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0-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30:24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0-28 以 下 目 录 【博览视点】
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下)
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上)
突然涌入的钱 【焦点透视】
“金钱先生”为何彻夜无眠?
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巨型保险公司,是个很好的起点
下一轮投资的“奇葩”在哪? 【决策参考】
07年“附身”方可勇夺4500
11月份A股解禁市值超过2万亿元 【热点聚焦】
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巨型保险公司,是个很好的起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提“宽松” 短期风险迹象尽显 【新视野】
与世界脱钩加剧 中国经济政策日趋独立 【新闻观察】
巴菲特接班人:会写股东信、读过《证券分析》
比亚迪已让巴菲特们越来越没“安全感” 【博览视点】 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下)

    (接上文)当筛查大部分机构投资人之后,“点火”资金的成分自然浮出水面。

    首先,热钱可能性最大通过场内“已开账户”注入资金推动行情套利,与当前热钱主要流入方式的特性“暗合”

    热钱流入规模是没有办法进行估量的,但内外串联“暗度陈仓”操作方式却已经“普及”。利用国外抵押,国内借款的手法,不出现境内外资金的实际流动,而同样达成“流入”目的。同样的运作方式,对于A股来说,同样适用——通过国外抵押,国内借款,由国内投资人代理投资,直接介入A股。一些营业部反应,近日由第三方存管转入的资金量每天均出现了几百万元的增加。

    这种方式相当隐蔽,安全性较高,难以防范,只是运作成本较高。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到A股涨跌。

    第二种方式,通过兑换成港元,押注带有A股的H股,以及指数品种(A50)。这种方式可以间接影响到A股涨跌。必须注意到,A股煤炭、有色、银行板块中均存在带有H股的A股,比如兖州煤业、江西铜业、农行、工行、建行,而他们在同板块中均涨幅居前。

    采取上述两种方式,热钱均可不露痕迹的“点火”行情。

    另外,热钱不会选择蓝筹之外的品种(对于A股市场不熟悉),加之三季度A股蓝筹普遍低估,相对于H股比价优势明显,折让较大。因此,直接介入A股只会拉抬蓝筹。这一点与此波行情的“二八”特性相当切合。

    其次,楼市套现资金“移仓”。职业投资人调整“股、楼”投资比例,也可以不露痕迹

    按照A股历史规律,年底至第二年年初,通常行情不淡。加之楼市风声鹤唳,政策打压看不到尽头,楼市套现资金转战A股可能性增大。不过,考虑 到只有两个领域同时参与的投资人才符合筛选条件。因此,即便参与近期股市,也只可能是楼市套现资金的九牛一毛。加之品种选择、时点选择如此一致,仅仅只靠 九月底各地出台的“限购令”触发,可能性很小。

    因此,不排除存在楼市套现资金“移仓”个案,但此轮行情“点火”资金应不是楼市套现资金。不过,有理由相信,近期行情暴涨加快了楼市套现资金转战A股的进度。

    同一层面,“存款搬家”同理。可以论证趋势加快,但难以充分解释短期行为的合理性。另外,期货资金回流股市的说法,从近期期市成交数据来看并没有明显痕迹

    综上所述,具备“集团作战”能力,资金规模匹配,同时不用新开账户则可以即时入市,只有热钱。通过内外呼应,趁市场成交清淡之时为A股“点火”。保险、楼市套现资金、私募以及部分基金依次扮演配角,合力上演了这台“十月”大戏。


    T O P ↑
鉴证实录:谁夺走了血淋淋的筹码?(上)

    “十一”长假前后“点火”A股市场的增量资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非“新丁”,即原有账户注入增量资金是此波资金入场的主要方式

    截止10月15日,30万户/周的开户数仍然是一道没有成功跨越的起跑线。这与10月初火爆的行情形成了强烈反差。直至10月18日-10月22日当周,新增开户数才出现迅猛增长。

    随着一波财富效应下的“新丁”入场,根据历史资金进出规律统计测算,“新丁”第一轮“持续入场”结束期,最早将出现在11月上旬他们将是未来一个月内“场外增量资金”的主力。

    “没有新丁介入而指数大涨”的情况在A股历史上极为罕见同时,这揭示出“点火”资金的鲜明特征——它来自“堡垒”内部或者通过内外串联“暗度陈仓”了解这一性质,可以轻松排除掉公募基金、社保、保险、阳光私募这些阳光下的机构投资人,也排除掉了社会闲散资金。

