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证券内参2010-10-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2:48:59
首席证券内参 2010-10-27 以 下 目 录 【博览视点】
加息“绑”得住“牛蹄子”?
“价格重估”如何再续前缘?
此轮行情的“终点”是3500还是5000? 【焦点透视】
“流市”将在疯狂中面临终结?
超级泡沫在哪里?
高盛:最坏情况下,“二次量宽”或高达4万亿美元 【热点聚焦】
高盛:最坏情况下,“二次量宽”或高达4万亿美元 【新闻观察】
一场“倒卖”与“反倒卖”的战争
农产品暴涨倒逼央行加息 【博览视点】 加息“绑”得住“牛蹄子”?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从结果看,此次国内央行突然加息,对此前“二次量宽”预期下的“资产价格重估”投资主线的影响不太明显。

    加息能否绑得住已迈出的“牛蹄子”?

    虽然加息的真实原因至今未有“权威鉴定”:打压资产价格?压制通胀预期?但不论何种原因, 一个确定事实是:声东击西的超预期加息,对市场短期炒作的狂热预期有所纠偏。国庆节后A股的暴涨建立在“二次量宽引发全球性货币贬值、强化国内通胀预期”的逻辑之上,但同时市场潜在的“共识”是中国“年内加息可能性大不”,而现在货币泛滥背景仍成立,但加息对逻辑内核(通胀预期)的反向对冲,已对投资人过度乐观情绪有所修正。

    但加息究竟对行情产生的是改变根本性质的“化学反应”,还是可以自我修复的“物理反应”?

    博览研究员认为,加息对行情未来趋势的影响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如果短期内不连续加息,A股行情中期趋势上涨的判断保持不变。如果加息步伐就此密集迈开的话,当加息二次迈步之时,极可能将为这波行情画上句号。

    原因是,连续加息使得“二次量宽”预期下被强化的国内通胀预期逐渐被打压,“资产价格重估”转变为随货币价格不断上扬而相对快速贬值的再平衡过程;连续加息使得经济增长动力变缓、房地产泡沫刺穿风险、银行坏账率高企的种种担忧,令市场再度陷入“二次探底”恐慌。连续加息使得国内货币政策导向重夺A股行情的主导权。

    而如果短期内不连续加息,则不足以成为行情的主要矛盾。通常而言,通胀与政策的博弈是时间的“函数”:一个加息周期或许才能“拯救”失控的通胀局势,而如果短期内不连续加息对通胀形势、甚至市场预期的即期压制效果并不好,只会有牵制作用。这些牵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从预期层面,投资人预期调控政策与通胀形势的博弈正式展开。市场预期将从流动性通胀带来的资产重估效应,暂时转移到其“对立面”,即国内政策如何打压通胀和资产价格。

    从投资层面,加息增加资金成本、对冲大宗商品的投资属性。加息提升货币价格的同时,使得已“货币化”的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即扰乱流动性通胀预期下炒作保值增值品的思路。

    从经济层面,大宗商品需求随经济增速下降而减少,价格随之下降。加息减缓经济增长动力,而经济需求减弱制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期。

    牵制力有多大,大到能否取代行情的主要矛盾的地位?则取决于后续加息的频率和节奏。

    值得提醒的是,此次加息仅仅只体现出“牵制”效果,而没有成为“遏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目前对短期内会否连续加息存在“分歧”。若第二次加息紧跟而来,二次宽松对于A股市场的“积极”影响将必然受到国内货币紧缩预期的剧烈冲击。

总结

    这一波暴涨行情已成既定事实,但仍不确定的是行情终点会落脚在哪里?博览研究员认为,这实际上是“二次量宽”故事会讲多久的问题。

    根据最新消息,高盛调高了美联储收购资产规模的预期。2万亿美元代表了目前国际权威资金的心理预期,博览研究员认为这可以作为评估二次量宽预期走向的标杆

    在预期兑现之前,“资产价格重估”比“资产价值重估”更贴切眼前的金融市场,仅仅是基于市场预期和流动性的变化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央行此次加息没有对A股产生牵制效果,但若第二次加息紧跟而来,“二次宽松”对于A股市场的“积极”影响将必然受到国内货币紧缩预期的剧烈冲击。


    T O P ↑
“价格重估”如何再续前缘?

