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落入“反全球化”的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23:39

“反全球化”的陷阱

韩  震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同时,反全球化浪潮也此起彼伏。但是,我们不能落入这个陷阱。全球化的好处与其说是给我们带来好处,不如说给我们提供了参与竞争的舞台。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实际上,西方人不是反对竞争,而是不愿新兴产业国家起来与他们竞争。人类不能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不能回避全球化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文化。

[关键词] 全球化  反全球化  陷阱  全球竞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2)04- -

 

 

目前,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同时,由这一进程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理论论争也日益激化。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8国首脑会议期间达到一次高潮,反全球化的示威人数高达10余万人,他们与警方的对立还造成了伤亡。有人断言:“我们正在目睹全球化的终结。”(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赞成全球化的人们在谈论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如技术交流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的流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的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证明全球化进程是值得的,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对全球化和加入WTO的事,持赞成态度的人也是采取同样的论证方式,无非是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并且进入WTO之后,我们可以享受成员国的优惠待遇,改善出口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等等。对这些积极论证,持反对立场的人们都可能而且已经提出相反的论据加以批驳。他们认为,全球化的美好前景是一个陷阱,其结果“不是繁荣和福利,而是衰落、生态摧毁、文化蜕化”。(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全球化重新导致贫困化,竞争造成生产力的下降(因为投资者可以找到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不思提高生产率),文化的交流造成精神生活的片面化,等等。

在两派的争论中,我赞成积极地对待全球化,但是对某些论证持存疑态度。有些赞成全球化的积极论证,往往故意忽视竞争带来的问题。我认为,全球化的好处与其说是给我们带来好处,不如说给我们提供了参与竞争的舞台。暂时的好处有时会成为麻醉剂,竞争(尽管有点残酷)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反全球化是一个陷阱,即落入闭关自守、停滞和不发展的状态,而且无力自拔。

人类历史是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拓展的过程。在当代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其产生、存在与发展都不能脱离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联系,在一个封闭状态中的民族与国家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艰苦历程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以博大的胸襟、开放的意识来发展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保持不竭的活力和发展能力。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曲折和艰难。历史表明,开放的中国就是强盛的中国,封闭的中国就是贫弱的中国。只有开放才能生存,只有开放才能具有竞争力,只有开放才能具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有一些人不愿意中国睡狮真正醒来。但是,我们自己应该保持清醒和自信,绝不能再退回到闭关自守的道路上去,要警惕落入反全球化的陷阱之中。

 

    是谁在反对全球化呢?大多数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因全球化竞争而造成地位下降或感受到威胁的阶层:许多面临新兴市场国家竞争的传统产业的产业主或管理者,由于全球化竞争而丧失与资本家谈判权力的工会和左翼人士;也有认为全球化导致人口流动而造成失业的右翼分子。当然,在反全球化的队伍中,也有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暂时失败的阶层和集团。他们反对全球化,尽管有某些冠冕堂皇的招牌,可是背后都有利益方面的愿望基础和动力。但是,在这里,反全球化的主流是由西方人构成的。西方人过去为打开全球市场,动用了血与火的手段,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他们现在又开始反对全球化了?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里存在着新的陷阱。

反全球化的经济陷阱。在西方,反全球化或对全球化进程心存疑虑的人,无论他们的表面上说什么,潜意识里则是为了维护西方人优越的生存条件,他们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全球化陷阱》的作者——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就认为,全球化是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全球化进攻的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与福利,因为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政治与生活保障体系。他们担心的是,“迄今为止的福利国家以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破坏自己的社会福利网络,并由此挑起西方的政治冲突。” (《全球化陷阱》,第38页)

首先,西方反全球化运动,更多地是害怕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下,某些人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家具、玩具等等,纷纷倒闭。许多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化工等等,也大量压低产量,解聘工人。如果发展中国家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进行竞争,压低矿石、石油等原材料的价格,那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成长的。“但是,即使像信息处理员这么高素质的劳动力现在也面临来自低工资国家的同行们的竞争。”那怎么能行!德国学者博克斯贝格和克里门塔更加关心德国的利益。他们说得很清楚:“德国工业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西门子公司董事长冯·皮尔)。在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工业界必须节省开支,具体措施就是裁员及不断削减企业和国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费用。”(博克斯贝格/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页)西方资本家转嫁危机,使工人生活水平下降。这的确值得同情。可是,如果西方工人应该享受高待遇和稳定的生活,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就没有这样的生存权利吗?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方工业占有明显的优势,使许多农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西方学者告诉我们这是优胜劣汰。现在非西方的产业开始有了一点竞争的能力,他们又说不应该进行全球竞争了。他们的目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生产率和经济上的优势。实际上,西方人不是反对竞争,而是不愿新兴产业国家起来与他们竞争。他们要的是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各个国家之间公平的竞争。

