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4:33:00






Crystal Flower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是一个让过客时时感到绝望的地方,先不论那些饱蘸历史的桥梁、宫殿、花园与街道,也不提那些文人墨客流连过的酒肆茶社,单单400多家博物馆就足够看上个一年半载。文学的巴黎、艺术的巴黎、历史的巴黎、曾经动荡不安的巴黎,估计包括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在内,没有人能把巴黎的妙处尽收眼底,那么,既来之就随着心思看些多年来曾无数次想象过的事物吧。
  
  游览巴黎的第一站是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上小学时就曾听过147位巴黎公社社员喋血公墓的故事,虽然直到如今我也没有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不过起码还可以感受一下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对于这个稍显另类的巴黎开篇游方案,小王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所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环节的安排有着非常的价值。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纳斯公墓、蒙玛特公墓是巴黎的三大公墓,而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规模是最大的。蒙帕纳斯公墓葬着莫波桑、萨特、波伏娃、贝当元帅等人,还有波德莱尔的衣冠冢。蒙玛特公墓则葬着斯汤达、波辽兹、埃德加.德加、小仲马以及茶花女。此外,著名的安葬地还有拿破仑沉睡的荣军院和伏尔泰镇守的先贤祠,以及在地下堆叠裸葬着在千年间逝去的近700万巴黎普通人骸骨的地下骸骨博物馆。不过,短短三天半的巴黎行程总不能变成公墓主题游,于是便选择了神往已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作为代表。本来荣军院和先贤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不过最终时间有限没有成行,但去过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就算没有遗憾了,锦上添花没有也罢。
  
  拉雪兹神父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他在如今的巴黎20区拥有一片宅邸。1805年,拿破仑下令把此处改建成了公墓,“贝尔.拉雪兹神父”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要找这个地方很容易,地铁有一站即为“贝尔.拉雪兹”站,2、3号线在此交汇。经过19日半天的游逛,对巴黎已经有了一种熟悉和信赖,9月20日早上便轻车熟路地一路乘地铁到了“贝尔.拉雪兹”站。
  

56-01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



56-02 地铁站外



  从出站口走上大街,马路对面有一道长长的高围墙,不用说那里面便是公墓了,而公墓的一个侧门就在路对面。因为公墓里面埋着大批声名显赫的人物,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景点,为了方便游客寻访自己心中所瞩,公墓管理机构特意印制了公墓地图,所有名人的墓穴都被加以标注,并进行了座标指示。要在这片44公顷的墓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这张图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找地方买这么一张图变成了首要的任务,因为不可能赚死人钱,所以参观公墓是免费的,侧门前也就没有管理处之类的建筑。站在门口正琢磨是不是要到正门去看看的时候,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无所事事的大爷,手里掐着一摞导游图之类的东西,过去一问,他果然是买图的,两欧元一张。
  
  买了图进门,公墓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一大块,因此需要上一道台阶。走完台阶,两条大路一左一右铺陈在面前,各式各样数不胜数的墓穴则一望无际。为了便于寻找,公墓分为97个墓区,每个区依地形划分,形状和面积都各自不同,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骨灰存放处。从公墓地图上看,因为各种事迹而被标注了名字的墓穴有近700个,绝大多数都是我们中国人不熟悉的人,而熟知的倒也不算少。经过事先查找,除了巴黎公社墙,计划要寻访的墓主包括:肖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拉封丹、莫里哀、王尔德、都德、德拉克罗瓦,此外还有一位和他们不大一类的人——吉姆.莫里森,最后还有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本来还要走访巴黎规划者奥斯曼男爵、欧仁.鲍迪埃、圣西门、比才、巴黎公社的死敌梯也尔以及马克思的女婿等人,但最终因时间不允许而作罢。公墓地图的纵向用数字4-9分为10个区,横向则用字母从G-P分为9个区,每个数字和字母表示出一个方块,墓主都在这些方块里,比如肖邦墓就在第11墓区的9M这个格里。图中以姓氏为序列出了有名的墓主以及他们所在的坐标。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墓区形状极不规则,墓区之间岔路纵横,同时墓地早已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墓碑高低林立错落着,即便知道了坐标想找到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来看看公墓地图吧:

56-03 公墓全景,巴黎公社社员墙就在最上面的那个角落,可见当时已无路可退



56-04 骨灰堂被用红色标出,7号就是美国舞蹈家邓肯(Duncan)的骨灰龛



56-05 11区一带名人扎堆,肖邦(Chopin)墓被标注得最醒目



56-06 巴尔扎克(Balzac)、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墓隔区相望



  为了提高效率,第一件事是先把图摊开在围墙上找到所有要寻找的墓穴方位,基本上这是所有买了图后走进公墓的人都在做的事。找了半天却不知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哪里,最后不得不去问门口卖图的大爷。因为他不懂英语,于是便把导游书上写的社员墙纪念牌的铭文给他看,他看了看便指出了公墓东偏南角落里的一个点,与我们所在的大门是完全的对角线方向,此外他又特别说明,在公墓的外墙还有一处纪念巴黎公社社员的墙要看一看。谢过大爷回到公墓里便踏上了寻访之路,为了不漏过一人采取而采取了从西北到东南逐格扫荡前进的方式。
  
  在巴黎的三天半里,每到一个景点,老天都会用于之相称的天气来迎接我们,从此留下了一个典故叫作“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这个早上巴黎阴云密布,公墓大道上洒满枯黄的橡树叶,其间夹杂着一棵棵橡实,而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叶子正绿,这一派枯荣交加的景象正是寻访墓地的好景致。
  
  

56-07 大家买了公墓地图都铺在墙头仔细研究



56-08 围墙伸向南边



56-09



56-10 有的墓已几近废弃



56-11 墙外就是公寓楼



  .

56-12 枯荣间似乎能轻松参透生死



56-13 墙外就是公寓楼



56-14 豪宅型的墓



56-15 一座合葬墓



56-16



  在国内坐火车时经常能看到铁路边掠过一个个毫无生气的土馒头,更高级些的则是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立着整齐划一墓碑的墓地。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坟墓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头脑中源自东方墓地的那种概念,与之相比,挪威罗弗敦岛上的墓地也显单调。这里简直像一个创意市集,几乎每一座墓都在力求与众不同,富裕些的会盖一座教堂式小石屋,有的还用彩色玻璃画作装饰,或者在墓穴上摆放姿态各异的石制或青铜雕塑,简单些的也会在墓的形状、材质和线条装饰上下一番功夫。当然,有创意并不一定要规模宏大、花费高昂,同时这也不会影响凭吊者的态度。比如镇压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梯也尔墓穴的位置地处公墓中心,规模在整个公墓中数一数二,黑色的罗马式殿堂建筑高达十几米,但在它的大门上被人写上了“公社万岁”几个大字。
  
  孔子曾经曰过的:“未之生,焉知死。”而站在这西式墓地中,却不免让人对死感到格外的坦然。这里的气氛虽然肃穆,但毫不骇人,相信即便是夜间来到这里,面对着这些带着宗教信仰在此长眠人们也不会感到恐惧。而且突破了生死观念的困扰,想必对生者也是莫大的解脱。因为公墓的地势比较高,所以从外面看高大的围墙在里面看并不高,墙外狭窄的马路对面便是公寓楼,在那楼上公墓里的一切日日夜夜都一览无遗。还有文章提到,之所以在巴黎市区里建墓地,就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们能经常来看望逝去的亲人,据说很多已经长大各自生活的兄弟姐妹,他们周末聚会的内容便是一起到公墓看望父母。
  
  不知“死者平等”是不是法国人特有的精神,想想看,梯也尔的墓、巴黎公社社员墙、《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的墓以及多位法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墓都建在这里,无论从各种活人的立场看,这可真真都是一件政治绝对不正确的事。而且,700来位在公墓地图上有名有姓的人完全被淹没在群众的汪洋大海里,墓区的划分完全没有考虑死者生前是什么职务、职称,坐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以至于很多名人的墓只有巴掌大一块儿,明明已经站在正确的坐标上却还要反复找上五六圈才能找到。
  
  

56-17 摆满扫墓者放置的纪念牌



56-18



56-19




  带着所有的感慨,开始逐一寻找我们的目标。这里完全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国际化社区,因为时间交错多少生前不可能彼此拜访的杰出人士在此相聚一堂。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是最好寻觅的,那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大理石铭牌,想必他们的骨灰匣就在铭牌后的壁龛里面。骨灰存放处的墙外,停放着许多汽车,里面的一个礼堂门口聚集着许多人,可能他们正在送别刚刚逝去的亲友吧。出于尊重,也就没有把人群摄入镜头。
  
  

56-20 骨灰堂的核心建筑,估计是告别室一类的地方



56-21 邓肯在此



56-22 骨灰墙



56-23 应该是一座家族墓,女儿亲吻母亲的雕塑已有些风化



56-24



  下一个首选的目标是奥斯卡·王尔德那独一无二的墓。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一二,但真的看到那座造型奇异的墓时还是不免发出一阵惊叹。为何要惊叹,大家看到图片便也知道了,在他的墓上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可以“下嘴”之处。公墓管理者在墓的基座上顶了一块金属牌,告诫王尔德的敬仰者们应当爱护这座建筑,但显然是无效的。王尔德墓的铭文在背面,因为时间的冲刷,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关于“才子和戏剧家”的定论文字就在其中。童真且执著的内心大概是衡量一个好人万世不变的标准吧,哪怕他有着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外表,或者那更成为他博得额外敬仰的本钱。那些唇印,应该是来自王尔德各个角度的敬仰者,不知这算不算艺术的唯美,但的的确确是这里的唯一,这样的46岁年华已经足够了。
  

56-25 Oscar Wilde在此



56-26



56-27



56-28 王尔德墓背面的碑文



56-29



56-30



56-31



56-32 玻璃镶嵌画



56-32



  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这种野外定向活动的,在这里搜寻目标,耐心、眼力和方位感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座图上标注着但不是目标的墓都成了寻找目标的参照系,站在蜿蜒的小路上,四周都是墓碑,手持地图摆布出正确的方向也成为一件考验人的事。总之在这片墓地中的游弋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找到一个目标便带来加倍的满足感,本来两个小时的游览计划最后扩充为整个上午。
  
  

57-01 极富艺术气息的墓上塑像



57-02



57-03 位于墓地东侧角落,被大树庇护的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ederes)



57-04



57-05 这应该是一位法共领导人的墓



  有着与我们同样快乐感受的游客并不少,在路上遇到一对来自美国的中年夫妇,他们看到我手里拿着地图,便过来问知不知道吉姆.莫里森的墓在哪里。那时我们也正在那一带寻找,于是邀请他们一道上路。一边走其中的那位女士告诉我,莫里森是他们那个年龄的美国人年轻时的偶像。2005年,摇滚乐诞生50周年的时候,《滚石》杂志评出了最伟大的50位摇滚音乐家,“大门”乐队和莫里森便在其中。那一年我曾应约翻译过这篇文章,虽然对“大门”这样的乐队本身没什么兴趣,但如今能有机会与这位主唱面对面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无奈在N9这个方块里上蹿下跳了半天始终找不到他的藏身之处,最终美国夫妇决定独自去别处找找,他们刚走不到两分钟,我和小王发现在一座大墓碑后面站着一群人,他们面前一座不大的墓穴上摆满了花,它的主人就是Jim Morrison。
  
  

57-06 Ravensbruck是二战时的一座纳粹集中营



57-07 Mauthausen是二战期间设在奥地利的一个纳粹集中营



57-08



57-09



57-10 左上角那丛树后面的路对面就是吉姆.莫里森的墓



57-11 人们正看的就是莫里森墓



57-12 吉姆.莫里森德的墓本身还是比较简陋的



57-13



57-14 与墓地相当相称的主人



57-15



  离开莫里森的家,在探访肖邦墓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对还在寻觅中的美国夫妇,于是便给他们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肖邦墓上矗立着一座垂首凝思的少女像,墓前则摆满了花束。在这里遇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问他有没有找到都德的墓,他说没有,明明知道就在拉封丹和莫利哀墓附近的一个岔路口上,但就是找不到。他的遭遇和我们一样,不知是谁的安排,拉封丹和莫利哀住邻居,他们二人的墓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而从图上看都德家距离他们二人不过十几米,但就是找不到。不过我们还是没有灰心,看过了肖邦墓,继续回去找。终于发现了,原来都德墓没有在路边,这座瘦高的墓装饰精美,但被藏在了位于路边的两座墓的后面。
  
  终于看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这里当然已不复当年的景象,墙外就是繁华的现世。这段公墓内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意思是“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这段围墙被一株巨大的橡树庇护着,不知当年它是不是已经在这里了。
  
  

57-16 拉封丹需要仰视



57-17



57-18 莫里哀紧挨着他



57-19



57-20 这位就是都德




  探访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的墓被安排在返回的路上,普鲁斯特的墓相当简洁,而德拉克洛瓦那黑色为主调的墓非常大气考究。巴尔扎克的墓上端放着他的半身像,而基座上不知是谁用橡子摆放了一颗心的图案。有的旅行指南书上说,当年曾在巴尔扎克葬礼上致词的雨果也安眠在这所公墓,实际上他与伏尔泰同住在先贤祠。在返回的路上,有两次被路人询问Piaf 的墓在哪里,她离巴黎公社社员墙很近,从他们口中得知她是一位音乐家。回来上网一查才知道,Edith Piaf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香颂的代表性人物,而 Piaf 是巴黎人对麻雀的别称。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一座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墓地,在普遍已经爬满青苔的墓中间,也有一些崭新的墓,主人去世的时间距今不过一两年,其中还有不少华人的墓,他们大多是来自福建和江浙的老人,儿女们为在异国操劳至离世的他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安息之处。总之,进入这座公墓并没有门槛,有兴趣的同学们要抓紧啦
  

57-21 肖邦



57-22 巴尔扎克,注意台阶上



57-23 德拉克洛瓦



57-24 普鲁斯特可以慢慢追忆了



57-25



57-26 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阵亡士兵的纪念碑



  结束了堪称脑力与体力双重考验的寻访之旅,中午时分终于回到了进来的那道侧门,按图上的指示,卖地图大爷说的另外一个纪念墙在临街的外墙,要找它就得到街上了。出了门沿着墙向东走,在公墓围墙与街道之间有园艺植物作为分割,走在植物与围墙之间便也远离了街上的喧嚣,这里叫作Gambetta林荫道街心花园。在网上查了一下,Gambetta曾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候组织军队抗击过普鲁士的入侵。
  
  终于看到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浮雕,在人群中间一位已经中弹的妇女张开双臂正力图保护其他人。浮雕人物的下面刻着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并希望,将来人们不是进行复仇,而是实现正义。”之前的那位大爷告诉我这也是用来纪念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不过,后来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表明,这堵墙名为“历次革命受害者墙”,当初建成的时候,仍在世的公社社员认为这是企图利用公社战士英勇就义的场面来宣扬放弃革命,全民和解的理念,所以并不承认它对巴黎公社的纪念意义。从这座雕塑建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动机看,它纪念的是历次革命中不分阵营所有的死难者,那么从公社社员的角度看,他们的抵触想法是道理的,不过这座墙确实能够真正代表雨果既要自由民主,又主张全民和解的思想。
  
  

57-27 公墓围墙外有一家花店



57-28 这就是墙外的那道纪念墙



57-29 雨果的话



57-30




  不管代表了什么,如今的巴黎人似乎并不太把象征当回事。就在我们站在浮雕前仔细审视的时候,从来路走来一对手拿扁纸盒的男女,他们经过我们之后坐到墙前的长椅上,打开手中的纸盒,原来是两张匹萨,回头一看,原来街对面与浮雕对望的便是一家“必胜客”。他们打开盒子便面对浮雕大吃起来。如此无视历史与艺术的行为真是令人愤慨,为了用行动表示对他们的不满,俺和小王坐在与他们相邻的长凳上各自吃了一个面包……
  

57-31



57-32



57-33 地铁站里的孩子们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




巴黎圣母院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一逛到了中午,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巴黎圣母院。好在有相当方便快捷的巴黎地铁,很快就在地下穿越了塞纳河来到西岱岛上。
  
  如今塞纳河中心有两座紧邻的江心洲模样的小岛----西岱岛和圣路易岛。9公顷的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被视为巴黎的发祥地,而这个法语词的大致就是“城中岛”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城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水底下,公元前3世纪,一个高卢人部落开始在西岱岛上搭起茅草棚子定居下来,渔猎为生,直到罗马人打来。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提及与西岱岛上的居民作战的经历,最后的结果是岛上的高卢人被全歼,罗马人占领了小岛。在如今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室,还可以参观到公元3世纪时西岱岛的围墙基座以及一些高卢-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可见巴黎圣母院所在的位置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巴黎乃至法国的中心,实际上,巴黎圣母院广场的地面上有一个星形标志,被称为巴黎原点,所有巴黎与其他城市的距离,都是以这个点为起点测量的。
  
  西岱岛上集中着很多重要历史建筑,比如从地铁出站口走出来迎面即可看到的巴黎法院,这里最早曾是罗马行政厅,巴黎法院的建筑延伸到塞纳河边的部分是附属监狱,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妹妹和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都曾在这座监狱里等待着走上断头台。因为时间有限,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只能仔细看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
  
  

58-01 西岱岛地铁站新艺术派风格设计的出口,“地铁”那几个字母很有些“生化危机”的感觉



58-02 出地铁站向南不远就是圣母院广场



58-03 迎面的建筑是现在仍在使用中的高级法院



58-04 巴黎警察局与圣母院正门迎面相对



  Notre-Dame de Paris中的Notre-Dame,意为Our Madam,也就是圣母玛丽亚。巴黎圣母院建造在一座叫作圣埃蒂安主教堂的废墟之上,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之奠基,随后历经七位建筑设计师之手,慢条斯理地修到1330年才算完工,幸亏欧洲的教堂都喜欢用石头来建造,如果用木头的话,后面的修完了前面的就已经又得翻修了。巴黎圣母院长130米,宽48米,号称能同时容纳9000名信徒,是早期哥特式教堂中规模最大且最精美的一座,由于它一扫之前罗马式教堂的粗笨压抑,因此被称为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圣母院见证了法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比如1430年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曾在此加冕;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1970年,戴高乐将军的葬礼在这里举行;1996年,总统密特朗的宗教葬礼也是在此地举行。
  