    即使衡量“二次量宽”规模的市场预期标杆,暂定为“保守估计”的“2万亿美元”,那么演化路径呢?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定性角度可以用“资产价值重估”、“资产价格重估”来概括。二者分别代表了,“二次量宽”预期“短期化”与“长期化”的差别。

    “资产价值重估”代表着,“二次量宽”带来美国经济基本面走向稳健复苏的彻底转变,使市场预期从关注“二次量宽”释放过剩流动性层面,转向刺激经济基本面见效的结果上。

    显然,在美国经济看不到稳健复苏迹象前,“资产价格重估”比“资产价值重估”更贴近眼前的金融市场。从概念上要区分的是,价值重估是基于经济基本面、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重估仅仅是基于市场预期和流动性的变化而变化。一言概之,即博览首席研究员李宏图先生所强调的,“价格重估”与价值无关,与炒作有关;与实体经济无关,与虚拟经济有关!

    观察这轮暴涨行情的特征,其实质正是资金在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预期下,集中爆发的保值增值冲动:

    对全球资金而言,全球范围美元增多,资源相对减少,资源品提价预期明显,存在“价格重估”必要;

    对国内资金而言,在内有资源品定价改革、外有资源品炒作的夹攻下,资源品价格短期上涨的需求强烈,存在“价格重估”必要

    而必须强调的是,国内资源板块炒作的影响因素中,进口资源品涨价预期的权重远远大于资源品定价改革的推进。资源品定价改革是中长期影响,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形成上涨合力,是在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大背景下,输入型通胀压力是引发市场狂热炒作的最大“忽悠源头”。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基于流动性和市场预期的“资产价格重估”后续还能否持续?

    博览研究员认为,全球资产价格炒作是基于“美元下跌”这一逻辑框架,但需要明确的是,博览财经内部对短期内美元会否出现阶段性底部的问题, 存在分歧,一派认为距11月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二次量宽)越近,由于美元从8月底的82左右跌到77,已经对未来美元泛滥予以了消化,因此,除非“二次 量宽”的规模远超预期,否则一旦其预期兑现、甚至“不及预期”,美元阶段性止跌回稳并趋升的可能性就越大,不排除美元指数达到80上方;

    另一派则坚持认为美元下跌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力,这就是经济基本面。而美联储之所以要抛出规模“很可能”超过“一次量宽”的“二次量宽”,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不自信”,因此,美元短期内还看不到“止跌回升”的迹象。

    虽然这两种意见还无法最终“统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市场一旦形成美元反弹预期,则A股资源类板块“价格重估”至少要“暂告一段落”(甚至曲终人散)。美元反弹将使除黄金外的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调压力:黄金作为传统的保值品、在通胀形势下或走出独立上升走势,但铜等基础大宗商品价格将承压。届时,随资源品涨价乐观预期的回落,A股采掘类资源板块的炒作也接近尾声,市场将寻找新的投资主线。

    有一点猜测意味的“前瞻”是,“二次量宽”的经济刺激效果显现,不排除“价格重估”转向“价值重估”。一旦市场预期转向美国经济基本面,“资产价格重估”将转向“资产价值重估”:金融市场或面临一个资产向价值回归的过程,行情将遵循新的投资逻辑。


    T O P ↑
此轮行情的“终点”是3500还是5000?

    行情“终点”是3500点还是5000点,实际上只是一个站队问题。随着“二次量宽”预期为源头的A股权重股行情初级阶段的结束,预期 从统一走向分歧是必经之路。要么选择“价格重估”,要么选择“价值重估”。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无非是“二次量宽”预期产生的两条演化路径而已。

    

    下一阶段A股究竟会到达何处?3500?还是5000?

    这其实可以浓缩为一个问题——“二次量宽”的故事将会讲多久?