反全球化的人还为全球环境担心:占人口少数的福利国家的居民已经消费了大部分资源,一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都向往这样富庶、安逸的生活,那么地球怎么能够承受得了。他们担心亚洲市场的汽车销售量很快就会赶上欧美市场,汽油价格将飙升不止,原油供应也会很快枯竭。中国目前的汽车拥有量与德国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同样追求作为“社会地位、财富、权力和臆想的个人自由的象征”的汽车,那还了得。结论是:“地球上的所有公民绝对无法共同享受这样一种以加重自然生态负担为代价的福利。” (《全球化陷阱》,第42页)既然不能大家一起享受,那么就让西方发达国家少部分人去作孽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还是道德一点吧!保持你们勤俭的传统,继续过一种安贫乐道的自然生活吧!

西方人还担心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现在不是向外移民,而是外面的人拼命往里挤,而情况十分糟糕。” (《全球化陷阱》,第55页)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到处占领地盘,扩大生存空间,不断向外移民。现在,出现某种逆向移民的现象,西方人就感到受威胁了。有些人害怕,多少年之后也许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事实上,移民为西方发达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美国旅馆和公寓协会的约翰·盖伊说:“在美国有些地方,没有移民就无法生存。”(《“山姆大车”离不开移民车轮》,见《参考消息》2001/8/30)美国经济之所以好于欧洲,就在于美国的移民政策比欧洲更加宽松。问题是,西方人一方面希望有移民做他们不愿意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惧怕移民抢他们的饭碗。

实际上,目前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所主导的。因此,全球贸易的主要利润流向了西方跨国公司,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不发展”的状态。但是,毕竟有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韩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等——快速发展起来。这说明,只要找到自己的道路,通过全球竞争的锻炼,是可以真正进入“发展中”(而不是“不发展”)状态的。如果闭关自守,自绝于国际交往和竞争,那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永远不能得到发展。在不发展的状态下,别说过有尊严的生活,甚至连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南斯拉夫的解体,西方任意轰炸,还不是因为南斯拉夫的相对不发达造成的。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面对霸权主义的猖狂,我们是迎接竞争的挑战,还是继续满足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任人宰割呢?答案应该是明显的。

难道发展中国家国家就应该永远处于落后的境地,任由西方强国主宰?全球化进程的确激发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欲望。马丁等人也承认这点,譬如,他们承认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巨人”。可是,他们错误地把环境污染、贫困化、战争归因于全球化的进程,确切地说是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经济贸易与竞争。他们说:“自从印度对外经济开放以来,孟买已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贫民窟”,并且把新德里变成了令人无法居住的“亚洲生态黑洞”。给读者的感觉,他们真得希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应该继续“用中世纪的方法耕种土地。” (《全球化陷阱》,第39、17页)在西方发展的时候,他们没有喊停,现在却让发展中国家不要发展,因为“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全球化的十大谎言》,第17页)

实际上,西方学者不是不喜欢全球化,而是不喜欢威胁他们优势地位的全球化竞争。他们骨子里是希望由原来殖民主义体系作框架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发展中国家也跟着反全球化,那么我们就会再次落入西方人的陷阱。

反全球化的政治陷阱。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认为,“全球化把民主推入陷阱。”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失业大军的扩大,“迄今为止的社会福利国家正迅速消耗自身凝聚力的社会资源”。可是,他们有没有从发展中国家人民改善生活的角度可问题?也许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贫困已经成为习惯,那就让他们继续贫困吧!如果改变这种习惯,反而容易引起麻烦。因为“不是贫困,而是对贫困的恐惧正在威胁着民主。”(《全球化陷阱》,第13、12、15页)显然,马丁等人的潜台词是:只要不动摇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福利,世界就是太平的。

