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分析师点评Google近年收购:遵循四大指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27:33
北京时间2月26日 国外媒体周一发表分析文章,认为从目前掌握的有限信息来看,Google近年来大肆收购,主要是为了得到:(1)更多的数据,包括论文、元数据、数字档案管以及各类图片;(2)更多的用户,或者说是更多的消费人群和市场份额;(3)更多的技术,主要是网页或桌面应用软件;(4)更多的技术开发人员,或者说是雇员。以上这些看起来都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技术与开发人员,这二者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此外,有时候,Google还会出于一些法律或政治需要,向国外伙伴注资,比如中国的天涯网和赶集网;有时还向某个公司提供赞助,营造不利于其竞争对手的市场局面,比如通过投资帮助Mozilla开发“火狐”浏览器,并在用户使用Google搜索使用“火狐”后向Mozilla付款,从而增加其与微软IE浏览器对抗时的份量。虽然没有太多的证据,但我们基本可以看出Google发动收购行动,有时候就是为了打击其竞争对手,或是阻止对手的收购,以免对手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不可能进入Google的战略会议了解其真实考虑,但我们还是可以对Google收购行为的最终目的做出如下推测:(1)攫取世界上所有的数据;(2)为吸引用户关注,极力提高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有益性;(3)从数字广告中获取利润。Google的硬件业务暂且抛在一边,它实际上售卖的就是“关注”。如果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看Google,可能就会发现它的目标就是两个,赚钱(大多数经理人和广告销售商团队的想法) 和建立ultimate AI(技术开发人员团队的想法)。理想的是,这两个阵营并肩携手,合作无间,因为ultimate AI可以吸引ultimate用户的关注,从而产生利润。
这样,随着Google的整体行为变迁,其遵循的道德准则就从刚开始的“不做坏事” 转为“做好事”,当它逐渐从强调自我克制走向潜在的“无限制”正义时,它也就成了一个传统的但活力渐弱的团体,一个自订标准的“主动的”Google。
现在我们抽取Google过去的部分收购兼并例子,来研究一下它是否遵循着它的四个收购指标--数据、用户、技术和开发者。
2001年,Google 收购了Deja的Usenet数据图书馆业务。这一行动看起来就是纯粹为了得到更多的数据。据悉,这一数据图书馆存有5亿讨论组公告。Google就此还表示,“Usenet及其社区是互联网上最活跃、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现在,Google除了提供这些信息外,就是提供背投广告。他们还利用这一数据库吸引用户加入 Google Groups群组,这一群组融合了usenet和 Google自己的群组软件。同时,一个好的群组搜索对 Google的搜索引而言也是有好处的,虽然他们的链接已经从主页链接上移走。
2003年,Google买下blog软件开发业者Pyra Labs 。拥有网络日志开发技术当然会使Google有机会进一步保持其竞争力,但是很难就此认定这是他们实施此收购行动的真实原因。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相较于开发自制软件而言,将外部软件移植入他们自己的系统,往往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因此,Google买下Pyra Labs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得到已经加入blogger的注册用户群以及他们的数据(包括blogger用户通过Google服务器在其网络日志上写下的每一个字,从而使Google更便利地加以引用和分析)。
2003年,Google收购Kaltix。Google首任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当时声称,“Kaltix致力于多项先进的个性化搜索技术开发,而Google是帮助他们实现壮举的理想助力。”这显然就是获取“技术”与“技术开发人员”的明证。
2004年,Google 用500万美元买了Baidu 2.6%的股份。现在Google已经将这些股份卖出,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出于在中国寻求当地合作伙伴所必须遵从的政治原因,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要求外国公司不仅仅简单的向中国合作伙伴提供技术。
2004年,Google收购了照片管理软件Picasa。很难判定这一收购到底有什么好处。与Google的其它一些东西相比,这一软件技术看起来太微不足道了。或许这次还是为了获得“技术开发人员”,以便帮助Google的照片管理战略加入优秀的团队。在2004年中期发布的一场新闻会上,Google还表示,“Picasa是数字照片领域的创新者,对于Picasa团队能够加入Google,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2004年,Google收购数字地图测绘公司Keyhole。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Keyhole为其后来被用于Google地球的一项产品作广告称:“下载并安装Keyhole 2 LT,它只有9MB大,但是你可以通过它获取超过12+ Terabytes的地球影像数据,还能任意扩大、缩小、旋转,简直就象让你坐上了飞毯。”不过除了获取数据外,Google显然还可能通过这次收购获取了“技术开发人员”和“技术”,当然,它现在还需要从Tele Atlas, DMapas, Navteq, Geographic Data Technology Inc等部门获得卫星数据使用许可证。