    正是美联储的“二次量宽”,才有了A股市场10月以来的暴涨行情;

    正是美联储的“二次量宽”,拉响全球资金“保值增值”的警报;

    正是美联储的“二次量宽”,使早有通胀预期的A股投资人找到“爆发”契机。

    预期差距的背后,直接映射的是随“二次量宽”故事的纵深推进,行情节点分割的差异;直接映射的是随“二次量宽”兑现,市场预期转移至经济面不同认知的落差。

    博览研究员一直强调,金融市场是预期主导的市场,超前反映现实情况是其主要特征。正如市场会按照自己设想的反映政策推出后的可能影响一样,10月国际金融市场(包括A股)反映的是想象中11月美联储“二次量宽”政策实施、美元主动贬值的情形。而接下来,11月的金融市场应当反映明年3-5月“二次量宽”实施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可能变化。

    问题是,继续向后看,分歧已然出现:

    如果“二次量宽”的规模超出市场预期,对“二次量宽”的炒作,短期内依然可延续此前的流动性泛滥逻辑。

    如果“二次量宽”的规模未达预期,则此前过于乐观的情绪将得以修正,此前的炒作主线弱化,行情面临下行压力。

    在反映“量宽”的实质影响前,会有一个“预期兑现”的政策确认、行情调整过程。

    那么,“二次量宽”的市场预期如何定量?“不定量”,空谈“兑现”毫无意义。

    高盛最新预测,美国联储局可能在11月3日会议宣布展开新一波货币宽松行动,且收购资产的规模约2万亿美元(高 盛估计最坏情况下,规模可能高达4万亿美元)。按高盛给出的标准,实际量宽的规模若少于2万亿美元,将达不到市场预期的印钞量,美元的短期沽压或稍舒缓。 相反,若规模高于2万亿美元,市场则认为印钞太多,美元短期沽压持续。需要提醒的是,高盛是此前量宽政策公布后,第一家预估量宽规模的市场机构。

    相信这至少是目前能够给国际权威资金心理预期的一个信号,对于金融市场中各方投资人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在其他更加权威的“预估”数据出来之前,博览研究员暂将高盛的这个“2万亿美元”说,当作市场衡量“二次量宽”规模的预期,与最终兑现时“落差”的参照标准。


    T O P ↑
【焦点透视】 “流市”将在疯狂中面临终结?

    十月份以来的上升从其时点来看,显然这首先是一个博弈的结果,是大盘股长期为小盘股压制之后的反扑过程, 也是强力的流动性泛滥推升的结果。所以,万事都有因果,在年末即将定局全年排名和业绩的时候,这种趋势显然是带有相当的戏剧性的,对大资金而言,大盘股可 以在几天之内抹杀小盘股辛苦数月的业绩结果,可见在这个长周期已经确认衰退的年景中,大到国际关系,小到市场博弈,都显示出了强烈的人性中互相倾轧的一 面。

泡沫还是复苏

    趋势有时是相当迷惑人的,本轮反弹所借用的逻辑,实质上是两个,其一,即是确认了全球进入货币竞相贬值的阶段,从而对全球的流动性宽松所造就的泡沫具有中期的预期, 在这个逻辑之下,黄金、有色煤炭成为首要选择。但只有这样的逻辑依然是不够的,因为流动性的推动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其二、对周期性行业的选择必须再加 上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经济在年末或明年初触底以及未来将启动中周期的繁荣成为目前可以布局周期性行业的理由。这两个逻辑都是值得认可的观点,但是,对证 券市场投资而言,除了逻辑的结果之外,逻辑的过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全球朝着流动性泛滥或者是中国朝着中周期的繁荣这都不是一年内可以充分显现或者确认最终结果的,因此,其间的演绎过程十分重要。

此外,这两个逻辑从本质上是矛盾的,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是一种货币体系崩溃的预期,从而是一种预防经济再次步入萧条 的逻辑,而中周期的启动是一个繁荣的逻辑,虽然在长波衰退的期间可以出现中周期的繁荣,但通胀逻辑和繁荣逻辑显然不会是可以经常搭配的逻辑组合,因此,就 目前的逻辑核心来看,事实上还是一个通胀的流动性逻辑,而并非是真正的繁荣逻辑,在繁荣的逻辑中,资源类向来是繁荣的结果,而不可能是繁荣的原因,所以,任何的繁荣都不会从资源开始,因为那样注定是短命的。

货币体系动荡的经验

    所以,整个的逻辑起点都要从通胀出发,而通胀的逻辑大致是如此演绎,即美国复苏不如人意,从而美国持续宽松,从而全球流动性泛滥,这个因果 看起来太过平实,从而,令人不得不进行深入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首先,显然这种全球的流动性泛滥首先是一个美国的博弈手段,70年代 是全球皆通胀,且美国的强势无可改变,而在当今的格局中,美国通缩,中国通胀的格局以及美国经济上强势不再,但在政治上强势依旧,这都决定了这次的博弈异常复杂,往往在势力对比没那么悬殊的情况下,这个斗争是极其复杂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过程中的投资机会如何演绎,是由最终的结果所决定的,按照经验,这种博弈中,虽然1970年代经验的结果是全球一定滞胀,日元升值和新兴市场的泡沫(比如拉美),但从当前的格局分析,还不能得出这次中国一定会如此的结论。

