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西方眼红-中国在苏丹的石油项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8:49:19
五岳盟主/编辑
苏丹虽然资源丰富,但仍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传统上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为粮食与经济作物混合型。随着1999年下半年第一船原油出口,苏丹经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2001年石油出口收入现已占到出口总额的78%,达到12.16亿美元。苏丹不再每年耗费上亿美元进口石油产品,多年来的贸易逆差变为顺差。外国投资开始流入,截至2001年7月在苏丹的外资已达70亿美元。本国货币第纳尔保持稳定,至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美元=257第纳尔左右(2001年底降至1美元=264第纳尔)。苏丹经济结束了多年的恶化,开始出现转机。
一、苏丹石油资源与早期勘探开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苏丹得天独厚,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目前苏丹已有21个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6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亿立方英尺。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苏丹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曾在苏丹北部进行过勘探。60年代初,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进入苏丹,早期的勘探作业集中于红海,唯一的重要发现是1976年在苏丹港附近苏阿金(SUAKIN)发现天然气田。雪弗龙石油公司还在苏丹南部班提乌和马拉卡尔市附近(1/2/4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几个大型油田,探明了1.8亿吨石油储量,并在3区和6区发现了一些中小油田。1983年由于美国雪弗龙公司在南方发现石油,再度引起苏丹南方战争,次年三名雇员遭反政府游击队杀害,雪弗龙公司开始撤离苏丹,最终放弃了开采权。1997年美国制裁苏丹,禁止美国公司同苏丹做生意。苏丹发现了石油,但每年仍耗费巨资进口石油。
二、"走出去",参与苏丹石油开发
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与江总书记会见时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江总书记当即表示支持,并指示参加会见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称中油集团)副总经理周永康同志进行研究。中油集团在对苏丹的投资环境和石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苏丹地质情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极为相似,中油集团有勘探开发这类油田的技术和成功经验。经我国外经贸部批准,中油集团使用中国政府援外贴息贷款与苏丹政府签订了6区(穆格莱德)石油合同,第一口探井即获高产油流,进一步证实苏丹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与此同时,中油集团还参与1/2/4区(黑格利、团结和基康油田)石油项目。为分散投资风险,中油集团采用了与其他外国石油公司联合投资的方式对该区进行投标。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下,1996年11月苏丹政府同意由中油集团控股40%,牵头组建国际石油投资集团,联合开发1/2/4区石油资源。与中油合作的三家外国石油公司分别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占30%股份)、加拿大塔利斯曼公司(25%)和苏丹国家石油公司(5%)。1997年3月参股者共同与苏丹能矿部签订了1/2/4区石油合同和油田至苏丹港原油长输管道建设协议。参股者还联合组建了新的石油作业公司-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作业公司按国际石油公司模式管理,按国际标准组织作业。中油集团从全国各油田选拔100多名思想作风好、曾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的业务骨干,参加联合作业公司与其他参股者派出人员一道工作。公司总裁由中方派任,中方人员在联合作业公司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2/4区为苏丹主产油田,位于苏丹中南部穆格莱德盆地,合同勘探开发区由三个勘探区(1A,2A,4)及两个开发区(1B,2B)组成,面积为48388平方千米。该区西北部与6区连接,南部与5A区连接。1996年8月9日,1/2/4区石油项目启动,先后发现了8个油田和38个油藏,落实圈闭资源量近40亿桶。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6.67亿桶,可采储量4.49亿桶,使该区累计可采储量达到8.51亿桶。储量发现超过了原雪弗龙、加拿大公司在该区近20年的勘探成果。新增储量单位成本仅为0.94美元/吨,远远低于国际3.5美元/吨的平均水平。一期产能建设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了1000万吨大型油田及配套设施。2001年产油达1130万吨,相当于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年产量。
1998年5月黑格里格油田至苏丹港管道工程开始施工,仅用了11个月时间,于1999年4月机械完工,建成了一条贯穿苏丹南北长1506公里28英寸的长输管线及末站终端系统。该管道始于苏丹中南部的黑格里格油田,经喀土穆直达苏丹港,年输油能力1250万吨原油,是苏丹原油输送的生命线。1999年6月22日1/2/4区的油田投产,原油进入长输管道,8月31日第一船原油进入国际市场销售,从而结束了苏丹进口原油的历史。