  这么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在法国大革命时竟然差点被洋溢着“破四旧”激情的革命民众拆掉,后来被改名为“理性寺院”而保留下来,但正门上方的28座旧约时代的古以色列犹太王石雕像,因为被到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民众误认为是法国历代国王的像而砍了头。1795年到1802年圣母院被关闭,并曾作为酒类和粮秣仓库使用。年久失修的圣母院逐渐破败下来,当局又打算拆掉它,所幸雨果的小说及时出版,唤起了公众对这座教堂新的瞩目。19世纪,在雨果的推动下,政府决定拨款对这座教堂进行大修,1864年工程完工,那28座石雕像也被修复,于是这座建筑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
  
  

58-05 正门上方一字排开的人物塑像是28位古以色列犹太王



58-06 正面中心的圆形玻璃花窗直径10米,是700多年前的原装货,窗前矗立着圣母圣婴像,据说二战时为了防止德国人把窗子拆走,法国人把玻璃都卸下藏了起来



58-07 圣母院广场上的姐儿俩



58-08 典型哥特风格的大门



58-09 大门两旁精美的雕塑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2:59

  参观圣母院分为两步,一是买票上钟楼,二是免费到教堂内部参观。我们首先选择在圣母院墙外排队等着上钟楼,排队等待时,有工作人员过来派发免费的参观指南,有多种文字供游客选择,令人高兴的是其中包括中文。队伍缓缓前进,终于到了售票处,本打算在这里买昨天在凯旋门没有买到的48小时有效博物馆通票,但不巧只剩下一张了,于是又买了一张专门的圣母院参观券,也算是留作纪念了。

58-10 圣母院侧面



58-11 突出的怪兽状滴水檐很像《哈里.波特》里面的摄魂怪



58-12 在二层连接南北两座钟楼的回廊观景平台眺望,远处隐约可见蒙玛特高地上洁白的圣心教堂,近处著名的滴水檐怪兽已经托腮思考了数百年



58-13 河上远端的桥就是著名的圣-米歇尔桥



58-14 图中可以看到西岱岛上另一座与圣母院建于同一时期的教堂----圣礼拜堂的尖顶



  从地面看的话,塔楼外檐算是二、三层,而钟楼内部有一段木楼梯可以直达大钟所在的阁楼。在二、三层外檐观景平台,除了可以细细观赏教堂建筑本身,还可以从近70米的高度眺望巴黎市区,因为巴黎老城区几乎没有新式摩天大楼,因此四个方向的视野都相当好,很多巴黎的著名人文历史景观都能尽收眼底。站在塔楼三层,保存完好的米黄色巴黎老城在面前一览无遗,面对此情此景再想想北京城,不由让人心生许多感叹。
  
  哥特的东西总有些神秘感觉,最有代表就是钟楼外檐半人半兽的怪物,据说一共有96个。这些长着翅膀和尾巴,面目狰狞的家伙据说是中世纪的人放在门外避邪用的,而当初设在这里的功用是引导屋顶上的水流以保持清洁,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是装饰性雕塑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几百年始终托腮凝视着的思考者。上北塔需要爬238级陡峭的螺旋状石阶,那里有四口钟如今每天仍在敲响。而当年卡西莫多工作的地方在南塔,而要上到那里还得再爬140级石阶,由此可以想象他的体能应该是相当棒的。
  
  

58-15 远处是圣心教堂,近处突兀的大白楼不知是干啥用的



58-16 背景中的钢架建筑是蓬皮杜中心



58-17 圣母院106米高的尖塔,据说是为了拉近人间与天国的距离



58-18 上到三层眺望,远处的是圣-米歇尔桥,铁塔左边可以看到荣军院的金顶



58-19 河上的桥叫做兑换桥,因为12世纪附近集中了金银铺和钱庄而得名




  .

58-20 新区好像着火了



58-21 西岱岛东端,三座桥由上到下依次是:苏利桥、图尔内勒桥、总主教府桥



58-22 远处的高楼是欧洲第一写字楼----蒙帕纳斯大厦



58-23 巴黎的富人们又在分割蓝天



58-24 圣母院的横剖面是一个十字架,竖与横的比例接近0.618


  .

58-25



58-26 不胜寒的塑像在此站了几百年



58-27 怪兽们



58-28



58-29 又看到了拉德方斯拱门和大宫,河上的五座桥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桥、索尔菲利诺桥、皇家桥、卡尔塞尔桥



58-30 连接左岸的布提波桥



58-31 上钟楼需要走一段木楼梯,这里防火太重要了



58-32 站在卡西莫多的工作岗位上仰视



58-33



58-34 13吨重的大钟



巴黎圣母院 

58-35 上钟楼眺望台时一路走的都是这样已经磨出痕迹的旋转石阶



58-36 走出钟楼准备进入教堂内部参观



  从钟楼下来,到圣母院内部参观,教堂是很宽容的地方,门口有禁用闪光灯的标志,也就是说可以拍照。站在大门口向里望去,内部灯光幽暗,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由此格外醒目,穿过彩色玻璃射入室内的阳光也因此斑斓起来。
  
  圣母院教堂纵深130米,在尽头的中间是主祭坛,正中大门的两边共有34根“科林斯”石柱延伸排列到祭坛前,支撑起整个穹顶,穹顶的曲线极为平滑柔和,令观者的心灵也不觉随着柔软了许多。右手边廊长长的一排烛火架上,一朵朵小小的火焰此起彼伏地跳跃着,与国内的寺庙有些类似,参观者可以花钱请来小蜡烛放在烛火架上用来许愿,明码标价两欧元一枚,新的蜡烛就放在一边用者自取,硬币投入一个钱盒里,也没有人看着。与小王一道点燃了一枚蜡烛,许个啥愿呢,有朝重返巴黎?家人平安?自己喜爱的事业有成?抑或什么,谁知道呢。
  
  

59-01 钟楼楼梯旁的窗户



59-02 卡西莫多可曾在此窥视教堂外的世界?



59-03 教堂内的每一扇窗都是彩色拼花玻璃窗



59-04 教堂穹顶最高处离地面35米



59-05 大片的烛台,宜家卖的那种小圆烛两欧元一枚,游客信徒都可以请一枚点燃放在那里,其实不付钱也没人管,但有谁会那么做呢



59-06



59-07 成于十三、四世纪的圣母圣婴塑像



59-08 天主教特有的告解室



59-09 北侧墙上建造于13世纪的蔷薇花窗



59-10




  因为是历时700多年的教堂,内部的雕塑时代各不相同,既有14世纪的石雕,也有18世纪的雕塑,据说在圣物室里还保存着圣母玛丽亚的一绺头发,以及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残片和一枚铁钉,而众多彩色花窗基本都是13世纪的原作,其中以南北墙上号称欧洲最大的两扇圆形蔷薇窗最著名。为什么教堂内会有这么多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和石雕呢,因为中世纪欧洲的很多宗教信徒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文盲众多,通过形象的图像可以更有效地教化其心灵,据说美国的教堂大多装饰简朴,其中就有美国建国后的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因素。不过,即便是图案,俺们也看不懂,所以在很多方面俺们并不如中世纪的劳动人民高明。
  
  

59-11 讲述耶稣生平的浮雕



59-12 中央祭坛上的十字架,前面是18世纪左右的“圣母哀子”主塑像,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悲伤地看着怀中从十字架上卸下已经死去的耶稣



59-13 H,估计是法王亨利名字的缩写



59-14 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59-15



59-16



59-17 虔诚的信徒



59-18



59-19 穹顶的弧线柔和动人



59-20 1455年,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为圣女贞德平反昭雪的诉讼会



59-21 据行家介绍,这是“科林斯”式柱子,高24米,共有34根,撑起了整个圣母院的穹顶



59-22



59-23



59-24 主祭坛上的讲台



59-25



59-26



59-27 大吊灯不知为何被放在了地上




  巴黎圣母院的宗教仪式安排得很满,听说每天有四场弥撒及一场晚祷,但俺们都没有赶上,也就没有听到6000根音管组成的欧洲最大管风琴的奏鸣。此时的教堂里的座席基本都空着,气氛安详,有零星信众在跪在两侧的十字架和圣母圣婴雕像前默默祷告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们这些游客互不相扰。站在祭坛处回望,黑暗走廊尽头的大门外,是绿树蓝天的花花世界,走出去,是我们与那些信徒们都要面对同一个喧嚣世界,不过他们还有这样一座避风港。
  
  中央的祭坛上矗立着巨大的金色十字架,十字架前是法国雕塑家古斯都的作品《圣母哀子》,因为距离遥远,祭坛的位置又高于地面,所以雕像看得不十分真切,只看到圣母垂头哀伤地看着膝头已经死去的耶稣,虽为圣母,但此刻表露的更是一位普通人母的感情。“圣母哀子”应该是天主教艺术一个重要的题材,后来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终于较近距离地看到了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的同名雕塑,而在威尼斯运河边也曾看到一座比较另类的“圣母哀子”石膏像。
  
  圣母院的后花园和地下室还有很多可看的东西,不过此时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有另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那便是去卢浮宫赶场。所幸2006年9月20日是周三,这天卢浮宫21:45才闭馆,而其他六天都是18:00闭馆,而这也是我们对行程精心筹划的一个成果。
  
  
  ( *** 0920 巴黎圣母院(下) *** 第五十九分贴完 )
  
  

59-28



59-29



59-30 仰视初秋蓝天下的圣母院



59-31 地铁站旁的建筑



59-32 警察局上空的旗帜依然在飘扬



她欲乘风归去



卢浮宫 
  因为在巴黎圣母院只买到了一张博物馆通票,所以在去卢浮宫之前还要到凯旋门下的售票处去一下,除了有通票便宜的因素,更因为据前人经验,卢浮宫售票处总是人满为患,而拿着通票就可以径直进去参观了。巴黎所有重要景点旁几乎都有地铁站,所以去凯旋门买票再去卢浮宫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
  
  从卢浮宫地铁站走上地面已经是16:30,地铁站在卢浮宫建筑的背面,要走过卢浮宫的一个大门洞才能到达玻璃金字塔所在的“拿破仑庭院”。穿过门洞,看到玻璃金字塔和大水池,此前在影视节目和图片中见过无数次的场景,如今终于置身其中了。到大金字塔入口处看了一下时刻表,果然周三是21:45闭馆,时间就算充裕吧,此时天色还早,在拿破仑庭院好好转转还是很有必要的。
  
  卢浮宫(Musee du Louvre)是一组U字形建筑,北侧的“黎塞留楼”(Richelieu)与南侧靠近塞纳河畔的“德农楼”对望,连接这两座建筑的是“苏利楼”,拿破仑广场被这三座楼环抱着。红衣主教黎塞留是路易十三的首相,以他名字命名的这座楼以前是法国财政部所在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密特朗时期才腾出来,下地铁后走过的那个大门洞叫做“黎塞留通道”。
  
  

60-01 这条街叫作里沃利街,过了马路就是黎塞留楼的后身



60-02 黎塞留通道的入口



60-03 通道内



60-04 黎塞留楼在通道的一侧有大玻璃窗,于是这个场景是免费的



60-05 黎塞留通道和贝聿铭建筑的位置都很讲究,站在通道内可以看到金字塔与德农楼层层排开




  1190年就有了卢浮宫的前身,那时这里还是一座城堡,是法王奥古斯特为抵御北欧维京海盗骚扰而建。14世纪后半期,查理五世将其改造成为王宫,16世纪中叶,收藏了《蒙娜丽莎》的弗朗西斯一世再次改建了王宫,从此一直沿用下来,而达芬奇就是在这位懂艺术的国王怀中逝世的。前前后后有50位法王在卢浮宫居住,因为路易十四喜欢住在郊外的凡尔赛宫,这里才闲置下来,路易十五时期,王室成员又正式搬到协和广场旁的杜伊勒里宫居住。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下令把这里正式改造成为了国家博物馆,拿破仑三世则最终完善了全部主体建筑。法国总统密特朗当政的时候,大卢浮宫计划投入实施,主要包括在拿破仑庭院修建玻璃金字塔,在其地下建造接待大厅,迁走财政部,修复杜伊勒里花园等几个主要内容。而随着奥塞博物馆的改造和蓬皮杜中心的建造,卢浮宫成为了专门展示从古代到1858年艺术品的博物馆。
  
  

60-06 苏利楼



60-07 黎塞留楼



60-08



60-09 大金字塔的入口



60-10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或者说,卢浮宫是一座令参观者绝望的艺术博物馆,它比巴黎本身还要令游客绝望。从16世纪开始,法国国王们一直怀着无比的热情在权力所及之处搜罗艺术品,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更是不忘到处拿来些好东西,虽然战败之后还回去不少,但家底依然是丰厚的。如今这座拥有198座展厅的艺术宝库由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雕塑馆组成,馆藏4万件。全部展品看下来起码得1个月,其实每件展品都值得花上一段时间细细体味,但如此集中的展示,总不免使人产生餍足之感。而用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参观卢浮宫完全属于牛吃荷花的行为,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是,如果随团来此参观,大多都只是看看那三位镇馆的女同志就得走了,当然,《达芬奇的密码》上映之后,又多了“岩间圣母”这位女同志。与他们相比,六个小时就算是天文数字了,而托法国国王们“辛勤”之福,平时很难看到的中东、非洲古代艺术品也可以在此一饱眼福了。
  
  卢浮宫是一座巨大的艺术迷宫,仅黎塞留楼里面的展厅就有2万多平方米,即便手持导游图也免不了迷路的命运。同时,也总有体力不支的参观者倒毙……或者说,瘫坐在各展馆的沿途。看看如下这个展品内容的介绍就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人前仆后继了:
  
  黎塞留楼:14-17世纪法国绘画
   德国、弗拉芒、荷兰及北方画派绘画
   中世纪、文艺复兴、17-19世纪艺术品
   拿破仑三世寝宫
   法国雕塑
   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伊朗艺术品
   伊斯兰艺术
  
  苏利楼:17-19世纪法国绘画
   17-19世纪素描和色粉画
   17-18世纪艺术品
   古希腊、古罗马、伊特鲁里亚艺术品
   法老时代的埃及
   古代伊朗、阿拉伯、地中海东岸艺术品
   卢浮宫历史、中世纪的卢浮宫
  
  德农楼:意大利及西班牙绘画
   19世纪法国绘画
   阿波罗画廊、皇冠钻石
   意大利、西班牙和北欧雕塑
   古希腊、古罗马、伊特鲁里亚艺术品
   罗马时代的埃及、科普特时代的埃及
   非洲、亚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
  
  拿破仑庭院中大金字塔的地下就是名为“拿破仑广场”的接待大厅,这里是连接三个楼全部展厅的枢纽,也是领取免费导游图、购买艺术画册的地方,导游图的语言分类相当多,其中包括了中文。
  
  

60-11 在地面上看地下一层的拿破仑广场



60-12



60-13 来到地下一层的接待大厅



  算上地下的一层,黎塞留楼有四层可以参观,德农楼的三楼不开放,而苏利楼的地下一层是中世纪的卢浮宫遗迹,在这里可以看到残缺的卢浮宫中世纪城壕。怀着多看一眼是一眼的心态,俺们开始了在博物馆内的穿梭,所到之处,展品自然美轮美奂,但大多不知其名,铭牌上又是一水儿的法语,于是只能像傻子一般看着,赞叹着。而卢浮宫也具有着国外博物馆普遍的一个大气之处,那就是这里除了绘画之外的艺术品一律允许摄影,而奥赛博物馆更是所有展品都可以摄影。幸亏有了这样的宽容,如今俺才能在此回味起当时的一些鳞爪。
  
  黎塞留楼的地下一层大部都是法国雕塑,青铜的、大理石的、巨大的、小巧的。这里的地下一层有两个露天庭院----“玛利中庭”和“皮热中庭”,说是露天,其实顶上被巨大的玻璃罩子遮蔽着,但完全是自然采光。“玛利中庭”之所以如此得名,因为这里安放着出自18世纪前期著名法国雕塑家古斯都之手的“玛利双骏”,还记得它们么,当初曾矗立在协和广场,后来为了避免被空气污染侵害才移入了卢浮宫。而“皮热中庭”的取名则来自17世纪的法国雕塑家皮埃尔.皮热(Pierre Paul Puget),那里放置着他的代表“克罗托那的米罗”。而在这一层的伊斯兰艺术馆中,有一件展品名为“圣路易的圣洗盆”,圣路易指的是法王路易九世,他有个外号叫作“完美怪物”。有研究者认为,这位君主的美名来自对公义的长期追求和对和平的热情,除此之外,他的亲民作风也空前绝后,比如他每次做完祢撒之后,会在樊尚森林中接受任何国民的申诉,并亲自审理案件。用公款或自己的积蓄建立医院、救济院、招待所、盲人院及赎身妓女住所,还曾亲自给穷人洗脚甚至服侍过麻风病人吃饭。有鉴于此,他死后罗马教廷封他为“圣人”,成为欧洲君主的楷模。
  
  

60-14 在黎塞留楼底下一层拍下的第一座雕塑,也就是所谓失火时应该抢救出的离大门最近的艺术品之一,估计是某位路易



60-15 玛利中庭的顶棚很好地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60-16 巨大的青铜雕塑