    ——公募基金:多家机构测算表明,10月8日-10月15日市场气势如虹的一周,偏股型 基金整体竟然是较大幅度的减仓,逾半数基金选择主动减仓。这充分说明,行情初期大多数基金按照正常操作规程进行仓位调整。充分说明,大多数基金没有心理准 备。10月18日-10月22日,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增仓,选择主动增仓的基金占比再次超过半数。基金们开始“集体转身”已经是上升中段,这也使得市场成 交活跃度能够持续保持在高位。

    经过一番折腾,从目前平均净值增长与指数增长比较来看,基金仓位的配置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比重依然较高,并未完全转过身来。公募基金继续调仓的动力犹存,意味着市场未来成交量的“底限”有保障。

    由此可见,公募基金操作中规中矩,并非行情“点火”者,而只是维持市场热度的“供暖工”。

    ——阳光私募:事实上,考虑到其总体规模有限,完全可以不必考虑。另外,截止10月22日,据WIND统计,700多只私募产品中,只有30只产品跑过了当周指数。

    ——险资方面:有传闻称,9月28日前后,平安人寿分别申购了以百亿计的大盘蓝筹基金,同时赎回中小盘基金。有关数据还显示,从10月8日以来,保险公司新增申购基金金额每天都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增量出现。

    从今年以来的历史记录来看,险资敏感度很高,操作十分激进、频繁,但策动如此大规模的上涨可能性不大。虽然传闻看似很真,但若考虑到保险资 金的风控模式和操作模式,传闻真实度偏低。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出,通常采取申赎指数基金的方式,而自营操作的力度相对有限。此波行情“点火”是通过地产、煤 炭、有色板块的分别启动,因此,即便保险资金参与也只能是及时跟进。

    ——社保:不予考虑,因有违常理。社保资金通常都是基金经理代理委托,扮演坐轿角色。


    T O P ↑
突然涌入的钱

    “忧虑已成一种习惯,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手足无措,面对骤然干涸的河床依然手足无措。” ——这是2010年7月《突然消失的钱》开篇第一句描述。三个月之后,这句话依然“受用”,唯一改变的是钱从“突然消失”变为“突然涌入”。

    股市上的钱,突然多了起来。

    当幸福来敲门时,有些措手不及。10月8日到10月21日,沪深两市累计四万亿的成交量创出了历史记录。整个六月,沪市累计成交量不过 1.30万亿,七月沪市累计成交量1.75万亿,八月沪市累计成交量跃升至2.47万亿,九月沪市成交量略微回落至2.35万亿。然而,十月份头十三个交 易日(截止26日),沪市成交量迅猛放大至3.07万亿。必须要注意的是,十月长假至少“挤”掉了5个交易日。

    面对“没有前戏,直入主题”的激情,大多数人恐怕都会心生一丝胆怯。

    中金的最新研究认为,“是否有更多场外增量资金的入市”是目前市场的最主要忧虑——这一观点在业内颇具代表性。

    产生这种疑虑的根源,莫过于两方面因素:其一,不清楚增量资金的来源(既无法判断趋向,又无法量化分析);其二,对于“史上最高流通市值”的畏惧(虽然指数离历史高点存在不小距离,但流通市值却早已“穿越”历史巅峰)

    这两个问题相信困扰着业内相当多的研究者,这两个问题也是今天我所要给予解答的两个“核心”。

    博览研究员的判断如下:

    1.随着“财富效应”扩散,市场短期必然迎来一波“新丁”入场——他们将是未来一个月内“场外增量资金”的主力。目前来看,尽管市场大涨近半个多月,但从资金周期来看仍处于“起点”。

    2.十月份累计成交量将成为一次“巅峰”——与“高频”换手不可持续有关。10月头两周,参与交易账户数急升至历史高位(过热区)。从历史经验来看,在过热区间徘徊时间应不超过六周。一旦交投热情降温,成交量自然出现阶段性回落。

    3.根据历史资金进出规律统计测算,“新丁”第一轮入场结束期,最早将出现在11月上旬。这种测算是否靠谱呢?2010年8月《资金“洪峰”或九月中旬“抵达”A股》中博览研究员曾做过类似测算——结论是七月上旬以来的本轮反弹,使得市场内部流动性“筑底”基本完成。九月中旬或迎来一次新增社会资金入场。由最终事实来判断,测算与实际结果十分接近。

    4.依据历史规律,2010年10月启动的上涨波段持续时间应不小于3个月——即直至2010年年底都属于“安全期”。

    距离上一次增量资金冲击,已经时隔半年。这本身就是一次“纪录”——两次资金流入波段的时间间隔最长。突然消失的钱,我们无法知晓它的归期,面对突然涌来的钱,何时离开也只能是个谜。

    不过,有理由相信,积蓄已久的能量,一旦爆发,力量必定惊人。


    T O P ↑
【焦点透视】 “金钱先生”为何彻夜无眠?