三、利用"两种资源",取得投资回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苏丹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投资的经济条款较为优惠,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苏丹石油上游项目(1/2/4区和管道项目)总投资额17亿美元,其中中油集团出资7.5亿美元(实际支付2.6亿美元,其余在国内以人民币支付)。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获由中方支配的分成油200-240万吨,按每桶14美元的油价计算,投产后3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中方投资回收后的净收入可达12.9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17%以上。截至2001年底,1/2/4区累计生产原油1.69亿桶,中油集团获份额油3618万桶,销售收入8.26亿美元,三年多时间即收回全部投资。
苏丹每年消费各类成品油200多万吨,全部依赖进口。苏丹原油性质与大庆原油相似,我国有加工这类原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满足苏丹国内消费需求,中油集团还与苏丹能矿部各出资50%,合资建设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喀土穆炼油厂。炼油厂使用中国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全部装置在中国制造,并由中方总承包建设,投产后前8年以中方为主操作。炼油厂项目计划总投资总额6.4亿美元。按合资协议规定,项目建成投产后苏丹政府用美元定额分月偿还中方投资本金、利息和投资回报,并以其出口原油的外汇收入作担保。炼油厂已于2000年5月份投产,目前运行正常。从6月份中方已开始按合同规定回收投资。经测算,中方可在4年内回收全部投资,此后还将获得6.6亿美元的净收入,中方投资回报率在18%以上。
喀土穆石油化工厂于2001年2月28日开工建设,2002年1月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项目是由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吴邦国副总理共同商讨确定的,是苏丹第一个石油化工项目。喀土穆石油化工厂投资2370万美元,年产1万5千吨4种规格的聚丙烯原料,不仅满足苏丹本国的需求,还可向邻国出口,结束了苏丹进口聚丙烯的历史。喀土穆石油化工厂利用比邻的喀土穆炼油厂含有丙烯的石油液化气作原料,加工生产聚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用于生产编织袋、包装薄膜、塑料绳、化纤地毯和塑料家用制品等。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的投产,不仅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趋于完整,而且将带动苏丹塑料工业的发展。
苏丹油田单井日产量高(220-300吨),油田集输和长输管道采用先进工艺和自控系统,大大降低了油田操作运营成本,每桶原油的操作成本仅0.8美元,管道输油操作费1美元。作业公司包括后勤支持系统在内仅有800人(其中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约400人),人均年产值高达170万美元;炼油厂年销售收入约5亿美元,管理和操作人员共600人(含苏丹培训人员200名),人均年产值85万美元。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苏丹石油项目大大带动了国内石油物资装备、技术和工程承包出口。由于在苏丹石油项目中中方是主要投资者,联合作业公司中中油集团又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项目实施中优先使用了中国的石油技术和工程承包。上游项目中方工程承包额约9亿美元(实收到3.4亿美元,其余在国内以人民币结算),可获利润1亿多美元。炼油厂承包项目金额5.3亿美元(其中5亿美元在国内以人民币支付),也可获利1亿多美元。工程承包又带动了国产的机电产品出口。如长输管道的20万吨钢管用材由中国宝钢生产,由中油集团四家管厂在国内卷制,使我国输油钢管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另外,国内的石油技术服务如钻井、物探、测井及试油都参与了项目的技术服务承包。工程承包还带动了大量劳务出口,施工期间中方在苏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石油企业下岗待业的压力。由于苏丹石油项目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并使用国际第三方监理,这对我们转变观念、锻炼队伍、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施工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苏丹施工队伍人均年产值30万美元,也达到了国际同行业水平。
苏丹油田位于热带地区,早季高温酷暑,气温高达48摄氏度,雨季连降暴雨地面积水,时有热带病流行,长输管道还要穿越尼罗河,通过北方沙漠和红海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欧美石油公司认为:这样的大型工程只有西方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才能承担,中国人承担不了。面对困难,中油集团选拔精兵强将,赴苏前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机具,精心组织,严格按国际标准作业。中国石油工人发扬大庆精神,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按期优质完成了施工任务。1506公里长输管道的现场施工从98年6月份开始,99年4月竣工,投产一次成功。质量和速度均达到了国际石油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显示了中国石油工程施工技术和实力。中国施工队伍高标准、严要求、信守合同,在苏丹产生了巨大反响,同时受到国际石油界的普遍关注。苏丹政府视石油项目为其振兴经济的关键。凡是要客来访都安排到现场参观,其中还有不少西方国家的石油界人士,所有的参观者都对中油集团的出色表现赞不绝口,最近已有不少石油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主动找到中油集团,邀请中油集团参加他们的工程建设投标。