60-17



60-18 “玛利双骏”之一,对面的那座恰巧正被遮蔽起来修缮



60-19 凯撒像



60-20 凯撒像的局部



60-21 除了是石头的,与真正的脚没有区别



60-22 “皮热中庭”的“克罗托那的米罗”(Milo of Croton),表现的是古希腊大力士米罗与一头狮子搏斗的场景



60-23 临摹者



60-24 一座合葬棺的棺盖雕塑



60-25



60-26 这种雕塑比比皆是,根本没人搭理,hoho



60-27



60-28 波斯地毯



60-29 伊斯兰艺术馆里的兵器



60-30



60-31 这就是“圣路易的圣洗盆”



60-32




  三座楼的地上三层之间可以参观的部分是互通的,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为何最后才去的黎塞留楼地上一层,到那里时已是晚上9点多,法国雕塑与美索不达米亚展厅之间的卷帘门已经落下,于是失去了看到“汉谟拉比法典”的机会。
  
  因为大多数游客最重视的是卢浮宫里的三位女同志,因此馆内有大量的路标专门指示着拜访她们的路径。“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被安放在德农楼二层一个临近苏利楼的单独展厅里,有自然光从玻璃顶棚洒下,这里空间高阔,胜利女神甚至都显得有些渺小。这座雕像公元前3世纪起一直站在古希腊一处海边的悬崖上,据说是为了庆祝古希腊某次海战的胜利而建造的。1863年,这所雕塑在萨摩屈拉克岛上被发现,虽然已经没有了胳膊和脑袋,但那展开的双翼和流畅的线条反而得到了突出,可见有取有舍乃一切艺术甚至生活本身的真谛所在。另一位女同志“蒙娜丽莎”被放置在德农馆地上二层正中展厅的独立墙壁上,她被厚厚的有机玻璃保护着,外圈则是厚厚的人群,不但有专门的守卫,摄影也是被禁止的。此外,在这层的法国巨幅绘画展厅,还有一幅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所有的绘画展厅都禁止摄影,不过来自各国游客的相机依然此起彼伏,小王的黑手在此如鱼得水,反倒是俺因为两台相机体积都比较醒目而拘束了不少。
  
  

60-33 那位无头女士



60-34



60-35



60-36



60-37 《自由引导人民》



60-38 墙壁上是历代法王的名字



60-39 那幅大的油画是19世纪法国画家热里科的名作《美杜莎之筏》



60-40 苏利楼三层的枫丹白露派画家柯罗的名画《莫特方丹的回忆》,画中安宁的气氛和忧郁的色调相当感人



  转来转去,在苏利楼二层的一个独立展厅见到了那位没胳膊且光脊梁的女士。说句废话吧----这位女士的本尊要比一切石膏复制品都来的动人。网上的各路资料都说原作出土时其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在希腊争夺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中把塑像的胳膊损坏了,但俺记得很清楚,俺的小学美术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的是,米洛的维纳斯是在米洛岛附近的海底发现的,出水时便已经没有双臂,曾有许多艺术家根据想象为其增添双臂,但都难逃狗尾续貂的命运。不管咋说,尽管所有评论都不免有马后炮之嫌,但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更完美这一点倒是无比正确的,缺憾乃卢浮宫里这两位女士动人心魄之源。
  
  

61-01 前古希腊馆



61-02



61-03 愈残愈美



61-04



61-05 来自希腊西克拉德群岛的“西克拉德偶像”(Cycladic Idol),线条相当简约,制于公元前3000-2000年



  展品看得飞快,但也不比时间过得更快,晚上9点时很多展厅已空无一人,但不知此时找个地方躲起来会是什么后果呢?当时很想看到初中历史课本里讲到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实物,但是从古代伊朗馆去往美索不达米亚馆的卷帘门已经放下,即便绕路过去也已经来不及了。而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被借到国外展出了,《马拉之死》也踪迹不见。最后选择从德农馆一层的“16-19世纪意大利雕塑厅”结束参观,从满室精美绝伦的雕塑们身旁经过,也许等我们离开之后他们就会恢复肉身开始自己的夜生活吧。
  
  

61-06 一位体力不支的参观者



61-07 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1516年的《被缚的奴隶》(Rebellious Slave),中国美术馆正门马路对面的艺术品商店门口也常年站着一位一模一样的



61-08 一座耶稣下十字架的木雕,很精美逼真,也很有年头了



61-09 无法进入的德农楼中庭,可以看到奢华的王宫阶梯,以及迎面的现代建筑



61-10 在德农楼和苏利楼间穿梭,会多次看到这位女士,每次都是那么动人



61-11



61-12 精美的卢浮宫柱头



61-13 这位女士在苏利楼二层的一个独立展馆



61-14



61-15



60-16 复杂的天花板雕饰与之相配,永远不要忽视卢浮宫建筑本身,它也是一件艺术品



60-17



60-18 从馆中看出去,一轮弯月悬在半空



60-19 法国宫廷的器物展厅



60-20 到处所见都在提醒游客,要用心欣赏卢浮宫本身



60-21 宫廷家具



60-22



60-23 雕有拉奥孔父子的精美盾牌



60-24



60-25 俯瞰皮热中庭,雕塑琳琅满目



60-26



60-27 意大利雕塑



60-28 日本人真行,拍个铭牌都这么虔诚



60-29 里面就是中世纪卢浮宫的城壕遗址



60-30 一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石碑,但不是汉谟拉比法典



60-31 回到四通八达的拿破仑大厅



60-32 已空无一人



60-33 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个名作《垂死的奴隶》(Dying Slave),与《被缚的奴隶》作于同一时期,米开朗基罗为发泄对统治者的抗议,把奴隶雕成渴求解放的两个青年壮汉,使他们具有力士般健美的体魄



60-34 两座雕塑并肩而立



60-35 这个馆的雕塑都比较成人




  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的名作《普西莎与爱神》(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又名《拯救普赛克的厄洛斯》。据资料介绍,这尊塑像取材于希腊神话,美女普赛克受到妒嫉她的阿芙罗狄忒的种种虐待与折磨,又奉命为她去地狱取来“睡眠”。当她好奇地打开装着“睡眠”的盒子后,普赛克受惑并沉沉地睡去。厄洛斯终于找到了昏睡的普赛克,并从她脸上拂去“睡眠”,用双手将她抱起。苏醒后的普赛克向他伸出玉臂,以接受这一幸福的会见。
  

60-36



  最后回到拿破仑大厅的时候,这里已经一片空荡,走出验票口的时候,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已经集中在一起送别游客,一个法国工作人员很客气地对俺们说了句怪里怪气的话,虽没明白过来啥意思但俺们也微笑着回以“good bye”,过了一会儿我才琢磨清楚,那个法国人说的是“空巴哇”----难道他此前就从没见过比较安静文雅的中国游客?俺真是服了。
  
  踏上自动扶梯,慢慢升向地面的时候转身回望在卢浮宫里穿行的这几个小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等于身体力行了一下“暴殄天物”这句成语,结果就是成功地对1858年之前的欧美、非洲及远东艺术品产生了暂时的审美疲劳。这么说来,倒是直接去拜望了那三位女士就撤的旅游者还能更多保存着对这座艺术宫殿的敬仰,当然,与他们相比,俺还是宁愿这么暴殄一下。俺只来得及记录下一些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留作如今慢慢回味,而巴黎人自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慢慢体味自己的城市,他们是值得所有非巴黎人嫉妒的。
  
  

60-37 已经基本清场



60-38 在自动扶梯上回望拿破仑大厅



60-39



60-40 亮灯的那个不起眼的建筑是拿破仑庭院中的一座“凯旋门”,名叫“卡鲁塞勒凯旋门”,建于1806年,本来是杜伊勒里宫的入口,巴黎公社时期的民众烧毁了杜伊勒里宫,这个门却保留了下来



  回到拿破仑庭院,古典的街灯已经亮起,大玻璃金字塔也剔透得如水晶宝塔一般。几个大喷水池中的水柱还在喷涌,水面波澜不兴,倒映着灯光人影,昏暗的庭院中气氛颇为诡秘。已经十点了,还有很多游客坐在水池边休息聊天,但我们必须离开了,因为还有凯旋门顶上平台的夜景在呼唤。
  

61-41 夜幕下的大玻璃金字塔更有味道



61-42 卢浮宫的露天咖啡座



浮宫魅影



A Piece of Louvre




夜上凯旋门 
  前一天去凯旋门的时候没有登顶,当时便计划好找个时间登顶去看巴黎夜景。通常来说,夜景当然还是夜里看比较好,从卢浮宫出来已接近22点,凯旋门顶上的观景平台开放到23点,此时过去看正好。几站地铁之后轻车熟路便到了凯旋门旁的地铁站,走过地下通道来到凯旋门下,此时等着登顶的队伍已经不见,向门卫出示博物馆通票之后,俺们便走进一个小门来到了凯旋门内部。
  
  进门不远,一道金属梯展现在面前,从下向上望去,金属梯的螺旋看不到头,在昏黄灯光的映衬下,这道盘旋而上的曲线,让人不由感到几何真是一门优美的学问。有了巴黎圣母院爬钟楼的耐心,这道旋梯自然也不在话下,踏在金属楼梯上那“当当”的脚步声在夜晚听起来分外清晰,当然,估计白天的凯旋门内也不会比现在明亮和喧闹太多。
  
  金属梯走完,经过一个过道,便来到了位于凯旋门穹顶内的陈列厅,这里陈列着记录凯旋门建造以及拿破仑一世各种历史资料的宣传板,还有卖凯旋门纪念品的柜台,有一种纪念币自动售货机,放入两欧元就会自动落出一枚金光闪闪的凯旋门纪念币。走过这个陈列厅,再上一段台阶,便来到了顶部观景平台。
  
  

62-01 没有了背景建筑的干扰,夜幕下的凯旋门线条简约明快



62-02



62-03



62-04 爬上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要是有根爬杆儿就好了……



62-05 凯旋门穹顶里面的空间很大,这是从螺旋楼梯去往陈列馆的一个过渡空间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3:33



  平台上风比较大,游客已经不多。粗略环视一下,虽然这里离地面也只不过50米,但由于巴黎旧城区内基本没有现代化建筑,所以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各条街巷都一览无遗。从google卫星图上可以看到,凯旋门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的正中,以它为圆心,有12条大道呈放射状分布开去。站在凯旋门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条大街以及路两旁建筑风格和颜色极为统一的老房子,12条大街的长度各自有限,但路旁的老房子却覆盖了巴黎市区的大部分。俯瞰密布在街巷之间高度和颜色一致的众多老房子,很容易产生一个印象----巴黎就像是一块整砖儿抠出来的。而这一切来源于一个名叫奥斯曼的人,他如今安葬在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不过当时因为时间不够了而没来得及去拜访他。
  
  现在我们看到的巴黎老街和老建筑,绝大多数是19世纪中叶之后的,之前的大多都拆掉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下令开始了整修扩建巴黎的行动,当时他任命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主持这项工作。奥斯曼设计了一个开辟东西向、南北向大道,在大道两旁建筑风格统一的居民楼的计划,这个计划从1852年起执行,直到1870年完成。
  
  当时已经出现了汽车,为了疏导交通,奥斯曼把各条大道交叉口的广场都改为交通枢纽,大道两旁是新式的居民建筑,而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也就是说以凯旋门为例,有12条大道通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凯旋门所在的星形广场原来只有5条大道,奥斯曼将其拓宽,同时又增加了7条,使广场成为12条呈辐射状大道的中心,而这12条大道大多以拿破仑一世及其后各时期的著名战役或者将领的名字命名。
  
  奥斯曼手下的设计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大量的城市公用设施,包括路灯、长椅、公厕、街心喷泉等等,而奥斯曼为所有人称道的功绩则在于他指挥开凿了总长达500公里的巴黎下水道。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巨大的地下排水渠,《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又该如何开展呢。而且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燃气管道、有线电视电缆等管线的铺设也不必再另找途径,巴黎的街道也由此避免了安拉锁儿之苦。实际上,巴黎下水道游如今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去那里体验一下电影《虎口脱险》中的情节不是很有趣吗,只是因为这次时间太紧而不能成行了。
  
  

62-06 陈列馆,展示着凯旋门的历史和拿破仑的生平



62-07 google卫星图中的巴黎凯旋门星型大道,4点钟方向的是香榭丽舍大道



62-08 晚上10点多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是比白天清静多了



62-09 每过几分钟,埃菲尔铁塔就通体闪烁几秒钟



62-10 塔顶上的探照灯引领着这片文学艺术与历史海洋中的航船



  站在凯旋门顶上眺望,右边一条是香榭丽舍大道,左边一条是弗里德兰(Friedland)大街……“油炸过的地方”,用以纪念拿破仑时期的弗里德兰战役
  




  香榭丽舍大道右边的一条是马索大街(Avenue Marceau),为纪念拿破仑军队中的马索将军而命名,而凯旋门正面“马赛曲”大浮雕之上的一块平面浮雕记述的是这位将军的葬礼




  10点钟方向的大军团大街(Avenue De La Grande Armée) 远端的拉德方斯大厦依然灯火通明,“大军团”是拿破仑军队中一支主力部队的名字
  

62-13



62-14



  大军团大街左边的是比香榭丽舍大道还宽的福煦大街(Avenue Foch),名字来自一战时的法国陆军总参谋长、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

62-15




  其实,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在巴尔扎克生活的那个旧巴黎之外再扩建出一个新城区不啻为最佳方案,不过估计当时的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生活的前景还没有太多感觉,对置身其中的传统生活环境也不觉如何值得珍惜,于是拆了也就拆了。当时西岱岛上连拆了24座教堂,由此奥斯曼的计划被反对者视为一场“屠杀”。“拆迁”对于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旧建筑与旧街景总承载着与之相关的一些人的美好记忆,那么奥斯曼的计划遭到雨果等著名人士的激烈反对倒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在圣路易岛附近有一个“马亥区”,那里现在还保留着奥斯曼改扩建之前的老巴黎原貌,那里狭窄的石板小街依然是大革命之前的风味。不过,据说将马亥区与其它街区对比便可以发现,奥斯曼的改扩建在相当的程度上尊重并延续了老巴黎的风格,而且再看看那些以拉德方斯大厦、蓬皮杜中心为代表的20世纪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奥斯曼主持拆改后的巴黎依然很古典。那种大规模的统一规划,越接近现代就越发不可能了,时代越发展,叫做个性的东西就越受瞩目,每个建筑师都想来点儿标新立异的创举,我们身边各种美妙的现代建筑因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登高一望,把这些建筑凑到一起看看,除了乱七八糟之外大概也不剩什么了。生活节奏莫名其妙地快了,人心散了,规划设计团队也就不好带了,而且人们再也没有那份儿优雅的耐心了。巴黎和巴黎人都是太幸运不过的,虽然直到如今人们对奥斯曼的拆改规划仍毁誉参半,但至少在我看来,巴黎人的生活因现在这座城市充满阳光。
  
  
  左边是奥什大街(Avenue Hoche),奥什是拿破仑时期1797年莱茵方面军的司令,右侧又回到了油炸过的大街(Avenue De Friedland),两条街之间的远处可以看到蒙马特高地上灯火通明的圣心教堂

62-16




  .

62-17 铁塔左边的叫作耶拿(Iena)大街,意在纪念拿破仑指挥的耶拿战役,而塞纳河上正对铁塔的桥叫做耶拿桥



62-18 12条放射大道两两分界处的建筑都很相似



62-19 香榭丽舍大道的尽头可以看到协和广场上矗立的卢克索方尖碑,右上方还能看到巴黎圣母院的两座钟楼




  站在凯旋门顶上,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到一些著名建筑,最醒目的自然是埃菲尔铁塔,它通体发着橙色光,每隔几分钟就有白色灯光一起开放闪烁几秒,如同金色宝塔洒下了一层银粉。铁塔顶上有两道强力探照灯光交替旋转,不知疲倦地为这座美丽城市中的夜归人们指引着航向。刚支起三脚架准备好好拍上一番,迎面过来二男一女三个警察,告诉我平台上不允许用三脚架。本来今天带三脚架出来就是为了此时在凯旋门顶上用的,既然不能用了,就得考验手持相机的功夫了。平台上没有管理员和保安,只有这些正式的警察来来回回巡视得非常认真,凯旋门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不管拿破仑前前后后做过什么,从凯旋门本身以及周边各条大道的命名都明显可以感觉到,法国人、巴黎人对拿破仑以及他开创的时代的敬仰和自豪。
  
  

62-20 凯旋门观景平台边沿有围栏保护



62-21 观景平台上的建筑



62-22 平台上也有那种投币望远镜



62-23



62-24 1/4s快门加上长焦,手持像机能拍这么清晰……还是很不简单滴 ^_^




  经过那道螺旋楼梯回到地面已近23点,回旅馆的路上依然一切平安顺利,至少巴黎南城的治安还是让人很放心的。回到Tobiac大街,才想起从中午在拉雪兹公墓墙外吃了一个面包之后还没吃过东西,此时也无心再去餐馆,所幸旅馆周围有很多快餐店。麦当劳没什么新鲜的,于是在一家法国当地品牌的汉堡店解决了问题,又在马路对面的一家水果店采购了水果和瓶装水。
  
  站在旅馆房间窗口眺望,午夜0点的巴黎灯火渐稀。连跑四个景点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明天还有更多的地方在等待着。
  
  

62-25 穹顶陈列馆内墙上的字



62-26



62-27 回去了



凯旋门内的旋转阶梯




凡尔赛宫 
  9月21日一早,去旅馆附近的面包店买早餐,亚洲人店主原来来自香港,于是从卑尔根缆车上偶遇台湾女孩之后,终于再一次与小王之外的人说起了普通话。除了面包又要了一杯只卖1.5欧元的咖啡,正要感叹真便宜,却见店主递过来一个只有中号塑料药瓶大小的纸杯,也就两小口的量,后来才知道,巴黎人早上喝的咖啡通常就是这么一小杯。早饭后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在俺错误的指示下,小王删掉了还没来得及往数码伴侣里拷贝的存储卡中的内容,里面存的都是她昨天在卢浮宫拍的照片。带着沉痛的心情,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这一天的第一个目标是闻名遐迩的凡尔赛宫(Palais de Versailles),本来历史更为悠久的枫丹白露宫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无奈时间有限,既然这次欧洲之行的主题之一是中学历史知识游,那么这个二选一的题目只有选凡尔赛了。
  
