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温州发展之九:我们的投资还有多少课要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28:11
十问温州发展之九:我们的投资还有多少课要补?

字号:[ 大 中 小 ] 日期:2010-10-26 浏览次数: 7

       

        经济要转型,投资要先行;城市要转型,基础要先行。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而政府投资则是拉动整个投资的引擎。曾经拥有市场先发优势的温州,在投资上却落下了太多太多。除了迎头赶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题记

  手机里,有一条短信正在流传——温州六大奇迹:码头建起来大车进不来,电厂建起来线路进不来,高铁建起来旅客进不来,小区建起来居民进不来,污水处理厂建起来污水进不来,高速公路建起来市区进不来。

  说的有些偏激,却从普通百姓的角度,道出了对温州基础设施建设的失望。而连年固定资产投资不足,让这种矛盾越发显现。

  于经济也好,于民生也罢,温州的未来,越来越受制于投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问:温州,到底有多少投资的“课”要补?

  比比兄弟城市我们落后了多少?

  在无锡,该市400多名人大代表最近对过去一年城市建设成果进行了一番“检阅”。隧道、高架……一路上“上天入地”多次被提及。今年“十一”前,他们又有12条主要道路竣工投用;地铁1号线全线24个站点全面开工。

  “上天入地”的立体交通,温州没有。温州的城市交通是“纯平”的。就算说起立交桥,人们第一反应也许还是1995年建成的市区黎明立交桥。没有高架,更别说地铁。面对平日上下班高峰的拥堵,面对节假日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拥堵,只有一声叹息。

  “立体”的交通,是投资充分带来的;“纯平”的交通,是投资不足造成的。无锡200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7.56亿元;温州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7.78亿元。两组数据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更令我们汗颜的是,据统计资料,今年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1.14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居全省第十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总量已经被金华赶超,仅好于舟山、丽水、衢州三市。温州市限额以上投资总量是杭州的25.7%、宁波的28.9%、嘉兴的42%、绍兴的49%。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6个百分点。

  投资低迷,特别是重大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丁建宇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确实反映了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尤其是温州在“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额不足。

  有关统计报告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2001年全国的投资率为34%,到2008年上升为57%,8年时间内,投资率增长了69%,平均增速为8.6%;2009年上半年,投资率更是上升为65%。浙江省在全国的投资率并不算高,2000年浙江省投资率为37.5%,此后不断走高,2002年以来也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水平,2004年达到47.8%的高点,2007年为43.7%,2009年达47.0%。而近十多年来,温州的全社会平均投资率始终徘徊在31-37%之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温州的问题主要是投资不足。一是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率明显偏低;二是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低迷。与长三角城市相比,温州市投资率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居末位;投资增速比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也居末位。

  不加大投资,发展就会受影响;低投资率,对发展的后劲影响更大。

  为什么我们的投资一直上不去?

  现在的投资问题,是长期的“欠账”累积起来的。据透露,我市整个“十一五”期间,几乎年年没完成计划,年年都要为前一年、甚至前两年还旧债,真的是“旧债未还,新债又来”!

  问题出在哪里?专家分析,温州投资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不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初级要素投入和破除僵化的体制机制,对环境的要求不高。而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尤其对于我市来说,发展阶段正加快由资源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

  市政协委员黄发静正联合温州大学商学院老师做一个有关 “温州企业外迁和投资环境改善问题”的调研报告。他说,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加剧,一些本地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的迹象。其原因就在于环境。

  众所周知,推进转型发展所需集聚的资金、人才等等各类高端要素是流动的,他们总是倾向于到发展环境好的地方。而在我市,由于投资环境不佳,缺乏项目落地的平台,近6000亿元的民间资本没有转化为本地的财富和发展的资源,大批温籍企业家和本地大学生流出温州,外地引进的高端人才留不住,许多成长型企业就像割韭菜一样被来温招商的城市一茬一茬地割走,温州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投资环境不佳,还表现在抓投资的具体过程中存在诸多“恶性循环”。从前期规划开始,我们就有些目光短浅。丁建宇举了个例子,比如状元岙深水港,造好了才发现进出港口的路不行,承载力不够,现在造路又要重新规划、审批、政策处理,如果当初考虑深远一些,港口与道路一起规划、审批、建设,就不会有现在的尴尬局面!