而在过去中油集团参加国外大型石油工程投标时,常常以"没有国际施工作业经验"为由被拒之门外。苏丹石油项目起到了"活广告"作用,最近,中油集团所属的施工队伍已先后在尼日利亚、也门、叙利亚、埃及、伊朗拿到了2亿多美元的作业承包合同,中油集团的施工队伍在海外投资项目的带动下,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中油集团能够取得苏丹石油项目的成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战略的结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区(基康油田)2002年初获得重大油气发现,2月完钻、位于4区西北部的预探井在主要目的层班提乌和 阿拉德巴以及巴拉卡地层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电测解释初步确定油层厚度91.5m,净厚度33.5m(经FMT取样证实为油层),经初步估算,该井控制石油地质储量8000万-1.5亿桶。该井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今年4区勘探的良好开端,而且为4区勘探突破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表明基康(KIKANG)槽西断阶已成为4区实现储量突破的主战场。
1/2区产量(团结油田和黑格里格油田)2002年3月21日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75,075桶/天。2002年第一季度1/2/4区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随着新油井的建立和管道输送能力的提高,预计在今后几年里日产将达到30-40万桶。
6区位于穆格莱德(Muglad)盆地西北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苏丹的独资项目,享受我国政府优惠贷款(1亿元人民币)。根据双方协议,6区项目勘探期为1996年1月-2002年12月。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第三勘探阶段,期限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今年计划建成50-1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成300公里20英寸输油管线,通往奥拜伊德炼油厂。2005年力争将该项目建成300-5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3/7区位于苏丹东部地区,面积7.14万平方公里,工区主体位于上尼罗河省,东距1/2/4区370km, 北距首都喀土穆约730km。2000年7月,苏丹政府对Melut公司(加拿大弗斯特资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46%股份对外招标,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阿联酋Thani 公司中标。2000年11月11日,四家合作伙伴与苏丹政府签订3/7区块石油分成协议备忘录,股份分配为海湾石油公司公司46%、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41%、Thani公司5%(原为23%,后将其18%出让给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苏丹石油公司 8%。2001年9月1日和9月30日,四家参股者分别签订了联合作业协议和股东协议,组建了石油作业公司--登记注册为PetroDar Operating Company (简称PDOC),负责项目的建设作业和运行管理,中方代表出任PDOC公司总裁。我外经贸部提供了4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使得3/7区石油项目得以顺利启动。
五、石油工业促进苏丹经济的发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99年9月随着满载苏丹原油第一条油轮驶离苏丹港,苏丹结束了石油进口的历史,政府不再每年花上亿美元巨资进口石油产品。石油已占出口额的78%,进出口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2000年GDP实际增长率为7.2%,通货膨胀由90年代的133%降至2001年的4.8%。外国投资开始流入苏丹,截至2001年底外资总额达50亿美元。短短二年多时间,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净出口国,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石油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增加苏丹国内生产总值约17亿美元,人均68美元,增长30%以上。苏丹政府的分成油已达到6.8亿美元,石油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石油工业已成为苏丹的支柱产业。这在苏丹政府、苏丹人民中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苏丹能矿部长阿瓦.贾兹说,我们指望欧美公司做了几十年的石油梦,今天是中国人民帮助我们圆了这场梦。苏丹总统在油田竣工典礼大会上上发表讲话时说:"是中国人民帮助我们开发了石油,在项目建设中中油集团的贡献最大,感谢中油集团,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人民,感谢中国对苏丹的支持和援助。"
苏丹近年来注意改变其国际形象,主动改善与邻国关系,适度对外开放。在国内采取和解政策,与反对派进行对话,与南部反政府武装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些政策稳定了国内形势,经济状况有明显好转。尤其是石油出口后,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苏丹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落后,经济发展空间很大,这对我国继续扩大与苏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