  凡尔赛宫地处巴黎西南郊外20多公里的地方,地铁是到不了的,此时我们手中的巴黎“五环”地铁周票就发挥了大作用,凭这张票可以乘坐巴黎郊外火车(RER)C线直接到达“凡尔赛站”。在城里的时候,RER C线一直沿着塞纳河南岸前行,火车上乘客很多,大多数明显都是外国游客,有拉手风琴、弹吉他的艺人在车厢间穿行,悠扬欢快的音乐一路飘洒下来。也有一个拿着签名本的人在到处揽签名,此前在旅行指南上看到过有关警告,这样的人一般自称代表某个国际非盈利组织,为某个公益事业收集支持签名,而一旦签了名,他们会接着说:“既然签了名就再捐点儿钱支持一下吧。”而且据说开的价还不算低,不过这个人可能担心语言不通,根本没有理睬我们。
  
  火车开了半小时左右到达凡尔赛站,这里是RER C线的终点。出了车站根本不用费心找凡尔赛宫在哪里,跟着人流走就是了。凡尔赛不但是巴黎的卫星城,还是法国伊夫林省的省会,这座整洁宁静小城人口似乎不多,宽阔的路上汽车寥寥,于是几乎都向着同一方向前进的人流就更加醒目了。
  
  

63-01 巴黎郊区火车RER的“凡尔赛站”



63-02 凡尔赛火车站外景



63-03 干净整洁的凡尔赛小镇



63-04 1919年召开过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市政厅



63-05 纪念品商店




  从火车站出来右转,不到100米在一个大路口再左转,几百米外的凡尔赛宫正门便遥遥可见了。前面说过,在巴黎的这几天可谓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来凡尔赛的这天恰逢丽日当头,万里无云的天空用行动教导着我们什么才是蓝色。凡尔赛宫庭院里香槟色的建筑、砾石路面和每一块地砖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召唤着每一位前来探访的游客。
  
  据说6、7月来这里的游客往往要在大太阳底下排上三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门票,不过9月已是旅游淡季,庭院中已经不见了人头攒动的盛况,而且当年在凡尔赛宫日常生活的各色人等绝不比现在少。
  
  16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在位的时候,巴黎城里爆发瘟疫,王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到凡尔赛避祸,于是在此修建了行宫。路易十四执政的时候,他的财政大臣富凯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府邸,并邀请包括路易十四在内的王公大臣去做客,据说当时到场的6000位宾客全部用金银餐具进餐。富凯府邸超过王宫的奢华激怒了路易十四,他去做客后不到一个月便逮捕了富凯,并以贪腐的罪名判处其无期徒刑。随后,有马屁精建议路易十四也修建一座豪华宫殿,此言正中路易十四下怀,于是他于1661年下令将路易十三的凡尔赛行宫改扩建为一座王宫,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财力用于建造附属花园。为了填平沼泽,国王下令从全国各地运来泥土和石料,还制造了大型抽水机把人工改道而来的塞纳河水提升150米为喷水池及人工运河提供水源。急不可耐的路易十四于1682年就搬到了修建中的凡尔赛宫居住。整个工程进行了28年,它的第一任设计师勒沃甚至都没有活到工程完成,像著名的“镜厅”就是由他的后继者芒萨尔设计完成的,而其他的辅助工程则前后进行了100来年。
  
  

63-06 远远看到凡尔赛



63-07 凡尔赛宫正门前的大路



63-08 宫门上方的金色圆盘里有三朵百合花,那是王室的标志



63-09 站在国王庭院



63-10 正面罗马风格的主建筑上雕刻着的文字大意为“以法国所有的荣耀”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是整个封建王朝国力最盛的时候,他大权独揽,凡尔赛宫成为法国的政治中心。为了安抚或者说涣散贵族们的涉政之心,路易十四把他们都召到凡尔赛宫来一起日夜享乐,宴会舞会交相辉映,凡尔赛宫不但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还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引领着当时的文化时尚。在它的全盛时期宫内居住着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以及侍从、仆人总计三万六千多人,另外凡尔赛城中还迁入了几千个贵族家庭。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世界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在他的执掌下,王权的威力达到顶峰,同时他也为艺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甚至还推动了法式大菜的发展,在这方面宫中的500多名厨子显然功不可没。作为王权的中心,凡尔赛宫从落成起便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大事:
  
  波旁王朝后期,路易十五、王储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阿图瓦伯爵(查理十世)的婚礼都是在凡尔赛宫内的王家教堂里举行;
  
  1783年1月20日,英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了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
  
  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在这里召开了最终把他送上了断头台的三级会议;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参与法国大革命的民众胁迫回到巴黎市内居住,从此凡尔赛宫告别了王宫身份;在后来大革命的高潮时期,这座宫殿遭到民众多次洗劫,所有物品包括门窗都被劫掠一空,直到1833年拿破仑三世下令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凡尔赛宫才重新恢复生机,不过据说如今全部凡尔赛宫地界内留下的建筑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了;
  
  在普法战争时期中,普鲁士军队在凡尔赛宫设立了攻打巴黎的司令部。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镜厅举行加冕典礼。
  
  1871年,与巴黎公社为仇作对的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宫策划了对巴黎公社的反扑。
  
  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在镜厅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9月-1945年5月盟军的总部设在凡尔赛宫。
  
  如今,虽然建筑只剩下了十分之一,但主建筑与南北配楼中的大小房间依然为数众多,线路复杂。为了便于参观,管理者在宫中设计好了参观线路,游客沿着线路走就不会错过对外开放的每一处景点。主建筑的一楼专门有游客服务大厅,游客在此检票然后可以在服务台领到不同语言的导游图,还可以租到不同语言的导览机。如果想对各个房间的功用有个大致了解,租一个中文导览机是很必要的,否则站在一个个华丽的房间内除了能看到不同的华丽,其他真是一无所知,如此走马观花一番恐怕还没离开就把看到的全忘了。拿着博物馆通票,我们无需任何排队就经过了检票口,然后租一部导览机开始了参观。
  
  

63-11 正面建筑的右侧门是参观入口,里面的空间很宽阔



63-12 宫内第一眼就看到历代路易们都没用过的现代玩意儿



63-13 旅游服务大厅,可以领到各种文字的导游图,也可以租到各种语言录制的导览解说机




  开始参观的时候,第一个景点是坐落在北翼楼群南端的王家小教堂,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很多个法王成亲的地方。这座小教堂建于1710年,路易十四称它是献给圣路易的。据说教堂融汇着巴洛克式的飞升感与洛可可式的优雅,室内空间甚高,这是为了配合国王御座被安置在二层的设计。游客是不允许踏上教堂正厅地面的,只能在两廊观看正厅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与穹顶画交相辉映,虽然入口处有“禁止摄影”的牌子,但各国游客在此无一不举着相机一通猛拍,还有些人举着摄影机慢悠悠地记录着室内的每一个细节,管理人员就在旁边但也听之任之,面对此情此景俺也就别客气了……
  
  

63-14 按照导览机的解说顺序,第一个景点是北翼楼内的王室小教堂



63-15



63-16



63-17 小教堂的屋顶壁画



63-18 华丽的青铜镀金大祭坛



63-19



63-20 细腻的穹顶刻画



63-21



63-22




  下一个参观的地方是王室歌剧院。从教堂去歌剧院要经过一道长廊,长廊中安放着众多历代王室成员的精美大理石雕塑,此时已上三杆的太阳将光线透过玻璃门射进有些昏暗的长廊内,在地面上画出一个个光亮的菱形格子。

63-23 摆放着历代王室成员塑像的长廊



63-24 为凡尔赛宫建设捐资者的纪念牌



63-25 不知谁的石棺



63-26



63-27 凡尔赛宫为残疾人的参观提供了很多便利




  走过长廊,便到了路易十五下令修建的王家歌剧院,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这里是梯也尔政府的国民会议开会的地方。这座法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如今依然被列在“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中。据凡尔赛宫官方主页介绍,歌剧院可以容纳4712人,不过如今只能坐下700人,因为墙壁上安排了很多镜子,剧院的空间在视觉上被放大不少。它的室内是全木制构造,金色的主色调、红绿色彩绘的大理石与天蓝色窗帘互相映衬,气氛极为豪华,舞台由机械控制升降,当舞台收起来之后歌剧院便成为一个大厅,可以举办宴会和舞会,当年路易十六婚礼的舞会便在此举行。据说即使在国力全盛时期,歌剧院也不是轻易动用的,因为演一晚歌剧光大蜡烛就要消耗1万支,估计这比直接烧法郎也省不了多少。
  
  
  

63-28 北翼楼内路易十五时期修建的歌剧院



63-29 歌剧院穹顶壁画



63-30



63-31 舞台大幕



63-32



63-33 去往北翼二楼



63-34



63-35 到处是路易十四的大幅油画



63-36



63-37 从二楼窗户眺望花园



63-38 二楼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38 二楼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38 二楼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43



63-44 小教堂的二楼



63-45



63-46




  参观完一层以王家小教堂和歌剧院为代表的建筑,下面便要上到二楼开始第二部分的参观,主要内容是以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为代表的一系列主题房间以及著名的镜厅。
  
  从主楼二层东北角与北翼的连接处开始,是一系列以希腊神话中的神命名的房间。首先是海格里斯厅(Salon d''Hercule),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是王家小教堂,后改为国王接见厅。
  
  向西的下一个房间是丰收厅(Salon de l''Abondance),从这个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是北面花园中的拉冬娜喷泉,拉东娜是阿波罗的母亲,据神话记载,她曾受到小亚细亚农民的侮辱,因此请求众神之王将这些农民变成青蛙,这个喷泉的雕塑描绘的正是那些农民变成青蛙的过程。丰收厅是入宫觐见国王的礼仪路线主要入口,现在厅内存放有历代国王的奖章及珍宝收藏。
  
  
  

64-01 海格里斯厅屋顶以希腊神话中大力士海格里斯为主角的油画



64-02 海格里斯厅内的壁炉



64-03



64-04



64-05



  下一个是维纳斯厅(Le Salon de Venuss),又名金星厅。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摆放着台球桌和一整套纯银铸造的家具,这些家具后来被熔化铸造成银币,以弥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开支。
  
  接下来是狄安娜厅(Le Salon de Diane),又名月神厅,这里的墙壁上装饰着各种精美的瓷器。
  

64-06 维纳斯厅屋顶油画



64-07



64-08



64-09



64-10



  然后是玛尔斯厅(Le Salon de Mars),又名战神厅或火星厅。天花板上是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当年大厅内曾摆放着台球桌,波旁王朝时期的国王们经常在此召开宫廷音乐演奏会或赌博牌会。

64-11 玛尔斯厅屋顶的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



  下一个是墨丘利厅(Le Salon de Mercure),又名水星厅或御床厅。厅内有一张用银质栏杆围起来的大床,还有一座纯银大壁橱。墙壁上贴着金色和银色锦缎,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曾在此居住,他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

64-12 墨丘利厅中的大床



64-13




  隔壁是最重要的阿波罗厅(Le Salon d''Apollon),又名太阳神厅,法国国王御座摆放在这里。路易十四以“太阳王”自称,因此他的御座厅取名太阳神厅,其他房间取名则都来自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这个房间布置奢华,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屋子中央原来摆放着高2.6米纯银铸造的御座,不过这个御座后来被熔化用于支付战争赔款,现在摆放的是一个木质雕刻的御座。
  
  

64-14 阿波罗厅屋顶太阳神主题油画



64-15



  下一个战争厅(Salon de la Guerre)已经到了主楼的西北角,向南拐就是通往镜厅的通道。战争厅内饰以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镀金壁炉之上摆放着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
  

64-16 战争厅



64-17 战争厅内的路易十四骑马浮雕像



  再往下走就到了著名的镜厅(Galerie des Glaces),这是凡尔赛宫里最著名的大厅,也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有关知识中关于凡尔赛宫的代表。这个厅看上去与一个走廊无异,因为它本来就是由一道敞廊改建而成的。镜厅长76米,一面是17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花园,另一面则是由400多块小镜子组成的17面大镜子。在涅个年头,玻璃镜子像铝制品一样都是稀罕物,被路易十四拿来炫富毫不奇怪,此外据资料记载,镜厅内的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有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在路易十四时代,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都用纯银打造,这里经常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64-18 镜厅



64-19 从镜厅的落地窗眺望室外花园



64-20 镜厅大吊灯及屋顶的装饰画



64-21



64-22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3:52

  镜厅中专门有一段用挡板遮住了两旁的窗户和镜子,在这段黑暗走廊中,游客可以看到波西米亚水晶大吊灯闪亮的风采。如今吊灯上亮起的已经是电灯了,当年宫廷舞会中那些随着音乐旋转的王宫贵妇们头顶上燃起的,当然是摇曳的烛火,昏黄的烛光透过水晶的折射应该更有味道一些吧,至于熏黑的屋顶请大家忽略不计,他们有的是钱,熏黑了再画新的呗。
  
  2005年夏天,俺曾与小王去故宫午门看过戒备森严的“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请看此链接:http://kantushuohua.bokee.com/2188811.html),展厅里播放的纪录片介绍了近年来镜厅修缮的过程,当时可不曾想到两年后我们能够置身于那录像中的场景。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镜厅签署,这是曾经发生在此处,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此外还有这件事的因,也就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后,德皇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在这里举行加冕礼,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法两国在镜厅交替耀武扬威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我们这些非法非德人士来说,那一大段历史谈不到光荣或屈辱,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莫道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无论两个人相处,还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好的时候总要想想不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心里就要相信一定会有好的时候,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也。
  

64-23 镜厅中的黑走廊



64-24



64-25



  镜厅过去之后是和平厅(Salon de la Paix),装饰风格与镜厅相似,壁炉上油画的主题为“路易十五创造和平”,厅内装饰以罗马帝王像、狮子、法国和纳瓦拉王国国徽。纳瓦拉王国是17世纪西班牙北方的一个穆斯林王国,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当年首先是纳瓦拉王国的国王,在他的时代纳瓦拉王国并入了法国,亨利四世成为法王,从此开始了波旁王朝时代。
  

64-26



64-27 仰视和平厅的大吊灯



64-28




  下一个房间是国王套房,中央是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法国国王每天早上在次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资料中说路易十四起床的时候,屋里通常都挤满了来此朝觐或者说参观的朝臣,而伺候他起床的侍从则有200人之多。
  
  国王套房的隔壁是王后套房,包括王后卧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见厅、宫妇退居室、王后卫兵室等七间房间。法国王室的一些规矩在我们看来颇为荒诞,比如说王子公主进餐的场景均对百姓开放,据说当时每天有大批各层次的民众一窝蜂地跑进宫里看他们吃饭。更离谱的是王后生孩子的场面是对公众开放的,估计这是为了向天下证明法王子嗣产生的真实性。据说路易十五的王后在公平公正公开地生孩子时,卧室里挤满了津津有味观看的市民,以至于室内空气污浊不堪,路易十五不得不亲自挤过人群去打开窗户为屋子换气……理念如此不同,除了听来瞠目结舌外,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罢。
  
  

64-29 王后卧室



64-30



64-31 王后私室



64-32



64-33



  .

64-34



64-35



64-36



  王后卫兵室,拿破仑三世下令将其改造为纪念拿破仑的“加冕厅”,厅中最重要的油画是杰克昆斯·路易·大卫的名作《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在卢浮宫中藏有作者一幅同主题作品。2005年7月30日,中法文化年的闭幕展在中国召开,其中的“凡尔赛宫馆藏拿破仑油画及铜版画展”有一幅这幅油画的铜版画复制品(请到此处浏览相关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274.html),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展出过一批来自卢浮宫的相当精美的铜版画(请到此处浏览相关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329.html)
  

64-37



  一溜儿房子走过来,或许只是走马观花,不过即便仔细观看,感想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正如jasmine同学在“0921 凡尔赛宫(上)”中留言所说的,凡尔赛宫要比卢浮宫规模小不少。其实大小本身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从卢浮宫到凡尔赛宫,法国国王的理念开始有了重大转折。从16世纪初开始建造,今天的卢浮宫完全落成用了400多年时间,里面曾住过50位法王,67位君主先后为卢浮宫的建造付出过心血。卢浮宫不但空间开阔,精巧的石雕装饰更是无处不在,到处散发着壮丽宏大的气势,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凡尔赛宫在其开始建造后的第21年,路易十四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全部工程完工不过耗时百年,前后只住过三代国王。因为工期紧迫,凡尔赛宫中的大多数房屋除了空间和面积有限,还只能用见效更快的壁画和壁布来装饰,虽然到处金碧辉煌,但与卢浮宫相比,这里展现的只是一种“简陋的奢华”。古代的人们但凡盖教堂、宫殿之类的重要建筑,动辄就要花个几百年,后来时代发展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开始注重自己在现世的享受。路易十五不管死后洪水滔天当然算是这方面的模范,而路易十四对待凡尔赛宫的建设态度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虽然路易十四本人对建筑师、艺术家和各艺术门类都非常尊重支持,但他的这座宫殿给参观者的感觉依然比较接近于暴发户之家。而暴发户的命运是什么呢?那就是富不过三代,于是从路易十四算起的第三个法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法国纪念大革命200周年的时候,密特朗总统曾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他不该上断头台。可是这一切又该怪谁呢。
  
  

64-38



64-39



64-40 拿破仑一世塑像



64-41




  另外还有一件非常可笑的事,看看凡尔赛宫的导览图便可以知道,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要想方便一下只能先走出主体建筑,到设在室外的两个厕所去操作。其实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保护古建筑,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凡尔赛宫内就没有盖厕所和盥洗室,以至于王太子憋急了都得拿壁炉当厕所。资料中说,当年路易十四非常重视凡尔赛宫的建设,几乎亲自参与了每个细节的设计,对于安排厕所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他是怎么琢磨的还真是令人费解。后来路易十五携家眷搬进了杜伊勒里宫倒不失为一个行动上的抗议。
  
  不管怎么想吧,经过王后套房之后,二楼的参观即告结束,而意想不到的精彩还在室外。
  

64-42 路边坐着的难道是来自塔希提的旅游者?



