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57:19
大力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 时间:2010-03-05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25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推荐] [关闭]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极大地考验了我国的紧急救援工作。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深刻总结这次灾难中的救援救助行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免遭或减轻灾害痛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紧急救援事业是以救护生命为基本宗旨的光荣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方面。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目的就是有效化解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季节性强。据有关方面统计,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2000亿元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突发公共事件呈逐年上升态势。如近年来的非典、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暴发以及生产、食品、交通方面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去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这充分说明,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紧急救援是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对紧急救援负有主要责任。但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事务。这就要求在政府主导下,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目前,国际上一般把紧急救援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救援体系,即由政府出面,举一国之力或一地区之力,对大的灾害如地震、飓风、洪水等进行紧急救援;一种是社会化救援体系,即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紧急事务进行救援,由政府主导,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来完成。现在,许多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拥有非常专业的救援力量,可以较好地处理许多政府不好办或者办不好的事情。因此,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既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弥补了紧急救援领域的一些空白。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紧急救援属于服务业范畴,相关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对救援设备等的需求量十分庞大,按照国际救援装备的平均水平测算,我国每年有数百亿元的购买力。加上医疗救助保障、保险完全赔付、通讯网络设施建设等,紧急救助将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每年我国将有上千亿人民币的市场潜力,国际需求也将近千亿美元。所以,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对于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理顺紧急救援体制。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将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交由社会化救援体系承接,并将其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同时,应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整合各部门的救援资源,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统一管理灾害防治的专门政府机构;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救援资源,构建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实现由单一减灾向综合减灾的转变,形成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

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救援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社会动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法律。为此,应尽快出台一部针对各类灾害,涵盖灾害预防、预警、救灾、灾后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法律,并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政府和社会的救援行为。同时,应把紧急救援事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要求各相关部门根据整体规划,制订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

出台城乡应急安全评价体系。把城乡应急安全评价体系作为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将应急安全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中,着力改变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灾害重处理、轻预防的状况。制订城乡应急安全标准,对紧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产品配备和专业人员岗位设置等作出强制性规定。

大力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紧急救援类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不少国外企业已瞄准这一市场,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该领域。我国应提早规划产业布局,尽快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强引导和规范。对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基地建设、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物资储备、医疗救护、保险赔付、通讯保障、人才培养等,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紧急救援产业发展基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加快发展航空高端救援体系。出台更为宽松的通用航空政策,逐渐开放低空空域,将航空高端救援体系建设提上日程。进一步加强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确定和实施通用航空救援场点总体布局和规划,同时规划和推进空情雷达网络、应急通信系统和飞行人员培训基地建设。

广泛宣传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进学校、进课堂,让人们从小就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推动应急救援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教师、社区管理者、企业负责人等特殊职业和岗位群体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能力。在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加强应急演练和体验教育,培养社会公众的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本领。

建设紧急救援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紧急救援专业教育机构,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紧急救援专业,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覆盖城乡、满足应对复杂情况下灾害处置和救援工作需要的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在学校、社区、商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紧急救援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宣传普及救援知识,监管应急安全设施运行情况,对潜在事故危险进行评估;在发生事故时,到现场指挥营救,为救援行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同有关国际机构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