  准备启动时,又遭遇政策处理难、建设机制不顺等老问题。温州土地“金贵”,征地拆迁中农民的要求高,政策处理障碍多、速度慢,工程进度就受牵制和耽搁。有一个数字:全省涉及围垦工程建设的行政诉讼案件有80%发生在我市,几乎都是涉及老百姓征地的。而且很多重大项目,事权财权不匹配。温州特有的“指挥部制”所带来的建设主体过于分散,责任不明、利益不清、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问题,对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减速效应。在此情况下,不少被广大市民寄予厚望的重点工程项目,如铁路新客站站前广场、六虹桥路延伸段、滨江商务区总部基地、金融集聚区等等项目推进缓慢。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群众创造生活”。改善投资环境,亟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温州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城市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低,环境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当前,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抓住关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为什么我们还要全力以赴抓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温州经济的发展。”这个观点,几乎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专家和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共识。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一再强调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投资既构成当期需求,拉动当期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形成未来的供给能力,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现阶段强调投资,会不会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不一致?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曹和平提出:对于以往增速比较慢、历史投资“欠账”比较多的地区,投资尺度加大并不为过。所以,温州全力以赴抓固定资产投资,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首先,历史的欠债,需要加倍的投资来偿还。

  “无为而治”的温州发展模式下,长期以来,政府投资缺欠力度,民间资金难展身手。

  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龙头性、战略性和带动性大项目,导致投资强度偏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项目投资密度平均只有200万元/亩。这对于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来说,显然太过“低、小、散”了。

  从全市来看,今年截至8月底,全市129个实施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只占年度计划48.7%,“应开未开”的项目还有21个。

  “无钱投入”是老话题。然而,一边无钱投入,一边却有巨额民间资本找不到投资渠道。温州大学教授谢健认为,温州的确不缺钱,缺的是投资的“动力”,这种动力包括投资机制的引导、投资项目的开放程度等。市委党校副教授任晓说:“如果我们现在再不抓投资,基础设施建上不去,产业空心化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其次,温州经济发展的后劲,需要投资来拉动。

  投资不足造成的发展平台短缺和环境制约,使得温州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相当大的掣肘。

  “温州现有的平台、空间、环境,都已经难以与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匹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说,温州的平台建设较慢、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太弱了。而温州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整体大环境方面,也存在投入不足、开放程度不足、城市优势不足,长此以往,根本无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片沃土。

  再则,温州百姓生活环境的改善,需要投资来支撑。

  市民出行,心情会因拥堵变坏;孩子上学,让家长无比纠结;不小心生个病吧,附一医附二医总排着长队。这么多年来,温州的民生工程,给市民增加的“幸福感”总及不上我们的期盼!就拿住房来说。因为买不起房,大学毕业生无奈成为“蚁族”,工作了好几年的工薪阶层仍然被迫“蜗居”。如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新建以及调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人才公寓……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投资”二字。

  浙江省发改委研究所研究员周鸿飞认为,“转型”是浙江未来发展的主线,项目建设是政府直接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方式,这种影响最主要的就是表现在民生项目的投资上。

  我们用什么来考量投资力度?

  扩大投资既是保持即期增长的迫切需要,更是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存量调整的必然要求。因此,从今年8月份开始,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力度,每月对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率等指标进行排名,并通过温州日报向全市公布。

  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忠强介绍说,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总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研究投资与生产关系的指标。通过研究投资率,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经济运行质量、投资回报等方面问题,并从中分析经济宏观运行的总体情况。

  那么,投资率是不是越高越好?

  温大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谢健在研究国内众多专家的理论后给出的解释是:就全国而言,要有控制,因为要预防投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但对区域而言,可以更高一些,尤其是对温州这样长期投资不足的城市更要高些。

  市考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比投资率,不仅仅是指基础设施和工业性投资,也包括第三产业投资。各县市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投资方向。今年我市要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指标在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的权重,逐月进行通报,旨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我们该如何为投资“补课”?

  无可否认,在投资方面,我们温州落下了很多“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长期关注温州发展的曹和平建言道:“要多一些创新,把步子迈快,才有可能把失去的时间和机会补回来!”

  是的,落下“课”不可怕,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关键是要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投资方向、投资路径,把握好投资节奏。曹和平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这种投入不仅能拉动经济发展,还能打造温州良好的环境与平台,从而实现发展的乘数效应。其次是大项目建设。市发改委正在编制“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将在十大领域中筛选十个大项目加以强力推进,预计总投资将在30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每月一次的固定资产投资通报,也让各县(市、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地纷纷变压力为动力,“出实招、亮新招”,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一场投资的热潮正在瓯越大地掀起。

  加大投资,资金是保障。面对下一阶段的大开发大投入,我们还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多元的方式,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来筹措建设发展需要的资金。

  市国资委透露,他们正在做一个关于市级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的方案,拟组建城建、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工业、公用事业、国有资产投资等等几大平台。专家认为,有了国资这根杠杆,能撬动的资金将非常可观。

  与大规模的投资相配套的是,我市的城建管理体制、市区两级财政体系、土地出让机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不日就将出台。

  棋行中盘,落子无声。此刻,当我们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宽度来观察时会发现,温州在投资方面的落子布局,正悄然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力量。可以预见,当这份力量释放之时,必将启动温州转型发展的巨大引擎,带来温州新一轮发展的剧烈嬗变!(温州日报记者 胡恩强 马玉瑛 吴栋梁 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