64-43 南花坛



64-44 从南花坛看凡尔赛宫的主建筑,宫顶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雄浑



  凡尔赛宫总计占地1.11平方公里,正门内的主建筑只占地0.11平方公里,此外就是一个100公顷的大园子了。这个路易十四花了大量心思的花园里,由不同主题风格的小园林组成,期间散布着大小喷泉1400个,以及一条人工开凿的十字架形状的大运河,在这个十字架一横右端的尽头处,还有两座重要的建筑----大特里亚农和小特里亚农,十字架顶端的远方,还有大片茂密的丛林。路易十四下令建造的大特里亚农是一片一层的建筑,当年这里住着他的情妇曼特侬夫人,现在是法国国宾馆。小特里亚农建于路易十五时期,他的王后住在这里,主要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外面还围绕着路易十六为王后玛丽.安托奈特修建的瑞士农庄,包括茅屋、磨坊、羊圈,厌倦了宫廷生活繁文缛节的安托奈特常扮作乡间牧羊女在此消遣。大小特里亚农以及运河远处的树林,整片区域加在一起合称为“玛丽.安托奈特园林”。
  
  整片的园子都在凡尔赛宫主建筑的后面,区域划分比较复杂,而且呈现中轴线上的园艺作品对称,但园林整体不对称的分布模式,用文字难以简短描述清楚,有兴趣的同学看看这张在网上找到的“凡尔赛宫平面图”就明白了:
  
  http://images.blogcn.com/2006/6/18/7/dcjwjw,20060618135715.JPG
  
  
  
  

65-01 南花坛



65-02 圆形水池所在的地方叫作橘园,远处的大水池叫瑞士人水池,两个水池所在的平面比南花坛低,要下几道台阶才能到,因此基本没有游客



65-03 橘园内的建筑



65-04 表现狩猎主题的青铜雕塑



65-05 这样的雕塑在花园中比比皆是,但远不如卢浮宫中的藏品精美




  .

65-06 主建筑正后方有两个对称修建的水池叫“碧水潭”(Parterre d''Eau),池边用酒神等青铜雕塑加以装饰



65-07 这就是在镜厅可以看到的“拉东娜池”(Bassin de Latone)



65-08 草地以外的地面铺的都是在阳光下非常耀眼的粗砂砾



65-09 远眺运河,稍近些的水池叫作“阿波罗池”(Bassin d''Apollon)



65-10 下两层台阶就站在了拉多娜池所在的平面




  .

65-11 水池中可以看到青蛙和正在变成青蛙的小亚细亚人雕塑,中间的白色雕塑想必就是阿波罗之母拉多娜了



65-12



65-13 阿波罗水池



65-14 去阿波罗水池要经过的这块草坪名叫“绿地毯”



65-15 在阿波罗水池回望




  .

65-16 海神们吹着号角,太阳神驾着马车从水中冲出,蓝天与碧水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65-17



65-18



65-19 这个把植物刻意剪出立面的小园子叫作“吉兰朵小树林”,里面隐藏着游客洗手间



65-20 阿波罗水池旁的林荫大道



  .

65-21



65-22 进入运河区域的一道铁栅栏门



65-23 门房



65-24



65-25



  .

65-26



65-27 运河右岸的林荫路



65-28



65-29



65-30




  .

65-31



65-32 运河十字的交叉处



65-33



65-34



65-35 回望宫殿




  .

65-36



65-37



65-38



65-39



65-40



  .

65-41



65-42 这么好的裸奔天气他却躺在这里



65-43



65-44



65-45




  .

65-46 这植物也堪称雕塑了



65-47



65-48 碧水潭边的海神雕塑



65-49



65-50 在碧水潭旁写生



  .

65-51 踏上归路



65-52 图右方可以看到凡尔赛宫正门处矗立的路易十四骑马铜像



65-53 走出大门



65-54 回到凡尔赛火车站



65-55 招贴亭,还是布拉塞当年拍的那个样子





65-56 等火车的人们



65-57 街头艺人



值得俺亲自回味半生的抓拍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排在我们此次巴黎之行探访目标的首位,因为除了具有艺术宝库的重要价值,这家博物馆还承载着我们的很多私人记忆。
  
  2004年是著名的“中法文化年”,10月11日至12月27日,“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有很多人直把“印象”作“抽象”,因此以为这个展览会很艰涩无趣,不过,这个长达两个半月的展览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在展出的51件印象派绘画珍品中,就有38件是来自奥赛博物馆。
  
  观展效果自不必说,每幅作品前都挤满了脑袋,拿着导览机在几个展厅里往返穿梭数次之后,印象派绘画的由来和特质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这些印象派绘画和一百多年前矗立在这些作品前的作者们,俺才有机会假装进入艺术殿堂。
  
  关于这个展览的另一个难忘记忆,自然是美术馆在闭展前夜特意开的通宵场。12月26日是个周五,本来晚饭前俺已经坐火车回到天津,不过想想错过这个不会再来的机会实在可惜,于是便与小王约好晚上到美术馆汇合。那时回京的火车已经没有了,幸好天津站前还有可以拼车去北京的黑出租,于是快10点的时候再次走进了美术馆大院。之后的事情,不知道但又有兴趣的同学下载俺当时做的一个PowerPoint文件看看就知道了:
  
  http://kantushuohuabj.blogchina.com/inc/artnight.rar
  
  总之,由于这些私人记忆的存在,奥赛博物馆是小王与我来到巴黎后必须要去的一个地方,那感觉,就像是去回访一些老朋友。
  
  

66-01 在展厅入口处的二层眺望



66-02 展厅入口附近的小休息厅



66-03 租导览机的地方



66-04 玻璃与花砖相间的顶棚



66-05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4:10

  包括关注过那次展览在内的很多人都知道,坐落在塞纳河左岸的奥赛博物馆是由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和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大宫一样,奥赛火车站也是为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需要而建的,算是个献礼工程。据资料显示,此前这块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名为奥赛宫的建筑,当时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大火烧毁。而在修建火车站的过程中,原有的建筑风格被保留下来,最后建成的立柱、铸铁横梁与大理石装潢相结合的建筑兼具了古典与现代之美,这与大宫石头建筑、玻璃屋顶的风格也颇为相似。
  
  1940年代以前,所有去往法国西、南部的火车都从这里出发。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赛火车站的规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910年的一场洪水还曾把火车站彻底淹没,后来这里一度改为专营郊区火车线路,直到最后彻底萧条下来,其间发生的一个著名事件是二战后戴高乐将军曾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重返政坛。1972年,蓬皮杜总统采纳了把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的建议,此后方案历经德斯坦和密特朗总统的任期,于1977年开工,在1986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个改造工程采用了意大利女设计师奥朗蒂的设计,她把这个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的火车站大厅改造成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由三层独立展室构成,主要陈列绘画作品,中间敞开部分则陈列雕塑等艺术品。
  
  正如这座博物馆古今包容的建筑风格一样,它里面陈列的展品也都是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衔接,时间跨越1848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至1914年一战之前,这个时间段之前的西方艺术品都在卢浮宫,而之后的则都在蓬皮杜中心。
  
  

66-06 在展厅入口处



66-07



66-08 在中央通道回望入口



66-09



66-10



  从凡尔赛宫回到市内,转乘地铁站在“奥赛博物馆站”下车时已近下午5点。不过每逢周四参观时间都延长至21:45,2006年9月21日正是周四,这种幸运自然也是事先精心策划的结果。地铁“奥赛博物馆站”的出口就设在博物馆侧门前,走进博物馆,向工作人员出示博物馆通票之后便顺利地开始了穿堂入室的参观。
  
  奥赛博物馆的一层陈列的是印象派形成之前的艺术品,包括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二层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三层陈列着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在有奥塞博物馆之前,印象派绘画名作散落在卢浮宫、网球博物馆、东京宫等处,后来才汇集到这里,由此奥赛成为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于是也令这座艺术宝库更加名满天下。
  
  虽然是来看老朋友们,不过还是不妨从一楼看起,了解一下印象派之前的艺术。站在展厅入口,左手边展室间的通道叫作“塞纳长廊”,右手边展室间通道叫作“里尔长廊”,里面的展品大多是绘画,除了学院派、浪漫主义作品,也有很多莫奈、马奈他们在成为印象派大师之前的作品,中央通道上则摆满雕塑。
  
  

66-11 一层“里尔走廊”中的一幅大油画



66-12



66-13



66-14 里尔走廊



66-15



  .

66-16



66-17



66-18



66-19



66-20



  .

66-21 著名的巴黎加尼埃歌剧院的剖面模型,参观者可以领略到内部为上演各类歌剧所建的庞杂设机关设施



66-22



66-23



66-24



66-25




  .

66-26



66-27



66-28



66-29



66-30



  除了展品,博物馆本身当然也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站在展厅入口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展厅呈下沉式格局,阳光穿过半透明的屋顶洒在大厅里,洒在恰似一个个火车包厢的展室内,中央通道犹如站台,旷阔通透的空间一览无遗,而挂在入口上方那面装饰无比繁复的大钟则将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旅客引入艺术与历史的长河。越是凝视大钟,你就越会忘掉时间本身。
  
  下午6点的展厅内观者已经不多,气氛颇为静谧,大家在自己喜爱的艺术品前默默驻足,默默前行。很快来到二层,位于“塞纳长廊”上方的是“塞纳平台”,右边是“里尔平台”,迎面则是“罗丹平台”,顾名思义,那里陈列着罗丹的雕塑。受在卢浮宫、凡尔赛宫落下的审美疲劳的影响,加上时间紧迫与三层老朋友们的召唤,在这里停留时间不长便去了三层。
  
  

66-31



66-32



66-33



66-34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 《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约作于1867 )



66-35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 《戈迪拜尔夫人》(1868)



  爱德华·马奈 《吹短笛的男孩》(1866),2004年这幅画曾以印象派代表的身份作被悬挂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展厅的正中间,并被称作“奥塞博物馆镇馆之宝”,不过在奥赛它只呆在三层一个普通的展室里
  

66-36



  .

66-37



66-38 一层展室里这幅米勒的代表作是奥赛博物馆全部绘画展品中唯一用有机玻璃加以保护的作品



66-39



66-40



66-41 入口上方二层连接塞纳平台与里尔平台的铁桥



66-42



66-43 在罗丹平台上



66-44



66-45 电梯上



66-46 透过三层的大钟可以看到远处的圣心大教堂




奥赛!!奥赛!
  虽然三层展室举目皆是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杰作,不过想象一下,2004年秋天这里突然少了38幅重要作品,难保那些面对空墙的参观者不在心里骂大街吧。如今,这些作品都已回归,一一等待着我们去拜望,卡耶伯特、毕沙罗、塞尚、德加、西斯莱、莫奈……一个不少,而在此也终于得见与北京展览失之交臂的梵高作品,于是便没有什么遗憾了。实际上,面对原作时观者会有一个基本的感想----画册上的油画名作基本都在误人子弟,只有原作,原作的色彩才能真正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人称道的是,奥赛博物馆的所有展品,除了一个小展室内展出的黑白照片,其他均允许摄影,而这也体现着这座艺术宝库的气魄。于是,以下图片中所列名画的真实色彩,在大家暂时看不到原作的时候,以俺拍的为准就可以乐。法国人的大方还体现在,这里收藏着如此众多的绘画瑰宝,但每个展室都见不到几个工作人员,虽说可能保安严密不必担心打劫盗窃,但万一憨豆先生来看展览咋办呢……
  
  

67-01 遇到一批来参观的黑西装领导



67-02 老友之一,埃德加.德加,《舞蹈课》(1873-1876)



67-03 三层的露天平台



67-04 老友之一,爱德华.马奈,《酒馆女招待》(1879)



67-05 左边第一幅是老友,卡米耶.毕沙罗,《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1873)



  .

67-06



67-07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巴黎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1878)



67-08



67-09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



67-10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4)



  .

67-11



67-12



67-13 莫奈的一幅画



67-14 莫奈的一幅睡莲及日本桥



67-15 又一幅睡莲,图片的色彩还原非常好,但原作的色彩更为惊人



  .

67-16 还是睡莲,同一个睡莲池,表现出不同光线下的效果,此乃印象派精髓



67-17



67-18 梵高出场,1887年秋天在巴黎画的《自画像》,与网上的各个版本相比,色彩请以本图为准:)



67-19 1890年6月梵高在奥弗画的《茅草农舍》,此时距他去世还有一个多月



67-20 明亮的色彩与舞动的线条相当感人



  梵高去世前一年在清醒状态下画的《自画像》(1889),在旋动的冰蓝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坚毅的面容与眼中闪烁的光芒。他就这幅画给提奥写信说:“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67-21



  .

67-22 1888年11月,梵高在阿尔画的《阿尔的妇女: 戴手套拿雨伞的吉努太太》



67-23 1890年1月,梵高在圣雷米临摹的米勒作品《午间休息》



67-24



67-25



  1890年6月,去世前一个月画的《奥弗的教堂》,梵高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这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
  

67-26



  .

67-27



67-28 三幅塞尚的作品,都是老友



67-29 三层沟通两个平台的通道



67-30 在三层俯瞰



  站在塞纳河边看这座博物馆时,三层外墙的两座大钟颇为抢眼,显然这是当年火车站的惠存。没想到的是,这两座大钟是开放式的结构,从电梯上到三层,迎面便看到了其中一座大钟的反面。接着,大钟前便先后出现了两个人,两人牵手说话,俺则在远处默默拍着面前这个剪影。虽然心里盼望着他们能有进一步动作,但没想到这个愿望居然在霎那间成了真,俺自然没有辜负他们的完美表现。
  
  

67-31 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67-32



67-33 您愣啥神儿啊,倒是扑上去啊!



67-34 您别扭捏了……



67-35 ……圆满了:)



  .

67-36 随后局面就失控了



67-37 在楼上俯瞰一下



  在这一溜儿展室的外侧,两座大钟之间,有一个露天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除了塞纳河,远处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赫然在目,那是明天参观的目标。而另一座大钟所在的空间,则被辟为“高地咖啡馆”,可惜时间所限,不能在此附庸风雅一番了。
  
  

67-38



67-39 转天就要去看的圣心



67-40



67-41



67-42 另一座钟楼所在的高地咖啡厅



  .

67-43 三层的露天平台就在塞纳河畔



67-44 平台上面向河水的雕塑



67-45 对门就是卢浮宫



67-46 天井中建材的现代质感很强



67-47 再回一层看看印象派之前的油画,风格差异明显


  .

67-48 一层展室中德拉克洛瓦的名作《猎狮》

360docimg_501_

67-49

360docimg_502_

67-50

360docimg_503_

67-51

360docimg_504_

67-52 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作品的展室

360docimg_505_

67-53

360docimg_506_

67-54 当年马利双骏矗立在协和广场上的样子

360docimg_507_

67-55 博物馆出口

360docimg_508_

67-56 RER奥赛博物馆站

360docimg_509_

67-57 博物馆门口的塞纳河边

360docimg_510_



Bridge To Paradise

360docimg_511_

河边小憩 
  从奥赛出来已经接近晚上7点,按计划要赶往蓬皮杜中心,按照更微观的计划,是要忙里偷闲地乘几站塞纳河上的水上巴士然后换乘地铁,从此便可以号称观赏过塞纳河上的风光了。
  
  提供水上巴士服务的有好几家公司,河边的每一站都设在著名旅游景点附近,船票种类繁多,都是在有效期内持票可以随意乘坐的。按照旅行指南上的指点,在河边找到了水上巴士“奥赛博物馆站”的售票处,但售票亭里空无一人,看了指示牌才知道8月31日之后就进入了旅游淡季,水上巴士晚上7点就下班了,于是这个附庸风雅计划只得改期了。
  
  

68-01 奥赛博物馆前的索尔菲利诺桥

360docimg_512_

68-02

360docimg_513_

68-03 河对岸远处就是卢浮宫,河面上是始建于1831年的卡卢索桥

360docimg_514_

68-04 奥赛侧影

360docimg_515_

68-05

360docimg_516_



68-06 各种类型船票的价格,买张年票大家轮着用最合算

360docimg_517_

68-07 沿途停靠的8站都是著名景点

360docimg_518_

68-08 不同季节的不同服务时间

360docimg_519_

68-09 奥赛的钟楼

360docimg_520_

68-10 这是旅游专用的包船,不是水上巴士

360docimg_521_

  奔走了几乎一天,此时倒不妨在河边长凳上歇息片刻,看看夕阳的余晖。面向河水的左边,最近的一座桥是第一天到达巴黎时曾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眺望过的索尔菲利诺桥。这座大铁桥仅供步行,两岸行人不时来来往往,也有些人在桥上驻足赏景或是等人约会,一幅幅剪影装饰了俺的镜头。静静坐在那里看着芸芸众生匆匆地从来处来,向去处去,一时间心中倒颇为安宁。
  
  

68-11

360docimg_522_

68-12

360docimg_523_

68-13

360docimg_524_

68-14

360docimg_525_

68-15

360docimg_526_

68-16

360docimg_527_

68-17

360docimg_528_

68-18

360docimg_529_

68-19 天已黑下来,看到另外一种水上巴士停靠站点的标注方法,从这个图上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塞纳河上众多桥梁的相对位置

360docimg_530_

  蓬皮杜中心的全名是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里面的五到六层是国家现代艺术馆,陈列着1915年以后的艺术品。如果能很好地克服一下强烈的审美疲劳,参观完陈列着1858-1915年艺术品的奥赛博物馆后直接去往那里,倒正可谓艺术欣赏的无缝衔接。
  