    对金钱的不信任到如此地步,终有一日人类之间的交易可能要重温“以物易物”的原始境况。

    望着阳台外哈德逊河夜景,“金钱先生”正在出神,连手持那杯“武当”红酒溢了一些在手亦没有留意。很多不知就里的人,都认为“金钱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所以很多个晚上都不眠不休地在干;就像其他华尔街的精英一样,无时无刻地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其实,他们不知“金钱先生”有多累,有多想睡,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总是若有所思、彻夜难眠。想起来了!应该是差不多两年前开始吧!那个“金融海啸”,令美国政府带头推出“量化宽松方案”,令货币供应骤增,变相的令“金钱先生”多了很多的同胞。

    刚开始的时候,“金钱先生”感觉还是不错,好歹都是族大自强,被其他人欺负的机会就愈低。但时间一久,感觉就开始怪怪的。

    从来,世间一有什么大灾大难,又或甚至上一些风吹草动,坊间就说“现金就是王”(Cash is King) ,令“金钱先生”觉得自己一族跟英国、瑞典、西班牙等皇族一样高人一等。

    但自从“量化宽松方案”出现,金钱就好像经典科幻片“黑客帝国”中的角色史密斯干员一样,只消计算机母体下个指令,便会有无穷无尽的史密斯干员在自我复制繁衍。中国积极工业化为世界各国不眠不休生产消费品,20年存下来的外汇储备也不过2万多亿美元,联储局透过“量化宽松”在2009年一年之间创造出来的货币,却已经高达1万7千亿美元。而现在的“二次量宽”,据说将高达2-4万亿!相当于1个中国40年的血汗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金钱滥发的后果,就是令金钱一族慢慢丧失尊贵的地位。像因“金本位制”被废除后失势近50年的黄金,近年亦已明显卷土重来,虽然除了外观比较诱惑之外,黄金早就不会有什么实务。听说中国的富豪更不喜欢金钱,他们更喜欢买物业保值,即使不自住、不出租的丢空,他们也不愿意持有现金。国内的大城市也好、特区香港也好,资源国家如澳洲和加拿大,都有他们买房子的踪影

    即使“金钱先生”手上的名贵红酒,又或者家里挂着的几幅新派现代艺术画也好,通通都成为怕金钱贬值人士购入的对象。事实上,对金钱的不信任,已令全球人士发掘其他保值渠道。股票不用说,商品期货由石油、金属到各式各样的农产品,都有所谓有识之士买入。知识水平低一点的更可能跑去买大蒜囤积,又或者听张悟本的话把绿豆一吨一吨地买入。对金钱的不信任到如此地步,终有一日人类之间的交易可能要重回“以物易物”(BARTER) 的原始境况。

    其实,说到底现代人的所谓“金钱”,就是一张比较耐用的纸。从前的美钞还会在上面写着可兑换多少黄金,在弃用“金本位制度”后,上面换上了一句“In God We Trust”(请相信上帝),换言之就是你有什么事,就只能祈祷了。

    新一集的《华尔街》叫“Money Never Sleep”(金钱永不眠),照我看来,“金钱先生”不是永不眠,而是他一想到自己的地位有朝一日不如一粒绿豆,而焦虑起来变成“Money Losing Sleep”(金钱失眠了) !(郑家华/文)


    T O P ↑
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巨型保险公司,是个很好的起点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沿海城市,增长率往往让人觉得有20%以上。压低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的是,中国13亿人口的大部分并不住在上海的高楼大厦、明亮灯光和建筑工地附近。

    这种局面开始出现裂痕。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10.3%和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9.6%。而许多人认定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已经激增至大约两年里的最高点。这表明,充满泡沫的中国应当赶在泡沫四处蔓延之前认真对待过热风险

    今后两年对中国成败攸关。中国的决策层有大好机会对逐渐显示出紧张迹象的经济进行改革。

    行动开始了。中国央行上周自全球危机以来首次加息。比这更重要的是,消除关于政府会武断地使GDP增长率高于9%并抬高资产价格的观念。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留下的一个持久业绩是他热衷于在出现险情时救市。格林斯潘在理论上是自由论者,实践中则是货币问题上的社会主义者。中国近年来打造了自己的“格林斯潘对策”,这种对策曾把房价推向巅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表示,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和北京的一些较富裕地区恐怕开始过热。因此,全国性的数据掩盖了中国繁华城市里泡沫的严重性,而这些繁华城市是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焦点

