资本主义

    古典经济学系统分析了市场的有效性,奠定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石,市场范围的广狭受分工发展程度的限制,国有经济也就无从谈起。Dennis and Max(1996)指出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私人资本是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包括公共产品和服务)。此后,资源配置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中心论”的理论基石。资源配置效率是资本主义的首要目标,在涉及公用品配置效率问题时,政府有必要建立国有企业以追求公用品的经济效率,这便是国有经济产业的起点。

    在随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公共产权和以私人经济为代表的私人产权的混合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体。Robert Sobel(1999)指出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并不发达,国有资本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和工厂工业,而私人资本主要分布于贸易产业和货币借贷业等,私人资本在这个时期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公共利益和自由市场的结合促成了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的要求与国有企业所蕴含的政府政策效果非常吻合,这一时期即为国有经济的萌芽时期。

    (二)第二阶段: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演进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危机和二战将政府推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位置,为缓解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部门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研发与长期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政府将巨额财政资金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投入其中,这些财政资金的投入形式便是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比重和作用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一,国有经济作为一种政府干预方式出现在政策菜单(policy menu)中。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学者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首先是政府干预的程度问题。Stiglitz(1989)认为国家参与公共生产的程度、国有经济的范围依赖于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权衡,相对于财政、税收、货币等干预手段,国有经济成本更低,在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实现经济计划、打击垄断时更为有效,但斯蒂格利茨并没有对国有经济干预市场的具体程度给予严格分析。针对于此,有学者认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如教育、卫生和基础产业)需要通过国有经济进行直接生产或调节,其参与程度则是根据公共性程度来加以确定(Harry and Nielsen,2001)。其次是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边界问题。Megginsion and Netter(2001)在一个关于国有资本分布边界综述中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分布,即分布于通信邮政服务业、电力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业、大部分的非公路运输(non-road transportation)(例如铁路和航空运输业)以及战略性制造业(例如钢铁和国防制造业);另外一些学者讨论了银行业也应该实现国有化并保持其行政垄断的地位(Rafael La Porta and Andrei Shleifer,2000)。

    市场失灵为政府实施必要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良好个性便催生出-种新的政府干预模式,从而为矫正市场失灵、避免政府对资源的扭曲配置提供了适当的缓冲。所以在任何时期的国有企业或者国有经济的发展动因之一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这也是对于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关于市场和政府职能争论的回归。

    第二,国有经济目标模式随着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而发生变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目标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经济危机的蔓延对企业经营目标冲击巨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市场行为并不符合古典经济学理性人行为(Stiglitz,1989)。国有企业的目标模式逐步由传统企业目标模式转向以下几种模式:

    1.调节经济波动及烫平经济周期

    针对短期内货币和产品市场有效需求和供给间不平衡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增加社会资本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平均成本定价和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手段来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吸收就业和救助不景气企业(D.Andrew and J.Trebilcock,2001;Bernardo,2005)。Bernardo(2005)以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的建立为例,分析了经济危机中政府建立国有企业的动机在于拯救当时陷入危机的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而国有企业在其中则起到稳定经济和金融的作用。一些学者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了重新论述,提出了新国有企业理论。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a,1994b)提出了一般化企业目标模式标准,认为企业目标包括理性行为和社会责任目标,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针对国有企业的行为异化,Bai and David.li(2000)提出了国有企业多元目标理论。其中,他们认为国有企业中存在制度替代机制,我国国企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替代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与财政支出、税收、公债及货币同层次的调控手段,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巨大的。历次大规模经济波动中伴随的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干预的强烈建议,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这种关系。于是,通过国家干预为国有企业设定社会责任的做法亦应得以保留,或以立法形式得以体现。

    2.调节收入分配

    国有经济能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呢?Andrew and Trebilcock(2001)在税收制度无法有效控制收入分配时,国家可以通过国有企业的高产出和低价格实现低收入阶层社会福利的增加,从而实现国家公平目标。国有经济的制度替代效应客观上加大了短期内国家确立稳定社会制度环境的难度,国有企业以社会制度稳定替代品的形式长期存在则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市场发育不全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不足(Ramamurti,1999)。Colin lawson(1994)认为在公共财政和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国有企业的价格策略可以对收入再分配产生有利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同意这种观点,Chen(2006)提出国有制并不能调节分配,反而会加剧分配差距。至于国有经济的这方面调节作用的大小,应该以坚实的经验研究作为基础,但是我们看到现在这方面的文献还很缺乏。

    总之,国有经济的这种目标模式体现出公平效率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于私人企业的事实的确存在,但国有企业在遵循基本经济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承担实现基本公平目标的责任,这些则能够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在短期和长期内的不同利益。