  在塞纳河边假装闲坐五分钟之后,继续钻进地铁通道奔向蓬皮杜中心。到站后上到地面,昏暗的街灯下,面前一座黑黢黢的建筑便是我们的目的地,不过是它的背面。绕场半周转到正面,这座七层大厦灯火通明,正门前是以蓬皮杜命名的小广场。此时广场上行人不多但地面上垃圾杂物不少,还有很多看上去很艺术的青年在这有些坡度的空地上面朝建筑席地坐卧着聊天。楼高广场小,所以要很舒服地拍下建筑全貌非常困难,而且时间也非常紧迫了。国家现代艺术馆21点闭馆,此时已过晚上8点,现代艺术馆共有四万多件艺术藏品,不要说其中大量的摄影作品,单单是从野兽派一直看到立体派、未来派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如何能用不到一小时高效率地走马观花还真是个愁人的事。
  
  

69-01

360docimg_531_

69-02

360docimg_532_

69-03

360docimg_533_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4:25


  建筑内外的管线色彩种类很多,除了增添美感之外,还有区分功用的作用,蓝色的是空调管、绿色的是水管、黄色的是电力管,红色代表自动扶梯
  

69-04

360docimg_534_

  来到二楼准备上电梯到五楼,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代艺术馆晚上8点钟停止售票,售票处现在已经关闭了,于是我们的烦恼就这么被艺术馆的工作人员轻松解决掉了。之前曾连续因为赶上一周中延长闭馆时间的那天,才得以很好地在行程中安排了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的参观,那与国家现代艺术馆擦肩而过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不可能时时顺风顺水,不留下点儿遗憾这旅程倒不圆满了,蓬皮杜中心、毕加索艺术馆、拉丁区、巴黎下水道……如果还有下次,还有大量的任务在那里等着。实际上,如果有谁把人生目标定为仔细逛遍巴黎的每一个角落,要是他效率不高的话,一辈子的时间也悬。
  
  

69-05 一楼大厅

360docimg_535_

69-06

360docimg_536_

69-07 地下一层

360docimg_537_

69-08

360docimg_538_

69-09

360docimg_539_

  除了现代艺术馆,蓬皮杜中心内的其他设施都是22点关闭,于是可以慢慢溜达一下了。中心内的二到四楼是拥有35万册藏书及大量多媒体资料的图书馆,作为文盲实在没必要去那里假斯文,于是直接又回到一楼大厅。进大门后的右侧是弗拉马利翁书店,除了书籍画册,书店内专门辟有一个图片区域,有大量的美术插画和摄影名作复制品的小画片出售,画片的印刷是精美的,价格也是精美的,站在那里看看还是可以的,不知道书店能不能拍照,不过偷着拍拍还是可以的。画片中的很多摄影复制品来自蓬皮杜中心的摄影收藏,2005中法文化年的时候,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摄影师眼中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藏法国摄影作品展”,很多东西那时曾经见到过,2006年中国美术馆又举办了“夜幕下的巴黎----布拉塞,1933”摄影展,展出的97件布拉塞摄影作品同样来自蓬皮杜中心,当年的两次观展也算是小小地弥补了如今置身蓬皮杜中心却难以接近艺术中心的遗憾吧。
  
  除了书店,一楼的其它用途是服务中心,包括邮局、寄存处、售票处等等,还有一间儿童画廊。地下一层是剧场影院,中二楼有一间面积不大的设计商店,专门出售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设计作品,包括笔、玩偶、发卡等等。里面有lomo相机卖,居然才20来欧元,本来兴奋地想占这个便宜,结果发现原来是一次性相机。
  
  

69-10

360docimg_540_

69-11

360docimg_541_

69-12 这幅工人们在建造埃菲尔铁塔过程中的休息照很有名,这帮工人也真够牛的

360docimg_542_

69-13

360docimg_543_

69-14

360docimg_544_

69-15

360docimg_545_

69-16

360docimg_546_

69-17

360docimg_547_

  迅速参观完了蓬皮杜中心,坐在一楼大厅的椅子上歇脚。这时便有了空专门仔细观察一下建筑本身,无论内部还是外部,这座建筑的做大特点都是青筋暴露,各种管线交叉纵横好不热闹。如今国内很多标榜前卫的咖啡店、艺术中心也是这个范儿,不过蓬皮杜中心落成于1977年,那时这种所谓“hi-tech”建筑风格不招骂倒奇怪了。蓬皮杜中心的设计出自三位设计师组成的团队,他们把所有的管线包括电梯都安排在了建筑外表,这样的好处是为建筑内部赢得了宽阔的空间,这样现代艺术馆在举办各种展览时空间便可以按需要随心所欲地分割了。
  
  蓬皮杜中心内有一个“工业发明中心”,顾名思义展示的应该是代表现代工业科技发展水准的展品,而这座由全不锈钢支架支撑起来建筑本身无疑也是一件很好的展品。据说设计师让大家看到那些暴露在外的管线是为了展现建筑本身新陈代谢、生机勃勃的力量,但实际效果时至今日依然是见仁见智。
  
  既来之,则安之,在蓬皮杜中心闲坐到快十点,楼上图书馆的读者已经开始陆续下楼离去,我们便也走出大门,最后一次打量这座建筑,然后乘地铁离去。
  
  回到Tolbiac大街,这里的众多餐厅依然顾客盈门。选一家泰国风味餐厅进去,此时距离早餐已近14小时,在享用了清炒芥兰、香辣鳟鱼、酸辣虾饺汤以及米饭之后,小王同学郑重表示人生再没啥可追求的了……
  
  

69-18 正门自动扶梯下

360docimg_548_

69-19

360docimg_549_

69-20

360docimg_550_

69-21

360docimg_551_

69-22

360docimg_552_

69-23

360docimg_553_

69-24

360docimg_554_

69-25 艺术青年们还在小广场上闲坐

360docimg_555_

Sexy Paris, Everytime & Everywhere

360docimg_556_

铁塔
  9月22日是在巴黎的最后一天,晚上就要坐8:20的火车去普罗旺斯的阿维尼翁。
  
  早上出门前先到旅馆前台结账,三天99块钱,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当然最少要乘10,于是不得不再感叹一下欧元的购买力与欧洲的物价,欧洲的工薪阶层月收入也是几千块钱,但到我国来玩的时候消费能力比我们要强10倍。
  
  这一天的行程还是很紧凑的,首先必保的项目是去看这几天身影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去铁塔乘地铁有两个选择,一是在铁塔东南的战神广场附近的陆军学校地铁站下车,然后贯穿广场,二是在铁塔西北塞纳河对岸的Trocadero地铁站出来,穿过建于1937年的夏游宫(Palais de Chaillot),再走过塞纳河上的耶拿桥。为了顺便看看夏游宫,我们选择了在Trocadero地铁站下车。Trocadero地铁站所在的地方是个半圆形小广场,它的后面是呈扇形展开的六条放射状大道,与凯旋门广场的12条放射大道一样,这同样出自奥斯曼男爵的手笔。
  
  夏游宫的前身是建于1878年的Trocadero宫,当时建那座宫是为了迎接万国博览会,1937年为了举办国际艺术技术展,又拆掉Trocadero宫兴建了夏游宫。那时的法国人显然对1789年大革命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因此非常热衷于在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除了Trocadero宫,大宫、小宫、奥赛火车站,以及即将要登上的埃菲尔铁塔,都是为迎接不同年代的万国博览会而建造的。
  
  从外观来看,夏游宫非常不像会展建筑,倒是很像个规模宏大的会堂,对称的建筑两翼长达195米。如今夏游宫里面设有海洋博物馆、人类博物馆、航海博物馆、法兰西文物博物馆、法兰西电影资料馆,并且有一个国立剧院常年上演各种话剧。这些题材丰富的展馆两三天也看不完,所以也就甭看了,呵呵。
  
  

70-01 走出地铁站,回头拍一张

360docimg_557_

70-02

360docimg_558_

70-03 夏游宫

360docimg_559_

70-04 夏游宫的海洋博物馆与人类博物馆部分

360docimg_560_

70-05

360docimg_561_

  夏游宫的两翼之间有一个小广场,是遥望埃菲尔铁塔的好地方,此时阴云正逐渐密布起来,显得低矮的天空正好把铁塔衬托得更加高大。真实的铁塔全景给我的一个感觉是,它那四个塔脚张开的幅度没有印象中大。
  
  在夏游宫与铁塔之间,有一个阶梯状下降的广场,广场上是绿地和Trocadero音乐喷泉。此时还有电视台在布置场地,似乎是一场与法国国家铁路公司有关的晚会,居然拉来一台火车头作背景。
  
  

70-06 早上天阴沉沉的,夏游宫两座建筑之间的小广场,是眺望铁塔的好地方

360docimg_562_

70-07 用长焦遥望一下铁塔二层

360docimg_563_

70-08 再遥望一下一层

360docimg_564_

70-09 广场上正在为一个电视台的晚会布置会场

360docimg_565_

70-10 遥望一下最顶层

360docimg_566_

  广场紧连着塞纳河上的耶拿桥,桥名来自1806年拿破仑军队获胜的耶拿战役。过了桥再过马路,才真正来到铁塔下,此时天上稀稀落落地飘起了雨点。来到从小便耳熟能详的埃菲尔铁塔,本来应该绕塔好好跑几圈的,但是时间有限,只能用小王同学去排队买登塔票的时间匆匆转悠着看几眼。
  
  

70-11 铁塔前的耶拿桥

360docimg_567_

70-12 回望一下夏游宫

360docimg_568_

70-13 耶纳桥上,远处这座铁桥叫作比尔哈凯姆桥

360docimg_569_

70-14

360docimg_570_

70-15

360docimg_571_

  铁塔真是铁塔,建材出自POMPEY炼铁厂,厂家的网站中提到铁塔时特别说明当时用的是铁而不是钢材。前面说过,建造埃菲尔铁塔的目的是为万国博览会献礼,而举办万国博览会则是为了向17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献礼。法国在大革命后才开始工业革命,上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展示工业文明的成就,万国博览会组委会要招标搞个形象工程,桥梁建筑师埃菲尔的铁塔创意在7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这才有如今的这座塔。
  
  1889年我们在做什么呢,查了一下,那是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开始兴办工厂和新式教育机构,选派留学生出国,编练新军。
  
  更高,更快,更强,这似乎也是工业革命的精神;金属、混凝土、预制件、超高建筑,代表着现代建筑工艺水平,它们一起宣告着木石结构主宰建筑的时代的完结。1887年,埃菲尔铁塔开工了,四个塔脚分别平地而起,大家在50多米的空中会合后再一起上升,250名工人花了17个月时间把这个复杂的金属框架一点一点变为现实,在铁塔和奥赛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记录铁塔建设过程的黑白摄影画册。建塔的所有钢梁都是事先在工厂车间里按设计图铸好的,运到工地后直接用铆钉连接就可以了,这也使得建筑速度大大加快,据说只有埃菲尔铁塔一半高的石质华盛顿方尖碑用了36年才完成。埃菲尔铁塔有1500多根主梁,全重7000吨,大约是1000根如意金箍棒的分量,此外共计用了250万颗铆钉来连接。这些无疑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特点,我们都是墙上的一块砖,铁塔上的一道梁。
  
  

塔就是这样建起来的(网上图片)

360docimg_572_

70-16 从地面上第一层的电梯是斜着向上

360docimg_573_

70-17 非常复杂的金属结构以及电梯绞盘

360docimg_574_

70-18

360docimg_575_

70-19 铁塔的预制件出自POMPEY炼铁厂

360docimg_576_

  在一个奥斯曼男爵的古典巴黎建造一座哥斯拉般的现代铁塔,反对的声音从开工前一直响到竣工后,有的人认为它很不美观,有的人认为这么高的塔很不安全,有的人认为这塔既不美观也不安全,还有数学家预言铁塔建到230米之后它的重量就会把自己压垮,不过时间最终还是证明了铁塔的耐力和魅力。如今塔下随时有军人而不是警察持枪巡逻,这也证明了它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铁塔每七年重新油漆一次,每次要用掉油漆50多吨,无论建造还是油漆,与铁塔相关的工程都是充满美感的,历史上留下的一幅幅摄影名作证实了这一点。
  
  本来在巴黎人的计划中,这座铁塔在万国博览会结束后是要拆掉的,但是无线电发射塔的功用拯救了它,在一战中这座世界上最高的无线发射塔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塔顶天线依旧林立。最初竣工时塔高300米,后来高度随着不断往上加东西而不断上升,新千年的时候一座超高频电视天线又在塔上架起,它的全高也由此定在了324米。
  
  铁塔在57米、115米和276米的高度上各有一座了望台,如果愿意的话,了望台的下面两层爬楼梯就可到达,而最高的一层则必须乘电梯前往。57米高处的了望台面积宽大,餐厅、邮局、纪念品商店一应俱全,二层上面还有一家高级餐厅,276米的了望台则纯粹是观光用了。售票处卖的电梯登塔票也分三种,到一层只需四块二,到二层是七块七,登顶则是十一块一。在国内,到248米高的天津电视塔观光厅和236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观光厅的票价都是50块钱,金茂大厦341米观光厅的票价是70块钱。无论怎么比,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巴黎旅游局和物价局没把埃菲尔铁塔的登顶票价定为50欧元,这种又要涉及物价与购买力对比的问题总是不禁想的。
  
  七想八想之间,小王已经快排到售票口了,旺季的时候据说要排两小时的队眼下只用了20分钟。买到票后便随人流开始等电梯,工作人员按电梯限载人数一批批放行,到57米了望台的电梯是斜着前进的,巨大的绞盘缓缓转动,醒目的红色电梯间在铁塔框架间来回运作。
  
  

70-20 厚重的基座

360docimg_577_

70-21 守塔的正规军

360docimg_578_

70-22 一层平台

360docimg_579_

70-23 设计师埃菲尔的胸像

360docimg_580_

70-24 北售票处

360docimg_581_

  .

70-25

360docimg_582_

70-26 徒步上塔的楼梯

360docimg_583_

70-27

360docimg_584_

70-28 电梯内各国人民都要小心扒手

360docimg_585_

70-29

360docimg_586_

  虽然各了望台空间有限,但参观时间并没有限制,估计大多数游客在这里的参观时间基本都差不多,瞭望够了自然也就离开了。三层了望台高度不同,但能看到的景色基本一致,仔细辨认的话巴黎市内的重要景点都能一一找到,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眺望到60公里外,郊外的凡尔赛宫也能看到,不过这阴沉小雨的天儿肯定是看不到的。
  
  一层除了瞭望厅,还有宽广的室内空间,墙上挂着记录埃菲尔铁塔历史变迁的展牌,纪念品商店里面出售各种与铁塔和巴黎有关的纪念品,小邮局除了可以寄明信片,还有投币电话可用,从这里给世界各地的亲朋打电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70-30 在一层眺望

360docimg_587_

70-31 天色有些阴,雾气比较重,远处蒙玛特高地的圣心教堂

360docimg_588_

70-32 荣军院的尖顶

360docimg_589_

70-33

360docimg_590_

70-34

360docimg_591_

  .

70-35 夏游宫与耶拿桥

360docimg_592_

70-36 河中心的绿洲叫作“白鸟小径”

360docimg_593_

70-37

360docimg_594_

70-38 战神广场,远处蒙帕纳斯大厦一柱擎天

360docimg_595_

70-39 指向南方

360docimg_596_

  二层的视野明显比一层好上许多,这时天色也明亮了一些,在一层看到的四方景致在这里又得到了强化,几天来去过的地方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
  

70-40 下起了小雨

360docimg_597_

70-41 一层内

360docimg_598_

70-42 要是走楼梯的话就是从这里上来

360docimg_599_

70-43 电梯继续上二层

360docimg_600_

70-44 视野比一层开阔了一些

360docimg_601_

  .

70-45 河上的铁拱桥是阿尔玛桥,1997年戴安娜王妃即在这座桥的地下隧道口遇难

360docimg_602_

70-46 阴天的荣军院金顶依然耀眼

360docimg_603_

70-47 蓬皮杜中心

360docimg_604_

70-48 远方的拉德芳斯区看的很清楚

360docimg_605_

70-49 大宫与亚历山大三世桥

360docimg_606_

  .

70-50 拉德芳斯拱门藏在摩天大楼之间,新老城区之间隔着布洛涅森林

360docimg_607_

70-51 凯旋门再过去居然能看到东芝的广告

360docimg_608_

70-52 电梯绞盘

360docimg_609_

70-53 去往三层的红色电梯

360docimg_610_

70-53

360docimg_611_

  .