反全球化的人似乎有一个高尚的目的,即呵护西方的民主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可是,他们关系的不是所有人的福利,更不是关心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是通过限制资本和贸易的全球流动的方向,维持发达国家的高额利润。既然承认高福利才能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行,那么为什么西方某些人常常拿西方的民主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政治生活?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需要以物质条件的发展为前提。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民主政治。然而,由全球化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交往有益于创建具有强大的和高素质的公民,从而成为民主、文明社会的主体。促进民主政治的强大基础和动力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经济发展为民主化创造物质基础,国际交往需要人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如果没有在国际贸易中的一定份额,没有经济实力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在政治民主化上取得真正的进步。就像沙尔普夫出的,“在那些完全沦为外部影响的玩物的国家中,民主事实上毫无成功的希望。”(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当然,全球化必然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原来的稳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稳定:长期没有发展,公民缺乏权利意识的稳定不算是文明社会的稳定。如果说在过去,那样的稳定还是可以保证民族的生存的话,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发展的稳定必然削弱这个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

全球化的结果不仅是强国对弱国的控制,同时也存在国际联合抗衡霸权的趋势。正是全球化的深入,才可能出现美国从联合国人权组织组织落选的事。对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秩序来说,过去列强任意公开支配弱国的事已经很难了。实际上,全球化并不是“一极化”和“美国化”,而是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美国总统安全顾问赖斯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撰文承认:“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超级大国’——如果存在的话——能够单独实现上述目标。”(《参考消息》2001/6/14)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去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受列强的凌辱和剥削,就在于处于分裂状态,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反强权的国际力量。

反全球化的文化陷阱。有人反对全球化是害怕别人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侵略。怕别的文化影响,是各国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实际上,美国人也害怕别人的影响,譬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就引起美国人的不安。可是,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交流、碰撞和竞争,缺乏交往和竞争的文化是缺少生命力的。实际上,美国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移民国家在文化上的多样性。福山就指出:“美国文化比其他大多数地方更多地得到文化补充和适应的增强。”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福山访谈录》,《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1/1999)这就是说,美国社会依然欣欣向荣,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大量移民的进入不仅为美国注入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像自然生态需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文化生态也需要文化样式的多样性。在封闭状态下,不可能有真正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先进文化。

有人认为,全球化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即由媒体所传播的消费主义文化。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媒介巨人的画面在控制着人们的梦想,而这些梦想决定着人们的行动。” 可是,问题在于,是否真地像有人说的那样,由于美国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好莱坞文化将全面占领世界,导致精神世界的全面萎缩呢?如果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领域的最终产品就是一种无聊的、全球化的统一的美国音调:‘刺耳的噪音’”(《全球化陷阱》,第21~22、23页),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呢?难道只有在封闭的状态,我们才能有深刻的、进取的和原创性的思想?如果交往会降低人们的文化品位,那么是不是封闭人们的眼界和视野就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准呢?

实际上,必定有一系列文化特性伴随经济现代化和全球竞争。这种特性包括更大程度的个人平等和能力本位,更加自主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根据人们的成就,而不是根据某种世袭地位评价他们。 人们的精神面貌将从传统导向的文化转向自主交往,并且在交往中自主发展的文化。一种文化,如果能够激发尽可能多的人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那么它就是更加文明向上的文化。如果我们害怕竞争,把窗子关起来,室内的空气必定不是新鲜的。同样,文化亦是如此,不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文化是缺少活力的文化,不敢与其他文化谋面的文化是缺乏自信心的文化。

经常有西方学者提议:东方民族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袭。但是,他们或是出于同情,或是出于人类学上的多样展示的要求。可是,结果会怎样呢?这里存在一个陷阱。由于文化的单一,缺乏异质性成分的相互磨砺,从而造成文化活力的衰减。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文化。

对于第三世界各民族来说,问题不在于是否反对全球化,实际上反对也没有用。而是如何自主地进入全球化的过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把握自己的利益和发展方向。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被动地应付全球化的进程,而应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被动应付有可能被全球化波涛所淹没,主动出击,才能练习航海的能力。

 

 

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为的现象,它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论你愿意与否,全球化进程都会不断深入地发展。意大利反全球化的发言人卡萨里尼在该运动开会时,也在喝可口可乐,而可口可乐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象征。他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中。”(见《充满矛盾》,《参考消息》2001/8/27)甚至连反全球化也经历一个“反全球化的全球化”过程,即反全球化的浪潮在聚合全球力量。