2005年,Google收购了手机社会化网络公司Dodgeball。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可能是Google想为以后进入手机市场打下基础,他们在这一领域在是自觉没有什么强大的竞争力。在这一收购案中,很难猜测Google有什么别的用意,或许就只是为了加快Google自己的手机计划,才冲着Dodgeball的开发人员(当然也可能包括其技术)进行了这次收购。不过,Dodgeball的创始人对他们在Google的待遇很是不快。2007年,他们退出Google时对Google表示了不满,“Google显然没有按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扶持Dodgeball,这不是什么秘密。对于我们来说,在Google的这段经历实在让人太过灰心,特别是我们无法说服他们认识到Dodgeball的重要性,结果我们只能坐看后来者在手机社会化空间方面不断进步。”
2006年,Google收购了YouTube。据曾在Google工作的员工说,当时很多Google内部工作人员对于这一收购十分诧异,他们说“YouTube可没什么技术”。Google在当时早就有了自制的名为Google Video的类似技术,如果仅从技术角度而言,不考虑社会应用的话,他们的这一技术还更为先进。但是,当时YouTube实在流行的离谱,很多人将YouTube 影像发到自己的博客里,然后又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所以,这一收购的目的就是获得影像“数据”和用户。另外,考虑到YouTube团队现在仍然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Google之外自行工作,所以通过这一次收购,Google显然也获得了“技术开发人员” 或者说雇员。今天,YouTube还在继续努力,YouTube影像资料也可以在Google的在线搜索结果中更容易地找到。而Google Video计划的负责人Jennifer Feikin,则于去年离开了Google。
2006年,Google收购Neven Vision公司。Neven Vision是专门开发照片识别技术的软件开发公司。从这一角度看来,Google收购该公司主要是为了得到它的技术和技术开发人员。Picasa项目经理2006年曾表示,Neven Vision为Google带来了尖端技术与专业人才。
2006年,Google收购了Writely。 Writely是基于WEB的可以实现网上联机协作的字处理软件,它被融入了Google的文档编辑软件,所以微软对它的收购目的应该是获取技术开发人员与技术。出于类似原因,Google购买了Tonic系统,以帮助其开发在线文稿演示工具网页。看看Google的这些收购行动,你恐怕不得不考虑什么样的战略才能帮助Google更好的开发产品:加入Google,埋头研发自制软件,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它被管理层不断地分割、撕裂,或者是自己开公司,然后等着被Google收购。如果说第二种方式显得更容易的话,那么Google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肯定会严重受挫。
2007年,Google收购DoubleClick。DoubleClick主要从事网络广告管理软件开发与广告服务,对网络广告活动进行集中策划、执行、监控和追踪。DoubleClick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市值曾超过百亿美元,并熬过了互联网的冬天。Google的这次收购,显然是冲着DoubleClick的庞大用户群去的,要知道所有的广告商都在使用DoubleClick。这次收购还帮助Google获得了与广告市场具备良好关系的大量雇员,进一步巩固其在网络广告市场的领先优势。
2007年,Google收购Gapminder的Trendalyzer及其开发团队。Google的这次收购动机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用户,当然应该还有技术方面的考虑,因为这一系统可以将GoogleAnalytics的统计从数字转向交互动画显示。不过,Google最大的兴趣应该还是技术开发人员。Google副总裁Marissa Mayer在向Gapminder致欢迎辞时表示,“帮助Google的搜索、电子邮件及其它产品提高灵活性是相关关键的”。
一个象棋大师在被问及他最喜欢什么样的招数时说:“我最喜欢能赢得比赛的招数。”显然,通过不断购买可提升其战略利益的产品和公司,Google在收购问题也已经变得越来越现实了。以前,Google的目标还相对关注于技术和数据获取,现在则干脆将目标放在搜刮用户群上了。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是其最早期对Blogger的收购,也有部分原因出于获得用户群,不过技术和geeky空间还是其最大考虑,不象后来收购 DoubleClick时,其初始动机就是赤祼祼地搜刮用户群。如果Google从现在开始将重点完全放到用户群的抢夺上,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陷入因垄断引起的法律危机之中,另外要知道,仅仅抢夺市场份额对于技术进步而言毫无作用,而这也可能导致最后对用户的伤害,从而推动市场份额。
虽然我们无法判断Google下一步准备收购哪个公司,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四个指标上来进行研究。有一些公司,其存在的唯一意义似乎就是等着被Google收购,可是如果他们不认真考虑其价值是否符合“数据、用户、技术和开发者”这四个指标的话,那么他们的目的恐怕很难实现。还有一些公司正在努力使他们自己看起来更容易被Google收购,比如他们始终坚持在Google的框架内进行工作。对于这些公司,Google看起来会采取将他们的优秀技术开发人员塞入其自身团队的方式加以对待。不过,或许在很多收购活动中,Google需要的恰恰是反对意见,换句话讲,也就是要提高其自身技术开发人员的素质能力,最好是引入一支能够认识到Google自身可能无法解决新问题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