70-54 这个X结构看起来普通……

360docimg_612_

  不过,1953年正是以这种X结构为背景诞生了一幅摄影名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作者马克.吕布也凭这张照片获得了加入玛格南图片社的资格
   

70-55

360docimg_613_

70-56 1929年的铁塔下面还有个绿地,作者安德列.柯特兹

360docimg_614_

  这埃菲尔铁塔在诞生之初曾饱受非议,其中嚷嚷得最厉害的不乏小仲马、莫泊桑这样的名流。莫泊桑曾常到埃菲尔铁塔内的餐厅吃午饭,不是因为喜欢这塔,而是他认为只有在铁塔的餐厅里才看不到铁塔本身。不过,后来不但巴黎市民接纳了这座雄伟的现代建筑,它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比如我国人民。深圳的世界之窗、北京的世界公园都引进了缩小版的埃菲尔铁塔,天津杨村也有个同类景区名为“杨村小世界”,那里也有一座两三层楼高的铁塔,而在俺中学的马路斜对面,曾有一座“埃菲尔大饭店”,楼顶自然也少不了这么一座塔。如果一时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埃菲尔铁塔,看看这些微缩的也未尝不可,毕竟能有一些些感性认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1997年,高二暑假班里曾组织一起到“杨村小世界”玩,至今俺的相册里还有大家在“埃菲尔铁塔”下合影的照片。
  
  俺在我国见过的最震撼的翻版铁塔,还要数三将军张翼德的故里、河北涿州市中心的这座为迎千禧年而建的铁塔,据说有法国客商到涿州谈生意,远远看到铁塔以为自己起晚了还呆在巴黎呢。2002年正式工作前夕在涿州参加培训,那是第一次见到这座塔,当时涿州市郊的空军基地每天都有老式螺旋桨飞机持续数小时在市区的空中训练。于是站在广场铁塔前仰望蓝天,颇有亲历一战时轴心国轰炸巴黎的感觉,要是能有个露天咖啡座坐下欣赏就更惬意了
  
  2004年春天去涿州开会,特意故地重游。在路边高大白杨萌发出的嫩绿叶片间仰望,发现铁塔还在挨炸中,当时用30万像素的网易拍拍了照片:)
  
  

先看看来自网上找到的涿州铁塔图片吧

360docimg_615_

360docimg_616_

71-01 英国空军在涿州轰炸巴黎

360docimg_617_

  其实,除了登上铁塔,还有数不尽的观赏方法,你会发现仅仅把铁塔作为背景,它也是那么美丽协调,关于这一点,请看俺2005年写的这篇博文:埃菲尔铁塔的一年(详见以下博客地址:http://kantushuohua.bokee.com/2825829.html)。俺刚刚发现,其中第18张图作者是在阿尔玛桥上拍的,第22张是在夏游宫的小广场上,也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第21张,可以闻到巴黎阳光的味道。
  
  

70-02 这是第21张图的夜景

360docimg_618_

  下面书归正传:
  
  去往276米空中三层了望台的通道明显窄了很多,电梯的载客量也小了很多,随着高度上升,视野也在进一步扩大。站在三层了望台上,巴黎已经犹如脚下的沙盘,奥斯曼男爵的旧市区规划尽在眼底,只有战神广场延长线上200米高的蒙帕纳斯大厦显得孤苦伶仃,这座1973年的欧洲第一写字楼立在旧市区实在显得有些突兀,不过好在这样的反面教材人家只有一座。远处郊外新市区的摩天大楼群历历在目,颇有气势,新旧对比,这才是真正的古典与现代交融美。
  
  276米高空的露天风力明显比地面大了很多,小雨点还时有时无地落着。在瞭望厅室内窗户的上方,标注着从埃菲尔铁塔到世界各主要城市的距离,其中中国的城市数目众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武汉等等。
  
  

70-03 等电梯上三层

360docimg_619_

70-04 电梯上升

360docimg_620_

70-05 仰头看,塔顶的缝隙间露出微光

360docimg_621_

70-06 即将到顶

360docimg_622_

70-07 埃菲尔铁塔距离北京8240公里,距离天津8350公里,距离上海9285公里

360docimg_623_

  .

70-08 图中央的大桥是荣军院桥

360docimg_624_

70-09 阿尔玛桥本身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是戴妃令其一夜间举世闻名

360docimg_625_

70-10 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广场的方尖碑也看得很清楚

360docimg_626_

70-11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颇有气势

360docimg_627_

79-12 举目可以望到之处,皆出自奥斯曼男爵的设计手笔

360docimg_628_

  图中河上最远处的那座桥因法国诗人纪尧姆的名作《米拉波桥》而为世人所熟知:
  
  ……米拉波桥下塞纳河流淌,
  让黑暗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了,我依然在。
  
  

79-13

360docimg_629_


  战神广场的大草坪,埃菲尔铁塔矗立起来之前的100年,雅各宾派曾率众在此游行,随后他们中的一大批人被送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居高临下,面前淌过的历史恰似一出出木偶戏。
  

79-14

360docimg_630_

  本想在一层纪念品商店买些东西,但实在没发现什么有吸引力的纪念品,不想上到三层后却留下了难得的纪念。因为高空风大,瞭望厅特意安着沉重的大铁门,从露天了望台进到室内,为了不让大铁门与门框碰撞发出巨响,俺关门时又轻轻扶了一下。没想到门有那么重,于是当铁门砰然关上的时候,俺的一个手指留在了铁门与门框之间。过了两三分钟,开始传来的那种十指连心快感让俺直冒冷汗,只能坐在休息区埋头享受。大约十分钟后总算缓了过来,骨头没事,指甲当时也还好,只是指甲盖下面出了血。这是埃菲尔铁塔给俺留下的封印,不是谁都有机会滴, 这个117岁的老家伙……还是很顽皮的嘛。11月的时候,新的指甲长了出来,于是脱落下来的那一枚成为了俺的收藏。
  

71-15 在三层仰望,尽是些鞭状、锅状天线

360docimg_631_

71-16 这个十字形天线就是铁塔的最高点

360docimg_632_

71-17 巴黎圣母院在视野中也是很清晰的

360docimg_633_

71-18 三层上的人们

360docimg_634_

71-19 风是很大的

360docimg_635_

  回过头来再说塔上。四处充分眺望之后,排队乘电梯下塔。但奇怪的是上来的电梯不见一个游客,下到地面才知道原因。不知因为什么警报导致售票处停止了售票,游客也暂停上塔,塔下广场上停着很多红色车辆,持枪军人的数量也比我们刚来时增多了不少。
  
  及时平安地参观完铁塔,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各处眺望过多次的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不过之前还有一个项目,那就是补上塞纳河游船这一项,埃菲尔铁塔附近的河边就是码头。
  
  

71-20 三层的室内

360docimg_636_

71-21

360docimg_637_

71-22

360docimg_638_

71-23 一层上有个哥们儿在凝思

360docimg_639_

71-24 所谓命悬一线,电梯就靠这两根钢缆上下,要是拿把小锯条随便锯锯,结果相当洒脱

360docimg_640_

  .

71-25 电梯不在时的电梯通道,电梯绞盘开始转动

360docimg_641_

71-26 电梯来了

360docimg_642_

71-27 回到地面望铁塔

360docimg_643_

71-28 因为警报开始清场

360docimg_644_

71-29

360docimg_645_

71-30

360docimg_646_

71-31 真正的法军FAMAS突击步枪

360docimg_647_

71-32 这些军人早已习惯了被游客拍摄,其中有的人还会主动向镜头报以微笑

360docimg_648_

圣心大教堂

360docimg_649_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4:35

河上看桥

  看过埃菲尔铁塔,下一个大目标是已经在不同地点远观了数次的圣心大教堂,船行塞纳河则是其间的一个过渡项目。塞纳河上的客船有很多种,除了专门的游览船,还有一种更强调交通功能的水上巴士----Botobus,不过估计不会有多少人真把Bototbus当作巴士用,如果赶时间的话,巴黎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铁远比只能沿着河道走的慢悠悠的船实在多了。
  
  根本不用费神找码头,耶拿桥附近的小码头就有好几种游船停靠。巧的是我们到码头时正有一艘Botobus准备起航,每人7欧元的票价是贵了些,不过这票一天内不限上下船次数,而且沿途都停靠在河边著名景点,所以能运用充分的话也是值得的。
  
  我们的选择路线是从耶拿桥头出发,在西岱岛巴黎圣母院登岸,然后走老路去圣母院地铁站乘车去巴黎市区北部的圣心大教堂。塞纳河上大小桥梁有36座,这趟匆匆的河上行程能看到其中14座,还会从其中的12座桥下穿过。
  
  

72-01 船尾看铁塔

360docimg_650_

72-02 耶拿桥(Pont d''lena)的尽头是夏游宫

360docimg_651_

72-03 还是耶拿桥

360docimg_652_

72-04

360docimg_653_

72-05 因戴安娜王妃殒命而闻名的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

360docimg_654_

  .

72-06

360docimg_655_

72-07 塞纳河上最为豪华的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

360docimg_656_

72-08

360docimg_657_

72-09 协和桥(Pont de la Concorde)

360docimg_658_

72-10 协和桥头的法国国民议会,桥的另一端是协和广场

360docimg_659_

  .

72-11 奥赛附近的索尔菲利诺桥(Pont de Solferino)

360docimg_660_

72-12 河上看奥赛

360docimg_661_

72-13 有没有想起富尔顿?

360docimg_662_

72-14

360docimg_663_

72-15

360docimg_664_

  如果能有意换个视角,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有精彩起来的可能。地面上的巴黎已经足够精彩,到河面上观赏视角反而比较受限,不过有限的视角也算是换了视角,起码仰头时除了蓝天还能看到桥洞,还能看到在奥赛博物馆一带河岸上露营的人们。这些人生活在巴黎的地面与河面之间,他们展现着巴黎生活的B面。
  
  此前说过,在巴黎的这几天堪称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此刻随着船只前进,天空逐渐晴朗起来,雨云远去之后露出一片湛蓝,这便是观桥的好时机。船速虽然不快,但一点儿称不上悠然,仿佛一个个电影片段在飞速闪回。不妨想象一下不是我们在移动位置,而是这一座座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桥在空中掠过,每座桥都是匆匆前后打量几眼便远远消逝,此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多拍几张照片以便日后慢慢回味。
  
  

72-16 在河上还可以看到些特殊的景致

360docimg_665_

72-17 比如这个,无固定住所者(SDF)

360docimg_666_

72-18 皇家桥

360docimg_667_

72-19 由近而远,皇家桥、索尔菲利诺桥、协和桥

360docimg_668_

72-20 艺术桥(Pont des Arts),连接卢浮宫与法兰西学院,之所以叫艺术桥,是因为在它落成的1804年,卢浮宫还叫作“艺术宫”

360docimg_669_

 艺术桥后面的是新桥(Pont Neuf),是塞纳河上最老的桥,建于157-1604年之间,之所以叫新桥,是因为刚建成的时候它是塞纳河上最新的桥,“固若金汤”这个词到巴黎人嘴里就变成了“固若新桥”
  

72-21

360docimg_670_

  .

72-22 新桥另一侧的卡尔塞尔桥(Pont du Carrousel),又名卢浮桥(Pont of Louvre),因为它的右端正对着卢浮宫广场上的那个大玻璃金字塔

360docimg_671_

72-23 卡尔塞尔桥

360docimg_672_

72-24 艺术桥是一座步行桥,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座铸铁结构桥,如今这座桥是1982年仿原样重建的

360docimg_673_

72-25 新桥近景

360docimg_674_

72-26 前面是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Michel),1387年这里还是一座木桥,现在的这座桥建于1857年

360docimg_675_

  插播一张曾在法国留学的 Y.L. 同学在塞纳河上拍的照片,这个建筑如今是监狱博物馆,过去是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Conciergerie)。法国大革命时期,约2800名被判处死刑的人被关押在这里,其中著名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奈特、在马拉指挥下逮捕的吉伦特派议员以及后来的丹东、罗伯斯庇尔、刺杀马拉的夏洛特.科黛,他们都从这里被送往协和广场上的断头台。这个建筑在西岱岛的北端,在botobus的线路上看不到。
  

72-27

360docimg_676_

  再插播一张Y.L. 同学的照片,图尔勒内桥(Pont de la Tournelle),桥头立柱上的塑像是巴黎的守护圣人圣.日内维耶(422-502),她死后被安葬在圣.日内维耶教堂。法国大革命时期,圣.日内维耶的遗体被革命群众毁坏并扔进了塞纳河,教堂也改名为先贤祠,如今那里安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等人。

72-28

360docimg_677_

  .

72-29 水道狭窄,回望新桥

360docimg_678_

72-30 圣米歇尔桥桥墩上的“N”是奥斯曼男爵亲手所刻

360docimg_679_

72-31 巴黎圣母院附近的小桥(Petit Pont),是河上最短的桥

360docimg_680_

72-32 小桥果然很短

360docimg_681_

72-33 双倍桥(Pont au Double),17世纪教会医院坐落于此,照料病人的嬷嬷在河边洗医院里的衣物,需要方便地往来于两岸,于是规定桥宽的三分之二专供嬷嬷行走使用,因此叫双倍桥

360docimg_682_

  当巴黎圣母院飘过眼前,就该在西岱岛旁的左岸登陆了,上岸才发现这里就是著名的巴黎旧书摊的所在。从卢浮宫到巴黎圣母院这一段塞纳河的两岸,安放着300多个式样与颜色统一的旧书箱,它们已有几百年历史,如今已经同塞纳河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除了旧书刊,这里还卖旧明信片、旧画、旧邮票、旧版硬币等等。除了旧书,其他旧物都放在塑料袋里出售,据说是政府出于卫生考虑而作出的统一规定,同时这里还禁止销售新书。巴黎人酷爱阅读,这里自然少不了爱书人的光顾,而作为文盲,俺们只能看个热闹而已,小王倒是发现了一些德文旧书,不过价格相当惊人。
  
  从旧书摊前经过,走过双倍桥再次踏上西岱岛,在圣母院前停留片刻便轻车熟路地去了地铁站,然后是圣心大教堂下的一点点小小冒险。
  
  

72-34 船到圣母院

360docimg_683_

72-35 在总主教府桥(Pont de l''Archeveche)前上岸,天边的云带很壮观

360docimg_684_

72-36 塞纳河两岸著名的旧书摊

360docimg_685_

72-37

360docimg_686_

72-38

360docimg_687_

72-39 再看看圣母院正门的花窗

360docimg_688_

72-40 巴黎的骑警

360docimg_689_

72-41 圣母院小广场

360docimg_690_

72-42 去地铁站,尖顶的是St. Chapelle教堂,当年是皇家教堂,据说拥有巴黎最美丽的彩色玻璃花窗

360docimg_691_

72-43 GOOLE一下塞纳河上的这段行程

360docimg_692_

蒙马特.圣心  
  坐落着圣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C?ur)的蒙马特高地是此次巴黎之行的倒数第二个目的地。据说在老派巴黎人的心目中,只有住在这片高地阴影范围内的才算是巴黎人,不过直到奥斯曼公爵1860年改造巴黎时这片地方才被纳入市区,之前它只是遍布着风车磨坊和葡萄园的郊外。
  
  只要学过高中历史便不会对蒙马特高地感到陌生,巴黎公社的诞生和消逝都与这块地方密切相关。1871年3月18日,梯也尔政府军队抢夺部署在蒙马特高地和蒙梭高地上国民自卫军大炮的企图,是巴黎公社诞生的导火索,此后这里一直是公社的重要据点,而5月23日高地陷落四天之后的深夜,巴黎公社最后的147名社员喋血在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正式游览巴黎的第一天去了公墓,而这最后一天又来到高地,无意中我们的旅程倒有了些溯历史河流而上的味道。
  
  一个也许不大适合用有趣这个词来形容的事实是,除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烙印,红磨坊舞厅也座落在蒙马特高地。在一些心地纯洁的人看来,红磨坊和它里面的康康舞显然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不过当年巴黎革命的无产阶级对此肯定也是喜闻乐见的,而且肯定不是批判地欣赏的。
  
  

73-01

360docimg_693_

73-02 “布拉塞”招贴柱

360docimg_694_

73-03 那种国内公园里常见的彩色图画状文字艺人

360docimg_695_

73-04 街边散发着非洲文化气息的商店

360docimg_696_

73-05

360docimg_697_

  地处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属于第18区,已是城区的外围地带,与市中心相比房价、地价自然便宜不少,于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这里成为各类落魄文青聚居之地。同时,也有一大批名震世界的画家在此地出没,比如毕加索、雷诺阿、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毕大爷在此画出了他的成名作《亚威农少女》,所谓亚威农,就是我们离开巴黎后马上要投奔的南法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尼翁,去实地观赏那里呈多面棱柱状的少女。随着岁月变迁,当年遍布高地一带的30来座风车磨坊只剩下两座,其中之一是加莱特磨坊(Moulin de la Galette)。这座磨坊后来被改成了舞厅,然后因雷诺阿的作品《加莱特磨坊的舞会》而闻名,毕加索也画过以这座磨坊为主题的画,不过两幅作品的情感截然不同。雷诺阿的那幅画在油画拍卖史拍出了第二高价,而第一高价的作品出自梵高之手,这二位都在蒙马特混过,也许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蒙马特高地对艺术家的影响力吧。如今还有很多画家聚在高地的“小丘广场”出售自己的作品并为游人画肖像,不知他们中间是否隐藏着未来的大师。
  
  

73-06 我们没时间去“小丘广场”,上几张Y.L.同学在巴黎时拍的照片

360docimg_698_

73-07 巴黎的“煎饼没果子”摊,煎饼用乔麦或小麦面摊成,里面可以裹各种蔬菜、海鲜、肉类、水果,好像还有裹奶油、巧克力的

360docimg_699_

73-08 这家煎饼店似乎有些年头了,也很受欢迎

360docimg_700_

73-09 加莱特磨坊

360docimg_701_

73-10 欧洲人心态好,不管多旧的车子都敢开上街

360docimg_702_

  蒙马特高地是巴黎市区中天然的制高点,这也是当年大炮要架在这里的原因。如今巴黎市内有三个地方可以俯瞰全市风景,除了埃菲尔铁塔和蒙帕纳斯大厦之外,另一个就是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
  
  

73-11 街边的热狗快餐店

360docimg_703_

73-12 有个马路边就能观风景

360docimg_704_

73-13 圣心大教堂迎面的建筑,看风景的好地方

360docimg_705_

73-14 教堂院子的护栏

360docimg_706_

73-15 初见圣心

360docimg_707_

  圣心大教堂的建造与1870年前后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据说在普法战争期间,巴黎有两位天主教商人许下愿,如果法国获胜便出资在蒙马特高地建一座教堂,献给耶稣那被长枪贯穿的圣心。虽然后来法国战败了,紧接着又经了巴黎公社的一段社会震荡时期,但为了鼓舞民众,法国政府还是发行公债筹资建造了圣心大教堂。工程于1875年动工,造型方面吸收了大量拜占庭风格,东方色彩浓郁,与巴黎市内其他的哥特教堂形成了鲜明对比。1914年教堂建好了,不过正好又赶上一战,直到1919年,法国拥有了战胜国的地位,圣心大教堂才举行了祝圣仪式正式投入使用,而这大概也算是法国人在普法战争战败后找回的一个面子,于是如凡尔赛镜厅一样,圣心大教堂也见证了轮流转的历史风水。
  