    虽然还没有找出这次博弈格局之后全球货币体系的图景,但有两点可能并不相同。首先,我不认为中国必须和有必要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建做出牺牲,所以,人民币升值没有市场所预期的必然性,由此,对升值能给市场带来的资产泡沫没有那么乐观的预期。其次,由于当年新兴市场泡沫的崩溃是由美国的加息带来的, 而这次我们尚未找到美国加息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时点,所以,泡沫如何解决可能并不是一定的,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没人知道将来全球是个什么样的货币体系。第 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游资源品从没有单纯依靠流动性能够推升的,在美国通缩的状态下,真实需求根本无法与更高的资源品价格相匹配,至少在以往的长波 中,当真实需求不足的时候,基本金属没有趋势性上升的动力。而如果是基于货币体系的担忧,那泡沫的只可能是黄金。

    所以,虽然暂时没法给出货币博弈的答案,但对世界经济史的了解告诉我们,这一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次的泡沫是一个很长、很乱但脉冲式的泡沫,不会是趋势性泡沫。 而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流动性长期推动的可能性,而且,流动性能够带来冲击的更多的是其边际变化,我们暂时还无法知道美联储在量化宽松之后还有什么 进一步的可以超出预期的宽松可能,所以,流动性的宽松是个常态,但其边际继续上升从而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这显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汇率代表的是国家间的关 系,而欧洲显然不会在中期的增长中超越美国。所以,关于流动性对大宗泡沫的推动,我们只认可他是脉冲,而不是趋势。在我们看来,根据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 也许在今年的年末附近,美元的此次贬值就将就此触底。所以,本次的流动性冲击也许在疯狂中面临终结。(周金涛/文)


    T O P ↑
超级泡沫在哪里?

    如果你在寻找市场泡沫,别把目光放到新兴市场。美国和欧洲仍存在巨大的超级泡沫。新兴市场反而是安全的。许多企业喜欢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拒绝承认这个现实,但这与谨慎完全相反。要知道,旅鼠也喜欢成群结队地迁徙,可人们将它们这种行为统称为“自杀”。

    与欧洲和美国不同,新兴市场不存在信贷危机——从本质上讲,信贷危机就是一场历时多年、极度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简言之,就是财富破坏。但 如果你没有经历长达30年金融杠杆的不断攀升,过去10年也没有出现过度杠杆化,你就不可能遭遇信贷危机。眼下,新兴市场正处于和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周 期,面临的是通胀压力而非通缩压力。

    毫无疑问,某些人会觉得上述言论有些骇人听闻。就像多年前我在伦敦一家俱乐部念叨,俄罗斯主权债务是一个比通用汽车(GM)更好的贷方时, 旁边一位男士(后来成了朋友,想法也随之改变)露出一副惊愕的样子。偏见是新兴市场的一个劲敌,但也让我们认识到,资本配置向更为理性和审慎的格局转变只 会是渐进式的。

    但如果发达国家跌入深渊,新兴市场难道不是至少同样危险吗?答案是否定的。

    新兴市场当然会受到负面影响,但它们仍将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之地。它们不是无关紧要的边缘地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占到全球 GDP的一半,以及大部分的工业产值、能源消耗、土地、劳动力和增长。它们过于依赖欧美危机地区的问题,已经因为国内需求的强劲增长而有所缓解,而且正在 通过扩大“南南贸易”和投资加以解决。

    但新兴市场难道不是更容易产生泡沫吗?与发达世界的超级泡沫,或无法通过适当的国内政策解决的泡沫相比,情况并非如此。

    鉴于目前投资新兴市场的主要动机应该是,这些地区比没落(发达)市场更安全,人们应该先看一下新兴市场的固定收益。因此更确切的问法应该 是:新兴市场债务有泡沫吗?没有。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新兴市场非但没有泡沫,反而刚刚启动一场势头强劲的结构性转变。新兴市场债务总额高达9.2万亿美 元,规模看似庞大,但与有关国家的潜在GDP相比,则是小菜一碟。在这些地区,资本严重匮乏。因此,除了极短期内,债务供给是完全富有弹性的。如果未来6 个月有1万亿美元的新需求,就会有1万亿美元的新供给——主要用于构建国内主权债务收益率曲线,以及公司债务发行。

