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患者中医正骨疗法的护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35:06
作者:作者:张凤清 方军     作者单位:河池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广西 河池,547000) 来源:医学期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摘要】  对123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卧位、纠正不良姿势、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随访1~3年,痊愈97例(78.9%),有效24例(19.5%),无效2例(1.6%),复发27例。提示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减少该病复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颈性眩晕 中医正骨 固定术 护理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压迫和刺激,导致椎基体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这种眩晕常发生在颈椎运动的一瞬间,常见睡高枕或落枕及迅速转头而突然发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2002年1月至2005年11月,我院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23例,均采用中医正骨疗法并施以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3例,男57例、女66例,年龄16~64岁,平均36.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8 d,平均28.0 d。全部病例均经颅多普勒或磁共振检查后确诊,均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采用颈椎抱头旋转牵引推法治疗,以C1偏右为例。患者取低端坐位,头颈部前屈30°~45°,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将左手掌置于患者的右侧枕部,左肩前部置于患者的左颞部,右拇指置于C1右横突的末端稍靠后侧,左上肢环抱患者头部徐徐向左后侧旋转,同时轻轻向上牵引头部,右手跟着向前向左旋转,当患者的头颈难以向左后旋转时,医者左上肢向左后旋提,右拇指向左后方推,闻及“咯”的声音,拇指下有轻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

    1.3  结果随访1~3年,痊愈(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X线摄片颈椎生理弧度正常,张口位齿突移趋正常范围,随访1年无复发)97例(78.9%);有效(症状消失,颈部功能有改善,伏案工作者超过1 h颈部不适,偶有眩晕感)24例(19.5%);无效(主症无明显改善)2例(1.6%)。复发27例(22.0%)。

    2  护理

    2.1  心理疏导颈性眩晕患者大多数病史长,尤其是症状反复发作者,往往处于恐慌状态,表现情绪急躁、食欲不佳、焦虑、失眠等。因此,需主动巡视病房,加强护患沟通,积极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耐心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

    2.2  体位干预

    2.2.1  保持正确的睡姿及选择合适的枕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患侧侧卧位休息,以保持头颈部伸直位,睡眠时两只胳膊不宜同时放在头部,以免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而加重眩晕症状。枕头软硬度适宜,不可过高过低,仰卧位时,枕头高度与自己的竖拳高度一致(10~15 cm),侧卧位时枕头高度与自己一侧肩宽长度一致,枕头置于颈后部,用于衬托颈曲,不可放于枕部,以免抬高头部,造成颈部肌肉疲劳,颈曲变直或反张[3],而诱发眩晕。

    2.2.2  纠正不良姿势:①颈性眩晕患者常因突然转头、坐下、站起发生眩晕,需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坐、站、睡眠及劳动姿势,嘱其改变体位要“三慢”,即抬头转头慢、坐下慢、站起慢,避免剧烈颈部旋转动作,以减少颈椎间盘的摩擦性拉伤。②嘱患者勿躺在沙发扶手上或过高枕头上看电视、看书;伏案工作者,适当增加椅桌比例,一般桌高80 cm,椅高45 cm为宜。③对于长时间阅读如审校工作者,宜运用阅读架,即在平桌上增放一块近低远高,成30°~45°斜板,阅读时颈前倾30°左右,使应力作用于小关节,缓解椎间盘压力[4]。长时间低头工作者最好每小时作头后伸动作,双眼望远处,用手在颈后侧作上下来回按揉5~10 min,以减轻颈后侧的肌肉、韧带疲劳。

    2.3  健康指导①避免引起颈性眩晕的各种诱发因素,如突然旋转颈部、过度持久地低头或仰头、睡眠时枕头过高等,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风扇、空调直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便泌,避免过度负重劳动等。②饮食上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进食牛奶、晒太阳,必要时服钙片。忌食生冷、寒凉及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因烟叶中尼古丁可致椎体内血容量减少,而加快椎间盘退行性病变[5]。

    2.4  加强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改善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有效措施[6]。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授正确的锻炼方法,坚持颈部及四肢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在手法治疗的中后期开始做“与颈争力势”、“犀牛望月势”等颈部功能锻炼,2~3次/d,每次5~10 min,坚持2~3个月。但避免做剧烈颈部旋转运动或突然转颈,防止颈椎再移位。老年人训练时动作宜缓慢,避免因过大、过强运动发生意外。

    2.5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掌握眩晕发作时的应急措施,如立即卧床或扶床栏等就地坐卧、闭眼、避免走动。在睁跟及下床活动时需要有人扶助,尽量避免进行高空及下水作业等工作,以防发生意外,长时间驾驶或乘车时,可用软颈围限制颈部活动,防止头颈部突然转动诱发眩晕;每日进行1~2次户外散步等有氧活动,每次40~60 min。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其病因与椎基体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徐光明等[7]认为,发病诱因有颈部外伤、发育和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椎钩关节增生等。颈性眩晕患者若颈部长时间处于不良位置,如低头(前屈)、偏头(侧弯与旋转)等均可使颈部肌肉僵硬,加大局部的应变位移、颈椎失稳引起椎间盘及椎体高度下降,进一步引起曲度改变[8];颈曲改变可加速椎间盘退变,使颈椎序列发生改变,神经根错位,必然造成椎动脉痉挛和受压,导致血流运行不畅,从而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的症状。因此,维持颈曲的正常形态是预防和治疗颈性眩晕的重要环节。而颈曲异常是颈椎退变的最早表现,并可贯穿颈椎退变的全过程,如何预防颈曲异常则成为预防颈性眩晕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颈性眩晕患者在接受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的同时,通过改变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的坐、站、睡眠及劳动姿势,避免剧烈颈部旋转动作,避免单一体位劳损,特别是减少前屈工作时间,使颈椎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失调得到有效缓解,椎动脉痉挛和受压得以解除,改善椎基体动脉供血状态,再通过加强颈部功能锻练,恢复了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从而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预防和中止进一步退变的发生,以有效地降低颈性眩晕的复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