    3.产业保护

    关于这一目标模式的观点主要分三类:其一为幼稚产业保护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可以通过国有企业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免受外部冲击,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D.Andrew and J.Trebilcock,2001)。Taylor and Allan(1998)以加拿大国有企业为例,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方面国有经济有利于推促高新技术扩展到其他重要经济部门,从而拉动部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促进本国支柱产业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加强等方面,国有经济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二为不可抗力导致的产业恢复观点。Berne(2004)研究了法国的国有化问题,指出国有经济在战后法国基础产业重建、金融产业稳定和保护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Bernardo(2005)指出战后意大利的国民产业恢复和发展依靠的手段主要是政策性的国有企业,而这类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意大利国内经济增长率在战后维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其三是关于一些非经济视角的观点,国有经济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安全等方面,当国外资本过多进入本国经济并掌握了很大部分资源的时候,这个国家应该考虑国有化以实现政治均衡(Roger Noll,2000)。

    从非常时期的经济恢复到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时期对幼小产业的保护,国有资本为一国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提供了重要依托。然而,目前理论上衡量产业保护的确切程度和领域,这方面实证分析研究也很缺乏。现实中较为理性的做法是将国有经济的产业保护作用与贸易保护主义相区别,在确定产业保护时空纬度的同时,避免过多的政府干预。

    4.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国有经济在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关于国有经济“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非常丰富。Rondinelli and Iacono(1996)认为发展中国家公共产权存在的原因在于拉动经济增长,在战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是通过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而实现快速增长;Agell and Thomas(1996)通过对OECD国家经济增长和公共部门比例(包括国有经济部门)的实证分析,指出一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公共部门所支撑,而其中国有经济部门所占比重甚大。Sumit(1998)分析了我国国有经济的支出替代效应,他认为若我国国有企业效率增加5%,即便价格和投资均保持不变,还是能够带来相当于教科文卫150%的增长。杰弗逊和罗斯基(G.Jefferson and T.Rawski,200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有经济有利于社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换言之,国有经济的存在能够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

    从以上分析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目标模式来看,国有经济的存在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在微观领域的延伸,作为特殊的产业组织,国有企业是介于一般企业和政府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尽管其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一般企业类似,但其职能边界在政府职能边界之内,可称其为“准政府”。从这一层面而言,作为宏观调控的替代工具,国有经济完全可以与其他调控手段搭配替代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或产业政策调控。

 

    国有资本效率不足论源于传统的自由化世界观,是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回归,这一观点主张市场效率损失是由政府干预所造成的,国有经济只是干预的具体手段。换言之,其分析起点是政府职能和市场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大多数近期文献认为私人产权和市场竞争能够促进效率,而公共产权和国有经济会阻碍效率的产生。所以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使得其国有资本产业分布不断收缩,这一过程在很多国家表现为私有化。但如果涉及制度与效率的衡量方式,历史和国家社会职能的理解层面,此类文献所做的研究并不透彻,其研究对象仅限于经济效率,这就难以深入分析公共产权的效率影响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衡量问题,如何将国有经济的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作用加以衡量并将其与经济效率结合来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综合效率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而这些问题却是在不同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国有经济产业动态化分布问题的必要前提。

    (二)演变动力之二: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动力机制研究开始由效率转向对结构因素的分析,其间涌现出大量的衍生概念和主题,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演变对国有资本产业分布演变的影响方面。现有文献是从产业高度化和结构合理化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国有资本产业分布。Jerffson(1999)指出,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国家主导产业亦会发生变化;基于产业高度化的目标,国有资本会随主导产业的变化而适时地进入或退出,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有资本投向会随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而且主导产业演变是内生于影响经济发展各因素,那么国有资本产业分布演变也是内生的。Diamond and Larry(1996)认为国有资本的稀缺性与分布分散性会导致国有资本竞争能力持续下降,不利于实现产业的协同效应,从而无法或减缓实现产业的升级,通过国有资本增值功能以引导国有资本流动,从而使不同经营方向上国有资本结构的布局分布更为合理,快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Syrquin(1998)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模式的本质因素。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对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应该采取措施扭转局面,调整第三产业中国有资本产业分布,以使非国有资本进入。

    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产业结构因素分析体现了国有资本在完善和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平衡发展和跃进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体现出学术界力图从产业演变内生因素的角度深化对该问题的探讨,并赋予其更多的实践意义。

    (三)演变动力之三: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包括微观主体发育程度、宏观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政府主体行为和市场规模等若干方面,以上这些方面都可以影响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具体包括:

    首先是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要素市场是由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组成。当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时候,国有资本可以实现调整路径的多元化。Megginson and Netter(2001)在研究私有化时,将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作为影响私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调整也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学者(Stagliz,1998;Tian,2000;Megginson and Netter,2001;James Maw,2002)认为公开上市发行是进行国有资本调整的主要路径,而高效率的上市发行是以健全的资本市场做基础的。当劳动力市场发育较为完善时,国有资本退出时造成的失业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快速吸收,国有资本退出壁垒大幅降低(Toshihiro,1996;Chong-en Bai,1998)。