    因此,新兴债务市场的规模受到需求的驱动,而由于行为约束,需求又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增长。我是GDP加权的坚定拥护者——公开上市证券(通 常被误称为“可投资证券”)的市值加权指数,很难反映出全球投资机会。一个衡量全球经济活动(因而也是所有投资机会)的更好指标,是过往收入,即GDP, 而这意味着,要将50%的资本配置给新兴市场。

    此外,可以说,机构投资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会造成大规模羊群效应的不当激励机制。正是由于上述两种缺陷的共同作用,对新兴市场的偏见,加上风险和不确定性概念存在不可宽恕的缺陷,才导致了资本配置的转变只能逐步进行。

    一位养老基金经理最近对我说:没错,他赞同GDP加权是明智之举,而他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比重严重偏低;他也承认,整个行业都饱受羊群效应之 苦,每个人都盯着同行,但他还是必须呆在羊群里,虽然他能走在羊群边缘。其结果是,机构投资者只将自认为合适的资金的一小部分投入新兴市场债务,直到其他 同行赶上来,从而导致资本逐步配置的时间跨度长达许多年。全世界许多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团体目前都在这样做。因此,我们目前经历的是逐步的结构性转变,而不 是暂时性的可逆调整。

    目前,美元正处于汇率错位的危急时刻,美国出现经济萧条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

    发达世界声嘶力竭地呼唤更多投资资本,可问题在于:投资者是会把资本投给它们,还是会反思一下风险和陈腐的资产配置惯例,并进行一番独立思考呢?


    T O P ↑
高盛:最坏情况下,“二次量宽”或高达4万亿美元

    美联储11月2日举行两天议息会议,市场已将焦点转为QE2的规模会否高于上次逾万亿美元买债额。

    高盛估计最坏情况下,买价规模要高达4万亿美元,这是基于估计每购买1万亿美元资产,相当于降低标准利率四分三厘。高盛指出:预期储局先会 公布在半年内购买约5000亿美元国债,重点不是第一步的规模,反而是储局最终要走多远,才能达到本身的合理通胀率及大幅度支援就业双重工作目标。

6500亿热钱涌港追捧A股基金

    据悉,目前,仍有10家拿到QFII资格的机构还在外管局申请QFII额度;而证监会方面,还有10多家外资机构排队申领QFII资格。

    与此同时,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流入香港,与此同时,索罗斯携100亿美元现金进入香港,目标已被锁定在A股和H股。

    目前热钱进入中国A股唯一合法可操作的途径,就是在香港购买投资于A股的基金。于是,这些基金溢价率逐步走高。截至10月25日收盘,安硕 A50基金净值为13.4591港元,而其交易价格为14.46港元,溢价率为7.43%。据统计,10月25日,市场上发行的11只A股基金平均溢价率 为5.8%。高于7月以前的平均水平。其中标智沪深300指数基金溢价率高达7.76%,为这11只基金的最高溢价率。

亚洲股市“大涨小回”格局不变

    亚洲新兴股市经过两个月的急涨,MSCI亚太指数自8月25日低点反弹上涨13%,但股市涨多之后,外资加码力道明显减弱,上周仅有5.5亿美元的进帐,为前一周25.2亿美元的五分之一,台湾与印尼是上周资金流出相对明显的市场。

    从各区域流向来看,由于市场陆续出现涨多讯号,东北亚市场上周转为净流出,卖超近2亿美元。

    业内指出,由于过热的讯号不断浮现,近期市场震荡加大,不过,在成熟市场基本面偏弱、且美元回弹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亚洲新兴股市“大涨小回”格局不变。

    汇丰中华投信指出,东南亚股市资金动能依然强劲,但因为多数股市出现过热现象,外资开始缩手,特别是印尼股市,在10月上旬小幅净流出后, 上周再回吐达1亿余美元,创下5月欧债事件以来失血最严重的金额,也使得印尼股市成为本月以来,亚洲新兴股市唯一呈现净卖超的市场。