    中国需要更为均衡的经济增长和更加环保的工业,需要缩小贫富差距。我们可能很快会看到导致坏账激增的无谓投资减少。提高对储蓄的利用成效将使中国在今后十年里变得更加强大。

    中国显然会采取的举措包括让人民币升值。这会使其加快从世界工厂转向服务和高增值产业。不过,人民币不大可能大幅升值。中国把偏低的本币币值视为它在转换发展模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减震器。一切都是为了均衡

    而中国控制稀土出口引起的愤怒浪潮忽略了这一点。诚然,稀土对于从混合燃料汽车到笔记本电脑、风力涡轮机和军备的各种东西都不可或缺,中国对这种原材料实行配额制是在炫耀实力。但它还关系到创造就业机会和国内财富。中国未能向怒气冲冲的贸易伙伴阐明后者。

    有必要消除的另一个看法是,政府会做出对投资者有利的抉择。如果你跟香港和上海的投资者聊天并声称泡沫日益形成,对方往往会说:没错,但你真的认为政府会袖手旁观、听任股市或楼市暴跌吗?绝对不可能的。

    难就难在这儿。中国需要公开、透明地退出资产市场。是的,市场将剧烈震荡。然而,中国如要在长时期内成为一个更加稳定的经济体就必须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实现软着陆有赖于此。在世界各国都实行零利率的情况下,中国加息只会吸引更多的热钱,因为投资者会谋求更高的收益。中国经济所急需的冷静必须来自政府的政策。

    中国必须行动起来,确保其不仅增长得更快、而且增长得更好。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某种巨型保险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T O P ↑
下一轮投资的“奇葩”在哪?

    若美联储不作出大规模QE2的决策,八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暴涨就可以寿终正寝了,接着是资产的狂泻。但事实是,行情走到现在才面临选择。

    下一个投资的“奇葩”在什么地方?依然是黄金吗?是大宗商品股票吗?还是外汇?

    要看下一个投资在什么地方,必须要知道当前流行的投资说法是什么,然后再质问这种说法是否对,参看图表数据,看看这种说法是否在价格上已经被市场彻底消化,之后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那么,当前最流行的投资说法(更确切地说是投资误区)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美联储的定量宽松第二幕,所谓的QE2。高盛前几天发出研究报告说,美联储必须要印出4万亿的钞票才能解决问题。此说法几乎近荒谬可笑。4万亿?2008年危机高潮时,全球央行们联手也就能出5万亿美元(顺便说说,5万亿是个什么概念?若你每秒钟撕掉一张1美元,要一万五千年才能撕完5万亿美元)。更何况,这5万亿只是个央行们的保障而以,实际上根本没有出那么多。

    高盛的推断来自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泰勒公式。此公式将利率同通胀率和就业率等参数联系起来。

    那么误区在什么地方呢?误区在联储印钱的能力上。不错,美国是有本事印钱,但在美国欠债累累的时候,印钞会将利率立刻抬上去,导致信贷成本增加,对靠信贷来运转的西方经济是个巨大打击。美联储的做法,不是印钞而是利用国家信用向银行系统注入信贷。这同二三十年代时的经济手段大不一样,由于信贷的电子化,用印钞来解决经济体系中信贷不足的做法,已经属于“恐龙时代”

    那么信贷能够导致通胀吗?当然可以,但若体系中债务占极大多数并在收缩时,大量提供信贷只是逆风吐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过多的信贷只是导致银行信贷成本降低,而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提高信贷的门槛,导致信贷总量减少。

    也就是说,若美联储真是傻得连这都不知道,QE2的到来就意味着大规模通缩的开始。若美联储不作出大规模QE2的决定,八月以来的暴涨就可以寿终正寝了,迎来的是资产的狂泻。

    美国那边太远了,那么国内这边又如何呢?

    上周(10月18-22日)国内的统计数据表明,内需的提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国内生产总值增涨量已开始减少,工业生产总量增量也开始降低。央行在此时作出升息的决定,表明央行在控制资产泡沫方向迈出了重大步伐。吵闹许久的房产税可能已经不远了。

    资产通缩是下一个投资惊奇所在在通缩中,过度炒作的资产将逆向,包括房地产,股市,黄金,大宗商品等。由于央行们从来没有对付过在全球范围内的通缩,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徒劳地抗拒这一历史的必然。鉴于他们的手段只是货币,可预见外汇炒作将成为新的热点。