    然后是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前者而言,数量庞大的市场规模会增加国有资本的控制成本和监督成本,导致效率损失。德姆塞茨(H.Demsetz,1999)认为若市场规模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则依靠中央集权和国家控制的方式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就会更加困难,而为克服官僚机制对资源使用的低效甚至无效控制,必须调动个人利益来增加财富,而其中最适合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分权将国有经济私有化;对于后者而言,学术界从转轨经济角度来考虑。许多学者认为(Barry and Randi,1995;Olivier Blanchard and Michael Kremer,1997)在市场经济制度框架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就是使私人竞争者具有破坏契约的动机,这反而会损害效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本不能完全退出,等到市场制度框架确立之后,国有资本才能退出让位于私人资本。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基于社会效率最大化目标而言,市场规模扩大会减少国有资本产业分布比重,而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会提高这个比重,至于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国有资本比重总变化趋势如何还要具体分析不同转轨国家的情况,这一点对于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从实证分析角度而言,部分证据是支持国有资本比重和市场化程度(其中市场化程度的大小可采用资本证券化比例、政府分权指数、财政收入结构等变量来加以描述)之间的反相关关系的(Jefferson and Gary,1999;Simeon,1999;Nakagane,2000;Calin and Windon,2000),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财产权不断由公有向私有演变,其原因本文已经在前面阐述,这里不再分析。

    简言之,伴随各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制度变迁,国有经济进入与退出趋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就是市场化程度。在市场化尚不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国有经济“企业家替代”效应对于短期内提高社会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普遍低于私人企业的经济效率,国有经济选择适时退出则可推动社会绩效的持续上升。总之,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对我国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还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四、理论含义:把握国有资本控制力,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资本表征的经济特性表现为:一为宏观经济特性,即国有经济代表的资本运动并非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而是为社会资本再生产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资本的价值增值服务;二为微观经济特性,即作为拥有特殊产权方式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国家会赋予其一定社会政策目标,从而导致其运营模式、内部管理和权力分配模式等都与一般企业组织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国有企业法律监管模式、公司治理制度及效率衡量方式的重建。国有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上,具体表现为:

    首先,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应体现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控制约束,而这一控制约束主要包括规避自然垄断、强产业波及效果、保持产业竞争力、产业保护作用等方面内容。理论上,凡是对以上内容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都会对国有经济产业分布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在决定国有经济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可归结为市场性质变量、产业特征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且对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影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及制度环境而定。

    其次,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具有动态演变性,而这一性质根源于其影响因素随国民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演变。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演变驱动力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驱动力三方面。微观主体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驱使国有经济产业分布不断演变,而这种演变又将微观主体目标、中观主体行为和宏观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微观主体的行为集合促成了产业演变并最终形成宏观合力,宏观合力又反作用于产业演变从而影响市场行为。即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使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形式和范围不断变化。

    最后,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演变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企业市场行为、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既应保证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协同性,又必须严格制度规范以避免利益重新分配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国有经济产业的本质是公共产权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体现,对于公共产权所有权的权属转变一定要采取公共选择的方式,避免公共利益被小部分团体所吞噬,满足公共利益最大化,而这正是国有经济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如同文中所提到的状况,这一领域研究还有很多潜在的研究盲点,这对于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和希望,例如对于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全面而细致的实证检验,对市场结构和退出路径相结合的国有经济最优退出路径问题、国有经济产业分布及其演变的内生动力问题、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效率比较问题等的分析和探索。这些衍生理论和实践探索必将极大地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为世界正在或即将进行的下一轮国有经济产业调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谷书堂.新经济浪潮与中国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2001,(04).

    [2]蒋学模.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学家,2004,(02).

    [3]张维达.国有经济调整要有新突破[J].理论学刊,2003(01).

    [4]Andrew.Pendleton(1997),“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UK Nationalized Industries”,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Vo135,iss2,pp145-172.

    [5]Antreas.D&Dimitris(1998),“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state owned enterprises:The Hellenic tele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35,iss2,ppi49-179.

    [6]Bernado(2005),“Italian Privat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working paper of SSRNE,NO.8336265.

    [7]Bos.D(1986),“Public Enterprise Econom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New York:North Holland.

    [8]Chong-En,Bai(2000),“A Muhitask Theory of State Eenterprise Reform”,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28,pp716-738.

    [9]D.Andrew&J.Trebileock(2001),“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rivatization and Alternative Reform Strategies”,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2,pp217-252.

    [10]Djankov&Murrell(2002),“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XL,pp739-792,.

    [11]D.Wayne.Taylor&Allan.A(1998),“Privatization of state enterprise:policy drivers and lessons learn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Vol.11,iss7.

    作者简介:郝书辰(1964-),男,山东莘县人,山东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财政理论与政策、国有经济理论。

 

 

 

 

作者:山东经济学院 郝书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蒋震 来源:《山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