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中国青年报 2005-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35:31
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2005年01月05日 00:32:28
本报记者 刘县书
比较文学学者赵毅衡是个妙人,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往来海内外,最近感慨30万人的北京望京小区没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写了篇《中国人需不需要图书馆》的妙文,甚而引发了网友的建议:图书馆的使用程度应成为官员政绩指标。
久居海外的赵毅衡先生难免对市情和国情摸不太准,北京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就有30多家,与全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情况相比,北京人算是幸运的。
而且还有更宏大的举措。
2004年12月28日,国家图书馆二期扩建工程开始动工,整个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国家总投资12.35亿元。据报道,建成后国图总使用面积将达到25万平方米,列世界第三,能够满足未来30年的藏书和使用需要。
这消息可能让暨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继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2004年10月14日的《南方周末》上,周先生披露了自己两次赴京、“让人感到愤慨”的“国家图书馆借书记”。
他曾经被国图的豪华办公楼和工作人员的冷脸像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周继武愤怒地说:图书馆的要义并不是收藏,而是以文献公益于社会。
国家图书馆将国家藏书变成奇货可居的垄断资源,将图书借阅演变成“租书”“抵押”,限制或剥夺低收入者、低职位者、低职称者、低学历者、无职业者和外地人的阅览权或外借权,无疑是对公共图书馆理念的践踏。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美国这一比例是2/3,英国是58%。
美国每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德国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这些数据我们望尘莫及。在公共图书馆的密度上,中国可能几十年后也无法与德国、瑞士那样的国家相比。
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从这个数字看来,我们的图书馆似乎并不是供不应求,实际上很多地方图书馆要么门前冷落,要么被网吧、舞场、培训班割据蚕食。
看看图书馆是怎么服务的。
直到2004年11月,国图才刚取消对外地读者的一系列限制,号称“凡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处级行政职务、研究生学历的中国公民均可享受到中文图书第一外借库的服务;凡所有满18岁的中国公民均可以享受到中文图书第二外借库的服务”。
还是有很高门槛。
赵毅衡抱怨:起个大早打车到了国图,能否看到要看的书还是个问题,读者对此已经抗议多年,说了没用就不说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写道:“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是个人行使民主权利和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基础”,“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之门,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向所有人免费提供服务”。
当年穷困的马克思能完成内容浩瀚的《资本论》,即得益于伦敦大英图书馆完善的服务。
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图书馆新馆开馆两年,馆长张晓林是一位年轻“海龟”,上任后推出一系列方便措施,向所有市民开放办证,设置24小时的还书柜,提供免费的桶装水,等等。即便如此,在这个宽大豪华、空调舒适的图书馆中读者还是不多。
最近发布的一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每月至少读一本书的中国人比例连年下降,仅5%的国民保持读书习惯,仅5%的调查对象曾在图书馆阅读。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图书馆出了问题,还是国民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