全球化进程远没有实现。马丁等人在这个问题上说的很对:“事实表明,现实世界并没有亲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单一的“全球村”。“媒介所造成的空间上的接近和时间上的同时性还远没有创造出文化联系,也没有导致经济上的相互适应。”(《全球化陷阱》,第30、31页)实际上,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已经获得全面胜利的福山也曾经指出:“在许多方面,全球化仍是表面的。……基本事实是,全球性经济仍是有限的。……全球化的实际层面目前仍限于资本市场。在其他大多数领域,机构仍是十分地方性的。”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福山访谈录》,《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1/1999)例如,贸易仍主要是地区性的。亚洲人主要与亚洲人贸易,而拉丁美洲人主要与拉丁美洲人贸易。欧洲内部贸易大约占欧洲全部贸易的60%。

不仅经济还没有真正全球化,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更加难以实现。实际上,同质化与鲜明文化特性的确认是同时发生的。一方面,文化将有变得同质化的现象,就像为了对话政治机构逐渐变得类同一样,可是,这将是一个非常缓慢得多的过程。“就大型经济和政治机构来说,文化正变得更同质。……要成为一个发达社会,一个国家必须是一个民主国家,它必须与全球市场有联系。在这方面,存在机构和思想的更大同质化。”另一方面,对文化同质化进程存在着深层而实质性的抵制。好莱坞的鼓惑力量再大,也不能抹去人们的历史记忆,不同民族的历史差异已经成为各民族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因。因此,“语言、宗教和种族全都是一种地方特性的重要成份。” “全球化造成的繁荣接着使文化真正能维护其自己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福山访谈录》,《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1/1999)例如,与40年前相比,今天美国文化与亚洲文化之间相互欣赏变少了,彼此不信任增强了,而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更突出了。二战刚刚结束时,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都以学习美国文化为荣,而到经济发展、与美国的贸易增加后,亚洲通过马哈蒂尔之口喊出了“亚洲价值观”和“亚洲可以说不”的口号。

然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既然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仍然是有限的,那么全球化现象就不是真正存在的现象。鲁格曼说:“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 (《全球化的终结》,第1页)实际上,全球化不是一个稳定的现象,而是一个发展过程。那就是说,全球化是人类各种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目前,大多数的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发生在区域内,如德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盟国家。区域内的交往更多,主要出于地域上的便利。但这与全球化进程并不矛盾。

现在的全球化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全面拒绝全球化,而应因势利导,改变全球化进程的规则和秩序,使其变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全球化的浪潮存在漩涡,有风险。但是,风险中蕴藏希望和回报。拒绝全球化是个陷阱,因为它使人拒绝希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位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WTO的核心就是贸易自由化,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导向,促进资本、资源、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我们应该尽量了解有关规则,学习国际经验,主动自我调整,积极应对挑战。入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这一选择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的基础上的。

把中国的入世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入世和参与全球竞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的正确选择:它是中国融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主流的机会,是中国勇于挑战竞争获取发展能力的选择,是中国自立、自强、自信精神的昭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走过的曲折道路表明:“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胸怀开放的意识,树立自主、自强的心态才能吸收、接纳世界其他各民族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才能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近三百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第90页)过去,中国被列强用武力打开大门,现在我们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迎接挑战,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我们相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自觉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新起点,它必将为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然,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WTO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虽然WTO中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给予照顾的原则,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入世所存在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就拿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入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并不回避入世有可能带来的压力和困难,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克服、战胜这些困难,使入世真正成为发展的契机。如果说入世对我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个好处绝不是像某些人所期待的那样仅仅是作为消费者所享受到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勿宁说,入世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为中国提供了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的机会。竞争不可避免地具有残酷性,但只有竞争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发展的永恒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的意义尤为重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搞市场经济就必然面对竞争。

另外,我想强调指出:入世之后,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浪,但是不能因此而怀疑加入WTO这一选择的正确性。这正像踢足球:要学会踢球,就必须参赛,要参赛就可能输;在输球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寻找和争取赢球的机会。但是,如果怕输球而不参赛,那么就永远不可能学会踢球。竞争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闭关自守,自绝于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国就永远不能得到发展。我们并不低估入世可能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冲击,也不低估入世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只是这些竞争的压力和困难不是回避和退缩就能消除的,相反只有在参与竞争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赢的希望。只有勇于面对竞争,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一个惧怕竞争的民族不但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其退缩和封闭只能遭到历史的淘汰。

总之,我们不能落入反全球化的陷阱,而应该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入全球化的竞争之中。全球化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其中学习交往和竞争。没有世界范围内交往的民族,不可能是一个世界历史民族;没有竞争的民族,就不可能是有生机勃勃的民族。同样,没有广泛交往的思想,就不可能是真正自主的思想;没有竞争的文化,就不可能是真正健康发展的文化。

 

(本文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