    泰国股市上周买超金额差强人意,单周仅吸纳140万美元,使得SET指数在1,000点大关前近关情怯,小幅拉回;菲律宾股市买超金额在10月上旬爆出大量后,上周也面临加码力道暂歇情况,遭外资小幅调节800万美元。

    在整个东南亚市场,以印度股市相对强势,依旧维持资金稳定流入的局面,至今已连续21周净流入,今年以来流入金额逼近240亿美元。


    T O P ↑
【热点聚焦】 高盛:最坏情况下,“二次量宽”或高达4万亿美元

    美联储11月2日举行两天议息会议,市场已将焦点转为QE2的规模会否高于上次逾万亿美元买债额。

    高盛估计最坏情况下,买价规模要高达4万亿美元,这是基于估计每购买1万亿美元资产,相当于降低标准利率四分三厘。高盛指出:预期储局先会 公布在半年内购买约5000亿美元国债,重点不是第一步的规模,反而是储局最终要走多远,才能达到本身的合理通胀率及大幅度支援就业双重工作目标。

6500亿热钱涌港追捧A股基金

    据悉,目前,仍有10家拿到QFII资格的机构还在外管局申请QFII额度;而证监会方面,还有10多家外资机构排队申领QFII资格。

    与此同时,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流入香港,与此同时,索罗斯携100亿美元现金进入香港,目标已被锁定在A股和H股。

    目前热钱进入中国A股唯一合法可操作的途径,就是在香港购买投资于A股的基金。于是,这些基金溢价率逐步走高。截至10月25日收盘,安硕 A50基金净值为13.4591港元,而其交易价格为14.46港元,溢价率为7.43%。据统计,10月25日,市场上发行的11只A股基金平均溢价率 为5.8%。高于7月以前的平均水平。其中标智沪深300指数基金溢价率高达7.76%,为这11只基金的最高溢价率。

亚洲股市“大涨小回”格局不变

    亚洲新兴股市经过两个月的急涨,MSCI亚太指数自8月25日低点反弹上涨13%,但股市涨多之后,外资加码力道明显减弱,上周仅有5.5亿美元的进帐,为前一周25.2亿美元的五分之一,台湾与印尼是上周资金流出相对明显的市场。

    从各区域流向来看,由于市场陆续出现涨多讯号,东北亚市场上周转为净流出,卖超近2亿美元。

    业内指出,由于过热的讯号不断浮现,近期市场震荡加大,不过,在成熟市场基本面偏弱、且美元回弹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亚洲新兴股市“大涨小回”格局不变。

    汇丰中华投信指出,东南亚股市资金动能依然强劲,但因为多数股市出现过热现象,外资开始缩手,特别是印尼股市,在10月上旬小幅净流出后, 上周再回吐达1亿余美元,创下5月欧债事件以来失血最严重的金额,也使得印尼股市成为本月以来,亚洲新兴股市唯一呈现净卖超的市场。

    泰国股市上周买超金额差强人意,单周仅吸纳140万美元,使得SET指数在1,000点大关前近关情怯,小幅拉回;菲律宾股市买超金额在10月上旬爆出大量后,上周也面临加码力道暂歇情况,遭外资小幅调节800万美元。

    在整个东南亚市场,以印度股市相对强势,依旧维持资金稳定流入的局面,至今已连续21周净流入,今年以来流入金额逼近240亿美元。


    T O P ↑
【新闻观察】 一场“倒卖”与“反倒卖”的战争

    深夜两点,在新疆农八师某生产建设兵团的团部里,路灯明亮、“行人”如织,所有的公路上“500米一岗、2000米一哨”,还有专人骑 着摩托车巡逻,等在路口查车。团部外的高速公路上,相邻兵团分配了各自的负责路段,交警队、公安局、兵团干部,能出动的全都出动了,所有来往车辆必须开箱 接受搜查。

    如果不知情,还以为出了什么重大安全问题,其实,这只是一张“反倒卖棉花”的防护网

    9月,棉花采摘刚刚开始,“棉花收购价将远高于往年”的“爆炸性新闻”就已经传开了,但是兵团的棉农们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就陷入了失落之中。

    因为按规定兵团的棉花种植在享受国家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必须按照国家统一定价完成收购,这也是棉农在兵团承包田地的前提条件。按照惯例,“统一定价”是低于市场价的,因此,市场价的走高并不会给兵团的棉农们带来“商机”