    T O P ↑
【决策参考】 07年“附身”方可勇夺4500

——不可持续的“高频”换手

    尽管不清楚热钱如何进退,但一些客观规律不会打破。所以,仍然可以探索出一些有“前瞻性”的结论。

    截止10月22日,A股交易账户数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上升,处于历史高位(过热区)我们将市场交易活跃度分为三层,过热、正常、过冷。

    “高频”换手不可持续。从历史经验来看,在过热区间徘徊时间应不超过六周一旦交投热情降温,成交量自然出现阶段性回落。当然,只要市场交投热情处于正常区,那么每日热点的深度、广度仍可期待。考虑到大多数基金在十月份均出现了整体性调仓,因此,十月份累计成交量很可能成为一次“巅峰”

    截止10月15日,A股持股账户数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10月18日-10月22日当周持股账户数跌势趋缓。历史数据显示,筹码快速集中“几乎必然”对应着指数的快速上升段。同时,筹码趋向集中是中期行情的必要前提。

    左图中,分别标志了三次筹码“快速集中”时段,分别是2009年1月-2月;2009年10月-11月;2010年10月-?透过这一视 角,配合上证指数来看,可以得出相当振奋人心的结论——2009年1月启动的上涨波段持续了7个月,2009年10月启动的上涨波段持续了3个月。这意味 着,按照历史规律,2010年10月启动的上涨波段持续时间应不小于3个月

“史上最高流通市值”的焦虑

    三年再造了一个A股市场。尽管指数还只是停留在3000点上下,但整个市场的流通市值却远远超过2007年6124点。据测算,2007年沪指6124点相对应的流通市值是8.5万亿元,而今流通市值(截止10月27日)已经实现了翻番,高达17.3万亿。

    我很认同中金关于“通过市场流通市值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进行点位判断的测算方式”中金认为,从市场自由流通市值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值看,如果再出现一轮大涨匹敌2007年的6000点高度,那么沪综指将位于4300 至4500 左右

    不过,中金对于能否达到这一极限水平表示怀疑。由于三年来,资产供给失衡的状态持续保持,市场内外资金没有很好聚集。再次出现2007年那样大幅上升行情的资金面基础不存在。

    这一点上,我的看法颇为乐观。当财富效应、中度通胀、加息周期初期、人民币升值、楼市清淡、企业盈利确定、下半年融资规模远小于上半年,七大因素“聚头”,一旦A股成功穿越2009年7月高点,社会闲散资金再次云集股市,甚至出现过激性的投资热潮并非没有可能。

    2010年8月《资产供给“洪峰”或已“穿越”A股》一文指出——我认为,下半年资产供应量递增速度将出现回落,资金供给进入“恢复期”。 2010年融资高峰已然随农行上市达到高潮,进而走向回落。下半年“扩容”任务的“双重心”将转变为“单重心”——随着银行体系再融资走过高峰,下半年扩 大中小企业融资案数量将是扩容重点,即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的可持续增长。这一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融资“总量”递增速度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而IPO家数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全年来看,A股全年资产供应量应约等于07年的高峰值,即下半年融资规模应远小于上半年。

    这一判断至少可以在资产供给预期上消除一些顾虑。

总结

    市场需要敬畏。“史上最高流通市值”的焦虑会让我们时刻清醒,这个市场终究存在一个高点。不过,这不是眼前的事情。

    从资金面研究的结论来看,11月上旬将可能出现增量资金的短暂退潮,也将是本轮行情的第一个资金面拐点。中期来看,行情跨度极可能覆盖整个四季度直至明年年初。

    后续资金涌入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上升空间。毕竟,从我所记录的数据来看,任何一次中期上涨行情都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资金推动的“本性”。


    T O P ↑
11月份A股解禁市值超过2万亿元

    11月份,A股市场将迎来限售股解禁的一个新高潮,两市解禁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占目前目前已流通A股市值总额的一成多。如此高额的单月解禁市值不仅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数据显示,11月份股改限售股的解禁市值为461.25亿元,比10月份的108.90亿元增加了352.35亿元,是10月份的4倍多;首发、增发配售、定向增发等部分的解禁市值为20661.99亿元,比10月份的4928.22亿元增加15733.77亿元,是10月份的4倍多。二者合计21123.24亿元,为10月份5037.12亿元的4倍多。

    11月份非股改限售股解禁市值占很高比重,占到全月解禁市值的97.81%其中,11 月5日中国石油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解禁,市值为18255.79亿元,解禁股数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为3948.05%,解禁股东2家,即中国石油集团、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均为国有股股东,持股占总股本比例分别为86.20%、0.22%,且持股全部解禁。该公司解禁股数的市值占到全月所有解禁股的 86.43%,解禁压力十分集中。

