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滑稽档案【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47:07
 
    “独脚戏”艺术鼻祖的“老牌滑稽”,上海滑稽三大家之一王无能(1892-1933)           王无能(1892-1933年) 独脚戏、滑稽戏演员。本名念祖,小名阿魁;幼年时辫子奇细,故绰号为"小辫子阿魁"。苏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左右随父来沪,在文明书局编辑所附设之文明小学就读,后因家贫辍学学艺,在笑舞台唱文明戏,工丑角,擅演书僮、篾片、小贩等穿马甲的小人物,故称"马甲滑稽"。表演上洒脱自然,口齿清楚,语言流畅,善说各地方言,即兴发挥甚多。其时大型滑稽戏尚未形成,在文明戏启幕前常加演被称为"趣剧"的滑稽小戏。其参与主演的剧目有《孟姜女过关》;《约法三章》、《谁先死》、《贱骨头》、《代理丈夫》、《王小二过年》等,诙谐百出,滑稽突梯,成为保留之精品,至今仍常被一些现代滑稽戏作为"套子"借鉴。后受小热昏、隔壁戏、双簧、苏滩、相声之影响,开辟新曲种,在"堂会"上兼演以学方言、唱戏曲、说笑话、讲故事为主的独脚戏。民国16年(1927),正式打出独脚戏牌子。其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

“老牌滑稽”王无能钱无量     上海滑稽三大家之一江笑笑 (1900-1947)              与王无能、刘春山上海滑稽戏开山鼻祖之一。早年在饭店学厨师,后拜双簧演员黄杏珊为师习艺。初时,江与黄合演出戏迷双簧,江充下手,演“阳面”。            1924年改与赵希希搭档,1926年起长期与鲍乐乐合作,江当上手。1927年,江、鲍到上海后不久,改演独脚戏,演出于天韵楼、大世界等游乐场。始借独戏之谐音,自称所演为“踱觉戏”,意为在踱方步之际思索编戏,针砭时弊,颂扬好事,引人觉醒。后亦用独脚戏之名,但标榜“社会滑稽”,影响遂日益扩大,为独脚戏的名牌,世人称他与鲍乐乐为“鲍”,后人称他与王无能、刘春山为“滑稽三大家”。1929年参加“五福团”演出,1942年3月20日,江与鲍乐乐成第一个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该团网罗了当时大部分著名独戏演员,对独脚戏向滑稽戏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江之表演,以面部表情“傻”、“憨”取胜,俗称“呆派”,扮演乡间土财主、老色鬼、吝啬鬼形态逼真,入木三分。方言极佳,特别是杭州、绍兴、宁波“乡谈”十分地道。以“说”见长,每每在段子最后迸发一个大“噱头”,以出人意料而使观众笑声四溢,回味无穷。       鲍乐乐(1902-1963年)          滑稽戏、独脚戏演员。原名鲍冰魂。浙江杭州人。10岁丧父,母亲系中学教师。鲍原为杭州甲种工业专科学校学生,经常参加学生演剧活动。中途辍学"下海"。初演文明戏,工小生, 兼演旦角;后演独脚戏,与江笑笑搭档,充下手。举止文雅,"托"功不凡,无论江笑笑"说"得走题或即兴发挥,都能"托''得恰到妙处。与江共同形成了以"说"为主的"说派滑稽"。会演奏多种乐器,如二胡、三弦、提琴等。为演唱流行歌曲伴奏,别开生面,开创了乐器搬上滑稽舞台的先例。《江鲍笑集》第一、二集由其执笔出版。还在笑笑剧团中负责剧团工作,与江笑笑合演了众多的滑稽戏。江笑笑去世后,先后与陆希希、金慧声拼档,改任上手。1950年,创立天声(滑稽)剧团,在大世界演出,任副团长.演出系列滑稽戏《日本宪兵队》达十几本之多,名噪一时。 鲍的表演,也有江之风貌,面部表情说呆不呆,似傻非傻,语言阴冷,动作缓慢。1958年与王一明合作,又将其与江合演过的《火烧豆腐店》、《王小毛》、《贪小失大》、《天竺馒头》、 《绍兴阿官乘火车》等剧(曲目)重新整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2年,被市人民政府聘为文史馆员,1963年去世。鲍乐乐在解放前曾染上抽鸦片恶习,毒瘾发作时常常顾不上演出,这也成就了后来的著名艺人姚慕双、周柏春顶替其脱影而出。    
上海滑稽三大家之一刘春山          刘春山(1902—1942),祖籍宝山县杨行,生于老城隍庙前傅家街。12岁在老城隍庙永生堂梨膏糖摊当学徒,边卖糖边自学文化。那时在城隍庙推销“梨膏糖”经常就地取材,根据身边的家长里短,随口编唱押韵小曲,敲竹板演唱。如:“说起来个希奇,啥个事体?上海个地方,大来个邪气。徐家汇朝南,龙华塔蛮有名气。昨日夜里,出仔里个事体,搿里个宝塔,拨贼骨头偷去。正巧拨拉,瞎子里个看见,哑子喊捉贼,拨聋子听见,拨风瘫人捉牢,算伊晦气,捉牢仔个小贼,呒啥客气,拿伊送到,邮政局里。”也许这些氛围为刘春山日后成为“潮流滑稽”打下了基础。   “潮流滑稽”刘春山、盛呆呆  

1949年姚慕双、周柏春在电台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