    兵团领导曾在“秋收动员大会”上透露,今年的棉花收购价在8.5元/公斤左右。因为兵团的棉花收购结算统一在年底进行,所以现在公布的只是“暂定价”,但根据往年情况推算,“结算价”一般与“暂定价”持平。

    如果算一笔账,一年承包500亩棉田,预估总产量最低是150吨,按照“统一定价”8.5元/公斤计算,可以拿到120多万元,但按照市场价12元/公斤计算,可以拿到180多万元。60万的差价呀,足以让人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大户们在热血沸腾,小户们也难以平静。在这一个多月里,很多陌生面孔出现在田间地头,他们自称“棉花经纪人”,棉农们叫他们“倒爷”,兵团领导称其为“投机倒把的不法分子”。他们把名片递到了棉农们手里,名片上写着联系方式、收购地点和收购价格。看着手里的几张名片,价格已经高到令人脸红心跳,棉农们怎么可能还坐得住

    于是,“倒卖”的念头钻进了很多人的心里。很多棉农家的库房里都堆满了采摘下来的棉花,棉农们在急迫地寻找一切可以钻的漏洞。公路要搜查,就走土路,白天管得严,就晚上卖。卖掉一车,就多赚几千块钱啊!

    几百公里外临时搭建的私人收购站里棉花堆成了山,车辆川流不息。为了加快流动速度,收购站用上了地磅,连车带棉花一块儿称重量,扣掉大概的车重,就可以卸货算钱了。全是现金结算,收购老板就坐在钱箱子上等着收棉花。

    在新疆,棉花种植分为“兵团种植”和“地方种植”两种,兵团的棉花由国家统一收购,地方的棉花则允许自由买卖。往年,由于棉花价格稳定,虽然国家收购价是低于市场价的,但差额并不算太大,因此,“兵团收购”与地方上的“自由买卖”一般都是各自进行、互不干涉

    但今年,在高差价的诱惑下,兵团棉农的“私自贩卖”显现出了罕见的燎原之势,而“倒爷”们也在价格持续上涨的“鼓励”下,把收购站建在了邻近兵团的地方,等待兵团棉农的运棉车能“冲出”关卡重重的检验口,前来交易。

    而近在咫尺的兵团直属国营棉花加工厂里却是格外的冷清,这里是兵团指定的收购地点,所有兵团棉花都应直接送到这里,经过统一加工打包,送往 国库。可是,往年的“长龙”不见了,有的只是零零星星的几辆运棉车,棉花垛也比往年矮了一大截。某棉花加工厂厂长说:现在收购的数量不到我们去年的三分之 一,我们五个车间现在也只运作了两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当前稳定棉花市场的工作。很多兵团领导亲自上阵布置“反倒卖”防护网。棉农们“倒卖”不成又不愿轻易放弃,就开始在家囤货,等待“风声”过去再出手。

    11月,棉花采摘和收购工作就将陆续结束,棉花收购商们会放弃对兵团棉花的收购吗?兵团棉农们会错过最后的“发财良机”吗?这场“倒卖”与“反倒卖”的战争势必迎来“最后的厮杀”。

疯狂的棉花吸引了大批游资入疆 收购者大多是“生脸儿”

    据媒体报道,来自新疆浙江商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疆的浙江商人有25万人,随着新疆棉花价格的一路走高,今年至少有100亿元浙江民资撤离山西煤矿和房地产市场,转战于新疆棉花市场

    虽然新疆浙江商会的负责人曾出面澄清:并未公布过此数据,但有业内人士称,100亿元的投资数额只少不多。

    与往年不同,今年,棉农们熟悉的浙江“老买家”不见了。往年一到这个时候,就有几十个“老买家”来到阿克苏收购棉花,但今年只有一两个熟人,更多的是“生脸儿”。

    与老买家相比,这些“生脸儿”显得更为生猛。他们不仅出现在棉花主产区的田间地头,还经常出现在通往棉花加工厂的公路上,他们“沿路叫价”或者直接拦车加价抢收。干脆利落的叫价、一分一毛的讨价还价、当场付现金的交易手法、大得惊人的要货量,成为今年棉花收购者最大的特点


    T O P ↑
农产品暴涨倒逼央行加息

    现在大家明白了,仅仅因为可能存在的热钱流入风险就断定央行不会加息,这是何等的幼稚和流于肤浅!