    11月份一个颇受关注的解禁群体是27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12个月后迎来首批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解禁。这27家创业板公司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合计解禁市值为329.27亿元。这批首发原股东限售股则主要由创投公司、高管以及其它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所构成,持股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存在减持的可能性。


    T O P ↑
【热点聚焦】 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巨型保险公司,是个很好的起点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沿海城市,增长率往往让人觉得有20%以上。压低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的是,中国13亿人口的大部分并不住在上海的高楼大厦、明亮灯光和建筑工地附近。

    这种局面开始出现裂痕。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10.3%和第一季度的11.9%下降到9.6%。而许多人认定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已经激增至大约两年里的最高点。这表明,充满泡沫的中国应当赶在泡沫四处蔓延之前认真对待过热风险

    今后两年对中国成败攸关。中国的决策层有大好机会对逐渐显示出紧张迹象的经济进行改革。

    行动开始了。中国央行上周自全球危机以来首次加息。比这更重要的是,消除关于政府会武断地使GDP增长率高于9%并抬高资产价格的观念。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留下的一个持久业绩是他热衷于在出现险情时救市。格林斯潘在理论上是自由论者,实践中则是货币问题上的社会主义者。中国近年来打造了自己的“格林斯潘对策”,这种对策曾把房价推向巅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表示,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和北京的一些较富裕地区恐怕开始过热。因此,全国性的数据掩盖了中国繁华城市里泡沫的严重性,而这些繁华城市是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焦点

    中国需要更为均衡的经济增长和更加环保的工业,需要缩小贫富差距。我们可能很快会看到导致坏账激增的无谓投资减少。提高对储蓄的利用成效将使中国在今后十年里变得更加强大。

    中国显然会采取的举措包括让人民币升值。这会使其加快从世界工厂转向服务和高增值产业。不过,人民币不大可能大幅升值。中国把偏低的本币币值视为它在转换发展模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减震器。一切都是为了均衡

    而中国控制稀土出口引起的愤怒浪潮忽略了这一点。诚然,稀土对于从混合燃料汽车到笔记本电脑、风力涡轮机和军备的各种东西都不可或缺,中国对这种原材料实行配额制是在炫耀实力。但它还关系到创造就业机会和国内财富。中国未能向怒气冲冲的贸易伙伴阐明后者。

    有必要消除的另一个看法是,政府会做出对投资者有利的抉择。如果你跟香港和上海的投资者聊天并声称泡沫日益形成,对方往往会说:没错,但你真的认为政府会袖手旁观、听任股市或楼市暴跌吗?绝对不可能的。

    难就难在这儿。中国需要公开、透明地退出资产市场。是的,市场将剧烈震荡。然而,中国如要在长时期内成为一个更加稳定的经济体就必须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实现软着陆有赖于此。在世界各国都实行零利率的情况下,中国加息只会吸引更多的热钱,因为投资者会谋求更高的收益。中国经济所急需的冷静必须来自政府的政策。

    中国必须行动起来,确保其不仅增长得更快、而且增长得更好。证明中国不是投资者的某种巨型保险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T O P ↑
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提“宽松” 短期风险迹象尽显

    央行“意外”加息的意图针对的是什么?是否意味着中国新一轮“高频加息周期”开启?

    10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其新闻稿上并没有给出字面上的答案。但博览研究员认为,国务院选择对此前沿用了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字未提,本身就说明了此前“超宽松货币期”的终结(至少在市场预期如此)——此前有哪一次会议没有提到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诚然,不提“宽松”作为四季度投资“指南针”的证据不充分,更多的只能推测是货币战争的需要——美联储11月3日的议息会议将确定二次量宽的规模、G20首尔峰会、美国中期选举在即,中国需要为独立的货币政策争取空间。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继续做多行情的力量,希望听到“货币政策连续”的声音,在此次会议中并没有给出。那么可以肯定,多头就会失望

    联系到周小川的“宏观审慎政策”、吴晓灵的“货币回归稳健”,以及“弱美元”连续多天反弹,我们认为资本市场的短期风险可能会于近日急速释放。

风险:期指多头弃守套利空间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最为敏感的期货市场已经初步显露短期风险。10月27日,国内期货市场全线重挫,沪胶、郑 早稻等品种惨遭跌停,金属期货亦不乐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股指期货中多头押注A股单边市的热情大减,开始弃守历史最高的“套利空间”——

