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40:54

消除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

www.jyb.cn 2008年11月14日 作者:孙其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保三放开”:“一保”为“保”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举办政府投资为主;“三放开”指“放开”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

  ·教育经费短缺,是教育事业的“硬伤”。不仅发达地区如此,落后地区更是这样。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情况下,必须切实调动社会力量。打好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时间差、空间差、信息差和制度差。

  ·按照存量保公平、增量扩资源的方针,非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边发展边规范,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吸引民间资金,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招生引入竞争机制,除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行划片招生外,非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力量办学一律放开招生市场,让学生和家长自主择校,逐步形成对学校优劣的市场评价机制。

 

  “一保三放开” 克服教育体制弊端

  尽管我们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然而我们是1996年才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是一个地处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地区。这样的条件,逼迫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走到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上,积极拓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

  1.“一保三放开”的缘起与内涵 几年前,我们的幼儿入园率仅55%,高中阶段入学率仅47.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基本教学条件难以保证,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高考成绩一直处于全省末位。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运行模式,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作为新成立的地级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必须率先克服这些深层次问题。为此,我们制定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其核心是“一保三放开”:“一保”为“保”义务教育,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以政府投资为主;“三放开”指“放开”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

  2.“一保三放开”的要求与价值 采取这一思路,需要加大和强化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力度和责任,这是义务教育的要求。在经济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放开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制定统一的准入制度,造就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才能促进我们教育的蓬勃发展。通过坚持普教和职教协调发展、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均衡发展、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才能为建设教育强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体制转轨、机制转型上想办法,从教育的战略性地位上抓落实,实现了穷市办大教育、强教育、新教育和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因为其基本策略是打好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时间差、空间差、信息差和制度差。

  这样实施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坚持了以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办法,通过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撬动”了教育事业发展,解决了需求与供给矛盾。现在看来,改革实现了存量盘活、总量扩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

  政府保义务、社会扩总量 解决教育投入问题

  教育经费短缺,是教育事业的“硬伤”。不仅发达地区如此,落后地区更是这样。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情况下,必须切实调动社会力量。

  1.政府保住保好义务教育 在解决经费问题上,有些地区由于经费短缺,希望完全依赖于社会力量,将教育推向社会,这是不对的,因为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为此,我们在经费紧张、各项事业都需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放在首位,促使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开始,我们义务教育投资的增长率,都比上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政府每年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基本都达到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市、县(区)各级政府坚持“有保有放”原则,“保”就是保住保好义务教育。

  针对农村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的现实,几年来多方筹集资金修建校舍156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172万平方米,到2002年,全市基本消除了危房。又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六有”(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和“校校通”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2.民间资本扩大教育总量 在经济落后地区,仅仅依靠政府,教育经费绝对是不够的,如果采取一些无关痛痒的做法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效果。为此,我们出台了切实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事业,2000年以来,共新增各类民间资本10.2亿元。1999年初,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公、民办学校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级待遇、同步发展”的“四同”政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各类经济实体、能人大户和市外资金投到我市的教育事业中来。大力兴办民办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单一投入的机制。目前,从举办主体看,有企业办学、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团体办学和公民个人办学;从办学模式看,有独资办学、股份制办学和公办民营,等等。

  按照存量保公平、增量扩资源的方针,非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特别是在客观审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吸引民间资金、创办民办学校,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了教育普及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教育内部改革形成学校自身动力机制

  我们在增加政府投入和引进民间资本以后,关键是要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有限的教育经费放大,这就需要形成学校自身的动力机制。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从而达到了解决学校自身运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1.整合资源奠定学校提高质量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格局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1)调整中小学布局,把分散和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到2004年年底,小学由2000年的1972所整合为611所;公办初中由143所整合为134所,新增民办初中47所。(2)积极组建多个教育集团,以重点名校为龙头,通过兼并、合并和挂靠薄弱学校等形式,加速教育资源向城镇和各个名校聚集,发挥品牌效应。(3)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已挂牌17所。第一项措施是为了使学校之间的竞争在一个平台上,后两项措施是为了使竞争的水平得到提高,达到强强竞争,从而实现有效竞争的目的。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不仅没有影响到学生就学,而且极大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入学率,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2.增强和激发教育内部的动力 一是增强学校之间的竞争。招生引入竞争机制,除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行划片招生外,非义务教育阶段和社会力量办学一律放开招生市场,让学生和家长自主择校,逐步形成对学校优劣的市场评价机制;逐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多主体办学,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率。二是激发教育内部的人员活力。这包括干部、教师和后勤人员,让各类人员均面临着竞争的环境。凡出现教育干部空缺或任期届满,都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成立市、县(区)教育人才中心,高中教师档案进入市教育人才中心,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档案进入县(区)教育人才中心,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真正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按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薪的分配制度。(作者为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