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三篇:“强国梦”,凤凰少女跳楼案,李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25:20



[社论]强国须通过民众富足有尊严来实现
   版次:
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0-27

    中国社科院近日在京发布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国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20年实现跨越式提升,其最新排名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第17位。蓝皮书指出,中国力争2020年进入G20五强,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梯次追赶”。

    在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这应该是最新的鼓舞人心的消息。自晚清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人一方面获得初步的国际竞争概念,一方面又对国势衰弱痛心疾首以来,这大概是“强国梦”显得最近的一次。但在描绘“强国梦”的同时,蓝皮书又指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业的膨胀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必须立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结构竞争力。“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房地产”,这样一个判断充分显示,起草报告的专家们并未因沉醉于“强国梦”而失掉学者应有的清醒和睿智。

    至于这一判断对社会的意义,那就更为重要了。近段时间有所谓“房地产是不是支柱产业”的争论,蓝皮书的出台意味着这一争论可以就此了结。人们出于各种立场,是否喜欢房地产业是一回事,是否承认其在中国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则是另一回事。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在这个结论面前,还能否认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吗?除了顺手解决一个口水式问题,蓝皮书的这一判断还将引出多个层面的思考。就国家而言,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固然有利于从一个个统计数据中昭显其强大,但其强大的基础至少是不太坚实;就民众层面而言,他们能否从这种强大中获益已成疑问,而更为现实的问题则是,他们实际是“强大”的买单者。房地产业的花团锦簇,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掩盖民众的眼泪,但民众的被剥夺感绝无可能随泪水而飞,只会沉积下来,并最终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大。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高度关注房地产业,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一个面对畸高的房价,民众要么望房兴叹要么忍看财富缩水的问题,还因为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往往会以公民的权利被漠视和打压为代价。就在中国社科院发布这份蓝皮书的同时,一张网友绘制的“中国血房地图”出现在互联网上。地图通过各种标签把媒体报道的发生过暴力拆迁的地方在地图上一一标注,火焰代表有自焚事件,床代表有人失去生命,火山代表有群体性事件,绘制者呼吁集体抵制“血房”。在自焚等极端行为之后,网民这种温和的抗议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人们知道的是,房子的一拆一建之间,既让房地产商盆满钵满,也诞生了高企的GDP,但谁敢说,在普遍、大规模的违法拆迁让权力和资本获利的同时,国家也因此受益,收获了“强大”?

    一言以蔽之,在现实的语境下,当下“房子”两端系着民众最为关切的两个东西,一个是“富足”,一个是“尊严”。畸高的房价掠夺着民众的财富,权力和资本合谋上演的暴力拆迁,让民众失去尊严。蓝皮书指出这种现状不可维系,必须改变,但必须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却值得探讨。显然,让民众生活富足且有尊严,这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理由。蓝皮书高悬了一个“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让人振奋,但也必须通过“让民众生活富足且有尊严”来实现,因为自爱因斯坦提出“国家因人而设,人非为国家而生”的政治伦理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不以这一点为基础。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早为执政党所洞察,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为此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视问题,加快转型,民众可以期待由此收获“富足”和“尊严”。而一旦民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必然更加水乳交融,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强国梦”才会显得真实而又可亲近。

 



[社论]澄之不清的凤凰少女跳楼案让人焦灼
   版次:
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0-26

    湖南湘西凤凰,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因沈从文的小说而闻名遐迩的地方。但近段时间以来,这个惹人遐想的美丽小城正在被蒙上阴影甚至污垢。

    9月4日,两个来自农村的打工姑娘小丽和小红一起来到了凤凰古城游玩,当日下午小红从当地一家四星级酒店的楼上跳了下来当场死亡。涉嫌先给受害者服下药物,又继之施暴的人中包括凤凰县交警大队法制股股长和一名协警员。10月22日,该案在凤凰县人民法院进行了不公开审理,5名嫌犯被控“强奸未遂致死”,法院未当场宣判。尽管目前还没有传出一审的结果,但按照常理,一个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直至宣判,通常意味着基本已画上句号。然而这一次有些出乎意料,公众关注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媒体依然在执著地寻找真相,随着近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独家公布事发现场的监控录像,公众的情绪再次被点燃,而且这一次不仅仅是愤慨和痛惜,还掺杂着无奈和焦灼。

    央视公布的录像显示,一个施暴者目睹了小红跳楼的整个过程,但其未进行任何阻拦,之后几名男子慌张逃离了现场,没有一个人对小红采取任何的抢救措施。严格说来,和我们已经知道的案情相比,这段录像并未传递更多具有新意的东西,只不过再次验证了施暴者的全无心肝而已。那么,公众为什么还会给予这段录像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在我们看来,央视在当地审理此案之际公布录像,所表达的信息是:此案还远远没到终结的时候,而正是这一点契合公众的期待。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公众和当地政府已经形成了公开的博弈。在案发之初,从当地警方9月8日破案却迟至21日才对外通报一点看,当地政府很不希望此案暴露在公众面前,而一旦这一点无法实现之后,则又寄望于尽早了结。

    一个地方发生了极不光彩的事件,希望尽快翻过这一页,此种心理可以理解。而凤凰少女跳楼案的特殊在于,凤凰本是一个旅游胜地,涉案者中又包括警方人员。于是公众又容易窥出当地官方另一种隐秘的心理:希望公众在看待这起事件时,不要把它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挂钩,更不要把它与当地的治安、人文环境挂钩。可以说,从案发到现在,凤凰官方处理此事的要点,均是在这一隐秘心理的驱使下,围绕尽早了结的目标进行运作。他们努力想要澄清的是:少女跳楼是一起不幸的事件,但它只是个案。如果上述判断不错,那我们不得不指出,凤凰官方的实际作为是与这种初衷背道而驰的。他们越想澄清,实际效果却是澄之不清,甚至可能愈见混浊。