    目前国际货币战争所依托和揭示的大国博弈的背景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三周前我在谈到加息的问题时就断言央行年底前必将加息,即使冒着热钱流 入的风险。依据非常简单,从2000年以来的三次加息过程来看,2004年加息、2006年加息的起点都是农产品价格的大涨,因为工业原材料的暴涨会视为 经济的复苏,而只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才能让政府彻底坐不住。这一次也不会例外,正是近期的农副产品价格的暴涨坚定了央行加息的决心

    当然,随后公布的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证实了央行决定的出发点。尽管CPI攀升了3.6%,但是GDP增速放缓,为9.6%,为全年增速最低 的一个季度,低于一季度的11.9%和二季度的10.3%,不过,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同比增速放缓的背后是环比的高增长,经济仍处于加速状态。

    但是,不管是通胀升温还是GDP增速放缓的数据,对于股市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尚不清楚GDP增速放缓的性质是什么,一般认为,地方政府强制 性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可能是减速的主因。加息对于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尤其考虑到因加息所带来的热钱效应,流动性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增无减,但是加 息对于地产及重工业的影响显著,故而可能影响到股市近期的走势。

    在全球关注货币战争蔓延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有增无减,而且没有人会乐观地认为加息对抑制这种趋势有多大的帮助。就在加息的前后几天里,中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主食品种——稻米的价格出现了飙升,反映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早籼稻主力合约价格周涨幅超过10%,这是继小麦价格上涨之后,又一种最重要的主食粮价上涨,这种异动据说已经震动了管理部门,可能进行市场干预,但是,面对轮番上涨的农、副产品价格,显然国家的干预能力正在下降,尤其是对于一些依赖进口市场的品种,政府更是无能为力

    水稻价格的攀升源于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频频出现的水灾。但总体上来看,中国虽然夏粮减产,但秋粮是丰收的,供求矛盾不明显,中国水稻价 格攀升是与全球水稻价格的大环境分不开的。今年以来,一些水稻的主要生产国如泰国遭受严重水灾,粮食减产严重,泰国减产幅度达到20%,另一个水稻主产国 越南,本月也遭受严重水灾,受到近期台风Megi的影响,菲律宾稻谷产量遭受重创,损失达几十万吨。中国海南岛本月也连续遭受洪水袭击,成为国内价格上扬 的导火索。上月,全球第四大水稻产区美国调低了该国今年的水稻产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稻谷价格全面攀升。

    西方世界面临通缩的威胁,他们不存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他们并不惧怕汇率战争,相反,汇率战是他们向新兴经济体要价的筹码。 我有时想,事情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第一轮危机时各国的反应了吧,现在中国人是否应该为四万亿计划而懊悔,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啊,也许他们真像马克思 预言的无法避免危机,但是他们真的懂得如何利用和转嫁危机。如果中国不答应他们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他们就让金价涨到天上去,让近三万亿的中国外汇储备实际 价值不断蒸发。

    对,加息,我们只能这样做了!但这是中国最为苦涩的一次加息了吧!因为所有的路都被人家给堵死了,央行不可能对于每天都在使劲上涨的农产品价格充耳不闻,那叫不作为,但是谁都知道,加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毫无意义,相反,在某些层面上,矛盾正变得更加深刻

    清醒的人士会认为,加息幅度太小且来得太晚,因为来得太晚,所以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比起最合理的加息时间节点,央行的决定至少晚了整整一年。一年前的现在,有识之士已经在疾呼防通胀,但是侥幸心理和优柔寡断影响了决策。

    消除通胀的内在因素,政府必须彻底将房价压制下来,这是一切价格上涨的根源,有人以为政府已无力控制房价,其实不然,政府完全有这种能力和资源,但取决于决策者能否在利益平衡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输入性的通胀因素正变得明显,CBOT的农产品价格都在大涨,芝加哥交易商的逻辑是,人民币加息意味着升值,升值意味着中国购买力的增强,事实上,中国近期的确是加强了从玉米到豆油的采购量,以此平抑国内的涨价,殊不知,由于中国采购力量的增强,CBOT的价格将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市场,短期内进一步影响市场价格。(笔夫/文)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