  现在,位于城区外围的蒙马特高地是法国黑人和北非、阿拉伯移民的聚居区。这几类人本身显然不应因出身遭到歧视,但无奈其中不自重分子太多,他们成为巴黎街头小偷、劫匪的主力军,18区的治安自然也很成问题,于是在蒙马特游览也成为一件具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事,但蒙马特和圣心的吸引力又是那么地大,起码让人白天时愿意去闯一闯。
  
  从高地附近的地铁出来,无须仔细辨别,人流的方向自然就是圣心所在的方向。旧石块路上人头攒动,黑人的比例明显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高地的街道大多狭窄,两旁满是出售北非风格纪念品的铺子。跟着人群三转两转,阳光下通体洁白的圣心大教堂已经赫然屹立在面前的高坡上。从正面看这座教堂拥有一大两小三座穹窿,但小穹窿其实有四座,大穹窿位于它们的正中,只是因为在正面仰视的关系只能看到小穹窿中的两座。
  
  与其它教堂一样,在圣心大教堂内外参观是免费的,但登顶和参观地下室则需要买票的,当初那两位天主教商人其中一人的心脏就安放在地下室的匣子里。离开巴黎的火车晚上七点半出发,我们到达教堂围墙外时已过下午三点,而离开这里后还打算去看看巴士底,所以只能在圣心内外转转,买票的项目就免了。
  
  教堂的建筑大多不忘给人以压迫感和尽量接近天国的感觉,圣心大教堂建在高地的最高处,从街上到教堂大门前必须经过几道不算陡峭但也不平缓的台阶。站在台阶下仰望天高云淡背景下的这座教堂,压迫感和神圣感自然非常充足。
  
  要走台阶,还得先经过一段弯曲的缓坡,缓坡是左右对称的两道,任选其一便可。但问题是哪边都不是那么好走的,因为两边的坡上都聚着一堆黑人。之前在网上查资料时已经得知,这帮人从事的是一种通过推销手链诈钱的勾当。所谓手链,只是简单的绳圈,一旦被套中,不掏七八十欧元是休想脱身的。这些黑人嘴里吆喝着手链可以带来好运,确实,能给他们自己带来好运。
  
  

73-16 教堂大门上方有两座青铜雕塑,一座是圣女贞德,一座是法王圣路易,记得么,卢浮宫里有一个“圣路易的洗礼盆”

360docimg_708_

73-17 即将前去突破黑人包围圈的那个缓坡

360docimg_709_

73-18

360docimg_710_

73-19

360docimg_711_

73-20 这位大叔的发型让人想起《回到未来》

360docimg_712_

  虽然有些怵头,但为了圣心还是得过这道坎。可笑的是,刚一上坡便有个坐在路边的黑人冲俺神秘地挤眼,意思是过去看看他手里拿着的一个好玩意儿。但是他显然没想到俺来自盛产金佛、金元宝、金戒指的国度,他这点儿小伎俩岂能得逞。没理睬他,他倒也没追过来纠缠。然后便进入了套圈儿黑人的势力范围,不出所料,那帮黑哥儿们一拥而上,纷纷试图给我们送好运,此时别无他法,只能低着头向前猛冲,一边提防着不要被套中,一边嘴里还得不断地客气着:“Thank you,sir. We have no time!”不知是什么因素最终奏效,总之坚决地突破了封锁,那帮人也没有跟上来。
  
  黑哥们儿们的势力范围似乎只限于那道弯曲缓坡,过去之后就再没有遇到骚扰。又上了数道直台阶,终于来到圣心教堂大门所在的平台。根本不必登上教堂顶层,此时回头望去,奥斯曼的巴黎已尽在眼前。因为台阶落差的关系,这平台似乎已是世界边缘,我们刚从面前的滚滚红尘中走来。
  
  

73-21 在中层台阶上回望

360docimg_713_

73-22

360docimg_714_

73-23

360docimg_715_

73-24 在巴黎北城也可以眺望到南城的蒙帕纳斯大厦

360docimg_716_

  神奇的是,在经过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凡尔赛、铁塔、塞纳河上的几次经历后,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的惬意又再现在圣心的平台上。正眺望间,东边突然铺天盖地飘来大片大片乌云,蓝天白日迅速隐退到云层后面,巴黎城被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一群鸽子凑趣地在平台与阶梯上空盘旋飞舞,于是天上与凡尘的落差又加大了不少。
  
  

73-25 云来了

360docimg_717_

73-26 东边的天空还很晴朗

360docimg_718_

73-27

360docimg_719_

73-28

360docimg_720_

73-29

360docimg_721_

  .

73-30

360docimg_722_

73-31

360docimg_723_

73-32

360docimg_724_

73-33

360docimg_725_

  教堂内部的艺术风格比较简单,彩色玻璃花窗色彩与造型都很朴素,那绘有天父、耶稣、圣母形象的天顶画就算是最华丽的装饰了。此时正巧赶上分发圣餐,教徒们列队一一安静地从修女面前经过。还有些教徒静静地跪立在圣坛周围的各座圣像前闭目祷告,至少,他们藉此得到了内心的一刻平静。
  
  

73-34 这座教堂内禁止那啥,不过各国游客都在那啥,于是俺也那啥几张吧……

360docimg_726_

73-35

360docimg_727_

73-36

360docimg_728_

73-37

360docimg_729_

73-38

360docimg_730_

  .

73-39

360docimg_731_

73-40

360docimg_732_
提交者:海燕高飞 在 2008-2-22 16:34:51


  从教堂里出来,乌云没散,坐在大台阶上休息眺望的人们也都还在。除了他们,台阶上又多了些风景——一个红衫黑裙的艺人正在抖空竹,一群不知哪国的青年坐在台阶上认真地看着。这艺人的水平放在我国绝对属于饿死勿论型的,但观众们倒也宽容,只是随着空竹的每次落地报以热情的哄笑。从法国回国半年多之后,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描写大画家范曾的纪录片,里面有圣心的镜头,抖空竹的这个人居然也在,真不知他在此驻扎了多久。
  
  要离开圣心还得经过那两条弯曲缓坡,本来做好了再次冲锋的准备,没想到那帮黑人已经下班了。顺利回到街上,已经没有时间去领略蒙马特的更多风采,只有原路返回,经过一下卢浮宫广场然后去巴士底。
  
  
  

73-42

360docimg_733_

73-43

360docimg_734_

73-44

360docimg_735_

73-45 这哥们儿似乎竭力在使自己不被绕进去

360docimg_736_

73-46

360docimg_737_



73-47 再回头看一眼骑马的圣路易

360docimg_738_

73-48

360docimg_739_

飞鸟天高

360docimg_740_


 四天巴黎之旅的最后一个到访之地是坐落在巴黎市内第四区的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和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
  
  从乘地铁的角度衡量,蒙马特高地与巴士底广场之间的距离并不很远,不过因为前一天早上小王不幸损失了她拍摄的所有卢浮宫照片,所以按计划途中要在卢浮宫站出来稍作停留做些弥补。
  
  第二次造访卢浮宫地面儿已是驾轻就熟,出地铁站穿过黎塞留通道,便再次来到大玻璃金子塔所在的拿破仑庭院。刚出黎塞留通道便看到了先前大家已经看到的那一幕——两个骑自行车的情侣正在有一定难度地亲热着,即便是雇来模特摆拍,也不过如此罢。其实从拍下的照片中可以发现,那两人都看不到俺,不过俺还是甚为心虚地没敢举起相机,只在腰间高度随手偷拍了几张,而黑手小王的则举着小柯达相机再次充分发挥了一番。除了我们,广场上并没什么人再有意关注这座人肉小雕塑,同类风景人家早看腻了……
  
  此时接近下午四点,广场上的游客并不多,而从蒙马特开场的乌云此时又在卢浮宫上空波诡云谲着,与蓝天丽日背景下相比,此刻的卢浮宫建筑倒多了些历史的厚重。拿破仑庭院中除了大小金字塔和喷水池外,还有一座路易十四的骑马塑像略显孤单地矗立在那里。塑像本身姿态生动,线条优美,但基座明显不是出于同一时期所以不知这座塑像一直就在此处还是后移过来的。不管怎样,路易十四在卢浮宫里住了几十年,又修建了这座方形广场,在此立一座塑像总不为过。
  
  

74-01 重返黎塞留通道

360docimg_741_

74-02 通道内的免费观景大玻璃窗

360docimg_742_

74-03 巡逻的正规军

360docimg_743_

74-04 有点儿霜重色愈浓的意思

360docimg_744_

74-05 这可以刊登在《xxx画报》封面,题目就叫“孜孜不倦”……

360docimg_745_

  .

74-06

360docimg_746_

74-07 路易十四的塑像,感觉有些柔美,没有太多帝王之气

360docimg_747_

74-08

360docimg_748_

74-09 这是一个常见角度

360docimg_749_

74-10 广场上的热狗摊

360docimg_750_

  晚上7点半要赶去火车站,之前还要回旅馆取寄存的行李并吃晚饭,显然此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从卢浮宫地铁站走上地面,到抵达巴士底地铁站,前后不到半小时,这种游览速度已初见疯狂,而这种精神在巴士底广场和孚日广场上还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16:16,我们到达了地铁巴士底站。去巴士底不是为了看巴士底狱,建于1370年的这座堡垒从1789年7月14日被攻克的那天起,就进入了拆除周期,9米厚、30米高的城墙终究耐不住革命民众的热情。如今在巴士底地铁站的某处还留有几块巴士底狱的基石,而塞纳河上协和桥的一些基石也来自这里。
  
  走上地面,代替了巴士底狱的巴士底广场便在眼前,当年25米宽的壕沟已被宽阔平坦的马路所代替,孩子们在街边玩滑板,一些人踩着那种两轮电动车在派发广告宣传单,红绿灯交替间大批汽车摩托车在广场上呼啸而过,这些巴黎人对广场中心环岛上立着的那根巨大青铜柱完全熟视无睹。
  
  

74-11 巴士底地铁站

360docimg_751_

74-12 街边的是巴士底歌剧院,与加尼埃歌剧院的风格对比鲜明

360docimg_752_

74-13 巴士底广场街边的滑板少年

360docimg_753_

74-14 迎面看到“七月柱”

360docimg_754_

74-15 七月柱上刻满1830年“七月革命”牺牲者的名字

360docimg_755_



74-16

360docimg_756_

74-17

360docimg_757_

74-18

360docimg_758_

74-19

360docimg_759_

  在巴黎1区杜伊勒里花园北面,有一座不大的旺多姆广场,那里也立着一个青铜纪念柱,远远看去很容易与“七月柱”混淆,不过1810年建立的“旺多姆柱”上站着的是拿破仑,而且曾在1871年被巴黎公社社员推倒过,因为他们认为这柱子代表“帝国时代的战争和征服思想的永存”。
  
  

旺多姆柱(网上图片)

360docimg_760_

  在巴士底广场稍作停留,紧接着便要赶往孚日广场。法国洛林地区有一个孚日省,那是圣女贞德的故乡,孚日广场的命名即来源于此。从地图上看,孚日广场距离巴士底广场不过几百米,但由于它坐落在马亥区,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当年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时候,在马亥区保留了一些巴尔扎克时期的老巴黎街区作为历史遗迹,如今这片地方的道路大多并不狭窄,但保留下了老老巴黎街道纵横交错的传统,所以明知道自己正在孚日广场周边兜圈子,但一时就是不得其门而入。与此同时麻烦的是,马亥地区巴黎人的日常生活气息相当浓郁,街边遍布着音像店、杂货店、水果摊、洗衣店、学校……一边是要急匆匆赶路,可一边又是总那么吸引目光的街景,于是只好边走边四下胡乱按着快门,于是反而得到很多没有取景便拍下来的生动图景。
  
  

74-20 开始寻觅孚日广场

360docimg_761_

74-21 马亥区街景

360docimg_762_

74-22 学生放学了,绿十字是药店

360docimg_763_

74-23 学校大门

360docimg_764_

74-24

360docimg_765_

  .

74-25 街边咖啡馆

360docimg_766_

74-26

360docimg_767_

74-27

360docimg_768_

74-28

360docimg_769_

74-29

360docimg_770_

  .

74-30

360docimg_771_

74-31 刚从洗衣店取了衣服

360docimg_772_

74-32

360docimg_773_

74-33

360docimg_774_

74-34 到了Turenne街就不远了

360docimg_775_

  好笑的是,拿着写有法文“孚日广场”几个字的旅游指南问路时,一些当地人也语焉不详,不过总算还是很快遇到明白人为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在某条街口一转,被四边各九座红白砖小楼环抱的孚日广场终于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已是17:50。

74-35 Google一下,两个广场距离很近

360docimg_776_

  因为被小楼包围的缘故,孚日广场更显精致。所谓广场,如今已是一片巴黎人的私密花园绿地,草坪上、长椅上到处是闲适的当地人。据说旺多姆广场、孚日广场都属于法国人心中隐秘的骄傲,因为与浩瀚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协和广场等等不同,外来观光客通常是不会注意到这种偏僻的小广场的,看来法国人有把自己喜欢的好酒藏在深巷里的好习惯。站在广场的一个街口,整片广场似乎已一览无遗,但还有更多的好东西没有彻底暴露,比如红白砖小楼中的“雨果故居纪念馆”,比如离此地不远的“毕加索博物馆”,比如附近展示着从古罗马时代至今巴黎风貌的“卡纳瓦雷博物馆”。36座小楼本身也是有奥妙的,这些楼的一层全部由拱形门洞构成,门洞相连便构成一条条长廊,里面隐藏着一间间小咖啡馆和工艺品商店。
  
  当然,对于时间所剩无几的我们来说,这些隐秘只能由它们继续隐秘下去。算起来,我们在广场上停留的时间不过10分钟,广场上那比比皆是的闲人与我们真可谓相映成趣。
  

74-36 墙上的牌子上写着“孚日广场”,这里就是底层的门廊

360docimg_777_

74-37 第一眼广场

360docimg_778_

74-38

360docimg_779_

74-39

360docimg_780_

74-40

360docimg_781_

  此时广场正沐浴着温暖的斜阳,小王选择在长椅上假装闲适一下,俺则选择绕场半周。广场的正中心立着一座路易十三的骑马像,当年他登基时人群曾在这里连续欢庆了三天。在叫孚日广场之前,这个广场的名字是王宫广场,顾名思义这里曾是法国国王的居所,那是14-16世纪的事,那段日子的终结者是亨利二世。
  
  

74-41 广场正中心的路易十三骑马像

360docimg_782_

74-42 夕阳下的小姐儿俩

360docimg_783_

  说起亨利二世的死那是大大有名,因为这要与诺查丹玛斯扯上关系。据说在1555年出版的《诸世纪》一书中,诺查丹玛斯用一首诗预言了亨利二世的结局:“年青的狮子将战胜年老的,在一场单对单的战斗里,他将刺破金笼中的双目,两个伤口合成一个,他死于残酷的死亡。”1559年6月,处于联姻的目的,亨利二世将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西班牙国王和萨伏依公国的菲利贝尔。在6月30日的婚礼庆典上,亨利二世一时兴起,要与卫队长宫共同上演一场“对花枪”,不幸的是卫队长的长矛护套意外脱落从正面刺入了亨利二世的大脑。几天后,也就是诺查丹玛斯预言期的最后一天,亨利二世终于不治身亡。而亨利二世与卫队长比武的地点,就是这个孚日广场。
  
  亨利二世的死成就了诺查丹玛斯的威名,于是当年“1999年人类大劫难”的预言便一度显得更加可怖。但他预言的事最终没有发生,可是,正如或许因为有了1984,1984才没真的成为1984一样,是不是因为有了1999的预言,1999年才平安过去了呢,但又据说其实《诸世纪》的原文里面本来就没有关于1999年的那一段。不管怎样,那段日子过去了。
  
  诺查丹玛斯出生在普罗旺斯的圣雷米,离开孚日广场20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站在了圣雷米街上。
  
  

74-43

360docimg_784_

74-44

360docimg_785_

74-45 这可是俩人……

360docimg_786_

74-46 从天上瞅一眼:)

360docimg_787_

74-47 不得不返程了

360docimg_788_

 

Rhone River——法国的母亲河

360docimg_789_

巴黎地铁

  对巴黎人来说,乘地铁是与工作和睡觉并列的日常三件大事,对于我们这些过客来说,巴黎地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观光项目,虽然规模还不及世界地铁的鼻祖伦敦地铁,但在我们的眼中它已经足够浩瀚了——14条地铁线路、5条RER郊区火车线路、380个地铁站、87个线路换乘站、每天乘客450万人次、每年行驶总里程2.26亿公里。
  
  如果巴黎市区是一块大蛋糕,随便切一刀就会发现剖面上满是孔洞,除了水电气各种管线和著名的地下排水渠,纵横交错的地铁隧道自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如果巴黎的土地是透明的,我们就能看到数十趟列车在地下同时交错飞驰的壮观场面。可以想象,无论站在巴黎街头的哪个角落,脚下都是一个巨大尺度的蚂蚁窝,同时,无论站在哪个角落,最近的蚁洞出口离你不会超过300米。
  
  巴黎地铁隧道与地面的距离在4-12米之间,要在这么一片儿不算厚的蛋糕上开挖14条线路肯定是个麻烦事,用句废话解释,就是既要考虑到不同线路换乘的方便,各趟车开起来还不能撞上,有时站台内的同一条铁轨出站后还会分开对应两个不同的隧道口,所以日常运营的调度无疑也是个很复杂的事。
  
  

75-01 大图地址:http://www.ly321.com/news/uploadimage/200512239251882494.gif

360docimg_790_

75-02 旅馆附近的Tolbiac 地铁站入口

360docimg_791_

75-03 Tolbiac 地铁站站台

360docimg_792_

75-04 1、2、6号线与RER A线汇聚在NATION站

360docimg_793_

75-05 贝尔.拉雪兹站

360docimg_794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