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琪:对盛宣怀我们该说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52:27

陈家琪:对盛宣怀我们该说些什么

时间:2010-10-26  作者:陈家琪 

  对这个人,以及对与这个人的品性、作为相关的所有事业,乃至一部中国近代史的解读,我们又能或又该说些什么呢?


  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1896年,中国在南方的第一所大学堂———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正式成立,相继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在第一次师范院的招生中录用了40名20至35岁的青年,其中不少举人、廪生和贡生,两个月后再试,淘汰3人,至此形成一套招生、录用、考试、淘汰、培养的体制。


  南洋公学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怀。


  这些天上海交大正在隆重举行成立110年的盛典,《文汇报》上就有这么好几个醒目的通栏大标题,如“有一面旗帜在这里飘扬”、“有一种精神在这里传承”、“他们曾书写交大史诗”等等。不管实际上怎么样,这些大标题总能勾起人的“思源、致远”之情怀。而名列“他们曾书写交大史诗”第一名的,自然是盛宣怀。


  提起盛宣怀,在我们的记忆中,从来就是一个借官办实业而大发横财的腐败官僚。我手头有一本《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中最后一名就专讲盛宣怀,而且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盛去世时,留给尚活着的五个儿子(原有八子五女)的家产共计二千万两银子(当时白米一石不过值银子一两多而已),真可谓天下无二,富可敌国。前不久看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说乔致庸如何如何,哪怕就是想象,在盛宣怀眼中可真算不了什么。


  但就是这位在辛亥革命前一年才做到邮传部尚书及邮传大臣的人物,对近代中国命运的影响却远在无论是名位,还是事业都比他大得多的上百人之上,因为他一生中的敛财、施财却与这样几件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密不可分:一是自27岁入李鸿章之幕,便参与了所有的洋务事业,创办招商局,经手购买国外轮船,借贷大批款项建造铁路,然后又是电报、房产、矿利、股票、茶庄等等业务,总之终于使他从一名不第秀才,陛升为主管全国交通行政的邮传大臣,而且在财富的聚集上,也远超李鸿章之上。要论创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官督商办”这种既有效也有利的模式,恐怕非他莫属。


  第二,提到他,就不能不提与同时发生于京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刚好相反的“东南互保”运动,因为正是利用掌握在他手中的电报通信之利,使得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联手促使长江各省的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谈判,阻止了混乱局面的蔓延,可见生意人,特别是有大笔生意和家有万贯的富豪在这个时候是最希望安定的。


  第三,就是在他出任铁路督办大臣的九年间,经造铁路五条,全部是以贷款方式完成;但也正是由于国人集资商办的铁路总是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他坚持要从英、法、德、美四国手中借贷英金六百万镑,使得粤汉、川汉铁路的民有、国有、他国之有的争端不绝,于是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调派端方在湖北选派新军入川“平乱”,结果却是湖北新军的武昌起义,就此宣告满清王朝的覆灭。当时的御史王宝田在给皇上的奏疏中就说:“此时鄂事决裂,实由川民之变;其致变之由,由于收回铁路国有之政策。而主张此事者,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也。”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与袁世凯的明争暗斗,读起来更是惊心动魄。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实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厚利润,成为决定近代中国命运的一种神秘契机,这不能不让人仰天长叹,不知该说些什么是好。《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在最后总结盛宣怀时说,综观盛宣怀的一生,至少有这样两件事是可以称道的,这就是:第一,他一生中所办慈善事业颇多,每有灾歉,他总是创捐巨款,救济灾民;第二,就是倡办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成为培养新式人才、推动国家进步的原动力。


  但除这两项“善举”之外,对这个人,以及对与这个人的品性、作为相关的所有事业,乃至一部中国近代史的解读,我们又能或又该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