    案发后,报道此案的记者感叹“当地有关部门对媒体采访的封锁和不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媒体的嫌恶和封锁正是导致“澄之不清”的原因之一;当地组织的几次尸检显示没有强奸的证据,却对家属多次提出的尸检死者阴道润滑油等物质成分的申请漠然置之,同时又搬出莫须有的法律条文欺骗家属,逼其同意火化,这是导致“澄之不清”的原因之二;开庭审理,居然连受害人家属都不通知,这是导致“澄之不清”的原因之三……类似的原因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所有原因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起诉施暴者的罪名是“强奸未遂”,而还原现场,几个预谋施暴的成年男人在客房内和服了药物的死者一起呆了36分钟,这种情况下要让人相信“强奸未遂”的确需要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又比如,施暴者中既有当地警方人员,为什么最后还能由当地警方来参与调查?

    一方面是竭力地澄清,一方面是事实上的澄之不清,谁也不知道这种局面何时终结。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后果如何其实是清清楚楚的,问题只是公众可能根本找不到一个为这种后果负责的人。在开庭审理的法院外,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凤凰县资格最老的离休老革命为不能进入法庭的记者不平,他说了一番平实的大白话,“对这个惊动世界的典型案件的处理,应该公开审理,让广大群众受教育!它不仅事关妇女的权益维护,而且事关社会公正公平,处理不好,不仅会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坏影响,在世界舆论方面都会有不良影响。”聆听此言,没人会怀疑凤凰美丽的基础已经动摇,只是我们不知道除了记者,当地还有哪些人听到了这种声音。




[社论]但愿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不是危机公关
   版次:
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10-23

    制造了河北大学校内重大交通事故的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已经被保定警方刑事拘留,目前被羁押在保定市看守所。日前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流泪不止,称对当时的行为非常后悔,感到对不起受害者。与此同时,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在央视的镜头前也失声痛哭,起身长时间深深鞠躬向受害者及其家属表达歉意,并且表示将依法处理绝不袒护。

 本月16日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醉驾,致一死一伤并逃逸,并脱口而出“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很快就变得诡异起来。而正是因为这种诡异,也才会有随之而来的“造句大赛”等网络的狂欢。如今,在起初的嚣张之后,李启铭痛哭道歉了;在起初的沉默之后,李启铭的父亲李刚也痛哭道歉了。尽管从时间上而言,这种对凋谢生命的起码的吊唁与尊重来得稍稍迟了一些,但迟来总比不来好。如果对自己所致恶果一点都没有悔意,对生命的逝去完全缺乏痛惜,那么这一起原本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就会成为戕害人心的重大事件,因为这太不符合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人情物理”,可谓“伤风败俗”,而一旦引发公众追根溯源的兴趣,在持续的围观和恶搞之后,其诡异的一面只会继续发展。

    就这一角度而言,李刚父子这次不约而同的痛哭道歉应该得到正面的评价,毕竟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让人们看到,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溃败到终结了人命犹能趾高气扬的程度,或者说还没有溃败到对漠视他人生命的冷血者都感到无力的地步。然而,从网络舆情看,更多的网民却没有被两个成年男人的眼泪感动,他们坚持认为,这只是一场“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不是个坏东西,对市场营销来说尤其如此,好的危机公关经过精心运作,甚至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一个企业。不过本案显然不需要危机公关登场,因为这里是商业价值无法衡量的人命,而危机公关代表着一种策略,更像一种权宜之计。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出自人的“良知”“良能”,哪里还用得着什么策略呢?


    网民不喜欢本案中掺入危机公关的影子,这种情绪可以理解。而他们的怀疑是否有一定道理?我们不拟作没有事实根据的妄断,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本案发展到现在,李刚父子确实遇到了“危机”。对尚在羁押中的李启铭来说,由于其事发之初的冷漠和嚣张,汹涌的舆情和民意极有可能对案件的最终走向造成一定影响;对作为政府官员的李刚来说,儿子的言行也许会让他面临一些无法预知的后果,近日就有媒体提到了在保定发生的一个经济诈骗案件,受害者质疑主管刑侦工作的李刚涉嫌包庇犯罪嫌疑人。

    站在公众的情感立场,没人希望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只是危机公关,而不是真诚的痛悔,即使是网民的嗤之以鼻,也不过是从另一个极端证明了这点而已。但具体到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究竟是不是一场危机公关的现实问题,从逻辑上讲只有李刚父子才知道。怎样才能不让公众误解自己的真诚,这也许是李刚父子的当务之急。

    为李刚父子尤其是作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李刚本人考虑,要让公众相信自己的真诚,要把这种真诚的情意传递给受害人家属,其实是有很多办法的。首先,是赶快从这个案子中抽身而出。李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作的“将依法处理绝不袒护”的表态实则很不适当,因为案发地正是区公安局的辖区,作为副局长的李刚本应回避,这才是“依法处理”的基础所在;其次,案发后,河北大学封锁消息要求学生沉默,曾一度让舆论大哗,而现在河北大学又对外宣称并未封锁消息,这一“罗生门”的真相如何,李刚本人应该最有发言权,他有义务告诉公众,区公安分局和他本人是否在事发后给河北大学施加了压力;最后,案件终有了结的一天,李启铭也本该有他的未来,曾经闯过大祸的这位“官二代”今后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也将最终证明当下李刚父子是否只是在进行危机公关,而本案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了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