    10月18至26日,期现价差曾经在多头膨胀的热情中越拉越大。25日,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011对期货的价差最高达到118点,这是 自股指期货上市以来的次高点;26日此期现价差并未像市场预期开始缩小,早盘一度达到了140点,超过了5月5号时的历史最高水平122.6点。

    这正向套利空间的出现表明目前A股市场上做多情绪极度膨胀,而期现价差罕见的持续性表明目前做多“单边市”的资金量非常大,一度在期指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期现套利资金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拉近期现价差。

    然而在10月27日,主力合约收出月内最大阴线,价差已不足85点。同时,多头平仓迹象明显,空头则大肆开仓。多头如此前四月份空头做空A股那般,无视套利空间、一往无前的气势明显衰退。

根源:美元阶段性反弹的可能大增

    究其根源,除了上述国内政策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此轮流动性通胀行情的根源——二次量宽和弱美元,遭到了市场的质疑

    当前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近一轮的贬值,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对二次量宽的预期。目前的焦点,集中于美联储将以怎样的规模和速率投放货币。美元走势,又到了一个不下则上、窄幅波动的中期关口,市场预期短暂平衡,静待美联储会议结果。

    博览研究员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投放规模,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不大,并有可能用比较模糊的表述,按月度分批小额投放,支撑美元阶段性反弹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在此市场情绪下,《华尔街日报》发文质疑美联储二次量宽的规模,经历了一轮急跌的美元、及一轮急涨的全球金融市场,均有反向做技术调整的需要,A股亦难独善其身。

展望:中期继续看好,短期不看深调

    然而,我们并不认为短期调整的持续时间、尤其是幅度上会非常明显。

    按照此前博览研究员对流动性通胀行情的阶段性划分,现在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向中期的过渡,国内外政策的“交锋”会令此阶段的市场预期和A股 走势出现一定紊乱。但我们坚持“全球二次量宽导致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美元长期下行轨道”的判断不变,同时11月中的G20峰会,以及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均会对市场形成不小的政策刺激。

    另外,国内资本市场中,银行、地产、医药三座大山亦将于近期迎来复辟——

    银行,随着各大国有银行业绩的发布,其利润增长率符合并超过市场预期,估值优势尽显。今日公布的4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业绩表现颇为抢眼,农 业银行、中行、深发展、光大分别实现净利润701.85亿元、829.60亿元、47.3亿元、10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6.32%、 27.48%、30%、71.35%,净息差的逐步扩大是业绩高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产,在“限购令”、“加息”等重压下,“首套房不征房产税”、“广州大幅削减住宅供地”,尤其是本次国务院会议,再度引用的“温和”表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令地产具备了短期反弹的政策动能。

    医药,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超级病菌;二是急速降温;三是前期风格转化、大幅下跌后的反弹需要;四是消费刺激。另有消息称,到2012年,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期,这对于中国这个仿制药大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最后,索罗斯等国际资本大鳄进驻香港,可以确定是较长周期的资金运作,而非短炒;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刺激将长期存在。

    以上构成了我们继续中期看好A股、短期不看深调的理由。


    T O P ↑
【新视野】 与世界脱钩加剧 中国经济政策日趋独立

    此弱彼强,此跌彼涨,此松彼紧——近期所有欧美经济体的经济特征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完全相反的对照。

    上周公布的数据和政策动向告诉我们,中国日趋独树一帜。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成长,通胀开始抬头,中国央行上周升息,为近三年来次,明显加速了货币收紧进程。

    距全球金融危机已两年时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明显,在美国和欧洲,经济成长迟滞,陷入全面通缩成为切实的风险,各国央行都在寻求进一步放松政策。

    因此真相就是:中国已脱钩,虽仍受其他主要经济体影响,但根本上是独立的

    这次危机就是一场测试,而中国经受住了考验。与三年前在假设层面上的讨论相比,现在脱钩已成为更有依据的论点。过去对脱钩观点的异议之一是,由于中国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中国无法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

    上周之前人们普遍预测中国人民银行要等到美联储升息后才会随之而动,在低息货币流入还是通过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来打破关联之间被迫做出选择

    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确拥有独立货币政策,不必完全依赖汇率作为政策工具。

    上周的升息也许是中国的自主行动,但实际上人民币与美元亦步亦趋仍限制其政策的脱钩。美元近期暴跌意味着中国在关键性大宗商品进口上花费了更多,引发了通胀风险,不利于贸易条件。

    事实上,过去两个月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并非偶然巧合。人民币加快升值并非是对美国压力的反馈,而是对弱势美元的反应。道理就是这样,他们必须保护自身购买力。

    兴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董先安预计,中国政府今年稍后可能进一步放开人民币与美元的相关性,允许人民币比目前0.5%的日限更大幅度的波动。

    然而,另一层面上,中国也在更为紧密地与发达经济体相融合。中国政府严格的资本控制扮演制动装置的作用,防止全球金融风暴冲击本国海岸。现在,中国逐渐推进人民币在海外的运用,通过资本账户赋予投资者更多渠道,比如决定允许外国人民币持有人购买本国债券。


    T O P ↑
【新闻观察】 巴菲特接班人:会写股东信、读过《证券分析》

    沃伦·巴菲特正试图让人替换自己。现年39岁的托德·康姆斯将负责运营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组合中的“可观比例”。与“股神”本人一样, 康姆斯拥有哥伦比亚商学院的MBA,并且也是从管理对冲基金开始从事投资工作的。三个月前传言称有可能接班的李路也有同样的资历,显然他现在不想要这份工 作。

    据媒体报道,康姆斯曾在巴菲特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读证券分析,是巴菲特“师弟”,并被同事称为“投资金融企业的最佳投资者之一”。

    虽然康姆斯的知名度不高,但部份同业却认定康姆斯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表现数一数二。且他和巴菲特一样,都擅长书写文情并茂的信给投资人。例如在7月份写给股东的一封长达7页的信中,康姆斯写道:“在CastlePoint,我们喜欢把业务当作自己的资产来处理。”


    T O P ↑
比亚迪已让巴菲特们越来越没“安全感”

——“政策护身符”缺失,“经济护城河”褪色

    比亚迪已让其投资者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在看到“比亚迪第三季盈利下滑99%”的坏消息后,钟情于比亚迪的投资者会不会有“坐立不安”的感觉呢?

    27日,一篇题为《巴菲特梦破比亚迪?》的分析文章刊载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首页,文章作者惊呼,沃伦·巴菲特最钟爱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 迪(BYD)(又称“成就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s)已从成就梦想到击碎梦想!比亚迪第三季盈利下滑99%,令人希望破灭,这虽然不是什么致命迹象,但它是一个噩梦般的迹象(至少对于乐观情绪 尚未被浇灭的投资者们),表明黄金岁月已经结束。

    与此文作者稍有不同意见的是,不好的业绩并不是比亚迪难以给投资者安全感的根本原因。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深层次来讲,最令比亚迪的投资者感到不安的,并不在于即期的业绩下滑,而是比亚迪的“出身”以及其难以融入正在对电动汽车市场“跑马圈地”的国企大佬联盟。

    在《巴菲特撤股比亚迪是早晚的事》一文中,博览研究员曾指出,比亚迪的民企身份,已令其丧失了最重要的“政策护身符”,这才是令比亚迪的投资者感到“最不安全”的地方。横亘在比亚迪上的“政策壁垒”正在消磨其此前多年积累的在技术研发、市场竞争上的优势。

    一个佐证是,8月16日国资委宣告成立的“电动汽车联盟”由16家央企组建,比亚迪被“拒之门外”。这意味着,比亚迪的电动车战略,难以成为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主要对象。虽然比亚迪赢在了起跑线上,但在未来的技术、业绩长跑中,将受到来自拥有“政策护身符”的国企大佬们的激烈挑战。

    而在今年由工信部主导的“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上,比亚迪表现冷淡,有分析称可能是其有单干的意愿。

    另一个佐证是,比亚迪还身陷技术和工厂组建的挑战。今年7月国土资源部公开批评比亚迪涉及地方政府违规预征土地、开发企业违法占地等违法行为。比亚迪放弃了被认定为非法建造的7家工厂,这是比产品销售不畅(比亚迪最近被迫缩减今年销售翻倍的计划,延迟向美国出口汽车的计划),更令比亚迪决策者们感到头疼的地方。

    中国意义的“好企业”是经济价值(行业竞争中的佼佼者)与政治价值(政策重点扶持对象)兼具的企业,即在中国资本市场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既要有“经济护城河”,又要有“政策护身符”。现在比亚迪在两方面都出现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除了难以获得政策的重点支持是比亚迪的“致命伤”外,在市场竞争优势上遭遇“滑铁卢”,更令其雪上加霜。

    比亚迪已成为中国民企成长的典型例子,不仅是在民企获取市场生存空间的艰辛上,更是在争取政策支持的艰难上。

    我不认为“一家中国公司令人瞩目地发展一段时间,但随后陷入困境,难以足够快地转型,以维持这种势头”,这是比亚迪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是如何有效获取“政策护身符”,才是比亚迪决策者真正需要思考的地方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